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正確地獲得供養並設置正確的姿勢

六種準備實踐:第 2 部分,共 3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評論

  • 課程目的
  • 實踐的一致性

LR 005:審查(下載)

十萬供品

  • 實踐的好處
  • 原因

LR 005:100,000 (下載)

正確獲取供品

  • 使有意義 供品
  • 捐贈意向

LR 005:獲得(下載)

八分坐姿

LR 005:預賽 3 (下載)

避難可視化

  • 心理形象
  • 精心製作的可視化

LR 005:可視化(下載)

謹慎的態度

  • 了解輪迴的缺點
  • 的素質 三寶

LR 005:避難所(下載)

總結

  • 複習教義

LR 005:審查(下載)

問題與解答

  • 為中心
  • 遠離感官對象
  • 檢查我們的感受

LR 005:問答(下載)

評論

拉姆林 是一條漸進的道路——我們在腦海中逐漸形成的東西。 這個課程是試圖給你一個佛道的總體概覽,這樣當你遇到其他教法,或者當你參加短期課程等等時,你就會知道在整個道路上把你所學的東西放在哪裡.

此概述將幫助您填補空白。 你們中的許多人過去都有教法,但無法將它們全部放在一個連續的框架中。 我正在嘗試填補空白,以便您可以這樣做。 所以這要花很多時間,我想請你多多包涵。 就像我所說的,我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是給你一個概述並填補空白。 如果我走得太快,我將無法實現這兩個目的中的任何一個。 它最終會成為另一門短期課程,你將再次失去框架和許多空白。 我不能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 但是,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一樣,我們應該關注接受教法的過程,而不是完成教法的目標。

很多時候,當我們去閉關時,我們很著急想去,但一開始,我們就數著還剩下多少天,因為我們等不及要結束了。 我們總是非常以目標為導向。 在這裡,我們真的在嘗試以漸進的過程來學習道。 我希望通過慢慢地做,我所描述的目的將會實現。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編譯器的品質,這種特殊教學的品質( 拉姆林),它被設置為一個漸進的路徑,這樣我們就知道我們聽到的所有其他教導都適合這條路徑。 它幫助我們避免成為宗派。 它向我們展示了所有教義如何適合我們遵循的道路。

我們還介紹了:

  • 怎麼了 拉姆林 應該學習和教導
  • 教師的素質以及如何選擇合格的教師
  • 學生的品質,以便我們知道如何在我們自己內部逐漸發展它們
  • 如何聽法,聽法的好處
  • 如何聽無三脈之過
  • 如何傳法
  • 涉及學生和老師的禮節

然後我用一堂課向你們描述了佛教的整個框架,包括:

即使 拉姆林 說是循序漸進的道,其實是要通曉全道。 它不像在西方系統中那樣被教導,在那裡事物是按順序排列的。 隨著 拉姆林,越了解開頭,就越了解結尾; 你越了解結局,就越了解開始。

冥想的一致性

在上一節課中,我開始進入準備練習以及如何構建一個 冥想 會議。 請記住 冥想 應該每天做。 你可以做 冥想 靜修——每天四到六次——但在你的日常訓練中保持一致非常重要,做一些 冥想 每一天,不管你有沒有病,不管你趕不趕。 保持一致性並對自己要有耐心。

你必須在你的身上找到合適的努力量 冥想. 你不想把自己逼得太緊以至於壓力過大。 另一方面,你也不想懶惰而不發揮你的全部潛力。 這是一個在我們內心尋找微妙平衡的過程。 這是我們必須通過反複試驗來學習的東西。

在我們開始之前 冥想 法會,先打掃房間,為自己提供一個乾淨的環境,並請佛菩薩。

然後我們佈置祭壇。 我已經描述瞭如何設置它、在哪裡放置不同的圖片等等以及這樣做的原因。 然後我們討論瞭如何製作 供品.

十萬供品

順便說一句,當你做你的 初步實踐, 有許多人做 100,000 次的某些練習,以淨化和積累正面潛能或功德。 十萬水碗的製作實踐 供品 是其中之一。

其他包括皈依念誦、大禮拜和壇城 供品. 你不必做 100,000。 不用擔心。 你不必明天做。 但只是想讓你知道這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做法,有益到許多人實際上承諾做 100,000 次。 做 100,000 次的原因,正如一位老師所說,是因為它給了你一次做對的機會。 換句話說,真正完全地獻上某物或完全地向對方鞠躬。 ,這真的需要大量的練習。

做出有意義的奉獻

我們美國人有時太在意數字了。 我們是如此以生產為導向——“我想做 100,000 個。 我今天做了多少千,然後乘以多少天……” 我們非常關心數字以及需要多長時間,就好像我們在生產線上創造價值一樣。

一個乾淨整潔的神社。

我們需要對佛陀產生信心,願意供養,供養時的喜悅,以及對皈依對象表示尊重的謙遜。 (攝影者 小橙烏鴉)

我們完全忘記了我們試圖培養的態度和對 , 願意做 供品,製作它們的樂趣,或者我們想要表達對他們的尊重的謙遜 避難對象.

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太拘泥於數字,而要真正了解其含義。 例如,當您觀看 喇嘛 Zopa 跪下,他只會在那裡坐一分鐘。 然後他會做他的大禮拜,他會做得很慢,真正專注於每一件事,所以一次大禮拜真的很有意義。 然而,我們其他人很快就拜倒了,我們的思緒到處都是。 我們不應該拘泥於形式。 嘗試專注於意義,即使這意味著做的更少。

加行二:取供品,擺放得當

六個準備實踐中的第二個是獲得 供品 妥善安排他們。 我已經談到瞭如何很好地安排它們。 現在我想談談如何正確地獲得它們。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看待不能提供的東西——我們不誠實地獲得的東西。

這種不誠實可以體現在:

  • 通過偷盜、說謊等惡行獲得東西。
  • 提供 動機錯誤的事情,例如, 他們是為了獲得聲譽,以便每個人都能到你家說,“哇,你有這麼漂亮的祭壇!”

有時這會發生在我們的腦海中。 我們想做一個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祭壇——不是因為我們真的重視 懷著特別的敬意——但因為我們希望我們所有的朋友都尊重我們擁有如此昂貴的雕像和古董。

其實,經上說,貴佛像破佛像,不分貴賤佛像。 這 身體 超出價值。

所以我們不應該看著一尊雕像說,“這尊雕像很漂亮。 它花了 10,000 美元,我是在這家非常昂貴的商店買到的。 不過那個神像實在是太醜了,壞了還便宜!”

我們不是在看雕像的材料。 如果我們這樣做,基本上是關於 像我們做汽車一樣的雕像。 我們的精神實踐幫助我們超越這一點。

我們認為 雕像作為開明形式的代表。 它提醒我們 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自己身上產生這些品質。

以清淨之心供養

這是一個關於製作的非常有趣的故事 供品 以錯誤的動機。 一位隱士在山上,那天他的讚助人來給他食物和供養他的東西。 所以隱士想:“我要把我的祭壇修得很好。” 所以他把所有的東西都清理乾淨了,還額外放了一些 碗。 他做了額外的多瑪,把所有的東西都裝飾得很漂亮。

就在他完成的時候,突然間,他意識到他的動機是為了給贊助人留下好印象,這樣他就能得到更多的東西。 他一意識到自己的動機是多麼糟糕,就從他的洞穴地板上撿起一些泥土,把它扔到祭壇上。

當時在別處有一個隱士,他有神通,他看見這第一個隱士這樣做,就說:“那個人剛剛做了一個非常清淨的 . 那人只是在佛壇上撒土來修持佛法。”

那一刻他所做的並不是往 . 他是在詆毀自己腐爛的動機。

當我們提供東西時,讓我們以真正純淨的信心去做 三寶. 做沒有 附件 對事物或希望獲得聲譽或從別人那裡得到東西。

在你做你的之前很好 供品 停下來,真正地嘗試產生利他主義的意圖,並在你這樣做之前檢查你的動機。

不誠實的供養——五種錯誤的生活

還有另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獲得併製作 供品 以不誠實的方式——根據五種錯誤的生活。 有五個子類別。

1. 奉承獲得的供品

我們有一個朋友,我們恭維他們,“哦,你真好! 你太慷慨了! 你太客氣了!” 我們稱讚他們的原因是希望他們會喜歡我們,然後給我們東西。 所以問題不在於讚美某人。 問題是讚美他們是為了奉承他們,這樣你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東西。

我們一直這樣做。 善待他人,希望他們喜歡我們或給我們一些東西。

即使在聖誕節,當你給你的郵遞員和報童一份禮物時,你真的是因為喜歡他們並且希望他們快樂才給他們的嗎? 或者你把它給他們是因為你希望他們投遞你的郵件而不是搞砸?

我們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我們是懷著誠實的心態給予,還是奉承他們,以便我們自己得到一些東西? 任何通過奉承獲得的東西,我們用來製造 是通過五種錯誤的生活之一獲得的東西。

2、通過暗示獲得的供品

這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 “哦,你知道嗎,你去年給我的東西真的非常非常有用!” 意思是,“你為什麼不今年再給我一次!” [笑聲]

我們以各種小方式給出提示。 “哎呀,這真是太有用了! 你從哪裡得到這個的? 我很難去那裡拿到它。” 我們說這樣的話是為了以某種方式操縱對方,以便他們給我們想要的東西。

我不是在談論真誠地感謝某人為我們所做的事情。 那是一回事。 但是,當我們感謝他們並暗示他們再次這樣做時,這就是五種錯誤的生活之一。

3. 送小禮物換大禮物

你給老闆一份小禮物,希望他能給你一大筆獎金。 或者在聖誕節期間,給某人一份小禮物,目的是讓他們在給我們一份更有價值的禮物後打開我們的禮物。 或者給你的祖母一些東西,希望她能給你留下她的遺產。 贈送小禮物,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在乎,而是為了得到比我們付出的更多的東西,這是一種賄賂,不是嗎? 我給你一些東西,所以你會回報我一些東西。

4.使用強製手段

當我們將人們置於必須給我們一些東西的位置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動機。

如果我給你一整套關於布施功德的大法,目的是在你離開時用布施筐打你,那對我來說就是錯誤的謀生方式。 因為我的意圖是讓你覺得,在接受了這個教導之後,如果你不給予,就不能帶著良心走出房間。 [笑聲]

每當我們以這種方式操縱人們時,我們就是在強迫人們做慈善,即使我們可能臉上掛著美麗的笑容,看起來完全無辜。

5.虛偽得來的東西

這是假裝你不是的東西。 想像一下,你碰巧過來,我決定做一個大的精心製作 法會 拿出我的金剛杵、鈴鐺和鼓,穿上大衣,燒東西,做各種華麗的表演,讓你想:“哇,她一定是一位偉大的密宗修行者! 我要做 供品

假裝自己不是偉大的修行者是為了 供品 在你的實踐中是一個偽君子。 當你的讚助人過來時,或者有人 供品 過來,然後突然間你開始做很多練習。 突然之間,你開始看起來像一個非常清淨的修行者,舉止得體。 但一旦你的讚助人離開,你就會再次撒謊、偷竊、粗魯和不體諒他人。

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個關於五種錯誤生活的教法時,我感到非常震驚,因為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實際上被教導說這些是我應該做的才能得到東西。

換句話說,直接要求別人給你東西是很不禮貌的,但可以暗示,可以奉承,可以給他們一個小禮物,這樣他們就會給你一個大禮物。 可以做所有這些事情。 但是直接問一個人會很不禮貌。 我們不被允許那樣做。 我記得當時在想這有多奇怪——所有這些不誠實的採購方式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中根深蒂固!

提供我們的實踐

如果我們從這五種錯誤的生活中得到任何東西,並將它們供養 ,它不是純 . 什麼取悅 是祭壇上沒有材料。 什麼取悅 大多數是我們自己的實踐。

如果我們用各種不正當的方法和不誠實的動機去得到東西然後供養,我們的修行是很不淨的,所以 是不純的。

當我們 祭壇上的物質,我們真的 我們的做法。 我們不是 一種材料。 這 不需要蠟燭,但什麼能取悅 如果我們正確地練習,如果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得到蠟燭。

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回顧我們的生活,看看我們是如何得到我們擁有的東西的。 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使用這五種方式來獲得禮物或從他人那裡得到東西或影響他人? 然後試著想一想我們如何才能培養對這些人更誠實、更慈悲、更善良的動機,這樣我們與他們的互動就會來自一顆真正善良的心,而不是任何不正當的方法。

第三加行:八端坐,正心,皈依,發菩提心

八分坐姿:七分是身姿,第八分是心態。

1.腿

就你的身體姿勢而言,理想的目標(但我們必鬚根據自己的身體能力進行修改)是金剛坐。 這有時被稱為蓮花坐,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它不叫“蓮花”,它被稱為“金剛”。 您將左腿放在右大腿上,然後將右腿放在左大腿上。

現在,很多人做不到。 太疼了。 所以你可以盤腿而坐。 你可以半金剛杵坐著——左腿在右大腿上,右腿在下。

你可以像我們在幼兒園那樣盤腿坐著。 你可以坐在 Tara 的位置,你的雙腿根本不交叉,但你的左腿塞進去,右腿在它前面。 那也很舒服。

坐在墊子上。 這可以防止你的腿睡著。

如果您以任何一種方式坐著感到不舒服,請坐在椅子上。 沒關係,因為從第一天起我們都不是偉大的冥想者。 這需要時間。 如果能慢慢嘗試金剛坐法就好了; 也許在開始時做 30 秒或一分鐘或五分鐘 冥想 會議。 以完美的姿勢坐著會在您的腦海中留下某種印記,因此隨著您身心的改善,您可以逐漸坐得更久。

舒服一點

在您的環境中感到舒適很重要 冥想 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姿勢,因為您正在嘗試用自己的思想工作。 冥想 是你用你的思想做的,而不是用你的 身體.

但就像我在撤退時說的那樣,當你 幽思.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習慣。 這太像睡覺了,你可能會睡著。

我們希望我們的頭腦在我們 幽思. 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讓我們的 身體 處於警戒狀態。 當你上大學時,你不會躺在地板上聽教授講課。 當你參加考試時,你不會躺下。

如果你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身體疾病,有些人有,盤腿坐著或坐在椅子上太痛苦了,那就躺下。 或者當你生病時,你正在努力 幽思 但你不能坐起來,然後躺下。 但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坐直。

2.背面

七分之二是要有一個正直的 身體,讓你的脊椎挺直。 想像一下您被頭頂上的一根繩子拉起來,這有助於您保持背部挺直。

3.肩膀

第三點是讓你的肩膀保持水平。 您不希望他們向前傾倒; 你不會像在軍隊裡那樣把他們帶回來。 但它們是水平的,你坐直了。

4.雙手

第四點,右手放在左手,肚臍下約四指寬處。 你的拇指相互接觸,形成一個三角形,使你的拇指與肚臍處於同一高度。 你的手在你的腿上並靠在你的身上 身體.

坐在這個位置有助於你內在能量的循環 身體. 由於我們的思想與這些內在能量有關,如果能量循環良好,那麼思想就會變得更易於管理。 順便說一句,你的手臂和你的手臂之間有一點空間 身體. 他們舒適地放鬆,以便空氣流通。

5.眼睛

垂下眼睛。 如果可能的話,請睜大眼睛。 首先,因為光線會進入,這會阻止您入睡。 第二, 冥想 純粹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 它不是用視覺意識完成的。

如果你的視覺意識還在運作(有光進入你的眼睛)並且你可以 幽思,那麼你真的是在培養這樣的能力 幽思 當你有一些感官刺激時。 這將在你四處走動的休息時間幫助你很多,這樣你仍然可以保持觀想或保持呼吸的正念。

你向下看——有時他們說朝你的鼻尖看,但這並不意味著鬥雞眼,因為你會頭疼。 你可以向下凝視,但你的眼睛並沒有真正聚焦在任何東西上。 只是把你的眼睛放在某個地方,這樣你就不再注意視覺刺激,而是真正依靠精神意識。 不要在插座中轉動你的眼睛。

6.嘴巴

閉上你的嘴,除非你感冒了或類似的東西。 並保持放鬆的姿勢。

7. 舌頭

讓你的舌頭接觸上顎。 這可以防止唾液大量流動。

8.態度

在我們之前 幽思,我們必須檢查我們的心態,看看我們的想法是什麼。 你不只是坐下來然後開始 幽思 馬上。 但你必須坐下來檢查,“我處於什麼樣的心態?” 這就是為什麼建議做一點呼吸 冥想 然後你檢查:“我是否受到了 附件? 我現在很生氣嗎? 我嫉妒嗎? 我睡著了嗎?”

看看你現在在想什麼。

你的心真的很散亂嗎——在很多的影響下 附件? 做各種你寧願做也不願冥想的事情——披薩和巧克力蛋糕、男朋友和女朋友、保齡球館和高山,或者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

與其讓心興奮或激動地徘徊,不如做 呼吸冥想 讓它平靜下來。

如果你坐下來生氣 幽思,那麼你必須 幽思 耐心一點,讓你的頭腦平靜下來,擺脫 憤怒.

如果你一開始不處理這些事情,那麼當你開始做 冥想,它們會不斷出現,並且肯定會分散您的注意力 冥想.

如果你坐下來睡著了,那麼當你做呼吸的時候 冥想,您可以吸入光並呼出煙霧。 所有的沉重 身體 和頭腦,你想像成以煙霧的形式呼出。 然後你吸入光——這是一個非常警覺的頭腦和你想要發展的所有美好品質。 你想像那光穿透你的 身體 和頭腦。

或者你可以想像在你的雙眼之間有一束非常明亮的精確光線。 真正明亮的燈光,完全照亮您的 身體 和思想貫穿始終。 這有助於驅散沉悶的頭腦。

所以,做一點呼吸 冥想 一開始讓你的思想處於一種中立的心態——從整天跑來跑去轉變為坐下來並試圖將你的思想引向一個積極的目標。

有時,呼吸 冥想 是一個整體 冥想 在自身。 在這個特定的背景下,我們談論它是為了做 祈禱 為了你 分析冥想會議.

那麼我們必須 避難 並生成 菩提心. 現在我們進入避難所觀想。 這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教導,這個 皈依教法,實際上皈依的主題在 拉姆林. 所以我會簡單地解釋一下,讓你對它有一些了解……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這個想法是,當你聽到一些東西時,盡可能地練習它,但不要指望自己能理解所有的東西。 不要指望自己能完美地完成它。 我們必須將思想從這種西方的成就導向教育中抽離出來,真正把學習佛法視為一個過程。

在佛法教育中,僅僅聽過一次教法然後說:“哦,我聽過那個教法。 看,我有我的筆記本。 我確切地知道如何進行可視化。 我確切地知道要點是什麼 冥想. 所以我不需要再聽一遍。”

在西方教育中,一旦你把所有的信息都寫下來了,你就不需要再聽了。 對於佛法來說,那是不正確的。 這不是獲取信息的問題。 這是冥想的問題。

所以前幾次當你聽到一個教法時,你會忙於做筆記,因為你試圖獲得信息。 你聽到同樣的教法越多,你就可以放下筆,邊聽法邊真正地思惟。

當你聆聽時,你會對自己產生一種非常深刻的感覺。 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教育方式。 這是一種經驗方法。 當你聆聽佛法教法時,你應該有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收集信息。

所以這有點跑題了,但我希望當我們開始在這裡談論皈依時它能幫助你,這樣你就會開始明白這是一種我們逐漸發展起來的理解。

佛法皈依處

在我們關於重生的課程中 因果報應,我們曾談到我們的心受到無明的影響, 附件憤怒. 由於這些苦難,1 我們用我們的行動 身體、言語和思想在我們的思想流中留下印記。

然後在死亡時,由於 因果報應, 由於無明執著心的執取,我們貪求另一個 身體, 抓住另一個 身體因果報應 成熟並把我們扔進一個特定的 身體. 因此,循環存在從一次重生到下一次重生。

現在,停止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停止循環存在的原因,即無明——這種對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根本誤解 現象 存在。

帶著無知的心,我們將一種存在方式疊加在現實之上,而現實並沒有。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智慧心,可以看到我們的疊加從未存在過,也永遠不會存在。 換句話說,我們看到完全沒有疊加,我們看到空虛(沒有所有疊加的幻想存在方式)。 因此,我們以智慧斬斷無明的根源。

智慧是第四聖諦——道諦的精髓。 以道,我們斷除前二苦集聖諦,證得第三聖諦,即滅諦,即苦及其因的無、苦及其因的空性。 . 所以這最後兩個崇高的真理—— 真路 與真滅——此二者為法皈依處。

當我們說:“我 避難 在佛法中,”這就是我們 避難 in. 道(戒、定、慧)與果(一切苦及其因的止息)才是真正的法皈依處。

解釋如何修行和證得止息的經典、教法和經典是世俗法。 真正的佛法就是那些了悟本身。

佛陀避難所

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會明白誰 是,或佛是誰。 佛是有真滅的眾生 真正的路徑 在他們的思想流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諸佛開祖——如釋迦牟尼 在佛法未現於世間的歷史時期傳授佛法的人——是佛法的闡釋者,是向我們展示證得止息之道的人。 所以這就是 避難所。

僧伽皈依處

僧伽 皈依指道上的一切助緣。 有初見、直見空性、有一定程度止息的人。 換句話說,他們有一些層次的真法、真滅和 真正的路徑 在他們自己的思想流中。 這些高度證悟的眾生是道上真正的幫手。 和尚尼姑是他們的標准或代表。 但是當我們說我們 避難 ,在 僧伽, 這真的是 避難 在這些有空性直接感知的眾生中。 我們這裡指的不是僧侶和尼姑。

上師體現皈依三寶

我們有這些 三顆寶石 避難所—— , 佛法, 和 僧伽. 你會注意到我們總是先說,“我 避難 ,在 領袖” 所以有人問,藏人有沒有四皈依寶? 他們怎麼了? 所有其他佛教徒都有三個——, 佛法, 和 僧伽. 三個還不夠好嗎?”

答案是藏人還有 三顆寶石 的避難所,但他們看到 領袖 作為三者的體現。 這 領袖 體現了 , 佛法, 和 僧伽.

領袖 在這裡被認為是特別的,因為它是我們的 精神導師 這給了我們 訪問 所有的靈感,從 沿襲至今。 這 精神導師 提供了之間的聯繫 和我們通過這種靈感代代相傳。

我們已經談了很多關於純正血統的重要性。 關於我們如何感覺我們正走在歷史上的精神之路上,代代相傳——不是以血緣的方式,而是在靈感的意義上 從老師傳給學生,老師傳給學生。

所以,我們的老師受到高度重視,因為他們給了我們 訪問 到那個血統。 但他們不是第四個 避難對象.

避難可視化

在皈依觀想中,記住這是在想像的層面上。 不要指望用你的眼睛看到任何東西。 如果我說,“想想你的母親,”你可以很容易地在腦海中浮現出你母親的照片。 可視化只是指出現在您腦海中的圖像。 如果我說,“想想你的工作場所”,那麼你就會想到那個畫面。

在上下文中 避難,形象化這個或那個只是意味著進入你腦海的心理形象。 這並不意味著你用眼睛看到的一切都非常清晰。 這只是想像的意思。

我們正在努力想像那些能提升我們靈性的事物。 所以我們要形象化這三個 避難對象 然後產生實際的態度 避難 在他們中。

精心製作的可視化

有一個大寶座,在它上面有五個較小的寶座——一個在中央,一個在前面,一個在旁邊,一個在後面,一個在另一邊。

在大寶座上,在較小的中央寶座上(略高於其他四個寶座),你想像你的根 精神導師 以...的形式 . 你沒有把你的 精神導師的個性並將他們想像成 ,但你正試圖與你的本質相聯繫 精神導師.

你的本質 精神導師 不是他們的幽默感。 這不是他們拍你的頭。 這不是他們善良的樣子。

他們的本質是慈悲。 他們的本質是智慧。 你沒有把你老師的個性想像成 但你的老師的品質表現為 . 所以這就像以清淨的方式見到你的老師。 所以你的根老師(根 領袖) 的形式是 .

然後,在你根本上師面前的寶座上,你擁有所有其他靈性導師——所有其他你直接從中接受教法並與你建立聯繫的上師,他們都以正常的形式出現在前面。 您還可以可視化您的根 領袖 以他或她的正常形式存在。

在左側 在大寶座上(如果你面對 ), 你有文殊菩薩和所有 喇嘛 或較小寶座上的玄脈靈師。 這是主要強調智慧、主要強調空性的教法傳承。 這些血統 喇嘛 當然有所有不同的技術,但那個傳統強調道路的智慧方面。 你有血統 喇嘛 像龍樹菩薩、月稱、佛果,一直到 喇嘛 宗喀巴大師和噶當巴格西等等。

在右邊 在大寶座上(如果你面對 ),你有彌勒和廣大傳承的所有上師強調 菩提心,利他主義,同情心,在較小的寶座上。 這裡有彌勒、無著,還有 喇嘛 宗喀巴大師和噶當巴大師。 所以你有了 喇嘛 宗喀巴大師和兩邊的噶當派上師。

對於後面較小的寶座 ,你的金剛總持被所有 喇嘛 的經驗血統。 這意味著,如果你正在修行特定的本尊, 喇嘛 那個血統。 就像你在修持多傑金傑或大威德金剛,然後觀想所有這些 喇嘛. 或者,如果你修行勝樂金剛,那麼所有這些 喇嘛 那個血統。

有時他們稱後法座傳承為修行加持傳承。 或者他們說那裡是寂天 喇嘛 那個傳統。 所以有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後寶座。

在這五個較小的寶座周圍,但仍然在一個大寶座上,你有不同密宗本尊的圓圈。 你有所有其他諸佛的圓圈,例如幸運劫的 1,000 佛或八位藥師佛。 你有一圈菩薩,一圈阿羅漢,一圈空行母,他們是證悟空性並幫助我們修行的特殊眾生,還有一圈護法。

它們都是光做的,所以不用擔心你怎麼看它們:“這個人坐在那個人的前面,所以我看不到後面的人。”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光構成的——而不是具體的形式。 想像它們是由光構成的,這也有助於我們記住, 避難對象 本質上是存在的。

在兩側 喇嘛 或者在他們面前,你有佛法文本。 在這裡你有三個 避難對象. 你有 以釋迦牟尼的形象為中心,就是你的老師的本質。 還有 以禪修本尊和這些同心圓中的所有其他佛陀的形式出現。 你有佛法的形式,坐在前面或旁邊的文本 喇嘛. 你有 僧伽 以菩薩、阿羅漢、空行母和護法的形象。

當您嘗試形象化時,不要期望所有細節都一清二楚。 如果您只是大致了解每個人的坐姿,那就足夠了。 就像參加聚會時,你看不到身後的人,但你能感覺到身後的人是誰。 就像那樣。 對自己溫柔一點。 不要擔心他們是藍眼睛還是棕色眼睛,但一定要感受一下 避難對象.

所以你擁有所有 避難對象. 它們都是由光構成的。 他們都用非常友好和高興的表情看著你。 這實際上非常重要——當你想到 避難對象,想想他們對你微笑。 不要去想 看著說:“我看見你了,你今天調皮了!” [笑聲]

我們不應該將我們的基督教思想引入佛教。 請記住,無論何時 避難對象 看看我們,他們用高興和高興的臉看著我們,而不是用挑剔和評判的臉。 他們看著我們——高興又高興——因為他們有 大慈大悲,因為他們對我們有這樣一顆善良的心和愛。

而且,他們看著我們——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很高興我們在修持佛法。 當我們在想像它們的時候,就表示我們開始修行了,不是嗎? 即使我們在其他時候可能會表現出各種不那麼好的行為,但由於我們現在坐下來修行並將我們的心置於良好的方向,這使佛陀和老師看著我們有一張慈祥的臉。

它們都是由光構成的。 你可以想像他們也在互相交談。 他們不只是坐在那裡睡著了。 [笑聲] 完全不同 喇嘛,他們可以辯論和討論佛法。

至於你自己,你正以平常的形式坐著。 左邊是你的母親,右邊是你的父親,前面是你不喜歡的人,周圍是所有其他有情眾生。 都在看向 . 你把所有你不喜歡的人都放在你面前,意思是我們無法逃避所有我們不喜歡的人。 我們尤其需要培養一種慈悲的態度,想要引導他們證悟。

當我們皈依時,想像我們正在帶領所有眾生,包括我們的敵人。 這真的很重要。 所以你想像你不喜歡的人相信 . 你想像你的父母相信 .

謹慎、堅定和同情的態度

我們修煉的心態是什麼 避難? 這種態度有幾個主要成分。 第一個方面是對輪迴之苦,特別是惡道之苦的警惕或畏懼。 換句話說,我們真的很害怕惡趣味,或者說我們對陷入輪迴的危險非常謹慎。

我們越了解輪迴的弊端,我們的皈依就會越深。 因為是想逃避所有的不如意 條件 這促使我們走向 避難對象 作為指導。

第二個方面是對信仰和信心的心態 三寶 以及他們指導我們的能力。 所以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我們需要對 三寶.

避難 不像電燈開關。 這不是你皈依或沒有皈依的問題。

避難 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目標。

當你開始修行和做這個觀想時,你可能沒有多少皈依處。 你不太了解可視化。 你不太了解佛法。 但是當你開始學習整條道路時,你開始理解事物,你開始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付諸實踐,然後事情變得更有意義,然後你對 三寶引導你的能力真的增加了。 皈依是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的。

你練習得越多,你的皈依就越深,因為你練習得越多,你就越相信這些方法真的有效,而且你的方法是什麼? 說的是真的。 因此,您的信心和信念會自動從暗淡變得更加明亮。

基本實踐在 避難 是對事物的謹慎或恐懼和信心 三寶. 而且,特別是我們要脩大乘,第三個方面就是要有慈悲心。 出於對所有對我們如此仁慈的眾生的悲憫,我們希望證得圓滿證悟,以便我們能夠最有效地利益他們,並且我們堅信我們有能力證得。

所以我們對別人有同情心。 我們有 心願 為了開悟。 我們堅信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這樣,我們的皈依處就變成了大乘皈依處。 避難,不僅是為了防止我們自己的痛苦和引導我們解脫,也是為了利益他人。 通過轉變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變得更有能力幫助他人,引導他們走上證悟之道。

首先,我們進行觀想,思考我們皈依的原因——謹慎、信念和慈悲。 然後,說出“Namo Gurubhya、Namo Buddhaya、Namo Dharmaya、Namo Sanghaya”只是我們內心感受的一種自然、自發的表達。

重要的不是單詞。 它是培養皈依的感覺。 所以有時你可能想做的是真正坐下來 幽思 預先考慮這些因素來培養 避難 然後再說後面的話。

其他時候,當你說這些話的時候,你可以想想原因,試著培養這種感覺。 重要的不是皈依公式的字句; 這是它的感覺。

不是一視同仁的信仰問題

當我們 避難,這需要大量的內部質疑。 很多時候,我們的皈依處並不穩定。 避難 ,在 三寶 並不意味著對他們有不加區別的信仰。 如果我們是 避難 出於一視同仁的態度,我們正在錯誤地接近它。 這不是“我相信 , 佛法, 和 僧伽 因為每個人都這麼說,其他人都這樣做。 爸爸媽媽也是這麼說的。”

我們真的在努力通過我們自己的理解,培養對他們品質的覺知,以及對整個證悟之道的覺知。 了解的重要性 , 佛法, 和 僧伽 在我們自己的精神發展中。

同樣,我們對道的了解越深,我們的皈依就越深。 皈依不是動搖的心。 皈依是一顆非常清明的心。 當我在蒙大拿時,我遇到了一個人。 他剛剛皈依,一直在跟一位格西學習。 但他告訴我,他也在考慮成為一名天主教徒。 不知何故,他對自己的信仰一點也不清楚。有點像,“ 很好,我喜歡佛法教義,但我也喜歡天主教會。”

他並不清楚我們的問題和困難的根源是什麼。 道上可靠的嚮導是什麼? 路徑是什麼?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對於所有這些問題,他的頭腦都不清楚。 它只是更關注感覺良好的東西。

我們中的許多人最初接觸佛法可能是因為感覺很好。 但是隨著我們的進步,我們想要做的是加深我們的理解,以便我們擁有一個非常健全的皈依哲學基礎。 這不僅僅是因為感覺良好。 因為 , 佛法, 和 僧伽 有一天感覺很好,然後第二天你就會說上帝創造了世界。 所以你自己心裡並不清楚你相信什麼。

這是我們必須努力的事情,因為我們的頭腦常常不清楚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通常情況就是這樣。 我們不應該想,“哦,我很糟糕,因為我不相信。”

但是只要認識到我們頭腦中的清晰程度,並且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不得不更多地研究和思考,以弄清楚,“我是否相信輪迴和 因果報應,以空性與智慧為覺悟之道? 還是我相信上帝創造了我,接受上帝的恩典就是啟蒙之路?” 所以我們將不得不考慮這些事情。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的皈依處就會變得清晰。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其他宗教中長大的。 有時我們接納佛教並不是排斥其他宗教。 有時是因為我們與其他宗教的緣分,才讓我們融入佛教。 我們每個人都會略有不同。 意識到這一點很好。

當你 避難 in , 佛法, 和 僧伽,對於那些感覺與耶穌或先知親近的人來說,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否認耶穌並說,“我不再相信耶穌了。” 但是你必須非常清楚你解釋問題的哲學基礎是什麼,它們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止息之道,什麼是從它們中解脫。 你已經清除了哲學基礎,然後你可以說,“耶穌是一個 菩薩” 他對空性有一些了解,他對慈悲有一些了解,他在幫助很多人。

你仍然可以相信耶穌和他樹立的榜樣。 但是你的哲學框架並不是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是他是一個 菩薩 以那種形式出現,以符合那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心態。

因此,如果任何聖人真的能啟發你,你可以看到那些聖人,但要通過佛教哲學的觀點。 我對聖弗朗西斯情有獨鍾。 我認為他的簡單性真的很了不起。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 孫弟兄,月亮姐姐,你可以看到他的單純——當他把父親店裡的所有布料都拿走並扔出窗外時,他真的在說:“我不執著於所有這些世俗的東西。”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對父親的商店這樣做。 但是你可以看看它的象徵意義,並認識到他有一些意識,即物質事物和感官享樂並不是通往幸福的途徑。 他肯定有一些同情心。 所以你仍然可以欽佩那些具有這些品質的人,但要在佛教哲學的背景下看待他們。

理解符號背後的哲學

有時我注意到人們接觸佛教的另一件事是,他們將佛教與許多其他事物混合在一起,以至於他們的皈依變得非常不明確。

我只是在讀一本書。 裡面的女人似乎喜歡佛教,因為她喜歡度母這個像徵。 但同樣,她喜歡天主教,因為她喜歡瑪麗這個像徵。 她實際上是在進行精神探索——尋找這些女性符號。 所以她的心並不真正關心哲學觀點——什麼是苦,什麼是因,什麼是道,什麼是果。 但她的心思更專注於,“我想要一些對我有意義的符號。” 所以沒關係。 這就是本書的這位特定作者所處的位置,它是有益的。

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有那個想法,不要就此打住。 如果你開始問自己,“我相信馬利亞是上帝的母親嗎?” 或者“我相信度母是智慧和慈悲的化身嗎?”——你必須在哲學上非常清楚這一點。 也就是說,皈依並不代表你喜歡皈依的象徵。

符號就是符號。 符號確實對我們說話,但符號代表了它們背後的東西。 所以我們的皈依不應該是因為我們喜歡這些象徵。 避難所應該是因為我們了解他們背後的哲學。 這些符號幫助我們與這種哲學進行交流。 這需要我們進行大量搜索和處理。

避難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確實是一個持續數年和一生的發展過程。 我們對整條道的了解越深,我們的皈依就越深。

但是我們應該努力注意我們到底相信什麼。保持清晰,因為我們越清晰,我們的皈依和精神修行就會越真誠。

想像光進入你

當我們說:“我 避難 ,在 大師,”想像一下,從所有 避難對象 (尤其是來自靈性導師的光),許多光正通過你的頭頂進入你的體內。 它也在進入你周圍的所有有情眾生——包括坐在你面前的所有與你打架的人。

你正在帶領他們所有人進入開悟。 光正在進來淨化你們所有人。 它正在淨化所有的負面 因果報應 尤其是任何消極的 因果報應 與你的精神導師一起創造。 然後光來了,它給了你靈感。 所以它給你一種感覺,你可以發展這條道路,你可以發展品質,尤其是靈性導師的品質。 然後,第三,你會感覺到你完全被你的靈性導師照顧。

所以你擁有這三樣東西:光的到來和淨化,鼓舞人心,讓你感覺你完全在他們的指導和照顧之下。

你可以在擴展版本中這樣做,就像你說 21 次,“我 避難 ,在 大師”,然後是 21 次,“我 避難 在諸佛中,”然後 21 次,“我 避難 在佛法中,”然後 21 次,“我 避難 ,在 僧伽

我們通常做的方式是每一個說一遍,但是我們整套說三遍。 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你可以每個說三遍; 你可以每個說 108 次。

但是對於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例如當你說,“我 避難 在諸佛中”,然後從皈依觀想中的所有諸佛,你想像光進入你和你周圍的所有眾生。 淨化你的負面 因果報應,尤其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為諸佛所造。 它以他們的品質激勵你,讓你覺得你可以獲得他們的智慧和慈悲。 你覺得你完全在諸佛的照顧之下。

然後你繼續佛法。 你 避難 在佛法中。 在這裡,你專注於來自所有文本的光,來自你想像的經文。 光線淨化並激發靈感。 你在他們的指導下得到照顧。

然後與 僧伽,你專注於菩薩、阿羅漢、空行母、護法,光明進來,淨化,啟發,讓你覺得自己完全在他們的照顧之下。

然後你生成 菩提心. 我不會進入 菩提心 現在非常喜歡。 我會把它留到本系列的結尾。 否則我就是在一開始就教導道路的盡頭。

你真的在這裡 幽思 非常注重愛心和利他主義。 您可以在開始時看到這兩件事非常重要 冥想 會議。 你 避難 這樣您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信仰以及所遵循的指導。 那在你面前真的很重要 幽思——你在遵循誰的指導? 你在走什麼路? 你相信什麼?

我們生成 菩提心 這樣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遵循這條道路以及我們將如何處理它。 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重生。 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的解脫,而是我們真正在這樣做,以便我們能夠證悟並帶領他人進入圓滿證悟的境界。

四無量

在我們的祈禱表中,當我們在教法前祈禱時,我們有皈依公式“Namo Gurubhya、Namo Buddhaya、Namo Dharmaya、Namo Sanghaya”,那麼我們就有了避難所 菩提心 一起祈禱。 然後我們有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為了加強我們的善動機。

願一切眾生皆得樂樂因緣。

那是無量的愛,因為愛就是要一切眾生快樂,擁有快樂的因。

願一切眾生離苦及其因。

那就是慈悲。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憂 極樂.

那是無法估量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安住,遠離偏見, 附件憤怒.

那是無量舍。 它是無量的,因為你應用它的有情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的。 也因為你的愛、悲、喜、舍是無量的。

所有這些祈禱旨在幫助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並了解我們為什麼要朝那個方向前進。 所以這些祈請文可能不是這樣寫的,但是基本的皈依和 菩提心 四無量祈請文幾乎出現在我們所做的幾乎任何一種儀軌或佛法修持的開始。 它們是我們的內在組成部分 冥想.

簡單可視化

如果整個複雜的大寶座、五個寶座和同心圓的觀想讓你無法觀想,那麼你可以簡單地想像 . 想像一下, 是一切上師的精華,是諸佛的精華,是法的精華,是法的精華。 僧伽.

這樣您就可以完全專注於圖像 作為體現,一切的本質 三顆寶石 的避難所。

問題與解答

聽眾: [聽不清]

尊者圖登卓龍(VTC): 金剛持是密宗的化現 . 他們說當 傳授密宗教義,他不是以佛像的形式出現 但以密宗本尊的形式。 金剛總持由光製成,顏色為藍色,並飾有珠寶飾物。 有時他單獨出現,有時他與 Vajradhatu Ishvari(一位女性)聯合出現 . 結合在一起,它們代表智慧和方法的結合,女性是智慧,男性是方法,表明我們需要將兩者放在一起。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有一個大 在中心。 那是釋迦牟尼 以...的形式 ,本質是你的 精神導師. 釋迦牟尼身著 . 他的耳垂很長,因為當他是王子的時候,所有的耳環都伸出了他的耳朵。 他擁有所謂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相。 這些是體現一個人的修養的身體標誌和標誌,但是當它們以常人的形式出現時,我們不能總是在常人身上看到這些。 但我們想像 以那種形式。 他坐著,左手持乞缽,右手觸地。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你說你不自在地想像你的父母,帶領你的父母 避難,因為您覺得也許您正在將您的宗教信仰強加給他們。 我不認為你需要認為你是在把你的宗教信仰強加給他們。 試著把他們想像成擁有非常清晰的頭腦,並且他們有能力從他們自己的角度真正相信 , 佛法, 和 僧伽. 換句話說,你不是在推他們或強迫他們,而是從他們自己的角度想像他們對自己的信仰更清楚,想像他們有更強大的精神 心願 比他們現在擁有的更多,因為他們有這種能力。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我正在嘗試改寫它只是為了看看我是否明白你的意思。 當我們談到遠離感官對象時,它讓你感到不舒服。

遠離感官對像是什麼意思? 這並不意味著你孤立自己並住在山洞裡。 這並不意味著在身體上與世隔絕。 當然,如果你非常非常執著於某件事,你可能不得不遠離它一點。 如果您正在節食,就不要去冰淇淋店。

但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搬家是一種心理運動。 換句話說,與其從起床到入睡,一整天都在追求身體上的愉悅,總是想著:“我想要美麗的東西,我想要美麗的氣味,我想要美食,我想要美好的觸感,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總是讓我們的思想完全沉浸在想要外在的事物中。

這意味著我們看到那些東西並且我們接觸它們。 它們沒有任何問題,但它們不會給我們最終的、持久的幸福。 所以我們對他們的態度比較平衡。 我們經歷過它們,但我們沒有“我必須擁有它才能快樂!”的態度。 我們的人生目標並不是要擁有所有這些東西。 相反,我們擁有並使用它們。 但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是我們內在的精神發展。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我們必須以非常溫和的態度來處理這個問題。 佛教修行不是要你必須做這個或做那個。 我認為其中很多確實是我們基督教教育的遺留問題。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我們不否認我們的感受。 我們不會說,“我不覺得難過。” 我們不壓制事物。 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感受,然後問自己:“這種感覺是反映了現實情況,還是我的錯誤觀念產生了這種感覺?”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醒來非常沮喪,因為我們不能和我們最好的朋友在一起。 我們非常想念我們的朋友,以至於我們覺得我們無法度過這一天,因為我們不能和他們在一起。 我們感到難過。 但我們會問自己,“這種感覺真的代表現實嗎?” 世界上每個人都沒有我們的朋友。 為什麼我們因為不能和他們在一起而如此不知所措? 我們的朋友真的是那個總是讓我們開心的不可思議的、美妙的、了不起的人嗎? 好吧,不,因為有時他們脾氣暴躁。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不,所有的佛教徒都不是佛。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你不能說一個涉入佛教的人會不會有這種感覺,因為每個來到佛教的人都是在不同的修行層次上。 每個人修行的能力不同,所以每個學佛的人感受都不一樣。

我們來到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 然後我們就可以嘗試改造自己。 我們可以來體驗一些東西。 我們開始修持佛法,我們的感受就會改變。 但是你不能說,“我是佛教徒,所以我應該有這種感覺。” 我是一名佛教徒,我感受到我的感受。 但我可以選擇,“我想繼續感受這種感覺嗎?” 或者,如果我的感覺是基於不真實和不准確的,我可以改變我的感覺。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例如,你來了,你正在悲傷。 你媽媽剛剛去世。 你真的很愛你媽媽。 你真的很想她。 所以你不開心。 而你在悲傷。 你讓你的悲傷。 但是你也可以開始問自己,“好吧,我悲傷是因為我太在乎我的母親了,還是我現在更關心我自己的損失?” 換句話說,我的注意力是在關注我母親現在正在經歷什麼,還是因為我想念她而在關注我正在經歷的事情?

如果我們看到我們因為專注於我們的母親而感到悲傷——我們知道我們的母親犯下了很多負面的錯誤 因果報應 我們很擔心她——然後我們會做很多祈禱,讓 供品 並為了她的利益而迴向功德。

如果我們擔心我不能和我媽媽在一起,我想念她,我們根本不關心她和她的經歷。 我們只是擔心我,因為我失去了我喜歡的人。 這是一種非常自私的態度,不是基於現實情況。 現實情況是,關心她和她的經歷更為重要,因為她從這一世過渡到下一世是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情。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我們試圖發展一種現實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我們必須接受我們的感受,但我們不能陷入其中。 我們不能有“我覺得這樣,所以它是對的”或“我覺得這樣,所以它很好”的觀念。 只是“我感覺到了”。 我們不應該說,“我有這種感覺,所以我應該繼續有這種感覺。” 只是“我感覺到了”。

現在,讓我們檢查一下這種感覺是否有效。 如果這種感覺正在傷害我並導致我陷入消極的心態,並且讓我在自己的抑鬱症中不斷上升並限制我的潛力,那麼這種感覺有什麼用呢? 我們不能執著於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們依附於某人,我們就會想念那個人並渴望那個人。 所以我們的心完全散亂了。 我們無法與所有與​​我們在一起的人產生共鳴,因為我們在做著與我們不在一起的人的白日夢。 那我們就太不現實了。 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於那種感覺,“哦,我非常想念的親愛的朋友。” 我們必須在某個時候放手。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如果你正在做一個簡單的可視化,你可以這樣做。 隨著你的觀想擴展,那麼如果你能想像所有的傳承 喇嘛,那就太好了。 然後你會有更多的感覺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 我記得我在研究月稱的一些東西的時候,不知怎麼的,當我想到深厚的傳承時,我想像著整個團體 喇嘛 在那裡,但我特別想到了月稱。 這是因為我正在研究他的東西,我真的很欣賞他所做的事情。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人們看起來像什麼? 你可以看到一些畫作。 下次我們可以帶一張唐卡進來,但我想你也可以把他們想像成常人。 有時你會看到他們不同的畫作。 有時他們戴著帽子,或者他們正在辯論或類似的事情。 當你了解更多關於不同的 喇嘛 和他們的生活故事,你看到他們的照片,研究他們的文字,然後你對他們有了更多的感覺。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這是圓滿證悟者的 32 相之一,也是真正最重要的相之一。 換句話說,要獲得足夠的積極潛力來積累那個標誌,你真的必須是頂尖的。 我記不清了,但基本上它概括地代表了所有圓滿證悟者的證悟。 它被稱為 ushnisha,他們說這是一個物理腫塊; 它不僅僅是一撮頭髮。


  1. “煩惱”是尊者土登秋龍現在用來代替“令人不安的態度”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