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如何聆聽和解釋教義

宗喀巴大師系列講座的一部分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從 2002 年到 2007 年在美國各地提供。 這次演講是在密蘇里州進行的。

如何聆聽和解釋教義(下載)

現在我們將開始關於祈禱或被稱為經文的教導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by 喇嘛 宗喀巴大師。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文本,用於理解要點的一般概述 幽思 為了獲得佛法的證悟。 在具體進入那篇文本之前,我想先談談如何學習和聽法以及如何解釋佛法。 這可以在一開始對我們有所幫助,以便準備我們的思想,以便我們能夠真正從教法中受益。

在一開始就考慮聽法的好處是非常好的,這樣我們就會感到鼓舞。 有很多好處。 一是如果我們想 幽思 那麼我們必須能夠知道要做什麼 幽思 上。 要知道要做什麼 幽思 對了,我們要聽教。 如果沒有人向我們解釋如何 幽思 如果我們發明了自己的方式,那麼我們就會遇到大麻煩。 為什麼? 我們已經在輪迴中發明自己的道路很長一段時間了! 我們必須學習教義才能知道如何 幽思 以及如何區分建設性和破壞性的思想和情緒。 我們必須聆聽教法,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抵消我們的煩惱態度,以及如何增加我們的良好品質。

當我們聽到教法時,我們所聽到的佛法就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和最可靠的伙伴,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從我們身邊奪走。 在這裡,我真的想到了所有的修煉者,比如說在中國或在西藏,他們在共產黨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關押。 那些聽過很多佛法的人,即使被關在監獄裡,也可以繼續修行。 即使他們沒有經文,即使他們周圍沒有佛教徒,他們也可以修行,因為他們聽過很多教法。 我真的很佩服其他人的這種品質。 我們可以在那裡看到佛法如何真正成為我們的朋友,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發生什麼,無論我們是快樂還是痛苦。 如果我們在臨終時已經聽過很多佛法,即使在我們死後,我們也會知道如何用我們的心來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

聽教的正確態度:三壺

當我們聽聞佛法和學習佛法時,以正確的態度和有益的方式來做是很重要的。 他們經常給出三種鍋的類比。 我們不應該像那三種鍋一樣。 一鍋是倒置鍋。 一個鍋是正面朝上的,但底部有一個洞。 另一個鍋是正面朝上的,底部沒有孔,但很髒。

打個比方:倒過來的鍋,好比我們來聽法就睡著了。 什麼都沒有。這就像如果您嘗試將水倒進一個倒置的鍋中,鍋仍然是空的。 如果我們來教法,我們打瞌睡,它甚至都不會進去。如果我們來了,我們被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分散了注意力或擔心,“狗怎麼樣?” 並且,“他們畫的是什麼顏色?” 而且,“伊利諾伊州發生了龍捲風”——我們的大腦忙於各種其他事情。 這裡的教法甚至都沒有進去。 這就像一個倒置的鍋。 這樣一來,我們就真的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接下來是正面朝上且底部有孔的鍋。 這就像當我們來到教法時,我們沒有睡著,我們醒著,我們正在專注。 但之後大腦一片空白。 我想我們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們去聽法; 後來我們的朋友過來說:“嗯,他們在教法中談了什麼?” 我們去,“啊哈,佛教!” 因為這就是我們能記住的全部。 我們不記得老師說了什麼。 我們不記得要點 幽思 上。 在這種情況下,它就像一個漏水的罐子:我們在那裡,我們聽到了,但頭腦就像一個篩子,它直接通過了。

這就是為什麼最好記筆記,或者如果你不記筆記,當你回去時記下一些筆記。 這確實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記住事情。 我研究的一種方法——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必須這樣做,但這是對我有幫助的一種方法——我為常用術語開發了一個速記系統。 然後我盡可能地逐字記錄老師所說的話。 之後我會回顧它們,並通讀它們並嘗試理解。 現在一切都被錄音了。 當我在印度學習時,它沒有被錄音。 我們沒有回去聽的選擇。 回顧事情並做筆記真的很好,這樣我們就可以突出我們腦海中要記住的要點。 這讓我們坐下來思考佛法時更容易。

第三個底池是正面朝上的底池。 它沒有破損,底部也沒有孔。 相反,它的內部充滿了污垢和污垢。 就算你往裡面倒了一些好吃的東西——不管你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會因為裡面的髒東西而完全被污染。 就好像我們在這裡,我們在聽教法並記住教法,但我們的動機完全被污染了。 有時你會遇到一些人來教法,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想學習以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是他們想學習以便自己成為老師。 就像,哦,我會學習並獲得這些信息,忘記練習它。 然後我可以去教別人; 他們會給我東西,否則他們會認為我真的很棒。 在這裡,我們的思想被我們的動機所污染。 另一種情況是我們來聽法,只是為了批評別人的 意見; 只是產生許多意見和 意見 我們自己。 這不是正確的動機。 我們要聽的方式是:專心,有能力保留教法,然後特別以良好的動機聆聽,以便能夠利用教法改變我們的心意。

我很懷疑。 我收到來自不同人的電子郵件,他們想知道去哪裡學習。 有時人們會說:“我想成為一名佛法老師,所以告訴我去哪裡學習或閱讀什麼。” 我總是對此非常懷疑。 雖然教別人很好,但我認為這不應該是我們學習的主要動機。 我們的主要動機應該是改變自己的想法。 只有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才能找到幸福,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如果我們只是學習佛法,以便我們可以向其他人重複佛法並成名或謀生或其他東西,那麼我們不妨學習化學或物理,因為我們會以同樣的方式使用這些信息。 為了學習佛法,我們真的很想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動機,所以我們可以嚐到教法的滋味,它會幫助我們的心。

六項認可

他們還建議聽聞六識的教法。 我發現這六個非常有助於幫助我定下心意和動力。

  • 六種認知中的第一種是將自己視為一個病人。
  • 二是把老師當成醫術高手。
  • 三是視法為藥。
  • 第四是修行佛法作為治愈之道。
  • 第五是看到 作為一個聖人,他的法藥不騙人。
  • 最後,第六是看到我們所學的方法是我們所祈求的東西在世界上存在和繁榮。

回顧他們,將自己視為一個病人,我們可能會想,嗯,我很健康。 我很堅強。 我沒有感冒。 我沒有癌症。 一切都很好。 但是,如果我們看,我們的心病得很厲害,不是嗎? 我們的心患上了無知的病, 憤怒附件。 我們的 身體 因受這些人的影響而生病 三種有毒的態度. 我們生病了,因為我們受到無知和無知的影響 因果報應. 由於它們生生世世的影響,我們只需要一次輪迴,一次輪次,一次輪次——沒有選擇,沒有找到任何持久的快樂。 如果我們看看我們所處的困境,那麼我們確實看到了我們病了。 病態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看不到現實:我們的大腦對很多事情和投射事物感到非常困惑,並且被我們所有的情緒所左右。 為了佛法對我們有益,我們必須把自己看成病態的。 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美好,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真正的動機去聽聞教法。

第二個認可是把老師看成一個熟練的醫生。 這裡的老師可以指教你的人; 但最終它又回到了 ,誰是我們真正的老師。 這 當我們的老師診斷我們的疾病,然後給我們開藥時。 就像我們生病時去看普通醫生一樣:他們會診斷並開處方。 同樣,在這裡我們也意識到我們不快樂,我們去 . 說:“你正遭受輪迴之苦。 這裡有一些藥: 三項高等培訓 和發展 菩提心. 如果你練習這個,這就是你可以治癒的方法。”

那個佛法就是藥。 這是第三個認識。 當我們去看醫生拿藥時,我們不只是把它放在架子上,一直看瓶子上的標籤。 我們必須把藥放進嘴裡。 同理,此法是治病之藥。 它會停止我們的不快樂,停止我們的困惑。

第四個認識:我們認為修行是治癒的方法。 換句話說,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沒有把藥放在架子上,而是把它放在嘴裡。 同樣地,我們不只是擁有裝滿筆記的筆記本和裝滿教義的磁帶,而是真正回家思考我們所聽到的。

我在達蘭薩拉的老師 Geshe Ngawang Dhargye 過去常常為此取笑我們。 那時還沒有錄音機,但我們過去常常拿著我們的小印度筆記本坐在那裡做大量的筆記。 他說:“哦,你去你的房間吧,你有這麼多書架,上面有這麼多筆記。 但是當你遇到問題時,你的頭腦完全是空的。 你不知道應該思考什麼樣的佛法,應用什麼樣的佛教教義來幫助你的心。 當你有問題時,你真的必須複習佛法,思考和修行——而不是在我們痛苦的時候回到我們過去的看待和做事的方式。”

那麼第五個認識:看到 作為一個聖人,他的法藥是不欺騙的。 我們相信 因為他描述了他自己遵循的確切路徑,所以不具有欺騙性。 這 他沒有創造佛法,他沒有編造佛法——他只是意識到了什麼是真實的。 他意識到什麼需要放棄,什麼需要實踐。 他看得很清楚,該練的該怎樣練,該該舍的該怎樣捨棄,然後他就做到了。 通過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實現了這一點。 因此,我們可以相信這些教法,因為他帶著良好的動機來講述它們,而且他是根據自己的直接經驗來講述它們的。

最後是第六個認識:我們要祈願我們所學的這個佛法存在並且永遠繁榮。 這是一個重要的禱告。 我們不僅有 訪問 對佛法,但佛法在我們的世界中存在並蓬勃發展。 我非常強烈地感覺到這就是我們在寺院裡試圖做的事情:設置一些東西,以便在我們離開很久之後,會有一個人們可以來學習、思考和思考的地方。 幽思 在佛法上。 如果我們在設置過程中必須經歷一些困難,那沒關係,因為我們的動力是長期的。 我們心中有非常深切的祈禱和 心願的教義在這個國家紮根,在我們都死了很久之後,它們在這個國家繁榮了許多代。 也許我們會重生,下輩子會回到這裡。 然後一切都已經建成。 我們不必為此擔心太多! 然後,如果我們獲得了千里眼,我們可以說:“哦,我的前世就是這樣做的!” 即使我們不在這裡,也會有其他人從我們的努力中受益。

教學的三個顯著特點

我還想提一點關於我們應該聽和實踐的教學。 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有這樣一個精神超市的美國。 他們說我們應該聽聞和實踐的教法應該具有三個顯著特徵:

  1. 教義已被教 .
  2. 他們沒有任何錯誤。
  3. 他們已經被偉大的大師們實現了。

讓我們回到第一個顯著特徵:它是由 . 為什麼我們要修行 ? 正如我剛才所說, 根據他自己的經驗描述了這條道路,並以同情的動機去做。 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宗教所教導的一切都是錯誤的。 其他宗教中有許多觀點與 說。 我們應該尊重並實踐它們,因為它們是 的教義,儘管它們可能出自耶穌、穆罕默德、摩西、老子或其他人的口中。

所有主要宗教都教導道德紀律。 他們都教導善良。 他們教導耐心。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 但也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是佛陀。 其他傳統中的那些特殊教義仍然很有價值。 如果我們聽到它們,如果它們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那麼我們可以將它們視為 . 我們可以將它們融入我們的實踐中。 如果有一些矛盾的東西:比如如果他們在教內在存在或類似的東西,那麼我們不納入那部分,因為這與 說。 它也與理性相矛盾,因為當我們分析時,我們可以證明內在的存在根本不存在。

其次是第二個顯著特徵:教法的質量在於它應該已經清除了任何錯誤。 這意味著 可能已經教授了純粹的教義,但有時幾個世紀以來,事情變得腐敗了。 事情被誤解了。

我們最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有時不同的文化習俗是如何潛入佛法的。 人們開始說這些是 當他們不是的時候。 或者人們遺漏了與他們個人想法不相符的佛法方面,然後將其教給他人。 或者也許他們改變了什麼 說是為了同意自己的意見。 幾個世紀以來,這種情況有時可能會發生。 因此,我們要確定的是,當我們聽到教法時,我們聽到的教法已經清除了所有這些。 換句話說,當我們聽到它們時,我們可以將它們追溯到經典和 的話——它們沒有任何其他可能無意或故意潛入的附著物。

第三個顯著特徵是,這些教法應該由大修行者證悟。 一旦教法被聆聽、思考和冥想,那麼它們必須通過完整傳承的各個世代傳遞給我們。 教法不僅以準確的口頭形式保存下來,而且還保存了這些教法的證悟。 它們已經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實踐過; 並且通過這些人自己的實踐,他們已經能夠確定教義的有效性。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看到現代實踐者通過實踐改變了他們的思想的例子時,它是如此鼓舞人心。 然後我們知道,是的,這些教義確實有效。 我們想和那些人一起練習教學 三大特點.

解釋和教授佛法

現在我想分享一下如何解釋佛法。 教法不僅教導我們如何聆聽,而且教導我們如何解釋佛法。 每個人都有責任。 就像我們思考聽聞佛法的利益一樣,我們必須思考教導佛法的利益。 我認為這部分被包括在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教書。 我有一些朋友說:“我不想教佛法。 我不喜歡教書。 我不想在一群人面前站起來。” 在這裡思考教學的好處可以給我們一點鼓勵,讓我們看到我們所做的事情的價值。 他們經常說佛法的恩賜是最高的恩賜。 我發現這是真的,因為當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時,什麼對我們最有利? 我個人可以說,我得到的最大的善意就是老師們教導我佛法的善意,因為佛法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同樣地,當我們可以與其他人分享佛法時,它就會變得非常有價值。

當你教你的時候,你也必須練習你教的東西。 這才是真正困難的部分。 為什麼? 因為我們在智力上所知道的總是比我們在某一特定時刻能夠實踐的要多——至少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這樣。 已證悟的眾生完美地修行一切,但我們其他人卻失足了很多。 老師有很大的責任去嘗試和實踐我們所教的東西。 在這方面,當你看到你的老師搞砸了,不要怪罪於佛法,不要認為佛法行不通。 請記住,你的老師也是人,他們也在努力,就像我們在努力一樣。 複製他們的好例子,把壞的放在一邊。

他們還向教師提出以下建議:就像學生應該檢查老師的素質一樣,老師也應該檢查學生的素質。 這是為了確保學生適合他們所教的任何內容。 實際上,我發現我的教學方式不同,不同的聽眾會帶來不同的教義。 有什麼東西在起作用。

就像我現在要教的這篇課文,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如果我把它教給不同的群體,教學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僅僅是因為聽的人是誰。 我們都通過傾聽的程度共同創造這些情況,如果你事後練習,你提出的問題。 我們都參與了創造即將發生的事情。

總而言之,這只是一點點關於如何聽教法,聽什麼教法,然後如何教法。

宗喀巴大師

這個特定的文本是由 喇嘛 有時被稱為傑仁波切的宗喀巴大師。 他是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生活在西藏的偉大改革家。 他的教義變得如此有價值是有原因的。 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 幾個世紀後,西藏發生了一些迫害,一些血統丟失了。 (這類似於唐代對中國佛教的迫害方式。) 有一定程度的墮落。 有時人們對教法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和困惑。 因此,在十一世紀,西藏人將阿底峽尊者帶到了西藏。 然後許多人,例如偉大的翻譯家瑪爾巴,前往印度,將法教帶到西藏。 毗瓦巴從印度來到西藏,帶來了許多新的傳承。 這是藏傳佛教的複興,發生在十一世紀左右。 有一段時間事情進展順利,然後又出現了某些混亂。 一件事 喇嘛 宗喀巴大師所做的是,他回過頭去研讀經典,研讀註釋,他跟當時西藏所有不同傳承的上師一起研習。 喇嘛 宗喀巴大師根本不是宗派。 他的追隨者突然間建立了一個傳統,並將其稱為 Gelupa,但是 喇嘛 宗喀巴大師不是格魯派。 他無意建立傳統。 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他澄清了很多關於空性的錯誤觀念。 他還闡明了道德的作用以及道德的重要性。 修道院的 出家是為了修行佛法。

我有幸學習了很多 喇嘛 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和我都覺得非常有益。 我不是那種會說 喇嘛 宗喀巴大師偉大,因為他是“我的傳統”。 一點也不。 因為當我開始佛教時,我什至不知道 喇嘛 宗喀巴大師。 我不知道所有這些不同的傳統。 然而我剛剛發現,當我學習這個,然後當我練習它的時候,它真的幫助了我的思想。 迷茫的時候,如果你深入法門,他真的能澄清很多事情。 這些要點可以變得非常清楚。 我發現它非常有效。

正文介紹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是一個非常短的文本,但具有非常大的含義。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個主要方面是什麼。 然後,我們可以開始逐節閱讀文本並真正理解它。

首先,當 教他周遊古印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給各種不同的人傳法。 他所教的有些人已經是他的追隨者,有些是非佛教徒,有些是有信仰的人。 錯誤的看法. 他教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 有些人非常聰明,有些人則不然。 這 根據不同的人的性格,給不同的人傳授不同的教義。 這些教義都記載在佛經中。 佛經代代相傳,先是口口相傳,然後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開始被記錄下來。

這是教義如何傳承的歷史。 它們都放在一個大的整體中,有時人們會閱讀它們並感到非常困惑。 為什麼? 因為 在一個地方教這個,他在另一個地方教那個,在另一個地方教那個。 那你應該先練習什麼呢? 第二個應該練什麼?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教的? 哪些東西是這些重要事物的子類別? 很容易混淆。

當我最初去新加坡教書時,我真的看到了這一點。 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人們在那裡有許多不同的佛教教義,來自不同的傳承。 他們聽了很多,但他們不知道把它放在他們自己的修行方面。 他們說:“我是修阿彌陀佛,還是修觀禪,還是修念死? 我該怎麼做呢? 我三個都練嗎? 我只練習一個嗎? 我按什麼順序練習它們?”

隨著教義在印度的發展,特別是與 喇嘛 阿底峽尊者的教法:他寫了一篇名為《道明經》或《道燈》的經文。 那裡 喇嘛 阿底峽開始系統化教義。 他解釋了你先修哪些經典中的哪些要點,然後再修哪些,然後再修。 喇嘛 宗喀巴大師進一步系統化了這些教法。 這使人們更容易知道如何練習。 如果你對四聖諦有大的概觀,或者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或漸次覺悟之路的概覽——如果你心中有這樣的結構,那麼當你聽到任何具體的教法時,你就會知道它在這條道路上的位置。 你會知道它與其他教義的關係。 您將知道按什麼順序練習什麼。 這對我們真的很有幫助,所以我們不會感到困惑。

在這三個主要方面,你有一個發展它們的順序,但我們也同時在這三個方面進行訓練。 我們通過在開頭強調第一個,然後是第二個,最後是第三個來做到這一點。

這三個主要方面是什麼?

這是我們想要獲得的三個主要認識。 如果我們查看所有的佛教教義,我們可以將它們分類為這三者。 我們也可以看看如果你有 放棄,它可以幫助您生成 菩提心,這有助於你產生智慧。 我們可以看看如果我們生成 菩提心, 這取決於 放棄,以及如何 菩提心 可以增加我們的 放棄. 我們可以理解智慧如何使我們的 放棄 和我們的 菩提心 更強。 我們可以理解所有這些關係,這對我們的實踐很有幫助。

為了快速概述,當我們談論 放棄 或者 自由的決心,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一個看到輪迴或輪迴缺陷的心。 看到輪迴的心非常清楚,並說:“我要出去!” 現在,作為我們問題的一部分,我們在佛法修行中遇到的一大障礙是,當我們看自己的 自由的決心 並不總是那麼強大​​。 經常發生的事情是,“是的,我想從輪迴中解脫,但我也希望我的輪迴也非常美好和愉快。 我想要美味的食物,我想要一張舒適的床,我想要有朋友,我想要人們對我說好話。 我想要被尊重。” 我們有所有這些世俗的願望,我們的一部分頭腦仍在思考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只要我們在 執著 執著於這些世俗的事物,並認為它們會給我們帶來終極的快樂,那麼我們離開輪迴、離開輪迴的決心就很弱。

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我們可以看看。 如果我們單點,我受夠了循環存在,我想出去,那麼我們將單點,好吧,我需要什麼出去? 我需要證悟空性,我需要培養三摩地,我需要保持我的 誓言 真的很好,我需要培養一些愛和同情心。 如果我們有堅定的走出去的決心,我們就會有堅定的修行決心。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心時,我們很容易分心。 就像,哦,太好了,也許我會躺在沙灘上休息一下。 我苦思冥想,來杯奶昔吧。 讓我們看一些電視。 讓我們做所有這些其他事情。 不知何故,我們的佛法能量減弱了,因為我們的 自由的決心 不是那麼強。

當我們說 放棄 我們真正放棄的是痛苦。 我們不會放棄幸福。 我們正在放棄痛苦。 很多人會想:“哦, 放棄 意味著我必須去像密勒日巴那樣住在山洞裡,像偉大的中國大師那樣燒掉我的手指。 那是 放棄 但是,哦,我不能那樣做!” 這不是我們在談論的! 放棄 意味著放棄痛苦; 我們不只是放棄“哎喲”的痛苦。 佛教談論三種痛苦(我稍後會談到)。 我們想要放棄所有這三種痛苦及其原因。 放棄 真的是對自己有同情心。 我們希望自己快樂。 我們希望自己擺脫痛苦。

菩提心,路徑的第二個主要方面,基於 放棄. 放棄 說,“我想脫離輪迴”和 菩提心 說:“每個人都應該脫離輪迴,因為每個人都和我一樣——想要快樂而不想要痛苦。 所以我不能只為自己的解放而工作。 我必須能夠真正伸出手來幫助別人。 但是為了能夠真正幫助別人,我需要開悟,這樣我才能擁有一個人的所有品質 。” 我們現在有一些愛和同情心,我們現在想幫助別人,但有時我們不知道該做什麼。 或者有時我們試圖提供幫助,但我們做錯了事。 看到這一點,我們想要開悟。 我們希望在我們的思維流中逐漸發展這條道路,以便我們以慈悲心行動並以有效的方式幫助他人的能力增加。 那是 菩提心.

第三個主要方面是 證悟空性的智慧. 這很重要,因為為了真正從輪迴的存在中解脫出來,為了淨化我們的內心所有的煩惱,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 我們需要了悟空性——內在存在的缺失。 只要我們的心因執著固有的存在和固有存在的表象而迷惑,只要我們的心被這一切所迷惑,我們就無法解脫他人或解脫自己。 這 證悟空性的智慧 是清淨心、斷苦根的實事。 這就是為什麼 證悟空性的智慧 很重要

這是對三個主要方面的快速概述。 下次我們將更深入地討論它們,但我想看看你到目前為止是否有任何問題、意見或其他什麼。

聽眾: [聽不清]

尊者圖登卓龍(VTC): 是的,這三個方面是 放棄, 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 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這三個,但最好只考慮一下概述:為什麼每一個都很重要。 然後這給了我們一些能量來進行引導我們產生這些認識的冥想。

聽眾: 所以三位校長,是不是和你一樣 放棄 第一的? 然後當你去 菩提心,那麼你必須回過頭來參考 放棄? 但對於 放棄 你有沒有想過 菩提心?

職業訓練局: 它們是按此順序開發的,但這不是嚴格的順序。 換句話說,我們開始冥想 放棄. 我們需要對此有所了解 幽思 on 菩提心 因為與 菩提心 我們希望其他人免於痛苦。 在我們希望他人擺脫痛苦之前,我們必須希望自己擺脫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 放棄 首先。

這並不意味著只有你 幽思 on 放棄 永不 菩提心 從來沒有智慧。 我們三個都做。 但我們強調 放棄 一開始多一點。 為什麼? 因為我們越強大 放棄 or 自由的決心 是不是更容易生成 菩提心 並且我們將擁有更多的能量來冥想空性。 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動機,例如希望自己脫離輪迴,或者希望所有眾生快樂並脫離輪迴,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動機中的任何一個,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能量 幽思 關於空虛。 我們為什麼要 幽思 空虛? 我的意思是,我們沒有動機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如果您不希望自己或他人自由,那麼,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精力去 幽思 空虛——這很難。 你知道,這並不容易,需要大量的學習,需要努力。 然後你必須培養專注力,並與我們的頭腦一起工作,這個頭腦充滿了分心,總是睡著了,充滿了垃圾。 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動力去做任何事情,那麼我們就不會去做!

當您對這三個方面中的每一個方面有所了解時,它會幫助您了解其他方面。 所以即使 證悟空性的智慧 是第三個,我們對它的了解越多,那麼當我們 幽思 on 放棄 我們將開始看到,我們想要擺脫的痛苦是空無的。 這讓我們對苦難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對苦難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自由的決心. 或者如果我們對空性有一些了解,那麼當我們 幽思 on 菩提心 我們將看到如何將眾生的煩惱從他們的心中消除。 這加深了我們的 菩提心.

聽眾: 因此, 放棄 你是從希望自己擺脫痛苦開始對自己產生慈悲心的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然後當你開始工作時,你開始對他人產生同情心?

職業訓練局: 是的,因為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過得好,我們怎麼能祝任何人過得好呢? 我認為這是西方人有時帶入佛教的一個很大的誤解,他們是否認為真正富有同情心意味著“我不照顧自己。 我忽視了自己,我必須忍受痛苦才能真正富有同情心。” 那是錯誤的! 佛教教導我們必須對自己有愛和慈悲心。 我們必須照顧好自己,但要以健康的方式,而不是功能失調的方式。 我們必須希望自己快樂,但不是以一種自私的方式想要我的巧克力,而是以某種方式,我希望自己快樂,因為我想擺脫循環的存在。 好的?

這是非常重要的,許多西方人,因為我們的文化,誤解了這一點。 這裡的人有很多自我憎恨的問題。 然後他們想,“哦,我必須捨棄自己才能利益他人。 我討厭自己如此自私,我是一個如此邪惡的壞人,因為我很自私。” 這種態度成為了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我們必須以健康的方式真正關心自己。 尊重我們自己。 尊重我們自己的屬靈興趣。 你知道這很重要。 我們擁有寶貴的生命。 我們對佛法有興趣。 我們必須尊重我們自己的那一部分! 培育它並餵養牠,因為它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