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根本菩薩願:第十四至十八願

根本菩薩戒:三之三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根本誓言 1-3

  • 放棄讚美自己或貶低別人因為 附件 接收材料 供品,讚美和尊重
  • 因吝嗇而放棄不給予物質援助或不教導佛法給受苦無護法的人
  • 儘管另一個人宣布他/她的罪行或與 憤怒 責備他/她並報復

LR 080:根 誓言 01(下載)

根本誓言 4:第 1 部分

  • 歷史背景
  • 解釋歷史證據
  • 為什麼這樣 發誓 是如此重要
  • 丹珠爾:評論 的教誨
  • 合理化的頭腦
  • 進行辯論的原因

LR 080:根 誓言 02(下載)

根本誓言 4:第 2 部分

  • 教導看似是佛法但不是佛法
  • 與我們的亞洲教師保持聯繫
  • 不斷完善我們的理解

LR 080:根 誓言 03(下載)

同步口譯

  • 不同層次的經文解釋
  • 參與、辯論和質疑教義的重要性

LR 080:根 誓言 04(下載)

問題與解答

  • 為非佛教徒使用佛教技術
  • 公開哪些是佛教修行,哪些不是

LR 079: 菩薩 誓言 04(下載)

你可以追踪 菩薩 誓言 回到經文。 它們並沒有出現在經文中整潔的小列表中,但它們都在那裡。 根 菩薩 誓言 之所以稱為“根本”,是因為這些是修行的基礎,如果你完全違背其中任何一個(即四支齊備),你就失去了 菩薩 協調; 而如果你違反了中學 誓言,你不會失去 菩薩 協調。 若違根 誓言 完全,也就是說,在所有因素完好無損的情況下,您不僅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這樣做,但你也失去了整個 菩薩 協調。 所以這些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

我應該解釋為什麼所有 誓言 處於消極狀態,即避免做這個和那個動作。 這是因為要知道你應該修什麼,你也必須知道要捨棄什麼。 例如,第一個 發誓 就是放棄自誇和貶低別人。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對自己的成就保持謙虛,並承認他人的優點。 為此,我們必須停止讚美自己和貶低他們。 第二 發誓 就是不給有需要的人物質援助或佛法。 我們真正應該修行的是慷慨。 我們應該修習布施物質,布施佛法。 要慷慨,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不慷慨。 所以在所有這些當中,雖然是用反面來描述的,但我們也應該記住,我們應該修的是恰恰相反的。

根本誓言 1

放棄:a) 讚揚自己或 b) 貶低他人,因為執著於接受物質供養、讚揚和尊重。

第一 發誓 有兩部分。 如果你做了其中任何一個,你就違反了 發誓. 第一部分是讚美自己,第二部分是貶低別人。 如果他們這樣做是出於 附件 接收材料 供品,讚美,名望和尊重。

我還應該說,我第一次聽到一些 菩薩 誓言,它們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讓我告訴你,隨著你越來越深入佛法,你會看到自己變得真實,非常接近做所有這些事情,然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 做了 箴言.

首先 發誓 特指處於教授佛法地位的人,儘管它當然可以適用於我們試圖建立自己的其他情況。 “我真是個好老師。 我知道這段文字。 我知道那段文字,等等等等等等。” 稱讚一個人的能力。 為什麼? 因為你想有更多的徒弟,有更多 供品,讓每個人都談論你,讓每個人都認為你很棒,名聲很大。 所以你這樣稱讚自己,也貶低、貶低其他的法師,“那個人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那個人並不是真正在教書,因為他執著於讚美、名譽和金錢。”

這個 發誓 確實是在為人師表的語境中,但我們也可以放在自己的生活語境中去想。 有時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基座上,因為我們想要更多的錢、認可和讚美。 我們貶低與我們一起工作的其他人,以使自己看起來更好。 正如上次有人提出的那樣:“為什麼我們會因為貶低別人而如此興奮?” 是不是因為如果我們貶低別人,我們就會看起來不錯,然後我們就會得到所有這些好東西? 這就是它來到這裡的原因。

動機是決定我們是否違反這一點的關鍵因素 發誓. 這就是動機 附件 對物質的東西,讚美和尊重。 可能會出現誇獎自己貶低別人的情況 憤怒. 那恰好是次要的違規行為 菩薩 發誓. 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出於很好的動機讓自己的品質為人所知並批評別人。 比方說,某人正在做一些非常有害和不道德的事情,而你善意地批評這種行為。 你指出來。 你要么對那個人,要么對他周圍的人說,“這是不好的行為,不應該這樣做。” 你這樣做是為了幫助那個人糾正他或她自己的行為。 只是假裝某人沒有做消極的事情對他或她沒有幫助。 所以有時我們實際上必須說出來並說些什麼。 如果我們出於良好的動機而做,那不是違反這個 箴言.

同樣,如果你去參加求職面試,你只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試圖讓自己看起來不錯,那可能是出於自誇 附件 對物質的東西。 如果你只是想清楚地說明你的才能和能力,那就不一樣了。 讓其他人知道這些才能和能力是什麼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他們可能需要可以做那種工作的人。 因此,如果你告訴人們你能做什麼,你的資格和你的優點是什麼,那麼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球賽。 這兩種動機是截然不同的——讚美自己和貶低別人 附件 讓您的品質為人所知的經文,以便其他人知道您可以在工作環境中提供什麼。 如果您批評行為消極的人以試圖幫助該人改正他們的行為,或者如果您批評是為了防止其他人受到該人的傷害,這也不是違法行為。

[回應聽眾]嗯,我認為翻白眼和說話肯定是不同的。 周圍沒有其他人時翻白眼與周圍有很多人時說話有很大不同。 這是一個程度問題,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個肯定會導致另一個。

課程對象:: 如果我們去面試的動機是出於 附件?

尊者圖登卓龍 (VTC):嗯,我認為,在你去面試之前嘗試改變你的動機。

【回應聽眾】當我熬完十八歲 誓言,我會講一下是否犯了一個完整的違規行為的四個標準,比如不承認你所做的是消極的,不想再做一次,認為你做的太棒了,沒有任何意義在你所做的事情上表現出自尊或為他人著想。 有不同程度的違規,要徹底打破它,你必須擁有所有這些。

在求職面試中,如果你知道你會忍不住讚美自己,那麼在你去之前,真的試著產生這種人為的 菩提心, 努力 菩提心; 努力改變您參加面試的動機,並考慮您將如何進行面試。 即使你的想法達到了混合動力的地步——“我真的很想要這份工作,但是,是的,我也確實想為其他人提供服務。 我不想一輩子只為了錢而做一份工作。 我確實想提供一些服務。”——這已經是一些進步了。

課程對象:: 為什麼是這樣的動機 附件 使其成為根本違規行為?

VTC:我認為原因是因為如果你在教授佛法,這種動機會非常危險。 真心推銷自己,做事虛偽 附件 對世俗事物的這種腐敗動機可能對學生非常有害。

根本誓言 2

放棄:a) 不提供物質援助或 b) 不向因吝嗇而受苦且沒有保護者的人教導佛法。

第二個也是由兩部分組成。 這里特指吝嗇的動機。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特別是如果你住在印度,人們會挨家挨戶找錢。 甚至在今晚上課之前,就有人來要錢。 這些情況讓你非常非常仔細地審視自己的動機。

如果有人向你要物質上的幫助、金錢或捐贈,而你因為吝嗇而不給——“我想自己留著; 我想要這個”——然後你打破了這個 發誓. 例如,如果有人坐在街上向你要錢,你不給,因為你害怕他會用它買酒,那不是因為吝嗇,你也沒有打破這個 發誓.

如果有其他動機——如果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你沒有時間在那個特定時刻停下來給予,或者你沒有正確的事情可以給予,或者你沒有還沒有完全檢查情況,看看它是否是一個很好的情況——那麼它就不是違法行為。 只有出於吝嗇才算犯法。

同樣,第二部分不講佛法; 有人來請你教導或回答問題或解釋與佛法有關的事情。 他們是誠懇的要求,你卻吝嗇地拒絕了。 然後你打破這個 發誓. 你可能會說:“嗯,怎麼會有人對佛法吝嗇呢?” 好吧,有時心會變得非常好勝,“我不想告訴你這個教法,因為那樣你可能知道的和我一樣多。” 不想分享佛法信息的好勝心,出於吝嗇而想把它留給自己——這就是這個 發誓 正在談論。

如果有人來問你一個問題,而你不確定他們的問題是否真誠,或者他們問的問題太難理解,或者你對自己的理解沒有信心,或者你真的有一些東西在那一刻需要做的事情至關重要——如果出於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個,你沒有回答他們的問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可以看到,有時對布施物質或布施佛法有所保留是非常有效的。 你必須了解情況。 只有當它以吝嗇的方式完成時,它才會成為一種違法行為。

檢查我們真正需要多少

[回應聽眾]是的,有時候你真的沒有多餘的錢,所以你不能給予。 但我們必須檢查,“這是我真正需要的東西,所以我不能給嗎? 或者這是我實際上可以給予的東西,只是我的想法是 執著 上。” 所以我們要看情況。

[回應聽眾]我認為這很好,因為它讓我們問我們需要什麼。 比如如果你在城里工作,你可能需要某些衣服,你可能需要交通工具,但是你需要五種衣服還是需要七種衣服? 安頓在五個可能完全沒問題,但頭腦說,“嗯,不。 如果我給,那麼我就不能擁有我的第十件衣服。” [笑聲] 所以我們必須看看吝嗇是否在這些情況下起作用。

被徵集資金

就加入郵件列表和不斷被徵求而言,是的,這也發生在我身上。 每次我得到某樣東西或有人上門時,它都會提出整個問題,這讓我思考它。 有時我覺得,“好吧,我們就捐一點吧,哪怕是一兩美元,我也在捐一些東西。 一兩美元不會讓我崩潰。” 或者,有些團體每年寄出四封信,因此,我覺得我會每年寄出一些東西,而不是四張小支票。 那麼與其他慈善機構相比,有些事情可能看起來不那麼重要,它們看起來不那麼值得,所以也許我不會為了將有限的資源引導到我認為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而給予這些。 所以它有點權衡所有這些不同的選擇。

課程對象:: 有什麼區別 附件 和吝嗇?

VTC: 附件 是那種想要、想要、想要、想要的心,而吝嗇就是一旦你擁有某樣東西,你就不想放棄它的心。 吝嗇是一種 附件. 附件 是“我想要更多的眼鏡;” 吝嗇是:“這個,我不給你。”

[回應聽眾]你提到的吝嗇心或貪財心 附件 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因為這確實滲透到我們的存在中——那種執著於事物的心。 喜歡某事和想要它是有區別的。 想要某事和想要某事是有區別的 執著 附件 給它。 這是永不滿足的心,它總是想要更多。 為了抵​​消這一點,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說“我不應該有那樣的想法,因為那是一種消極的想法”,而是要真正地審視並認識到,當這種態度存在時,它會給我帶來麻煩。 所以這不是說“我不應該吝嗇”的問題,而是在我們吝嗇時觀察我們的心,並認識到這種心理狀態如何使我們不快樂,以及它如何使我們與所有的一切一起處於輪迴的循環中。它隨之而來的問題。

內疚是沒有用的

我們的西方心理讓我們​​覺得,“如果我為此感到內疚,那還不算太糟糕,因為我讓自己受苦。 我以某種方式通過我的痛苦來贖罪。”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是行不通的。 後悔的心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看著自己的吝嗇說:“我真的很後悔我這麼吝嗇。” 但是作為一種贖罪方式的內疚是行不通的。

這不僅僅是一種內疚的說法,“我很糟糕,因為我有這個”,而是花時間看看這種態度的缺點。 我們通常傾向於做的是不考慮缺點而感到內疚。 但內疚並不能使我們改變。 內疚使我們陷入困境。 如果我們看那個心理狀態的壞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壞處。 因為我們想要快樂,而且我們看到這種精神狀態如何讓我們不快樂,這給了我們一些改變它的動力。 因此,它的行為不是基於內疚,而是基於對自己和他人的關心。

根本誓言 3

放棄:a) 儘管另一個人宣布了他/她的冒犯,但還是不聽,或者 b) 憤怒地指責他/她並進行報復。

菩薩 誓言 絕對按下按鈕。 你準備好第三次了嗎? [笑聲] 第三個也有兩個部分。 也許你對某人很好,你為某人做了一些事,然後他們就對你表現得非常惡劣。 它們有害且令人討厭。 他們讓你徹底瘋了。 過了一會兒,他們開始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有些後悔,然後他們來向你道歉。 我們做什麼? 要么我們做第一部分; 我們不接受道歉。 我們拒絕原諒他們。 我們甚至不聽。 一旦有人開始道歉,我們就會說“滾出去,我不想听!” 或者我們可能什麼都沒做,但在我們心裡,我們真的很生氣。 我們一點也不寬容。 這就應驗了“明言不聽”的第一部分。

然後實現第二部分是,我們不僅不原諒而且堅持怨恨和 憤怒,我們報復。 我們責怪他們。 我們批評他們。 當有人來道歉時,我們會說,“哦,你道歉很好。 你真是個白痴。 你做了這個,你做了那個,你真應該為自己感到難過!” 我們很生氣,我們的 憤怒 被壓抑了。 我們要報復。 既然他們是來道歉的,我們就可以讓他們感覺很糟糕。 我們可以報復。 我們真的把它拿出來了。 [笑聲]

根本誓言 4

放棄:a) 說大乘經典不是佛陀的話而放棄大乘佛教,或 b) 教導看似是佛法但不是佛法的東西。

第四個同樣有兩個部分。 大乘教義是 強調利他主義的發展和六度的培養。 它強調證悟而不是涅槃和免於輪迴。

課程對象:: 輪迴解脫(涅槃)和開悟有什麼區別?

VTC:當你從輪迴中解脫時,你已經去除了自己的煩惱1因果報應 這導致了輪迴,但你的心仍然有這些微妙的污點,你的心可能不是完全慈悲、慈愛和無私的。 你對解放自己感到滿意。 而當你想獲得證悟時,你會發展出利他主義,在這種利他主義中你也想解脫他人,所以你想要充分發展你的心來做到這一點。

歷史背景

我想給你一些關於這個的歷史背景 發誓. 上座部傳統和大乘傳統的出現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以非常公開的方式發生。 寫下來的早期經典成為巴利大砲,這就是上座部傳統所實踐的。 這一傳統非常強大,至今仍在蓬勃發展。

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大乘傳統開始興起,大乘經文開始為人所知。 發生的事情是,有些人說大乘經典不是真正的教義。 . 說大乘經是後來人寫的,假冒的。 的經文。 大乘的立場是 其實是講了這些經文,但是因為人們的思想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沒有公開大傳。 他們以非常安靜、私密的方式從幾位老師傳給門徒。 只是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它們才開始被記錄下來,擴展並更公開地​​傳播。

另一種解釋是那些經文被帶到龍國。 納迦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動物。 龍族一直保護經典,直到我們世界的人們擁有開放和善良的時代 因果報應 能夠欣賞他們。 然後龍樹菩薩,一位非常有名的印度聖人(他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去了龍國,把這些般若波羅蜜多經帶回了這個世界。

大乘佛法就是這樣解釋的。

解釋歷史證據

[回應聽眾] 學者們可能已經對語言風格等進行了歷史分析,他們可能會說:“嗯,這些(大乘)經典是不同的語言或風格,等等,等等,等等。 這表明它們是在公元二世紀寫成的”好吧,沒關係。 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大乘佛教的經典存在於世界上的早期世紀 的學說。 你可以說,從歷史上看,它看起來就是這樣。 但這與說經文是編造的,它們不是 的話。 學者們可以說:“我不知道,也許他們是從別的地方來的。” 或者我們可以說,“嗯,他們在納迦之地受到保護,”雖然我不認為你會在西方寫......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為什麼這個誓言如此重要

......這是我對為什麼會這樣的解釋 發誓 是如此重要。 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想知道 的話是,如果沒有說的話 釋迦牟尼,他們不會修那個。 他們認為,“好吧,無論如何這可能是非常好的建議,但如果我不能證明 說了,我就不練了。” 所以這是為了防止那種扔--out-with-the-bath-water 心態。

課程對象::我們如何確定今天的經文正是出自 的嘴?

VTC: 好的,我明白你說的。 我記得我問過一個 喇嘛 對這個。 我說,“有沒有可能有人沒有正確記住它們,因為 500 年來它們都是口頭相傳的。 有沒有可能有人在口頭相傳的時候犯了錯誤或者​​添加了一些東西? 難不成在把它們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的時候,有人沒有做到完全準確的翻譯? 有沒有可能有人添加了一些額外的詞,因為他認為這有助於解釋 說? 這個 喇嘛的答復是,是的,那是完全可能的。 但問題是,我們並不完全確定屬於哪部經文。

還有,當你看經文的時候,你會發現裡面有那麼多的重複。 他們會有一個清單,這個清單會在佛經過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現在,無論是 他在實際講話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列表,我不知道。 可能是早些年,把一件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是保證念經的人牢牢記住的一種方式。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所以我不認為我們在經文中看到的重複一定意味著當 說話,他做了重複。 或許他這樣做了,作為他幫助人們記住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背誦它。

這裡的重點,或者說我們詆毀大乘對我們有害的原因如下。 例如我們說,“ 沒有教導利他的意圖(或 深遠的態度 的智慧,或 深遠的態度 耐心),所以我不打算練習它。” 如果人們有這樣的想法,那對他們自己的修行是有害的。 這就是重點。 這不是說,“讓我們堅持大乘佛教,這樣就沒有人攻擊它了。” 而是如果我們開始批評這些經文中的不同修行,我們就是在拋棄我們修行的基礎。

丹珠爾:佛陀教義的註釋

[回應聽眾]人們確實放大了 的詞,其中很多可以在我們所說的騰珠爾或評論中找到。 從一開始,人們肯定是在擴展和放大 的話。 他們寫了評論,我們正在研究其中的許多評論。 儘管 沒寫 菩提迦摩羅 (Shantideva 做了),Shantideva 所說的一切都取自 的教導。 他只是把不同的東西拿出來,用不同的方式排列,放大解釋。 這絕對是我們應該練習的東西。

課程對象::[聽不清]

VTC: 我個人對此的看法 發誓 (而且我還沒有和我的任何老師核實過這個)是因為這反映了不同佛教派別之間較早的歷史爭論。 一些學校說大乘經文是“國家認證的”。 有些人說“不,他們不是。” 這個 發誓 或許表明了古印度正在進行的一些辯論。 這是看待它的一種方式。 但我要說的是,不管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發誓 就是不拋棄善行。

課程對象:: 為什麼追溯教義的源頭如此重要? ?

我認為我們總是說“The 說,”並將事情追溯到 ,是因為有時我們可能會認為某件事非常明智,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可以回顧我們的生活,很多很多次,我們堅信並捍衛一些事情,我們確信這些事情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現在回頭看會說,“我怎麼會相信呢?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試圖確保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有來源 的教導。 有一些理由希望它“獲得國家認證”。

課程對象:: 因為我們對名字有信心?

VTC: 是的。 在他的成就和領悟中。

課程對象:: 但我們仍然必須應用它,看看它是不是真的,不是嗎?

VTC: 確實。 我們一定要申請,看看是不是真的,不要掛在國家認證上。 但是,當我們試圖決定申請什麼和不申請什麼時,我們確實會查看哪些已通過認證,哪些尚未通過。

[回應聽眾] 是的,在那些事情上,你可以說,“好吧,這可能是那些經文之一 喇嘛 正在談論,後來有人添加了其他內容。 或者我們也可以看看它並說 根據當時的文化和他的聽眾進行教學,如果你了解古印度文化,那是非常性別歧視的。 現在仍然很性別歧視。 大多數社會都非常性別歧視。

[回應聽眾] 一種看待它的方式是你可以說,“嗯, 說這話是因為他把船搖得很厲害,但如果他徹底翻過來,他說的任何話都不會有人相信。 所以他不得不說一些…… [聽眾發言] 對。 確切地。

課程對象::我們是否因此相信了教條 發誓?

[回應聽眾]你的意思是,你不想相信教條,覺得你必須相信這個教條,因為別人這麼說,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就不是一個好佛教徒。不相信。 你會下地獄,因為你打破了你的 誓言.

合理化的頭腦

我不認為這真的是這個意思 發誓. 我不認為我們要承諾自己接受教條,見鬼去吧。 這 整個方法是提問、​​研究——試試看。 我認為我們正在做的是說:“我將對這些佛經保持開放的態度。 如果我在大乘佛教中讀到一些不適合我性情的東西,我不會說‘呸! 我不會僅僅因為它不符合我今天想要相信的東西就把它趕出去。” 我想它的意思是我們要質疑它,辯論它,研究它,我們要嘗試一下,看看它是否有效。

[回應聽眾]讓我讀給你們聽克爾提參夏仁波切所說的話:

……也就是沒有正根的修行者,在接觸了大乘教法之後, 菩薩 發誓,他們可能認為 菩薩 教法和道路是不合適的,也是不現實的。 這 菩薩 修行很大,那個人可能會認為那個修行不現實,那六個 深遠的態度 不能真正被實踐,因此他們不能被教導 ” 他們認為,“ 菩薩 實踐太廣泛了。 它太複雜了。 我怎麼能那樣做? 我不可能這樣做,因此 沒有真正教過它。

[回應聽眾] 對對對! 你在合理化它。 當某事不符合你的自我時,你會說它不是“國家認證的”,即 並沒有真正說出來。

[回應聽眾]是的,如果你有完整準確的歷史證據證明 沒有說某些話,那麼這與這種合理化和找藉口的頭腦完全不同。 就像“我一直在努力練習 菩提心 這麼久了,也太難了。 我的心如此失控,而且有如此多的自我愛惜。 這 真的不可能意味著我們應該珍惜別人勝過自己。 他真的不是那個意思,因為我一直在努力那樣做,這是不可能的。 我什至不會再嘗試了,因為他真的沒那麼說。” 聽起來不錯,不是嗎? [笑聲] 這正是思維的運作方式。

課程對象:: 這兩套經文有什麼矛盾之處嗎?

VTC: 在這裡,我們進入了確定的經文和可解釋的經文的整個主題。 我們的意思是,如果你只從字面上看經文,你可能會發現一些自相矛盾的東西。 例如,有一段時間 曰:“有我”,又曰:“無我。” 如果你採取原教旨主義的字面解釋,那麼你會說他自相矛盾。 但他並不自相矛盾。 這 以心授人,教義需進一步闡釋。 對理解力高的人,他就照實說。 所以與所有 的經文,有很多解釋可以繼續得到什麼 真正的意思。

當你研究從中產生的不同哲學傳統時 的教法,你會看到教法被以不同的方式解釋。 有些學校會說,“ 這麼說,而且是字面意思。” 其他學校說“不,不是,它必須被解釋。” 所以解釋是允許的。 有解釋就好了。 如果你心胸寬闊,你真的明白 意圖很好,那麼你就能夠認識到什麼是需要解釋的,什麼是不需要解釋的。

進行辯論的原因

[回應聽眾]好吧,辯論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確定公共學說將是什麼。 辯論的原因是為了增加我們自己的智慧和智慧以及我們自己的頭腦清晰度。 辯論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得出正確的答案,不如說是為了真正磨礪你的頭腦,幫助你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和角度看待一個問題。

教導看似是佛法但不是佛法

讓我完成第二部分,即教導你假裝是大乘佛教和佛法,但實際上不是。 佛教傳入西方,這件事很容易做到。 你混入一點心理學,你混入一點這個,一點點那個,然後你稱之為佛教。 但事實並非如此。 就好像你很難接受什麼 真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說,“好吧,他不是那個意思。 他真的是這個意思,而這恰好是我所相信的。” [笑聲] 是嗎? “他的意思恰好是我所相信的,這就是我教給你的。” 所以你在錯誤地認為它們是什麼 教導。 你把它們當作佛法傳給他人,那真的很有害。

[回應聽眾]取決於你問這個問題的對象。 [笑聲] 所以如果你自己是性別歧視者,並且你把它當作 是性別歧視,你通過說“但是你看,他這麼說”來證實這一點。 [觀眾發言] 如果你問一個性別歧視者這個問題,他們會告訴你,“好吧,沒關係。” 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告訴你,那個人對佛法沒有很深的了解。 那個人不明白這種語言有多麼有害,以及如何打敗它的真正目的 ,這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修持佛法並獲得證悟。 這就是我要回答那個問題的方式。

與我們的亞洲教師保持聯繫

[回應聽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為自己著想。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每年回印度見我的老師,讓他們知道我在做什麼的原因之一,因為我正在把佛法從亞洲文化帶到美國文化,所以我給的語言我使用的教學和示例與我被教導的方式非常不同。 所以我想回去和我的老師核實一下,看看我說的一切是否正確。

我認為,當我們從東方引進佛教時,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與亞洲老師保持非常牢固的聯繫,而不是擁有這種真正自豪的美國人態度,“好吧,既然我們了解了佛教,我們就去讓它成為我們的全部。 那些亞洲老師什麼都不懂。” 你看到有些人有那種態度,也許沒有那麼嚴重,但確實有這種態度。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思考和質疑我們自己的理解,永遠不要假設我們已經完全理解了事物或者認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善我們的理解。 這些年來我發現的是,我認為我理解了一些事情,我什至知道這些詞,我可以重複它們,但幾年後,我發現我真的一點都不懂。

不斷完善我們的理解

[回應觀眾]是的。 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您根據文本進行教學並且不斷回到文本是好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找到一些 喇嘛,當他們教導時,他們不斷地引用經文,或者他們不斷地引用印度的權威。 (我不太擅長背誦語錄,所以我不那樣做。)我們可能以為聽了教法就明白了,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除了表面意義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理解。的話。 整個想法是始終認識到我們需要不斷增長我們的理解。 當你聽到老師的教導時,想一想他們。 這就是整個事情。 想想他們,獲得其他來源,提出問題並獲得其他意見,這樣我們自己的理解才能不斷完善。

我也在想,我們應該記住,對事物的解釋有不同的層次。 當我們第一次聽到教法時,我們可能會理解一個層次的解釋,然後當我們理解得越來越多時,這個層次的解釋就會越來越深。 就放棄大乘而言,它是說:“我什至不想處理這個問題。 我想把它扔到一邊,因為我不喜歡它,它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我們想要培養這樣的態度,“我要坐在這裡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我正在這樣解釋它。 做了什麼 真正的意義? 我現在的解釋正確嗎? 我理解的對嗎? 真正與事物搏鬥並深入挖掘。這完全沒問題,因為你正在參與、辯論和質疑。 人們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你和他們爭論。 從一年到下一年,您都會看到自己的解釋,您會發現它可能會大不相同。 對我來說,這些都不會放棄大乘佛教。 對我來說,如果我們說:“我一開始不想參與整個事情,那就是放棄大乘佛教。 整個事情看起來太難了。 看不懂,我來說說 沒說。”

問題與解答

[自28年1993月XNUMX日起任教。]

課程對象::[聽不清]

VTC:如果你接受佛法原則並將其應用到你的世俗工作中,那就太好了。 但是當你教導世俗觀點並說它們是佛法時……。 看,這裡的困難在於教導不是佛法的東西,而是說 教過它。

在與尊者的教師會議上,我們討論了心理學。 我們討論了可視化技術如何對治療中的人有用。 另一個想法是,如果人們對基督教有某種親和力,例如,你可以教他們對耶穌進行形象化。 或者他們可以做 四個對手的力量 然後耶穌將光傳給他們和其他人。 尊者說,做這種事很好。 這很好。 它可以幫助人們。 但我們不應該稱之為佛教修行。 弄清楚什麼是佛教修行,什麼是從佛教中提取對人們有益的東西,並在其他情況下教導它們,在那裡它們與其他信仰和修行混合在一起。

你說的對。 佛教的基本倫理和佛教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對人有幫助的。 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就可以練習許多思想訓練技巧或思想轉變。 他們非常有幫助,我認為治療師可以大量使用它。 這樣做是完全可以的。

比方說你去雲山[閉關中心]帶領一個佛教閉關。 你被描繪成一個佛教老師。 但除了教佛法,你也在教薩滿教和蘇菲舞蹈。 如果你告訴靜修參與者,“我在教授薩滿教、蘇菲舞蹈和佛教,”這很好。 完全清楚。 但如果你不這樣做,你會說,“這些都是 的教導。 我是一名佛教老師。 是的,我們可以進行薩滿修行。 是的,我們可以跳蘇菲舞。 反正都是佛法。 都是一個! (那句讓我發瘋的著名言論!)”[笑聲]——然後它就變得真正危險了。

或者,如果你以佛教老師的身份進去,然後說:“哦, 據說我們有 84,000 種煩惱,所以每個禪修者都需要接受治療。” [笑聲] 把不是佛法的東西當作佛法傳遞出去。 我正在舉極端的例子,但那裡正在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這是我們的挑戰:佛法的真正本質是什麼?


  1. “煩惱”是尊者土登秋龍現在用來代替“令人不安的態度”的翻譯。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