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三種懶惰

深遠的快樂努力:第 2 部分,共 5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懶惰的類型

  • 三種喜功概述
  • 三種懶惰

LR 101:快樂的努力01(下載)

氣餒

  • 競爭激烈的社會和低自尊的普遍存在
  • 低自尊和驕傲的兩個極端
  • 自信的有效基礎:我們的 性質

LR 101:快樂的努力02(下載)

問題與解答

  • 兩種 性質
  • 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積極的和消極的
  • 培養正確的認識
  • 需要鎮定來解決衝突
  • 自我接受我們目前的佛法修行水平
  • 大目標和小目標

LR 101:快樂的努力03(下載)

我們一直在談論第四個 深遠的態度:熱情的毅力或快樂的努力。 這種態度會帶來快樂,或樂於做有建設性、健康或積極的事情。

三種快樂的努力

喜悅的努力有三種:

  1. 第一個是盔甲般的,這是當我們在為眾生工作的挑戰、修道的挑戰、為了接觸和利益眾生而留在輪迴中的挑戰時感到喜悅。 當我們帶著喜悅和幸福感接受這一切時,那就是盔甲般的喜悅精進。
  2. 第二種是善行的喜悅精進,所以又以精進為樂,真正分辨好什麼該修,什麼該舍,然後積極地修。
  3. 第三種喜悅精進是幫助眾生的喜悅精進。 所以在這裡,當我們談到倫理時,我們有完整的眾生清單,還記得嗎? 不? [笑聲] 需要幫助的眾生的全部清單——窮人、病人和有需要的人、失去親人的人、痛苦的人、無法區分修行和捨棄的人、已經擁有的人對我們很好,還記得那個清單嗎? 第三種喜精進是做那件事的喜精進。 當有機會幫助某人而不是:“天哪,你的意思是我必須做點什麼?”時,真的很高興。 因此,當聽到有人需要幫助或有人想要某事時,我們不會有那種態度,而是會有一種快樂和愉快的感覺,並想出去做這件事。 所以你真的可以看到這裡的區別。

三種懶惰

喜精進是懶惰的解藥,而懶惰是喜精進的障礙。 所以我們談到了三種懶惰。

1)拖延症的懶惰

一個是我們對懶惰的普通西方概念,閒逛、睡覺、打瞌睡、躺在長凳上,我們擁有的那種懶惰,我稱之為 mañana 心態。 佛法修行是 mañana:“日常修行? 我明天再做。” 我們每天都這麼說。 讀佛法書? “我明天做!” 我們每天都這麼說。 繼續撤退? “明年我會這樣做!” 我們每年都這麼說。 所以那種拖延的懶惰,我們只是非常依戀睡眠和夢想,非常悠閒。

2)超級旅行的懶惰

第二種懶惰是超級忙的懶惰。 我們通常認為超級忙碌是拖延懶惰的解毒劑。 但在這裡,在世俗方面過度忙碌是另一種懶惰,因為我們在修持佛法上仍然懶惰。 我們非常忙,我們的日曆充滿了工作。 我們去這裡,我們去那裡,我們在這個班級,我們在那個俱樂部,我們很喜歡這個,噠噠噠……我們去所有這些地方,我們做所有這些事情,但我們不練習法! 因為我們太忙了。

當然,當晚上空閒下來的那一刻,我們可能會完全抓狂,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利用空閒時間。 所以我們立即打電話給某人並填滿它。 然後繼續抱怨我們怎麼沒時間了!

所以這是第二種懶惰。 這是現代美國的故事。 [笑聲] 就像我說的,這叫做懶惰,因為我們不練習。 除了佛法,我們讓自己忙於一切。

第一種和第二種懶惰的解藥

對於第一個,拖延的懶惰,我們要思考死亡,思考無常,認識到死亡是必然的,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 所以最好不要拖延,因為死亡很可能會在我們修行佛法之前到來。

在第二種中,超級旅行的懶惰 - 實際上這兩種解毒劑都適用於這兩種類型的懶惰,尤其是對於第二種類型的懶惰 - 我們考慮到了循環存在的缺點。 以世俗的方式非常忙碌的第二個懶惰是看到循環存在的所有優勢:“我可以買到一所新房子,我可以買些衣服,我可以買到一些新的運動器材,我可以去這裡,我可以認識這個很棒的人,我可以得到這個促銷活動,我可以在這裡出名並做到這一點。並在其中做所有這些事情。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看到輪迴的弊端:無論我們得到什麼,我們仍然不滿足。 我們努力工作以獲得東西,但有一半的時間我們沒有得到它。 如果您仔細觀察,通常情況下確實如此。 有時我們得到了它們,但隨後它們卻達不到我們的期望,有時它們甚至會帶來更多的頭痛。 所以真的看到了,正如它在 所有優良品質的基礎,輪迴的完美是不可信的:因為它們不會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快樂,所以它們不穩定。 當我們需要他們時,他們並不總是在我們身邊。 認識到這一點,然後看到唯一真正的穩定來自第三聖諦:滅諦,去除無明, 憤怒附件 從我們的腦海中。 因為我們想要快樂,所以我們以那種方式為解脫而努力,因為那是一種穩定的快樂。

所以我們想到了循環存在的壞處。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看不到輪迴的弊端,修行佛法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實際上幾乎不可能。 因為如果我們不滿足於輪迴,為什麼要努力擺脫它呢? 如果我們認為這樣很好,我們的生活方式、忙碌和做所有這些事情,那麼為什麼要修持佛法? 沒有意義,沒有目的。

佛法不僅僅是一種愛好。 儘管有時在美國,佛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愛好:週一晚上做陶藝,週二晚上做創意寫作,週三晚上上游泳課,週四晚上做佛法,週五晚上做其他事情。 所以它變成了一種愛好。 在雞尾酒會上有更多話要說。 你知道,在美國很流行認識藏人,讓藏人住在你家,很流行。 [笑聲] 第五大道的雞尾酒會,你真可以吹噓。 所以佛法變成了一種愛好,沒有真正的實踐,它只是流行的東西:“我在佛法派對上遇到了理查德基爾!” [笑聲]

[回應聽眾]正念是我們應該一直擁有的東西,修行不是我們在這裡做的一些智力體操,而我們卻忽略了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的想法是,比方說超級、超級忙,我們 幽思 關於輪迴的弊端,那麼正念就是將對輪迴的弊端的理解帶入我們現在生活的現狀。 因此,當巧克力蛋糕似乎讓你分心時,你會意識到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快樂。

我們必須將它融入我們的思想流中,然後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才會真正改變。 因為當你還在做體操的時候,就像:“巧克力蛋糕真的很好,不,它不會給我帶來任何持久的快樂,但它真的很好,不,它不會給我帶來任何持久的快樂,我是總有一天會死去,死是一定的,死的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我真的很想要巧克力蛋糕,不,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快樂,而且你會死,哦,但我想要它!!” [笑聲]你結束了! 但是當你真的坐下來,當你真的想到死亡,它真的進入你的腦海時,你就會對巧克力蛋糕失去興趣。 然後你就不必提醒自己什麼,也沒有這種推拉,但你只是在那裡理解無常,巧克力蛋糕本身就沒那麼有趣了。

3)氣餒的懶惰(低自尊)

然後,第三種懶惰是沮喪的懶惰,或者讓自己失望。 或者用現代語言來說,自卑。 這是我們上次停下來的地方,所以我想我會更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往往會長期遭受這種痛苦,[笑聲]。 您已經聽說我講了一個故事,說他的聖潔是多麼震驚,以了解這是多麼普遍。 這是真的。

這種低自尊、這種灰心、這種自我貶低,是修道上的巨大障礙,因為當我們貶低自己,當我們沮喪時,我們當然不會嘗試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做任何事情,我們沒有任何結果。 我在我領導的一次閉關中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一位名叫瑪莎的女士,她說有一天下午她坐著念文殊菩薩 口頭禪,她在念文殊菩薩時睡著了 口頭禪. 當她醒來時,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以至於她開始說瑪莎的 口頭禪:“我太可怕了,我太糟糕了,我什麼都做不好……” [笑聲] 還有那個 口頭禪,我們甚至懶得去數那些,因為我們經常說!

競爭激烈的社會和低自尊的普遍存在

我們對自己所做的這種內心對話——不斷自我批評,不斷貶低自己——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我們競爭激烈的社會。

上週,我剛剛在Cloud Mountain。 我們與查普曼學生一起度過了這一撤退。 我與一名社會學家Inge Bell共同領導。 我們談論了很多競爭。 作為一名社會學家,她確實在她的討論小組中談到了競爭對我們的影響,以及它如何讓我們對自己感到非常、非常糟糕。 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做事的樂趣而做事,而是總是懷著成為最好的,並被公認為最好的動機做事。 當然,一旦一個人被認為是最好的,其他人都會覺得很糟糕。

但她在討論中提出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競爭制度下,不僅處於低端的人因為不是最好的而感到糟糕而失敗; 那些獲得桂冠的人,他們實際上在某些方面有更多的緊張和壓力,因為他們必須保持它。 所以我們就成績進行了整個討論——因為那個小組由大學生組成; 對於你們這裡的人來說,這將是工作評估。 而獲得 4.0 分的學生對保持它有著難以置信的焦慮。 太奇妙了。

在這個社會裡,我們從這麼大的時候就被教導要與其他人競爭。 無論我們的等級是高還是低,都會產生焦慮,並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自卑,因為我們永遠不會覺得自己足夠好,或者我們永遠不會覺得自己能夠保持這種狀態地位。

但我認為僅僅責怪社會太容易了。 我們一直這樣做,這是老生常談:“讓我們責怪社會吧。”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社會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受制於社會並讓自己受制於社會。 這就是與社會學家共同教授一門課程的非凡之處,因為這兩個學科都討論條件反射和社會影響。 我的意思是,法緣是緣起,不是嗎? 我認為佛法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地方是說我們有選擇,因為我們有智慧去深入思考事物。 我們有一個選擇:我們是要讓自己繼續受制於那樣,還是要用智慧重新制約自己,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

我認為這是真正需要考慮的事情:我們與競爭的整個關係。 真正審視我們的內心:我們真正投入了多少,我們競爭了多少? 我們輸了是什麼感覺,贏了又是什麼感覺? 無論哪種方式,我們都快樂嗎? 英格問學生們:“當你意識到自己被拿來和其他人比較時,你的第一印像是什麼?”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討論。 當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我們開始明白,它開始時還很年輕,不是嗎? 相當年輕。 在這次討論中出現的很多內容是我們與兄弟姐妹或同學相比的感受。 我總是被比作街對面的珍妮戈登:“你為什麼不像珍妮戈登那樣清理你的衣服? 你為什麼不像珍妮戈登那樣梳頭呢?” [笑聲] 我真的很想再見到她,有一天。 [笑聲]

這種在競爭中勝過他人的心態——它不會帶來快樂,無論你處於規模的哪一端。 因為不管你出來是輸是贏,你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當尊者向滿屋子的博士發問時,這才是真正的答案:“誰的自尊心低?” 他們都說:“我願意。” [笑聲] 看到這個真是太了不起了。 所有這些前來向尊者作報告的科學家 達賴喇嘛,我的意思是,這些人很特別,他們自卑!

低自尊和驕傲的兩個極端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沒有自信、自卑時,我們的反應就是過度膨脹自己,試圖讓自己感覺良好。 我認為這也是我們對我們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原因。 不知道自尊的有效基礎是什麼,我們會根據毫無意義的品質來支撐自己,變得非常驕傲和傲慢。 但另一方面,這就是令人困惑的地方:有時候,我們覺得如果我們真的承認自己的優點,那就是驕傲和自大。 我想知道,我不知道這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你知道男人和女人的社交方式嗎? 但我想知道,有時候,尤其是女性是否會覺得,如果你認識到自己的品質或展示你的品質,這會讓你看起來很自豪。 所以我們所做的是,我們放下自己,試圖不驕傲。 因此,我們在這兩個互不相干的極端之間搖擺不定,永遠找不到自信的有效基礎是什麼。

自信的有效基礎:我們的佛性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基礎是承認我們的 自然,因為那 自然界,自從思維流存在以來,我們的思維流就沒有固有的存在。 它不是從我們的思維流中分離出來的東西,它不是可以從思維流中分離出來的東西。 因此,我們的心沒有本性存在這一事實意味著它可以轉化為 的想法。 那種空虛永遠無法被帶走, 自然永遠無法被帶走。 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有一些有效的理由具有自尊心,因為我們有能力成為佛陀。

所以這不是我有能力成為 因為“我的數學得了‘A’”,或者因為“我很漂亮”,或者因為“我是一名優秀的運動員”,或者因為“我很有錢”或者“我在上流社會,”或任何這些東西。 這是“我是值得的,因為我有一個思想流 潛在的。” 並且要認識到,無論我們的思緒變得多麼混亂, 潛力還是有的。

在一篇文章中,他們對 潛力,以及如何 潛力是隱藏的。 他們說這就像一個 一堆破布下的雕像,或者像被大黃蜂包圍的蜂蜜,或者像深埋在地下的金子。 所以那裡有一些東西,非常棒,但是由於外殼的原因,看到它有些模糊。 所以,我們有這個 潛能,但我們看不到它,而遮蔽就是無知, 憤怒附件。 “ 潛力是缺乏那些成為我們思想固有部分的東西。 真正沉思這一點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果我們能調整到它,那麼無論我們生活中發生什麼,我們都知道我們還有一些希望,因為即使是蒼蠅或貓也有希望 潛能,那麼我們也這樣做,只要擁有一個心流,它一方面是空無本有存在的,另一方面是清明的、明知的,並且擁有這些可以無限發展的良好品質的種子。

我不會說談論 大自然是所有人培養自信的最佳途徑。 因為您肯定需要對佛教的信仰來具有這種想法或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缺乏自信。 但是,如果您覺得自己只是從核心中爛了,那麼您沒有什麼好處,那麼知道 大自然可以幫助消除它。 但是,如果你因為不會騎自行車而缺乏自信,那麼正如格西阿旺達傑曾經告訴我們的那樣,如果你能成為一名 ,你可以學到任何東西。 所以雖然以一種方式了解 大自然會幫助你相信你可以學會騎自行車,換句話說,也許參加騎自行車課程可能對你更有幫助,因為它正在努力提高特定技能。 所以我想說,這取決於你缺乏自信是因為你沒有某項技能,還是因為你認為自己是個爛人。

你最終的自信是當你證悟到空性的時候,但是你可以理解一些關於空性的東西,你可以理解一些關於空性的東西。 沒有直接意識到它的自然。 如果你有某種信念,或者某種關於存在的正確假設 大自然,它給了你信心,這樣你就可以走出去,更深入地了解它。

我認為只是有某種模糊的理解 憤怒 嫉妒不是我心中固有的一部分,嫉妒也不是我心中固有的一部分,即使是這種理解也能給你很多自信。 你還沒有意識到空性,但你開始認識到我們不必執著於這些東西,就好像它們是我存在的本質一樣。 你不必對空性有一個完美的理解才能得到這個。 但越是明白 自然,你越有自信。 您的自信心越多,您練習的越多,就越了解 自然。 你越明白 自然,更多……你知道嗎? 這兩件事在一起,你不斷地來回走動。

問題與解答

兩種佛性

[回應觀眾] 自然和 潛力是同義詞,因為我在這裡使用它們。 並且有兩種:

  1. 人們所指的主要類型是心的不存在。 這才叫順其自然 潛力,或 性質。
  2. 另一種是進化的 潛在或 自性,即心的清明和知性,以及我們現在擁有的慈悲、慈愛和智慧等美好品質,儘管它們還很不發達。 因此,我們思維流中任何有能力轉化為 法身,這叫做進化 性質。

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積極的和消極的

[回應聽眾]尊者強調有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 他說,一種自我意識是我們讓自己變得超級穩固的地方。 這裡有一個真正堅實的內在存在的我——那是我們必須擺脫的那個。 但是有一種現實的自我意識,他說我們必須對我們可以修行成佛這一事實有一種自信的感覺。 那種自我意識,或自信,某種感覺,你是有效率的,你能做到: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 所以我們需要擺脫錯誤的自我意識,我們需要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

培養正確的認識

[回應聽眾] 反复的教導,討論我們的理解,確保我們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很容易聽到一些東西,以為我們理解了,實際上我們誤解了。 這發生在許多人身上。 我可以回顧五年前我認為我理解的事情,現在我意識到我不理解並且我沒有正確地練習。 但是我認為這是道路的一部分。 理解正確的修行方式是另外一個步驟,因為我們並不是只是聽到教法,然後立即在理智上理解它們以及如何將它們付諸實踐。 這是反複試驗的很多,並且確實一次又一次地遍歷事情。

需要鎮定來解決衝突

[回應聽眾] 培養平等心很重要,因為當我們的心過於敏感時,很難解決衝突。 事實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我們的思想超級敏感時,無論對方說什麼或做什麼,我們都會走入深淵。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要修舍,即離世間八法。 因為是什麼讓我們如此超級敏感? 附件 讚美和聲譽——形象和認可。 想要被喜歡,想要被認可。 這就是為什麼死亡 冥想 很有幫助,因為當我們死亡時 冥想 那麼我們就少了這種 附件,所以我們就不會坐在那裡那樣刺耳,等待每個人都得罪我們。

自我接受我們目前的佛法修行水平

[回應聽眾]你是說如果我們真的深入了解佛法,我們可能會過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活? 那我們怎麼不是呢?

我認為在這裡,自我接納很重要——能夠看到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並接受我們所處的位置。 與其與這種理想化的形象競爭,不如與我們希望成為並且應該成為的偉大佛法修行者的形象競爭——如果我們是,我們肯定會對自己印象深刻! [笑聲]——與其與那個形象競爭,不如認清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現在所處的位置。 例如,我看到 Gen Lamrimpa 正在做的事情很棒,我渴望有一天能做到這一點。 但我知道我現在沒有足夠的先決條件來做這件事。 所以我必鬚根據我現在所處的位置,以及我現在需要發展的東西來練習,不要恨自己不是一個 菩薩! 自我接納並不意味著自滿。 它正在接受是什麼,是什麼,但是知道 巧妙的手段 你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你提到的一件事很有趣,這種完美主義的心是不是讓自己非常忙碌,四處奔波於各種不同的佛法事物? 跑到這裡,跑到那裡,這個老師,那個老師,這個閉關,那個閉關,這個修行,那個修行,參與這個項目,那個項目,做這個做那個,計劃這個那個……。 基本上,這就像其他一切一樣,你知道,有些人把忙碌的心導入佛法修行,有些人導入嫉妒心,有些人導入執著心,有些人導入貪心。 憤怒 頭腦。 無論我們在正常的舊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我們都會將其導入我們的實踐中。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堅持做同樣的舊事情。 因為正是這種模式化的行為讓我們陷入了困境。

大目標和小目標

[回應聽眾]所以你是說成為一個 太高級了,但是如果你看到你從練習中得到一些直接的好處,那麼這會鼓勵你繼續練習嗎? 我認為我們同時做這兩件事。 我不認為它必須是非此即彼。 我認為一方面我們有一個長期目標,另一方面我們有小目標。 就像你在幼兒園的時候,你的長期目標是大學畢業,但你還是喜歡紙上的星星,你希望老師週五給你一顆糖,因為你很好。 所以這就像你在兩件事上都在努力。

有時你會聽到,比如什麼時候 喇嘛 梭巴修發心,他要你修這件事:“六大無量界一切母眾生,自無始以來受苦,所以我必須成佛。” 讓他們都從輪迴中解脫。” 但要成為一個 , 我需要做什麼? 我必須現在就听這個正在進行的教導並註意!

所以這就像,你有超級大的動力,同時認識到如果你有任何機會,你需要就在這裡做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讓它變得有益。 所以你同時擁有它們。 因為事情是,如果你只是有一個“我現在要注意”,那麼就像我要去哪裡一樣? 點點滴滴都注意又如何呢? 但是,如果你對這條道路以及整個事情將帶你去向有一個想法,即使它帶你去的地方超出了你的概念化範圍,你確實會有一些感​​覺,這些水滴正在落入桶中。

好吧,讓我們奉獻。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