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心的三種破壞行為

10 種破壞性行為:第 3 部分,共 6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部分1

  • 覬覦
  • 惡意
    • 自尊和為他人著想

LR 033: 因果報應 01(下載)

部分2

  • 錯誤的觀點
  • 關於以下內容的一般評論:
    • 10個破壞性的行為
    • 因果動機和適時動機
  • 問題與解答

LR 033: 因果報應 02(下載)

心的三種破壞行為

讓我們回到十種破壞行為。 我們討論了我們身體上做的三個和我們口頭上做的四個。 現在我們將討論我們在心理上所做的三種破壞性行為——貪婪、惡意和 錯誤的看法. 這些心理行為實際上是三種煩惱的結果1 進行到極致。 我們可以在不說任何話或做任何其他動作的情況下進行這些心理活動。 我們可以在躺在床上時做,也可以在完美坐姿時做 冥想 姿勢,我們可以在他們面前做 ,我們可以邊走邊翠湖邊做。 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做它們,因為它們是純粹的心理活動。 這就是為什麼觀察或觀察心很重要。 通過了解這三種心理活動,我們可以了解心靈的重要性,以及心靈如何準確地成為所有其他行為的動力。 我們也可以看到貪婪、惡意和 錯誤的看法 在我們的腦海中很容易發展。 正如我所說,我們不需要移動肌肉來完成它們。 這些行為(或煩惱)進入我們的頭腦,然後激勵我們去做其他七種破壞性的行為。

[注意:使用使一個動作完成的四個分支的框架來討論心靈的三個破壞性動作:

  1. 對像或依據
  2. 完整意圖:
    1. 正確識別物體
    2. 動機
    3. 擁有其中之一 三種有毒的態度 或煩惱(附件, 憤怒, 或無知)
  3. 實際行動
  4. 動作完成】

1) 覬覦

頭腦的第一個破壞性行為是貪婪。 這是一種“We want!”的態度。 這是美國經濟的基礎。 [笑聲]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貪婪。 這對經濟有好處。 “努力獲得更多,努力變得更好,增加你的需求,計劃如何獲得你想要的,然後出去去做!”

讓我們從完成破壞性行為的四個分支來看貪婪。 第一個分支是對像或基礎,它可以是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 我們貪圖的東西,可以是別人的,可以是家里人的,也可以是無人所有的,雖然現在無人擁有的東西不多。 我們可以貪圖任何一種財產,包括屬於別人的天賦、品質或能力。

最糟糕的貪圖是貪圖屬於自己的東西 三寶-The , 佛法, 或 僧伽.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如果有人放置一個 祭壇上的巧克力布朗尼,你想,“嗯……我想知道……沒人在看,也許我可以吃一個。” 這是心中貪圖的東西。 又一個貪圖屬於的東西的例子 三寶 有人去寺廟想,“這座寺廟有這麼多東西。 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接受這個、那個和其他東西。” 貪圖屬於自己的東西尤其有害 三寶.

使破壞性行為完整的第二個分支是完整的意圖。 這個分支有三個部分——首先,我們認出所緣的本質,然後我們有想要或想要得到所緣的意願,最後,我們有激發我們行動的煩惱,在這個例子中是 附件. 完整的意圖可能包括這些想法:“哎呀,如果我能擁有這個該多好”,或者“我真希望我能擁有那個”。

第三個分支是動作。 思想在這裡發展。 我們可能會想,“嗯,我要得到這個! 我會做!”

第四個分支是行動的完成,想法可能是,“我一定會得到這個,這就是我要做的!” 我們開始準確地計劃我們將如何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要去商店,我要去他們賣這個東西的部分,我要去買它,我會付錢用我的 VISA 卡,還有……”你知道怎麼回事。 有趣的是,最後三個分支——完整的意圖、行動和行動的結論——都屬於同一個思維流。

現在,有人可能會問,“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能購買任何東西?” [笑聲] 我不想對經濟太苛刻,你知道 [笑聲]。 我們當然可以買東西。 認識到對我們有用的事物與培養貪圖、想要、渴望、計劃、陰謀和縱容的思想之間是有區別的。 它們是有區別的; 你可以看到這個。 如果你看著你的冰箱,發現它是空的,然後你想,“我必須去購物買些食物,”然後你去買食物,這沒有問題。 我們需要食物才能生存。

貪圖是當我們去某人的家,他們有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芝士蛋糕,還有一些剩下的,我們想,“我想要那個芝士蛋糕的其餘部分。 我希望他們把它給我。 我怎樣才能給出一個提示,這樣他們就會把剩菜給我? 如果他們不給我,我們會在回家的路上在商店停下來買一些芝士蛋糕。” 這整個系列的念頭充滿了貪欲的能量。 這就是貪圖。 你明白嗎?

聽眾: 貪圖別人的品質有什麼區別 三寶 並渴望發展這些品質?

尊者圖登卓龍(VTC): 當我們貪圖他人的品質時產生的念頭 三寶 可能是,“我應該有愛和慈悲; 這 不需要它。 然後每個人都會製作 供品 給我而不是 。” 貪圖與渴望得到某物是截然不同的。 立志是當我們認識到某事的價值時,我們準確地認識到它,並且我們的心使我們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貪婪是指我們高估了某物的價值,尤其是高估了它相對於我們自己的價值。 我們只剩下這個 執著, 把握心靈的渴望和 物體。

[回應聽眾:] [笑聲] 對,但是當我們渴望擁有 菩提心,我們並沒有高估 菩提心. 我們的思想以信念和 心願,這是一種非常輕鬆、充滿希望的心靈品質。 另一方面,當我們貪圖 菩提心,我們不了解 菩提心. 我們要的是尊重和 供品 附帶 菩提心 而非 菩提心 本身。 我們貪圖的想法可能是,“我不希望其他人擁有 菩提心 因為那樣他們會得到一些好處。 我想要自己的利益。” 如您所見,渴望和貪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

2) 惡意

頭腦的第二個破壞性行為是惡意。 惡意是想著如何傷害他人。 我們可能出於純粹的仇恨和報復而想傷害他人,或者因為我們在競爭,我們與他們競爭。 或者我們可能對他們懷恨在心。 雖然他們可能已經道歉了,但我們還是很生氣,想要傷害他們。 計劃如何傷害別人是惡意的。

現在,完成惡意心理活動的第一個分支是需要有一個 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它是任何有情眾生。 接下來是 完整的意圖——我們認出眾生,認出它是誰,我們認出如果我們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他們可能會受到傷害。 我們的意圖是,“我希望我能傷害他們。 如果我能傷害他們,那不是很好嗎?” 這與四無量心相反——惡意可能是這樣的:

“願所有有情眾生都有苦及其因[笑聲],尤其是這個我無法忍受的人!”

“願它盡快發生,沒有拖延和阻撓。”

好的? 你明白這種思維方式嗎? 意圖是,“如果他們遇到一些不幸,那不是很好嗎”,或者“我希望我能報仇雪恨”。 動作是,“嗯……看起來真不錯。 我要去做! 我一定會害了這個人。” 完成就是我們開始思考具體怎麼做的時候,我們的立意變得非常堅定。 我們想,“我真的要得到這個人! 這就是我要做的。” 你可以看到一個想法從意圖到行動再到完成的流程。

可見,貪心與噁心並存,我們不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要是我有這個就好了。 如果別人有一些不幸,那不是很好嗎? 貪婪和惡意給那個念頭注入能量,餵養這個念頭,所以我們達到了下定決心要付諸行動的地步。 這就是為什麼在煩惱在我們的心中生起之前抓住它們是如此重要。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它們就會逐漸惡化,很快就會變成貪婪或惡意的念頭。

自尊和為他人著想

帶著貪婪和(尤其是)惡意,我們正處於做出決定的過程中。 這是任何犯罪的預謀部分,其中一個人正在預謀如何偷竊或如何殺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完全忽略或放棄了兩個非常積極的心理因素,即自尊和為他人著想。 雖然我們在貪婪或惡意行事時忽略了自尊和為他人著想,但每當我們做出任何其他破壞性行為時,它們也會被忽略。

當我們有自尊時,我們會觀察一個行為並決定,“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不會那樣做(負面行為),”或者,“我是佛法修行者,我不想捲入其中。” 出於對我們自己作為人類的正直的尊重,對我們自己實踐的尊重,我們決定不以這種方式思考或將我們的破壞性想法付諸行動。

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我們會通過考慮他人而放棄有害的想法或行為,“如果我那樣說話,我可能會傷害某人。 這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家庭。 我真的不想這樣做,”或者,“如果我那樣做,其他人就會對我失去信心。 我正在努力培養其他人的信任。 我正在努力成為一個可靠和誠實的人。 我不想讓其他人對我失去信心,或者讓他們對……失去信心。”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我們完全忽略了這兩個其他可能的心理因素。 事實上,我們缺乏自尊和為他人著想。 這是兩個需要努力培養的非常重要的精神因素,因為它們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身體和語言上的破壞性行為,還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精神上的破壞性行為。

現在,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自尊和為他人著想。 我們經常將自尊誤解為自我判斷。 例如,如果我們有自尊心,我們可能會想:“我是佛法修行者。 我不想這樣做,”或者,“我有 自然。 我不想通過消極行為來污染它。” 但如果我們在評判自己,我們的想法可能是,“我不應該這樣做。 如果我這樣做,我就是一個真正的混蛋,我真的在向自己證明我很糟糕。” 當我們有自我判斷時,我們就會發出沉重的批評聲音。 自我判斷很容易偽裝成自尊,但事實並非如此。 自尊和自我判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因素。

同樣,考慮他人,即我們真正考慮我們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並決定不這樣做,可能會被微妙地扭曲。 我們可能認為我們是在為他人著想,但我們卻執著於自己的聲譽,“我不會這樣做,因為如果我這樣做,沒有人會喜歡我,”或者,“我不會這樣做那是因為如果我這樣做,每個人都會批評我。 我希望他們喜歡我。 我執著於並希望得到人們的認可。” 附件 名譽是一種煩惱,為他人著想不是。 我們應該培養對他人的關心,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冷靜而準確地看到我們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然後決定不做有害的行為。 你看出這兩種態度的區別了嗎?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差異,我們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為我們有自尊和考慮,而實際上我們擁有的是自我判斷和 附件 到聲譽。 [笑聲] 重要的是要能夠區分重視聲譽和真正關心我們行為的影響。 同樣,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在評判自己,什麼時候誠實地了解自己 自然,因此想根據我們的潛力行事。

3)錯誤的看法

十種破壞行為中的最後一種是 錯誤的看法. 錯誤的觀點,正如這裡所討論的,涉及否認一些重要的事情是真實的,或者接受一些事情是真實的,但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錯誤的觀點 與我們的哲學信仰有關,與我們的人生觀有關。 我們不是指 錯誤的看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作為共和黨人還是作為民主黨人投票。 錯誤的觀點 涉及重大的事情,例如因果關係的存在, , 佛法, 或 僧伽,開悟的存在,或獲得開悟的可能性。

錯誤的看法 是有害的,因為它為我們捲入其他九種有害行為奠定了基礎。 例如,沒有道德良知的人,沒有任何道德感的人,看不到他們行為的後果。 他們可能會想,“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可以殺人,我可以偷竊,我可以傷害別人,因為沒有任何後果。 只有這一生,所以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只要不被抓到就萬事大吉!” 這種觀點否認前世和來世,否認因果,否認成道的可能性。 當我們有 錯誤的看法,我們積極思考一些事情並決定,“我不相信這個,我要反駁它。 我要否認!” 持有這個的頭腦 錯誤的看法 是一個非常堅強、頑固的頭腦,充滿了錯誤的觀念。

聽眾: 有疑問不等於 錯誤的看法, 是嗎?

職業訓練局: 不,不是。 有疑問是完全正常的。 在我們的佛法修行中,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充滿了很多疑惑。 首先,我們認為,“嗯,也許吧。 我不知道。 不,我不這麼認為。” 後來我們想,“嗯,也許吧。 我不確定,嗯……”最後,“嗯,也許吧。 我不確定……好吧,可能是。” 我們都從 懷疑 和懷疑,然後朝著更深刻的理解前進。

為了解決我們的疑惑,我們可以提出問題、參與討論、聆聽教法或獲取更多信息。 我們可以根據需要花費盡可能多的時間,並在執行此操作時保持耐心。 當我們有疑問時,我們會有一些開放,儘管我們的先入之見可能仍然使我們看不到現實。 也有想打聽的意思。

當我們有 錯誤的看法但是,我們有堅強、固執的 意見 例如,“沒有前世和來世。 它們絕對、絕對不存在!”“沒有因果之類的東西。 我可以為所欲為。 沒有後果”或“眾生不可能成佛。 為什麼還要嘗試積極行動,因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們生來就有罪。 對此無能為力。 人性是完全悲慘的。” 你可以看到,如果我們持有 錯誤的看法,我們在精神上允許自己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並完全放棄任何形式的 道德約束.

聽眾: 一個有道德但不相信信仰的天主教修女 因果報應,是負數嗎?

儘管她可能會說她不相信 因果報應,實際上她可能會。 她的想法可能是,“這是耶穌的教導,‘你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換句話說,你種下了莊稼,收割了莊稼。 出於這個原因,她可能會放棄有害的行為。 另外,因為她看到了對其他人有害行為的結果,所以她對他們有一些考慮。 然而,如果你問她,“你相信嗎? 因果報應?” 她可能會說“不”,因為她認為 因果報應 是亞洲人相信的有趣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一下“因果報應,”她的想法表明她可能確實相信它。

當我們觀察和傾聽人們的聲音時,我們開始理解 錯誤的看法. 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它們如何使人們偏離正軌,以及它們如何使頭腦變得頑固和非常模糊。

那麼,讓我們回顧一下完成破壞性心理活動的四個分支,這次是根據 錯誤的看法。 首先, 對象 是真實的,存在的,我們正在否認的東西。 正如我所說,對象可以是因果關係的存在、啟蒙、 三寶、過去或未來的生活,或任何重要性質的事物。 這 意圖 明知所信而否定之,煩惱即無明。 所以 意圖 是,“我不相信這個。” 這 行動 是,“我不相信這個。 我絕對不相信因果關係。” 和 完成 完全確定這是正確的觀點,“是的,我絕對肯定。 沒有因果關係! 我不僅會這麼想,而且實際上我會在其他人中傳播這種觀點並教導他們。” 那個見地然後變得非常堅定、堅硬、 錯誤的看法.

對10個破壞行為的一般評論; 因果動機和適時動機

現在我想更籠統地談談 10 種破壞性行為。 任何破壞性行為都可以用任何 三毒 (憤怒, 附件,或無知)並與另一個完成。

例如,我們可以開始貪圖某人的財產 憤怒 然後完成操作 附件. 我們開始的動機稱為因果動機,而我們在做動作時所擁有的動機是適時的動機。

殺戮、惡語、惡毒,總是在動機的作用下完成的 憤怒,儘管他們可能從其他苦難開始。

同樣,偷竊、不明智的性行為和貪婪可能是從某種特定的煩惱開始的,但當我們完成這些行動時,我們及時獲得的動機是 附件.

這款獨特的敏感免洗唇膜採用 Moisture WrapTM 技術和 Berry Mix ComplexTM 成分, 錯誤的看法,我們在無知的情況下完成了動作。

言語的破壞性行為——謊言、分裂的話、刺耳的話和閒聊——可以伴隨任何一種煩惱來完成。

正如我之前所說,在七個行動中 身體 和言語,其中六種可以通過告訴別人去做,而第七種,不明智的性行為,你必須自己做。

心的三種破壞行為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人心中。 他們處於不同的思維時刻。 我們的思想可能會從貪婪變成惡意,然後再變成 錯誤的看法,並再次對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這三個人永遠不會同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錯誤的觀點 是破壞性行為中最強的,也是最壞的,因為它為其他九種行為奠定了基礎。 殺戮是下一個最有害的行為。

在我們對身體所做的三種破壞性行為中,殺戮是最有害的,其次是偷竊,然後是不明智的性行為。

言語的四種破壞性行為中,破壞性從大到小的順序是說謊、挑撥離間、粗言穢語和閒談。

頭腦的破壞性行為中最有害的是 錯誤的看法,接著是惡意,然後是覬覦。

因此,我們對十種破壞行為的討論到此結束。 讓我在這裡停下來回答你對我們今晚所談內容的任何問題。

問題與解答

聽眾: 你能再列出一個完整動作的四個分支嗎?

職業訓練局: 一個完整動作的四個分支是基礎或對象、完整的意圖、動作和動作的完成。 正如我之前所說,第二個分支,完整的意圖,被細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識別我們打算採取行動的對象——事物、人或其他任何東西。 第二部分是打算做任何動作。 第三部分是我們有一個煩惱,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您可能聽過佛教老師或修行者談論過完全否定的三個部分 因果報應:準備、實際行動和完成。 如果你聽到這個,不要感到困惑。 他們實際上指的是四個分支,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它們。 準備是三部分中的第一部分,包括四個分支中的前兩個、基礎和完整的意圖。

同樣,了解所有分支是有幫助的,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審視我們的行為並將其正確看待。 我知道當我只做了一部分負面行為時,我的 因果報應 不像我做了一個完整的、絕對完美的負面行為時那麼沉重。

這種意識也有助於我們的未來。 我們無法立即完全改變和放棄我們所有的負面行為——這很好,但事情並不是那樣的。 通過了解完成破壞性行為的分支,當我們做出有害行為時,我們至少可以努力不完成所有四個分支。

聽眾: 貪圖是慾望嗎?

職業訓練局: 貪圖與慾望相似。 但貪圖是一種慾望 執著,抓取和占有。 這是一種帶著“我一定會得到它!”這樣的想法的願望。 你可以稱之為貪圖一流的慾望。 [笑聲]

聽眾: 你能解釋無知嗎?

職業訓練局: 無明是頭腦中的不知曉或無意識。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時,我們會誤解我們、其他人和其他人的方式 現象 存在。 讓我們用走進一個黑暗的房間來做比喻。 黑暗是障礙,是限制我們看東西的東西。 我們的心中也可能有障礙。 但不僅有混淆,還有主動的曲解。 這就像走進黑暗的房間,看到角落裡有盤繞和條紋的東西,然後想,“啊,這是一條蛇!” 但實際上它是一根繩子。 由於黑暗,我們投射出不存在的東西,變得害怕並開始尖叫。

心中的無明也是一樣。 有一個模糊的遮蔽,我們將我們所謂的固有或獨立存在投射到 現象. 我們把思想的對像變成堅實具體的東西,它們本身就存在。 這是最初的無知。 還有一種次要的無明,就是對因果的無明。 這是對事物在相對水平上如何運作的無知,例如,沒有意識到如果你殺了某物,那個動作會影響以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假設你有基礎和完整的意圖(前兩個分支),但你沒有行動(第三個分支)。 你有這樣的想法,“我想去買一副新滑雪板。” 在這種情況下,你並沒有真正仔細考慮或認真考慮它,所以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動作。

當我們帶 附件 進入我們頭腦中的明顯狀態,然而,它正在使我們的頭腦習慣於 附件. 我們帶來的越多 附件 進入我們的腦海,越 附件 會繼續來的。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當然是。 我們白天經常有很多慾望和煩惱,但只有在坐著觀察呼吸時才會注意到它們。 你是對的,當我們把自己置於一個不允許我們的慾望猖獗的環境中時,有時慾望似乎會增加。 例如,當你讓你的狗想往哪兒跑,它就不會大驚小怪。 但是一旦你把他放在院子裡,他就開始狂吠大叫,大吵大鬧。 這就是我們的嬰兒思維所做的。 當我們將它置於無法滿足突然出現的每一個願望的環境中時,我們的思想會大喊大叫。

關於無知

[回應聽眾:] 是的,無明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固定的、堅實的、真實的、自在存在的。 這就像在說,“我是一個可怕的人; 我就是這樣! 有一個 me, 有一個非常確定的 me,其性質完全是恐怖的。” 使那個想法完全固定,在頭腦中完全沒有任何空間,事實上,那裡沒有固定的、具體的人可以開始。 我們正在創造什麼都沒有的東西。

同樣,如果我們考慮金錢,它也只是紙和墨水。 但我們在此之上疊加,“錢,我必須擁有它!” 我們使它堅固; 它不再只是紙和墨水,“這是真實的、固有的、非常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我所有的自尊都取決於它!” 因此,無明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具體的,存在於自身之中,而實際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部分組成的,事物的生滅因因而生。

聽眾: 您能否詳細說明這兩種無明?

職業訓練局: 無明有兩種,一種是究竟的無明,一種是相對的無明。

對究竟的無知是相信所有事物都是具體的、獨立存在的和堅實的,而事實上它們並非如此。 一切都取決於其存在的部分、原因和標籤。

無明相對是不了解因果,完全否認因果、行為及其結果的存在。

這兩種類型的無知都是天生的,儘管它們也可以後天習得。 社會教會了我們許多錯誤的哲學體系。 當我們遵循這樣的系統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思維會變得扭曲,然後我們就會按照這種無知生活。

評估我們的想法

[回應聽眾:] [笑聲] 我認為你是對的。 我們的心是很不可靠的。 在我們的心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心所可以生起或顯現。 非常矛盾的心理因素會在不同時間積極地表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因此,心可能在某一時刻產生錯誤的概念,例如“沒有因果”。 之後,可能會生起慧心:“我認為有因果。” 有時我們可能會有自尊心,“不,我不會消極行事,因為我有人格尊嚴,我不會削弱它。” 而在另一個時候,我們可能會完全拋開自尊心,為所欲為。

因此,我們有所有這些不同的想法,其中許多想法相互對立,並且它們發生在不同的時間。 我們在佛法修行中努力做的是學會識別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哦,那是為他人著想!” “那是不為別人著想!” “這就是正念!” “那是信心!” “那就是 憤怒! “那是鬥氣!”

這就是為什麼聞法、思法和修行非常重要的原因。 幽思 在他們。 這些教義為我們提供瞭如何評估思想質量的指導方針。 我們不再擁有包羅萬象的信念,“我認為它,因此它是真實的”,我們開始質疑和評估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我今天和一個人談話,她說每當她冥想四無量心時,她都會試圖把喬治布什包括在內,因為她覺得他正在努力做到最好,但不知何故他被遮住了。 [笑聲] 我說,“嗯,是的,我認為薩達姆侯賽因,從他的角度來看,也在努力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他以他認為是良好動機的方式行事。” 她回答說:“是的,當人們真的脫離現實時,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真是令人驚訝。” 我回答說:“是的,但是當我們是對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對的,不是嗎?” [笑聲]“我們絕對是對的! 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看待它。”

佛法所做的是帶來一點 懷疑 進入我們所有的“確定性”。 與其假設“我認為是,所以它是對的”,我們不要太認真地對待我們的想法和感受。 讓我們退後一步,看看我們的想法,“好吧,那對不對? 我的行為是否正確,或者我的行為是否可以改進?” 或者“這真的是一種誠實的關係,還是我在愚弄自己和另一個人?” 佛法修行是關於觀察和問自己問題。 我們可能不會立即得到答案,有時我們會難以確定自己的想法,但這是不斷練習的價值 冥想 過了一段時間。 通過練習,我們會更加熟悉內心的想法。 事情變得更清楚了。

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當事情正在發生的時候或者事情剛發生的時候,我分不清自己是生氣了還是實事求是。 也許幾個月後,當我的腦海裡有了更多的空間時,我意識到,“哦,那是 憤怒,不是嗎? 或“不,實際上我在做什麼沒問題。” 有時我們真的不知道當時我們在想什麼或感覺什麼。 當我們的頭腦太混亂或我們太投入情況時,就很難分析。 再一次,如果我們練習 冥想 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開始回顧事件,看清它們,並從中吸取教訓。

我們必須養成這樣的態度:“是的,我會犯錯,但別無他法!” 當批判性思維說:“我必須讓所有東西都乾淨簡潔,並放在適當的盒子裡。 從一開始,我就必須能夠完美地做每一件事,”或者“我明天應該開悟了!”——不要費心去重複那些期望。 把它們扔進垃圾堆,好嗎? [笑聲]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笑聲]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通過分析來理解,“這張 100 美元的鈔票只是墨水和紙。 就這樣。 沒有別的了。 它變得有價值只是因為我的思想賦予它重要性。” 如果你把這張鈔票交給來自另一種文化的人或來自不使用紙幣的文化的人,他們可能會用它來生火。 為什麼? 因為紙幣沒有內在價值。 它完全存在是因為我們賦予它價值的概念。

聽眾: 當我冥想時,我知道 100 美元的鈔票是不存在的。 我不執著於那張紙,但我執著於我能從那張紙上得到什麼。

職業訓練局: [笑聲] 是的,在那種情況下,你不僅看到錢是固有存在的,而且你也看到你想要的東西是固有存在的。 例如,我們可能會說,“我想要這個玻璃杯,這個非常漂亮、神奇的水晶玻璃杯!” 同樣,玻璃杯不作為玻璃杯存在。 它不存在那麼有價值。 它不存在那麼美麗。 玻璃實際上並不具有這些特性; 我們的思想只是將這些概念投射到它上面。 你是說當你 幽思,這個想法不斷出現,“食物甚麼時候來?” [笑聲] 這個想法變得非常大。 食物絕對是固有存在的。 但如果你花點時間想想食物,你會發現,基本上只是糞便、水、[笑聲]氮、碳、氧……有什麼大不了的? [聽眾發言]我們確實需要食物才能生存。 但正是我們的思想賦予了食物品質,而這些品質實際上並不存在。 你可以說,“我需要食物才能活下去”或“我需要食物才能活下去!”——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笑聲]


  1. “苦難”是Ven.的翻譯。 Chodron 現在使用代替“令人不安的態度和負面情緒”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