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賽

敬意和第 1 節和第 2 節

宗喀巴大師系列講座的一部分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從 2002 年到 2007 年在美國各地提供。 這次演講是在密蘇里州進行的。

三個主要方面 02:讚美和第 1-2 節(下載)

我想繼續上次的介紹。 有兩個西藏修行者的小故事,一個叫格西普瓊瓦,他問他的弟子格西欽格瓦:“你願意成為五科學的大師,擁有完美的單點定力和千里眼,還是願意成為一個人?還沒意識到 喇嘛 阿底峽尊者的教法,卻有對真理的堅定認同?” Geshe Chengawa回答說:“我其實更願意做一個對佛法真理有堅定認識的人。” 當另一種選擇是了解這五門科學時,他為什麼會那樣回應? 這意味著就像擁有博士學位一樣。 在很多課題上,單點定力完美,有千里眼。 在世間那些東西真的很受尊重,好像是很高的成就。 然而這里格西 Chengawa 說:“不,實際上我寧願做一個甚至沒有證悟佛法的人,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但誰對他們的真實性有堅定的認識。

他這樣回答的原因是: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輪迴情況看成是從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情況,嗯,我們在過去的生命中對所有的科學都有圓滿的知識。 我們都受過非常好的教育。 我們都是非常成功的商人。 我們都曾有過專一定力,並且能夠日復一日地保持在禪那中。 過去我們都擁有千里眼。 單憑這些並不能把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儘管你死後擁有所有這些品質,但這些品質會消失; 也是消極的 因果報應 我們所積累的成熟,使我們在未來陷入相當不愉快的重生。 所以這些品質不會對頭腦產生任何持久的影響。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在佛法中修行——特別是知道漸進覺悟的道路,知道佛法的基礎和基本原則——那麼即使我們沒有實現它們,那些種子也會被種下在我們的腦海深處。 正是這些種子將導致實現,最終將我們引向解脫和啟蒙。

考慮這一點非常重要。 很多次,就像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很多人都來了,說:“哦,我想學習如何擁有千里眼。” 我曾經回答說,“嗯,他們對你有什麼好處? 那如果你有千里眼呢? 如果你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千里眼其實也能造成傷害。” 如果我們充滿傲慢,千里眼只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消極態度。 那麼目的是什麼? 在漸進的道路上訓練我們的心真的好得多。 這就是我們通過研究這篇課文所做的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三個主要方面作為動機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三個原則。

  1. 第一個是 放棄 或者 自由的決心.
  2. 第二個是 菩提心 或為了利益眾生而開悟的利他意圖。
  3. 第三個是正確認識空性的正見——沒有自性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有了這些,它真的能幫助我們淨化我們的動機。 有了純粹的動機,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為我們修行之道的一部分。 在佛教中,我們的動機是決定我們所做事情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而不是行動及其在他人眼中的樣子,但動機才是重要的。 我們可以聽到很多佛教教義。 但正如我上次所說,假設我們的動機是我們只想傾聽,所以我們知道很多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教別人並找到一份好工作。 嗯,這是一種世俗的動機。

如果我們有世俗的動機,聽聞教法並不會真正成為某種美德。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並生成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動機不僅是聽法,而且是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會自動成為一個好的動機。 這是因為與 放棄 (或 自由的決心) 我們已經將我們的人生目標設定為超越“我現在的幸福”的東西。 當我們現在有了快樂的動機時,這就是每個人一直都有的舊動機,包括狗和貓——我想要我的快樂,我的快樂,現在。 我們懷著這種動機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成為解脫的因,即使這個行為本身看起來像是佛法行為。 而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其中的一些 自由的決心,那麼無論我們做什麼——即使我們帶著“我這樣做是為了獲得解脫”的態度走在街上——然後走在街上成為解脫因。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生成 菩提心 (或利他的意圖)這是道路的第二個主要方面,那麼我們的動機就會更加增強。 我們的動機就變成了,我想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 才能最有效地利益眾生。 如果我們有這種動機,那麼我們以這種動機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會成為圓滿證悟的因——即使那個行為是洗碗、吸塵、修車或走在街上。 這就是我們動力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早上第一次醒來以激發我們一天的動力時如此重要。 真的問問自己,為什麼我今天還活著? 今天重要的是什麼? 好吧,這不僅僅是今生的樂趣,因此我不會傷害他人。 我會盡我所能造福他們。 我所做的一切的長期目標是開悟,而不僅僅是我自己的小小快樂。

如果我們在早上產生這種動力,它會影響我們一整天的工作。 它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積極的心態。 它幫助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決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只要這種動機是活躍的,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成為美德,最終導致開悟。

同樣地,正見(道的第三個主要方面),如果我們心中有正見,那麼我們就不會把一切都看成是堅實的和本然存在的,而是能夠把事物看成像幻覺一樣。 這有助於我們不依附於他們,或者在事情沒有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發展時不生氣。 這種智慧讓我們有勇氣真正走過 菩薩 啟蒙之路。 這才是真正切斷我們循環存在的根源的東西。 因此,如果我們擁有正確的見地,那麼這顯然有助於我們白天所做的一切成為引導我們證悟的美德。 這就是為什麼學習這三個原則如此重要,以及為什麼格西琴加瓦以他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方法與智慧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與我們所說的智慧和方法有關。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當我們談論證悟之道時,我們說它有兩個分支,方法和智慧。 人們常說它們就像鳥的兩個翅膀。 一隻鳥要飛,它需要雙翼。 一個人是不會做的。 方法就像是推動我們修行的強大動機,以及我們在道途中所做的一切善行。 智慧,或者說正見,是我們對空性理解的加深。 這最終將導致根除無明,無明是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

佛教中有所有這些相關性:有點不錯。 我們有方法,有智慧。 有時方法被認為是我們的右手,而智慧則被認為是我們的左手。 身體. 有時方法以男性能量象徵,智慧以女性能量象徵。 我們講兩種集,集功德和集慧。 (這齣現在我們午飯後的迴向祈禱文中。)積極潛能或功德的收集是通過方法的實踐來完成的。 它帶領我們在啟蒙的時候獲得形式 身體; 這些是表現體 為了利益眾生而顯現。 正確的見地,即道的智慧面,引導我們到達智慧的集合。 智慧集化成法身證悟時, .

在那裡你看到,這個方法與功德的收集相關,而功德的收集與色身或色身相關。 . 正確的見地或智慧與智慧的收集相關,而智慧的收集與法身、諸佛的遍知心相關。 它向我們表明,我們在道上的修行會導致證悟時的具體結果。 了解了這一點,然後我們要確保我們修習這兩個翅膀、方法和智慧。 這些詩句在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蘊含一切修行之法與慧之精華。

真正的出離心如何幫助我們培養菩提心

上次我們談到了這三者中的每一個如何相互關聯以及為什麼它們按它們的順序出現,儘管順序不一定是固定的順序。 沒有 放棄, 沒有無輪迴的決心,我們無法產生 大慈大悲。 沒有 大慈大悲 我們無法生成 菩提心.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發現在西方的教學中,很多人喜歡有關於愛和慈悲的教義。 他們喜歡上的教義 菩提心. 你知道,培養同情心,認為每個人都是善良的。 但是他們不太喜歡關於輪迴的壞處以及我們生活中所有的痛苦、問題和困難的教義。

人們會說,“我不想去想那個。 為什麼我們必須 幽思 關於死亡和我總是不滿意的事實? 為什麼 幽思 關於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並且我遇到所有這些問題的事實? 沉思 那顆心受到了折磨 憤怒? 為什麼我要考慮那些東西? 想想愛和同情心就好多了。” 許多西方人跳過了導致 自由的決心。 他們只是 幽思 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慈悲,慈悲的禪修對他們有益。 但我們實際上無法生成 大慈大悲 對於所有眾生,除非我們首先對自己有同情心。

正如我之前所說, 放棄自由的決心 是對我們自己的同情。 它是希望我們自己脫離輪迴。 要想自己脫離輪迴,就得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不推諉,看到輪迴的種種弊端。 除非我們清楚地看到壞處,否則我們將沒有任何能量離開輪迴。 如果我們沒有離開輪迴的能量,那麼我們就不會真正地對自己有慈悲心。 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自己擁有超越輪迴的究竟幸福。 沒有 放棄 我們還在尋找輪迴中的快樂,而快樂總是不如意。 它導致我們有太多的挫折和問題。

So 放棄,或 自由的決心,將我們的思想轉向精神修行。 這就是為什麼它是第一個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我們首先必須將我們的思想轉向精神修行,並真正希望自己好運。 然後在那之後我們 幽思 開發 菩提心,利他的意圖。 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讓道——我們的禪修——成為圓滿證悟的因。 然後我們 幽思 在正見上,因為正見、智慧實際上會消除阻礙我們證悟的兩個障礙。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按這個順序排列的原因。

現在,確實發生了一些非常敏銳的弟子,他們中的一些人首先產生 放棄 然後他們對空性有了很好的理解,然後他們意識到 菩提心. 所以對於某些人來說,最後兩個可以互換。 在那種情況下,他們對空性的理解幫助他們看到,對於自己和他人來說,實際上有一條出路。 這增強了他們對利他意圖的實踐。

我們在放棄什麼?

另外,澄清一下,當我們談論 放棄 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快樂。 它意味著放棄痛苦和痛苦的原因。 這非常重要。 上次我談到了一點,但我想再說一遍。 很多時候我們在西方聽到 放棄,這條道路的第一個主要方面,人們會想,“哦,我必須放棄我的工作。 我不得不放棄我的家人。 我不得不放棄巧克力。 我不得不放棄我的車,去某個山洞裡住,一直吃蕁麻,睡在岩石上凍死。” 那不是 放棄. 我們可以擁有那種生活方式,並且仍然有很多 附件.

我們放棄的不是快樂,我們是在放棄痛苦。 我們正在放棄輪迴中的所有痛苦,而不僅僅是“哎喲”那種痛苦——痛苦的痛苦。 因為我們的快樂不會持續而帶來的痛苦是因為我們得到的快樂不會持續,我們正在放棄這種痛苦。 我們正在放棄僅僅因為我們有一個 身體 和頭腦在 kleshas(煩惱)的控制下,和 因果報應. 這就是我們要放棄的。 我們放棄我們的無知, 憤怒附件 造成所有這些痛苦。

如果你能理解 放棄 這樣你就可以真正看到如何 放棄 意味著關心自己和同情自己。 我們希望自己擺脫所有這些不同種類的痛苦。 我們希望自己擁有一種幸福的狀態,這是一種真正的幸福狀態。 一種不依賴於外部 條件; 它不會在太陽落山時褪色,也不會在白馬王子從馬背上掉下來時褪色,無論是什麼。

文本的根文本和輪廓

以上只是對正文的一點介紹。 我現在開始解釋實際的文本。 西藏人,每當他們教授一個文本時,他們總是有根本文本。 這是我們的根文本,由 喇嘛 宗喀巴大師。 他們也總是有大綱,顯示文本思想發展的所有順序。 我將首先向您介紹大綱,然後我們將開始課文,看看一些大綱如何適合它。

文本大體上具有三個主要提綱。 第一個是預賽,第二個是正賽 身體 正文,第三個是正文的結論。 你經常在藏文中找到這些。 你有這三個:預賽,主要 身體, 和結論。

一、預賽

  • 一個。 讚美或敬意
  • b. 承諾作文
  • C。 鼓勵讀者學習和實踐

一個。 讚美或敬意

讓我們回到第一個,預選賽。 所以預賽本身就分三個賽區。 其中第一個是讚美或 一種敬意,二是承諾或承諾撰寫文本,三是鼓勵讀者學習和實踐文本。 於是讚揚、誓作、勉勵讀者,即前言之三分。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文本,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閱讀它了。 正文的第一部分說

我向可敬的精神導師鞠躬。

那句台詞本身就是讚美。 如果我們看第一個大綱,即讚美,那部分經文是:“我向可敬的靈性導師頂禮。” 讓我們先談談這個。

尊者 Chodron 向尊者達賴喇嘛鞠躬。

通過鞠躬,我們表達了我們對所有在我們之前的偉大修行者的尊重和頂禮,從我們自己的直接上師,通過上師傳承回到佛陀本人。

向靈性導師頂拜的目的是因為當我們開始某件事時,我們希望能夠完成它。 我們不希望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完成它的任何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 喇嘛 宗喀巴大師正在寫他希望能夠毫無困難地完成它並完成它的文本。 清除困難的方法是:通過鞠躬,向我們之前所有偉大的修行者表示我們的尊重和敬意,從我們自己的直接上師通過上師傳承回到 本人。

鞠躬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寫作文本的任何障礙。 在這裡向靈性導師頂禮或頂禮的原因是因為認識到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將取決於從我們的精神導師那裡學習它們——這意味著從 因為所有這些教導都可以追溯到 . 所以這種敬意是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 他自己,並表明這些教義來自他。 這也表明我們對道的證悟取決於我們研讀佛陀的教法。 並向合格的老師學習。

如果我們做常規 拉姆林 或循序漸進的覺悟之路,那麼這裡將是對以下內容的完整解釋:

  • 如何與 精神導師,
  • 一個好人的資格 精神導師,
  • 如何看待你的靈性導師,
  • 如何對待他們,
  • 擁有良好關係的好處; 和
  • 有一個壞的缺點。

我們現在不會討論所有這些,只是將其與漸進路徑相關聯,以便您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

對我來說,事實是 喇嘛 宗喀巴大師一開始就給上師頂拜,這也是他謙虛的表現。 我的意思是他就在這裡,他自己是一位高度證悟的老師,但他做了什麼? 他向所有來到他面前的人鞠躬。 這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作為精神修行者,始終尊重和頂禮所有來到我們之前的修行者,他們的仁慈使教義得以存續至今。 這是因為他們學法、修行、保存法,他們存在了兩千五百年。 我們只要出現,漫步進去,就能擁有佛法的全部財富。

不要因為我們充滿傲慢而將我們現在的機會視為我們有權獲得的東西,也不要將我們現在的機會視為與生俱來的東西——它一直存在,讓我們認識到它的依賴性和我們的巨大財富。 讓我們尊重所有回到那個時代的人 我們依靠誰的仁慈和智慧。 對我來說,一開始只是說,“我向靈性導師頂拜”,這讓我想到,嗯,如果直接從 ? 這裡包含的是什麼的本質 教導。 如果化身出現在那個時代該有多好 真的活著,我們可以得到那些直接的教導。

b. 承諾作文

大綱的第二部分是準備書的承諾。 這是這裡的第一節經文 喇嘛 宗喀巴大師說:

我將盡我所能解釋所有征服者教法的精髓,征服者及其精神孩子所讚揚的道路,渴望解脫的幸運者的入口。

所以那節經文是作曲的保證。

上次我說的是什麼時候 在古印度任教時,他向不同的人傳授不同的教義。 因為 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他所教的並不總是按順序進行。 他必鬚根據不同人的水平和性格來教書。 後來的實踐者將其係統化 的教導。 將它們系統化的一種方法是通過 喇嘛 偉大的印度聖人阿底峽尊者,將他們引入漸進道的形式。 一切 的教導包含在 大藏經-The 三個籃子:“ 戒律, 經, 和 阿毘達磨. 裡面的所有意思 大藏經 可以在覺悟的漸進路徑中找到。 這是一步一步的闡述 喇嘛 阿底峽開始:告訴我們道的開始要修什麼,中間要修什麼,最後要修什麼。 整個漸進路徑可以濃縮為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當你這樣看時,那麼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是一切廣大教法的精華,八萬四千教法 釋迦牟尼布施。 這是一個很短的禱告。 它是什麼? 只有兩頁半,而且都是小頁。 但是它有很深的含義。 什麼時候 喇嘛 宗喀巴大師再次說,“我會盡我所能解釋”,這是他謙虛的表現。 他不是說,“我會解釋,因為我是個萬事通!” 他很謙虛,“盡我所能”。 換句話說,這是這裡解釋的一個非常深刻的含義:它具有所有 的教導。 所有要點都在這裡濃縮,他將盡可能以非常簡短的方式解釋所有這些。 所以他表現出自己的謙遜。

還有另一種解釋這節經文的方法,其中每一行或每個短語都與其中一個相關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西藏人喜歡所有這些不同的相關性。 如果您以這種方式考慮事情,那真的很整潔。 這裡是按照藏文第一、二、三行來解釋的。 在英文翻譯中,它並不總是遵循這個順序,所以在翻譯時藏文中可能較早出現的一行出現在句子的末尾。 但我們會找到解決方法。

在藏語中,第一個短語“征服者所有教義的精髓”據說與 放棄是, 自由的決心. 為什麼是 放棄 所謂“勝者一切教法之要義”? 一切教義的精髓 導致產生最終目標——最終 放棄——這意味著 的知識——在門徒的頭腦中。 更常見, 放棄 是什麼讓我們走上解脫之路。 我們以完全清明和誠實的心看待輪迴,會發現它充滿了錯誤。 在輪迴中找不到持久的幸福、快樂或和平。 對在無明、煩惱和無明的影響下,困在不斷重複的困難和痛苦的循環監獄中的前景感到恐懼。 因果報應, 我們做一個公司 自由的決心 從中。 這個 心願 解脫啟發我們修行正道,並使佛法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首要任務。

第二句“征服者和他們的精神孩子所讚揚的道路”,與 菩提心——利他的意圖。 菩提心圓滿覺悟之道,被諸佛稱讚。 他們被稱為征服者,因為他們已經征服了所有的煩惱和障礙。 這條道路也被“他們的精神孩子”所讚揚,這裡的精神孩子指的是菩薩。 他們被稱為 因為隨著他們在認識中成長,他們將成為 就像孩子長大後擔任父母和家庭領導者的方式一樣。

諸佛菩薩所稱讚的道是 菩提心——那種慈悲利他的思想,關心所有有情眾生勝過我們關心自己的自私幸福。 你可以明白為什麼 菩提心 發心是所有征服者——佛陀和他們的精神孩子所讚揚的,因為這是引導我們走向圓滿證悟的東西; 然後 菩提心 是一切眾生快樂之因。 當我們對有情眾生有那種慈悲心時,我們就會向他們伸出援手,然後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會對他們產生利益。 當一個人的行為受到這種利他意圖的激勵時,它會產生如此多的漣漪效應和如此多的良好後果。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是征服者和他們的靈性孩子所稱讚的道路。

第三句“福欲解脫門”,與正見相應。 為什麼正見是希望解脫的幸運者的入口呢? 嗯,那是因為正是正見或證悟空性,才能斷除作為輪迴根源的無明。 所以正見是解脫的入口,因為它是解脫我們的東西。 我們被稱為幸運者,因為我們擁有所有 條件 需要練習,我們有練習的興趣。 因此,正見是引導我們幸運者走向解脫的入口。

這很有趣,因為當你看到一篇文章是這樣解釋的,一個詞一個詞,然後當你閱讀它時,你會發現每個詞都有一些非常深刻的含義。 當你 幽思 你可以在上面閱讀它,然後閱讀每個短語,然後坐在那裡思考該短語的含義。 這是對文本進行詳細教學的好處,因為當你看到它時,你會發現每個詞都很重要,每個短語都有真正重要的意義。 這使文本生動起來。 然後,當我們背誦文本時,它不僅僅是,“Blah,blah,blah,blah,blah。 這什麼時候結束?” 但這就像,“哦,哇。 我可以坐下來 幽思 在這一段上花一兩個小時。” 它變得非常富有。

在回顧中,第一首完整的詩句是作曲的保證。 他說,“盡我所能,我將撰寫這篇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三位校長是

  • 放棄:征服者所有教義的精髓
  • 利他主義的意圖:征服者和他們的精神孩子所稱讚的道路,以及
  • 正見:為欲解脫之福者入口。

C。 鼓勵讀者學習和實踐

根文本的第二節在前言的第三部分下,鼓勵讀者學習和練習文本。 所以大綱的第三部分,對讀者的鼓勵,是這裡的第二個完整的經文。 那節經文說

以清晰的頭腦聆聽你們這些幸運的人,他們引導你們的頭腦走上取悅於 努力善用閒暇與機會,不執著於輪迴之樂。

這裡 喇嘛 宗喀巴大師正在和我們談話。 就好像他坐在那裡說,“好吧,你們。 你知道,你們這些幸運的人,他們將自己的思想引導到取悅於人的道路上 ,用清醒的頭腦去聽。” 當他說“用清晰的頭腦聽”時,請記住上次我們談到了三個有缺陷的罐子並避免它們。 倒置的罐子:就好像我們聽法時睡著了,什麼也進不去。這一切都洩漏了。 然後那個罐子是正面朝上的,沒有洞,但裡面真的很髒:那是帶著壞的動機、帶著世俗的動機聽法。 他說“明心聽法”,就是要避免那三種壺的過錯,比喻那三種壺。

喇嘛 宗喀巴大師也建議我們用上次講到的六種認知來聽。 記住?

  1. 視自己為輪迴中的病人
  2. 看到 作為至高無上的醫生
  3. 視佛法為治病良藥
  4. 將佛法的實踐視為治愈它的實際方法
  5. 看到 作為至高無上的嚮導和醫生
  6. 祈求這條道路得以保存和繁榮。

當我們以清明的心來聽法時,這也意味著具有這六種認知。

如果我們有這六種認知,那麼當我們來教法的時候,我們就都精神抖擻了。 我們想听法,也真正了解聽法的利益。 我們真的很興奮。 當我們有這種態度時,我們的修行就會充滿活力。 當我們沒有那種態度時,就像——哦! 我得去聽法,我的膝蓋很痛,很無聊,就這樣。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教法的優點和利益,那麼我們真的會很高興地聆聽。

同樣,這裡有不同的方式來解釋這節經文。 一種方式是「你們這些幸運的人」; 所以我們才是有閒暇和機會修習佛法的人。 這讓我們進入了寶貴的人類生命這個主題,我稍後將對此進行解釋。 這意味著我們擁有擁有所有一切的生活 條件 能夠練習。 因此,將你的心轉向佛法的幸運者:“引導你的心的幸運者”是指我們這些將我們的心轉向佛法的人。 在這裡,我們將我們的心引向正道,因為我們看到它的價值,因為我們想要脫離我們所有的痛苦和它們的因。

關於你們“頭腦清晰”的說法是告訴我們如何傾聽。 和“令人愉悅的道路 ”表示無誤之道,完整之道。 它向我們強調,不要只聽路徑的一部分,而是要聽整個路徑。 故“明聽”無三鍋之過,有六識。 “引導你的心的幸運者”是我們這些已經將我們的心轉向佛法的人。 這是“令人喜悅的道路 ”這是無誤的道路,整個道路。 而“努力善用閒暇和機會”就是我們寶貴的人生。 “不執著於輪迴的快樂”是那些讓我們遠離佛法修行的快樂。

這節經文中的短語還有另一種方式與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同樣,根據台詞的藏文書寫方式,這裡的翻譯略有不同。 在藏文中,“不執著於輪迴之樂”實際上是該頌的第一句。 它與相關 放棄. 所以“不執著於輪迴之樂”就是我們要捨棄輪迴。 為什麼? 因為我們看到輪迴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它們實際上是苦的本性,是苦的本性。 所以我們不執著於那些東西。 我們不會被那些事情分心。

在藏語中,第二個短語是“善用閒暇和財富/機會”。 那將是藏語中的第二行。 這與 菩提心 或利他的意圖。 因此,善用我們寶貴的人生及其閒暇和修持佛法的機會,最好的方法就是生起利他的意願。

藏語中的第三句是“喜樂之道”。 ” 而這與正見有關。 再一次,如前一節,這條道路被“征服者稱讚”或“取悅於 ’因為正見才是真正斬斷輪迴根本的。 如果這有點令人困惑,那隻是因為翻譯不能完全按照藏文行進行,因為藏文語法與我們的西方語法相反。 同樣,這很簡潔,您可以在閱讀這節經文時看到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善用自由和機會

我想在這裡談一點,我們將在下一節中更深入地探討如何善用閒暇和機會。 想一想擁有寶貴的人的生命是多麼寶貴,一個人 身體 與心智能力、我們周圍的環境、老師、教法和佛法朋友。 這些都是 條件 這使我們能夠修行——如此真正地珍惜我們的生命,珍惜我們的財富。

有時我們非常短視,我們只是看著生活中的問題:哦,我有很多工作要做。 哦! 我的關係不順利。 哦! 這個人對我很生氣。 哦! 我丟了工作。 哦! 經濟不好。

我們可以坐下來忍受很長時間的腹痛。 但是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浪費了時間。 然而,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擁有寶貴的人生和修行的機會是多麼幸運時,我們通常認為的問題和頭痛的事情在我們的腦海中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相反,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是我們有能力修行道是多麼幸運。 這比解決我們所有的世俗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即使我們明天解決了所有世俗問題,我們也會得到一批全新的。

對我們修持佛法的機會產生這種喜悅感,可以使我們擺脫沮喪,它給我們一種希望和喜悅的感覺,以及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和目的。 考慮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下一節經文中,我們實際上將更多地討論休閒和機會是什麼; 我們會更清楚地描述這些是什麼。

問題與解答

聽眾: 出輪迴與絕對相關,輪迴與相對相關嗎? 我們真的可以在這一生中做到嗎?

尊者圖登卓龍(VTC): 您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問題的附屬部分是,“我們真的可以在這一生中做到嗎?” 是的, 對此很清楚。 是的,我們可以在這一生中做到。 這可能會花費我們比這輩子更多的時間,但即使需要更長的時間也沒關係,因為我們仍然朝著有價值的方向前進。 不管多長時間都沒關係。 擁有寶貴的人生,如果我們擁有一切,我們可以在這一生中做到這一點 條件 在一起。

現在在某些方面,如果你談論輪迴,你可以說這是相對的,因為許多世俗真理與輪迴有關。 你可以說脫離輪迴或涅槃是究竟,因為涅槃實際上是一個究竟的真理。 涅槃是遠離輪迴的人的心本有的空性。

這裡讓我稍微說一下翻譯,因為你用了絕對這個詞,而我用的是終極這個詞。 這是巴利語或梵語中沒有真正好的英語對應詞的詞之一。 我不使用絕對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說“絕對真理”時,我們傾向於認為是獨立的、無關的、獨立存在的東西。 空性不是獨立和無關的。 空性是無緣無故的。 它沒有改變。 但是你有空性,因為你有空的對象。 如果沒有世俗諦——世俗存在的對象,你就不可能擁有究竟諦——空性。 空性不是其他領域的某種真理。 空性就存在於我們每天遇到的事物中。 空虛是他們的 終極本性.

我們這裡有一張桌子。 與桌子一起存在的是桌子本有的空性。 這兩者並不是相互獨立存在的。 它不像空虛, 終極本性 桌子在其他宇宙或其他領域。 它就在桌子旁邊。 我認為當我們這樣想時,空虛感就會非常直接。 它向我們強調要時時刻刻地去觀察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物的空性。

聽眾: 你是說當我們談論終極或絕對時的意思嗎? 因為絕對這個詞時不時地出現 喇嘛 只是來訪,我對他試圖解釋的關於絕對的東西有些困惑。

職業訓練局: 就像我說的,我不使用絕對這個詞,因為它給了我們對其他一些東西的錯誤概念。 但如果你談論傳統和終極,這兩者是完全交織在一起的。 一個不能沒有另一個存在。

聽眾: 好的。 我理解了。 但是如何擺脫輪迴呢? 那是一種不同的心態還是只是看清了這個常規?

職業訓練局: 不,從輪迴中解脫,解脫的境界,阿羅漢果,那是一種心境,在這種境界中,所有輪迴的因都以這樣一種方式停止了,它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因此,脫離輪迴、涅槃實際上是第三聖諦。 它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個地方。 不是兩朵雲向上左轉。 這是一種心態。 這是一種由證悟空性而帶來的心境,因為證悟究竟的存在方式會切斷將錯誤的存在方式投射到我們自己和我們遇到的一切事物上的無明。

當我們將這種虛假的存在模式投射到一切事物上時,我們就會讓一切事物變得非常堅固,一切事物都非常真實。 那我是真的 me 我想要真實的 幸福. 這件事正在給 me幸福. 而這傢伙正在妨礙 my 幸福。 一切都變得非常堅實。 然後我們執著於我們認為會讓我們快樂的外在事物。 我們對任何干擾我們幸福的事情感到生氣。 我們創造 因果報應 通過所有這些然後那個 因果報應 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存在。 脫離輪迴意味著停止整個功能失調的循環,切斷它。

聽眾: 什麼是輪迴?

職業訓練局: 有多種方式可以談論它。 一種方法是有思想和 身體 在 kleshas(煩惱,或令人不安的態度和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以及 因果報應. 當他們說:“什麼是輪迴?” 這些聚合——我們的 身體 心——是輪迴。 這其實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輪迴就是環境,比如“我在輪迴中。 我要出輪迴。” 因此,如果我從城市到寺院,那麼我就脫離了輪迴。 或者,如果我去涅槃,那是在天空中某處很少的境界,我就會脫離輪迴。 不,不是這樣。 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仍然堅持固體的想法 me 基於這種污染 身體 和污染的心靈。 如果我們想要從輪迴中解脫,那就意味著去除污染的五蘊。 我們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讓我們的心從輪迴、煩惱和煩惱的因中解脫出來。 因果報應. 我們通過證悟空性來解脫我們的心——因為見空性的智慧看待事物的方式與無明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相反。 當我們生成 證悟空性的智慧 它直接與無明相矛盾,所以它能夠克服它。 輪迴不是我們的環境。 輪迴是我們的污染 身體 和頭腦。

聽眾: 但它並不是真正的 身體 和思想本身。 這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對吧? 所以如果你能擺脫 條件 或者沒有看到那樣你仍然有相同的 身體 和介意,但你沒有它。

職業訓練局: 好吧,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這取決於你說的是哪一派的原則。 實際上,如果我們,比方說,感知我們的空性 身體. 假設你有一個 菩薩 在看誰能直見空性的道上。 那 菩薩 那個時候因為在很高層次上,其實重生的時候有一個 身體 看起來像 身體 有血有肉,但事實並非如此。 或涅槃的阿羅漢有所謂 精神體;該 身體 那不是像這樣的血肉之軀 身體.

所以以一種方式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你看到 身體. 例如,如果你有一個正常人。 就像我坐在這裡,我意識到空虛。 我還有我平凡的骨肉 身體. 我要與我的 身體 如果我意識到它的空虛,就會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 我不會那麼執著。 但如果我在 菩薩 道路,在那個了悟之後我又回來繼續修行,然後隨著那個重生你的 身體 可能看起來很普通 身體 但事實並非如此。 您的 身體 實際上改變。 阿羅漢的 身體身體 不是有血有肉的身體——這是根據大乘教義。 不同的佛教宗派可能有不同的 意見 這個的。 事實上,他們肯定——不是“可能”——他們肯定有不同的 意見 這個的。

聽眾: 但是你會說基本的空性教法適用於所有不同的學校嗎?

職業訓練局: 差不多。 有一些差異,因為在不同的宗旨系統中有不同的 意見.

聽眾: 甚至空虛本身?

職業訓練局: 是的,甚至是空性本身。 其實我覺得當你有不同的時候這有點令人興奮 意見 空虛,因為它讓你想得更多。 我們越想越深,是不是這樣? 還是那樣? 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想得越多,我們對空性的理解就越清楚。 在西藏體系中有一種教法體系叫做grub mtha——它的意思是哲學教義。 西藏人將教義分解為四個系統,它們有不同的子類別和一切。 當你在藏文系統中學習它時,看這四種不同的 意見 即使是空性本身、道和諸如此類的東西,它也能幫助你真正思考事物是如何存在的。 你的想法是,是的,是的。 這就是我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且,嗯,我也能理解。 但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 事物是如何真正存在的? 研究這四種教義系統,可以幫助你逐漸對空性有越來越精細的認識。

聽眾: 最後,你會說,你體驗到的比你試圖理解的要多嗎?

職業訓練局: 哦是的。 哦是的。 你的目標是體驗。 但要獲得體驗,您必須正確理解它。 如果你理解不正確,那麼人們認為空只是頭腦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想,你可以 幽思 千百年來,你並沒有得到解脫。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