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遠離世間八法

並依靠噶當巴傳承的10顆最深處的珠寶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以往教學的問答

  • 讓自己擺脫焦慮
  • 處理批評

LR 017:問答(下載)

脫離世間八法

  • 紀念死亡
  • 為什麼我們沒有在道路上取得進展
  • 從世間八法中解脫

LR 017:死亡(下載)

最內在的十顆珠寶:第 1 部分

  • 對世間八法獲得平等心
  • 四個信任的接受

LR 017:信任接受(下載)

最內在的十顆珠寶:第 2 部分

  • 三種金剛般的信念
  • 三種成熟的態度

LR 017:類似金剛杵的信念(下載)

上次教學的問答

讓自己擺脫焦慮

【回應觀眾】我曾評論說,有焦慮的時候,是因為有 附件. 所以你是說,如果我們能注意到我們所依附的東西會導致焦慮,我們試圖堅持以使其永久化,並讓自己擺脫焦慮 附件,那麼我們就可以擺脫焦慮。

通常,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就像你說的那樣,我們會感到焦慮,我們的直接反應是,“我不想有這種感覺。 所以讓我們壓制它。 讓我們壓制它。 讓我們假裝它不存在。 我們出去喝醉吧。”

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存在並承認我們對某事感到焦慮的事實。 試圖通過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來避免焦慮並不能擺脫它。 這就像試圖通過添加更多食物來清潔你的髒盤子。 我們需要承認焦慮,接受它並體驗它。 然後,知道我們不必繼續經歷它並受到它的影響,我們可以應用解毒劑。 認識到我們所依附的東西,並與 附件 這引起了焦慮。

有時我們不想承認它,因為我們害怕它會爆炸。 我認為這是非常有幫助的坐在那裡的寬度,並認識到,“我的寬度正在進入。我的寬度正在出去。 所有這些恐懼都在湧現,但這只是一個想法。 這只是一種心理體驗。 所有這些焦慮,以及我對未來將是多麼可怕的所有預測,都只是一個想法。 因為我現在的現實是,我在吸氣,我在呼氣。” 我們不必那麼害怕我們的想法和感覺,因為它們只是想法和感覺,僅此而已。 我們並不害怕體驗它們,因為它們不像大而兇猛的狗,隨時準備咬我們。 他們不會奪走我們的胳膊和腿。

我們非常具體化事情。 “我是我的想法。 我是這麼想的,所以我是個壞人。 我認為這是真的。” 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的想法。 我們如此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感受,卻沒有意識到它們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有一天,我們覺得被一些大問題、一些大危機困住了,但第二天,我們想,“堅持住。 我為什麼這么生氣?” 這裡是 冥想 對記住無常和無常是很重要的。 我們記得所有這些事情都在不斷變化。 好東西不斷變化,沒有任何依附的意義。 焦慮不斷變化,沒有任何意義被它淹沒。 這一切都是因緣而生的 條件,它們的持續時間有限,它們會變成其他東西。 但是當它們發生時,我們確信它們是真實的!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思考這些東西,以便我們可以在垃圾出現時提醒它。

處理批評

[回應觀眾]我們處於一種情況,我們意識到有人在批評我們。 我們可能會以我們通常的習慣模式做出反應,這要么是 憤怒: “什麼? 他們在批評我?! 他們錯了!” 或者只是完成:“嗯,他們是對的,我只是一場災難!”

我們沒有以這些方式做出反應,而是認識到,“等等。 這是某人的意見。 他們的意見不是我。 這是他們的意見。 它可能包含一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幫助我成長。 所以我要聽。 但僅僅因為有人這麼想並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它是真的。” 我們不相信布什總統所說的一切,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批評我們的人所說的一切? 另一方面,這並不意味著您完全無視它,因為“這是別人的意見,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我們必須願意接受這些信息,並檢查並查看其中是否有任何有助於我們成長的信息。 並且還要認識到,如果有人對我們發脾氣,這表明其他人很不高興。 出於對他人的同情和關心,我們希望能夠與他們更好地溝通,以免他們四處走動 憤怒.

紀念死亡

我們在談論不記得死亡的六個壞處。 記住冥想死亡有助於我們明確優先事項是有幫助的。 現在美國的一個大困難是人們有​​太多的選擇,以至於他們不知道該選擇什麼。 人們不知道如何確定他們的優先事項。 所以他們會心煩意亂地跑來跑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會導致很多焦慮和壓力,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看到什麼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從我們將要死去的事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時,它會幫助我們非常清楚地確定我們的優先事項。 我們開始感興趣的是,當我們死後可以帶走什麼? 我們可以帶走什麼是長久的,什麼只是暫時的,不會帶來任何長期利益,我們可以擱置一旁?

所以在這裡,我們來看看佛法修行的好處,因為當我們死去的時候,我們的佛法修行會隨之而來。 正是我們習慣性地在良好品質上訓練心,讓這些良好品質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存在。 這是好事 因果報應 我們通過修行佛法來創造,這將影響我們未來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記住死亡有助於我們看到佛法的價值並確定我們的優先事項。 我們不會如此專注於看似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現在通過幸福的鏡頭非常狹隘地看待這些事情。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來自於通過“這打斷了我現在的幸福!”來看待一切。 我們會生氣,我們會嫉妒。 或者因為我們是 這種幸福,我們驕傲,我們傲慢,我們詆毀別人。 因此,當我們從死亡的角度思考並確定生活中的優先事項時,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成為大人物,成為這樣那樣——這些東西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 如果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那種食物,那真的沒關係。 如果我的 身體 沒有我想要的華麗和運動,這真的沒關係。 如果我沒有我想要的那麼多錢,那真的沒關係。 因此,我們能夠生活得更加平靜。

為什麼我們沒有在道路上取得進展

有時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沒有在這條道路上取得進展。 這是因為我們通常會分心修行佛法。 因為我們不練習,所以我們沒有進步。 如果我們創造了原因,我們一定會得到結果。 那是因為我們在創造事業上分心,所以我們不會沿著這條道路前進。 記住死亡是一種很好的解毒劑,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分心。 當你覺得,“哇,我坐在這裡,卻一事無成”,你開始評頭論足,“哦,我修行佛法整整一個星期了,我不是 ,”那麼最好只是坐下來記住死亡和無常,把我們的心放回修行中,而不是尋求世俗的快樂。

這也包括認識到今生的事情,我們擁有的快樂,它們確實帶來了一些快樂,但它們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通常當我們在尋求某種幸福時(這種生活中的幸福會讓人分心),我們通常會在腦海中產生這樣的想法,一旦我得到這個,它就會繼續給我帶來長久的快樂。 我們可能會理智地說,“哦,當然,多吃一碗冰淇淋不會讓我永遠快樂。” 但是,當我們執著於冰淇淋時,我們內心的那一部分會完全相信,只要我們再多吃一個碗,我們就能永遠快樂! 我們在這裡所想的,和我們內心所抓住的,在那個時候是很分離的。 所以想到死亡並記住這些事情,就會把從這裡(指著頭)的理解帶入我們的內心。 因此,我們不會被這些渴望和慾望所淹沒。 因為我們能夠通過我們的內心認識到“這些東西是易腐爛的。 這是暫時的。 這會帶來一些美好的感覺,但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那麼為什麼要對它進行香蕉呢? 也許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讓我投入精力,讓我體驗更持久的幸福。”

設定我們的優先事項

所以你看到這一切都與設定我們的優先事項有關,認識到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 當我們做一個深 冥想 在這一點上,尤其是我們上次討論的八種世俗問題,我們肯定會開始覺得我們迄今為止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在浪費時間。 [笑聲] 現在,我知道你不喜歡聽這個。 我不想給你一個已成定局的結論。 但這是值得考慮的事情,有勇氣問自己:“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在做什麼,其中有多少帶來了一些持久的價值,有多少在結束時真的是在浪費時間一天,考慮到我可能從追逐我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中獲得的所有幸福,所有這些幸福都是易逝的,不會持續太久。”

誠實的勇氣

我認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當我們變老並接近中年時。 我們的自我越來越被鎖定,我們不喜歡評估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覺得如果我們發現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有一個裂縫,我們實際上可能不得不拆掉整棟建築,而且太可怕了。 這就是為什麼你有時會看到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些想法會變得更加固化和僵化。 即使人們知道他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並不完全正確,即使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 100% 的快樂,但審視一個人的生活實在是太危險了,因為一個人已經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來建立這種自我認同我是誰,這太可怕了。 但如果我們被封閉,被這種對看著自己的恐懼所包裹,那實際上會變得非常痛苦。 這真有趣。 我們害怕痛苦,所以我們不看自己。 但是,正是這種阻止我們審視自己的恐懼讓我們的心靈極度痛苦,因為我們完全否認自己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完全精神逃避中。

所以我認為在我們的一生中,特別是如果我們是佛法修行者,我們必須培養這種勇氣,不斷地問自己:“從長遠來看,我所做的對自己和他人有價值嗎?” 如果我們一直在檢查,那麼當我們死去時,我們就不會有任何遺憾。 如果我們不去檢查,我們生活在我們的恐懼中,假裝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很好,那麼我們不僅一生都在焦慮,而且在死亡的時候,我們再也無法繼續表現出來了. 在死亡的時候,所有的偽裝都消失了,然後有很多恐怖。 因此,對我們自己的福祉保持高度警惕是很有意義的。 真正地問自己,“從長遠來看,我所做的對自己和他人有價值嗎?”

脫離世間八法

我們開始討論不記死的壞處,並詳細闡述了第三個:遠離世間八法。 因為我們看到,如果我們想修持佛法,阻礙我們修行的就是這八種世間煩惱: 附件 為了今生的幸福。 所以上週我們談到了 附件 得到物質的東西,厭惡沒有得到它們或與它們分離; 附件 表揚,聽好聽甜言蜜語,感到鼓舞,不被指責、嘲笑和批評; 附件 擁有良好的聲譽,讓每個人都對我們有好感,我們很有名,我們很有名,我們受到讚賞,並且厭惡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卑鄙的壞名聲; 接著 附件 感受一般的快樂, 附件 讓事情順利進行,這樣我們就能看到、聽到、聞到、嚐到和触摸到美好的事物。

其實放棄 附件 不管你信不信,吃飯和穿衣都被認為是容易的。 放棄 附件 想要名聲是最難的。 為什麼? 因為我們可能會滿足於,“好吧,我會在餘生中每天早上吃麥片。” “好吧,我這輩子就只穿藍色牛仔褲。 但實際上,人們必須對我有好感,因為我這樣做了。 我必須有一些自我滿足。 因為我犧牲了很多,所以我不得不因為我的表現而受到一些讚揚。” 這個 附件 以我們的名聲是最難淘汰的。

所以當我們經歷這個時,當你開始注意到你的生活中有很多 附件 以聲望。 不要驚慌,但要認識到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完成,因為我們的心會執著於任何事物。 我們可以專注於尋找最好的。 我們可以因著眼於最壞的一面而變得引人注目! 我們可以依附於每個注意到我們富有和地位高的人。 我們可以依附於每個注意到我們選擇將社會價值觀拋回給他們的人。 任何這種 附件 把“我”建設成某種引人注目的、光榮的東西,變得 附件 以聲望。 我們必須小心這一點。

除了食物、衣服和名聲,中國人還增加了性、睡眠和金錢。 再看,這些也是我們的一些主要執著,不是嗎? 非常重視性滿足。 非常重視睡眠的樂趣,即使我們甚至沒有足夠長的時間醒來來享受它。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睡覺。 我們當然應該睡覺。 我們需要睡眠來翻新我們的 身體. 但這是 附件執著 睡得比我們需要的多,那是有害的。 而且當然 附件 金錢導致我們做各種瘋狂的事情來得到它。

這些只是一些大綱,通過這些大綱可以查看我們自己的 附件 為了今生的幸福,檢查一下我的 附件 在食物、衣服、名譽、性快感、金錢和睡眠方面。 我有很多這種 附件? 它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嗎? 它有缺點嗎? 如果它有缺點,我該怎麼辦?

毫無意義的評判

現在,我必須說,我們西方人,當我們接受這個教法並開始注意到我們所有的執著時,我們往往會變得非常自我批評:“我太糟糕了,因為我太執著了!” 我們毆打自己並批評自己,因為我們如此執著於很多事情。 佛教並不是說我們需要在情感上打擊自己。 那完全是我們受苦的人的虛構1 頭腦。 這 希望我們快樂、平和、平靜。 所以在認識我們的錯誤方面,我們只需要認識到它們,並認識到我們不好,因為我們有錯誤。 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 這是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東西,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悲慘。 所以這與做一個好人或一個壞人無關; 我們不需要批評自己。 但只要認識到,“這真的讓我快樂嗎?”

我們往往對自己非常有判斷力。 我們聽到這個教導,然後我們開始評判自己,我們開始評判其他人。 “那個人太壞了。 他們非常喜歡他們的垃圾桶。” “那個人太壞了。 他們非常依戀dah,dah,dah。” “我很糟糕,因為我太依戀dah,dah,dah。” 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 那是我們當時在佛法上投射的猶太-基督教教養,我們不需要這樣做。 這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 仔細想想你的想法,因為我們確實傾向於開始告訴自己各種完全沒有必要的負面故事。

解脫世間八法的意義

不記死六害中的第三個是:即使修行,也不會單純地修行。 這包括認識我們的八種世俗問題並將自己從它們中解脫出來。 順便說一句,當我說“讓我們自己擺脫它們”時,它的意思是讓我們自己脫離這些東西。 理解佛教的超然概念非常重要,因為英文單詞“超然”對於佛教中的含義並不是一個好的翻譯。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很多對佛教的誤解。 我們往往會想,“哦,我如此執著於食物、金錢、名譽和這些東西。 我必須分開。” 所以我們錯誤地認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我們所有的錢,再也不吃東西,把我們所有的衣服都送出去。 或者我們認為:“放棄 附件 名譽,朋友和親戚意味著我永遠不會再有任何朋友。 我將完全冷漠和不參與。 誰管別人!”

這兩個都是錯誤的想法。 它們是關於將自己從八種世俗問題中解脫出來意味著什麼的常見誤解。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我們所有的世俗財產和類似的東西,因為問題不在於名譽。 問題不在於錢。 問題不在於睡覺。 問題是我們的 附件 對這些事情。 我們絕對需要錢才能生活在這個社會中。 我們絕對需要睡覺。 我們需要食物。 我們需要衣服。 我們需要朋友。 這沒有什麼問題。 就像我上次提到的那樣,如果我們要造福他人,我們需要某種可敬的聲譽,以便其他人信任我們。 但是我們想在沒有的情況下使用它們 附件,有造福他人的動機。 所以而不是 附件,感覺“我需要這些東西才能生存”,我們的心態更加平衡。 這就是分離的意思。 這意味著平衡。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有它們,很好。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會活下來,沒關係。 如果我有我真正喜歡的食物,那很好。 如果我沒有,那也沒關係。 我可以享受我所擁有的,而不是陷入困境:“天哪! 當我想吃中餐時,我必須吃披薩!”

分離實際上意味著我們能夠享受我們擁有的東西,而不是陷入困境並渴望我們沒有的東西。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在身體上放棄一切。 相反,我們必須轉變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 然後這使我們的心非常平靜。

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方面。 我們經常聽到這些偉大的禪修者上山洞的故事。 他們放棄了社會,留在了山洞裡。 我們覺得,“好吧,我只需要獨立於所有這些人,根本不參與人際關係,否則我會依戀。” 那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 因為我們總是涉及人際關係。 沒有人際關係,我們就無法生存。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這與人有關,不是嗎? 所以這不是把自己從社會中解放出來的問題,因為即使你在山上,你與社會有關,你仍然是社會的一員。 你只是住在一個很遠的地方。 但你還是眾生社會的一份子。 我們肯定會與其他人相互聯繫,只是為了獲得我們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與朋友和親戚分離並不是一個遠離朋友和不再與人交談,保持冷漠和疏遠的問題,因為這可能是由於一種煩惱。2 但這又意味著要有一個平衡的頭腦。 在我們與人的關係中保持平衡。

因此,如果我們與相處得很好的人在一起,那很好。 如果我們不和他們在一起,生活也很好。 的困難 附件 就是,當我們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時,我們感覺非常棒(直到我們和他們吵架,但我們假裝那沒有發生)。 然後,當我們與他們分開時,我們無法享受與我們在一起的其他人,我們的思想被困在其他地方,夢想著此刻不再存在於我們當前現實中的其他人。 所以我們完全錯過了與我們在一起的人的美麗,因為我們忙於幻想其他事情。

再說一次,將自己與朋友和親戚分開並不是不參與的意義上的分開,它只是在我們與他們的關係上保持平衡。 欣賞他們,但認識到我們不能總是和我們最喜歡的人在一起。 而且我們最喜歡的人並不總是我們最喜歡的人! 所以總是對他們如此依戀是沒有意義的。 這讓我們的思想更加自由,可以享受與我們在一起的人。

噶當巴傳承的10顆最深處的珠寶

第二部分被稱為噶當巴傳承的十顆最深處的珠寶。 這十顆珠寶可以幫助我們在與世間八法的關係中獲得某種平靜。 這十個不列在大綱上,否則大綱會太長。 基本上分為三類。 有四種信任的接受,三種金剛信念和三種成熟的被驅逐、尋找和獲得的態度。 如果這些都沒有意義,請不要擔心。 希望得到解釋後會。

我應該解釋實踐這一點的噶當巴傳承。 這是一個來自阿底峽尊者的傳統,這位偉大的印度聖人將第二波佛教從印度帶到西藏。 這個傳統是我最喜歡的傳統之一,因為這些人是真誠的修行者。 他們摒棄了所有這些世俗的胡說八道和糊塗的思想,他們非常純粹地修行,沒有太多的浮華和浮華。 他們只是在沒有註意的情況下進行練習。 我覺得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例子。 當我們開始放棄世俗的依戀,希望人們注意到我們是多麼聖潔,或者我們想在宗教等級制度上取得一些進步時,我們的腦海中有一個很大的趨勢。 當我的家人問我:“你在佛教的等級制度中處於什麼位置?”時,我喜歡它。 我永遠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有一個人喜歡有一個標題,“我想出名。 我希望人們注意到我已經放棄了多少。”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台灣的時候。 中國人不使用“喇嘛”、“格西”、“仁波切”以及所有像西藏人那樣的頭銜。 他們只有“師父”和“法師”——也許他們還有其他的中文,但這是我經常聽到的適用於每個人的兩個。 所以一些來自西藏傳統的人來參加一個會議。 因為其他文化中沒有人知道如何使用西藏人使用的術語, 喇嘛 倫珠突然變成了一位仁波切。 一名澳大利亞人 成了一個 喇嘛. 所以每個人都變得 喇嘛 和仁波切。 [笑聲] 我們過去常常互相取笑。 在一個有很多頭銜、不同大小的寶座、不同種類的帽子、不同種類的錦緞、不同的髮型和不同的長袍的傳統中,這很容易,我們的頭腦很容易粘在所有這些中。

噶當巴人沒有參與上述任何事情。 他們真的很純粹地修行,沒有獲得太多的地位和聲望。 最裡面的十顆寶石中的前四顆稱為四信受。

四個信任的接受

  1. 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佛法

    第一個是:作為我們內心最深處的人生觀,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佛法。

    接受佛法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思考、說話和行動的方式。 這來自於認識到我們擁有寶貴的生命,思考我們生命的無常,思考什麼是重要的,確定我們的優先事項,並得出結論認為修行佛法,即轉變我們的思想,是委託我們的最重要的事情。生活到。

    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事情。 我們現在可能沒有這種感覺。 我們可能認為我們的銀行賬戶是最重要的託付我們生命的東西。 但這是一種開始訓練心去真正看的方法。 想想我們生命的寶貴。 想想死亡。 想想我們的 自然和我們能做什麼。 設定我們的優先事項。 並希望得出的結論是,實現我們的潛力,成為 ,修行佛法,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們把我們的生命託付給它。

  2. 即使成為乞丐也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

    現在,第二個是:作為我們對佛法的最內在態度,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甚至成為乞丐。 現在自我將開始有點動搖。 “好的。 我將我的生命託付於修行佛法。 那太棒了!” 但是當我們想:“如果我修行佛法,也許我會很窮。 如果我一直坐著聽法,我做我的 冥想 練習,我不再每週工作 50、60、85 小時,也許我會變得很窮。 我不會獲得下一次晉升。” 我們的一些按鈕開始被按下。 這是我們的 附件 對世間八事。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而不是妥協。 如果我們在第一次信任接受時就決定接受佛法,那麼不要因為我們的 附件 對世俗的事物。

    換句話說,如果某件事對我們很重要——不是因為我們試圖獲得自我想要的東西而重要,而是在道德方面很重要,就我們生活的意義而言——那麼我們必須生活它不會讓我們對金錢和類似事物的所有擔憂干擾它。 因為對金錢的擔憂將永無止境。 即使你因為擔心錢而停止佛法修行,並且你去工作以獲得更多的錢,你也永遠不會有足夠的錢。 執著於金錢的心永遠不夠。 所以我們在這裡要說的是,如果佛法是我們生活的中心,是我們生活的主要支持,那麼就靠它生活,不要那麼害怕物質上會發生的事情。

    奉獻了他的功德,並祈禱所有純粹遵循他的教義的人即使在飢荒和通貨膨脹嚴重的時候也不會挨餓。 這是我的經驗,雖然可能意義不大。 我從 1975 年起就沒有工作過,我還沒有捱過餓。 曾經有過很窮的時候,但我並沒有挨餓。 所以我認為這是有原因的。 你從來沒有真正聽說過有人因為修行而挨餓。 但無論如何,我們的頭腦都會對此感到恐懼。 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己委託給修行,即使這意味著成為一個乞丐。 這打破了我們的 附件 為了安全,財務安全。 它還幫助我們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為來世做準備,修行我們的精神道路,最終比用大量金錢和財產包圍自己更重要,這些金錢和財產永遠不會帶來持久的幸福。 我們必須在頭腦中滲透它。 我們在這裡說,但我們必須在心裡感受。

  3. 即使不得不死也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

    下一個信任的接受:作為我們成為乞丐的最內心態度,願意以完全的信任接受,甚至不得不死。 所以發生的事情是,我們說,“好吧,我會修行佛法。 好吧,我就當乞丐了。” 但隨後,恐懼出現了:“我可能會餓死! 我不想餓死!” 嚇壞了又來了。 那會是一個不錯的電影片名,不是嗎——“怪胎又來了。” [笑聲]

    所以在這裡,再次強調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這意味著我們為了修行而餓死,也是值得的。 為什麼? 因為我們有無數的前世,我們在前世擁有各種各樣的財富。 它把我們帶到了哪裡? 在我們所有的前世中,我們是否曾經為佛法而餓死? 我們通常死去很多 附件,並試圖在我們周圍盡可能多地獲取東西。 我們必須努力培養一種態度,即即使我餓死,為了修行佛法也是值得的。 為什麼? 因為佛法修行比我不修行而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獲得財產和食物上的生活更重要。 這是面對我們執著於所有這些事物的執著心。 它要求我們做很多深刻的反省,通過對練習的功效有足夠的信心來克服對餓死的恐懼,要知道即使我們真的餓死了,也是值得的。 但自從 奉獻所有這些優點,我們可能不會。 但很難有這樣的信念。 它要求我們進行非常深入的檢查。

  4. 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即使不得不在一個空洞的洞穴中孤零零地死去

    第四種最內在的態度或信任接受是:作為我們對死亡的最內在態度,即使不得不在空洞的洞穴中孤零零地死去,也願意完全信任地接受。 你可以說這是在西藏。 在這裡,它可能是“在大城市中或街上孤零零地死去”。 在這裡,我們通過了,“好吧,我會修行佛法,因為那是值得的。 我願意冒險成為乞丐,因為我相信我的修行。 我什至願意冒著死亡的風險,以便有時間和空間來練習。 但我不想一個人死去。 而我的會發生什麼 身體 我死後?”

    再次,更多的恐懼出現了。 更多的 附件執著 此時出現。 在這裡,重要的是要記住,如果我們練習得好,我們就不會介意獨自死去。 如果我們練習得不好,那麼我們就會想要很多人在我們身邊,因為我們會害怕。 但問題是,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任何持久的安慰,因為我們將經歷我們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成熟 因果報應 那個時候,是其他人無法阻止的。 他們無法阻止我們的死亡。 他們無法阻止我們的成熟 因果報應. 而如果我們非常純粹地專注於修行,那麼即使我們死在大街上,我們也可以非常幸福地死去。 當我們死去的時候,那種非常執著於身邊有很多朋友和親戚的心。 這非常表明很多恐懼和很多 附件 這意味著我們在死時可能會非常不安。

    當然,如果你死後有法友在身邊,那就太好了,因為法友會在佛法上鼓勵我們。 他們會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 因此,當我們臨終時,希望我們的佛友在我們身邊是沒有問題的。 有問題的是 執著 心想:“我希望我的家人都在身邊,握著我的手。 我想知道我被愛。 我希望每個人都哭泣並繼續前進,因為我快死了。” 這似乎使我們快樂,但實際上它在死亡時會引起非常不安的心。 因為他們無法阻止死亡。 他們無法阻止負面 因果報應. 如果我們放棄了整個修行,以確保我們在適當的環境中死去,我們將不會有任何好處 因果報應 在我們死的時候帶走。

    這個也要求我們看看我們的 附件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身體 我們死後。 因為有些人擔心,“我想要一個大型的送葬隊伍。 我想要一個大墳墓。 我想在我的墳墓上建一座漂亮的紀念碑。 我想顯示我的照片。 我想被記住。 我想登上報紙的訃告欄,讓每個人都為我哀悼。” 有些人對此非常擔心。 “我希望得到好的防腐師的服務,這樣我才會看起來不錯。” “我想要一個漂亮、昂貴的棺材。” “我想被安葬在一個漂亮、宜人的地方,一個漂亮、高級的墓地。”

    所以這一點讓我們看到的是,當我們死去時,我們被埋葬在哪裡並不重要。 我們是否有一個大型的葬禮隊伍並不重要。 是否有很多人哀悼我們並不重要。 因為當我們死了,我們就死了。 我們不會再在這個地球上閒逛,看看發生了什麼。 那麼,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擔心它呢? 這又在幫助我們,讓我們自己從這一切中解脫出來 執著 參加大型葬禮,哀悼,擁有一個漂亮的墳墓,諸如此類。 因為真的無所謂。 我們的 身體 不是我們。

三種金剛般的信念

  1. 練習時不考慮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現在下一節是三金剛般定。 類似金剛杵或鑽石心的信念。 這些有時也稱為三棄。 所以這裡的第一個是繼續我們的練習,而不考慮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因為我們在練習。 所以這與我們內心的那一部分背道而馳,“嗯,你知道,如果我修行佛法,其他人會認為我很奇怪。 如果我告訴人們我是佛教徒,他們可能會認為我是新時代的人。” 這種東西。 我們有點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恥。 我們對此並沒有真正的信心。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為此感到羞恥,因為我們害怕別人在我們練習時會怎麼想我們。

    我在人們身上註意到了這一點。 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當它只是在隨意的談話中出現時,他們不想說他們是佛教徒。 我指的是從其他宗教皈依佛教的人。 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好吧,其他人會認為這很奇怪。” 我認為其他人不會認為我們很奇怪。 更多的是我們感到尷尬。 我們對此感到不舒服。 因為很多時候我聽到很多人告訴我他們是如何如此害怕別人對他們練習的看法的故事。 但這通常都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他們自己的恐懼。 其他人並沒有把他們想得那麼糟糕。

    這種恐懼——如果我們練習,其他人會怎麼想我們——成為練習的一大障礙。 這就是同伴壓力的全部意義,不是嗎? 這就是符合美國夢的全部內容。 或者遵從我們認為應該遵從的任何東西。 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的名譽,所以我們放棄了我們的修行,因為其他人不鼓勵它,或者我們害怕他們會因為我們修行而對我們有什麼看法。 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根本不關心我們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 換言之,所謂“不顧他人之所想而行”,就佛法而言,就是不計較他人之所想而行之修行。 這並不意味著繼續做我們生活中想做的任何事情而不關心它對他人的影響。 因為如果我們繼續執著心,欺騙人,欺騙他們,去我們的家人那裡,“我想做這個,我想滿足我的需求。 我想要這個。 而我想要那個。” 或者在家里或我們的工作場所,我們說:“我不在乎它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不在乎你怎麼想。 我要我的路!” 那隻是更多的垃圾。 這不是這一點要說的。 我們需要對我們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非常敏感。 但是在放棄佛法的意義上,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怎麼想,我們必須放棄。 為什麼? 因為它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大障礙,讓我們執著於名譽。

    這很有趣,因為如果我們不按照自己的信念過生活,而是按照別人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我們通常會非常不快樂。 心理學家通常說,這樣做的人沒有很強的自我意識。 這種人通常會隨從別人希望他們成為的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道德和原則生活。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那種人做任何事情都按照別人希望他們做的方式,我在這里以消極的方式談論它——放棄做世俗的事情重要的事情——那個人實際上有很多自我的附件. 他們可能在心理上沒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裡的“自我意識”是指“我是一個有效率的人”的感覺——他們可能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們讓同輩壓力和社會壓倒了他們。 但是從佛教對“我”這個詞的使用方式來看,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 它實際上有很多 附件 為了聲譽,“我希望人們對我有好感。 因此,我會做他們想做的事。 不是因為我在乎他們,所以我在做他們想做的事。 我想這樣做不是因為我認為它很好。 因為我想要一個好名聲。” 所以實際上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

    這很有趣。 很多時候,在心理學中,他們通常會說,“這個沒有界限的人,這個隨心所欲的人,沒有任何自我意識。” 在心理上,他們沒有。 但以佛教的方式,他們做到了。 有不同的方式來使用“自我意識”這個詞。 你可以看到。

  2. 無論情況如何,都始終深切地了解我們的承諾

    鑽石之心的第二個信念是時刻保持對我們承諾的覺知,摒棄阻礙我們遵守佛法承諾的事物。 這可能意味著因為我們練習而放棄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這可能意味著放棄使我們打破自己的他人的負面影響 誓言 和承諾。 這可能意味著放棄懶惰。 你可以看到,我們必須有一顆鑽石般的心,對我們的承諾和我們的 誓言 為了讓他們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能繼續前進。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那麼有一天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和喝酒的人在一起,即使我們可能有一個 箴言 不喝酒,我們會開始喝酒,因為這是對我們的期望,或者因為我們害怕人們會怎麼想。 或者即使我們採取了 發誓 不要撒謊,如果我們的老闆想讓我們為生意撒謊,我們會做的。 或者即使我們已經承諾做某些咒語或 冥想 每天練習,我們不會做,因為我們太累了。 或者我們忘記了我們的承諾。 我們不重視他們。

    所以這顆鑽石般的內心信念是要有一個非常堅定的決心去保留任何東西 誓言 以及我們在實踐中做出的承諾。 並將它們視為裝飾品,珠寶,非常珍貴的東西。 不是阻礙的事情。 我們的 誓言 不是限制我們做事並把自己關進監獄的事情。 我們的 誓言 是讓我們擺脫負面習慣的東西。

  3. 繼續我們的實踐,不要陷入無用的擔憂

    下一個是金剛或金剛心信念,要不斷地堅持下去,不要陷入無用的憂慮,比如追求今生的快樂或因為沒有我們認為應該擁有的東西而灰心喪氣。 沮喪和沮喪是大而無用的擔憂。 有時我們開始修行佛法,然後我們想,“哇哦,我已經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了佛法修行。 現在我不是西雅圖最受歡迎的人了。” 或者“現在我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比我賺更多的錢。” 或者“我五十歲了。 我應該有退休基金,但我沒有。 其他人會怎麼想? 我會怎麼想,會發生什麼?”

    所以所有這些沮喪,這些恐懼或對自己的判斷態度。 “我沒有這些世俗的東西。 所以我是個失敗者。 我沒有一張有很多頭銜的大名片。 我沒有這個,那個和其他像我高中畢業的每個人一樣的東西。 所以我是個失敗者。” 這種灰心喪氣的心 附件 為了今生的幸福,是要放棄的東西。 相反,我們應該有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不要陷入無用的事情中。

    現在重要的是在這裡強調,擁有朋友或財富並沒有錯。 佛法不是要我們放棄朋友,放棄財富。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的 附件 如果這些東西妨礙了我們的修行,或者如果這些東西影響了我們的修行,那麼我們必須願意放棄它們。

    有朋友並沒有錯,但是一旦我們的朋友開始說:“你為什麼要每週去兩次教法? 多麼拖沓! 最好呆在家裡看電視,有一部好電影。” 或“最好做這個,那個和其他事情。” 或者“你為什麼要做寧尼? 你不是要吃一整天嗎? 那不健康! 你應該吃東西並保持血糖升高。”

    人們可能會說的所有這些事情,他們的意思是好的。 但如果這成為我們修行的一大障礙,那麼也許我們就不得不放棄那些朋友,去尋找其他思想更符合我們所堅信的人生意義的朋友。 並不意味著我們討厭這些人。 這只是意味著我們不會停留在我們的粘糊糊中 附件 對著他們。

    財富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用錢來幫助別人,那麼擁有金錢可能是有益的。 有錢沒問題。 但是,如果擁有財富使我們遠離佛法,那麼也許可以考慮擺脫它。 如果你整天操心股票、債券、投資什麼的,沒有時間練習,那有什麼用呢?

    至於我們的朋友,我們可以與我們的朋友建立非常有意義的關係。 事實上,佛法朋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努力培養他們,把他們作為我們友誼的核心部分,讓我們在修行中互相幫助。 然後我們的友誼變得非常非常有益。

    三種成熟的態度

    1. 願意被開除出正常人的行列

      有三種成熟的態度。 第一個是一種成熟的態度,願意因為我們不認同他們有限的價值觀而被開除出所謂正常人的行列。 現在,我要在這裡強調一下,這並不是說要成為一個修行者,就必須被開除出正常人的行列,被認為是一個怪人。 它是說我們必須放棄 附件 想要在人群中歸屬、被欣賞和接受的人。 因為如果我們執著於那種東西,那麼它就會成為我們修行的干擾。

      這也是因為我們修行而鼓起接受批評的勇氣的一件事。 有些人可能因為我們修行而批評我們。 如果人們批評我們修行佛法,沒有必要氣餒和不知所措。 只要認識到這些人的世界觀是有限的。 這些人不了解重生。 他們不明白關於 自然。 有一次,我們可能像他們一樣思考。 不是說他們是壞人,而是我們不想受此影響。 這樣,我們就甘願被逐出所謂正常人的行列。 這意味著放棄 附件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放棄對被批評的厭惡,因為我們與其他人的價值觀不同。 有時我們確實會受到批評。 就像在海灣戰爭時期,如果你走進辦公室說“我不相信殺人”,你的同事可能會批評你。 有勇氣忍受被批評,因為我們與其他人的價值觀不同。

    2. 甘願淪為狗的等級

    3. 完全投入到證悟者的神位中。

    [注:沒有記錄最後兩種成熟態度的教義。]


    1. “受苦”是土登秋卓尊者現在用來代替“迷惑”的翻譯。 

    2. “煩惱”是土登秋卓尊者現在用來代替“妄想”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