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聖諦:苦

第一聖諦:苦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根據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四聖諦

  • 兩個層次的遮蔽
  • 電視作為假象的例子

LR 045: 四聖諦 01 (下載)

普遍的六種不圓滿的輪迴經歷

  • 實際 冥想 關於不滿意的經歷
    • 不確定
    • 不滿意
    • 不得不放棄你的 身體 反复
    • 不得不反复輪迴
    • 身份反複變換,從尊貴到卑微
    • 基本上是一個人,沒有朋友

LR 045: 四聖諦 02 (下載)

問題與解答

  • 將六種不滿意的經歷放在一起,看看我們在生活中的選擇並做出正確的決定
  • 如果我們的全部動機是擺脫循環存在,我們的優先事項將如何改變
  • 在無知和無明的力量下投生 因果報應 與在慈悲的力量下投生

LR 045: 四聖諦 03 (下載)

根據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四聖諦

我們一直在談論中層道的四聖諦,因為那是四聖諦的層次。 在第一個開示中——如何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雖然四聖諦在技術上屬於中級修行者的共同修行,但也可以用初修行者和高級修行者來解釋。 所以我們要以稍微不同的方式來了解四聖諦; 我認為這很有趣,它幫助我們看到 以一致的方式進行教學。

初級從業者

初階修行者的動機是善投生。 在那位修行者的語境中,真正的痛苦是什麼? 對修行者來說,真正的痛苦是過著毫無意義、沒有方向的生活,以及更糟糕的投生。 對那個境界的修行者來說,人生無意義、無方向和惡投生的原因,第一是沒有皈依,第二是十惡行。 當你沒有皈依和迷惑時,你很容易做出十種破壞行為(缺乏基本的道德),這是惡投生的真正原因。

那麼,在初級修行者的背景下,什麼是止息? 他們想阻止什麼? 他們想通過有意義的生活來停止無方向的生活,他們想通過良好的重生來停止糟糕的重生。 那是真正的停止,也是他們的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首先是 避難 二、持戒捨棄十惡業。

這就是四聖諦在初級修行者方面的解釋:首先,你有苦; 二、其成因; 第三,停止; 第四,實現路徑。

中級從業者

現在,對於中級修行者來說,真正的苦是輪迴中的任何一種再生,六界中的任何一種再生,以及再生的原因:煩惱1因果報應. 所以真正的苦,是由於煩惱和煩惱所造成的不受控制地往生六界。 因果報應. 那止息就是涅槃。 這 八正道 是停止那些重生和停止它們的因的道路。 具體來說,這裡我們談論的是 自由的決心 這讓你練習 八正道三項高等培訓.

因此,再次地,存在著痛苦或不受歡迎的連續性、它們的因、它們的止息以及止息之道。 請記住,每當我說“痛苦”時,它的意思是不受歡迎。 只是說苦比較容易。

高級從業者

高層次修行者的動機是通過開悟來利益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是真正的痛苦? 高層次修行者真正的痛苦是其他人的問題和每個人的不滿意 條件. 不再只是我的不如意 條件,我的輪迴,我的輪迴,卻是大家的輪迴。

這個層次真正的苦,也是修行者自身的局限,不是無所不知,因為他們還沒有成佛。 . 由於缺乏無所不知的心,他們不具備能夠利益他人的圓滿智慧、慈悲心或技能。 所以他們真正的痛苦或不愉快的經歷包括兩件事:每個人的輪迴和他們自己的局限性不是無所不知。

那些不愉快經歷的真正原因是自我中心的態度,因為自我中心的態度使我們無法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也無法開悟。 開悟的唯一原因是能夠利益他人,所以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是一個限制因。 另一個原因是認知障礙2 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些都是煩惱留下的細微污點。 我們不僅要去除煩惱,還要去除微細的污垢,他們稱之為本有的相,或微細的二元相,這是缺乏遍知的原因。

我們在此所追求的止息是圓滿的證悟,即止息所有的自私心、止息心流中的所有局限和煩惱,並止息一切善功德的圓滿發展。 實踐這個的途徑是 菩提心 動機,六 深遠的態度菩薩 和密宗修行。 這些成為 真路 我們修行是為了證得滅,滅真正的苦和真正的因。

所以你看到這四種事物的模式——不愉快的經歷、不愉快經歷的原因、止息和止息之道——是如何從初級修行者,到中級修行者,再到高級修行者. 我個人認為這非常有趣。 它給你很多思考和另一種重新排列材料的方法。 學習佛法資料不只是得到它,而是能夠從許多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因為當你這樣做時,你會獲得新的觀點。 我發現這種思考四聖諦的方式實際上讓你對整個 拉姆林.

聽眾: 全知的微妙污點是什麼?

尊者圖登卓龍(VTC): 我們有兩個層次的障礙。 我們有煩惱的障礙3 我們有認知障礙。 根據中層修行者的說法,煩惱的障礙是我們在四聖諦中試圖消除的。 煩惱障是執取真實或本有存在的無明,以及一切煩惱和一切染污 因果報應. 如果你能把它們都去掉,你就成羅漢了。 你不再在輪迴中重生。 但是你心裡還是有細微的污點,所以鏡子還是有點臟。

現在,為什麼你證悟了空性,鏡子還是臟的呢? 他們說這就像你在鍋裡煮洋蔥一樣。 你可以把洋蔥拿出來,但洋蔥的味道仍然存在。 同樣地,你可以從心流中去除無明和煩惱,但它們仍然會在心流中留下污點。 污點是真實或固有存在的表象。 因為我們心中的污點和污點, 現象 在我們看來是真實存在或固有存在的。 無明和煩惱便執著於這個真實或本有的存在。 所以有本有的相,然後在它上面,有我們對它的執著。

執著比外表更容易消除。 通過證悟空性、去除煩惱障礙並成為阿羅漢來消除執取。 內在存在的表象通過淨化心靈而被消除。 這是通過重複發生的 冥想 在空性上,這樣你就不再擁有真實存在的面紗。

當阿羅漢處於禪定的平衡狀態時,他們會看到空性,而且只會看到空性。 沒有面紗。 在他們身上沒有真實存在的表象 冥想 關於空虛。 但是,一旦他們下車 冥想 坐墊走在街上,事物猶如真實存在。 阿羅漢不相信那個樣子了,但是事情還是那個樣子。 成為一個 就是去掉那個虛假的相,去掉本有的相,所以當你看到 現象,你只是將它們視為緣起。 沒有虛假的外表。

電視作為假象的例子

當你看電視的時候,電視上的畫面好像是真實的,不是嗎? 那是虛假的外表。 當你相信那些是真實的人並且你開始對電視節目中發生的一切產生難以置信的情感時——“我支持這個角色,我反對那個角色”——這類似於抓住固有的存在,因為我們受苦的障礙。

阿羅漢是停止執取虛假表象的人,但在後冥想 當他在街上走來走去時,他仍然在體驗虛假的外表。 電視屏幕上的圖像仍然像真人一樣出現。 但是 不會以這種方式體驗它。 這些圖像不會出現在 作為真實的人。 只會將其識別為電視屏幕上電子的舞蹈。

[回應聽眾] 關掉電視就像進入你的 冥想 關於空虛,在那裡你只覺察到空虛。 這就是阿羅漢和阿羅漢的區別 . 一位阿羅漢,當他或她處於禪定的平衡狀態時,無法感知相對 現象. 當他們從他們的 冥想 在空性上,他們看到相對 現象. 他們體驗到真實存在的表象,所以他們不能同時直見空性。

如果是 ,因為對他們來說不再有這種真實存在的表象,他們有能力感知空性並感知相對的獨立存在 現象 同時。 而在此之前,在道上,一旦你專注於空性,那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 沒有其他的外觀 現象 到那種意識。

聽眾: 什麼是啟示?

職業訓練局: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定義。 覺悟就是要去掉的東西都去掉了,要修的東西都修好了。 心中所有的煩惱——煩惱障和認知障礙3——都已被淨化和去除。 所有的功德——信心、責任、智慧、慈悲、忍耐、定力等等——所有這些都已經發展到圓滿。 在藏語中,這個詞 is 桑耶. “桑”是清潔或淨化的意思,“業”是發展或進化的意思。 因此,僅在這兩個音節中,您就可以看到什麼是 是,看到這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1b. 對不滿意經歷的實際冥想

如果你看你的 拉姆林 在“B. 在中級水平的人所共有的道次第上訓練心,”我們談到,“1a。 這 陳述苦諦為四聖諦之首的目的”,現在我們繼續說,“1b。 實際的 冥想 關於不滿意的經歷。”

普遍思考輪迴苦:六種不圓滿的經歷

我們現在要談論很多關於不愉快的經歷。 當你學習這個並且意識到 教導所有不愉快的經歷,以便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所處的位置,從而培養釋放自己的決心。 當你開始冥想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時,不要感到沮喪。 不要坐在那裡想:“哦,有這個的痛苦,那個的不滿足,痛苦和所有這些東西。” 不要因此而沮喪。 嘗試將其視為一種培養以清晰、開放的眼睛看待我們的經驗的能力的方式,並認識到我們有潛力改變它並擁有更好的生活。

所以不要因為這一切而沮喪、消沉,雖然有點清醒; 這絕對是發人深省的。 但我們需要清醒一下,因為我們基本上一直在享受旋轉木馬和享受美好時光。 就好像我們想要玩得開心,但我們也想在那裡進行一些佛法修行以獲得好運,或者我們想要更全面,或者我們認為一些佛法修行會增加一些情趣或其他什麼. 但是一旦我們開始更認真地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開始明白,我們認為有趣的遊戲實際上與我們真正可以做的相比是相當不愉快和不令人滿意的。 所以這絕對是一種發人深省的方式 冥想 這讓我們切斷了很多幻想和白日夢。

我認為對我個人來說,這帶來了難以置信的誠實。 通過承認我存在的所有這些不受歡迎的方面,我至少現在可以誠實了。 我不需要像一切都一樣過日子。 我只能說,“看,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所以這就像克服否認。 對於那些熟悉治療的人來說,否認是我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 “讓我們假裝它不存在,也許它就不會存在。”

現在我們來看看不同類型的不滿意體驗。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般輪迴的不圓滿體驗,然後我們會思考具體存在領域的不圓滿體驗。 我們將在這裡非常徹底。

  1. 不確定

    當我們普遍思考輪迴的不圓滿體驗時,第一個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確定性。 沒有達到我們有安全感的階段。 我們總是在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健康和一切事物中尋找安全感。 我們希望它安全且不變。 但生命的本質是它不是那樣運作的。 任何事情都沒有確定性,因為一切總是在不斷變化。

    1. 我們的健康不確定

      我們的健康在不斷變化; 我們的健康根本沒有確定性。 我們努力工作以保持健康,就好像我們在想,“現在我很健康,我可以把它放在次要位置,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但我們從來沒有處於完美的健康狀態,我們對此有一定的安全感。 那種狀態是不存在的。

    2. 沒有財務保障

      財務安全也是如此。 我們努力工作以獲得財務保障。 誰有經濟保障? 即使你有數十億美元,那安全嗎? 它不是。 你今天可能擁有數十億美元,明天卻一無所有。 許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股市下跌。 人們因欺詐交易而被捕。 有人撕開他們的床墊,偷走了百萬美元 [笑聲]。 不確定這些是否會持續下去。

    3. 關係中沒有確定性

      人際關係也沒有確定性。 你可能以前聽我提到過這個,但我發現在美國我們如何弄清楚我們的關係是很有趣的。 我們想要確定性並說出諸如“我們是否會建立這種關係?”之類的話。 你有沒有人這樣對你說過? 或者你對其他人說,“看,有兩個選擇,是和否。 如果是“否”,讓我們弄清楚並忘記它。 我不會再和你說話了。 如果是,那麼我們就有了合同,你履行你的職責,我履行我的職責,就是這樣,我們將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笑聲]。”

      但這一切都不確定。 你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的關係將如何發展? 你的意思是我們要決定,然後它會永遠這樣,它會永遠以同樣的方式,完全確定和可預測嗎? 它不是那樣工作的。 我們總是與人打交道。 關係總是在變化。 你可能會就這段關係的發展方向做出很多決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會變成那樣。 這並不意味著您可以控制它。 一切都在不斷變化。

      我們大腦的一部分會想,“讓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弄清楚這一點,然後我們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我將面對我過去的任何人,我們將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把它弄清楚,讓我們的關係得到正確的看待。 然後我要過我自己的生活。” 我不知道有誰能做到這一點。 關係總是在變化,變化,變化。 他們有時很好,有時又不太好。 您並不總是可以控制它; 這是完全不確定的。

  2. 存在的本質是不確定的

    我們在這裡得到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即一切都是多變和不確定的。 我們的健康、財務、
    人際關係——一切都不盡如人意。 看著它成為想要擺脫它的原因。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這是我們存在的本質。 我認為思考這一點並真正讓我們的思想充滿不確定性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不是讓我們憂慮、緊張和不安——因為那是從痛苦的角度看待不確定性1 ——但只是認識到可變性,然後採取靈活的態度。 然後頭腦可以靈活,我們可以順其自然,順其自然。 但是我們的頭腦需要安全感和確定性。 牠喜歡把東西分類。 它想把所有東西都修好,把所有東西都弄直,然後在上面放一個蝴蝶結,然後把它推到一個角落裡。 它只是不能那樣工作。

    如果我們能審視這一點並認識到改變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改變中放鬆而不是抗拒它。 憂慮、恐懼和焦慮是在與變化的現實作鬥爭。 如果我們完全接受改變只是我們整個生活賴以建立的基礎,我們就會對此更加放鬆,同時認識到我們可以從這種不滿意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這真是發人深省 幽思 上。

    看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的人們。 談論不確定性。 人們在戰前和戰時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你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當時人們的生活——從一天到另一天,一切都完全改變了。 家庭、財務、環境、健康,一切都變了。 認識到這完全在我們自己生活中的可能性範圍內。 儘管事情看起來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它們一直在變化。 此外,我們沒有那麼強大的能力來控制和預測所有這些變化,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過去的結果 因果報應.

  3. 不滿意

    總的來說,輪迴苦的第二個方面是沒有滿足。 “我得不到滿足”米克·賈格爾唱道。 他知道他在說什麼 [笑聲]。 也許他沒有完全理解他在說什麼,但這是事實。 如果你看看它,我們所做的一切和我們參與的所有活動,我們都試圖從中找到滿足感,但我們做不到。 就好像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沒有持久的滿足感。

    當我第一次接觸佛法時,這是讓我相信佛法的其中一件事 知道他在說什麼。 當我審視自己的生活時,儘管我認為一切都很好,過得很好,向上看,但實際上我是完全不滿意的。 我生活中的一切都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不滿。 當我真的很誠實並且能夠在我的生活中看到它時,我想,“ 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這傢伙知道他在說什麼。”

    1. 不斷尋找快樂

      就好像我們一直在尋找快樂,卻永遠得不到滿足。 這就是正念練習如此重要的地方。 我們開始注意所有的不滿,以及從我們早上醒來的那一刻起我們所擁有的持續的、未實現的執著。 我們不滿意,因為我們沒有睡足夠長的時間。 我們不滿意,因為鬧鐘聽起來不太好聽。 我們不滿意是因為咖啡太熱,太甜,或者變涼了,或者它結束了我們想要更多,所以它會持續一整天。 這就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求滿足,卻不會帶來任何持久的滿足。

    2. 感官享樂得不到滿足

      所有的感官享受都是這樣。 你可能會從去美術館或聽一場好音樂會中獲得一些樂趣,但最終你還是不滿意。 要么音樂會持續時間太長,你迫不及待地想離開,要么持續時間不夠長,你想要更多。 即使持續的時間恰到好處,過了一會兒你又會覺得無聊,你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感到滿足。

      我們吃過的所有飯菜都一樣:我們吃過飽嗎? 如果你吃飽了,你就不用再吃了。 但是我們吃飽了,然後我們不滿意,我們需要再吃一次。 看看任何一種感官享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任何一種能帶來持久的滿足嗎? 當你做愛並達到性高潮時,這會給你帶來持久的滿足感嗎? 如果是這樣,你為什麼要繼續這樣做? 我們所做的任何讓我們從中獲得快樂的事情本身並不會帶來持久的滿足。 我們將不得不再做一次。 我們將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快樂,所以我們一直都有這種持續的不滿。

    3. 附件不滿意

      不滿是一個很大的功能 附件——我們越執著,就越不滿足。 我們可以看看如何 附件 是不滿意體驗的原因以及為什麼 附件 必須被淘汰。 它只會一直滋生不斷的不滿。 我們對自己不滿意。 我們還不夠好。 我們這個不夠,那個也不夠。 我們對別人不滿意。 我們希望他們能多一點這樣,或者少一點那樣。 我們對政府不滿。 我們對一切都不滿意!

      當你看它時,沒有什麼是完美的。 我們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並且不高興和不滿。 我們生活在不斷的不滿中,一顆不斷尋求滿足的心,永遠得不到,用錯誤的方法去嘗試得​​到。 這就是輪迴的悲劇。 在這裡,我們是眾生,想要快樂,拼命地想要快樂,但是因為我們沒有獲得快樂的正確方法,所以我們永遠不滿足。 我們認為方法是通過感官對象、外在的事物、外在的人、外在的某物或其他,我們一直以這種方式尋求快樂。 儘管我們都想要快樂,但我們用來獲得快樂的方法是不正確的。 這就是悲劇。 這是輪迴。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我總是不滿意,我的 附件 滋生我的不滿。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看。 我們可以從 菩薩 怎麼說這是眾生的苦惱。 這就是輪迴的悲劇。 這就是為什麼成為一個 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可以克服自己和他人的這一點。

      我們可以從皈依的角度來看待它,因為一旦我們認清了 向我們指出這整個功能失調的動態,然後是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信任感和信心 過來。 這 能夠說,“看,你總是不滿意。 這是由於 附件 這是你擺脫的方法 附件. 這是擺脫無明的方法。”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時,即使我們只是在理智上理解了一點點,令人難以置信的信念就來自於 . 我們看 的智慧和 的善意 轉法輪 並教導我們。

  4. 必須反复放棄你的身體

    那麼輪迴中的第三種不圓滿的體驗就是我們不得不放棄我們的 身體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死去。 如果我們都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的死亡是確定的。 這不是我們今天想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我們期待的事情。 如果我們想想與這個分離的想法是多麼令人反感 身體 就是現在,想像從無始以來一遍又一遍地這樣做。

    想像一下離開的整個過程 身體,衰老,生病,死亡的情況以及導致死亡的所有情況以及那是多麼不愉快。 然後記住,這不僅僅發生在這一生。 這在我們之前已經發生過數百萬、數百萬、數万億次,但仍不能令人滿意。 如果可以選擇,我們寧願不死。 我們寧願不處於必須死的整個位置。 但是你看,只要我們還處於無明的影響之下, 憤怒附件,我們在這件事上別無選擇。 我們可能不想死,但只要我們的心是無明的,我們就無能為力。 所以這就是獲得智慧的全部原因,消除對真實存在的執著的全部原因。

  5. 不得不反复輪迴

    不只是一次次的死去拖累,下一次不順心的輪迴經歷更是一次次的重生。 我們不能說死是壞的,但生是偉大的,因為如果你沒有死,你就沒有生。 我們慶祝出生而哀悼死亡,這在我們的社會中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事實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一旦你出生,你就會死去,而一旦你死去,你就會重生。 那麼,為什麼我們慶祝一個而哀悼另一個呢?

    我們可以在人們死去時慶祝,因為那時他們會重生。 我們可以在人們出生時哀悼,因為那時他們就會死去。 或者我們可以看看整件事,然後說整件事都很臭! 這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自由的決心 的循環存在。 讓我們認識到出生也不是什麼偉大的經歷,而不是僅僅哀悼死亡。

    根據經文的子宮經驗和出生

    在經文中,他們詳細描述了它的誕生是多麼令人不滿意。 這很有趣,因為它與許多現代理論有很大不同。 許多現代理論認為,在子宮裡是舒適和安全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蜷縮成胎兒的姿勢——他們想回到子宮裡,在那裡他們感到安全。

    經上說在子宮裡很不舒服,因為當你媽媽吃很辣的食物時,你像嬰兒一樣感到不舒服,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當你媽媽出去慢跑時,你會蹦蹦跳跳[笑聲]。 子宮有點幽閉——你被關在裡面,沒有活動的空間。 你在踢腿等等,但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沒有真正的了解,所以在子宮裡的整個經歷是非常不舒服的。 你不知道你在子宮裡。 你只是擁有所有這些體驗,卻不知道如何理解它們。

    然後在某個時候,當母親開始出現分娩疼痛并且肌肉開始向下壓嬰兒時,您會被驅逐出整個封閉環境。 他們說這對嬰兒來說很痛苦。 子宮的開口很小,嬰兒的頭很大,從那個狹窄的開口裡出來,他們說,就像被壓在兩座山之間。 有一種被揉成一團的感覺。 然後你來到這個世界,天氣很冷,有空氣,然後他們做了什麼? 他們打你的屁股,把你翻過來,然後往你的眼睛裡滴眼藥水。 所以他們說整個出生過程本身和在子宮裡的整個過程是非常不舒服、非常痛苦和非常混亂的。

    通常我們不記得這個時間,但我有一個朋友記得在子宮裡,因為他的母親在某個時候滑倒,從樓梯上摔下來,他記得跌倒的感覺。 所以我想有些人確實對那段時間有一些記憶。 有時人們會想,“哦,要是我能再次回到子宮裡,再次成為嬰兒就好了; 嬰兒是無憂無慮的,不用擔心美國國稅局。” 意識到這不是子宮裡的樂趣和遊戲。 回到那會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安全感,這不是什麼東西。 在子宮裡是非常痛苦和困惑的。

  6. 身份反複變換,從尊貴到卑微

    下一個不如意的經歷是地位的改變。 我們總是在改變狀態。 我們從富有和名聲,到貧窮和卑鄙。 我們從擁有一份高質量的工作,到流落街頭。 我們從受到尊重和讚揚,到被貶低。 我們從生於天道,享受不可思議的快樂,到生於地獄。 然後我們回到神界。 我們的狀態總是在變化。 他們說我們從天道吃甘露,到地獄道吃鐵水。 現在是飲食的改變[笑聲]! 它是一種地位的缺失,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一種安全感的缺失,一種安定感的缺失,一種可以堅持的東西的缺失。

    看看你自己的生活,看看你是如何改變地位的。 看看你在一個人眼中的地位是如何改變的。 一個人愛你一年,第二年受不了你,第二年再愛你,下一年受不了你。 我們可能一年富,第二年窮,然後又富,然後又窮。 我們一年出名,下一年就被認為是垃圾。 這就是輪迴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我們自己的體驗,也是所有眾生的體驗。

    我認為這很重要 幽思 繼續,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它,並認識到這也是其他人所經歷的,因為這是獲得同情心的基礎。 什麼時候我們 幽思 就我們自己而言,我們獲得了 自由的決心。 什麼時候我們 幽思 基於其他人都有完全相同的經歷這一事實,我們才會獲得真正深刻的同情心。

  7. 基本上是一個人,沒有朋友

    最後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經歷是,我們一直都是一個人,沒有朋友可以介入,保護我們,和我們一起經歷這一切。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是孤獨的。 當你生病時,你一個人生病。 你可能會說,“哦,我不是一個人生病,我在這家醫院和其他 500 人一起生病。” 但你獨自經歷自己的痛苦。 我們沒有朋友,因為沒有人能進來帶走我們的一些痛苦。 可以這麼說,我們可能有很多朋友,但沒有人能消除我們的出生之苦; 當我們生病時,沒有人能消除我們的痛苦; 當我們沮喪時,沒有人能消除我們的痛苦。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是孤獨的; 當我們死去時,我們獨自死去。 這只是存在的狀態。 這沒什麼好情緒化的,因為這就是現實和事物的本來面目,但這是需要認識並下定決心通過產生智慧使我們自己從中解脫出來的事情。 當我們認識到這也是其他人的情況時,我們就會獲得慈悲心。

總的來說,這六種不圓滿的輪迴經歷是相當重要的,要反復經歷,經常提醒自己很重要。 當我們的思想變得輕浮和興奮並且我們只想談論某事時,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反制措施。 你 幽思 有了這六個,心就會安定下來。 對於頭腦敏捷、興奮和分心的人來說,這是一劑很好的解毒劑。 就像我之前說的,當你想到它們時不要沮喪,而是要認識到這是輪迴的現實。 這是我們在影響下所經歷的 憤怒, 附件 和無知。 但也有可能沒有這些。 這就是為什麼 對此進行了教導,以便我們可以擺脫它。

問題與解答

聽眾: 了解這六種不滿意的經歷以及它們滲透到我們存在的本質這一事實——我們如何將其與看到我們的生活選擇並做出正確的決定結合起來?

職業訓練局: 好吧,這就是我們必須真正非常清楚地獲得生活動力的地方。 因為如果我們真正了解這六件事,並且下定決心要脫離輪迴,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所有決定都會基於這個決定如何幫助我脫離輪迴。 現在,我們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基於這個決定如何幫助我們在輪迴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就好像我們仍然把輪迴視為美好而可取的事物,並試圖做出正確的決定,讓我們在輪迴中獲得很多快樂。 這種態度本身就是讓我們在輪迴中繼續存在的原因。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總是在輪迴中尋找快樂,我們就沒有修持佛法,然後我們就會造作惡行、走神等等。 因此,將我們的決策基礎轉移到我們如何成為 並以此作為評估我們生活中各種選擇的標準,將會徹底改變一切。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忽略今生的幸福。 但這確實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 為了它。 這輩子你可能還會有很多幸福,但你不是坐在那裡 一直以來。

儘管我們稱自己為佛法修行者,但我們的許多決定都是基於如何在輪迴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我們不是在考慮來生,也不是在戒惡行。 我們只是在想,“我現在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 我們甚至不想要來生的延遲幸福。 我們現在只想要我們的幸福。

我認為是馬斯洛或其他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過成熟的一個標誌是能夠延遲滿足。 當我們談論從嬰兒時期到現在的成年人時,是的,我們可以延遲滿足感。 但是,當我們將自己與真正進入正道的人進行比較時,我們絲毫沒有延遲我們的滿足。 我們希望真正快速地得到滿足,而我們的大部分生活都圍繞著這一點,這就是讓我們在整個循環存在的情況下束縛的原因。

聽眾: 如果你的全部動機是要從輪迴、輪迴中解脫,那麼很多事情都不重要了。 無論您從事什麼工作,或者您是否有工作,都無關緊要。 看來你只是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佛法修行上。

職業訓練局: 不用擔心你有什麼工作會很好,不是嗎? 如果你的頭腦不完全掛在你所從事的工作類型上,那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你需要做這份工作,並且如果你需要做,也能夠做那份工作。而不是全神貫注於“我賺了一定數量的錢嗎? 我得到足夠的尊重了嗎? 我是這個還是那個?” 但是把一份工作當作一份工作,如果你需要錢,你就去做,僅此而已。 心對此完全平靜。 那不是很好嗎[笑聲]? 你聽起來不服氣[偷笑]!

如果我們想一想,很多我們非常擔心的事情,不擔心它們不是很好嗎? 製作 自由的決心 決定不去擔心那些不值得擔心的事情。 而是去關心一些值得關心的事情。

[回應聽眾]想要快樂的願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它是這個 執著 到和 外在事物帶來的快樂是很多不快樂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說“願一切眾生皆得樂及其因”時,其中一個樂因是非附件. 表面上,當你說“願眾生快樂”時,你可能在想“願每個人都能吃到披薩、巧克力蛋糕和雲吞湯”。 但當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它時,你會發現那並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 所以當你說“願一切眾生快樂”時,你真的希望他們擁有快樂,不要認為金錢和巧克力蛋糕等東西很重要,因為當他們能夠引導他們的思想時,他們的心會快樂得多而不是陷入一盤意大利面中[笑聲]。

聽眾: 有沒有非佛的眾生,能無離苦得樂? ?

職業訓練局: 是的,有些高層次的菩薩和羅漢可以做到這一點。 我認為當你通過自發進入路徑時 自由的決心 或自發的 菩提心,只要有那個(自發的 自由的決心 或自發的 菩提心),你開始獲得更多的快樂。 也許你沒有得到完美的幸福,但你得到了更多的幸福。 因為我們意識到,很多讓我們感到困惑和痛苦的垃圾並不重要。 這不是酸葡萄,“好吧,我反正不想要那份大工作。” 這不像是因為你無論如何都無法從輪迴中獲得快樂而退出輪迴,因為你不知何故是有缺陷的。 相反,它是在認識到整個輪迴是瘋狂的,谁愿意留在其中?! 它還基於認識到我們有可能獲得解放。 困惑不是與生俱來的品質,也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這可能是我們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的事情,但這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

聽眾: 你好像是說,如果你能接受輪迴的悲哀,那你就快樂了?

職業訓練局: 它不會讓你像我們作為佛法修行者一樣快樂,但它會讓你更加平靜。 接受輪迴的悲劇,並不代表你接受它而無動於衷。 這意味著你願意接受事情就是這樣,而不是參與整個否認過程。

如果你不接受這一點,就好像你正在審視生活中的某些東西,並一直試圖從中獲得快樂,但永遠做不到。 這就像用頭撞牆,因為你一直試圖從這件事中獲得快樂,但快樂永遠不會到來。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試圖從食物中獲得快樂,對一些人來說是性,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或者他們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東西,他們不斷回到這件事上,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來,試圖從中獲得快樂。

最終登上舞台並說:“實際上,這件事永遠不會讓我開心,所以我將不再用頭撞牆,而是要做其他事情。 我要停止讓這東西困住我。” 我認為這帶來了巨大的自由。 你終於接受了現實並意識到,“這就是事實。 我將停止與現實作鬥爭。” 通過放棄通過這件事來抓住幸福,你可能會更加滿足。 就像我之前說的,這不是酸葡萄,因為如果是酸葡萄,那麼你的動機就不是一個明確的動機。 相反,它是睜開你的眼睛說,“這太蠢了! 我真的不需要繼續這樣做。 這真是大可不必。”

聽眾: 像高等菩薩這樣自願投生以幫助他人的眾生,他們是否得到了所有其餘的包裹(沒有確定性,沒有滿足感,不得不放棄你的 身體 反复輪迴,反复輪迴,反復改變狀態,本質上是孤獨的)?

職業訓練局: 這六件事描述的是在無明和無明的力量下重生的輪迴。 因果報應. 當你是高層 菩薩,你在慈悲而非無明的力量下投生。 再往前走,到了所謂八地菩薩的境界,就沒有無明了。 菩薩完全沒有思想流。 然後它純粹是通過你的祈禱和慈悲的力量而重生。 所以一個 菩薩 不會以與我們相同的方式體驗這些事情,因為他們的頭腦中不存在因果因素。

但是關於一個 菩薩 是當一個 菩薩 說,“我願意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經歷這一切,”不知何故,他們完全願意經歷痛苦,卻沒有經歷痛苦。 但是你不能說,“我必須願意體驗這個,這樣我就不會體驗它了。” 你必須真正願意去體驗它,然後,以某種方式,通過你的慈悲的力量,通過你善良的力量 因果報應,通過你在更高層次上產生的智慧的力量,所有這些不同層次的痛苦都會隨著你在道上的進步而逐漸被剝離。

[回應聽眾]我們將同情與抑鬱和痛苦聯繫在一起。 發生的事情是,我們 幽思 看到別人的痛苦,我們會產生那種悲傷的感覺,然後我們就會陷入其中,感到無助和絕望。 那不是什麼 菩薩 做。 一種 菩薩 見苦而了知,苦其實是完全不必要的,都是心造的。 所以對於一個 菩薩,他們看著它,他們會想,“這不必發生。 它可以改變。 這些人可以免於這種痛苦。”

所以 菩薩 看起來真的很樂觀。 他們完全面對苦難,但他們知道苦難不必存在。 這就是讓他們有勇氣四處遊蕩和提供幫助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會因為感到絕望、無助和疲憊而不知所措。 他們不會因為陷入困境而分心。 我想一個 菩薩 他既是永遠的樂觀主義者,又是永遠的現實主義者。 我們通常認為現實主義就是悲觀,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它根本不是這樣。

聽眾: 凡是我們真正祈求往生的大德,難道不應該讓他們得到修行的成果,放鬆一下嗎?

職業訓練局: 這是一種看待它的方式。 但另一種看待它的方式是,他們被慈悲所束縛。 有一個關於觀世音菩薩的祈請文,它談到觀世音菩薩被慈悲所束縛。 對我來說,被同情所束縛的形象非常強大。 我們不是在談論受約束 附件, 執著, 或者 . 我們說的是被慈悲所束縛。 所以我們正在做的是認識到這些眾生的存在對於我們自己的修行以及其他眾生的幸福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需要這些人在身邊,這就是我們要求他們回來的原因。 我認為你看待它的方式是我們正在請求他們一個不可思議的幫助,但我認為認識到這一點會讓我們更加感激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它讓我們更好地修行教法,因為我們真的感受到他們的慈悲。

讓我們安靜地坐著。


  1. 注:“煩惱”是秋準尊者現在用來代替“煩惱態度”的翻譯。 

  2. 注意:“認知障礙”是尊者 Chodron 現在用來代替“無所不知的障礙”的翻譯。 

  3. 注:“煩惱的障礙”是尊者秋準現在用來代替“迷惑的障礙”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