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培養我們的動力

利用我們寶貴的生命:第 4 部分(共 4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三個層次的動機

  • 利用我們寶貴的生命
  • 動機的三個層次

LR 015:動機,第 1 部分(下載)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動機

  • 欣賞不同的傳統
  • 對自己有同情心

LR 015:動機,第 2 部分(下載)

問答:第 1 部分

  • 對抗分心和 懷疑
  • 沉思和沈思的區別 冥想
  • 相信 的話
  • 改變我們的看法

LR 015:問答,第 1 部分(下載)

問答:第 2 部分

  • 控制和安全的需要
  • 加強我們的 放棄
  • 的重要性 放棄

LR 015:問答,第 2 部分(下載)

讓我們看一下第一張寫著“Overview of the 拉姆林: 大綱。” 我們剛剛結束了一個關於寶貴的人的生命的重要話題。 本課程的目標之一是讓你有一個整體的看法,所以我想讓你在我們進入下一節時簡要地看一下大綱中的主要主題。

如何利用我們寶貴的人生?

在大綱中,4.B.1 是“被說服利用我們寶貴的人生”。 我們已經這樣做了。 我們說服自己,我們擁有一些珍貴的東西。 所以現在我們進入下一階段,即 4.B.2:“如何利用我們寶貴的人生。” 其中,主要有三個副標題:

  1. 在與最初動機的人相同的階段訓練我們的思想
  2. 在與中等動機的人相同的階段訓練我們的思想
  3. 在一個更高動機的人的階段訓練我們的思想

整個漸進路徑的設置目標是成為一個 ,以產生利他意圖為目標 為了他人的利益,這是最高層次的動機。 第一個副標題之所以叫“修心養初心”,是因為有些人只有初心。 我們與他們一起練習,但不只是像他們那樣練習。 然後有些人只達到了第二層次的動機。 我們與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一起練習,但不僅僅是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正在超越。 所以從一開始,整個漸進路徑就是為我們設置的,我們要走到它的盡頭,我們不會卡在中間的某個地方。

通過三個層次的動機逐步擴展我們的思維

理解這三個層次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包含了所有的教義。 . 如果你了解這三個層次的動機,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不同實踐,那麼每當你聽到任何傳統的任何老師的任何教導時,你就會知道它適合漸進路徑的哪個位置。 這消除了我們在修持佛法時經常遇到的許多困惑。

這三個層次的動機是我們思想的一種非常漸進的擴展。 最初當我談到教法時——我不能代表你,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並不是真的在尋找任何東西。 我知道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太對勁,而且我知道還有更多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我基本上只是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和快樂。 通常我們開始接觸佛教事物只是因為也許有人死了,或者我們的家庭有問題,或者我們不開心,或者我們覺得還有更多的東西,我們正在尋找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解決任何問題的東西我們面臨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通常來的動機。 當我們進入 的教導,我們逐漸開始擴大那個動機。 最初的動機基本上是關心我們現在的個人幸福,不是嗎? 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都想要快樂。 很公平。 我們不是在想,“我想要從現在起的三個劫都快樂,如果其他人快樂就好了,”但我們基本上來是因為我們想要立即快樂。 這是我們的基本動機。 現在,當我們開始修持教法時,我們就開始擴大這種動機。

我們開始擴展它的第一種方式是時間方面的。 我們開始更多地展望未來。 而不是像孩子一樣,“我現在想要我的足球,媽媽; 晚飯後我不想要,我現在就想要,”我們不再以那種態度對待生活,而是開始展望未來,開始看到我們的生命會有終點。 死亡是一定會到來的。 肯定是在劇本里,沒辦法改寫。 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哦,如果我要死了,死後會發生什麼?” 我們開始思考重生——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 它不像一些大空洞。 有東西在繼續。 那時我們會發生什麼事? 因此,展望未來,看到這肯定會發生,而且沒有辦法繞過它,我們開始擔心“我怎樣才能平靜地死去? 我怎樣才能以和平的方式過渡到新生活? 我怎樣才能有另一種生活讓我繼續修煉呢? 不做翠湖的鴨子,還怎麼過好日子呢?” 沒有冒犯鴨子的意思,[笑聲] 但如果你有選擇,你現在更願意去哪裡?

所以我們開始擴大我們的動力。 這三個層次的動機中的每一個都涉及尋找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不受歡迎的東西),尋找可以解決它的東西,第三,找到實現它的方法。

級別 1:在與最初動機的人相同的階段訓練我們的思想

在這第一層次的動機中,我們正在遠離不安、痛苦的死亡和困惑、痛苦的重生。 我們正在尋求平靜地死去,有一個快樂的過渡,並有另一個快樂的重生,我們可以在其中繼續修行。 這樣做的方法是保持道德,特別是觀察 因果報應,一方面放棄破壞性的行為,另一方面將我們的精力投入到建設性的行動中,因為我們的行動為我們將要成為的人創造了原因。

所以我們有一些我們正在遠離的東西,一些我們正在尋求的東西,以及一種實現它的方法。 這是擴展我們心智的第一種方式。 不是我現在的快樂,而是我死時和來生的快樂。

級別 2:在與中等動機的人相同的階段訓練我們的思想

過了一會兒,我們開始想:“嗯,獲得良好的人身真是太好了。 我真的很想要那個。 總比做鴨子好。 這比做一條蠕蟲要好。 但是,如果我只是要結束另一種美好的生活,我仍然會有問題,我仍然會老、病、死,我仍然會迷茫,我仍然會會生氣,我仍然會 附件 和嫉妒,我仍然不會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如果我仍然要遇到所有這些困難,那麼終點是什麼? 必須有一些不僅僅是重新運行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正​​在遠離的是擁有像現在這樣的生活的所有樂趣,甚至比現在更好的生活,同時仍然陷入整個煩惱系統1因果報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思想完全被無法控制地進入我們思想的任何想法所推動。

我們正在遠離所有這些混亂,所有那些出生、變老、生​​病、死亡以及得不到我們想要的和得到我們不想要的東西的垃圾情況。 我們正在生成的是 自由的決心 從這一切。 我們渴望解脫。 我們說:“我想擺脫這些東西。 好好重生固然好,但我想從這個摩天輪上下來。 必須有更好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發願解脫或涅槃,就是停止受無明和煩惱的控制, 因果報應,以及它們的所有後果和困難。 我們正在遠離整個重生循環。 我們正在轉向解脫和涅槃,在那裡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持久的快樂。

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稱為 三項高等培訓. 有更高的道德訓練,我們已經開始實踐; 更高的定力訓練,以便我們能夠控制我們的心並調伏粗重的煩惱; 和更高的智慧訓練,使我們能夠了解實相,從而消除困擾我們的無明。 這就是我們將在第二層動機中使用的方法。 你可以看到我們仍在擴大我們的動力。

級別 3:在更高動機的人的階段訓練我們的思想

現在,有了第三個層次,最高層次的動機,我們又一次擴大了我們的動機。 不是我現在的快樂,不是我死後和來世的快樂,也不是我解脫的快樂,我們變得非常、非常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數十億和數十億其他生物的世界中。 而且我們非常依賴他們。 他們對我們非常友善。 他們和我們一樣想要快樂,和我們一樣想要避免問題。 因此,僅僅以改善我們自己的重生或獲得我們自己的解脫的態度來追求我們的精神道路是相當以自我為中心的。 我們開始面對自己仍在尋找自己幸福的那一部分,只不過現在是我自己的精神幸福。 所以我們看著說,“嘿,我能做的不止這些。 我能對一切眾生有很大的利益,考慮到他們對我的恩情,我應該努力利益他們。”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正​​在遠離的是我們自己解放的自我滿足的和平狀態。 我們說自己解脫很好,其實是有限度的。 我們想遠離它。 我們要做的是培養一種非常強烈的利他主義意圖,成為 這樣我們才能最好地帶領他人獲得持久的幸福。

我們練習這樣做的方法稱為六 深遠的態度. 有時它被翻譯為六波羅蜜或在梵語中,六波羅蜜 波羅蜜多. 在皈依祈禱文中,當我們說:“通過布施我創造的積極潛能和其他 深遠的態度”——是指這六種:布施、持戒(又來持戒了,離不開它)、(笑)忍耐、喜精進、定力、慧。 然後在我們完成之後(那六個 深遠的態度),我們將使用的方法是密宗道。

你可以看到,當我們根據動機的三個層次來看這三個層次的修行時,它確實包含了 .

欣賞不同的傳統

上座部的教義包括前兩個層次的動機——尋求良好的重生和尋求解脫。 然後是上座部道的元素,談論第三層次的一些事情,比如愛和慈悲。 但大乘教法強調培養慈悲心,將其視為至高無上,並提供發展第三層次動機的所有技巧。

所以大家在這張示意圖中可以看到,我們所謂的“藏傳佛教”,包含了上座部、禪宗、淨土等所有不同的佛教傳統。 所有這些教義都包含在三個動機層次的框架內,以及人們為實現每個動機層次所尋求的目標而實踐的方法。

僅僅理解這一點就是我們永遠不應該批評任何其他佛教傳統的一個非常有力的理由。 我們可能實行一個特定的傳統,但其他傳統的實行在我們的傳統中。 並不是所有不同的傳統都將不相關的事情分開。 一點也不! 因此,這打開了我們的心胸,讓我們能夠欣賞其他傳統和其他介紹的教義。

它也打開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認識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水平 心願 在一個特定的時刻。 我們可能有一種 心願. 我們的朋友可能有另一個。 沒關係。 你可以看到有這個順序過程。

我們可以通過這個佈局看到我們必須經歷這個序列(三個層次的動機)。 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必須以非常強烈的方式經歷發展每個動機水平的順序。 有些人寧願不發展前兩個層次的動機。 他們想要直接進入關於愛與慈悲的教導:“我想要 幽思 關於愛和同情。 我想要的方法 菩薩. 慷慨、努力、耐心——我想要這一切。 不要告訴我最低級動機的方法,我必須考慮死亡。 我不想考慮死亡! 不要告訴我在中級動機中我必須做的修行,在那裡我必須思考老、病、無明和苦。 我也不想去想那個! 我只想要愛和同情。” [笑聲]

想要愛和同情是件好事。 這比其他人想要的很多東西都要好。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我們的愛和慈悲是強烈的,如果我們想要它是真正勇敢的、勇敢的愛和慈悲,那麼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思考動機的前兩個層次。 為什麼呢? 好吧,當我們思考死亡和來生並發願讓它們都順利時,在第一層次的動機中,我們在思考無常。 通過思考無常和短暫,這將導致我們稍後進入第二層動機的實踐,認為所有輪迴都是無常的。

因為輪迴中的一切都是短暫的,我們不能執著其中的任何一個。 而且因為它總是一直在變化,因為沒有什麼是我們最終可以抓住的,無法讓自己在世俗的方式中安全,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目前狀態的局限性。 我們看到了我們現在存在的缺陷。 我們必須非常誠實地看待我們自己的不滿,我們自己不受控制的事實,無論我們付出多少努力來使這一生或任何生活順利,總會有頭痛。 無論我們做了多少社會行動,無論我們有多少立法,無論我們參加了多少示威遊行,這仍然是輪迴。 還是會循環存在。 為什麼? 因為我們受到無明的影響和 憤怒 以及我們所擁有的整個痛苦的願景。 我們必須直面那個,真正看到我們當前存在方式的缺點(這就是痛苦的意思),以及我們被自己的困惑、無明、不安的心的力量所困的境地。

對自己有同情心

看到這一點,我們開發了 自由的決心. 更西方的說法 自由的決心 就是說對自己有同情心。 你在嚴格的佛教術語中找不到這個。 但是第二層動機的意義 自由的決心 就是要對自己有同情心。 換句話說,我們看待我們被無明和我們的無明力量所困的情況。 因果報應,我們對自己產生同情心。 我們希望自己從這整個混亂的循環中解脫出來,不僅是現在,而且是永遠。 我們認識到我們有能力獲得另一種幸福。 我們有一種非常深切的同情心,希望自己快樂,而且以一種影響深遠的方式,而不僅僅是想要巧克力中的快樂。

對自己的深切悲憫來自於審視自己的困難和痛苦。 只有當你認清困難和痛苦是什麼時,你才能生起這種慈悲——慈悲,即希望擺脫困難和痛苦。 這是唯一的方法。 在我們考慮別人的困難和苦難之前,我們必須看看自己的。 在我們能夠產生第三層次動機的利他意圖之前,希望其他人從他們所有的困難、問題和困惑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對自己有同樣的同情心和態度。 在我們了解別人痛苦的深度之前,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痛苦的深度。 否則理解別人的痛苦只是智力上的廢話; 如果我們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情況,我們就不會有任何直覺。

所以你看,要有第三個層次的動機,也就是對他人真正的同情和利他主義,看到他們的困難並希望他們從中解脫,我們必須有第二個層次的動機,我們在其中接觸到我們自己在輪迴中的所有缺點。 在我們能夠看到之前,我們必須想一想一切都是無常和短暫的,沒有什麼可執著的——這是第一層動機的基本修行。

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明白,如果我們要培養愛與慈悲,我們真的必須通過這三個步驟才能得到它。 否則我們的愛和慈悲就會變成盲目樂觀[愚蠢地樂觀]。 它變得非常盲目樂觀。 我們無法維持它。 我們缺乏勇氣。 每當我們試圖表現出慈悲心時遇到困難,我們就會失去勇氣。 我們變得氣餒。 我們退縮了。 我們需要完成前兩個步驟,並在非常深的層次上了解所有內容。

牢記三步框架可以豐富我們的理解,無論我們目前正在練習哪一步

同時,當我們執行前兩個步驟時,我們會想到第三個步驟的目標。 所以從一開始,當我們禪修死亡和不幸的重生、皈依和所有這些其他主題時,我們心裡想:“我想成為一個 菩薩. 我希望,在這一切結束時,能夠讓所有眾生從他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真的花一些時間考慮這個。 接下來幾天你回家的時候,早上 冥想,想想這三個層次,他們每個人都在遠離某些東西。 他們每個人都在尋求一些東西。 每個人都有積極的一面 心願,並且有一種方法可以完成每一個。 認真想想他們,從第一個到第二個再到第三個,看看他們是如何有機發展的。 然後倒退,看看如何擁有第三個,你需要第二個,而要擁有第二個,你需要第一個。 想一想所有的教法如何包含在這三者之中。

一開始,我學習了所有這些不同的冥想和所有這些不同的技巧,雖然我的老師教了我動機的三個層次,但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思考它們以及它們如何組合在一起。 所以對所有這些都有很多困惑。 但是一旦我花時間思考它們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然後事情就開始水到渠成。

當我們依次修行時,我們仍然有最後的更高修行作為我們的 心願 並作為我們的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在你的 拉姆林 冥想你每天做一個不同的主題,從頭開始——靈性導師,珍貴的人間輪迴,死亡,不幸的輪迴,皈依, 因果報應、四聖諦、如何離苦、舍、視眾生為母、培養慈悲等。我們做每一個 冥想 按順序,然後我們回來,我們重新開始。 我們一直以周期性的方式做這些。

這可能非常非常有幫助。 這並不是說當我們做第一個關於 精神導師,或者關於寶貴的人的生命,我們只考慮這一點,不考慮其他任何事情。 相反,我們可能會專注於這些早期的冥想,因為那是我們在練習中真正處於的位置。 但我們也有全局觀,因為我們已經做了一些 冥想 在所有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我們回過頭來冥想早期的實踐時,我們對最終實踐的理解越多,例如寶貴的人命,或者擁有 靈性導師,我們就會更好地理解它們。 我們對開始的做法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助於為以後的做法打下基礎。 越了解後面的,就越豐富我們對開頭的認識。

所以我們開始看到所有的教義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 當然這需要一些時間。 我們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來考慮所有這些。 沒有其他人可以為我們做這件事。 沒有小藥片可以吃。 我們必須努力去做思惟和 冥想 我們自己。 但是,正如我們上次所講的,所有證悟眾生都是在寶貴的人身基礎上證悟的。 我們也有寶貴的人命。 唯一不同的是,當我們去曬日光浴時,他們付出了努力,而是喝了可樂。 這基本上是投入能量的問題。

這並不意味著推動我們自己、驅使我們自己和拖累我們自己,而是意味著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要去哪裡,並為到達那裡投入能量。 我們在世俗的事情上這樣做,不是嗎? 如果你有一個職業目標,你知道你想擺脫什麼(流落街頭)和你想要實現什麼(金錢和安全等等),方法就是去上學那些年,要好好填寫簡歷。 而且你有精力去做。 而你做到了。 如果我們可以為世俗的事物這樣做,那麼我們當然也可以為靈性的事物做同樣的事情,因為當我們為世俗的事物這樣做時,所有的利益都會在我們死後消失。 但是,如果我們將同樣的努力投入到精神修行中,利益不會在我們死後消失; 它繼續。 這真的只是把我們的精力放在那個方向上的問題。

聽眾: 如果我在分析過程中總是分心怎麼辦 冥想 對我的實踐去向有很多疑問?

尊者圖登卓龍(VTC): 為此,做一些呼吸是非常好的 冥想 讓心安定下來。 另外,我認為回到我們的基本動機可能會很好。 很多時候分心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有動力 冥想 不是很強。 所以我們回來通過三個步驟來培養良好的動力。 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我們對其他眾生有這種由衷的承諾。 我們希望發展自己以造福於他們,這成為我們開展工作的強大動力 冥想 出色地。 當我們對他人有一種普遍的責任感時,我們就會覺得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我們自己的 冥想 很重要。 它可能不會在這一瞬間帶來別人的終極幸福,但是當你的水龍頭漏水而你正在裝滿水桶時,所有的水滴都需要裝滿水桶。 現在的 冥想 可能只是桶中的幾滴水,但它正朝著填滿桶的方向發展。 這樣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嗎?

聽眾: 沉思和沈思有什麼區別 冥想?

職業訓練局: 好吧,在這裡我的意思是思考事物。 檢查他們。 我們有一個三步過程,即聽、想或思惟和禪修。 聽聞是獲取信息,就像聽聞教法或閱讀書籍或討論。 思考它是在確定它的真實性,獲得一些信心,相信它是這樣的,檢查它。 冥想它是將我們的思想轉化為那種感覺的實際步驟。

所以當我說“考慮”時,我強調的是第二步。 你現在聽到教法了。 當你回家時,你會思索和思考他們:“這是真的嗎? 這有意義嗎? 真的有這三個層次的動機嗎? 我可以開發它們嗎? 我需要前兩個才能擁有第三個嗎? 它們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我什至想這樣做嗎?

因此,您考慮已解釋的任何內容。 你想想解釋中的不同點。 你想想你在第一層次的動機中要遠離什麼,你要走向什麼。 實現它的方法是什麼? 該方法如何實現它? 然後這樣做就足夠了嗎? 嗯,不,因為我想完全脫離輪迴。 所以這就是我要遠離的東西,我想要走向什麼? 我要解脫。 方法是什麼? 這 三項高等培訓. 那些怎麼做 三項高等培訓 努力消除將我束縛在輪迴中的無明?

您會考慮這些事情——它們如何運作,它們如何相互關聯。 然後你進入第三個層次的動機。 我自己的解放就足夠了嗎? 你想像自己,“我在這個巨大的宇宙中。 數十億個太陽系。 地球上和整個宇宙中有數十億種不同的生物。 我只關心自己的解放就足夠了嗎? 好吧,實際上我能做的更多。 如果我真的發揮我的潛力,對每個有關的人都會好得多。” 所以我們思惟,遠離自滿的平靜,走向圓滿的證悟,觀察六 深遠的態度 以及密宗道的品質,以了解這些東西如何使我們達到那個目標。

你坐在那裡認真地想一想。 你將不得不考慮很多很多次。 所有這些東西在 拉姆林,我從一開始就一直在做這種沉思,我覺得我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理解它的不同層次。 你對它的思考不僅僅是理智的思考。 這不像寫一篇關於動機的三個層次的學期論文。 但是通過思考它與你自己的關係以及它對你自己生活的意義,然後就會對你自己的潛力、你想要在生活中走的方向、你想要的生活方式產生一些感覺。 當您考慮這些事情時,可能會出現一些非常強烈的感受。 在這一點上,你真正專注於正在生起的感覺。 你真的堅持了,這是第三步: 冥想.

相信佛陀的話

聽眾: 應該幫助我們了解人身難得難得的三點,都是基於某些假設,我並不相信。 我們怎麼知道它們是不是真的?

職業訓練局: 是的,它們都很隱蔽 現象. 在佛教教義中,一種對付極其隱秘的方法 現象 是為了解釋如果有些事情 說你肯定知道是真的,你開始對它產生信任和信心 . 所以你相信他說的其他事情,基本上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和信心,即使你可能從自己的經歷中不知道這一點。 但這有時只會讓我們變得完全瘋狂。 [笑聲]

但沒有辦法解決它。 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涉及一定程度的信任。 當你開始一年級時,你相信會有一所高中供你去上,並且會有資金來運營這所高中。 我們在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信任。 現在,這不是一個問題,“好吧,我只是不想那些事情。 我會相信他們,即使我不理解他們,”而是,我們暫時接受它,“我會接受它,我會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我會繼續檢查這些事情,我會繼續在我所在的地方工作。” 這也是我剛才講的,後面的東西你明白了,前面的就明白了。

你看,我們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我們對自己是誰有非常強烈的觀念。 當我們說“我”時,我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我,我,這個 身體,這種精神狀態,現在。 我們如此堅定地擁有它,以至於我們無法想像成為其他任何東西。 我們甚至無法想像變老。 你有沒有照過鏡子,想像過如果你活到 80 歲,你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甚至不考慮這一點。 這將成為我們自己的經歷:變老,滿臉皺紋, 身體 不工作。 你有沒有想過患有老年癡呆症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中的一些人會患上老年癡呆症。 我們甚至無法想像,但我敢肯定,如果我們真的考慮過,是的,為什麼不呢? 有人得了老年癡呆症。 不只是其他那些老人。 可能是我。

我們甚至無法想像當嬰兒是什麼感覺,儘管這是我們自己的經歷。 我們絕對是一個嬰兒,但我們甚至無法想像成為一個人,對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完全依賴和無助是什麼感覺。 然而,那是不久前我們自己的經歷。 所以你看,這種關於我是誰的非常僵化的觀念使我們心胸狹窄,以至於我們甚至無法接觸到自己今生的體驗,更不用說思考死亡和來生了。

改變我們的看法

其實,我們可以從不止一個角度來看待任何一種體驗。 你可以給貓梳毛,壓扁跳蚤,並認為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你可以梳理貓,壓扁跳蚤,突然之間,這就是你頭腦中的整個啟蒙之路,因為你正在考慮道德和一切。 因此,它不斷回到這樣一個事實——在這裡你看到了空性的整個概念——我們認為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我們認為我們所想的一切,我們所感知的一切,我們所有的解釋,我們所有的偏見,我們所有的偏見,我們所有的意見,我們認為它們是現實。 那是我們的大問題。 部分原因是我們認為我們現在是誰,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 這就是將我們鎖定在這麼多事情上的原因,因為這使我們甚至無法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事情可能並不完全像我們認為的那樣。 我們甚至很難質疑自己的意見。

當我們開始看到這一點時,我們就開始理解為什麼無明是輪迴的根源和所有問題的根源。 我們開始看到我們是如何被我們的無知所困,但我們卻認為我們無所不知。 這是我們的大問題。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時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是如何被自己的思維方式禁錮的時候,我們開始創造一點空間來思考,“嗯, 讓我意識到我在囚禁自己,我完全沉迷於我對自己的觀點、看法和解釋。 他打開了我的思路,開始質疑這一點。 也許 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也許我應該考慮一下他談到的一些事情。 我不必把它們當作一個大教條來成為一個好的佛教徒,但我可以讓它們進入我的腦海,因為 確實以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打開了我的思路。 我可以開始檢查其他一些。” 然後我們想到他們。 我們開始觀察事物。 我們開始觀察事物。 然後事情開始水到渠成。

所以,還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怎麼知道道德創造了善投生的因? 布施、忍辱、喜精進、定力和智慧創造了 條件 擁有這寶貴的人命? 因為那不是我們的經驗。” 好吧,如果你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也許是這樣。 也許這個框架可以用來描述我們自己的經歷。

例如,我審視自己的生活。 我怎麼當尼姑了? 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通常將事物歸因於遺傳和環境; 沒有談論 因果報應. 如果我從基因上看,在我所有的祖先中沒有一個佛教徒。 所以我不認為我是佛教徒,因為我有成為佛教徒的基因。 現在,如果我審視我的環境,我並不是從小被培養成佛教徒的。 我長大的社區不是佛教徒。 有一個和我一起上學的日本男孩,但我什至不確定他是不是佛教徒。 [笑聲] 我對佛教的全部了解是關於世界各大宗教的書籍中的那些圖片。 拿著這些香火和這些雕像的人——我看著他們,我想,“他們拜偶像,多可怕! 這些不傻嗎?” 那是我小時候對佛教的印象。 所以在我的環境中,沒有什麼能讓我成為佛教徒。 那我為什麼是佛教徒? 為什麼我決定成為一名修女? 這不是由於基因,也不是我這一生的環境。

所以這打開了我的思路,開始思考也許前世有什麼東西。 也許有一些熟悉,有一些傾向,有一些在今生之前發生的接觸,所以這一生,不知何故,我的心對它感興趣。 我看不到我的前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對它們完全沒有記憶。 但是你可以開始看到,也許整個重生的想法可以解釋這一點。 也許這整個想法 因果報應 可以解釋我這一生的實際經歷。 所以我們的心開始有點伸展。

你說,“這些非常晦澀難懂 現象. 我們無法向自己證明它們。 我們不認識他們。 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別人的信仰,尤其是 的,因為這個人是誰?” 然後看看你的生活,看看你信任了多少人。 當你坐飛機去某個地方時,你不確定這個人是否有執照。 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喝醉了。 當您登上飛機時,會有難以置信的信任感。

我們用電。 我們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嗎? 科學家們提出的每一個新事物,都像是上帝的最新啟示,我們確信它是真的。 明年他們做了一個不同的實驗來改變整個事情的事實並沒有讓我們 懷疑 根本。 我們完全同意。 我們相信。 我們在報紙上看到一些東西,我們相信記者的解釋是正確的。 我們以難以置信的信任和信念度過一生,其中大部分是在未完全開悟的眾生中。

現實地控制

我們喜歡掌控一切,我們喜歡相信我們所感知的是真實的。 我們喜歡相信我們的觀點是真實的。 我們喜歡感受這種完整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因此,我們一生都在努力控制自己,努力獲得安全感,努力證明我們所想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然而,如果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整個努力只會給我們帶來所有問題。 因為我們與其他人的所有衝突主要圍繞著我們想讓他們相信我們看待情況的方式是正確的。 無論我們與誰發生衝突,他們都看錯了局勢。 如果他們能像我們一樣改變他們的想法和看法,並改變他們的行為,我們就會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正如我做衝突調解的朋友所說,他讓所有來聽他的課的人都很好、和藹可親、靈活,而所有其他固執的白痴——他們離得遠! [笑聲] 他總是驚嘆,“這不是很有趣嗎?”

當我們真正開始審視、質疑事物時,我們的世界觀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如果我們提出一個基本問題,即我現在生活中的一切是否都非常美好,如果我們只問自己這個問題——此刻我是否擁有永恆的幸福? 答案非常明確是否定的。 我們可以看到。 除了必須應對所有其他令人討厭的人、社會、戰爭和污染之外,我們不會選擇在假期做的事情就是我們會變老、生病和死亡。 只是不得不面對那不是一個笨拙的情況。 如果我們看著它說,“等一下。 我在這種情況下。 這就是將要發生的事情。 真的很棒嗎? 這就是我一生所能做到的嗎? 這就是我想要一直經歷的嗎?” 然後我們可能會開始說,“等一下。 不,必須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必須有辦法擺脫這種混亂局面。” 我們開始想,“好吧,也許如果我改變我對事物的思考方式,我也可以改變我的經歷。” 這給了我們一點鼓勵,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的觀點和信念,因為我們開始看到,我們當前的觀點和信念只會讓我們陷入這種並非 100% 美好的境地。

然後是關於控制的整個事情。 我們喜歡控制。 我們覺得我們在控制之中。 但如果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在生活中能控制多少? 我們無法控制高速公路上的交通。 我們無法控制天氣。 我們無法控制經濟。 我們無法控制與我們一起生活的人的思想。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所有功能 身體. 我們無法控制衰老過程。 當我們坐著呼吸時,我們甚至無法控制我們的思想 冥想 十分鐘。 認為我們可以控制也是一種幻想,因為如果我們真的睜開眼睛,我們就無法控制。 關鍵是,我們可以控制一切。 還有希望。 [笑聲] 或者我們也可以做的是我們可以放鬆到我們無法控制的事實。 與其與現實作鬥爭,讓我們的生活成為一場持續不斷的戰鬥,不如讓我們放鬆下來,接受正在發生的事情。 但這涉及我們觀念的改變。 這涉及放棄我們的意見。

當然,我們仍然可以有抱負。 我們仍然聯繫並改變事物和所有事物。 但是我們要避免這種以“這必須是我想要的樣子”來對待每一種情況的心態,當一切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時,我們就會生氣、失望或氣餒。

這整個“應該”的想法。 “不應該有戰爭。” 為什麼不應該有戰爭? 只要我們有 附件, 憤怒,和無知,為什麼不應該有戰爭呢? 這就是現實情況。 但我們都掛斷了電話,堅持說:“不應該有戰爭!” 而不是處理 附件, 憤怒和無知,我們正忙於與戰爭的現實作鬥爭。 我們被它淹沒了。

關於管控期間的具體問題 冥想,當你做正念時 冥想,只要意識到我們自己缺乏控制並放鬆而不是與之抗爭。 意識到每個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試圖將我們想要的藍圖放在上面。

聽眾: 我們的實力如何 自由的決心 一定要讓我們堅持修煉嗎?

職業訓練局: 這就像對道的所有其他理解一樣。 這是在我們身上成長的東西。 就像我們理解的任何主題一樣。 當我們第一次聽到它們時,我們就明白了。 然後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它。 我們又聽說了。 我們再考慮一下。 它不斷地增長、增長和增長。 這 自由的決心——一開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對此相當理智,但隨著我們不斷回到它,我們不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處境和自己的潛力,然後 自由的決心 自動增長。 在路徑的某一點,他們說它變得自發,白天和黑夜。 你甚至不需要再修煉它。 但無論我們現在擁有多少,它都可以作為繼續修行的動力,使我們能夠更多地培養這種決心,更多地修行,等等。

聽眾: 如果我們不能改變老、病、死,為什麼還要去想它們呢? 為什麼我們不接受它們並繼續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試圖創造一個 自由的決心 從他們?

職業訓練局: 好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實際上需要兩個想法。 有兩種思想走到了一起。 我們需要接受一些東西,但我們可以接受一些東西,同時嘗試改變它。 換句話說,接受它意味著我們接受這是現實。 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它作為一個預定的、永遠的、永遠的事情,因為它實際上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來控制原因和 條件 產生它。

這就是我們在西方感到困惑的地方。 我們認為,如果您接受某事,那麼您就不會嘗試改變它。 這就像,“如果我接受社會不公,那麼我就不會做任何事情來嘗試和糾正貧困、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於是我們陷入了“我不會接受”的境地。 我們變得自以為是,在道德上義憤填膺,對所有這些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並污染世界並且沒有按照我們認為應該運行的世界運行的變態感到憤怒。 在那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好吧,世界就是這樣。 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為此生氣。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繼續讓它存在。 我們必須承認這是現在的現實,但我們可以改變未來產生它的原因。

老、病、死也是一樣。 它們是我們的現實,所以我們接受它們。 我們會長皺紋。 我們要死了。 我們會生病的。 這就是我們的現實。 這就是它的現實。 如果我們真的能接受衰老這一件事,我們就能看到它的好處並優雅地變老。 同樣地,如果我們審視我們自己的死亡問題,這就是我們下次要談論的話題,如果我們能夠接受我們將要死去的事實,並且能夠正視那個現實,然後才明白過來接受它,我們就不會那麼害怕死亡了。 因為我們不想看它,所以我們假裝它不存在。 我們給它上色,讓它美麗,我們忽視它,我們在它周圍堆積了很多垃圾,但這都是一個巨大的面具,掩蓋了我們心中真正的恐懼,因為我們不會接受它,因為我們不會。不要看它。 所以只要能夠接受我們將要死去,然後我們就可以死去並且非常快樂。

好的。 我們要坐幾分鐘消化一下嗎? 嘗試從你自己的生活角度思考你聽到的內容。 讓它沉入其中。讓它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


  1. “煩惱”是尊者土登秋龍現在用來代替“令人不安的態度”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