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不想死的壞處

不想死的壞處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不記得死亡的壞處

  • 上屆會議總結
  • 銘記死亡來激勵我們的修行
  • 不記死的六大壞處

LR 016:不想死的壞處(下載)

概述:八個世俗問題

  • 修行與世俗活動相結合
  • 世間八事

LR 016:八個世俗問題,第 1 部分(下載)

前兩對八世間煩惱

  • 物質財富
  • 讚美與責備

LR 016:八個世俗問題,第 2 部分(下載)

最後兩對八世間煩惱

  • 聲譽
  • 感覺快感
  • 評論

LR 016:八個世俗問題,第 3 部分(下載)

問題與解答

  • 獲得良好的聲譽以服務他人
  • 運用 冥想 檢查我們的動機
  • 處理批評
  • 非-附件 給錢

LR 016:問答(下載)

上屆會議總結

上一節,我們談到了人的生命的寶貴。 我們討論瞭如何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意義,以尋求世俗的目標,如安詳地死去和獲得良好的重生,以及最終的目標,如解脫和開悟。 我們還討論瞭如何通過改變我們所做的所有行動來幫助我們產生愛和同情心,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我們談到了這種生活是多麼罕見。 人命難求,因難造因。 這是罕見的,因為與其他形式的生物相比,人類太少了。 通過烏龜的比喻,我們也可以看出,要獲得一個珍貴的人類重生是多麼的困難。

看到寶貴的人類生命的稀有性以及我們可以用它做的不可思議的事情,說服我們抓住生命的本質。 而取我們生命精華的方式又分為三大層次。

第一層是與最低動機或初始動機的人共同的路徑。 那個人是尋求幸福的死亡和良好的重生的人。 他們希望在死亡時擺脫混亂。 他們想擺脫痛苦的重生。 他們想要一個好的重生。 為了實現這些,他們實踐道德。

第二個層次是與中級動機的人一樣,我們尋求擺脫任何重生的所有困惑。 我們想下摩天輪。 我們想要獲得解脫,所以我們產生 自由的決心 從我們所有的困惑中。 為了實現這些,我們練習 三項高等培訓——道德、專注和智慧。

最高層次的動機是通過前兩個層次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即使我們處於前兩個層次的動機,我們也應該把它作為最終目標。 我們總是有 心願 達到最後一個,即希望將他人從所有的困惑中解脫出來。 所有眾生都被困在這個存在的溜溜球裡。 具有這種動機水平的人想要獲得圓滿的覺悟,以便擁有幫助他人最有效地擺脫這個陷阱所需的所有能力和才能。 這樣做的方法是修行六 深遠的態度 然後是密宗之道。 這就是我們在上一屆會議中所做的。 希望人們從那時起就一直在考慮它……拜託……。

銘記死亡來激勵我們的修行

我們將回到最初的練習水平,最初的動機,並更深入地進行。 第一個主題是紀念死亡。 然後我們將談論另一個我們最喜歡的話題——下界。 通過思考這些,它使我們更加關心死亡和重生。 這將使我們有興趣獲得一些指南。 然後我們 避難 ,在 三寶 作為幫助我們度過所有這些混亂的指南。 總指導 三寶 馬上就要開始了 因果報應. 這些是這個初始動機層次的四個主要主題——死亡和較低的領域,以激發我們對做某事的興趣,以及 避難 並觀察 因果報應 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試圖為您提供一般範圍,然後慢慢縮小範圍,以便您知道我們在哪里以及這些主題如何組合在一起。 這將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事物。

當我們開始談論死亡時,我們首先談論的就是不去想死的壞處和去想它的好處。 現在你可以猜到為什麼我們從不考慮死亡的缺點和考慮它的優點開始。 這是因為我們通常的反應是,“死亡? 我不想考慮!” 不是嗎? 這是我們生活中最不想談論或思考的事情,但這是我們肯定會做的一件事。 我們必須經歷的一件確定的事情是我們最不想面對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很有趣,不是嗎? 我們想忽略現實。 但是,通過不面對死亡並面對自己的死亡,我們正在自己的腦海中製造恐懼。 我們正在加劇這種恐懼。 就像那個害怕房間裡有大象的小孩一樣。 他們沒有打開燈查看是否有大象,而是坐在門口嗚咽哭泣。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經常處理死亡的方式。 與其把它拿出來檢查——“讓我們照亮它,讓我們看看它,讓我們看看這裡發生了什麼”——我們只是把它放在黑暗中,然後對它保持恐懼。

我們拒絕去想它,從而使死亡成為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但死亡不一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反思不考慮它的缺點和考慮它的優點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總是認為,如果我們想到死亡,它可能會發生。 好吧,即使我們不去想它,它仍然會發生。

我記得——我想你們都有類似的經歷——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開車經過一個墓地時,我問:“媽媽,爸爸這是什麼?” 他們說:“什麼是什麼?” [笑聲] 當你最終說服他們那裡有一些不尋常的東西時,他們會說:“那是人們死時所在的地方。” “嗯,死了怎麼辦?” “哦,我們必須在這裡右轉……” [笑聲] 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最多的就是人們睡了很長時間。

從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起,我們就肯定會認為死亡是你不問或不去想的事情。 它只是坐在那裡,造成很多焦慮和緊張。 在我們的社會中,即使我們看到它,我們也會試圖掩蓋它。 我們對人們進行防腐處理,使他們在死後變得美麗,這樣我們甚至不必認為他們已經死了。 我們實際上可以認為他們睡了很長時間,因為他們看起來很漂亮。

我記得我的一個朋友的母親去世的時候。 她有霍奇金病,所以當她最終死去時,她真的很浪費。 他們對她和所有東西進行了防腐處理。 然後當人們上去查看 身體 他們說:“我好久沒看到她這麼好看了。” 我簡直不敢相信! 這就是我們對待死亡的方式。 人們對此非常關注。 他們制定了很好的計劃,比如他們死後的化妝師會是誰。 他們想在他們的棺材裡看起來很漂亮。 這只是表明我們對死亡問題的完全封閉態度。 這也表明了所有關於它的焦慮。

你看看墓地。 我什至不記得開車經過西雅圖的墓地——你把它們藏得很好。 在洛杉磯,他們所做的就是用它們建造紀念公園。 Forest Lawn現在在墓地設有一個藝術博物館,裡面有Pieta的複製品和所有這些非常著名的藝術品,所以周日下午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可以去墓地看看藝術品。 只是再次完全擋住了死亡。 你去博物館看藝術品。

我記得幾年前讀過一篇報紙文章。 有一個男人的母親快死了。 他沒有足夠的錢把她全部冷凍,所以他們只冷凍了她的頭,想著你以後可以把她的頭解凍,把它貼在另一個上面 身體 她將能夠起死回生。 好吧,困難在於,他們做到了,但後來他們失去了理智。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只是表明我們否認死亡的程度。 然而,死亡是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自然過程。

佛法思考死亡的方式是誠實地面對它。 與其讓對死亡的恐懼在壁櫥裡潰爛,不如把它拿出來看看。 一旦你把它拿出來看看,它可能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接觸現實。 通過這樣做,它給了我們更多的能量來做我們的佛法修行。 理解死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讓我們可以審視我們的生活並欣賞它,並充分利用我們在此生中擁有的機會。

我會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給你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曾經在印度學習一本書。 它有八章,其中很多是關於無常的。 格西拉每天下午都教我們關於死亡和無常的知識,我們在這本書上花了很長時間。 格西拉會用兩個小時談論死亡。 我會聽死兩個小時,回到我的房間 幽思 在上面。 我告訴你,在我們這樣做的那幾個月裡,我的心是如此平靜和平靜。 這太棒了。 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記住自己的死亡時,它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楚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當我們感到困惑時,這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 你知道我們有時會感到困惑和焦慮,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只是想,“好吧,在我即將死去並離開此生並繼續我的下一次重生的時候,回頭看看,最好的事情是什麼?”

當有人在騷擾您並且您對他們生氣時,這尤其有用。 你會想,“好吧,當我死去並回顧這件事時,我是否想想想我是如何對這個人所做的這件事感到如此憤怒和惱怒的? 在我死的時候,這對我真的很重要嗎? 或者這個小小的侮辱(或其他任何事情)真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嗎? 如果在死亡的時候它與我根本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麼要投入這麼多的精神能量呢?”

同樣,對於我們非常擔心的所有事情,如果我們想:“好吧,在死亡的時候,所有這些擔心對我有什麼好處嗎?” 然後我們真的看到,“不! 誰需要這種擔心? 誰需要這麼關心這些東西?”

所以你看,當我們從死亡的角度考慮我們的生活時,所有通常讓我們如此焦慮的事情都不再重要了。 然後我們的心會自動變得更加平靜。 因此,這是我們可以利用死亡來豐富我們生活質量的方式之一。 這就是為什麼 談到死亡、短暫和無常。

不記死的六大壞處

我們將討論不記得死亡的六個缺點。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部分。

  1. 不念死,不念佛法

    第一個缺點是我們不記得佛法。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念死,我們就不會念念佛法。 我們可以自己看到這一點。 當我們不記得自己的死亡時,誰需要佛法? 我們出去玩玩吧! 正確的?

    看看我們大多數人的社會生活。 沒有人會想到死亡。 人們假裝它不存在。 生活的全部目的變成盡可能多地享受快樂。 人們為了獲得快樂而從一種快樂奔向另一種快樂。

    現在就我們個人而言,當我們不考慮死亡時,我們根本不考慮佛法。 我們正忙著四處奔波尋找我們的世俗快樂,為了我們現在的幸福。 有時人們來找我說,“你知道,我就是無法讓自己坐在 冥想 坐墊”或“我的佛法修行不太順利。” 嗯,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考慮我們將要離開這一世的事實。 不考慮這個事實,我們不考慮佛法的必要性,所以我們當然不坐下來修行。

  2. 即使我們念佛也不會修行

    第二個缺點是,即使我們確實記住了佛法,如果我們不去想死,我們就不會修行。 我們拖延。 我們非常了解這個心:“哦,我稍後會修行。 我有我的職業要考慮。 我有我的孩子要考慮。 我必須賺到一定數量的錢,並在銀行里存一些錢以備我的晚年之需。 我還有這些事情要做,所以佛法會晚一點來的。” “首先,我想讓我的事業、我的家庭和其他一切都順利進行。 等我老了,無事可做,就修行佛法。” 或者“哎呀,我不知道。 我什麼都不想做。 下次我會做的。 我不想去上課。 下次我去上課。 我不想去這個靜修處。 我去下一個靜修處。”

    這就是manana 的心。 瑪那那,瑪那那…… 我稍後會做。 這就是我們經常進行佛法修行的方式。 在我坐在這裡嘮叨你,糾纏你練習之後,你終於走了:“好吧,我明天早上起來試試。” 然後早上鬧鐘響了,你想:“哦,我回去睡覺了,晚上我會練習。”

    所以我們只是拖延。 我們對我們的實踐沒有任何緊迫感。 這是因為我們不記得自己的短暫。 我們不記得我們的生命結束了,一旦這個時間在橋下,就像橋下的水一樣,它就不再存在了。 所以,對於那些有這種拖延症的人,你覺得它很煩人,解藥之一就是花更多的時間思考無常。 它可以激發你的練習。

  3. 即使我們練習,我們也不會純粹地這樣做

    下一個缺點是,即使我們修行,我們也不會純粹因為我們的心在意世俗的事情。 我現在只提這個。 我將介紹所有六個缺點,然後回過頭來深入解釋這一點。

  4. 即使我們記住佛法,我們也不會堅持不懈地修行

    第四個缺點是即使我們記住了佛法,我們也會失去一直認真修行的決心。 我們的練習缺乏強度、強度和一致性。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如此合理化:“嗯,我昨天冥想了,我真的不想給自己太多壓力。 我想今天早上我會放輕鬆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佛法有這種時斷時續的想法。 我們會做一段時間,然後我們會被帶走並開始做其他事情,我們會失去興趣。 然後我們回到它,然後我們再次失去興趣。

    有時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你已經在練習中有所收穫,但你永遠無法超越。 這通常是因為我們沒有始終如一地練習。 我們又開了,又關了。 因為我們不去想死亡,所以我們不會每天都做點什麼。

    即使我們坐下來練習,我們的練習也沒有太多的“魅力”。 更像是,“好吧,我會說這些祈禱,因為我必須說出來並完成它們。” 但是,這樣說祈禱總比不說要好。 我不是說如果你做得不好就不要說。 說他們,但如果我們有時在做所有的祈禱時覺得自己並不完全誠實,那通常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死亡考慮得不夠多,所以我們沒有那種“ omph”以及思考死亡給我們的實踐帶來的興趣。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實際上讓自己坐下,我們開始 幽思,我們祈禱,但我們走了,“哦,我的膝蓋受傷了; 我背疼; 嗯,我還是起來看電視吧。” 我們讓自己坐到墊子上,但我們不能呆在那裡。 再次,它發生是因為我們沒有考慮死亡。 如果我們想到死亡,這些想法就不會那麼折磨我們。

  5. 由於不記得死亡,我們會捲入許多負面行為

    不記得死亡的另一個缺點是我們會真正捲入負面行為。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不考慮死亡和來生,我們就不會考慮我們現在所做的行為所造成的原因。 我們傾向於以任何在短期內看起來最好的方式行事,而不考慮長期後果。 所以,如果說謊方便的話,我們說謊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到死亡,我們沒有想到 因果報應,我們並沒有考慮現在撒謊會給我們帶來未來的問題。 當然,當我們更多地捲入負面行為時,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模糊,練習變得更加困難,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困惑。 它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6. 臨終時,我們懷著很多遺憾死去

    另一個缺點是,當我們到了死亡的時候,我們會帶著很多遺憾死去。 你一生都在做任何你正在做的事情來獲得幸福。 當你臨終時,你回顧你的生活,你會問:“我做了什麼? 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假設你死於癌症或心髒病。 你回顧你的生活,看看你是如何度過的。 “嗯,我一直在裝腔作勢,讓人們認為我很重要。 我一直在四處奔跑,參加體育運動,以獲得更多獎杯,這樣我才能相信我是值得的。 我撒謊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錢,並掩蓋我所做的所有狡猾的事情。” “我一生都在生別人的氣,我一直記仇,而且很多年都沒有和人說話。”

    我認為達到這一點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心變得那麼緊。 在一個人死之前,幾乎沒有時間放鬆它並讓它平靜下來。 我認為達到這一點一定很可怕。 我認為通過記住死亡並始終牢記它,它可以讓我們保持清晰的狀態。 如果我們記得死亡,我們就會記得它可能隨時到來。 然後我們會希望我們的情感生活井井有條。 我們不希望所有這些“糟糕”的關係都帶有強烈的感情、好戰和怨恨。 我們不想擁有所有的自責、遺憾和內疚。 如果我們保持對死亡的意識,那麼我們就可以清除很多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坐在那裡幾十年的情緒包袱,這些包袱只會導致死亡時的困惑。 這實際上也使我們現在的生活更加平靜。

細說第三個缺點:我們的修行與世俗的事物混雜在一起

現在讓我們回到不記死的壞處:即使我們修行,我們也不會單純地修行。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去想死亡,那麼即使我們修行佛法,我們的修行也會與世俗的事物混雜在一起。

例如,我們修行佛法是因為我們想出名。 也許你不想讓你的名字出現在 西雅圖時報 但你希望每個人都看到並說:“哇! 那個人是一個很好的冥想者。 他們做了這麼多的靜修,坐在完美的位置,不動。” 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巨大的自我刺激。

或者我們修行佛法是因為我們想要 供品,我們希望擁有良好的聲譽,我們希望人們欽佩我們並認為我們很特別。 以佛法修行的名義,我們的心混雜在各種非常骯髒的動機中。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一點。 一旦我們進入佛法,我們就會像往常一樣去旅行,並在佛法圈子裡練習它們,而不僅僅是在我們的辦公室裡。 因此,我們不是與我們的同事競爭晉升,而是與其他佛法學生競爭——誰坐得最久,誰可以先與尊者交談,誰可以成為佛法團體中的“內”人,擁有最多力量。 我們互相嫉妒。 我們產生了很多 附件:“我想要一個花哨的大祭壇! 這是我的佛法書籍。 這是我參加過的所有啟蒙活動以及所有偉大的啟蒙活動的清單 喇嘛 我知道。” 我們的 附件,我們想要變得特別、想要出名的渴望,在整個佛法界都出現了。

我們的 憤怒 也出現了。 我們對我們的佛法兄弟姐妹生氣:“哦,那傢伙只是為了權力! 那傢伙真的是在控制行程!” [抱怨,抱怨]我們坐著吵架打架。 你去任何一個佛法中心的會議,你都會看到。 我在開玩笑——一半。 [笑聲]

這些發生是因為我們試圖修行佛法,但我們並不是純粹地修行。 我們的世俗動機混雜在一起,因為我們沒有考慮自己的死亡。 我們失去了修行的清淨。

具體來說,有八種世俗的關注會真正分散我們的修行。 這八種世間關注是世間行與法行之間的分界線。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佛法行動不是說祈禱和看起來神聖之類的東西。 法行是我們的心在做的事情,不管我們的心是否擺脫了這八種世俗的煩惱。 藏族人在這方面講了一個我喜歡的故事。

藏族有很多佛塔和舍利碑,大家都繞著這些舍利碑走。 爺爺奶奶每天都在文物古蹟周圍散步,他們唱著:“嗡瑪尼帕美吽,唵瑪尼帕美吽……” 然後他們互相交談,他們八卦鄰居。 然後他們走了:“嗡瑪尼帕美吽,唵瑪尼帕美吽……” 然後他們又閒聊了幾句,又唱了幾句“六字真言的。”

有一個人決定要修行佛法。 於是,他開始繞行。 他的老師走過來說:“哦,你在繞道真好。 佛塔 但如果你修行佛法會更好。”

於是他想,“我要向 佛塔。” 第二天,他在外面叩頭。 他上下跪拜,大汗淋漓。 然後他的老師走過來,他說:“哦,你頂禮很好,但如果你修行會更好。”

嗯? 所以,他想,“好吧,好吧,我會嘗試別的。” 第二天,他在外面閱讀他的佛法文本。 藏人念佛法的時候就大聲念出來,所以他就大聲念出來,以為他在做一件聖潔的事。 他的老師又來了,說:“哦,你在讀經很好,但如果你修行佛法會更好。”

到了這個時候,這傢伙已經是無計可施了。 “我不是在修行嗎? 我在繞行。 我在叩頭。 我正在閱讀 的話。 你所說的‘修行佛法’是什麼意思?” 他的老師說:“轉變你的思想。”

換句話說,它不是外在的東西。 決定一個人是否正在修行的是心,做外在事情的心理狀態。 我們永遠無法從行為本身來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是佛法。 我們必須觀察正在做這件事的心。

這就是佛教一再強調動機的原因。 這樣,我們就消除了所有的虛偽。 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的動機,並且認為虔誠意味著做所有這些外在的事情,那麼我們真的會迷失方向。 我們可能在外面做別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有同樣的舊思想,我們仍然沒有轉變。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要始終保持清醒並質疑自己:“我為什麼要練習?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就像我說過的,我們將很多舊的行為模式帶入佛法。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動機,一切都會浮出水面:“我正在努力學習,因為我想成為一名非常有名的學者。 我正在做這一切 冥想 因為我希望能夠坐在房間的前面,讓每個人都仰望我,讚美我,認為我是聖潔的。 我在佛法社區、收容所和食品銀行做所有這些服務,因為我想要得到批准。 我希望人們認為我很好。 我想要一些讚美。”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看我們正在做的外部事情。 我們必須看看正在做這件事的內在頭腦。

我記得有一次做寧尼,並認為僅僅做寧尼練習本身並不一定是一種佛法活動,因為有人可以做寧尼以擺脫在寺院裡做的所有工作。 那時我住在尼泊爾的一個寺院裡。 為了得到食物,去雜貨店購物是一整天的事情。 您必須步行下山,乘坐小巴,在加德滿都的奶牛和垃圾中奮力前行,取回您的雜貨,將它們帶回小巴上,在那裡您像沙丁魚一樣擠滿了小巴,然後步行上山 45 分鐘。 如果你不想為寺院做這種工作,那就做 Nyung Ne。 所以我在想,對於某些人來說,做 Nyung Ne 可能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逃避工作的方式。

對於其他人來說,不做 Nyung Ne 可能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逃避修行的方式:“什麼?! 一整天不吃東西? 我絕不會那樣做! 做所有這些大禮拜。 太累了。 呃,呃,我可能會累死。 我最好在寺院裡做我所有的工作和家務。 我會讓所有這些人做 Nyung Ne。”

因此,做Nyung Ne還是不做,不是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做或不做的原因,因為它可以是做它的藉口,也可以是不做它的藉口。 我們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但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的心。 這確實是最重要的。 總是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我正在做的事情? 我真正想從我所做的事情中得到什麼?” 這就是佛法行為與世俗行為的區別。

世俗的行為是出於對今生幸福的關注:“我現在的幸福。 我現在很高興。” 此生幸福。 那是一種世俗的動機。

現在我們可能會說,“世俗的動機有什麼問題?” 好吧,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是擁有世俗的動機並不是特別人性的特徵。 動物也關心“我現在的幸福”。 動物也在尋找它們的食物、庇護所和幸福。 如果我們作為人類度過一生,只是在尋找今生的幸福,而不考慮自己的福祉,那麼我們實際上與動物的思維非常相似。 當然,我們可能會想到汽車、沙朗牛排和錄像機,而動物只會想到一塊好的狗骨頭和一塊可以睡覺的硬紙板。 對像不同,但這並不重要; 態度很相似。 大多數人和大多數動物都想要“我現在的幸福,我現在的快樂”。 因此,關注我們自己的世俗利益和舒適的態度並不是人類特有的態度。

世間八事

世間八事是指我們執著今生幸福的態度。 更具體地說,有八種方式 附件 今生的幸福就體現出來了。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框架,可以用來審視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動機,不斷檢查我們做事的原因,以及是否涉及這八種世俗問題中的任何一種。

时间 喇嘛 我的一位上師梭巴仁波切談到了世間八法,他會日復一日地繼續說下去。 因為它們真的很重要。 有四對,每對包含一個 附件 以及對特定事物的厭惡。 他們是:

  1. 附件 接受物質的東西,厭惡不接受物質的東西或失去我們所擁有的東西。

  2. 附件 讚美和厭惡責備。

  3. 附件 擁有良好的聲譽和厭惡壞的聲譽。

  4. 附件 對通過我們的五種感官產生的快樂和對通過我們的五種感官體驗到的不愉快事物的厭惡。

讓我們回過頭來更深入地看看這些。 當你做這些的時候,在這些問題的框架內思考——我們有哪些問題? 有優勢嗎? 有缺點嗎? 有什麼缺點,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執著於接受物質事物; 厭惡不接受物質事物或失去我們所擁有的

第一個世俗的關注是 附件 對物質的東西。 我們喜歡擁有東西。 我們想要物質的東西。 我們想要更多的東西。 不管我們有多少衣服,我們總是出去買更多的衣服。 不管我們有多少雙鞋,我們都會出去買更多。 我們有一所房子,但我們想再買一所房子。 或者我們想去度假。 所以,我們非常執著於賺錢和獲得物質的東西。

物質事物本身不是問題。 擁有物質的東西並沒有錯。 這是心 附件 在他們看來, 執著 這是不可取的。 “我必須擁有這些東西才能快樂。” “我必須擁有這些東西才能認為自己有價值或認為自己成功。” 或者“我必須擁有這些東西才能面對世界並向世界展示自己。” 或者“我必須擁有這些東西才能感到快樂。”

我們總是想要更多,我們總是想要更好,不管我們有多少。 我們的經濟是圍繞這第一個世俗的佛法而建立的。 我們被鼓勵在廣告中使用它。 我們被鼓勵去想要、渴望和執著於事物。 我們都有不同的東西,我們依戀。 我們的心可以執著於任何事物。 你給它機會,它就會堅持下去。

第一對中的另一個世俗關注是厭惡與物質事物分離或厭惡沒有得到東西。 我們被鼓勵要非常吝嗇。 我們不想放棄我們的東西或與他人分享,因為我們的東西非常緊張。

你知道有時當我們試圖擺脫事物時是怎樣的。 將自己與財產分開是非常痛苦的。 就像拔牙一樣。 看看我們放棄東西,扔東西是多麼困難。 我們覺得我們正在失去一些東西。 即使只是捐出一美元給慈善機構,就像是:“如果我捐出去,我就沒有了。” 我們變得非常緊張,這給我們帶來瞭如此多的焦慮。

我們也厭惡得不到東西。 想想如果他們不給你聖誕禮物你會生氣多少人。 有些人很生氣:“某某沒有給我寄聖誕卡!” “某某沒有給我聖誕禮物!” “我的丈夫/妻子忘記了周年紀念日! 他沒有給我禮物! 這很糟糕!” 因此,當我們沒有得到東西時,我們會非常沮喪——我們沒有得到加薪,我們沒有得到額外的錢,經濟不景氣,我們的錢不值錢了。 有些人甚至在股市下跌時自殺。 都是因為這個 執著 對物質事物的厭惡和對沒有它們的厭惡。

[回應觀眾]你問的是 附件 和厭惡是由於文化? 那麼, XNUMX 年前在古印度傳授了這些教義,所以不僅僅是社會。 我們不能通過指責社會輕易擺脫它。 我們的社會肯定會發展和加劇這種趨勢,但這個基本的東西在所有社會都有。 是心。

社會是我們不同思想的反映,但基本問題在於思想,因為如果只是社會,那麼你可以說,“嗯,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他們沒有 附件 對物質的東西和對得不到它的厭惡。” 我告訴你他們有同樣多 附件. 但他們依附於不同的事物。 它們不依賴於沙朗牛排; 它們附著在一碗米飯上。 他們沒有附在新的梅賽德斯上。 它們附著在一塊土地或一輛牛車上。 與其說是對象,不如說是對象。 卡在對像上的是心。 就像我說的,我們可以依附於任何事物。

儘管我們的文化肯定鼓勵這樣做,但我們不能將其歸咎於文化。 如果我們說,“好吧,我只是因為社會這麼說才依戀”,那就是把我們的責任交給了其他人。 我們不必依附。 社會可以告訴你買某種洗衣皂,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你還有選擇。 問題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生活中的價值。

如果我們不行使自己的選擇權,而被同輩壓力、廣告和社會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那麼實際上我們正深深地捲入了另一個世俗的佛法,那就是 附件 以擁有良好的聲譽。 “我需要所有這些物質的東西,這樣人們才會對我有好感。” “我需要這些東西才能融入其中。否則我會被排斥,否則人們可能會認為我是個怪物。” 再一次,只是我們的頭腦從 為了物質的東西,為了讚美,為了聲譽,為了感官上的快樂,我們有時看不到我們的方式。 但這不是社會的錯。 我們不必僅僅因為社會就這樣想。

我們的 附件 對物質事物的厭惡和對得不到物質事物的厭惡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巨大的混亂。 現在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現在必須放棄我們所有的物質財富。 問題不在於物質。 聖誕樹就坐在這裡; 這不是一個問題。 如果我執著於它,我的 附件 是問題所在。 一百元大鈔不是問題。 我的 附件 這就是問題所在。 所以,你可以完全破產,沒有物質財產,但有很多 附件 為他們。 你可以很富有,擁有很多東西卻沒有 附件 為他們。 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的想法。

我們的思想如何,反映在我們與物質事物的關係上。 如果我們有很多東西並且我們抓住它們,就會有很多東西 附件. 如果我們有很多東西並且我們把它們送人,那麼擁有很多東西並沒有錯,因為沒有 附件 在腦海中。 這並不是說我們都必須成為苦行者。 這是相當極端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住在尼泊爾。 這是在其中一門課程之後 喇嘛 梭巴仁波切繼續講八世間法。 然後其中一位僧人想:“我是如此依戀我的床”,於是他把床從房間裡拿出來,睡在石地板上的墊子上。 喇嘛 夜希走進來問:“你的床呢?” 這 說:“我把它給了。” 喇嘛 夜希說:“你是什麼? 你正在進行某種米拉日巴之旅或其他什麼? 去給自己鋪床吧! 不要太極端。”

所以,這個想法不是放棄一切,假裝你是米拉日巴。 床不是問題。 房子不是問題。 米拉日巴吃蕁麻。 我們也可以吃蕁麻,但我們可以非常依戀它們。 所以無論你是吃蕁麻還是吃披薩都沒有關係。 問題是 附件. 這是我們必須要看的。

另一方面,有些事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因為我們對它們如此依戀。 你知道我們喜歡保存這樣那樣的小紀念品。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從 4 歲時就保存了我的牙刷。 所有感性的東西。 所有的小玩意兒和傳家寶。 我們可以依附於任何我們想要的垃圾。 這個心意 執著附件——這就是困難。

我們經常給別人送禮物的動機很不純正,比如送你禮物讓你喜歡我。 我給你一份禮物,這樣每次你使用它時,你都會想起我。 我把這個給你,所以你會覺得我是多麼的慷慨。 每當你給你的禮物 靈性導師,你必須真正注意你為什麼要給它。 給他們一個純粹的動力是一個挑戰。 喇嘛 梭巴仁波切真的很棒。 與仁波切一起,他得到的幾乎所有東西,都轉身放棄。 你去和仁波切約會,然後給他一些東西。 下一個人進去把它拿出來,因為仁波切已經把它送走了。

我記得有一次我花了幾個星期給他做一些藏文書籍的封面。 我有一些錦緞。 沒有縫紉機,所以我手工縫製了這些漂亮的書皮。 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在我與仁波切約會時,我進去給了他一套書皮。 之後,一位格西前來拜訪。 仁波切將書皮交給與他們一起出去的格西。 我不得不真正檢查:“好吧,我為什麼要給這個?”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送人禮物,也不是完全出於純粹的動機。 結果,當我們給某人某樣東西而他們又給了它時,我們會非常生氣。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好像他們不重視我們,因為他們把那東西送走了。 如果我們真的給了它,它就不再屬於我們了。 它屬於另一個人。 他們可以為所欲為。 因此,我們必須真正檢查我們給予的動機。

對讚美的執著; 厭惡責備

下一個世俗問題是 附件 讚美。 這就是喜歡聽到自己被誇獎的心。 “你看起來真好。 你真好看。 你有這麼好的身材。 你那麼帥。 你太有才華了你太敏感了你真好。 你太聰明了你真的很有創意。” 無論我們想要認同的是什麼,當其他人承認它時,我們都會喜歡它。 我們以關於自己的好話為食。 如果我們沒有得到足夠的讚美,我們會以某種方式操縱事物以確保我們得到我們想听到的讚美。 就像我們會說:“哎呀,我真的把那份工作搞砸了。” 提示,提示:你應該告訴我它真的很好。 或者“我真的覺得我今天看起來很糟糕。” 提示:你應該讚美我。 我們會做那種事,批評自己,試圖讓別人說:“不,不,不,你不是那樣的……”

或者有時,尤其是與我們非常親近的人,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讚美我們或告訴我們足夠的甜言蜜語,我們就會對他們生氣。 我們對他們要求很高:“你這週還沒有告訴我你愛我! 你欠我一些'我愛你'。”我們非常喜歡這種讚美。 然後我們操縱事物來獲得我們渴望的甜言蜜語。

相反,我們對任何形式的批評都有非常強烈的恐懼症。 “批評? 我? 你在開玩笑嗎? 我很完美。 批評是別人的!” 當人們告訴我們我們的錯誤時,即使這是我們實際犯的錯誤,我們也會生他們的氣。 即使我們犯了錯誤,其他人的壞和錯,因為他們看到了。 我們生他們的氣。 或者我們對別人生氣,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我們犯了錯誤。 我們太敏感了。 我們不想听到任何可能表明我們不是上帝給世界的禮物的輕描淡寫的詞。

您可以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看到由於我們的人際關係而變得多麼複雜 對於甜言蜜語、讚美、讚美和鼓勵,以及我們對聽到任何令人不快的話、我們不想听到的反饋、責備和批評的厭惡。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做出如此多的例子,看看我們會因為它們而陷入多少問題。 有人批評我們,然後我們生氣,我們對他們說話嚴厲。 或者我們去劃分他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我們對別人說他們壞話,把他們分開。 或者我們編造一些謊言只是為了報復這個傷害我們的人。 我們坐下來閒聊幾個小時,談論那些看不到我們有多棒的可怕的人。 我們變得如此困惑並創造瞭如此多的負面 因果報應 因為這個非常強大 附件 讚美和厭惡責備。

學習評估自己

我認為這所依賴的真正潛在的事情是我們沒有能力評估自己。 我們不會以清晰的頭腦看待自己的行為並評估自己。 結果,我們非常喜歡聽到關於自己的好話。 如果我們不以清晰的頭腦評估自己,看看自己的優點是什麼,需要改進什麼,那麼我們通常會帶著“我不值得”的感覺度過一生。 我們的自尊心很低。 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因為我們不能看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思想,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才能,所以我們需要別人的讚美和善意的話語來建立自己的信心。 我們需要其他人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什麼。 我們認為,如果其他人告訴我們我們具備這些品質,那麼我們就必須具備這些品質,而且我們必須是好人。

相反,如果他們告訴我們我們做錯了什麼,我們很糟糕,那麼我們一定很糟糕。 我們完全相信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這就是為什麼當他們告訴我們不愉快的事情時我們會如此生氣。 如果我們真的不相信他們對我們的評價,為什麼要生他們的氣呢? 如果我們有能力正確評估自己,那麼如果別人看到我們知道自己有過錯,為什麼還要生氣呢? 我們知道我們擁有它,承認我們擁有它有什麼錯? 其他人都看到了。 就像有人告訴你你臉上有鼻子。 在那裡。 每個人都看到了。 “是的,我犯了那個錯誤。” 為什麼別人說的時候這么生氣? 我們之所以如此生氣,是因為我們沒有進行那種內部評估來審視自己的弱點。

同樣,如果有人因為我們沒有做的事情而責備我們,或者他們誇大了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就會感到不安和好戰。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為什麼要生氣? 再一次,如果我們能夠審視自己,並且我們知道自己的現實,如果有人指責我們的事情不是我們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要為此感到不安呢? 我們感到不安只是因為我們依附於別人所說的,我們依附於他們的想法。 只是因為我們與自己脫節,我們才完全把所有這些權力都交給了別人的話。

那麼真正的解藥是什麼 附件 讚美和厭惡責備? 我推薦的是,在晚上 冥想,看看一天,看看哪些進展順利,哪些需要改進。 以非常誠實的方式看待我們自己的生活,不要過分挑剔,不要有判斷力的“我是個垃圾”的頭腦,也不要我們驕傲自大的頭腦。 但只要看看:“今天進展順利嗎? 我有什麼做的好?” 並為此感到高興。 不是要驕傲,而是要高興並承認質量就在那裡。

相反,當我們搞砸了,讓我們承認它。 也不是那麼壞。 這不是一場災難。 它可以被淨化。 它可以通過某種方式進行修改。 如果我們這樣做,那麼我們就不會將我們的自尊和自信的力量賦予其他人。 我們將為自己保留它,因為我們將能夠準確地看待自己。 那會解決一大堆問題。 如果我們經常依賴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並認為這是真的,我們會變得非常困惑。

我不了解你,但我的生活中有一些非常明顯的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從不同的人那裡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反饋。 如果我相信兩個人告訴我的一切,我就不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記得有一次有人走過來對我說:“你真是個可怕的修女。 你保持你的 誓言 真的很鬆懈,你只是讓一切都過去了。 你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例子。” 十五分鐘後,又有人上來說:“你太嚴格了。 你為什麼不放鬆? 你對你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很緊張 誓言,這讓我發瘋了。”

如果我完全相信別人說的話,我會完全糊塗。 但是我很高興這件事發生了,因為它向我指出了別人對我的看法是多麼簡單——意見。 我是不是太嚴格了,是不是太鬆了,只有我自己能確定。 如果我們不審視自己,不評價自己,就沒有辦法接觸。 然後我們將擁有這一切 附件 和厭惡,取決於別人怎麼說。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審視自己,那麼如果有人過來告訴我們我們犯了這個錯誤,我們可以檢查並說:“你是對的,我做到了。 謝謝你指出這一點。” 而且我們不會因為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感到我們正在失去任何自我領域。 那麼如果我們犯了錯誤呢? 只要我們有 自然,在我們的底下,我們有非常堅實的信心基礎。 那麼承認我們的錯誤有什麼錯呢?

這是我們需要做一些深入的事情 冥想 開,伙計們。 而且我們需要反复做,因為這種褒貶不一是根深蒂固的。

對良好聲譽的執著; 厭惡有一個壞的

下一對是 附件 名譽和對壞名聲的厭惡。 這一對與褒貶略有不同。 讚美和責備是指直接對我們說的好聽的、取悅自我的、愉快的話語。 聲譽是指一大群人對我們的看法。 例如,無論我們在哪個工作領域,我們都希望我們領域的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很好。 我們希望被稱為有能力、可靠、有才華和了不起的人。 不管是什麼——我們的職業,我們的愛好——我們都渴望在該領域擁有良好的聲譽。 一個人想要有一個好的吉他手的名聲。 另一個人是一名優秀的滑雪者。 另一個人是一個很好的圍欄建造者。

同樣,問題不在於聲譽,而在於我們的 附件 到名聲。 我們希望這個大集團中的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有多好。 我們希望在我們的家庭中擁有良好的聲譽。 我們想讓家人知道我們是成功的。 我們想向家人證明自己。 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 附件 在佛法團體中——我們希望團體中的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很棒。 “我想被稱為最好的佛法老師,所以一定要告訴大家!”

反之,每當我們聽到一群人在背後議論我們,散佈我們的壞謠言時,我們就會徹底發狂:“我的名聲! 他們都在批評我! 沒有人會尊重我。 沒有人會聽我的。 沒有人會來找我做生意。 我會發生什麼事?” 你可以看到那種動盪 附件 聲譽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進入一個房間時,我們很難聽別人說話。 我們忙於向他們展示我們希望他們擁有的形象。

我們有這個我們想在公眾眼中創造的形象。 去見陌生人時,我們會拿出名片,“我是這個的主任,這個的主席,這個頭,dah,dah,dah。 我做這些愛好。” 尤其是當我們結識新朋友時——我們幾乎嘗試包裝自己並推銷自己。 這是我的個性。 這是你應該如何看待我的。 你不喜歡我嗎? 我們非常重視這種聲譽。 如果這個人對我們所有的優秀品質完全無動於衷,我們會感到非常冒犯。 如果他們切斷了我們的聯繫或對我們的曝光感到厭煩,我們會感到非常冒犯。 我們對他們要說的話完全不感興趣。 我們不能聽他們的; 我們忙於創造自己的良好聲譽。

對感官享樂的執著; 厭惡不愉快的事情

最後一組是 附件 對我們感官的愉悅和對不愉快事物的厭惡。 這是 附件 任何一種我們感官的愉悅。

例如看到,我們總是想看到美麗的東西。 我們希望在我們的家中擁有美麗的畫作。 我們想要一個漂亮的房子。 當我們去度假時,我們想呆在一個美麗的地方。 我們想要顏色漂亮的衣服。 我們想要一輛顏色漂亮的汽車。 我們不想看到醜陋的東西。 當我們不得不看到醜陋的東西時,我們會非常沮喪。 所以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試圖看到美好的事物上,並避免所有我們不想看到的醜陋事物。

然後我們執著於聲音。 我們想听到美妙的音樂。 我們想听到很多美妙的音樂。 美麗的聲音。 任何美麗的耳朵。 我們不想听到任何可怕的聲音,比如剎車的刺耳聲、黑板上的釘子聲或 6 點鐘的新聞。 再一次,我們花時間四處奔波,試圖獲得美妙的聲音,並試圖擺脫醜陋的聲音。

聞起來。 我們想聞到美麗的東西——香水、美味的食物,或者任何你想聞的東西。 我們不想聞到不好的東西。 我們有噴霧劑。

我們想吃好吃的東西。 我們非常重視食物。 這是我們的大事之一。 我記得在勞多的喜馬拉雅山上,海拔 14,000 英尺,這個意大利人正在談論披薩。 那裡只有土豆和糌粑,他做著比薩餅的白日夢!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花了多少時間談論食物? 這確實表明了數量 附件 我們有它。 我們談論所有吃飯的好地方。 我們談論好的食譜和我們在某些​​地方吃的東西。 我們談論我們想吃什麼。 我們去一家餐館,花半個小時討論菜單上的所有內容,以確保我們從整個菜單中挑選出最好的食物。 當然,當它出現並且不如我們想要的那麼好時,我們會非常沮喪。 “服務員,服務員,過來,過來!” 我們大聲說話,餐廳裡的每個人都轉過身來盯著看。 “這煮過頭了! 這不是它應該的樣子!” 我們變得非常冒犯。 “拿回它! 給我做點別的!”

或與我們同住的某個人或任何人為我們做飯。 “什麼? 又是這玩意! 梅布爾,你為什麼不做點別的?” [笑聲] 我們對食物如此執著。 每時每刻。 我們吃了,然後我們想去吃冰淇淋和巧克力或任何我們喜歡的東西。 我們非常喜歡吃好吃的東西。 我們非常厭惡吃壞東西。

當你到了印度,這些執著就會變得非常非常清楚。 不是乾淨整潔的街道,而是骯髒的街道和乞丐。 空氣中有污染,街上有尿尿和糞便的氣味。 您的酒店房間是這種暗淡、綠色、開裂的油漆顏色。 一切都陳舊、腐爛、分崩離析。 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好食物。 人們一去印度就嚇壞了,他們跑回美國直接去麥當勞! 我們的 附件 變得非常明顯。 當我們沒有我們喜歡的感官愉悅、我們執著的東西和我們執著的東西時,我們會變得非常敵對和焦慮。

我們想要漂亮的柔軟觸感。 我們希望有美麗的東西可以觸摸。 我們想要足夠溫暖。 我們不想冷,但我們要足夠酷; 我們不想太熱。 花了這麼多時間來確保我們的 身體 體驗最奇妙的一切。 您可以在這個熱水浴缸或桑拿浴室或游泳池中盡情享受。 我們花費我們可以用來獲得解脫和啟蒙的寶貴生命,追求感官的快樂。

世間八事之弊

這八種世俗問題的主要缺點之一是我們完全浪費了時間。 我們可以用這一生來接觸我們的 潛力並使其成長。 我們可以用它來培養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開放、接納和慈悲。 我們不是用時間來培養這些品質,而是用它來獲得物質上的東西。 我們用它來確保我們得到足夠的讚美,保護我們的聲譽,尋找好吃的東西來吃,看到或聽到。 我們完全浪費時間。

此外,通過尋求所有這些我們喜歡的東西,或者逃避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我們會製造很多負面的東西。 因果報應. 如果你看做十種破壞行為的原因,它們都與這八種世間關注有關。 我們為什麼要偷東西? 因為 附件 物質的東西或 附件 以聲望。 為什麼會有不明智的性行為? 附件 到觸覺。 或者 附件 以聲望, 附件 讚美。 為什麼我們說嚴厲的話? 因為有人冒犯了我們的名譽,或者有人沒有給我們我們需要的材料,或者有人偷了我們,或者有人不欣賞我們。 或者有人燒了食物。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從事世間八法的弊端變得非常明顯。 它們不僅讓我們這一生非常困惑和不快樂,還讓我們製造了負面的 因果報應 以結束我們未來生活中的更多問題。 此外,它們完全使我們無法利用我們美麗的內在人類潛力和美麗。 因此,世間業與法業之間的分界線是,一個行為是否是由這八種世間法之一或八種世間關注所驅動的。

談話回顧

我們在思考死亡的話題下進行了所有這些討論,因為通過思考死亡,它會給我們一種看待自己生命的方式,讓我們現在可以更平靜地生活,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發揮自己的潛力。 如果我們不去想死亡,我們就不會去想佛法,所以我們就不會去想利用我們的潛力或為來生做計劃或做任何精神上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去想死亡,那麼即使我們去想佛法,我們也會有想念的心態:我們拖延,我們推遲修行。 或者即使我們記得佛法,我們也不會純粹因為我們的心被世間八法所迷惑。 例如,我們開始慷慨大方,以獲得良好的聲譽。

如果我們不去想死,那麼即使我們修持佛法,我們的修行也不一致; 它不激烈; 它沒有活力。 我們又開了,又關了。 我們所有的藉口和合理化都壓倒了我們,我們創造了很多負面的 因果報應 通過破壞性行動。 然後在臨終之際,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問自己:“我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我有什麼可以隨身攜帶的?”

我們是否會在死時有很多遺憾,取決於我們一生中的行為方式:如果我們非常投入,尤其是 附件 為了今生的幸福,追求物質、讚美、名譽、感官享受; 如果我們一直在努力擺脫失去物質財富、被批評、名聲不佳或經歷任何不愉快的感官體驗。 只要我們這樣度過時間,那麼當我們死去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很多遺憾,因為我們用人類的潛力做了什麼? 沒有什麼。 我們可能得到也可能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所有快樂,但無論如何它們都結束了。 當我們死去時,世間八事的一切快樂,今生所得到的一切快樂,都如昨夜的夢。

當你今天早上醒來時,你昨晚夢見了什麼並不重要,因為它已經結束了。 同樣,我們可能已經完全沉迷於昨天有人批評我:“他們怎麼能這樣對我?” 由於這種批評,我們感到非常沮喪。 或者,當有人說:“我愛你”、“你真漂亮”、“你很有才華和創造力”時,你可能會如此著迷。 但是今天,昨天發生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它們不再存在。 快樂、痛苦和厭惡——它們就像從你的指縫中落下的沙子。 在一天結束時沒有什麼可以顯示的。 為什麼對所有這些執著和厭惡如此沮喪、焦慮和神經質? 最好用我們的能量來轉化我們的心,即修行佛法。

問題與解答

獲得良好的聲譽以服務他人

[回應觀眾]你說的是 菩薩,要好好修行,為他人服務,如果別人對你有好感,認為你可靠,值得信賴,那是有益的。 如果別人不信任你,你就無法真正幫助別人。 否則會更難。

這是非常真實的。 但是,擁有良好聲譽和執著於擁有聲譽之間是有區別的。 名聲不好和覺得名聲不好是有區別的。 問題是我們想表現得很好。 我們首先要為自己做好事 因果報應. 其次,如果你正在練習 菩薩 路徑,如果你真誠地關心別人,你肯定希望他們對你有好感,不是因為你執著於他們對你有好感,而是因為如果他們這樣做,它會幫助他們。 所以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動機。 您可以擁有良好的聲譽並尋求以其他人會認為您好的方式行事,但不是因為您依戀它。

使用冥想來檢查我們的動機

【回應觀眾】我們的 冥想 是時候我們可以照照鏡子,問自己為什麼要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有時可能不清楚。 有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動機是複雜的。 我們將同時擁有良好的動力和糟糕的動力。 或者我們會在好的和壞的之間來回切換。 注意到這一點是有益的,然後嘗試應用這些技術來擺脫不良動機並發展有益的動機。 有時我們甚至無法審視自己的行為,直到多年後才知道自己的動機。 有時我們做某事認為我們這樣做是出於某種原因,但第二年我們回顧它並說,“我真的把羊毛拉到自己的眼睛上了。” 但這沒關係。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不需要對自己失望。 但繼續照耀那面鏡子是件好事。

不斷反思死亡的重要性

【回應聽眾】你說的是,在一個親人差點死去的時候,你對死亡很清楚。 它真的幫助你更多地關注那個人,你的整個家庭,你的生活。 但是當危機消退時,你的意識也會消退,你就會回到舊習慣。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不斷反思短暫和死亡。 我們將進入9點死亡 冥想,這是保持我們生命珍貴的生動感覺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處理批評

【回應觀眾】我是這麼想的。 教育孩子,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以及成年人,每次我們受到批評時,讓我們停下來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行為,這將是有幫助的——我這樣做了嗎? 如果我做到了,也許我不得不說,“是的,我做到了,”——但我做的事情有那麼可怕嗎?

例如,我的標點符號很糟糕,但這是否意味著我是一個糟糕的人? 僅僅因為我的標點符號很糟糕,這是否意味著我是一個無望的作家? 不,這只是意味著我需要在標點符號上做更多的工作。 你看,我們傾向於做的是,當我們受到如此多的批評時,我們將其概括並開始告訴自己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並在這些批評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完整的自我認同。

我認為這才是真實地評估事物的能力所在。所以我們的標點符號很糟糕,所以我們的句子結構很糟糕,所以我們的論文都用紅筆標記——你應該看看史蒂夫做了什麼 敞開心扉,清醒心靈: 寫完後,紙上的紅墨水比黑墨水多——但這是否意味著我是個糟糕的作家?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是可怕的人?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已經沒有希望了?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是個失敗者,我們的家人永遠不會對我們滿意,我們什麼都做不好,我們完全是一場災難,沒有任何自尊的基礎,僅僅因為我們的標點符號錯誤?

有時,當人們提出批評時,他們會用這整個額外的東西來批評,但我們必須相信嗎?

  1. 內部處理批評的重要性:傾聽,從有效的批評中學習,摒棄無益的批評

    有兩件事正在發生: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內部的批評; 然後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與外部批評的人打交道。 你需要這兩個因素,因為如果你不處理內部批評的影響,而只是試圖阻止批評你的人,你仍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 你還在內化它,只是你讓你所有的 憤怒 對他們或其他地方說:“都是世界的錯,都是這些人的錯,因為他們在批評我!” 真正的問題是我相信他們所說的話。 所以最重要的是首先,我們必須與討厭自己的那部分合作。 然後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與其他正在做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的人打交道。 但是,如果我們不看自己的那部分毆打自己,那麼即使其他人不再批評我們,我們也會接管。

    這不是“我是把批評內化還是扔掉?” 它是“讓我們看看這個人正在分享的信息。 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什麼我可以從中學到的。” 假設有人告訴我,我是一個完全可怕的修女,我保留我的 誓言 很糟糕,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例子。 我會看看我自己的行為。 我將瀏覽我的清單 誓言 我想,“好吧,我把它們保持得很好。 不完美。 但我在界限內做得很好。 有改進的餘地,但我不是一個徹底的災難。” 這才是重要的,而不是這個人對我的評價。

    我們需要評估自己。 如果這種批評對我們有用,如果它描述了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那麼就用它來改進自己。 如果它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那麼我們就不需要把它放在心上。 順便說一句,我們可以離開它。 但是你不能這樣做,除非你先看看他們所說的是否有任何相關性。 如果我們只是不理會任何批評,那麼我們就陷入了厭惡責備,厭惡批評的事情,我們變得完全封閉。 那麼根本就沒有人能給我們任何負面的反饋,因為我們太敏感了,很容易被冒犯。 而且我們不聽任何人的。

    這很有趣。 我發現當人們開始批評我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啊!” 然後我有點走,“好吧,我要坐在這裡聽他們說話。 我要開門讓他們批評。 讓他們給我一些信息。 他們可能會告訴我一些有趣且對我有用的事情。 他們還告訴我很多關於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事物的事情。 這將幫助我知道如何更好地與他們相處。” 所以這就是我嘗試和做的。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我們通常的反應是轉身離開,或者把它扔給另一個人,大喊大叫,把它拒之門外。 除了聽到它,我們會做任何事情。 我發現如果我只是說,“好吧,我只是試著聽聽,看看是否有什麼我可以從這裡學到的東西。 即使我在這裡沒有什麼可以學到的,這個人是另一個生物,他們所說的是給我關於他們現在遇到的問題的信息,這是我確實需要考慮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因為我搞砸了一些事情而責備我。 或者他們可能因為認為我傲慢和驕傲而責備我。 我可能會看著說,“好吧,我沒有搞砸,我真的不覺得我傲慢和驕傲,但是,我仍然要注意這個覺得我傲慢和驕傲的人. 我如何與這個人交談,以幫助他們理解,也許他們是在看待這種情況並以這種方式解釋它,而實際上我的意思是別的東西。” 所以,聽聽還是值得的,因為如果我們與那個人的關係很重要,那麼他們所說的就是我們要聽的。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相信所有這些。

  2. 厭惡批評和執著讚美:硬幣的兩面

    別人的批評不能傷害你。 他們的批評只是言語。 我們對批評的內化,我們相信它,才是傷害我們的東西。 我們對批評越敏感,這表明我們對讚美越執著。 因此,[指那些容易相信某人告訴他們的任何負面內容並花費數小時檢查的人的觀眾示例]這些人正在內化他們所得到的所有壞東西,而在此之前批評他們的人走過來說,“哦,親愛的,你今晚太迷人了!” 然後他們就在雲九上! 這兩個對立面——附件 和厭惡——非常一致。 你不能說,“讓我們擺脫對批評的厭惡,但要堅持 附件 讚美。” 只要你有一個,你就會有另一個。

  3. 接觸我們的人類尊嚴

    [針對受虐婦女和努力建立自信心的問題——是 附件 如果她聽到諸如“我們認為你很重要,你應該得到比被毆打更好”這樣的話來表揚,她會說,“是的,我是一個好人,我應該得到更好的……”]

    我不認為那是 附件 讚美。 如果她開始想,“我是個好人。 我值得更好的。 這些人以為他們是誰!?” 那麼她就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但如果她看起來,她會接觸到她基本的人類尊嚴並說,“是的,我和其他人一樣是一個人。 我不需要打自己,也不需要讓別人打我,因為我打了自己,”這是積極的。

    因此,不僅要讓毆打女人的人停下來,同時還要讓她停止憎恨自己。 培養一種平衡的自信感——這就是它的全部意義所在。 為了獲得平衡的自信感,你需要擺脫 附件 對讚美和對責備的厭惡,想:“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我還活著。 我有 自然。 我有內在品質。 我有寶貴的人命。 我有基礎過上幸福的生活,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情。” 這完全符合現實。 說:“我很棒。 我太棒了。 我必須擁有最好的一切。 我必須被視為皇室成員。 每個人都必須欣賞我,告訴我我有多棒。” 這種態度是毒藥。

    擁有人的尊嚴是非常重要的。 依附於對我們是誰的過度膨脹的感覺,是毒藥。 但是你看,我們不會從社會中獲得尊嚴。 我們必須從這裡得到它。 因為如果我們繼續向他人尋求我們的尊嚴,我們就是在放棄我們的權力。 我們不會得到它。 因為面對現實,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全世界都會讚美我們,告訴我們我們有多棒,我們還是會打自己。 所以這不是社會..當然我們受到社會的影響。 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我們想用我們的生活做點什麼,我們就必須承擔責任。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需要多年的時間去克服和打破舊的習慣性思維模式,因為我們都受過很好的訓練來打敗自己。 但改變這種習慣的方法不是得到外界的讚美並依附於它。 改變這種習慣的方法是向內看,並接觸到這種非常有效的人類尊嚴感。 那種不可動搖的人類尊嚴感,因為我們是活生生的存在。

  4. 評估我們自己; 擁有平衡、可靠的自信感

    這是一個審視我們自己的想法並保持敏感的事情:我們對自己的態度是什麼? 我們是否有一種平衡的、可靠的自信,不會被別人的批評所打擾? 或者我們是否有一種不可靠的自信感,這種自信是基於對人們對我們說的好話的依戀,因此當我們因某事受到指責時會不知所措?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斷地回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能夠審視自己,了解自己,並且能夠評估自己。 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麼我們就可以傾聽我們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所有反饋,我們可以傾聽讚美,我們可以檢查:“這種讚美適用於我嗎? 我有這些品質嗎?” 而且,“哦,是的,我有這些品質,我會很高興的。” 這是非常好的。 這與因為我有這些品質而執著於讚美和感覺非常不同。

  5. 培養我們與生俱來的人類尊嚴感的方法。

    [回應觀眾]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一種方法是,一開始當我們 避難 並產生利他意圖,我們將 , 誰是 我們將成為,來到我們的頭頂並溶解在光中。 那光流入我們,我們覺得我們的心已經與 的心思。 我們可以懷著心中的那盞燈坐在那裡,試著去感受:“未來 我將成為,我將把它帶到現在,成為那樣。 讓我感受到這種對他人的慈愛。” 你專注於心中的那盞燈。 你放下所有關於你是誰的概念——我就是這個,我就是那個,我不能這樣做,我不能那樣做,我太可怕了,我太棒了。 然後你的智慧心出現在 身體 光,並認為你的慈愛以完全成熟的形式,你將這種光輻射給所有的眾生。 我認為這種可視化和 冥想 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聯繫方式:“嘿! 事實上,我能感受到這種感覺。 我身上有一些好處。”

    我認為,另一種方法就是坐下來思考什麼 自然的意思。 裡面有一章 敞開心扉,清醒心靈 關於那個。 想想有潛力成為一名 . 這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我心的這種清明和了解的本性? 我有什麼好的品質? 我們並不完全糟糕。 我們內在有很多好的品質。 我們可以往裡面看,注意那些,然後把它們挑出來。 它們現在可能只有這麼大,但問題是,只要你有一個新芽,這個新芽就有可能變成一棵樹。 我們不需要放下芽,因為它是芽。 我們需要看著新芽說:“哇! 你可以變成一棵樹。”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看我們自己的優點,然後說:“哇! 看! 當然,我可能會生氣,對別人說髒話,但我也可以和別人好好說話,而且我確實有一顆善良的心,如果我把焦點放在這上面,不要再自責了很多,這實際上可能會增長。”

  6. 學習不要陷入對自己的負面形像中

    我們智慧的一面認識到,我們對自己的可怕形像是一種幻覺。 通過我們所有的概念化過程,我們把自己放在這個小房間裡,感覺被世界所困。 但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形象把我們困住了,所以我們應該說:“這只是一個形象。 我不需要堅持這一點。 好吧,我小時候確實搞砸了一些東西,我確實被罵了。 但是我現在四十歲了,我不需要表現得像個三歲的孩子。 我不是一個三歲的孩子。 我不需要堅持到底發生了什麼。” 無論是在你三歲、二十三歲、四十三歲還是八十三歲時發生的,你都不需要堅持,因為那是你一生中的一件事,而不是決定性的性格。你是誰。 但我們只是強調某些東西,然後將它們投射到精神混凝土中,然後與我們在自己周圍設置的牆作鬥爭。 認識到我們不需要這樣做。 當你開始看到這種判斷性的頭腦出現時:“你為什麼不能正確地做這件事? 為什麼你不能這樣做? 你為什麼不這樣做? 你應該做這個。 你應該這樣做。 其他人正在這樣做。 你為什麼不能像他們一樣?” 或者當你在做呼吸時 冥想 心想:“為什麼你不能更好地集中註意力? 你為什麼不能……”看著它說,“安靜點。” 或者只是看著它說,“它在喋喋不休,但我不需要相信它。 我不需要這樣想。 這個想法不是我。 這只是我腦海中的一個想法。 這不是我。 這甚至都不現實。” 學會識別我們的哪些想法和感受是基於現實的,哪些是基於幻覺的。

    嗯,思想是存在的東西,但是思想的對象,思想在想什麼,不一定是現實的。 我可以想到紫色的大象。 我對紫色大象的想法是存在的; 紫色大像沒有。

不執著於金錢

[回應觀眾]好吧,如果你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正在練習成為一名 菩薩. 他們可能已經繼承了 XNUMX 萬美元,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周內,他們將捐出全部 XNUMX 萬美元。 他們可能想花一些時間看看如何最好地給予它,以便它對其他人有益。 他們可能想拿一些錢投資,然後用這些利息來支持佛法中心。 他們可能會拿另一筆錢,然後把它捐出去,為無家可歸的人建造庇護所,或者捐給兒童之家,或類似的東西。 僅僅因為你不依附於它並不意味著你會突然擺脫它。 或者你只是魯莽地扔掉它。

思考問題

有很多事情要考慮。 讓我們安靜地坐幾分鐘。 我真的鼓勵人們在你早上或晚上考慮這些事情 冥想. 在你的鬧鐘上貼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沉思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