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菩提心:優點和前提

菩提心:優點和前提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菩提心的好處

  • 我們討好諸佛
  • 菩提心 作為我們真正的朋友
  • 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有目的
  • 服務他人的最佳方式
  • 找到平衡並以直接的方式與人建立聯繫
  • 免於疏遠、沮喪、恐懼、驕傲和孤獨

LR 069:優點 菩提心 01(下載)

善良

  • 相互依存
  • 的價值 戒律

LR 069:優點 菩提心 02(下載)

平和

  • 平和 冥想
  • 將“我”從畫面中剔除

LR 069:優點 菩提心 03(下載)

問題與解答

  • 附件 與欣賞
  • 為什麼關係不是靜態的
  • 內部交互和外部交互的區別

LR 069:優點 菩提心 04(下載)

我們在談論利他意圖的優勢。 利他意圖的梵文術語是 菩提心. 我列舉了常見的十大優點,例如可以淨化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非常迅速,創造出大量的正面潛能,並獲得道的實現。 我認為我會進入其他一些優勢。

菩提心的好處

1) 我們取悅佛陀

一是我們取悅佛陀。 憑藉利他的意圖和愛與慈悲的力量,我們付出一些努力來採取建設性的行動,因此我們所有的建設性行動都會取悅於 . 我們取悅佛陀,尤其是當我們以利他主義和慈悲心為他人利益而工作時。 任何人成為 成了一個 是因為他們珍惜別人。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珍惜他人,做利益他人的事,自然而然會很高興。 . 當我們有利他主義時, 變得非常非常快樂。

2) 菩提心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從不拋棄我們

另一個優點是 菩提心 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它永遠不會拋棄我們。 普通朋友——他們來來去去,我們不能總是和他們在一起。 而當我們有 菩提心 在我們心裡,它永遠在那裡。 不管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無論是糟糕的還是好的,這都不重要。 這 菩提心 仍然在我們心中,它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永遠陪伴我們。

3)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有目的

我們的生活也變得非常有目的。 我們開始對生活產生意義。 上週我跟你們講過新人階層,他們中的許多人說他們來這裡是為了獲得生活的某種意義,除了擁有房子和配偶之外還有一些目的感,除了積累很多東西。

你可以看到,當有一種利他主義和對他人的同情心時,生活就會變得非常有目的。 有一些東西真的在驅使你,推動你的能量。 你有一些活著的理由,一些感覺你可以為別人做點什麼,你可以為世界的狀況做點什麼。 世界上的情況不再讓你不知所措。 你不僅有能力應付它,而且你還覺得你的生活很有目的性。 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瘋狂,機會和必要性 菩提心 或者利他主義、愛和同情心會變得更強大,不是嗎? 在某種程度上,世界越瘋狂,同情心就越重要。 實際上,在某些方面,當事情真的很瘋狂時,應該更容易培養同情心。 我們看到事情是多麼失控,當我們以非常深刻的方式看到痛苦時,慈悲就會自動生起。 所以在某些方面,我們生活在末法時代這一事實可以使我們的修行更加強大,不是嗎?

4)服務他人是最好的方式

此外,如果你有某種希望幫助你的家人,最好的幫助方式是通過利他主義、愛心和同情心,通過 心願 成為一個 為了他人的利益。 如果你特別愛國,想幫助你的國家,最好的方法也是通過無私的意圖。 當社會或家庭中的某人具有利他主義意識時,此人的行為會自動為家庭、社會或世界的利益做出貢獻。 因此,真正為這些人服務的最佳方式是,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想法,轉向利他主義。

5)我們會保持平衡,並以直接和直截了當的方式與人相處

另外,當我們有一種利他主義的感覺時,我們就會真正做到平衡,我們與人相處的方式也會非常直接和直截了當。 如果我們沒有利他主義,我們試圖取悅他人並贏得他人的認可,我們的行為就不會非常直截了當,因為我們會想要一些回報,或者我們會尋找一些回報。 因此,即使我們可能會嘗試提供幫助,但效果不會很好,因為會涉及很多次旅行。 但是當我們有一個利他的意圖時,這意味著僅僅因為他們存在並且就像我們一樣希望他人快樂和免於痛苦,那麼就不會有旅行。 那麼我們所做的就可以非常直接。 事情不會變得糊塗。

6)我們不會感到疏遠或氣餒

此外,當我們有利他主義時,我們就不會再感到疏遠或氣餒。 他們說 菩提心 是一種很好的抗抑鬱藥——比百憂解好,而且更便宜。 [笑聲] 你現在可能會想,“等等,等等,愛和同情心是一種很好的抗抑鬱藥嗎? 同情意味著我必須考慮其他人的痛苦。 那會讓我很沮喪。 那麼這將如何運作? 想到這個我怎麼會不沮喪呢?”

問題是我們感到沮喪,因為我們感到不知所措。 我們覺得沒有資源,沒有工具。 我們無能為力。 當我們有一種利他主義的感覺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們會感到非常鼓舞。 我們感到非常振奮,因為我們看到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我們看到了一些擺脫苦難的途徑,一些擺脫混亂的途徑。 所以我們看到沒有理由沮喪。 我們有一些自信可以做一些事情。 我們有內在的力量,通過愛和慈悲的力量來忍受各種情況。 心不會灰心和沮喪。

7) 菩提心消除恐懼

同樣, 菩提心 對消除恐懼很有好處。 這很有趣,當你想到我們生活中有多少事情讓我們害怕,有多少恐懼壓倒了我們。 很多時候在務虛會上,人們會問這方面的問題。

這是如何運作的? 好吧,當缺乏清晰度時,恐懼就會來臨。 當我們有很多東西時,恐懼就來了 附件 對於事物,我們害怕失去它們。 當我們找不到自己的內部資源來處理情況時,恐懼就會來臨。 當我們對他人有愛和同情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的信心和力量,感覺到我們有能力做出貢獻。 我們與自己的內部資源保持聯繫。 我們知道我們擁有可以與他人共享的可用工具。 因為我們既不執著於我們自己的自我,也不執著於我們自己 身體、財產或名譽,我們不必擔心失去這些東西。 因此,出於所有這些原因, 菩提心 只會讓心變得非常勇敢、非常、非常強大,不再被恐懼淹沒。 當我們感到恐懼時,頭腦會發生什麼變化? 它像臭蟲一樣蜷縮成小球。 好吧,這就是我們害怕時的表現。 另一方面,利他主義使頭腦非常堅強和勇敢。 它是免費的 附件 它有 訪問 到內部工具。

8) 菩提心使我們從驕傲中解脫

菩提心 也使我們擺脫驕傲、自負和傲慢。 為什麼? 因為 菩提心 真正的基礎是將他人視為與我們平等,因為其他人和我們一樣想要快樂,想要免於痛苦。 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所以沒有理由生起驕傲。 而且因為我們不求好名聲和讚美,我們相信自己沒問題,所以我們不需要假裝傲慢。 我們真的不在乎我們是否享有盛譽,因為我們認為那毫無意義。

9)“老年”保險

此外, 菩提心 是一款非常不錯的養老保險。 [笑聲] 他們說,如果你有愛和慈悲的態度,你就不必擔心年老時誰來照顧你,因為如果你的一生都生活在對他人友善的空間中,那麼別人自然會被你吸引。 他們自然想要回報。 所以我們要試試這個,看看它是否能勝過醫療保險。 [笑聲]

10)很好的孤獨解藥

此外, 菩提心 是一劑很好的孤獨解藥。 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會感到與他人脫節。 我們覺得與他人無關。 我們不會以任何方式感受到他人的善意。 而當我們有 菩提心,與其他人有一種明確的聯繫感,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在想要幸福而不想要痛苦方面都是一樣的。 我們都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有那種聯繫感,心向他人敞開心扉。

也有 菩提心,我們非常清楚並意識到我們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善意。 與其陷入自憐,不如說“別人對我太刻薄”、“我被虐待”、“別人很殘忍”和“別人評判我”——你知道,我們平常的旅行——菩提心 給我們力量去克服它。 我們記得我們收到的善意。 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宇宙中許多仁慈的接受者,而不是認為我們是許多殘酷的接受者。 所以這只取決於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裡——我們強調的將是我們所感知的,我們所體驗的。

菩提心 不斷地讓我們回想起我們所收到的一切,以及其中有多少是從別人那裡得到的,這樣就消除了疏遠感和孤獨感。 這是一種非常強大,非常好的藥物。 你從來沒有聽說過 孤獨,你呢? 沒聽說過 因為他很寂寞不得不打電話給某人。 [笑聲]

善良

在我們討論發展利他主義的不同技巧之前,我只想稍微談談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善待他人?” 因為關於利他主義的整個部分都是基於善良的理念。 在許多方面,仁慈和同情心是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的生活。 然而不知何故,尤其是近年來,仁慈和同情心幾乎等同於相互依賴。 我認為這對人們來說真的很危險:如果你對別人友善,那麼你就會敞開心扉,而他們會利用你。 沒有人願意認為,如果你對他人友善,他們就會依賴你,而你也會依賴他們。

同時,想著,“我一生都在照顧別人,現在我要滿足自己的需要,照顧好自己。” 我們得到那種非常強硬、強硬的態度,完全阻擋了善意。 在某些方面,人們對如今的友善感到不安全。 這很奇怪,因為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如此直接地看到,當其他人對我們友善時,我們會發生什麼。 就好像整個心輪都打開了。 就像,“哦,哇,我會笑,我會笑!” 當你從別人那裡得到一點善意時,你可以感受到它對你身體的影響。

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將那種善意給予其他人,那怎麼會是壞事,怎麼會相互依賴呢? 如果我們發自內心地付出善意,別人怎麼能利用我們呢? 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發自內心地給予善意,而是在尋求認可和其他東西,那麼人們當然可以利用我們。 但這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 那是因為我們的粘性動機。 如果從我們這邊來說,我們真的很乾淨,只是為了善良而善良,那麼任何人怎麼可能利用,因為在我們看來,沒有空間可以利用?

尊者經常回答“為什麼要善待他人?”這個問題。 講述了這個非常簡單的故事。 我不知道,不知何故,這對我來說非常強大。 他說:“你看看螞蟻。 找個時間坐在你的花園裡,看看螞蟻。 你看看所有的螞蟻,它們一起工作。 他們中的一些人正在建造大蟻丘。 一些人跑出來告訴其他人:“往這邊走,那邊有隻好蒼蠅。” [笑聲]“往那邊走,一個孩子掉了一塊奶酪,去拿!” [笑聲] 所以他們都會交流,他們會告訴對方在哪裡可以買到食物。 他們互相告訴對方在哪裡可以買到草葉或東西來建造蟻丘。 他們都很忙,但他們都很和諧地一起工作。 一個蟻丘里有成千上萬隻螞蟻。 他們不互相爭鬥。 他們一起工作。 因此,他們能夠建造這個巨大的蟻丘。

他們一起工作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到每個人都需要一起工作才能讓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生存下來,沒有螞蟻可以獨自生存。 所以很自然地,螞蟻一起工作。 他們不需要來佛法課來學習仁慈。 [笑聲] 他們不需要聽說的十大優勢 菩提心. 他們只是互相幫助。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像螞蟻這樣的微小生物都可以這樣,那我們呢?” 如果螞蟻和蜜蜂都能做到,那麼作為人類,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工作應該不難。 你看蜜蜂做什麼? 他們都和諧地一起工作。 當你想到這一點時,它真的很感人。

尊者還說,仁慈並不罕見。 有時,我們覺得很不尋常,但他說實際上這在我們的社會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說,報紙很少報導善意行為這一事實表明這是很正常的事實,因為人們期待善意。 我們認為有善意是理所當然的。 但不正常的事情,突出的事情——某些殘忍或類似的事情——會被報導,因為那是一種反常現象。

如果你看,真的,我們整個社會都是善意創造的。 它不是由殘酷創造的。 殘忍確實是反常的。 如果我們再次審視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是多麼相互依存,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如何真正來自他人,那麼很明顯,我們的運作是靠眾生仁慈的力量,靠每個人對公共利益所做貢獻的力量. 即使人們不希望為公共利益做出貢獻,但僅僅通過他們在社會中的工作這一事實,他們就為公共利益做出了貢獻。 這是一種善舉。

所以它真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如果我們睜開眼睛看看它。 如果我們審視我們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就會發現它的源頭是仁慈。 我們擁有這所房子是因為建造它的人的善意。 您擁有自己的汽車,是因為製造汽車的人的善意。 我們會說話是因為小時候教我們說話的人們的善意。 所有在我們還是嬰兒時抱起我們並與我們交談的人,使我們最終學會了正常交談。 所有在我們年輕時教過我們的人。 我們擁有的所有技能,我們擁有的能力,都是他人善意的結果。 所以善良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存在,在我們的社會中非常存在。 善良不應該是一件很難的事。 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再說一次,為什麼要善良? 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相互依存。 就像螞蟻一樣,一個人不能獨自生活。 我認為,尤其是現在,我們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彼此。 在古代,人們也許可以自己去種菜,或者剪羊毛,自己做羊毛,自己做衣服,自己蓋房子。 但如今,我們無法做到這些。 很難自給自足,因為我們的社會安排讓我們如此相互依存。 如果我們如此相互依賴,那麼社會一部分人的幸福取決於社會其他人的幸福。 如果我們不照顧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其他人,那麼作為一個人,我們很難快樂。 出於這個原因,尊者總是說:“如果你想自私,至少要明智地自私並照顧他人。” 如果你想變得自私,想要自己的幸福,那就通過服務他人來實現。

你真的可以看到這是真的。 如果你們一起生活在一個家庭裡,並且照顧好和你們一起生活的人,整個家庭的氛圍就會變得更好。 而如果家裡的每個人都變得非常防禦並說:“我想要我的幸福。 為什麼所有這些人都在騷擾我?” 然後,這會營造出滋生和惡化的緊張氣氛。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快樂,即使每個人都在四處說:“我要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 我厭倦了善良和做這些其他人想要做的事。” [笑聲]

因為我們是如此相互依存,所以我們必須互相照顧,不僅在我們的家庭中,而且在整個社會中。 我記得幾年前,西雅圖正在就一項新的學校債券進行投票,對此我想了很多(我曾經是一名教師,所以這些問題非常非常個人化)。 一些沒有孩子上學的人想,“為什麼我需要投票支持學校債券? 教師已經得到足夠的報酬。 孩子們已經有足夠的東西了。 不想為了這些小屁孩上學多交房產稅。 我家裡沒有孩子。” 人們認為,因為他們沒有孩子可以直接從他們繳納的更多稅款中受益。 我在想這真的很愚蠢,因為如果你削減學校可用的資金,孩子們會做什麼? 他們不會有那麼多的活動或那麼多的指導。 他們會陷入更多的惡作劇。 他們要破壞誰的房子? 由於沒有適當的指導和活動,他們會把誰的社區搞得一團糟?

所以僅僅說“好吧,我的孩子不會從中受益,所以我不想幫助別人的孩子”是不夠的。 你可以看到我們是如此的相互關聯,如果其他人的孩子很悲慘,它會非常直接地影響你自己的幸福。 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全球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是如此。 現在,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感到,“除非這個世界是烏托邦,否則我不會快樂。” 不是那樣的,因為那時我們會再次被痛苦淹沒。 相反,每當我們因為世界太多而感到想要退縮時,請記住,如果退縮就很難快樂,因為我們是如此相互依存。

小小的善舉會產生非常非常強烈的反響。 同樣,您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看到它。 你是否曾經情緒低落,當某個陌生人對你微笑時,你會感到“哇!”? 我曾經住過一個人,她十幾歲的時候告訴我,她非常沮喪,非常沮喪。 一天,當她走在街上時,一位陌生人說:“嘿,你還好嗎?” 或類似的事情,突然之間,她剛剛嚐到的一點點善意給了她空間,讓她意識到世界上有善意。 如果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善意的小事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他們只是留在頭腦中,他們可以非常強大。

我大約十九歲的時候去了前蘇聯。 我想那時候我在莫斯科,或者可能是在列寧格勒。 不管怎樣,我在一個地鐵站,一個地鐵站。 我不懂俄語。 我正試圖在某個地方四處走動,但我顯然是一個外國人。 [笑聲] 一位年輕女士向我走來。 她有一枚戒指。 我想那是琥珀之類的東西。 她只是把它拉下來給了我。 我的意思是,她從頭上的洞裡不認識我(正如我母親所說)。 [笑聲]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一個陌生人的那個簡單的善舉。 我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有很多這樣的故事要講。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當我們成為它的接受者時的感受,並且知道我們也可以將它給予他人,我們就會看到有一種方法可以為人類幸福和世界幸福做出貢獻。

持戒的價值

這也是保留的價值所在 戒律 進來。因為如果我們保留一個 箴言,如果我們能夠克制一種惡行,這就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 這是你不會想太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人,比方說,接受了 箴言 不殺生,不毀滅生命,那麼那個人接觸到的每一個其他生物都會感到安全。 這意味著5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億動物,在他們的生活中有一些安全。 他們不需要害怕。 如果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都 戒律, 甚至一個 箴言 不殺人,我們每天在報紙上放什麼? [笑聲] 事情會有多麼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

或者如果我們採取 箴言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或者不要欺騙別人,這又意味著這個宇宙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到安全,當他們在我們身邊時,他們不必擔心自己的財產。 當人們在我們身邊時,他們可以把錢包放在外面,也可以不鎖門。 沒有人需要擔心任何事情。 再次重申,這是對社會、對世界和平的巨大貢獻。 那來自於對他人友善的態度。

培養平靜

當我們談論利他的意圖時 菩提心,有兩種主要的開發方法。 一種方法叫做“七分因果”,另一種方法叫做“等我與他”。 我會進入這兩個。

但首先,我想談談他們兩人共同的前行,即舍。 在我們能夠對他人產生慈悲心之前,我們必須先有一些舍心,因為佛教意義上的慈悲心是指平等的慈悲心。 我們不只是對某些人友善而忽視其他人並憎恨其他人。 我們正在努力培養一顆平等地對待每個人的愛和同情心。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必須對他人有某種平等感,這意味著安撫 附件 對我們所珍視的人,對我們不相處的人的厭惡,對陌生人,我們不認識的人的冷漠。 所以這三種情緒 附件、厭惡和冷漠是培養舍心的障礙,如果我們沒有捨心,就無法培養慈悲心。 我們不能發展利他主義。

平等禪修

所以,第一步是平等心。 我們將在我們的思維實驗室中做一些研究。 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經這樣做了 冥想 以前和我一起但是我做了很多很多次並且每次都學到了一些東西。 所以閉上你的眼睛。 放下你的筆記本。 想想三個人。 想想一個你有很多的人 附件 因為,一個非常親愛的朋友,或者一個你真正喜歡待在身邊的親戚。 思想依附的人。 [暫停]

然後想想一個你相處得不太好的人,他真的讓你很惱火。 [停頓]然後想起一個陌生人[停頓]。

現在回到那個朋友那裡。 想像一下你腦海中的那個朋友,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對那個朋友如此依戀?” “為什麼我總想和那個人在一起?” “為什麼我對他們如此珍視?” 然後只聽你的頭腦給出的理由。 不要指責它。 只需問自己這個問題,看看您的想法會給出什麼答案。 [暫停]

現在回到那個你相處得不好的人,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對那個人有如此大的反感?” 再一次,傾聽你的想法。 只是研究你自己的思維方式。 [暫停]

然後回到陌生人面前問自己:“為什麼我對那個人冷漠?” 再次聆聽你的思想反應。 [暫停]

[結束 冥想 會議]

你為什麼依附於你的朋友?

[聽眾反應]

  • 他們喜歡我喜歡的東西。
  • 他們對我們很好。
  • 他們和我們一起做事。
  •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他們為我們加油打氣。
  • 他們真的接受了我們。
  • 當我們為他們做事時,他們會很感激,很感激。 他們承認我們所做的。
  • 他們尊重我們。 他們不認為我們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同意我們的許多觀點 意見.

與你相處得不好的人怎麼辦? 為什麼對他們有如此大的反感? 因為他們批評我!

[聽眾反應]

  • 他們與我們競爭。 有時他們贏了。 [笑聲]
  • 他們不欣賞我們,或者他們只是看著我們的錯誤。
  • 他們有時會向我們展示我們不願看到的自己的方面。
  • 他們對我們有很多負面情緒,對我們有誤解。 我們似乎無法清除它。
  • 當我們想做某事時,他們會擋住我們的路。 我們有一些項目,他們妨礙了我們的項目,造成乾擾。

為什麼你對陌生人冷漠?

[聽眾反應]

  • 它們不會以某種方式影響我們。
  • 照顧他們似乎會耗盡我們所有的精力,因為他們太多了,所以冷漠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 我們沒有聯繫。

有時我們甚至很容易將陌生人歸入朋友或敵人的範疇,即使我們不認識他們。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根據人們的長相、走路方式、說話方式或著裝方式來判斷他們的速度有多快。

我們討論這個的時候你一直聽到什麼詞? 什麼詞? [笑聲]我! [笑聲]

對朋友、陌生人和難相處的人的整體歧視程度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與我們相關的其他人。 然而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並不覺得我們是在根據人們與我的關係來歧視他們。 我們覺得我們是在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客觀地看待他們的樣子。 當某個人如此出色,我們如此依戀並想與之共處時,我們就會確信,從他或她的角度來看,這個人是出色的。 我們不會認為,“哦,我認為他們很棒,因為他們對我所做的一切。” 我們認為他們身上有某種東西使他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都更出色。

同樣地,當我們認為某個人真的令人討厭和難以相處時,我們不會覺得這種看法是根據我們或情況而產生的。 我們覺得那個人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看是令人討厭、粗魯和不體貼的。 [笑聲] 我剛好走在街上,外面有個混蛋……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意識到朋友、困難的人和陌生人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頭腦的創造,沒有人是他們自己的朋友、困難的人或陌生人。 只有我們給他們貼上標籤,他們才會變成那個。 我們根據他們與我的關係來給他們貼上標籤,因為很明顯——我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這很清楚。 如果這個人對我好,他們就是他們自己的好人。 如果他們對我認為是白痴的其他人友善,那麼他們就是愚蠢的。 我們覺得我們在客觀地看待他們,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們的好意不是決定性的事情。 這是他們善待的人。 如果他們對我友善,他們就是好人。 如果他們對我不喜歡的人友善,那麼他們就不會。

同樣,我們認為某人是白痴、混蛋、敵人或威脅,主要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關係,而不是因為他們本身俱有的某些品質。 如果他們對我們非常、非常挑剔,那麼我們就會說他們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他們很粗魯,他們很討厭。 如果他們非常批評我們恰好也批評的其他人,那麼我們會說他們非常聰明。 他們的批評不是重點。 批評的對像是誰,這就是歧視的基礎。

我們並沒有真正客觀地看待人,真正地看到他們的品質。 我們不斷地通過我的過濾器來評估他們,因為我是如此重要。 當我們的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人,或者當我們遇到敵人或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人時,他們就是我們自己頭腦中的產物,因為我們給他們貼上了這樣的標籤。 我們就是這樣看待他們的。 我們沒有看到那個人是誰的全部,因為不管那個人對我們有多刻薄,那個人對某人還是很好的。 同樣,對我們如此出色的人可能對其他人非常刻薄。

將“我”從畫面中剔除

如果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是如何創造朋友、敵人和陌生人的,我們也會開始意識到這些類別真的不是必需的。 我們會意識到,如果我們把“我”,“我”從畫面中剔除,就有可能以某種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人,因為所有人都有一些優點和一些缺點。 他們都非常非常相似。 有過錯的人可以向我展示,或者他們可以向其他人展示。 與具有良好品質的人相同。 因此,基於此,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在任何特定時間以這三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對我們行動,我們為什麼要珍惜某些眾生,厭惡其他人,而對第三者冷漠。 為什麼珍惜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

我們認為,“有人對我好,所以我應該珍惜他們。” 好吧,假設有兩個人。 第一個人昨天給了你一千美元,今天就揍了你。 第二個人昨天打了你,今天給了你一千塊錢。 現在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他們都做了這兩件事。

如果我們有大胸懷和長遠眼光,我們就能看到我們曾在某個時候與所有不同的有情眾生有很多關係,每個人都曾在某個時候經歷過對我們好,每個人都曾經對我們刻薄,每個人都曾經或那個時候是中立的,那麼執著於某些人而厭惡其他人而不關心第三組的感覺是什麼? 有這種分別心、這種偏心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我們真正思考關係是如何變化的,我們就會看到 附件,厭惡和冷漠是。 你只是看看你的生活。 我們出生時,每個人都是陌生人。 現在,在那之中,我們感到很冷漠。 然後有些人開始對我們好,我們有了朋友。 我們感到依戀。 但後來其中一些朋友又變成了陌生人。 我們與他們失去了聯繫。 其他人甚至可能成為敵人。 曾經對我們很好的人,我們現在不和他們相處了。

同樣,我們可能與過去不合得來的人失去了聯繫,所以現在他們變成了陌生人。 或者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成為了朋友。 所以這三類——陌生人變成朋友或敵人,敵人變成陌生人或朋友,朋友變成陌生人或敵人——所有這些關係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 當我們看不到所有這些事情都在不斷變化時,當我們沒有意識到在我們所有無始的生命中,每個人都曾一度成為我們的一切,那麼我們只會採取膚淺的表象。 我們將把某人現在與我的關係視為一個具體的現實,並作為依賴他們或厭惡他們或對他們漠不關心的理由。

問題與解答

聽眾: 如果我們不執著於我們的朋友,我們會不會覺得與他們沒有那麼親近和相關? 我們會以某種方式脫離接觸。

尊者圖登卓龍(VTC): 實際上,我們在這裡得到的是態度 附件. 我們要放手的態度 附件. 依附於某人與欣賞、親近或感激他們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仍然可以對某些人感到親近,仍然對他們心存感激,但不會執著於他們。 和 附件,我們誇大了他們的優良品質,然後 執著 給他們。 附件 具有“我需要和這個人在一起”的品質。 我想和這個人在一起。 我必須擁有這個人。 它們是我的。” 就像所有情歌一樣,“沒有你我活不下去。” [笑聲]

通過釋放思想 執著,這並不意味著你脫離了這個人。 相反,我認為這意味著心靈更加平衡,這樣我們仍然可以與那個人保持親近,但我們也可以認識到他們有一些缺點,他們可能並不總是滿足我們的期望或在我們想要的時候出現他們是。 那不是因為它們有任何傷害的意思,而是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質。

所以我們放棄了期望和 執著,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參與和參與。

聽眾: 所以你是說關係的本質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

職業訓練局: 是的,不斷變化。 關係不斷變化。 在任何特定時間抓住任何人或在任何特定時間以厭惡情緒推開任何人——這兩者都是不現實的,因為如你所見,它們會自動改變。 我們在這裡真正強調的是我們的假設,即我們知道別人是誰,我們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總是如何與我們聯繫起來。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五分錢存起來。 我們沒有意識到那是完全錯誤的。 事實是,我們不知道。

聽眾: 所以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是非常封閉的,非常短視的?

職業訓練局: 正確的。 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只是從他們與我的關係的非常狹隘的角度來看待它。 其次,我們只是在此時此刻關注這段關係如何,沒有認識到前世那個人對我們很好,有時他們也傷害了我們。 並且也意識到在未來,它可能是一樣的。

我認為這 冥想 在打破我們的許多先入之見和許多認為我們知道別人是誰的非常僵化的頭腦方面非常強大。 頭腦喜歡將人們歸類為漂亮、整潔的小類別,並決定我們將在有生之年恨誰,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誰。 [笑聲]

有很多這樣的,不是嗎? 講故事。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有一處避暑別墅,每個人都去那裡避暑。 但是家庭的一側沒有與家庭的另一側說話。 他們都在暑假來到避暑別墅——一個住在樓上,一個住在樓下——但他們之間沒有說話。 那是我小時候的事。 現在,我們這一代年紀大了,不僅大人之間不說話,一些孩子之間也不說話。 你說拿 誓言, “一世 發誓 我會恨你一輩子。” [笑聲] 家人會保留這些 誓言. 太離譜了。 這是一個悲劇。 你看看波斯尼亞發生了什麼。 這是同一件事。 人們服用 戒律 彼此仇恨並互相毀滅,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知道別人是誰,因為他們的祖先對待彼此的方式。

聽眾: 難道我們不對人進行分類,這樣我們就可以放心地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與我們的關係嗎?

職業訓練局: 想把人放在盒子裡,這樣我們就知道誰是我們永遠的朋友,誰是我們永遠的敵人。 你看看世界政治形勢就知道了。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蘇聯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敵人。 現在,我們正在向他們投入資金:“這太棒了!” 從政治上講,這一切都沒有安全感。 朋友和敵人一直在變化,看看美國的外交政策就知道了。 [笑聲]

所以我們得到的是這些態度是多麼不切實際 附件 和厭惡是。 這是什麼 冥想 指引我們走向的是一種對他人的平等心。 冷靜並不意味著冷漠。 冷靜和冷漠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冷漠是你不參與,你不參與,你不在乎,你退縮。 那不是平等心。 平靜是你是開放的,你是接受的,但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頭腦沒有偏見和偏見。 平等心是一種以非常開放的方式與他人相處的心。 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將我們自己從 執著,厭惡和冷漠。 那將是一種很好的心態,不是嗎? 在你看到的每個人的地方,你可以對他們有某種平等的開放態度,而不是感到恐懼、懷疑、需要或其他什麼。

這個 冥想 實際上非常強大,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做。 每次你這樣做,你都會使用不同的例子。 你將真正開始看到頭腦是如何運作的。

聽眾: 我們的心對誰都可能是平等的、不偏不倚的,但在外在,我們對不同的人還是會有不同的表現,不是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我們的目標是平等和公正對待他人的思想。 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對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行事。 因為很明顯,您必須以不同於對待成人的方式對待孩子。 因此,擁有平等的內在態度並不意味著在外在我們的行為與每個人都一樣。 因為我們必鬚根據社會習俗,根據適當的方式待人。 你對孩子說一種方式,對成年人說另一種方式,對老年人說另一種方式。 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人們。 你可能對老闆講一種方式,對同事講另一種方式,但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對他們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感情,對他們所有人都有一顆平等開放的心,即使我們的行為在外表上可能有所不同。

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一隻狗在搖尾巴,有一隻狗在咆哮,你對待它們的方式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內心必須執著於一個而憎恨另一個。 我們仍然可以對他們所有人抱有平等的感情,認識到兩隻狗都是想要幸福並具有共同品質的生物。 我們可以在內部層面上認識到這一點,但在外部適當地處理這些狗。

人也是一樣。 我們正在努力改變我們對這裡的看法。 所以你仍然可以有朋友。 我們不是說,“擺脫朋友,擺脫親戚,搬出去,今晚回家,收拾行裝,說'看,我應該是平等的,所以就是這樣。' ” [笑聲] 我們不是這麼說的。 你仍然有可能與你有更密切聯繫的人,你有更多共同的興趣。 這沒有問題。 這是 附件 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讓我們安靜地坐幾分鐘來吸收這一點。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