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決心

自由的決心

基於多部分的課程 敞開心扉,清醒心靈 在 Sravasti Abbey 的月刊 分享佛法日 2007 年 2008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您也可以通過 Sravasti Abbey 朋友教育 (SAFE) 在線學習計劃。

了解從輪迴中解脫的決心

  • 藏語的意思 吳中 和英語“放棄
  • 輪迴 附件放棄
  • 兩隻老虎和一個草莓的比喻
  • 出離苦及其因
  • 道德行為和放棄傷害
  • 培養專注力,抑制心智
  • 摧毀無明和痛苦的智慧

敞開心扉,清醒頭腦 08: 自由的決心 (下載)

問題與解答

  • 負面行為的影響
  • 道德行為和專注
  • 自我的概念
  • 的種子 因果報應

敞開心扉,清醒頭腦08:問答(下載)

我們本週要做的主題是 自由的決心. 它是其中之一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正確理解它的含義很重要,因為對它有很多誤解。

放棄

藏語是 恩熱榮。 它經常被翻譯為 放棄,但 恩熱 表示確定的,並且 金大中 意味著出現。 你想“肯定出現”,“肯定出現”,從什麼? 從痛苦和困惑中。 當我們談論 放棄,我們要捨棄的是痛苦和迷茫。 然而,這個詞 放棄 在英語中有點棘手,因為當我們聽到“放棄“我們認為我們正在放棄幸福,不是嗎? 哦,那個人是如此的放棄,意思是,他們不做任何其他人為了快樂而做的事情。 我們得到這樣的形象,一個出家者是一個不穿鞋走來走去的人,沒有可怕的食物,頭髮亂蓬蓬的,他們正在遭受如此多的痛苦,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所有這些幸福。 但是谁愿意放棄幸福呢? 我們正在放棄痛苦。 我們放棄不滿意 條件.

問題來了,“哦,好吧,那麼我可以放棄,我可以去酒吧,我可以去酒吧,我可以去迪斯科,我可以去看電影。 因為我沒有放棄快樂,所有這些都讓我快樂!” 然後問題是檢查:他們真的讓你快樂嗎? 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些事情真的能讓你快樂嗎? 它們真的能給你帶來內心的平靜嗎?

當我們看到很多我們所依附的東西時——而且我們都有不同的東西——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想:“哦,酒吧,那是個好地方,我想去那裡!” 有些人可能會說:“哦,酒吧,真累! 我想去麵包店,忘掉酒吧,把麵包店給我!”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版本,但事情是我們為了自我愉悅而抓住的任何東西,這真的會帶來幸福嗎? 還是結果不盡如人意? 因此,如果有一種更幸福、更滿足的狀態,我們不會介意放棄的東西——明白我的意思嗎? 因為作為在輪迴中徘徊的眾生,我們非常執著於通過與感官對象接觸而獲得的直接快樂,我們對此有點沉迷。 我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感官對象,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沒有,但不管是什麼,我們有點沉迷於我們自己的品牌。

我們實際上非常狹隘,如此狹隘,因為我們認為只有那些東西才能帶來幸福,無論是酒吧、麵包店還是辦公室(商務辦公室),如果你是一個工作狂的話。 我們認為,“這會帶來幸福。” 這不是我們自己的經驗,實際上! 因為我們都有過這些東西,而且它們有一段時間很好,但後來它們讓我們有點平淡,因為我們又回到了以前的地方。 無論我們從中得到什麼,無論我們是酒鬼、“麵包狂”還是工作狂,在我們做了任何事情之後,我們又回到了起點。

我們放棄的不是快樂。 我們正在放棄我們生活中的這種不滿意,這種無法找到平靜的心靈,或無法在我們的生活中獲得任何滿足感。 這種感覺就像我們總是不得不去這裡,那裡,這里和那裡,危險地追求快樂。 我們常說的為幸福而奮鬥。 當我們談論 放棄,那是放棄低級幸福的標誌。 當我們將該術語翻譯為“確定的出現”或“自由的決心,”然後我們正在尋找積極的一面,“我想跳出我所處的盒子”和“我絕對想進入一個快樂的狀態。 我決心擺脫痛苦並獲得解脫。” 那是基於知道除了感官快樂之外還有其他種類的快樂。

有來自禪定的快樂。 只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佛法,放下許多讓我們的心如此狹窄和緊繃的事情,所產生的快樂。 然後當然還有能徹底清淨心,證得圓滿覺悟,真正能利益眾生的究竟快樂。

我們對更高層次的幸福沒有太多經驗。 一開始它似乎有點嚇人。 我們更多地關注 放棄 一邊說,“那太可怕了。 我不想放棄這些東西,因為我不知道我是否會變得更好。” 但它的一部分是意識到你並沒有放棄你所擁有的快樂和幸福,你正在放棄它帶來的痛苦,你正在放棄 附件 給帶來痛苦的對象。 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不是客體,而是我們的 附件 對它來說,當心被束縛在帶來如此多痛苦的對像上時。 我們正在放棄這一點,並渴望一個沒有這種情況的國家,而這種自由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和 寧靜,並深深滿足。

這只是在談論這個詞,以及我們正在嘗試做的事情。 只是放棄痛苦的整個想法,從推開不令人滿意的事情中解脫出來 條件,而不是堅持不滿意 條件,認為他們是幸福的,而實際上他們不是。

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愚蠢的故事,一個人有一隻老虎追著他,所以他從懸崖上跳下來,但懸崖底下有一隻老虎。 他抓起一根樹枝,掛在兩隻老虎之間的樹枝上。 那里長著草莓,所以他說,“哦,多棒的草莓啊。 現在我可以享受了。”

不同的傳統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個故事。 但我總是把它看成,如果你在兩隻老虎之間,你會從草莓中得到什麼樣的快樂? 我的意思是,是的,活在當下應該是一種享受。 他們經常講述這個故事:是的,只是活在當下。 不怕以前追你的老虎,也不怕以後來的老虎。 但只要享受草莓,活在當下。 有些人這樣講故事,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對我沒有多大幫助。 當我掛在兩隻老虎之間的樹枝上時,我不認為我真的會在草莓中找到滿足感。 如果你這樣看,你想做什麼? 你想完全擺脫這種情況。 你真正想做的是你想學飛。 忘記草莓,學會飛! 因為那會讓你完全擺脫困境。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如此多的困惑和如此多令人困惑的選擇。 “我應該這樣做嗎? 我應該這樣做嗎? 什麼會給我更多的快樂?” 或者,“什麼可以減輕我的痛苦? 因為這裡有這隻老虎,那裡有那隻老虎,是時候駕馭這一切了。” 但這仍然是在框內思考。 “我怎樣才能駕馭我的生活,這樣我才能獲得盡可能多的快樂,並儘可能遠離痛苦?” 而我們在精神上所追求的是讓自己擺脫完全被困在那個盒子裡的不令人滿意的狀況。 讓我們徹底擺脫這種混亂。

在離棄苦的同時,我們也想放下苦的因。 在這裡,我們只退了一步。 我們開始看到,一些我們非常執著的東西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 我們開始看到去酒吧很好,但是你喝醉了回家,第二天你感覺不舒服; 去麵包店很好,但是你體重增加了,你會覺得很不舒服,你的醫生對你不太滿意,你得了糖尿病; 或者你成為一個工作狂,最終也不是很令人滿意,你得到了錢和聲望,但是你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影響,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受到影響。

我的意思是這些東西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它們,它們甚至不會帶來我們一直想要的直接幸福。 他們可能會給我們一個瞬間的衝動,但即使在這一生,他們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和困難。 通過追逐他們,我們創造了負面 因果報應 它模糊了我們的思想,模糊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處於更痛苦的境地。

斷離苦因

當我們在開發 放棄 苦難的,不滿意的 條件,它也放棄了原因,這與 附件執著 我們必須從所有這些事情開始。 如果我們一開始沒有把所有這些事情都看成如此美好,並且渴望並執著於它們,那麼我們以後就不會遇到所有問題。

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這就像如果您沒有洗衣機,那麼您不必擔心洗衣機壞了。 就好像你對某些東西沒有執著,那麼你就不用擔心你有那個對像還是沒有那個對象。 你的心在那裡更加平衡,更加平靜。

我們想放棄苦受,我們想放棄那些受苦受的因。 根本原因是 附件 和無知和 憤怒 這讓我們參與了很多不同的事情,然後導致 因果報應 讓我們有痛苦的感覺。 或者使我們與外界的事物和人有牽連,然後我們產生混亂, 附件和  憤怒 我們創造了更多的負面行為,為未來的更多苦難播下了種子。 我們不僅要放棄痛苦的感覺和悲慘的處境,而且要放棄所有使我們陷入這些境地的原因,尤其是 附件,當然還有仇恨和怨恨和 憤怒,驕傲,嫉妒和困惑:所有這些。

道德準則

發生的事情是,我們越想擺脫痛苦,就越想停止痛苦的因。 所以這就是道德行為的來源,因為當我們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時,我們就在放棄痛苦的原因。 明白我在說什麼? 因此,道德行為不僅僅是做好兩雙鞋。 這是關於擁有一些智慧和知道,“哦,這會導致痛苦。 我正在放棄痛苦的原因。” 我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因為如果我這樣做,我就會放棄導致痛苦的行為,我會創造更多帶來快樂的行為。

道德行為是不傷害他人的願望。 以這種方式思考道德行為,這不是某人強加給我們的一堆規則,而是希望不傷害我們。 我們越是不希望受​​到傷害,我們就越遠離自己痛苦的原因。 真的不是嗎? 我們越是培養不傷害的願望,我們就越遠離無明, 憤怒附件 這是我們自己痛苦的原因。 道德行為是我們為自己、為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事情,當然我們也為他人的利益而做。 因為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想要快樂而不想要受苦,那麼我們就不想做使他們受苦的有害行為。 當我們保持道德行為時,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痛苦的原因,也停止了給他人帶來痛苦。 它對我們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

道德行為在這條道路上如此重要的全部原因在於:當我們放棄造成傷害的願望時,我們也放棄了為自己創造痛苦的原因。 這是道路上的第一步——放棄造成傷害的事情。

現在,看看我們的頭腦對我們來說很有趣,因為我們總是說:“我不想傷害任何人。 我想做一個溫和的佛教修行者。 我不想傷害。” 嗯……看,稍微審視一下我們的想法很有趣,有時我們會因為讓你知道誰不舒服而有點刺痛,我們不記得對他們做過什麼,不是嗎? ? 有人對你做了什麼,你就得到了正確的 Aghr! 然後你看起來很無辜。

或者只是你知道有時我們內心有這種叛逆,這種“嗯”。 你知道那個嗎? “… 讓我!” 或者我們有各種不同的小方法,不知何故感覺我們正在勝過其他人。 我們不一定會在身體上傷害他們。 好吧,有些人想要死刑和投擲炸彈,但有時我們不介意稍微傷害他們的感情。 我們不介意冒犯他們,我們不介意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我們的大腦真的從這件事中得到了一些嗡嗡聲,就像“哦……我更強大了。 我可以傷害某人……嗯。” 但是我們沒有表現出來,因為如果我們那樣做,我們就不是一個好人。

我們看這個放棄傷害的願望還是蠻有意思的,其實沒那麼容易,是的,沒那麼容易。 這需要好好審視自己。 為什麼我認為傷害別人會對我有好處? 為什麼我覺得它會讓我變得強大? 還是給我更多的聲望? 還是給我某種控制感? 基本上,我可以打擾某人,不是嗎? 我們有時會因為竊聽別人而感到高興。 而我們是如此的無辜。 “嗯嗯,打擾到你了嗎? 我很抱歉。” “你真的應該依戀(聽不清:23:10)。” “我沒有任何傷害的意思。 你只是過度敏感和依戀。”

我們需要稍微看一下,如果我們得到了整個事情,我們腦海中的那個機制是什麼。 是的,不為別人做事,很有趣不是嗎? 有時我們小時候就學過。 記得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會得到某種感覺,“我知道如何讓爸爸媽媽生氣。” 然後在學校裡“我知道如何讓我的老師生氣。” 然後“我知道如何做一些事情來真正打擾別人。” 只是看著那個頭腦,那個自我身份,如果我能讓其他人不舒服,我就會覺得我有一些力量。

正如我所說,道德行為正在放棄這樣做的願望。 它正在放棄那個,放棄那個。 如果我們想擁有權力,我們將無法通過它獲得權力。 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正在更仔細地觀察什麼是權力,什麼不是權力。 它能夠對其他人做某事,無論是向他們投擲炸彈還是死刑或竊聽他們,無論是什麼。 那是一種真正值得擁有的力量嗎? 我們沿著這條線做了一些反省,所以我們開始放棄傷害的願望。

放棄,而道德行為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它幫助我們將生活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完全擺脫這種陷入低級幸福的境地。 我們所謂的輪迴或輪迴,在無明的影響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生。

濃度

然後下一步是培養專注力,這樣我們就能專注於心,而不是讓心像一頭髮狂的大象四處奔跑,或者像一隻猴子在樹枝間擺動。 道德行為先於專注。 現在為什麼? 首先,這樣做更容易,因為通過道德行為,我們限制了身體和言語行為; 我們用專注來抑制心。 約束思想比身體和言語行為更難做到。 因此,我們必須從捨棄有害的身語和語業的道德行為開始,然後進步到捨棄負面心理態度的定。 如果我們不放棄身體上和語言上的傷害,我們究竟要如何放棄讓我們想要傷害他們的精神煩惱呢?

問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真正看到這一點很重要,是 身體 沒有動機,嘴巴是不會動的。 頭腦中總是有一個動機。 這就是為什麼與頭腦一起工作比與頭腦一起工作更困難的原因 身體 和言語,因為頭腦是第一位的。 頭腦中的動機是第一位的。 然後,在那個動機之後,讓嘴動起來,讓 身體 做某事,那裡有一些時間,在 身體 和言語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停止語言和身體的負面行為比停止精神的負面行為更容易,這就是為什麼道德行為首先出現,然後集中建立在此之上。

此外,如果我們在做很多不道德的活動,那麼大腦就會思考並圍繞著所有這些活動。 然後當我們坐下來 幽思,而不是能夠集中精力,我們將計劃下一個傷害某人的方法,或者我們會因為這樣做而感到內疚。 不道德的行為使禪修變得困難,因為它只會讓我們的心遠離禪修的對象 冥想,並陷入縱容或悔恨和內疚。

智慧

然後在這個定的基礎上,讓心變得更穩定,不受所有負面情緒的影響,它可以專注於一個對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發展智慧,智慧滲透在實相的本質中,它如實看待事物。 而當它這樣做時,它就會成為對抗無知的力量。 當無明被拋棄時, 附件,仇恨、怨恨、嫉妒、傲慢,所有這些從無明中產生的東西,然後它們也被去除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這個三個階段的過程:道德行為、專注和智慧。 他們被稱為 三項高等培訓 在佛教中。 當我們描述解脫之道時,它是建立在這些 三項高等培訓: 道德行為,專注和智慧。 通過練習這些,我們能夠實現 自由的決心 我們有。

自由的決心 想要切斷我們所有的痛苦和困惑。 通過這種三重修行,我們實際上是在修行這樣做的道路。 它將心帶入一種從所有這些煩惱中解脫的狀態。 擺脫痛苦及其帶來的不滿意結果的解脫——就是這種解脫本身——是一種解脫和解脫的狀態。 極樂. 然後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用它來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並真正致力於為他人服務和利益並帶領他們走上解放的道路時,就會有更多的感覺喜悅和 極樂,因為你真的知道你不只是在尋找自己的解放,而是你真的有一顆愛和同情每個人的思想,一顆心,你真的希望每個人都快樂。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