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簡介

第一章:簡介

第一章“菩提心的利益”系列教義的一部分,來自寂天菩薩的 菩薩生活指南, 舉辦 大北佛教中心淨土營銷,新加坡。

介紹和動機

  • 設定動機
  • 正文和作者簡介,寂天菩薩
  • 學習佛法的三個階段:聞、思、 幽思
  • 如何聽法:三壺類比
  • 正文概述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簡介(下載)

佛教基本原理

  • 解釋佛教基本原理,以便我們了解寂天菩薩所說的環境或世界觀
  • 什麼是心? 這不是大腦。 頭腦清晰而有意識。
  • 快樂和痛苦是如何由我們自己的心所創造的,而不是由外在的東西所創造的,因此,我們修行的道路就是轉化我們自己的心的道路。1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佛教原則(下載)

四印

  • 四印
  • 理解這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2

指南 菩薩人生之道:四印(下載)

問題與解答

  • 的好處
  • 與東方相比,西方弘法面臨的困難
  • 因果報應、預定和控制
  • 處理抑鬱症和消極心態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問答(下載)

培養聽法的積極動機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花一點時間來培養我們的動力。 讓我們記住我們從所有眾生那裡得到的恩情,我們的生命、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如何依賴於他人的恩情的,讓我們產生報答這種恩情的願望。

我們可以給他們禮物,或者說他們的好話,但真正報答眾生恩情的方法是能夠帶領他們走上證悟的道路。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對自己下功夫——淨化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心,自己開悟。 所以讓我們生成它 菩提心 成為一個完全開明的人的動機 為了能夠最有效地利益眾生。

想一想,把我們要做的事情放在那個非常長期和非常崇高的目標中。

正文及作者簡介

這段文字( 菩薩化身 梵文)是我最喜歡的文本之一。 它也是許多其他人最喜歡的文本。 我認為尊者 達賴喇嘛 喜歡這篇文。 當我的一位老師格西索巴設定一個動機時,他通常會引用這段經文中的一節經文。 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美妙的文字。

它是生活在八世紀古印度的寂天菩薩寫的。 他出身於皇室,一切都準備在他父親之後繼承王位。 他們正在為加冕典禮做準備,所以你可以想像正在發生的所有這些盛況和儀式。

可就在他登基之前,有文殊菩薩和度母二菩薩出現在他面前說:“當國王不是很明智。 如果你修行佛法,你可以更多地利益他人。” 聞言,他沒有成為國王,而是離開了。

你能想像這樣做嗎? 就像在你的企業裡,你們都準備好成為 CEO 並獲得你能得到的最高薪水,然後你們分開去修行。 想想那個。 這是寂天菩薩所做的大事!

於是他離開,進入森林,開始在那裡修行。 他達到了非常高的三摩地,還獲得了一些神通,其中包括能夠看到 菩薩 文殊菩薩,所以他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向文殊菩薩提出佛法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他走出了森林,成為了另一個國王的大臣。 他建議國王如何按照佛法治理國家,從而能夠利益眾生。 但其他大臣有些嫉妒,開始在他背後議論紛紛。 於是他辭去大臣的職務,前往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的寂天菩薩

在古印度,有數千名僧侶的巨大寺院,實際上就像大學一樣。 我最近得知那裡也有一些修女。 居民主要是佛教徒,但也有一些非佛教徒。 他們進行了很多激烈的辯論,思考著證悟的道路。

寂天菩薩到那爛陀寺出家為 . 他寫了兩本書。 其中之一是 六乘法相. 另一個是 . 但這一切他做的非常隱秘。

寂天菩薩學業非常隱秘,所以在世人看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和上廁所。 他在寺院裡被稱為只做這三件事的人,因為人們只是在表面上看,所以他們想:“哦,多麼懶惰 . 他只是吃飯、睡覺和上廁所。 他沒有做任何好事。 我們其他人都在努力工作。 我們在學習。 但這傢伙只是個懶惰的懶漢!”

他們想把他踢出寺院,但他們需要找個藉口來做這件事。 所以他們想,“哦,好吧,我們會請他來開法。 他當然做不到,我們會以此為由把他趕出寺院!”

於是他們請寂天菩薩傳法。 他們做了一個很高的寶座,但沒有提供任何樓梯,希望讓他難堪,因為他上不去。

寂天菩薩現身傳法。 寶座很高,但他把手放在上面,放低坐上,然後寶座又升了上去。 看到這裡,和尚們就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事。

然後寂天菩薩問他們想听什麼樣的教法,他們說:“好吧,我們想听一些新的東西。” 所以他說,“好吧,我會教你一些我創作的東西。”

然後他開始背誦這段經文, 指南 菩薩 生活方式. 他繼續說下去,當他到了第九章,也就是關於空性的一章時,他開始升天。 當他講到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存在時,他越來越高,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但他們仍然能聽到他的聲音。 這是一件相當驚人的事情。

寂天離開那爛陀寺

寂天菩薩在教完經文後沒有回到那爛陀寺。 他已經消失了。 聽眾中不同的人聽到的教法略有不同,他們無法就寫什麼版本達成一致。 他們知道他說的很特別,但對於如何寫下來卻意見不一。 他們發現他去了某個城市,所以他們跟著他去了那裡,他們問他哪個是正確的文本版本。 他告訴了他們,他還告訴他們在哪裡可以找到他寫的另外兩本書。

在那之後,作為一名森林禪修者,寂天又一次消失在森林中。 他住在一個森林修道院裡,那裡有很多野生動物。 其他僧侶會看到動物進入他的房間,但從未看到它們離開。 他們想,“哦,他在殺死動物,也許還吃它們”,所以他們非常激動,非常生他的氣。 不知何故,寂天有這個 因果報應 寺院裡的其他僧侶會把錯誤的東西投射到他身上。 他再次受到指控,他離開了修道院。

寂天菩薩離開了寺院,但他繼續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利益眾生。 他畢生致力於為他人服務。

他的主要貢獻之一是他寫的這本書,英文翻譯為 指南 菩薩 生活方式.

尊者土登秋卓接受這些教法的上師

我第一次接受這個教導是來自尊者 達賴喇嘛,我想一定是在1979年。它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行。 他們有一個從西藏寺院出來的大帳篷。 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 我和修女們擠在一起,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坐在外面曬太陽,因為天篷沒有到達我們所在的地方。

尊者每天教授大約四個小時。 我們坐在陽光下,沒有英文翻譯。 都是藏文的。 我是第一批在西藏制度中出家的非藏人,所以當時他們不習慣身邊有說英語的人。 所以我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懂,但知道在那裡仍然很好。 [笑聲] 他們說你是這樣接受口傳的。 只要聽文字,聽文字,就會在心上留下印記。 所以我想我一定像那個地區的跳蚤和狗一樣,只是因為我什麼都不懂而得到了印記。

但幾年後,我能夠和格西索巴一起學習這本書,然後又和尊者一起學習,那時是英文的,所以我至少開始理解這些詞了。 然而,理解其含義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們會盡力去理解這些詞和意思,但我們應該知道,要真正理解這一點需要很長時間。

學習佛法的三步過程

我們學習的方式 的教法,佛法,與我們在學校學習常規科目的方式不同。 在學校,我們學習東西,我們記住它,然後在考試時,我們告訴老師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 但是當我們學習佛法時,我們不會做那樣的事情。 我們試著記住我們所聽到的,然後我們回家並將其付諸實踐。 老師不會問我們,因為我們自己有責任去思考教法並將它們付諸實踐。

學習佛法是一個三個階段的過程。 我們從聆聽教法開始,這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然後當你回家時,你會想到它們,你會和其他人討論它們。 這樣,您可以確保您有正確的理解。 第三步是 幽思 並將它們付諸實踐。

有些人喜歡跳過聽法的第一階段,直接進入 冥想 階段。 但如果你不學習如何 幽思,那麼你不知道該做什麼 幽思 上。 因此,首先學習很重要。

還有一些人學習但不學習 幽思. 他們的想法沒有改變,他們變得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 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出於這個原因,也很好地反映和 幽思 聽聞後的教法。

怎麼聽法:三種鍋的類比

拉姆林 教法,以三壺類比,說明聽法不正。

倒置鍋

第一種鍋是倒置的鍋。 你可能有美味的甘露,但如果你試著把它倒進鍋裡,什麼也不會進去。當我們在聽法時睡著時,我們就像一個倒置的鍋。 雖然我們在房間裡,但什麼都沒有進去。

也可能是我們的大腦完全走神了,“哦,那邊那個傢伙,他真的很帥!” 你又在房間裡,但你的心沒有在聽教法。 什麼都沒有進去。所以這就像一個倒置的鍋。 我們不想那樣。

帶孔的鍋

下一種鍋是正面朝上的,但底部有一個孔。 當你倒入美味的花蜜時,它會從底部漏出。 這比喻聽法的人,完全清醒,沒有被任何帥哥分心,但後來有人上來問:“哦,教法是關於什麼的?” 他們走了,“啊…… 佛教!” [笑聲]

他們不記得教義中的任何內容。 所以它們就像底部有洞的鍋。 我們也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骯髒的鍋

第三種鍋是正面朝上的,底部沒有孔,但裡面完全臟兮兮的。 如果你把美味的花蜜倒進去,你就不能喝了,因為它和鍋裡的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了。 這是一個類比來學習教法的人,但他們充滿了 錯誤的看法 他們非常固執地堅持。 他們也帶著錯誤的動機來接受教法,想:“我會聽教法,然後我可以自己傳授教法。” 他們聽到了一個非常純淨的教導,但它被他們錯誤的動機和污染 錯誤的看法. 我們也不想變成那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開始今晚的課程時,要培養適當的動機來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正文概述

我們將用四個晚上的時間專注於第一章:“ 菩提心 頭腦。” 讓我先給你整個文本的概述。

  • 第一、二、三章主要介紹了 菩提心,如何生成 菩提心,如何產生這種美妙的動力,以及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它。 他們為布施的修持搭建了舞台,因為這篇文章基本上是關於六度或六度的。 深遠的態度,或六個 波羅蜜多 在梵文。 這六個中的第一個 波羅蜜多 是慷慨,前三章也是如此。
  • 第四、五章講如何生活 菩提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就是道德紀律,這是第二個 深遠的態度.
  • 第六章是我最熟悉的。 我最了解單詞; 我不能說我練習得最好。 本章是關於耐心,換句話說,如何處理我們的 憤怒. 我一生都很好地學會了這種做法,因為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憤怒. 每當我生氣時,我都會回去學習第六章。
  • 第七章是關於快樂的努力,這是第四章 深遠的態度.
  • 第八章是關於 冥想 這是一個精彩的篇章。 我也非常喜歡那一章。
  • 第九章是關於智慧的,那是寂天菩薩在教導它時消失在空中的那一段。
  • 第十章是迴向,這又回到了布施布施的做法。

基本佛教原則:了解寂天菩薩所說的世界觀

在我進入正文之前,我現在想做的是談談一些基本的佛教原則,這樣我們就有了背景,我們知道寂天菩薩所說的背景和世界觀。

我注意到尊者 達賴喇嘛 總是以這樣的背景開始教法——講四聖諦、四印、二諦等相關話題,以確保聽的人有框架:佛教世界觀。

我認為這很重要,因為我們聽到的所有教義只有在我們擁有佛教世界觀的情況下才有意義。 如果我們沒有那種世界觀,那麼這些教法可能聽起來很棒,但我們不會真正重視它們,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將它們付諸實踐。

我看到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那些想要非常高的教義的人身上。 每個人都進來,“我要最高的教導!” 就西藏傳統而言,“我想听大手印,最高等級的 密宗大圓滿. 給我一個 引發. 我要高教。” 這些人聽到這些崇高的教義,他們甚至可能會記住一些話,但是當涉及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時,他們不知道如何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那種世界觀。 所以我想談談這個世界觀。

什麼是心?

要了解佛教的世界觀,我們必須了解心是什麼。 當我說“頭腦”這個詞時,我不是在談論大腦。 大腦是一個物理器官。 你可以用科學儀器測量大腦。 你可以測量大腦中的電流。 您可以測量血清素和大腦中的各種化學反應。 但大腦不是頭腦。 大腦是身體的一部分 身體. 頭腦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身體. 思想使我們成為眾生。

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見過屍體。 一個親愛的人死了。 這 身體 你所愛的人在那裡,但他們不在那裡,是嗎? 缺了點什麼。 是什麼讓我們斷定那個人已經不在了? 這是他們的意識或思想。 意識的存在使某人成為生物。 在屍體的情況下,大腦仍然存在於屍體中,但思想不再存在。

頭腦清晰而有意識

心智與大腦的不同之處在於心智不是原子的。 它不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 它不是由材料製成的。 心的定義是清楚而有覺知的。 “清晰”可能意味著它是無形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由物質構成的。 “清晰”也可以意味著它具有反射物體的能力。

心的另一種品質是它有覺知或它知道。 這意味著它可以知道對象。 它可以與物體接觸。 這種反映和接觸各種物體的能力是使人成為有情眾生的原因。 這就是心的定義。

心,就其本質而言,可以認識對象。 從心的角度來看,只要保持清晰和了解,它就有可能反映和參與所有對象,絕對存在的一切。

我們的心被無知遮蔽

然而,作為眾生,我們的心是非常模糊的。 這種遮蔽使我們無法了解一切。 我們有成為無所不知的潛力,但我們現在還不是無所不知的,因為頭腦是模糊的。

是什麼遮蔽了我們的心? 它不像面紗那樣遮擋我們的眼睛。 這不是物理障礙。 它是錯誤觀念的障礙、無明的障礙、煩惱的態度和負面情緒的障礙。 這幾種 錯誤的看法 和扭曲的意識模糊了我們頭腦的清晰和了解的本質。 因此我們無法看到一切。 這些痛苦的心態,這些令人不安的態度和負面情緒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 它們不僅遮蔽了心智,使我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而且還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當我們的心被無知壓倒時,我們就會變得遲鈍。 我們不能參與。 我們變得心胸狹窄。 這種無知誤解了我們是誰,因此它對我們是誰產生了很多錯誤的想法。 我們認為有一些堅實、具體的東西就是我。 我們認為有一個靈魂,或者當不存在時,那裡有一些我的本質。 我們認為我們是一個獨立的人,其他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 我們認為我們看到和參與的一切都是獨立的,每個都有自己的性質。 這種錯誤的觀念,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知”。 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已經無知太久,以至於我們認為這是正常的。

無知的後果

這種無知有很多後果。 其中之一是,如果我們認為有一個非常堅實的人就是我,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我,那麼我的幸福當然成為最重要的事情。 那麼那麼 附件 就產生了。

執著生起

附件 是一種誇大某人或某物的優良品質的頭腦,它渴望、執著並想要那個人或事物。 我稱之為“泡泡糖”頭腦。 你知道泡泡糖是如何粘在所有東西上的嗎? 的心 附件 就是這樣。 它看到了什麼,然後,“哦! 這很好。 我要給自己!” 我們得到這個非常貪婪和非常執著的心,那就是 並且充滿了慾望。

現在我們不應該混淆 附件 擁有積極的願望,因為積極的願望非常有用,非常有益。 一個積極的 心願 培養善良的心或積極的 心願 成為一個 是不 附件. 他們都是很好的願望。 當你渴望成為一名 . 當你渴望培養一顆善良的心時,你並沒有誇大一顆善良的心的價值, 執著 以一種不現實的方式來對待它。

另一方面,例如,當我們想到金錢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誇大它的重要性。 我們對金錢有很多錯誤的觀念,並且執著於它。

我們對金錢有哪些錯誤的觀念? 好吧,我們認為金錢就是生命的意義:“如果我有很多錢,那么生命就是有價值的。”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或者我們認為金錢帶來幸福。 但是有很多人雖然有很多錢,但並不很開心。

所以你可以看到,當我們執著於某樣東西時,就會涉及到誇張。 這種誇張造就了 執著。 “ 執著 反過來會造成很多痛苦。 怎麼會這樣? 當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不開心。 即使我們確實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當我們後來與它分開時,我們也會不開心。 或者,如果我們得到與我們想要的相反的結果,我們就會不開心。

憤怒升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執著是, 附件 在我們的生活中製造了很多痛苦。 你也可以體驗到這一點,不是嗎?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說,“哦,我想要這個!” 但我們無法得到它,我們感到非常痛苦。 我們不僅痛苦,而且憤怒。 “這個世界不公平! 我想要這個,我拿不到! 這都是別人的錯!” 我們變得非常沮喪,我們的行為變得非常令人討厭。

三毒的態度使我們的心蒙蔽,製造痛苦

所以說三毒心,就是指這三個。 首先是無知。 這導致 執著,因為我們想要自己的幸福。 當我們無法獲得自己的幸福時,我們就會生氣或懷有敵意。 所以 附件憤怒 或敵意是第二和第三 三種有毒的態度

這些 三種有毒的態度,連同它們的所有分支,成為我們心中阻礙我們快樂的障礙。

佛教與有神論宗教的根本區別

教導,他描述了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教導通往幸福的道路。 這 沒有創造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簡單地描述了一下。 在這裡,我們看到佛教與有神論宗教之間的巨大差異。 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有神論宗教中,有一位創造者上帝創造了一切。 在佛教中,沒有外在的存在是造物主。 相反,我們說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創造了我們所體驗的東西。 我們的思想創造了我們的快樂和痛苦。

當我們受苦時,我們的心創造的部分是無明, 憤怒附件.

當我們體驗到幸福時,心的那部分正在創造它,那就是善良、慷慨和智慧的心。

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和有神論的宗教在方法上有著根本的不同。 在有神論的宗教中,有一個創造者上帝,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上帝創造了我們。 因此,通往幸福的道路就是安撫上帝——祈禱、讚美上帝——希望上帝會為你做一些好事。 這就是你練習的方式。 這就是有神論宗教的道路。

在佛教中,不是這樣的。 我們不會祈求任何外在的存在給我們帶來快樂,因為我們不相信外在的存在是我們痛苦的原因。 相反,我們說是我們自己扭曲的心是痛苦的原因,因為說其他人是我們痛苦的原因存在許多邏輯謬誤。 作為佛教徒,我們在道路上使用理性和邏輯,因此我們不主張任何一種外部創造者。 我們自己的思想創造了快樂和痛苦。

我們的思想以兩種方式創造快樂和痛苦

我們自己的思想以兩種方式創造快樂和痛苦。 一種方法是我們如何解釋事物以及我們現在如何與對象相關聯。

如果我誇大一個對象的價值,我就會為自己製造痛苦,因為我產生了太多的渴望、想要、 , 執著. 如果我誇大了一個對象的負面品質,我現在就會受苦,因為我的腦海裡充滿了 憤怒 和懷恨在心的怨恨。 所以這是心製造痛苦的一種方式。

心製造我們痛苦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心,我們行動。 這些行動或 因果報應 我們所做的可以是身體上的、口頭上的或精神上的。 這些行為會留下能量的痕跡,我們稱之為“業力種子”或“業力印記”。 當我們做不同的行為時,這些行為會停止,但它們的種子或印記會留在我們的腦海中。 當其他 條件 來到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種子將成熟並帶來我們
經驗。

所以當我們出於無知而行動時, 憤怒執著,我們在心流中種下惡業的種子。 這些將在我們的生活中帶來不快樂、痛苦和困難,當正確的時候 條件 一起來。

您是否看到問題是如何以兩種方式出現的? 一種是通過創建 因果報應 另一個是通過我們如何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

所以我們的心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創造快樂。 一種是當我們擁有有益的現實態度和情緒時,我們的心現在是快樂的。 另一種方式是我們創造積極的行動或積極的 因果報應 當那個時候 因果報應 成熟,它帶來幸福的結果。

我們的心是造物主,所以我們修行的路就是改造自己的心路

這就是為什麼在佛教中,我們說我們的心是造物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的道路是轉化我們自己的思想的道路。

強調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不會因為我們自己的負面心理狀態而責怪外部存在,例如魔鬼或惡魔。 我們不祈求某個外在的存在來修復我們,因為我們必須負責並改變我們自己的思想。

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美 的教義,因為如果我們所有的幸福和痛苦都依賴於其他眾生,無論是眾生還是造物主,那麼我們就會陷入困境,因為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無法控制的其他人。

看著我們的幸福和痛苦,他說其實我們才是對它負責的人。 既然我們是負責任的,這意味著我們有控制權,我們有一些選擇。 我們可以創造快樂的因,也可以捨棄痛苦的因。 所以我們有一個選擇。 這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痛苦而責怪別人

這在這裡有點像一把雙刃劍,因為當我們有很大的力量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時,這也意味著我們有責任。 如果我們有責任,那麼我們就不能因為我們的痛苦而責怪任何人。

有時我們喜歡把我們的痛苦歸咎於別人,不是嗎? 它可以以某種方式安慰,“哦,我有很多問題,因為所有這些其他人都做了討厭的事情。 他們太討厭了。” “我為什麼不開心? 因為這個人粗魯,而那個人固執。 而那個人並不欣賞我。” “我是一個非常棒的人,我很努力。 我很好。 但沒有人足夠欣賞我!”

你不覺得嗎? 來吧,你可以承認;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我們覺得,“我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我的家人不夠愛我。 他們不夠欣賞我。” “我工作很努力,但我的老闆只會批評我。” 如果我是學生,那麼“我學習很努力,但我的父母和老師都說,“你還不夠努力! 沒人欣賞我!”

所以我們開始為自己感到難過。 或者,如果我們不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們就會對那些沒有意識到我們有多棒的人生氣。 你可以看到,這種認為我們的快樂和痛苦來自外部的整個態度使我們處於一個困難的境地,因為我們把自己變成了受害者:“我是一個受害者,因為我的快樂和痛苦取決於我能做到的其他人控制不了。” 這樣我就可以生對方的氣了。 但當然,除了讓對方生我的氣作為回報之外,這並沒有任何意義。 或者我可以坐在這裡,吸鼻子、發牢騷、呻吟,為自己感到難過,但這也無濟於事。

所以你看,這種認為快樂和痛苦來自外部的整個策略是行不通的。 當我們採用這種觀點時,我們就是把自己關進了監獄。 監獄是我們的 錯誤的看法,認為別人創造了我們的幸福和痛苦。 佛教教義的美妙之處在於 說,“不,我們是造成痛苦的人,所以我們有責任。 我們必須改變。”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改變。

四個印章——理解每一個印章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教,他在教義中強調了一些原則,我現在只想回顧一下。 這就是所謂的四印——四印使佛法。 所有的佛教傳統都有這四種教義。

1.所有復合現像都是短暫的

第一個是所有復合 現象 是短暫的。 這意味著任何被製造、組成或構造的事物,即由於原因和 條件, 是無常的。 它是短暫的; 它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你可能聽說過 三大特點. 這是其中之一:所有復合材料 現象 是短暫的。

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事物每時每刻都會起起落落。 它們有生有滅,有生有滅。 既然一切都在不斷變化,那麼執著於任何事物並把它當作永恆的事物來執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我們不明白這一點。 或者我應該說我們只在頭腦中理解它; 我們並沒有真正活得好像事物是無常的。 我們生活得好像事物是永恆的。 例如,我們認為我們的生命是永恆的,但實際上我們的生命不是,不是嗎? 他們正在改變。 它們是短暫的。 我們一直在衰老,走向死亡。

我們擁有的東西也是無常的。 我們可能會像我一樣緊緊抓住它們,但我們的 執著 沒有意義,因為它們一直在變化。 它們正在腐爛。 我們得到的任何新事物都已經在腐爛中。 因此,依附於東西是沒有意義的。 當我們不執著於事物時,我們實際上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幸福。

當人們第一次接觸佛教並聽到佛教的弊端時 附件,他們認為這太可悲了。 又或者聽說世事無常,覺得佛教太悲觀了:“哦! 我們都會死。 我們都會與喜歡的東西分開,我們都在變老……佛教太悲觀了!”

人們誤解了。 其實並不悲觀。 這很現實,不是嗎? 從我們在母親子宮中受孕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衰老並走向死亡。 這是一個現實。 這也是一個現實,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會消失。 它不會永遠是我們的。 但這並不是悲觀,因為如果我們放手 附件 對所有這些東西,當我們擁有它們時,我們可以享受它們,而當我們與它們分離時,我們不會感到任何失落或分離的痛苦。 那不是很好嗎?

想想看。 能夠愛人,但在他們死後不會因悲傷而完全發瘋,這不是很好嗎?

或者,如果您可以在擁有美麗的事物時享受它,而當它破裂時,您不會哭泣和呻吟,那不是很好嗎? 或者如果你與它分離,你能接受分離嗎? 那不是很好嗎?

事物是無常的事實並不意味著你不能享受它們。 實際上,它使我們能夠更享受事物,因為我們擺脫了執著於事物的心。 當我們堅持時,我們無法真正享受。

讓我給你舉個例子。 假設有一種麵條味道很好。 如果你執著於它,那麼當你吃它時,心會說:“哦,這太好了!” 你吃得很快,這樣你就可以在別人之前得到更多。 當你吃得這麼快,你品嚐食物了嗎? 不,你喜歡這裡的食物嗎? 不,這有什麼樂趣嗎? 不! 沒有樂趣。 我們不享受食物。 這 附件 阻止我們享受它,因為我們只是 執著 給它。 我們正在努力獲得更多,但我們並沒有欣賞我們所擁有的。

當我們沒有 附件 對於食物,我們慢慢地吃食物,真的很享受。 我們真的品嚐了食物。 完成後,我們就沒事了。 我們不會去,“哦! 我想要更多!” 我們只是說,“哦,那太好了!” 一切都結束了。 我們很平靜。 所以你看,當我們沒有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更享受生活 附件。 “ 附件 阻止享受。

在一段關係中也是如此。 如果你非常依戀某個人,你可能會認為你正在享受那個人。 但實際上 附件 在你們的關係中製造很多問題。

假設你遇到了白馬王子或白馬公主。 白馬王子終於騎上他的白馬了——那個非常棒的人,你要嫁給他,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當你對他產生依戀時,會發生什麼? 你會產生各種不切實際的期望。 你知道當你第一次愛上一個人時是什麼感覺。 他們太棒了,不是嗎? 你不這麼認為嗎? 當你第一次墜入愛河時,這個人沒有一個缺點。 他們真是太棒了。

但是一段時間後會發生什麼? 兩年後他們還那麼出色嗎? 五年後? 好吧,你開始注意到一些事情。 白馬王子有時心情不好。 他早上脾氣暴躁。 當你為他做事時,他不會說“謝謝”。 突然之間,我們注意到這個我們如此依戀的人有缺點。 我們太失望了。 哦!

是什麼在關係中造成了這一切? 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你在收音機裡聽到的所有歌曲:“我愛你,沒有你我活不下去……”然後下一首歌是,“哦,你背叛了我的信任,你離開了我。 我很痛苦……”經歷這些極端,上下起伏。 喇嘛 Yeshe 曾經說過我們有溜溜球的頭腦。

是什麼導致我們的關係出現這些問題? 嗯,很多是 附件,因為當我們非常依戀某人時,我們希望他們是完美的。 我們希望它們成為我們一直想要的一切。 我們希望他們在我們想讓他們做的時候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一切。 這不現實嗎? 是的。

如果有人來找你說:“你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我愛你到死。 我希望你永遠成為我希望你成為的樣子。” 你打算說什麼? “嘿! 不要把它投射到我身上。 我只是一個人。 我有缺點。 別指望我是完美的!” 我們不希望有人將其投射到我們身上。 我們想要一個可以接受我們的人。

同樣地,當我們把所有這些奇妙的東西都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時,我們就會在關係中遇到很多困難。 這 附件 阻止我們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欣賞他們,因為我們對我們希望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所有這些幻​​想。

讓我們回到四個印章中的第一個:全複合 現象 是無常的。 意識到這一點可以防止 附件. 這使我們更容易欣賞人和享受事物。

2. 所有的污染現象本質上都是不令人滿意的

四印中的第二個是所有被污染的 現象 本質上是不令人滿意的。 “不滿意”這個詞是指苦。 有時 dukkha 被翻譯為痛苦。

有些人誤解並認為 說一切都是痛苦的。 他們問:“這怎麼可能,因為我有時會體驗到幸福?”

嗯,確實有時我們有幸福,但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幸福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所以它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還有另一種幸福來自於內在的轉變,它可以提供一種持續的心態。 被無知污染的幸福, 憤怒附件 不令人滿意,因為它不會持續下去。

所以這是四個印章中的第二個,都被污染了 現象所有 現象 在無知的影響下或由無知造成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他們不會給我們帶來持久的 極樂.

3.一切現像都是空虛無私的

四印中的第三印是所有 現象 是空虛和無私的。 這意味著事物沒有內在的本質或使它們成為現在的樣子的東西。

當我們看這副眼鏡時,看起來這裡有什麼東西可以製作這些眼鏡。 或者這裡有什麼東西使它成為麥克風。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眼鏡拆開,我們會找到框架、鏡片等等,但我們找不到眼鏡這個東西。 如果我們把麥克風拆開,我們會發現支架、這裡的小塊、電池等等,但我們找不到任何麥克風。 這就是說所有這些 現象 是無私和空虛的。 它們沒有固有的性質。

就我們自己的修行而言,這意味著,因為我們沒有某種內在存在的人格,所以我們可以改變。 即使我們犯了錯誤,我們也不是天生的壞人。 我們犯了錯誤,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壞人。 那裡沒有天生存在的壞人。

沒有天生存在的“我”,我必須一直擔心和擔心。 在這裡,我們將所有 現象 對自我或“我”是空虛的或無私的。

它也適用於我們在我們周圍看到的其他一切。 事物沒有自己的本質。 相反,它是依附而生的。 它以相互關聯的方式存在,依賴於其他事物。 它依賴於原因和存在 條件,依賴於部分,依賴於我們構思和標記它的思想。

4. 涅槃是真正的平靜

四印中的第四印是涅槃是真正的平靜。 我們所說的涅槃是什麼意思? 對此有很多困惑。 有時人們認為涅槃是一個地方。 實際上,有人發現美國密歇根州有一個小鎮,叫做“涅槃”。 您可以獲取有關如何駕車前往“涅槃”的路線。 但是那個“涅槃”不會給你帶來真正的平靜。

那個涅槃 談的是一種心態。 這是一種精神品質。 是從無明中解脫出來的心的品質, 憤怒執著. 與這些痛苦的情緒分離,就是涅槃。 涅槃是錯誤觀念的分離或停止。 涅槃是沒有痛苦及其原因。 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世界上有很多關於自由的話題。 我們都想自由。 但自由是什麼意思? 自由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購買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 或者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 有時我們買的東西不是很聰明。 有時我們所做的並不是很聰明。 只是擁有做事的身體自由——這很好,但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只要我們的心受無明的影響, 憤怒執著,我們不是自由的。

想想看。 你有沒有去過一個完全美麗的地方卻很不開心?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你去一些美麗的地方度假,但你完全悲慘?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們在一個美麗的地方,但心靈是悲慘的。 為什麼? 因為心不是自由的。 無知, 憤怒附件 使我們的心不快樂。 它們使我們的思想不自由。

擁有外在的自由固然很好,但這並不是最終的自由,它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和平。 我們想要的那種自由是從煩惱的態度和痛苦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那是真正的自由,因為當我們擁有這種自由時,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或與誰在一起,我們的心都是快樂的。

考慮一下。 如果你真的自由——沒有無知, 憤怒附件——那麼即使你身處醜陋的地方,你的心也會平靜而滿足。 這意味著有人可以在你背後談論你或當面批評你,你完全沒問題。 你並沒有對此感到沮喪。 你沒有心情不好。 那不是很好嗎?

你生命中最偉大的事情之一難道不是永遠不再生氣,而不是因為你正在填滿你的 憤怒 下來,只是因為你的腦海中沒有任何東西引起任何不滿或敵意? 那不是很棒嗎? 想想看。 人們可以對你說任何事情,你不會生氣。 那不是很好嗎? 你可以讓任何人擔任老闆,你會很高興。 挺好的!

或者考慮一下。 如果你的思想是自由的 附件,而不是總是不滿意:“我想要更多! 我想要更好的!” 你對你所擁有的一切都完全滿意。 完全滿足。 那不是很好嗎? 你不會有這樣的衝動:“我必須去掙更多的錢。 我得去拿這個。 我必須這樣做才能快樂。” 但相反,無論您的情況如何,您都會感到完全滿足。 我想會是
大。

所以這就是涅槃的意思。 這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這是一種心態。 這是一種消除煩惱的心境。 實際上,我們將涅槃定義為心自性存在的空性,沒有煩惱。 那是真正的和平。 沒有煩惱的心的空性就是完全的平靜。 它永遠無法被刪除。 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是 無條件 現象.

佛陀涅槃

講無生、不死、出死,就是他的意思:涅槃的心境。 它不是有條件的 現象. 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這就是這段經文教導我們的。 特別地,寂天菩薩不僅教導我們如何滅除我們自己的痛苦和證悟自己的涅槃,而且還教導我們如何證悟佛陀的涅槃。 .

A的涅槃 是通過慈悲的動機和 菩提心。 “菩提心”也可以翻譯為覺醒的精神或利他的意圖。 正是這種涅槃—— 的涅槃,具有這種慈悲和滅苦——這是我們所追求的。 這就是寂天菩薩將在本文中教導我們的內容。

問題與解答

聽眾: 你能解釋一下的好處嗎 光?

尊者圖登卓龍(VTC): 提供 光是一種在所有佛教傳統中都進行過的修行。 我想應該是從那個年代開始的 本人。

我們為什麼提供光? 特別是,我們提供光,因為光是美麗的,光象徵著智慧。 就像點亮你的心靈,所以當你點亮 供品,你也在創造產生智慧的因。

我們做 供品 給佛菩薩造正勢,有時翻譯為功德,但我不認為“功德”是一個很好的翻譯。 更多的是我們試圖創造積極的潛力或積極的能量來滋養我們的思想。 每當我們製作任何一種 , 佛法和 僧伽,我們創造了這種積極的潛力。 當我們特別提供光時,我們正在幫助創造產生智慧的事業,特別是文殊菩薩的智慧,因為文殊菩薩是 的智慧。

聽眾: 我們很好奇佛教在西方的傳播,與東方相比,您在西方弘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或困難?

職業訓練局: 在不同國家教佛法很有意思,因為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心態,想的事情也不同。

在新加坡,很多人都是在佛教中長大的。 你小時候就知道了。 你至少已經看到了一些東西,所以從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有一些接受能力。

在西方,人們一般不會這樣長大,所以他們必須從頭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往往要克服許多錯誤的觀念。

例如,在新加坡,您可能從小就听說過重生。 也許你不完全了解它,但你聽說過它。 在西方,人基本上沒有聽說過,所以當你教他們的時候,你必須從頭開始,解釋所有這些,他們必須非常深入地思考這些事情。

當然在新加坡也是如此,你需要解釋什麼是重生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這樣人們才能正確理解它。

還有其他區別。 例如在新加坡——我幾天前來這裡散步時注意到了這一點——人們會在街上迎接我。 在西方,人們不知道我是修女。 他們現在開始了解長袍了。 但一開始,人們並不知道長袍是什麼。 他們不知道你是誰。

在新加坡,當你看到有人剃了光頭,穿成這樣,你就知道他們已經出家了。 好吧,當我在機場等待飛往新加坡的航班時,一位女士向我走來。 她從我身邊經過時看到了我,轉身又回到我身邊。 她在我旁邊坐下,說:“哦,親愛的,你現在正在接受化療嗎?” [笑聲]

我說不。”

她說:“哦,因為我只是想告訴你,以防你擔心,你的頭髮會長回來的。 你會感覺好多了,我只是想給你一些支持。”

我說:“哦,你能想到我真是太好了。 不過我現在沒事。”

[笑聲] 這種事情發生在西方。

聽眾: 你相信有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叫做“創造者”,它實際上支配著我們作為人類的經驗嗎?

職業訓練局: 否。

聽眾: 如果我們是創造者並且我們創造 因果報應,這是我們的命運,我們幾乎沒有控制權,也沒有多少選擇。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能控制什麼?

職業訓練局: 我不相信有一種更強大的力量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有創造者創造了我們,那麼你要問是誰創造了創造者? 如果你說沒有人創造了創造者,那麼創造者必須是永久的。 如果創造者是永久的,它就不能改變,這意味著它不能創造。 如果你假設宇宙中有某種初始創造者,就會出現許多邏輯謬誤。 如果是別的東西創造了創造者,那麼它就不再是創造者了。 如果創造者不是由其他東西創造的,那麼它是永久的,所以它不能創造。

您還會遇到諸如是否有外部創作者的問題,為什麼他們沒有做得更好? [觀眾笑]我是認真的。 我記得小時候被教導說有一個創造者,我們是被創造出來的。 所以我問,“好吧,為什麼造物主要製造戰爭? 他們為什麼要製造疾病? 他們為什麼要製造死亡?” 沒有人能給我一個好的答案。 他們說創造者創造了這些,以便我們可以學習。 我小時候回答說:“那為什麼創造者一開始不把我們創造得更聰明呢? 為什麼我們要受苦才能學習? 這完全沒有意義!”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根本沒有假設某種更偉大的創造者來支配我們的生活。 現在,當我們談論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 意味著事物是有條件的。 我們創造因,因產生果。 因果報應 並不意味著事情是命中註定的。 重複: 因果報應 並不意味著事情是命中註定的。 還是有選擇的。 作為尊者 達賴喇嘛 說,在未來發生之前,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

如果事情是命中註定的,就不可能有因果。 有因果,就有依賴。 存在依賴意味著當你改變一個原因或一個條件時,整個情況都會改變。 如果有緣,那麼什麼都不會改變,所以什麼都不會有因, 條件.

聽眾: 我們如何應對抑鬱和消極心態?

職業訓練局: 當我們感到沮喪時,我們會讓我們的思想陷入一個只思考非常消極的想法的循環中,我們只會螺旋式下降,下降,下降。 我認為抑鬱症是一種非常不切實際的心態,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但抑鬱症會阻止我們看到它們。

就像你有一整面黃色的牆,上面有一個紫色的點,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紫色的點上,說這面牆很髒。 但是整面牆都是黃色的,很漂亮。

同樣,在我們的腦海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是,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非常美好的事情,進展順利,但我們沒有註意到它們。 我們挑出一些進展不順利的事情,然後對它們大驚小怪。 我認為佛教的重要教義之一是欣賞我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首先,我們今天早上起床了。 這很好,不是嗎? 這一天開始得很順利。 我們有食物吃。 我們很幸運有食物,不是嗎? 今天與我們共享這個星球的人有很多,他們都在挨餓。 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好運才能有食物?!

我們都有朋友,不是嗎? 你可能會說,“我很沮喪。 沒有人愛我!” 我年輕的時候經常這樣做。 其實很多人喜歡我,只是我看不到而已。 我對此一無所知。 我希望人們以一種方式愛我。 對於人們應該如何愛我,我有自己的標準,“如果你愛我,你應該這樣做。 你應該那樣做。 你不可以用你想愛我的方式來愛我。 你必須通過相遇來愛我
我所有的標準。”

我讓自己完全痛苦,感到不被愛和沮喪。 然後我開始意識到這是我自己的思想在做這件事,我說:“看。 其實關心我的人很多。 他們都以一種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關心我。 這很好,我必須睜開眼睛,欣賞他們關心我的不同方式。” 當我開始這樣做並欣賞生活中發生的美好事物時,便不再有抑鬱症。

當我們想到我們所知道的事情以及我們所擁有的教育和才能時,我們會看到有很多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過我們。 這麼多人對我們做了好事。 我們必須看到並欣賞它。 當我們訓練自己的心去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時,我們每天早上醒來都會看到美好的事物。

對於新聞尤其如此,因為新聞通常是關於殺戮、謀殺和所有這些事情的。 這完全不現實,因為如果你看,今天新加坡有多少人受傷? 沒有那麼多。 今天有多少人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 大家。

是真的還是假的? 你今天得到了至少一個人的幫助嗎? 我認同。 如果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人們一直在幫助我們。 但是媒體通過主要報導壞事來描繪出一幅非常悲觀的圖景。 但是當我們睜開眼睛時,我們周圍有很多美好。 我們必須訓練我們的心去看到他人的善良,並認識到我們是這麼多善良的接受者。

奉獻正能量

我想帶領你一點點 冥想 和奉獻精神。

首先,讓我們慶幸我們今晚能夠聚在一起。 想想看。 我們能來到這裡一起分享佛法,真是太好了。 這不是不可思議的財富嗎?

我們都創造瞭如此多的積極潛力或優點,這真是太好了。 今晚我們一起聆聽和思考佛法,創造瞭如此多的善能量。

然後讓我們把所有積極的潛力,所有的好能量,送到宇宙中去。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束光,從你的心中發出,向四面八方射去。 我們正在與無限空間中的所有其他生命分享我們所有的積極潛力。 因此,將你自己的善良之光、你自己的積極潛力照亮給所有其他生物。

讓我們連同我們的祈禱和願望一起發出那盞燈,希望每個人都和平地生活在自己的心中,每個人也可以彼此和平地生活。

讓我們迴向,讓所有生病的人都能淨化業力,從他們所經歷的任何痛苦中解脫出來。

讓我們迴向,讓每個人都能實現、培養和放大所有美妙的善潛能、善種、善德。

讓我們奉獻 的教義,純粹地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並且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最後,讓我們迴向,讓一切眾生都能證得圓滿、圓滿的佛果。


  1. 注意:最後1分鐘的錄音不是那麼清晰 

  2. 注:前5分鐘錄音不是很清晰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