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自我與他人的平等與交換:第 2 部分(共 3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平衡和交換自己和他人的冥想

  • 產生的兩種冥想 菩提心
  • 通過思想訓練改變思想
  • 什麼叫平等交換自我與他人

LR 076: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01(下載)

克服阻力

  • 苦就是苦
  • 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只是被貼上標籤
  • 慈悲保護我們並使我們受益
  • 一個熟悉的問題

LR 076: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02(下載)

愛惜自己的壞處

LR 076: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03(下載)

問題與解答

  • 為什麼我們應該提供幫助
  • 西藏局勢

LR 076: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04(下載)

產生利他意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種方法是七點因果。 另一個是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這是由印度大師寂天 (Shantideva) 詳細闡述的。 他們說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如果你這樣做,你就不需要健康保險,你不需要占卜,你生病時也不需要法會,因為你內在有能力將一切轉化為修行。

這個均衡和過程 交換自己和他人 而lojong或隨之而來的思想轉變實踐,並不是要停止外部問題。 這是關於停止不喜歡問題的頭腦。 每當我們遇到外在問題時,我們也會有一顆不喜歡它的心。

不喜歡它的頭腦將其標記為問題,然後加劇外部事物和我們對它的內部體驗。 當你進行這種練習時,你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影響其他人對你所做的事情,但你肯定會影響你對它的看法和你自己對它的厭惡,這確實讓你有能力控制你的體驗。 都說這種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為了更高能力的學員,為了更聰明的學員,就是我們吧? [笑聲]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平衡自己和他人

我們上次談到 平衡自己和他人. 我們經歷了朋友、敵人和陌生人如何平等,以及我們和他人如何平等。 我們是平等的,因為我們都想要快樂,我們都想平等地避免痛苦。 我們也是平等的,因為對自我和他人的整個歧視都是任意的。 這取決於你從哪一邊看。 記得上次我說,這是我,那是你,但從你的角度來看,這是你,那是我? 所以這是一種非常武斷的歧視。 只有通過熟悉的力量,我們才真正依附於我們自己的一方,並使其在我們自己的視野中真正穩固、固有和獨立。

事實上,自己和他人是非常依賴的。 它們不是兩個本質上獨立的事物。 自己與他人相依。 首先,我們所有的快樂都來自他人。 我們非常依賴他人; 我們不是孤立的、獨立的單位。 其次,我們之所以成為自我,僅僅是因為存在對他人的歧視,而其他人之所以成為他人,僅僅是因為存在對自我的歧視。 所以整個部門是相互依賴的。 沒有他人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就沒有他人。 雖然我們有這種“我”獨立存在的感覺,但並不是那麼獨立; 這取決於對其他人的歧視。

在寂天的經典第八章中,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有一個巨大的章節是關於與他人平等和交換自我的。 寂天的經文如此偉大,因為在經文中,他回應了所有的“但是”。 在經文中總是有這樣一個小聲音在說:“是的,但我還是做不到,因為……”然後寂天開始駁斥那個反對意見。 它非常有效,因為這些是我們頭腦中產生的相同類型的反對意見。

什麼叫平等交換自我與他人

我將討論其中的一些反對意見。 但首先,我想澄清的是,當我們平衡和交換自我和他人時,我們並不是在說,“我成為你,你成為我。” 我們並不是說我們交換身體,或類似的東西。 我們真正想要平衡並隨後交換的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人。 現在,它不是很平等。 “我最重要。 這很清楚。 我執著於自己的立場。”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使他們變得同等重要。 後來我們交換了我們最親愛的人和我們珍惜的人。 現在我們很珍惜自己,但我們想交換它,讓它變成別人。 我們非常自然而容易地開始珍惜他人並希望他們的幸福,就像我們現在珍惜自己並希望自己的幸福一樣強烈。

我們對“我”的整個感覺,“我”的堅固性,以及“我”無法變成任何其他東西,完全是由於熟悉,由於習慣。 換句話說,我們有一個 身體 以及兩者都不是獨立或固有存在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我們設定了一個“我”。 這沒關係,但是我們讓“我”或自我變得太堅實了。 我們將“我”或自我與 身體 並用頭腦使一切都變得非常堅固。 我們正在努力做的是減輕這種感覺 附件,減輕了“我”的堅實感,減輕了 附件 那個“我”到這個 身體 和頭腦,認識到這一切都是因為熟悉而產生的。 然後我們開始認識到,由於貼標籤的方式,我們實際上可以開始給別人的身體和思想貼上“我”的標籤,並以同樣的強度珍惜他們,就像我們珍惜我們自己現在的幸福和我們自己的幸福一樣 身體 和頭腦。 這是培養非常深刻和強烈的愛與慈悲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他們說你通過這種方法培養出的愛、慈悲和利他主義比從其他方法——因果七要點——中培養出來的要強得多。

修行此法門的大菩薩,與他人的認同感如此之深,以至於他們可以毫無私心地為他人行事。 換句話說,它不會變成“我在幫你”。 但這只是幫助。 它成為一種非常純粹的代表他人的行為,沒有別有用心或期望,沒有相互依賴和功能障礙。

我們照顧好自己 身體 和介意,因為我們覺得它是合適的。 我們這樣做不會對我們的產品寄予厚望 身體 和頭腦。 我們不認為他們與我們是分開的。 由於熟悉,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我們想要做的是對他人培養同樣的態度,這樣我們就可以幫助他人,僅僅因為它是適當的,而不是對被認可、獎勵或得到回報有任何宏大的期望。 以幫助自己的本性,我們要訓練自己去幫助別人,認同他們,把重點從“我”這個標籤轉移到別人身上,這樣我們珍惜的對象就變成了別人,而不是“我”。

理解這些教義並不容易。 為這些演講做準備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因為我多年前就開始學習這種方法,現在多年來我能夠看到一些東西是如何深入人心的,以及它是如何變得更有意義的。 關於教學 交換自己和他人 最初可能會非常令人震驚,因為它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處理事情。 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時間。 這需要 純化,收集正能量,師從老師。 這需要我們自己堅持不懈。

So 平衡自己和他人 意味著我們尋求他人的幸福並使他們與他們的痛苦分離,就像我們尋求自己的幸福並使自己與痛苦分離一樣。 交換意味著我們為他們做的比為我們做的更多。

苦就是苦

在這一點上,其中一個“是的,但是”的頭腦出現並說:“是的,但其他人的痛苦不會影響我。 那麼我為什麼要努力擺脫它呢? 當別人在車禍中被砸爛時,我很好。 我走在街上。 他們的痛苦不會影響我。 我為什麼要為此做些什麼? 人們在世界其他地方挨餓。 人們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挨餓,但他們的飢餓是他們的問題。 這不是我的問題。 我為什麼要為此做些什麼? 我的朋友很痛苦很瘋狂,但那是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我何必插手?” 這就是我們的心態。

是的,的確,別人的痛苦對我們的影響與對他們的影響不同。 然而,他們的苦難與我們自己的苦難沒有什麼不同。 換句話說,痛苦就是痛苦,它屬於誰並不重要。 當我們看著別人的痛苦時,那種痛苦很容易就是我們自己的。 這不像是只有他們才會遭受的另一種痛苦,但我不是。 因為我們珍惜自己 身體,我們不忍心看到它受到傷害。 只是因為我們不珍惜別人的身體,我們才對他們的痛苦感到冷漠。

但同樣,我們在這上面貼上“我”的標籤只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歧視 身體 而不是另一個上的“我” 身體. 請記住,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我”被標記在他們的 身體. 我們理解這一點的最大障礙是我們自己抓住“我”,然後用我們自己的“我”或自我來識別 身體. 自我和他人不像椅子和桌子,或者像黃色和藍色那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類別。 黃色不能是藍色,藍色不能是黃色。 椅子不能成為桌子,桌子也不能成為椅子。 但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分別不是這樣的,因為這種分別只是根據觀點而做出的。 從一個角度來看,這是“我”,那是“他人”。 這個人的快樂是最重要的,而那個人的快樂不是。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說“我”,你的快樂比我的快樂更重要。 “我”變成了“你”,因此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你看,辨別自己和他人,並不是像辨別黃色和藍色,辨別椅子和桌子那樣,是一成不變的事情。 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歧視僅取決於您在這種情況下的位置,僅取決於您的觀點。 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就好像這條街的這邊和那邊的街。 這僅取決於您站在街道的哪一側,哪一側變成“這”,哪一側變成“那”。 如果你穿過另一邊,那麼街道的那一邊就變成了“這邊”,而這邊就變成了“那邊”。 依賴性很強,不是硬性分類。 只是因為我們過於強烈地認同自己的一面,我們才覺得別人的痛苦不如我們自己的痛苦重要。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只是被貼上標籤

但是我們懷疑的心還不快樂。 它說:“是的,但實際上,別人的痛苦並沒有傷害我。 所以說真的,我為什麼要為此做任何事情?”

寂天說,如果我們現在只關心我們自己當下的快樂,以及我們在此時此刻認定為“我”的東西,我們現在的 身體 和心,那我們為什麼要注意消除我們自己未來的疾病或我們自己未來的痛苦呢?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關心“我”和此時此刻,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未來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情,因為它與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我”不同。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想,“我只是在為‘我’和‘我’工作,無論現在我是誰。 你又不是我,我何必管你呢?” 寂天說,但明天的你不是現在的你,所以你為什麼要關心明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呢? 得到它? 如果你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那你為什麼要關心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呢? 明天為什麼要為自己做任何事? 明天的不適,明天的疾病,現在都不會傷害你,所以為什麼要做任何事情呢? 今天的自己不會經歷明天的自己的痛苦。

以類似的方式,手可以幫助腳,但不會小題大做。 手只是幫助腳。 這隻手沒有說,“看,你的痛苦不是我的痛苦,所以我不會幫助你。 硬著頭皮,老腳,拔掉你自己的刺! 我不會幫你的。 [笑聲] 這不是我的痛苦。 這不是我的問題。 別讓我參與進來。”

在這兩種情況下,寂天都說我們不應該關心未來自己將要經歷的痛苦,手也不應該關心腳的痛苦,因為那不是它自己的。

但我們確實有幫助。 手幫助腳,我們幫助未來的自己,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同一事物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是同一個連續體的一部分。 它們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一連續體的一部分。 同樣,手和腳也不完全相同,但它們屬於同一集合。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傾向於幫助他們。

但這些東西都不是固有存在的。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我”依附在這個自我瞬間的連續體上,並將它當作一個固有的固體事物來把握,那麼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這個連續體只是一堆自我瞬間。 我們將明天的痛苦和後天的痛苦與經歷明天的痛苦和後天的痛苦的自己以及經歷今天的痛苦的自己聯繫在一起。 我們將它們聯繫起來只是因為它們都是同一連續體的所有時刻,但該連續體並不是一個堅實的、固有的、獨立的單元。 它只是不同時刻的部分集合。 任何連續體都不是固體。 它只是一個小時的零件集合。 一個小時不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它是分鐘的集合,它是秒的集合。 同樣的,現在的自己,明天的自己,五年後的自己,我們都照顧,但沒有一個是本來就存在的。 它只是一個依賴的連續體,我們只在上面貼上“我”的標籤。 其中沒有任何內在的“我”。 這是從連續體的角度來看的。

從藏品來看,手與足同屬一藏。 在所有不同部分之上 身體 請注意,我們將其標記為“我”,但該系列又不是一個固定的、獨立的、單一的系列。 集合只是一組不同的部分。 因此,使該系列頂部標記的“我”過於堅實是一種誤解。 我們試圖削弱“我”的穩固性,因為只有通過讓“我”變得非常穩固,我們才能感覺到,“這就是我,在這裡獨立,那就是你。 所以你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我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 我的最重要。” 通過這種方式思考,我們試圖做的是消除我們將“我”視為一個真正堅實的東西的方式。 以這種方式,我們將空性的教義整合到 菩提心,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方法變得非常高深的原因。

沒有獨立的痛苦。 沒有獨立的“我”是痛苦的擁有者。 沒有獨立的“我”擁有痛苦。 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著急呢? 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擁有痛苦,我們怎麼能聲稱我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都重要? 如果正在經歷那種痛苦的人只是被標記在那個集合之上,或者那個瞬間之上的某個東西而存在,我們怎麼能如此強烈地堅持那個“我”和那個“我”的位置“我”是否只是被貼上標籤的東西?

因此,自我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都只是通過貼上標籤而存在。 它們同樣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它們必須同樣被驅散,因為它們很痛苦。 換句話說,痛就是痛。 既然沒有實人附身痛苦,那麼不管是誰的痛苦,都是被消滅的痛苦。 同樣,是誰的幸福並不重要,被開發的幸福才是。 無論如何,那裡沒有獨立的“我”會緊緊抓住這種幸福。 這只是被貼上標籤的東西。 幸福和“我”或擁有幸福的自我,都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慈悲保護我們並使我們受益

然後懷疑的心說:“是的,但是愛別人勝過自己真的是負擔太大了,我已經受夠了苦,我為什麼要捲入別人的苦中?”

答案是當我們培養出愛他人勝過自己的慈悲心時,這種慈悲心實際上可以保護我們自己免受痛苦。 換句話說,照顧他人、為他人幸福而努力、為他人消除痛苦並不會成為負擔。 當你以慈悲心去做時,你就是以快樂、喜悅的心去做。 它不會成為你的痛苦。 這並不是說你正在承擔比你已經承受的更多的負擔或更多的痛苦。 你是帶著喜悅的心去做的,所以實際上你的心比以前更快樂。

以相互依賴的、功能失調的方式照顧他人與以不正常的方式照顧他人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菩薩 方法。 當我們以這種黏糊糊的、相互依存的方式關心別人時,表面上似乎是,“哦,我正在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但當你真正深入觀察時,一個人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 就好像我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了一些東西,所以我要把它延續下去。 我延續它的方式是做所有這些看起來像是在照顧別人的事情,但基本上我是在努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我不是在照顧別人,因為我真的很在乎他們。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感到內疚; 我覺得有義務; 我害怕如果我不這樣做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不健康的關係中發生的事情。 看起來我們真的很關心別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認為這是很多恢復運動稍微歪斜的地方,因為他們讓每個人都說,“我一生都在照顧別人。 現在我要照顧好自己。” 事實上,他們一生都沒有真正照顧過別人,因為有很多期望和不純的動機。 他們真正做的只是將一種自私的動機換成另一種,兩者都不能使心靈擺脫痛苦。 當你想,“我現在正在照顧自己,因為我厭倦了照顧別人。 我厭倦了為他們犧牲我的一生,”有這麼多 憤怒 在那,一個人怎麼可能快樂?

然後是設置限制和設置界限的整個過程。 在恢復運動中,他們經常說,“我正在設定一個限制。 我正在設置一個邊界。 你不能這樣做! 一旦你開始設定界限,告訴人們他們不能做什麼,你就會進入這個非常穩固的“我”與“他們”的位置。 它只會產生很多痛苦和不適,因為你會產生這樣的防禦性思維,“有人在我的領土上行走。 有人在我的地盤上。 我必須為自己挺身而出。 我必須把他們放在他們的位置上。” 它發展了所有這些敵對行動。

我確實相信設定限制和界限,但在我看來,設定限制和界限並不是告訴別人他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問題。 我們無法控制其他人的行為,不是嗎? 這是不可能的。 在我們臉色發青之前,我們可以告訴其他人他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但這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他們仍然會為所欲為。 對我來說,設定限制和邊界就是自言自語,如果有人這樣做,我將如何回應。 所以我們試圖限制我們自己的行為,為我們自己的不健康反應設置界限。 我們試圖限制我們自己的罪惡感,我們自己的不健康義務感,我們自己的期望,我們自己別有用心的動機。 對我來說,這就是設置限制和設置界限。 它是對自己起作用,而不是對別人起作用。

當你珍惜別人的時候 菩薩 從角度來看,這不是出於內疚、義務、不可告人的動機,也不是為了自己從中得到什麼。 這樣做只是因為苦就是苦,不管是誰的苦。 而幸福就是幸福,是誰的都不重要。 在這整件事中沒有強大的“我”。 因為沒有強大的“我”,所以不會有很多痛苦。 因為一個人對他人的慈悲和愛是非常真誠的,所以我們會以快樂的心態去做,照顧他人並不是一種讓我們感到痛苦的犧牲形式。

在我們的西方文化中,我們常常認為照顧他人意味著我必須痛苦。 換句話說,除非我真的很痛苦,否則我並沒有真正照顧別人。 我們陷入了整個烈士綜合症。 在一個情況下 菩薩,以極大的快樂完成照顧他人的工作。 雖然我們說我們承擔起照顧他人的重擔,但承擔這個重擔是帶著難以置信的快樂完成的。 當您考慮有時您真正關心的人,以及您將如何不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對您來說非常不方便甚至有時對您造成身體痛苦的事情時,您就會明白這是怎麼可能的,但你真的不介意。 你不會去想它,因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希望他們快樂上。 千載難逢,這確實發生了。

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經常使用母親的例子。 一位母親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尤其是分娩的痛苦——但這樣做對嬰兒來說是那麼幸福、那麼快樂。 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當我們深切關心他人時,我們也會這樣做。 事實上,我們可以與一兩個人一起做這件事,這意味著實際上可以與每個人一起做。 我們只需要熟悉它並培養那種態度。

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

然後懷疑的頭腦說:“是的,但我怎麼能想到別人的 身體 作為我自己的? 我怎麼能把別人的痛苦當成我自己的呢? 這怎麼可能? 你告訴我要像幫助自己一樣幫助別人。 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對此,寂天有一個對我來說意義深遠的答案。 寂天說要看看你自己的 身體. 我們堅持這一點 身體 並如此強烈地認同它。 這就是我。” 但它是什麼? 這個 身體 屬於我們的父母。 這不是我們的 身體! 它來自我們父母的精子和卵子。 這不是我們的。 當你想到它時,這 身體 出現是因為另外兩個人的身體走到了一起。 精子和卵子不屬於我們。 他們聚在一起,然後所有的細分都在那之後發生。 當“我”不是我們的 身體,它實際上是 身體 其他人的?”

坐下來思考這個問題真的很有趣。 只想著你自己 身體 以及你父母的真實情況 身體. 一半的基因來自你爸爸,另一半來自你媽媽。 所有其他原子和分子都來自所有的牛奶什錦早餐和牛奶、橙子和西蘭花,以及您一生中吃的任何其他東西。 所以這是怎麼回事 身體 我? 或者這是怎麼回事 身體 礦? 真的不是。 當你真正坐在那裡觀察時,你會看到它是其他眾生的! 這很清楚。 從基因上講,它屬於他人。 而構成它的材料——我們吃的所有食物——都是別人的。 所有的食物——西蘭花和花椰菜、奶酪、披薩、酸奶和巧克力蛋糕——都不屬於我。 他們都屬於別人。 別人把那些東西給我,我吃了。

當你想到它時真的很奇怪,因為我們非常認同它 身體. 但是當你用你理智的理性去審視它的時候,絕對沒有依據把“我”和這個等同起來 身體. 它崩潰了。 它變得像空氣。 如此強烈地認同“我”的原因 身體 不能裝水。 我們看到這整個識別的發生僅僅是因為熟悉。 然後我們可以開始看到,將“我”等同於其他人的身體是同樣可能的。 我們可以將“我”想要幸福的概念與其他人聯繫起來,而不是與這個人聯繫起來。 這只是一個習慣問題,只是一個熟悉的問題。 當你想到它時,它真的很神奇。

一個熟悉的問題

然後疑惑的心說:“是的,交換自己和他人會很好,但是做起來太難了。”

寂天回答說,實際上,這只是取決於熟悉程度。 他說可能有一個我們真的很討厭的人,但後來關係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們充滿激情地愛那個人。 整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感覺變化僅僅因為熟悉,僅僅因為概念和熟悉。 你可以把強烈的仇恨變成強烈的愛。 寂天說,如果你能通過熟悉的力量做到這一點,那麼你所認定的“我”和“他者”也同樣可以被熟悉的力量改變。 所以當我們說“我”,或者當我們說“什麼最重要?” 而不是將其附加到此 身體 和心,它變得依附於他人的身心。 它實際上更有意義,不是嗎,因為這裡只有一個人,那裡有無數其他人。 如果我們真的要在誰應得幸福和痛苦的問題上民主化,那麼關心他人的問題和他人的福利就真的很有意義,因為他們的人數比我們多。 重新分配重要性所屬的位置是有意義的——與其他人。

愛惜自己的壞處

要真正發展這種自我與他人的交流,我們必須非常清楚地看到珍惜自己的缺點和珍惜他人的優點。 因此,我們將繼續討論另一個標題:自我珍愛的缺點。 自我珍愛, 以自我為中心和自私——我把它們都當作同義詞使用——指的是珍惜自己,遠遠超過其他人。 喇嘛 Zopa 說,如果你開始列出自我珍愛的缺點,你將永遠不會走到列表的末尾。 [笑聲] 換句話說,你可以繼續下去。

很明顯,我們在這裡試圖看到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是我們問題的根源。 這與我們通常看待它的方式截然相反。 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如果我不照顧自己,誰來照顧自己? 換句話說,我必須照顧好自己。 我心裡說“我很重要”的那部分是我心裡非常寶貴的一部分,因為如果不把自己看得最重要,我就不會照顧好自己,如果我不照顧好自己,沒有其他人會。 如果沒有人照顧我,我會很痛苦。 這就是我們通常的“邏輯”。 我們在這裡開始質疑的是這整個邏輯。

我們開始質疑我們所說的“我”和 以自我為中心, 是一回事。 我們也在質疑是否 以自我為中心 為了讓自己快樂,真的很有必要。 我們正在質疑這兩件事。

“我”與自私的區別

首先,“我”和自私是一回事嗎? 這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高中時,我們就“人類天生自私嗎?”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有沒有可能擺脫我們的自私?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說:“不,我們不是天生自私的。” 我們自私是因為熟悉,因為習慣,久而久之。 但是,我們的這一部分心,這種珍惜自己的態度,並不是我們自己固有的一部分。

這讓我們回到開闊的天空和遮天蔽日的雲之間的類比。 換句話說,我們心的清淨本性是寬闊、開放和寬敞的,而云——其中一朵雲是 以自我為中心 或私心——是遮天蔽日的東西,可以與天隔絕。 所以我們有自心的清淨本性,我們有遮蔽它、遮蔽它、 以自我為中心. 它們不是一回事。 雲和天空不是一回事。 自私和心的清淨本性,自私和僅僅貼上“我”的標籤,它們不是一回事。 它們可以被分離出來。

自私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當我們將問題歸咎於自私時,我們並不是在為問題責備自己。 因為“我”和自私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這真的很重要。 因此,當我們試圖看到自我珍愛的缺點,並將它給我們帶來的所有麻煩歸咎於自我珍愛時,我們並不是在責怪自己。 因為自我或“我”只是堆積在五蘊之上的一個簡單的推定物。 這和這不是一回事 以自我為中心 這是遮蔽心性的雲狀心所之一,或云狀態度。

聽眾: 你能解釋一下責備我們的自私和責備自己之間的區別嗎?

尊者圖登卓龍(VTC): 怪我們自己? 例如,我看到了一個我真的傾倒了某人的情況,因為我非常專注和自我關注。 我認識到這種關係中的問題是由於我的自我關注和自我吸收而引起的,我將問題歸咎於自私。 但我並不是說我不好。 所以我們將自己與自私分開,認識到自私可以被丟棄和擺脫,但自我仍在繼續。 我們可以將問題歸咎於自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責備自己。 這是一個微妙的區別。 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很微妙,但過了一段時間,你真的可以開始看得很清楚了。 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因為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責備受害者的心態——而責備自己和感到內疚並不是佛法的意義所在。

所以我們看到自我和自私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它們可以分開。 我們的自我是好的,但我們的自私是敵人。 我們也在質疑我們需要自私才能快樂的邏輯。 當我們開始審視自己並審視我們的生活經歷時,就會變得非常清楚,我們的自私和自私並沒有成為我們幸福的原因 以自我為中心 是我們痛苦的原因。 我們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

以自我為中心導致我們造惡業

一種看待它的方法是我有問題。 我的生活現在正在崩潰。 我覺得很痛苦。 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也許外在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但我現在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困惑、沮喪、心煩意亂,與自己脫節。 從業力的角度來看,這一切的煩惱都是由於我們過去世的自我愛惜造成的。 因為前世我們只顧著珍惜自己,所以造成了負面的 因果報應。 那 因果報應 成熟為我們這一生的精神不快樂,即使外面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讓我們如此不快樂。

又或者是外在的事情讓我們不開心:你的房子的抵押貸款要到期了,你將不得不搬出你的房子,或者你的婚姻正在破裂。 即使有一些外部因素導致了問題,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因為 因果報應. 當我們回顧我們的前世,每當我們創造負面的 因果報應, 有 以自我為中心 和自私有關。 因此,無論我們現在的不快樂是由於外在的情況還是純粹是內心的不快樂,從這兩個方面來說,它們都可以歸因於我們前世的自我中心行為,我們通過這種行為創造了消極的 因果報應.

同樣,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責備自己。 這並不意味著說:“我是我所有問題的根源。 看,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 我恨我自己。 我再次做到了!” 我們沒有那樣做。 請記住,我們將 以自我為中心 來自自我,我們將矛頭指向 以自我為中心 並說:“這件事是我問題的根源。 我想擺脫它。 它表面上是我的朋友,實際上卻毀掉了我所有的幸福。”

當我們看待今生的衝突和動盪時,即使我們不從業力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它們是如何 以自我為中心 參與…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我們陷入了與其他人的定位和討價還價的整個過程。 “我要這個。 我要這個。 我要那個。” 我們沒有表達需求和擔憂,也沒有願意傾聽,而是陷入了“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的境地,向其他人提出要求。 一旦我們開始對他人提出要求,溝通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因此,當我們這一生遇到衝突時,我們可以退後一步,看看我們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和解決衝突的方式往往來自對自我的過度認同。 這就像用頭撞牆,因為儘管我們努力想要快樂,但我們卻在製造越來越多的衝突。 我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立場、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需要、情況在我看來如何、我想從中得到什麼。 我們變得非常非常狹窄,這會產生衝突和問題。

回顧一下你的生活,看看你的問題,看看自私在當下如何運作,給你帶來問題,這真的很好。 審視自己因過去而產生的不快樂 因果報應 以及如何 以自我為中心 是導致你產生消極情緒的問題的根源 因果報應 在前世。 你真的可以將手指指向 以自我為中心 作為問題的原因,而不是讓我們自己感到內疚,或將矛頭指向他人或整個社會。 我們將在此處確定問題的正確原因。

每當我們創造消極 因果報應 在今生或前世,給我們帶來問題的結果,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負面的 因果報應 被創造是因為我們受到我們的影響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為什麼要殺死其他眾生? 我們為什麼要出去打獵和釣魚? 我們為什麼要粉碎昆蟲? 人們為什麼要殺其他人? 這不是出於親情和利他主義,而是出於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為什麼要拿不屬於我們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要欺騙別人,偷他們的財產或不尊重他們的財產? 再次,它出 以自我為中心,不是出於同情。 為什麼我們有多重關係而不忠於我們的伴侶,或乾預其他人的關係? 為什麼我們會有傷害他人的不明智的性行為? 再一次,這不是出於同情。 這是出於我們自己對快樂的執取。

我們為什麼要對別人撒謊? 以自我為中心. 為什麼我們對他們說話很嚴厲? 我們為什麼要誹謗他們? 為什麼我們會用分裂的言論在其他人的關係中引起衝突? 再次,因為我們自己的利益。 我們為什麼要胡說八道? 自利。 我們為什麼貪圖別人的財產? 自利。 為什麼我們花時間策劃如何傷害他人和報復? 自利。 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 錯誤的看法? 自利。

反思十種破壞行為真是有趣 冥想 去做。 回顧一下所有十種破壞性行為,看看你生活中的真實例子。 看看所有這些背後是如何自利、自私、自我關注的。 然後記住,每次我們進行這些行為時,我們都在製造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以及我們自己未來痛苦的原因。 這完全是徒勞的行為。 你可以看到此時此刻,雖然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假裝成我們的朋友,但事實上, 以自我為中心 在欺騙我們。 自我珍愛的態度是說:“對這個人撒謊; 這對你會更好。 但是,如果我們對那個人說謊,可能會得到五分鐘的一點點好處,但長期下去,就會讓我們問題接二連三。

所以我們可以開始看到 以自我為中心 作為真正背叛我們的東西。 它假裝是我們的朋友,但它實際上只是讓我們陷入如此多的瘋狂之中,讓我們痛苦不堪。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指出真正的敵人——如果我們真的要有敵人的話——是自我中心,而不是其他人。

你應該記住, 以自我為中心 不是我們。 我們不會陷入內疚之旅並自責。 我們正在分離 以自我為中心 並責怪它。 因為關鍵是,只要我們有 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將有外部敵人。 而除掉外敵的方法,不是消滅他們,而是消滅外敵。 以自我為中心. 只要我們有 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將捲入負面行為,而其他人將傷害我們。 當其他人傷害我們時,我們稱他們為敵人。 但主要原因是 以自我為中心. 即使我們試圖摧毀所有外部敵人,也沒有用,因為我們自己的力量 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將繼續創造更多。 你可以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政府有一個又一個敵人,但即使轟炸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它仍然會找到另一個敵人來轟炸。

殺別人並不能解決基本問題,因為只要有自私,業力,我們就會為自己的問題製造因。 此外,由於自私,我們會解釋情況,使它們看起來對我們有害。 所以自私以兩種方式傷害我們:通過讓我們創造消極的 因果報應,並讓我們以錯誤的方式解釋情況。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看到真正的敵人不是外在的人。 傷害別人,報復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除此之外 以自我為中心 使我們產生消極的 因果報應 這使我們投生惡道。 所以如果我們不喜歡低等轉世,我們應該對低等轉世做點什麼 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阻止我們實現目標

以自我為中心 也阻止我們實現我們的任何目標,輪迴中的任何暫時目標,以及我們的任何最終目標。 我們還沒有在輪迴中找到快樂,因為我們創造了太多的負面 因果報應 在我們自私的力量下。 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成羅漢、成佛呢? 因為我們的自私。 開始時和我們一模一樣,困惑和以自我為中心。 但 想要調伏他的自私,所以他修行道,而我們只是歡迎我們的自私進入屋子,讓它發揮作用,並花時間為自己感到難過。 我們把時間花在了一個接一個的轉移注意力和一個接一個的感官享受上,而我們仍然在這裡,我們所在的地方。 所以我們沒有幸福的全部原因 ,是因為我們一直無法放下 以自我為中心. 當我們開始以這種方式看待它時,就會清楚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以及自我中心的缺點是什麼。

以自我為中心使我們極其敏感和容易被冒犯

我們的 以自我為中心 使我們極其敏感,容易被冒犯。 你知道你的那部分是如此敏感。 人們斜眼看著你,人們用稍微錯誤的語氣和你說話,人們不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人們以不符合你標準的最輕微的方式滑倒,我們得到了被冒犯了,所以心煩意亂。 這是所有的函數 以自我為中心. 所有的敏感和被冒犯都不是來自另一個人。 我們已經制定了人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雷達,我們只是在尋找讓我們感到被冒犯的人。 這就像那些日子,當你醒來時心情不好,你只是想找個人發火。 你有過那些日子嗎? 就好像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個不對我微笑的人,這樣我終於可以把我生氣的原因合法化了。 [笑聲]

再一次,我們所有的不滿來自於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很不滿足,因為我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把“我”看得如此重要,以至於完全不可能滿足自己。 為自己貪圖享樂這個坑是沒有底的。 我們可以在我們的一生中看到,我們是如何追逐並抓住一種分心和另一種感覺愉悅以及另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 沒有盡頭。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兜圈子,尋找一些東西,完全不滿足,從來沒有找到任何一種滿足或內心的平靜,因為我們 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使我們感到內疚並自憐

所有的吝嗇,內心的緊繃,無法分享,不得不付出的失落感,都是因為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陷入內疚之中。 “我太可怕了。 我把一切都搞砸了。” 這是一個函數 以自我為中心. 所有的自憐,“可憐的我。 可憐的我。” 這都是一個函數 以自我為中心. 當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通常非常認同的那些內疚和自憐的感覺時,這真的很有趣。 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完全抓住它們,擁抱它們,然後說:“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感受。” 當我們開始這樣做時 冥想 關於缺點 以自我為中心,很明顯我們不必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們不必感到內疚,當這些想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時,我們不必加入潮流。 我們不需要相信他們或跟隨他們。 可見,這不過是自我中心的又一個玩笑罷了!

以自我為中心 會想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讓我們非常不開心。 它會想,“我可能不開心,因為這個人做了這件事; 我會不開心,因為那個人不欣賞我; 我可能會不開心,因為這個人讓我覺得自己不屬於自己; 我會因為這個人侮辱我而感到不高興。 我不屬於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 我又搞砸了。 可憐的我。 沒有人愛我。 這很糟糕。 我的一生就是這樣!” [笑聲] 這都是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不需要這樣想。 無論我們心中生起什麼念頭,我們都不需要把它們當成現實來把握。 我們有能力審視這些想法並說:“那不是現實。 事實並非如此。 我不需要這樣想。 那是 以自我為中心 發脾氣讓我再次痛苦,我可以識別出它的敵人 以自我為中心 並說:“離開這裡!”

以自我為中心導致恐懼

我們所有的恐懼——想想我們有多少恐懼——都來自 以自我為中心. 當你想到你最害怕的事情時,你會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以自我為中心 和我執參與其中。 “我怕沒有人會喜歡我。” 看著那(這 以自我為中心. 我,我,我,我。 或者,“我害怕死亡。 我害怕失去這個 身體” 我們如此投入 執著 對此 身體 就好像是我一樣。 我們如此執著於此 身體。 如果 執著 對此 身體 不是自私,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什麼才是? 所有對死亡的恐懼,所有對不被接受、不被認可的恐懼,所有對被傷害的恐懼,所有對朋友離開我們的恐懼,所有對失去工作的恐懼都是由於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有千萬種恐懼!

在您的 冥想,拿出你所有不同的恐懼,看看它們。 認識到恐懼是如何對應於 以自我為中心,以及一旦你能放手 附件 對自己,只要你能放下所有不同的執著 以自我為中心 支持,然後你所有的恐懼都會自動消失。 我們有恐懼基本上是因為我們執著。 我們執著是因為我們都沉浸在自己之中。

當你開始審視這一點時,你就會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即如何僅僅通過改變我們的態度就可以真正擺脫恐懼。 所有這些讓我們受苦的事情,今生來世,過去所有的苦難,都可以指指點點 以自我為中心 所有的責任都在那裡。 當我們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時,我們對如此以自我為中心的興趣就會自動大大降低。 因為我們意識到這不會讓我們快樂。 相反,它會讓我們痛苦不堪。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將其確定為問題的根源,確定為真正的敵人,那麼它就會自動減少。

接下來要說的是珍惜他人的好處,不過我想還是等下一次吧。

問題與解答

為什麼我們應該提供幫助

[回應聽眾] 看來你在那裡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點。 其中之一是你說如果人們的痛苦是由於他們 以自我為中心,那我們為什麼要嘗試幫助他們呢?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說,“好吧,太糟糕了,你的問題是由於你自己的自私?” 這又回到了我們在課程開始時談到的——苦就是苦,不管是誰的苦。 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是對某人說,“好吧,太糟糕了,你自己造成的,”並避免捲入其中。

西藏局勢

西藏的問題,你可以看看集體抗議造成的悲劇。 因果報應 這是由於 以自我為中心. 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今生經歷這個結果的人,在他們創造事業時都是藏人。 這不是那個意思。

[回應聽眾] 這真的很有趣,因為當你觀察任何一個動作時,你會發現任何動作都可以出於多種動機而完成。 你可以留在西藏,因為你執著於它; 你可能會留在西藏,因為你想留下來幫助那裡受苦的其他人。 你可以離開,因為你害怕,而且你重視自己的安全; 或者你可以離開,因為你想在另一個安全的國家保護宗教。 所以這就像你不能只看行為就說行為是否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任何行為都可以在截然相反的動機下完成。

[回應聽眾]確實如此。 從長遠來看,照顧他人是值得的。 我不確定這一定是遺傳的,但可能有遺傳成分。 我認為有時我們過於傾向於還原論,試圖說一切都是遺傳的,並否定心智的存在。

同樣沿著這條線,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你的想法不是來自你的父母。

聽眾: 那麼它是從哪裡來的呢?

職業訓練局: 它來自先前的心相續。 也就是說,前世。

[回應聽眾]非固有存在的自我,僅僅被貼上標籤的自我,這沒有錯。 它在管自己的事。 我們不怪那個人。 [笑聲] 正是這種態度說,“我!” 這使得非固有存在的自我成為宇宙中最重要的自我。 那種態度,是我們的罪魁禍首。

讓我們靜靜地坐幾分鐘。 這裡有很多事情要考慮。 請考慮它們與您生活的關係。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