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不滿意的原因

根本煩惱:第5部分,共5部分和次要煩惱:第1部分,共2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錯誤的觀點

LR 052:第二個崇高的真理 01 (下載)

次要苦難:1-4

  • 憤怒
  • 報仇
  • 隱藏
  • ite

LR 052:第二個崇高的真理 02 (下載)

次要苦難:6-10

  • 妒忌
  • 吝嗇
  • 預張力
  • 不誠實
  • 自滿
  • 危害性

LR 052:第二個崇高的真理 03 (下載)

審查和問答

  • 會議回顧
  • 通往的方式 幽思
  • 克服苦難
  • 訓練心智

LR 052:第二個崇高的真理 04 (下載)

我們一直在談論四聖諦,什麼是不圓滿的體驗。 我們已經深入討論了不圓滿經歷的原因,特別是六大煩惱。1 我們在第六個苦難中:受苦的人 意見. 受苦的有五個細分 意見. 我們現在處於受折磨的五個細分中的最後一個 意見: 錯誤的看法.

錯誤的觀點

錯誤的觀點 是受折磨的智能,他們否認事實上存在的事物的存在或接受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存在。

邪見:心不存在

在上一節中,我們談到瞭如何認為有一位造物主上帝是一種 錯誤的看法。 另一個 錯誤的看法 在科學中發現,認為思想不存在(只有大腦存在); 認為心智就是大腦,或者認為心智只是大腦的一個突現屬性,因為所有真正存在的東西都只是物理材料。

這是一個 錯誤的看法 因為如果你開始認為根本就沒有心——心只是大腦,或者心只是化學活動——那麼你最終會否定過去世和未來世。 當你否定過去世和未來世時,倫理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

另外,如果你相信只有大腦,那麼很容易會想:“哦,解脫之道就是給大腦下藥。 由於沒有頭腦,也沒有意識,只有大腦,所以任何不快樂或痛苦的感覺都必須是由於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或電子造成的。 所以,只要下藥就可以解決。 那成為解脫之道。”

這就是為什麼它被認為是 錯誤的看法; 它會導致你做出所有這些非常奇怪的行為。

錯誤觀點:人性本惡

另一個 錯誤的看法 流行的觀點是認為人類天生就是邪惡的。 你聽到很多人都在談論這個。 我記得我在學校的時候爭論過這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性惡?

人們普遍認為人性本惡,自私, 附件憤怒 都是心的內在部分,沒有什麼可以消除它們。 這是一個 錯誤的看法 因為其實這些煩惱都是可以去除的。

如果你不相信它們可以被去除,那麼你就不會相信開悟的可能性,不會相信自己精神狀態的任何改善的可能性,或者社會的改善,因為你只是停留在信念中, “我天生自私。 其他人也是如此。 整個世界都臭了!” 然後你就這樣過你的生活。 如果不做出任何努力來提高自己或為他人做出貢獻,那麼當然沒有任何改善。

所以,有這一切 錯誤的看法 我們必須審視自己的內心,看看有多少 錯誤的看法 我們有。 我們可能不會公開擁護他們,但是,例如,我們內心的一個角落仍然認為有一個造物主,如果我們只是取悅這個造物主,我們就可以了。 我們內心的哪個角落認為自私是思想的固有部分,而人類天生就是邪惡的? 我們頭腦或心臟的哪一部分認為沒有頭腦,頭腦只是大腦? 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這些。

其他錯誤觀點

或者我們可能有某些 錯誤的看法 關於 因果報應. 就像我在上一節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相信我們出生在這一世是因為我們有課程要學習,就好像有一個偉大的課程計劃者正在設計所有這些課程。 或者思考 因果報應 是關於獎懲的。

或者認為有永恆的天堂和地獄,限制 因果報應 只到這一生,然後在這一生之後,你會體驗到永恆 極樂 或根據你的永恆詛咒 因果報應; 認為這些來世狀態是永久的、永恆的和不變的。 這是一個 錯誤的看法 因為只有當因果能量存在時,這些體驗才會持續。 我們所做的任何一種業力行為只會持續有限的時間。 過了一段時間,它就過期了,它自己耗盡了,那些好的或壞的狀態和再生都結束了。 如果我們認為它們是永恆的,那麼我們又會陷入困境。 那麼,我們頭腦中的哪一部分仍然這樣想呢? 我們頭腦中的哪一部分認為我們死後會受到審判,有人會送我們去天堂和地獄?

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們在各種信仰中長大。 可能是我們小時候沒有去審視我們聽的東西。 我們只是相信他們,他們有點混雜了我們對接受和社會的感受,所以我們相信某些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想過並相信它們,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不是去適應社會。 因此,審視內心,了解真正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們的信仰和原因,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一個 錯誤的看法 認為有一個普遍的思想。 這是當今另一種非常流行的信念。 “一切都是一體的。 一個普遍的頭腦; 我們都是舊街區的籌碼。” 我記得 喇嘛 梭巴仁波切就此開示。 他說,“好吧,如果有一個普遍的思想,那麼,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這意味著我可以進入你的房子並拿走任何我想要的東西,因為那是我的東西。” [笑聲]

因此,我們再次因一個普遍思想的想法而陷入某些困難。 而且,如果有一個普遍的思想,那麼,它是一個單一的東西,怎麼可能有多個部分呢? 然後,一個普遍的思想是如何分裂成所有這些不同的部分的? 所以,你在解釋所有這些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難。

我記得我的一位老師說,“有無數的 錯誤的看法,所以,我們只能討論到此為止,否則我們將無法通過 拉姆林

所有這些都非常有趣。 我在想我們 [僧伽 members] 在我們訓練的過程中做了很多。 這些研究的設計非常旨在消除其中的很多 錯誤的看法 在以前的文化和我們自己的文化中都有發現。 我們把它們拿出來,放在桌子上,以合乎邏輯的方式審視它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很多哲學研究都是針對這個的,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清除我們所有的智力 錯誤的看法,那麼至少我們有機會對空性形成正確的理智理解。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 幽思 並真正體驗空虛。 如果我們的頭腦被各種雜亂無章 錯誤的看法,然後我們制定了自己的哲學,那麼,我們往往不遵循 因果報應 很好,造成很多痛苦的原因,而且我們往往不 幽思 空虛或利他主義,因為我們不相信它們。

所以,這就是結束這個根源的痛苦 錯誤的看法. 我們已經完成了大綱上的六種根本煩惱。

次要煩惱

下一類是次要的煩惱。 其中有 20 個。 實際上,有 20 多個。有一天,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並討論我們認為存在但未在此處列出的那些。 這不是一個詳盡的列表。

這20種煩惱叫做 次要 煩惱,因為它們是根本煩惱的面向或延伸。 此外,他們被稱為 次要 or 接近的 因為它們的發生依賴於根本態度。 它們源自我們剛才討論的六種根本煩惱。 我不會深入探討這 20 個,因為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我想教 洛里格——心智和覺知的研究——然後我們會更深入。

所以在這裡,我將簡要介紹一下它們,讓您稍微了解一下,但我認為即使那樣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 當你聽到這些的定義時,試著在你自己身上認出它們,並理解它們是如何在你自己身上發揮作用的。

我們現在討論的所有這些東西真的很豐富 冥想 因為這是基本的佛教心理學。 所以,當你回家時,反思一下,“什麼是 憤怒? 什麼是 錯誤的看法? 這是什麼 錯誤的看法 臨時集合的? 當我擁有它時,它是什麼感覺? 當我擁有時感覺如何 附件? 我執著於什麼?” 它是一個框架,可以用來觀察我們頭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並能夠識別我們自己經歷的不同心理事件。

當我們說我們感覺與自己脫節時,這基本上意味著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想法。 聽到 20 個次要煩惱 1 會給我們一些工具來審視我們自己的經歷。

憤怒

第一個叫做憤怒。 憤怒是一種心理因素,由於 憤怒,是一種徹底惡意的心態,希望立即造成傷害。

[笑聲]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想要立即造成傷害,因為我完全瘋了並且失控了?

當你知道這個定義時,你就可以想出自己生活中的具體例子,這樣下次你開始進入那種心態時,你就能注意到,“這是一種痛苦。 這意味著我沒有按照現實來看待事物。” 即使你只記得一分鐘,它也會立刻給你一點空間,這樣憤怒就不會完全壓倒你。

當你明天在報紙上看到所有這些不同的人在做什麼時,將他們與六種根本煩惱和二十種次要聯繫起來,“這是什麼煩惱? 是什麼激勵了那個人? 會不會是憤怒? 會不會是其他人?” 也許某種 錯誤的看法 認為他毀掉他們的財產是在幫他們一個忙,因為這有助於他們放棄 附件. [笑聲]

另外,當我們以這種方式看待別人可能有的煩惱時,我們也應該試著在心中認出這些煩惱,並想一想他們造成的行為。 你在動機和行動之間雙向選擇,然後行動回到動機。 然後它可以幫助你理解。

報仇

第二種叫做復仇或懷恨在心。 這是一個心結,不忘,執著於過去被某個人所害,想要報復。

仇恨根深蒂固 憤怒. 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下定決心永遠不會忘記或原諒這個人。 我們堅持我們的 憤怒 彷彿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 當然,我們希望進行報復。 我們想盡我們所能報復。

有時我們可以非常坦誠。 其他時候,我們對對某人生氣感覺不太好。 我們沒有生氣,而是坐在那裡忍受我們的傷害。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審視自己的心,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一部分真的想讓對方知道他們傷害了我們。 我們想報復,不是嗎? 我們想給他們造成某種傷害,以便他們認識到他們對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我們受到的傷害有多麼嚴重。 受傷,懷恨在心, 憤怒 和缺乏寬恕——這些事情都交織在一起。

[回應聽眾]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報復了,我們就解決了衝突。 但我們真的在解決衝突嗎? 復仇真的會帶來我們認為會帶來的後果嗎?

[回應聽眾] 虐待是什麼意思? 什麼被虐待了? 是辱罵他人對我說的話,還是辱罵也與我如何接受他人對我說的話有關? 如果對方對我居高臨下,我看著他們說,“這個人有某種問題,他們正在表現出來。 他們對我的行為真的與我和我的素質無關。 這更像是他們所處位置的聲明。” 那我是不是被虐了?

我不這麼認為。 也許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有施虐的動機。 但在我這邊,它變成了鴨背上的水; 滲入紙張的不是油。

聽眾: [聽不清]

尊者圖登卓龍(VTC): 這裡有兩件事我們必須做。 首先,弄清楚我們的思想將如何對此做出反應。 其次,弄清楚我們將在這段關係中做什麼。

有時我們忘記看看我們的思想對某種情況的反應; 我們認為解決情況意味著只是改變外部情況。 這是我們的老習慣,不是嗎? 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們不喜歡它。 我們不檢查我們的反應; 我們只想改變外表。

所以,我認為這種情況下真正的挑戰是以這種方式使用它,“我如何解讀這種情況? 為什麼我要這樣讀? 這讓我感覺如何? 當這個人對我說壞話時,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他們所說的話嗎? 這就是我不喜歡它的原因嗎? 或者,即使我不相信他們說的話,我也害怕其他人會相信,而我會失去名譽。”

換句話說,我不喜歡這個人說的話是什麼? 利用這種情況對我們自己做一些研究。 用它來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我們內心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所依附的事物或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事物,並在某種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然後我們可以看看外部情況,我們可能會說,“好吧,這些都是愚蠢的言論。 如果我對另一個人說些什麼,他們可能聽不懂; 這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所以,我只想無視它。”

或者,我們可能會看著它說,“我和這個人有那種關係,我可以給他們一些反饋。 這可能對他們有幫助。” 這真的取決於情況。

另外,如果我們想提供反饋,我們該怎麼做? 這就是溝通訓練的用武之地。使用他們所說的 xyz 語句,我們進去說,“當你做 x 時,我因為 z 而感覺 y。” 我們是在說我們對他人行為的感受,但沒有告訴他們他們是我們行為的原因。 這通常會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或者一種更有效且攻擊性較小的方式。

但正如我所提到的,在我們立即著手解決與此人的問題之前,請先看看為什麼這件事如此困擾我。 這就是它變得有趣的地方,不是嗎? 別人八卦我,說那麼多傷人的話……你聽過別人怎麼八卦你的嗎? 有時我有幸聽到別人在我背後說什麼。 這太有趣了。 就像,“嗯,這很有趣。 我做到了。 真的?” [笑聲]“這真的是怎麼回事嗎? 這非常有趣。”

然後觀察頭腦的那部分感覺,“哦,也許他們說的是真的。” 或者觀察頭腦中其他更可疑的部分說:“他們說的是垃圾,這不會損害我對自己的形象。 但是,天哪,如果我喜歡的人相信它會怎樣? 不好了! 以後,我就不要朋友了!” 看看頭腦是如何變得如此害怕“如果其他人因為相信所有這些可怕的東西而不喜歡我會發生什麼? 他們都錯了!”

然後,試著對自己說:“好吧,如果其他人不喜歡我怎麼辦? 我會因為有幾個人不喜歡我而死嗎?” 有點像,“我可以在腦海中留出一些空間來考慮實際上允許人們不喜歡我會是什麼樣子嗎?” 這很有趣。 為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喜歡我?

隱藏

第三個也很有趣。 它被稱為隱藏。 這是一種心理因素,每當另一個人懷著善意(沒有封閉、仇恨或恐懼等不善的願望)談論自己的錯誤時,希望隱藏自己的錯誤。

每當我們從一個好意的人那裡得到不好的反饋時,當他們給我們這種負面反饋時,隱瞞就會隱藏我們的錯誤。

這不一定是對錯誤的否認。 不是,“不,我真的不是一個刻薄、下流的人。” 可能是這樣,我們有一些 憤怒 混在其中。 但隱瞞也可以只是擱置。 你知道我們有時會在收到負面反饋時如何關閉嗎? 我們只是說,“哦,是的,你是對的。” 我們把它放在架子上,然後忘記它。 所以這就像沒有真正承認並想隱藏我們的錯誤。

也可以稱為“鎮壓”。 [笑聲] 我們壓制它,我們壓制它,我們只是把它推下去。 或者我們否認它。 “故障? 我? 哦真的嗎? 不,我很抱歉。 你在談論另一個人。” [笑聲]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有時我們認為否認是一件主動的事情,說,“不,我沒有。” 一種強有力的反擊,“不,我沒有!” 而隱藏可能更微妙; 它可能只是對某人的評論不屑一顧或嗤之以鼻。 或者只是對它的一般解僱,而不是這種積極的事情,“不,你不是在談論我。”

想想這個很有意思。 當掩飾與 憤怒,然後你傾向於防禦。 如果掩飾與驕傲混在一起,那麼你可能會開始否認,“不是我,肯定不是我。”

ite

下一個叫做惡意。 這是一種心理因素,先於憤怒或報復。 這是惡意的結果,它促使一個人說出嚴厲的話來回應別人說的不愉快的話。

所以,這意味著你對另一個人很生氣並向他發誓。 [笑聲]

[回應聽眾] 是的,這是惡意的結果——你確實想傷害對方——它促使你說出嚴厲的話來回應他們的嚴厲話語,他們不愉快的話。

可能會產生很多罵對方的幻想。 它可能會激發您去出氣筒或走到場地中間尖叫或扔枕頭。 怨恨可以因為報復而積聚,也可以只是“砰!”地響起。 在那裡。

妒忌

下一個是嫉妒。 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出於 附件 尊重和物質利益,是無法承受別人擁有的美好事物的。

我們執著於尊重、聲望、認可或物質財富。 我們不能忍受別人有這些東西而我們沒有,別人有我們沒有的機會、財產和才能。 這讓我們的心非常不快樂。 嫉妒是讓我們自己痛苦的真正“好”方法之一。

聽眾: 他們為什麼不稱之為嫉妒呢?

職業訓練局: 可以說是嫉妒; 這只是翻譯的問題。

吝嗇

下一個是吝嗇。 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出於 附件 為了尊重和物質利益,緊緊抓住一個人的財產,不想放棄它們。

很有趣的是,一方面, 附件 尊重、聲望、認可和物質的東西會導致我們嫉妒,我們無法忍受別人有這些而我們沒有。 另一方面,它會讓我們變得吝嗇,即我們擁有的東西,我們不想與任何人分享。 在吝嗇的背後,是巨大的恐懼。 “如果我給它,我不會得到它,那又怎樣?” 有很多恐懼導致了這個 執著,所以即使我們可能不會使用某些東西,我們也不會放棄它。

有一種吝嗇,我們甚至不能使用我們自己擁有的東西。 你有這些漂亮的衣服,但你不能穿它們,因為你害怕弄髒它們並毀了它們。 [笑聲] 或者你存了這筆錢,但你不會花它,因為“那樣我的銀行賬戶裡就沒有錢了。” 同時,錢還存在銀行賬戶中,您沒有使用它。 “但如果我把它送人或花掉,我就得不到它。” “如果我花了這筆錢,那麼我就沒有這筆錢可以花,所以,我不能花。” [笑聲] 所以我們一直都有。 “哦,如果我現在把所有這些餅乾都吃掉,我以後就不會再吃了。” 忘記與其他人分享它們。 [笑聲] 就像,“哦,我現在不能吃它們,因為我可能以後想要它們,但我以後不會再吃它們了。”

預張力

接下來的兩個非常有趣。 一種叫做自負。 另一種翻譯是“欺騙”。 這是一種心理因素,當一個人過分執著於尊重和物質利益時,就會在自己身上製造出一種特別優秀的品質,然後想要讓別人看到,想要欺騙他們。

很有趣 附件 尊重、聲望、認可和物質的東西可以激發很多其他的東西,不是嗎? 它激發了這種自命不凡,我們製造了一種我們根本沒有的優良品質,但我們讓別人看起來好像我們擁有它。 然後我們試圖說服其他人我們確實擁有它,因為我們想欺騙他們。

這是一種心,雖然我們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但由於我們執著於讚揚、名譽和晉升而自願發表演講。 就是頭腦,即使我們沒有特別的精神品質,也會像我們一樣大顯身手。 “哦,看,我很慷慨。 請收下這個。” 我們顯得非常慷慨,因為我們希望他們認為我們是如此慷慨、非常友善的人。

偽裝是製造我們沒有的品質並試圖欺騙其他人相信它的頭腦。 我們把自己描繪成某種理解事物的非凡的冥想者,把自己描繪成一個知道如何解決我們工作場所所有問題的有創造力的人,當我們遇到重視這種才能的人時,把自己描繪成一個有才華的音樂家,並希望打動他們。 很矯情!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有時我們確實會欺騙自己。 有時我們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但是……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在自命不凡,但與此同時,我們不知道。 你知道那種心態嗎? 在某種程度上,你知道,你並沒有完全坦率地行事,但你實際上不能對自己承認這一點。 但是如果你只是坐了大約兩秒鐘,看著你的心,那麼你真的知道它是非常清楚和明顯的。 你知道那種心思嗎? 您實際上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但您甚至不想向自己承認? 所以,也可以這樣。

聽眾: [聽不清]

我在新加坡時聽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 有一個家庭——一個非常有教養、有教養的家庭。 他們的女兒帶著她在大學認識的未婚夫回家,他正在攻讀經濟學。 父親正在和他未來的女婿談論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但未來的女婿不知道那個人是誰。 所以,他有些疑惑了。 他開始調查,發現並告訴他的女兒,這個傢伙一直在對她撒謊,完全是在捏造他這個人。

當我們真的被別人的欺騙和偽裝所欺騙時,我們有什麼感覺? 我認為有時候人們真的上當比不上當更糟糕。

聽眾: [聽不清]

我們必須檢查這是否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我們可以做某事,但我們認為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不敢說我們可以。 就像也許我們真的可以完成這項工作,但我們擔心我們不會做到完美。 因此,出於對不完美的恐懼,我們誇大了這一點,並認為我們根本做不到。 就好像如果我做不到完美,那就意味著我根本做不到。 我們低估自己​​。 因此,歸根結底是培養一些自我評估的能力,而不是陷入恐懼之中。

不誠實

現在,還有一個與自負有關。 這叫做不誠實。 或者它有時被稱為掩飾。 這又是一種心理因素,過分執著於尊重和物質利益,希望通過隱瞞自己的錯誤來欺騙或迷惑他人。

所以,這是故意隱藏我們不好的品質。

隱瞞是指當有人給我們一些負面反饋時,我們會說,“你在說什麼?”

另一方面,不誠實是“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我肯定會把它藏起來,我不會向任何人透露真相。” 這是隱藏我們的髒衣服。 這才是它應該被稱為的——隱藏你的髒衣服。 [笑聲]

這很有趣,因為有很多關於脆弱的討論。 而且我認為當我們非常依戀我們的髒衣服時,我們會讓自己變得脆弱。 當我們完全願意承認自己的髒話時,我們在別人面前就不會那麼脆弱,因為無論他們知道還是不知道,我們都不會覺得他們的知識傷害了我們。 但是當我們覺得別人知道我們的壞品質會傷害到我們,而我們試圖隱藏它們時,我們就會感到脆弱。

[回應聽眾]我認為在很多方面確實如此,當我們不僅誠實地說出我們的垃圾是什麼,而且說出它是什麼時也感到自在。 換句話說,我們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誠實。

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但我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因為如果他們知道,他們可能會不喜歡我),那麼在某種程度上我不會完全接受關於我自己的這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感到非常脆弱,因為如果他們發現我是個真正的白痴怎麼辦? 但是,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個白痴還可以…… [笑聲]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對做個白痴感到滿意? 為什麼不? 誰是完美的? 所以,如果我們是白痴,我們就是白痴——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對我們的弱點是什麼感到滿意……好並不意味著自鳴得意和自滿,它只是意味著我們不會覺得,“我是一個可怕的人,因為我有這個!”

我們可能有某種弱點,或者我們過去可能做過一些非常討厭的事情。 我們越是試圖掩蓋它們,它們就越是在我們的腦海中發酵。 然後他們毒害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所以這兩者——偽裝和不誠實——是並存的。

我們隱藏了所有的垃圾,並假裝是這個偉大的人。 每個人都認為我們真的很棒。 但是我們能堅持多久? 我們還能堅持多久? 然後,隨著偽裝開始破裂,我們所有的東西開始浮出水面,我們將自己置於更糟糕的境地。 其他人受到傷害和傷害。 我們都曾站在別人的欺騙、偽裝和不誠實的一邊。 我們記得當我們意識到那個人的真實面目時,當他們沒有與我們保持一致時,我們感到多麼糟糕。 而現在我們正在用自己的不誠實傷害他人。

所以,這又回到了第一個 箴言 在佛教中講的是無害。 有害並不一定意味著出去打別人的鼻子。 我相信你已經看到很多從事服務工作的人都遭受過這種痛苦。 因此,請確保我們不會將其強加於他人。

自滿

下一個稱為自滿或沾沾自喜。 這是一種心理因素,專注於一個人擁有的好運相,使心受其影響,並產生一種虛假的自信感。

“注意自己擁有的福相”——換句話說,我們知道自己的好品質是什麼,讓我們的心意識到自己的好品質,然後它會產生一種虛假的自信感來回應。 所以我們會沾沾自喜。 我們得意洋洋。 我們變得傲慢,有點像,“我很擅長做這件事。 我為什麼要努力改變? 我為什麼要?”

【回應聽眾】肯定是缺乏謙遜。 它的功能與缺乏謙遜的方式相同,因為它會阻止我們的成長。 我們變得非常自鳴得意,非常自滿。 無論我們達到什麼層次,無論我們在世俗方面或靈性方面擁有什麼樣的品質,我們都會有點自我滿足。 因此,這是一種虛假的自信。

這與擁有準確的信心感不同。 擁有準確的信心是完全可以的。 我們實際上需要認識到我們的優良品質——這很重要。 但是,當我們對它的反應產生一種錯誤的或痛苦的自信感時,自滿情緒就會出現。 而不是說,“是的,我有這個。 我可以使用它,我會為了他人的利益而使用它,”它就在那裡。 你知道自鳴得意是怎樣的。 [笑聲] 它阻止了很多增長。 它會導致驕傲。

危害性

下一個是危害。 另一個翻譯是“殘忍”。 這是一種心理因素,懷著惡意,沒有任何慈悲心或善意,想要貶低和忽視他人。

我們想要殘忍。 我們想傷害別人。 我們想放下它們。 因此,它會對他人造成很多傷害。

我們可以看到,慈悲與此相反。 此欲害人,慈悲欲除他苦。

評論

所以,讓我做一個評論。 我們將在下次完成其餘部分。

我們談完了 錯誤的看法 這是最後的受難者 意見 六種根本煩惱之一。

然後我們轉向近端煩惱,它們被稱為“近端”或“次級”,因為它們是根本煩惱的面向或延伸,並且它們的發生依賴於它們。

我們談過的:

  1. 憤怒,由於增加了 憤怒, 想要立即造成傷害
  2. 報復或懷恨在心,牢牢抓住對我們所做的錯誤並希望報復
  3. 當別人出於善意指出我們的錯誤時,希望隱藏或不承認我們的錯誤的隱瞞
  4. 怨恨,先是憤怒和報復,促使我們說話嚴厲。 它使我們想用嚴厲的語言來回應別人不愉快的話。
  5. 嫉妒或嫉妒,出於 附件 為了尊重和物質利益,無法忍受別人擁有的好東西。
  6. 吝嗇,再次,出於 附件 為了尊重和物質利益,堅定地抓住我們所擁有的而不希望分享它,甚至不想自己使用它。
  7. 假裝,出於 附件 為了尊重和物質利益,捏造自己的優秀品質,然後想讓別人相信它。
  8. 與此相結合,經常會出現不誠實的情況,這又是出於 附件 為了尊重和物質利益,隱藏我們的髒衣服、我們的壞品質、我們的過去,試圖不讓別人知道。 讓人們認為我們不是我們自己。
  9. 自滿,意識到我們的優秀品質,使心靈陷入一種虛假的自信狀態,一種自鳴得意和自我滿足。
  10. 懷著惡意,沒有任何同情心或善意,想要貶低和忽視他人的傷害。

打坐的方法

通往的方式 幽思 這些是回家想一想這些是什麼。 想想你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想想你什麼時候想到過這些例子。 回想一下。 “我在想什麼? 我的想法是怎樣的? 它是如何讓我行動的? 它是如何影響其他人的? 現在我的腦海里活躍著哪些? 我現在對某人自命不凡和不誠實嗎? 我現在是否懷有很多傷害和報復心?”

如果我們稍微刮一下,看看在表面之下有什麼樣的心理因素。 然後,過去有哪些明顯和活躍的事物,它們如何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問題解答

聽眾: 我們如何克服這些煩惱呢?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思想訓練和對治的應用。例如,對治所有與 附件 尊重、認可和物質的東西,就是 幽思 論無常。 想想尊重和物質的東西是多麼短暫——它們來了又去。 那麼這就消除了 附件,這反過來又消除了吝嗇、嫉妒、自負或不誠實。

或者,當你看到怨恨、報復或憤怒時,你會做慈愛的冥想,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善意,或者記住他們給我們的傷害是由於我們自己的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所以,這就是我們必須拿出我們所接受的所有其他教法,並以一種幫助我們從佛法的角度看待情況的方式來思考它們,這樣所有這些不同的混亂情緒就不會生起。

在新的世界觀中訓練頭腦

這再次提醒我們,我們所接受的所有佛法教義不僅僅是信息。 這就像一個世界觀。 如果你以新的世界觀訓練你的心,那麼你將能夠防止煩惱在心中顯現,只是因為你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情況。

所以,這不僅僅是對自己說,“哦,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 這太淘氣了! 相反,它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種情況。 有時,它還包括認識到這些事情的缺點,這會激發我們的正直感,比如,“等等,我不想這樣做。 我有做人的尊嚴,我不想這樣。” 正是這種對我們正直或自尊感的刺激,讓我們看著那些態度說,“我真的不相信。 我不會按照那個行事。”

聽眾: 你能解釋一下如何修行讓我們的痛苦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的修行技巧嗎?

職業訓練局: 我們認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自私在某種程度上是分開的。 就好像私心附在我們身上,但它不是我們的本性。 因此,當我們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時,與其感覺“我正在經歷這種不愉快的經歷”,不如去認知“這是我自己的緣故” 以自我為中心. 自從我自己 以自我為中心 造成它,它就會有痛苦。” 所以我們忍受所有這些痛苦,我們看看我們的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說,“好吧,這是你行動的結果。 你覺得疼!”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按照慣例,有“我”和“他者”,但這些並不是固有的範疇。 我們可以說我的 大自然和你的 就我們的心皆空無本性存在而言,自然是相同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有相同的心。 我們有相同的 自然,但在存在的終極層面上,我們每個人都沒有任何固有的存在。

一個普遍思想的想法——我對它的理解——不同於我們剛才談論的,關於每個人都有 自然。 一個普遍的思想是這樣的想法,即只有一個普遍的思想,一個自我,一個上帝,一個梵天。 不知何故,這被分解成所有這些虛假的個性。 因此,解脫之道就是與這一個普遍的思想融合。 因此,解脫之道不是去了解你的 自然與你自身本性存在的缺失,就是這個融合的過程。 根據這些哲學,解脫之道就是融入這個普遍的事物; 它與了悟空性無關。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是的。 很有意思的是,佛教講“不二”,不講“一”。 佛教只說“不二”,因為事實是,只要你說“一”,一就意味著二。 所以,佛教只講不二。 這是一件微妙的事情,我發現它實際上非常強大,因為對我來說,當我們談論非二元性和談論一體性時會有不同的味道。

合一就像努力把一切都放在一起,而不二是真正的空性精神。 它在說,它不是雙重的,但它並沒有說它是什麼。 只是它不是雙重的。 所以,沒有什麼可以抓住的——不要抓住二元性。 當你說“一體性”時,很容易抓住一體性。

那麼,讓我們安靜地坐幾分鐘。


  1. “煩惱”是尊者土登秋龍現在用來代替“令人不安的態度”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