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憤怒的壞處

深遠的耐心:第 1 部分,共 4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憤怒的壞處

  • 忍耐的意義
  • 竊聽手機有多容易? 憤怒 毀功德
  • 減輕重量 因果報應 通過感到遺憾
  • 憤怒 根據佛教和現代心理學

LR 096:耐心 01(下載)

三種耐心

  • 三種耐心的概述
  • 傷害不報復的忍耐
  • 指責他人與承擔責任
  • 了解讚美和責備的徒勞
  • 培養評估我們自己行為的能力

LR 096:耐心 02(下載)

佛教忍辱的含義

耐心是六個中的第三個 深遠的態度. 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佛教的定義很重要,因為在美國,我們通常認為耐心意味著壓制你的 憤怒 並粘上一個塑料的微笑。 這根本不是佛教的意思。

相反,它是一種在面對傷害時能夠保持不受干擾的心,或者能夠承受痛苦或苦難而不生氣和憤怒的心。 也是能夠專心修行,能夠承受修行中遇到的困難的心。

憤怒的壞處

耐心抵消 憤怒. 反制很重要 憤怒. 憤怒三毒. 它被稱為“毒藥”,因為它會毒害他人和我們自己的思想。 憤怒 在某些方面是非常致命的。 和 附件 我們可能會傷害別人,但我們也可能會做一些讓別人開心的事情 附件。 同 憤怒,我們很少做讓別人開心的事情。 雖然兩者 附件憤怒 毒害我們自己的思想, 憤怒 對他人的傷害是非常直接的。 儘管 附件 並不總是直接有害,有時間接有害。

此外, 憤怒 是燒善根還是善根 因果報應,我們之前積累的功德或正向潛能。 為此,戰鬥尤為重要 憤怒.

附件 不毀善根。 它不會破壞好的 因果報應.

發生的事情是我們可能會產生良好的動機,採取良好的行動,積累良好的 因果報應 作為這些行動的結果,在我們的思想流中,並奉獻它。 但如果我們後來生氣了, 憤怒 仍然影響著好東西的成熟 因果報應. 如果我們不奉獻它,那麼 憤怒 真的會造成嚴重破壞。 如果我們真的奉獻它, 憤怒 仍然會弄得一團糟,但這就像在颶風中用木板封住窗戶和在颶風中沒有用木板封住窗戶之間的區別。 兩種情況都有損害,但程度不同。

我們將積累的積極潛能用於保護我們的美德並引導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這還不夠。 事後不要生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如果我們對一個強大的對像生氣 因果報應三寶,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父母,或者窮人和有需要的人,或者我們陷入了一個非常大的 憤怒,然後 憤怒 真的可以阻止好物的成熟 因果報應.

我們可能花時間閉關,盤腿坐著,忍受痛苦等等,但是一個很大的 憤怒 只能破壞從中積累的積極潛力,不讓它成熟。 如果是中等的 憤怒,它能做的是,它推遲了善的成熟 因果報應, 或者好的 因果報應 帶來更少的積極結果。 讓我們說 因果報應 有可能帶來許多積極的結果,但隨著 憤怒,它只會帶來一些,或者結果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或者它們不像通常那樣好。 我們從中得到所有這些缺點 憤怒.

聽眾: [聽不清]

尊者圖登卓龍(VTC): 我認為你在說什麼,是能夠識別你的情緒。 有時我們會感受到不同的情緒。 它不僅是 憤怒; 它可能是嫉妒或驕傲或 附件,直到後來我們才能夠識別它們。 一旦我們能夠識別它們,我們就知道如何處理它們。 那是你在說什麼嗎? 當你有那種自我意識時:“我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對的,但現在我知道是什麼不對了。”

通常,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情緒是什麼。 我們根據它們行事,但我們仍然會製造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即使我們不知道在那個特定時刻激勵我們的是什麼。 當我們意識到它是什麼時,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立即對我們所做的事情產生後悔。

這使得消極的力量不那麼強大。 例如,您可能不知道自己生氣了。 你很挑剔或易怒,但後來你對某人大發雷霆。 當你爆發的時候,就像是:“天啊,我真的很生氣,”但仍然說出嚴厲的話是出於 憤怒. 所以這是需要淨化的東西。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事後立即或什至在我們失控的時候產生後悔,那麼它就會削弱消極的力量 因果報應. 另外,如果我們同時做其他三個對面的力量,那確實有助於立即淨化。 我希望我能說這沒關係,但是……

這就是正念練習如此重要的原因。 如果我們保持正念,我們將能夠儘早確定我們心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不正念是個大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不自覺地採取行動,半小時後、一天后、一年後或十年後,我們終於弄清楚是什麼在激勵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微調我們的正念,就會變得更容易。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所以你一直在註意到那些小的憤怒,它更多的是以惱怒或惱怒的形式出現。 這就像你被竊聽了,它來了又去了。 所以問題是,如果我們能注意到它並註意到它出現的各種情況,那麼當我們處於這些情況時,我們就會注意,並且將來更容易防止它發生。

如果你注意到當人們與你擦肩而過時你經常感到惱怒,那麼,下次你要進入擁擠的電梯時,你會說:“好吧,我真的要試著在我站在這個電梯裡時產生愛電梯,因為我知道否則我會很生氣。”

它只是像那樣意識到並確保那些小煩惱不會繼續增長和增長,因為它們有時會這樣做。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這是非常真實的。 有些人對物體的問題多於對人的問題。 我在與人交談時注意到,有些人發現他們更常對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生氣。 其他人發現他們對陌生人比對朋友更容易生氣。 我們都是不同的。 有些人在朋友批評他們時會非常受傷,但在陌生人批評時會放手,但對於另一個人來說,情況恰恰相反。

聽眾: 你發現自己對某事感到不安,然後你說:“好吧,我感到不安,但我會放下它。” 但有些東西仍然存在,所以你去找那個人,和他們討論並解決。 最好是在你去的地方與人交談,還是一開始就不要被竊聽?

職業訓練局: 好吧,我認為為了我們自己的內心平靜,不被竊聽是最好的事情。 但問題是,如果有什麼東西卡住了,那麼最好用我們的思想或與他人一起工作,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並以某種方式解決它。

但在你去和那個人交談之前,重要的是先坐下來,清楚地知道我們有多生氣,看看我們是否可以緩和我們的情緒。 憤怒 一點點,這樣至少能量不會太強。 如果我們下定決心不想在與其他人交談之前就此大發雷霆,那麼如果他們的反應不積極,至少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一點準備。 然而,如果我們還在生氣的時候跑到他們面前,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說的話,他們也不小心他們說的話……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我認為這取決於人們如何解釋不同的事物。 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與各種心理學家和調解員的多次交談中,我注意到我們肯定存在意見分歧。 肯定存在意見分歧,我讓他們對我很生氣。 [笑聲]

無論你是佛教徒還是心理學家,我認為重要的是不要在生氣時判斷自己是壞人。 換句話說,不要因為生氣而生自己的氣,因為一旦我們對自己做出判斷,並因為生氣而生自己的氣,我們就會完全陷入困境。

那麼,我們不僅沒有解決 憤怒,但我們在它上面還有其他垃圾,一切都變得一團糟。 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生氣了,就想:“好吧,有 憤怒 那裡。 那並不意味著我是一個壞人。 這並不意味著我是邪惡的。 這並不意味著爸爸媽媽要打我。” 打破整個思維模式。

生氣有好處嗎?

佛教與心理學的不同之處在於,佛教徒會說:“好吧,我不會為此感到內疚,但是 憤怒 對我有好處的東西? 是我要修煉的東西嗎?” 一個佛教徒會看著它說:“好吧,這讓我很沮喪。 我不善於與其他人溝通。 我對我所說的話和之後所做的事感到非常後悔。 我創造消極 因果報應 這導致我有一個較低的重生。 憤怒 使我的心有更多的障礙,使我有更多的淨化,使我離解脫和證悟更遠。 它也增加了我執。” 做出分析後,你說:“嗯,不,生氣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我不希望它成為我培養和增加的東西。”

現在,治療師或調解員可能會看看 憤怒 並說:“好吧,有一些非常好的東西 憤怒. 它給了我很多能量,然後我可以改正錯誤。 社會上存在不公。 如果我生氣了,那麼我會糾正這些不公正的事情。” 或者“我的家人受到虐待。 如果我生氣了,我會糾正這些辱罵。” 或者“有人在利用我。 如果我生氣了,我就會阻止他們那樣做。”

佛教徒對此的回答是 憤怒 不是糾正不公平、不公正或濫用職權的唯一必要動機。 換句話說,您可能有其他動機使您在有害情況下採取行動和調解。 它不需要像 憤怒. 它可以是清晰的。 它可以是智慧。 它可以是同情心。 它們可以是非常強大的自信事物,使您以乾預的方式採取行動來阻止情況。 憤怒 在這些情況下沒有必要。 那將是一種佛教方法。

有體育迷的人會說 憤怒 是必要的,因為它會讓你擊敗其他球隊。 佛教徒回答說:“打別人有什麼用? 所以呢?”

“好吧,如果我擊敗了另一支球隊,我可能會再得到 2 萬美元。”

所以呢?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能幫助眾生嗎? 它會給你一個好的重生嗎? 它會讓你更接近解放和啟蒙嗎? 不! 那就沒用了。

所以,這里肯定是有區別的。

聽眾: 但我之前聽尊者提到過 憤怒 可能是有益的。

職業訓練局: 我第一次聽到尊者這樣說,我想:“嗯,尊者一直在和心理學家交談。” [笑聲]我想這可能是與某些人交談的結果,但它也給予了 憤怒 一個非常具體的含義。 當他說那 憤怒 可能沒關係,這與心理學家的意思不同。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一個 菩薩 並且出於 菩提心,你做了一個動作 憤怒, 喜歡的故事 , 誰, 在前世作為 菩薩,看到有一個人要殺死其他499個人。 出於同情,他決定結束那個人的生命。 但他對受害者和肇事者都充滿同情心。

在這裡,因果動機是同情心,但當時的時間動機 菩薩 行動是 憤怒; 就是要毀了那個人。 因為慈悲是因果動機,作為行動的一般大動機,它壓倒了消極的暫時動機,它變成了積極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當尊者說 憤怒 有時可能很好,正是在他所說的那種背景下。 這是我的解釋。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有情眾生並且整個情況很糟糕時,我們就會嘗試做一些事情。 當我們看到苦的根源是無明時, 憤怒附件,那麼我們將嘗試以某些方式補救它們。 這 憤怒 對我們來說非常自然,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它。 “我喜歡這個。” “我不想要那個。” “應該是這樣的。 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已經習慣了,以至於這些想法來得太自然了。 這不是什麼值得內疚的事情。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可以改變主意,這樣我們就不必總是那樣,那肯定會很好。 我真的很想擺脫這樣的想法:“我想要這個。” “我不想要那個。” “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你為什麼不那樣做呢?” 這簡直讓我抓狂!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讓我以更廣泛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而不僅僅是談論 憤怒。 當我們談論 因果報應 一般來說,有不同種類的 因果報應. 當你有動力去做一個動作,並且你真的去做了,那麼 因果報應 很重。 當你有動力但還沒有真正去做時,那麼 因果報應 更輕。 在夢裡有 憤怒 也許是動機,但即使在夢中,如果你殺了人,你實際上並沒有殺人,所以沒有動作。 你沒有得到 因果報應 殺人是因為你實際上並沒有在夢中殺人。 但我認為 憤怒 絕對留下印記。 當你有很多夢想 憤怒,當你醒來時,你可以感覺到它; 當你醒來時,你通常心情不好。 或者你覺得,“很好,我找到那個人了!” [笑聲] 所以,我認為它有一些印記。

我們在談論是否 憤怒 有優勢。 許多心理學家說的一件事是 憤怒 很好,因為這是您治愈自己的方式。 他們說,如果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那么生氣是件好事,讓那件事發生也很好 憤怒 出去,就像在空曠的田野裡尖叫或敲打枕頭之類的。

同樣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說:“你不能治愈你的 憤怒 如果你不認識它就在那裡。” 如果有 憤怒 被壓抑或壓抑的東西,認清它很重要。 但釋放它的方法不是通過敲打枕頭或在現場尖叫。 這可能會釋放體能和腎上腺素激增,並且可能會阻止您在特定時間毆打某人,因此這絕對比毆打某人要好。 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表演 憤怒 從身體上養成這種習慣。 然後,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必須再做一次。 你又得大喊大叫,你又得再打枕頭。 這樣做的危險在於,如果您不在空地附近或不在枕頭附近,會發生什麼? 表現出來的習慣 憤怒 可能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你可能不得不把它發洩在某人身上。

我認為重要的是要理解當我們說這不是釋放 憤怒,我們並不是說你應該壓制 憤怒 並把它塞進去。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一點,因為在心理學中,你要么壓抑它,要么表達它,而這兩者之間沒有中間地帶。 而在佛教中,我們所做的是,我們不想壓制它,因為它仍然會存在。 如果你表達它,它仍然會在那裡。 腎上腺素可能已經消失,但 憤怒 還在那裡。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嘗試改變它 憤怒 並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種情況,以便 憤怒 只是蒸發。

聽眾: 消散呢 憤怒 通過鍛煉?

職業訓練局: 這釋放了身體的能量 憤怒 但同樣,它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抵消生氣的習慣。 這絕對比拿一個人出氣要好,而且我認為鍛煉非常好,我完全贊成。 但我要說的是,這不會完全阻止 憤怒. 這只是在特定時刻釋放其背後的物理能量的一種方式。 我們還是要回來用心工作。 伙計們,我們被困住了! 沒有藥可以從根本上擺脫這些東西。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但又是 憤怒 在那種情況下你需要採取行動的唯一動機是什麼? 這是我作為越南戰爭抗議者所看到的真實情況。 有一次我坐在那裡抗議和平,有人拿起一塊磚頭朝對方扔去,我說:“堅持住!”

當你生成 憤怒,你的思想變得與你所抗議的人的思想如此相似,因為它是基於“我”的整個事物。 有種很強烈的我要對方停下手頭的事情的感覺。 有這個我-他們分裂在裡面。

我不認為 憤怒 必然是我們可以阻止這樣的事情的唯一情緒。 這是我認為我們必須看到慈悲力量的地方。 同情並不意味著懦弱。 在西方,我們常常認為擁有愛、同情心和耐心意味著你會很懦弱。 我們常常認為沒有 附件 野心意味著你優柔寡斷,你就像一團果凍什麼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

例如,我的老師非常果斷。 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他們一定會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並與您討論事情。 但這樣做的動機來自慈愛和慈悲的動機,而不是想要摧毀他人或他們的價值觀或類似事物的動機。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你應該懷著同情心去做。 我認為辯論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可以幫助年輕人把體力用在好的方向上。 他們可以跳來跳去,大喊大叫,但這一切都與佛法有關。 現在,我並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生氣或驕傲。 如果是一般的眾生,那肯定會出現。 他們的辯論老師會提醒他們,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贏得辯論,這樣他們才能成為大師 或類似的東西。 但是任何人在做什麼,誰知道呢?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好吧,尤其是在佛法討論和事情上,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因為自我很容易潛入。然後它就變得不是想要理解或幫助他人的事情。 它變成了,“我想贏,因為我就是我”,然後我們又回到了起點。 你可能在談論政治; 就動機而言,這與那時談論佛法是一樣的。

三種耐心

第一種忍耐,是不還擊的忍耐。 那是有人傷害我們但我們不報復的時候。

第二種忍耐是忍苦忍耐。 當我們生病或遇到不幸時,我們會避免因此而生氣。 我們能夠通過它放鬆和耐心。 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在談論傷害我們的事情,而是在談論糟糕的情況。

第三種忍耐,是一定修持佛法的忍耐。 這意味著願意經歷修持佛法的困難,例如在道路濕滑的夜晚前來傳法。 有一些困難,有一些問題,但是有耐心去做。 這種耐心還包括有勇氣審視自己的心,能夠 幽思 關於無常,能夠 幽思 關於空性,能夠開始放下一些僵化的觀念。 這樣做需要很大的耐心,因為有時頭腦會退縮並說:“嗯,我不打算這樣做。”

傷害不報復的忍耐

我要回到第一種忍耐——不還擊的忍耐。 那是最重要的。 當事情發生時,當人們傷害我們時,我們會感到沮喪。 當我使用“憤怒” 在這裡,它涵蓋了整個情緒範圍。 它可能意味著一些小事,比如被竊聽、惱怒或惱怒。 它也可能意味著判斷力或挑剔或憤怒或敵對或懷恨在心或徹頭徹尾的憤怒和仇恨。 當我使用“憤怒” 我正在以一種通用的方式使用它來處理所有的情緒。

他們都有誇大某事的壞品質或投射不存在的壞品質的共同品質。 由於誇張,我們要么逃避它,要么反擊它,因為我們無法忍受這種情況。

它可能一開始是惱怒,但如果我們不小心,它可能會累積起來,我們變得挑剔和評判,然後它可能進一步累積,我們感到憤怒或憤怒,然後導致我們懷恨在心。 所以,如果我們不關心最初發生的事情,那麼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都會有情緒的連續統一體 憤怒.

佛教與心理學的另一個區別

在深入探討之前,我想強調佛教與心理學之間的另一個區別。 我認為這非常重要,或者至少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佛教的人格觀念是,我們是許多不同心理因素的綜合體。 其中一些心理因素是建設性的,比如信心、定力、智慧和仁慈。 有些心理因素的危害更大,例如嫉妒、驕傲和 憤怒.

我們是無數不同心理因素的綜合體。 某一時刻,一個心所可能出現,而在下一刻,另一個與第一個心所完全相反的心所可能會針對同一個目標出現。

前一刻我們愛,下一刻我們恨。 前一刻我們歡欣鼓舞,下一刻我們嫉妒。 前一刻我們謙虛,下一秒我們就驕傲。 所以我們是由所有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組成的。 他們並不完全同意彼此,而且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出現。 當它們出現時,它們是顯化的形式。 當它們不顯化時,我們就有了潛在的或我們所說的煩惱的種子1 在我們心中。

例如,現在我並沒有明顯地生氣。 但我很快就會生氣。 為什麼? 因為潛能還在我的腦海裡。 我有種子 憤怒 在我的腦海裡,因為我還沒有刪除那顆種子。 我還沒有了悟空性。 這種觀點與心理學上的觀點略有不同。 心理學談論一種壓抑的情緒。 它說情緒就在那裡。 這是顯而易見的。 它只是被壓抑了,但它仍然在那裡,非常堅固。 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它並不明顯。 只有潛力。 只有種子。

當然,種子可能非常危險。 但這並不是說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表面上生氣。 有時候,可能有些人已經表現出來了 憤怒 但他們不知道他們已經表現出來 憤怒. 就像我們正在談論的情況一樣,在你說了些什麼之前,你不會意識到自己很沮喪。 回頭一看,你已經心煩了半個小時。

指責他人與承擔責任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非常樂於將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他人。 就像你所說的所有訴訟一樣。 我們對其他人可能會犯錯誤這一事實缺乏耐心。 如果你今晚離開這裡,然後在樓梯上滑倒,你就會起訴我。 [笑聲] 我們的社會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耐心。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嗯,這很難說,因為任何情況都是緣起的情況。 我認為在我們的流行文化中有兩個極端。 一種是將我們的問題歸咎於其他人。 另一種是以承擔責任為名,把問題推到自己身上。

很多人不明白承擔責任意味著什麼,什麼時候變成自責。 我認為發生的任何情況都是緣起情況。 它的發生是由於許多不同的原因和 條件——有的來自這邊,有的來自那邊等等。 在訴訟中,我們想說的是,一個因素比其他因素更重要。 或者其他因素不存在; 只有這個存在。 但任何情況的出現都取決於許多不同的因素。 承擔責任就是要認識到我們的責任是什麼,不多也不少。

這很重要,因為當我們為不屬於我們的事情負責時,我們就會開始感到內疚。 當我們不為自己負責的事情負責時,我們就會責怪別人。 每當有衝突時,通常是:“我做了某事。 另一個人做了什麼。” 可能涉及到一大堆其他事情。

我越想越覺得我們真的必須超越這種責備的習慣。 一旦我們的心想要找到一個因素作為主要原因,那就是因為這個因素而不是任何其他因素,那麼我們就會陷入困境,我們的心會變得非常緊繃。 我認為我們真的必須對這種想責怪別人或我們自己的傾向做點什麼。 我們應該把它換成:“嗯,這是一個緣起的情況。 讓我們看看這裡發生的所有事情。”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除了我們的法律制度通常不會充滿同情心。 我認為,如果法律系統中有人會以富有同情心的態度處理各種情況,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當你覺得自己受害時,你會把它告上法庭,把另一個人送進監獄,你覺得你得到了公平的正義。 但實際上它並不能消除你受到的傷害。

它是什麼,它是在別人經歷痛苦時感到高興。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消極的動機——以別人的痛苦為樂。 而如果它是以這樣的態度完成的,“好吧,有人傷害了我。 我不希望這個人製造更多的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為自己或傷害他人而這樣做,所以我將啟動法律系統來防止這些事情發生。” 當它像這樣出於慈悲心去做時,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們必須非常小心。 我們很容易為別人受到傷害而高興,或者希望別人受到傷害,尤其是當我們閱讀新聞時。 這很容易發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對受害者和肇事者的同情才是真正的關鍵,而不是僅僅將責任歸咎於其中一方。 真是對雙方都心生憐惜。

Thich Nhat Hanh 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尤其是當他為越南退伍軍人做靜修時。 他所做的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了解讚美和責備的徒勞

有了不還手的耐心,應對的技巧有很多 憤怒. 我要回顧很多來自 與憤怒一起工作 但在我開始之前,我會讀一下我在筆記中找到的這句話,因為我認為它有一些非常強大的東西:

通過了解今世和來世讚美和責備的徒勞,當你受到侮辱時不要生氣。

當我想到它——“讚美和指責的徒勞”——並且真的想到它時,對我來說這句話是非常強大的,因為我們的太多 憤怒 圍繞著讚美和責備。 當有人責備我們時,我們會生氣,但責備與表揚有關,因為我們對錶揚越執著,當我們得不到表揚時,我們會越生氣,或者當我們受到責備時,我們會越生氣.

如果我們要去除對責備的厭惡,而要執著於讚揚,那麼我們就是在打一場必敗仗,因為它們是緊密相連的。 那種非常執著於別人對我的看法的心:“別人對我的看法和對我的看法是如此重要!” 我認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真正的困境。

你可以做一個完整的分析 冥想 就這一句話——“今生來世褒貶無益”。 想一想:“讚美對我有什麼好處? 表揚對我有什麼好處? 它不會給我更多的錢。 它不會給我更長的壽命。 它不會給我一個好的重生。 它不會給我更多的功德或更多的智慧。 它並沒有讓我更接近解放和啟蒙。 當我試著思考讚美的具體好處時,讚美對我來說並沒有多大用處。 這讓我感覺很好,但就帶來任何具體好處而言,沒有任何好處。” 但隨後頭腦說:“好吧,如果我受到稱讚,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錢。” 但話又說回來,從長遠來看,這筆錢對你有什麼好處?

聽眾: 當別人稱讚我們時,它會增強我們的自尊。

職業訓練局: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它在自尊的背景下有效,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尊的力量交給別人來決定呢? 那麼它就不再是自尊了; 這是別人的自尊,不是嗎?

如果我們非常執著於讚美,那麼當我們期待讚美時有人沒有給我們,我們會怎樣? 就像那些時候,當你只是在等著別人告訴你你看起來不錯,或者對你所做的事情說“謝謝”,或者告訴你你是多麼善良和體貼,但他們不給。 我們會很痛苦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甚至沒有批評我們; 只是他們沒有給我們我們認為我們應得的。 如果他們批評了我們,那我們就完蛋了! [笑聲]

培養評估我們自己行為的能力

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發展出評估自己行為的能力。 我們非常依賴別人的想法來決定我們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或者決定我們的行為是有益還是無益。

如果我們有更多的自我反省並且我們能夠審視自己的行為並說:“是的,那是一件好事。 我認為這是善良的。 其他人是否承認它對我來說並不重要。 我知道那是一件善事,我隨喜並迴向這個功德,”然後我們就可以到此為止了。 我們不是在等待認可。

同樣,如果我們犯了錯誤,我們可以承認我們的錯誤。 如果別人指出了,我們不必為此難過,因為我們自己能夠承認並認識到犯錯誤是完全可以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壞的,而且邪惡的人。

如果我們有所進步是件好事,但我們不必坐在那裡感到內疚和自責。 我們常常會失去這種自我反省的能力,然後我們會很困惑,“哦,我做對了嗎?” 如果我們得不到預期的反饋,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困惑。 我認為這樣做很重要 冥想 每天晚上,我們回顧自己的行為,並學會培養自我評估的能力。 並進行一些練習,讓自己對犯一些錯誤感覺良好。 “是的,其他人也注意到了。 是的,我弄錯了。 但這不是世界末日。”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然後我會說不要等到晚上。 早一點做。 或者你甚至可以在白天定期回顧——停下來幾分鐘,回顧一下發生了什麼。 進行人口普查並檢查發生了什麼。

認識到有時很難評估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認為我們有一種動機,但後來我們意識到我們有另一種動機。 那是會發生的,但要對自己培養某種溫柔,這樣無論我們是稱讚還是責備自己,我們都不會太當真,無論別人是稱讚還是責備我們,我們都不會太當真。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視其他人的反饋。 我認為聽取別人的反饋並處理情況是好的,但我們這裡所說的是避免對好的反饋產生執著而對壞的反饋產生反感。

讓我們做一些 冥想 在那。


  1. “苦惱”是土登秋卓尊者現在用來代替“令人不安的態度”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