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

四聖諦

基於多部分的課程 敞開心扉,清醒心靈 在 Sravasti Abbey 的月刊 分享佛法日 2007 年 2008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您也可以通過 Sravasti Abbey 朋友教育 (SAFE) 在線學習計劃。

苦與苦的原因

  • 看到輪迴不圓滿本質的重要性
  • 循環存在的原因
  • 如何修煉尊貴 八重道

開放的心,清晰的頭腦 06a:四聖諦(下載)

問題與解答

敞開心扉,清醒頭腦06b:問答(下載)

讓我們產生我們的動力。 尤其重要的是要記住,當我們修行時,我們希望有一個巨大的動機去接觸所有眾生,感受與所有眾生的相互聯繫和相互關係,我們的生命如何依賴於他們,他們如何“一直對我們很好。 讓我們產生動力,使我們的精神修行成為一種回報他人善意的修行,因為通過提升自己,我們變得更有能力受益。 通過在成佛的道路上進步,無論需要多長時間,我們對他人的利益都會急劇增加。 當我們開始聆聽教法時,請記住這種無私的意圖。

本週[教法]是四聖諦。 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 任何地區或種類的所有佛教傳統都堅持四聖諦。 這些是第一個教導, 他在其中概述了他的 [聽不清] 或他的學說的整個背景。 四聖諦中的前兩個談論我們目前的體驗,後兩個談論另一種體​​驗。

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聖潔,並不是因為真理本身是聖潔的。 例如,第一個真理是 dukkha 的真理,有時被翻譯為痛苦。 受苦沒有什麼高尚的。 但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聖,是因為聖者,換句話說,直接接受空性的眾生,已經覺知這些是真實的。 這就是為什麼它們被稱為四聖諦。 它們是真實的,正如那些擁有了解現實的冥想平衡的人所感知的那樣。 所以,[他們]是可靠的。

我只是概述它們,然後再回顧它們。 第一個是苦的真相。 Dukkha 的意思是不滿意。 它通常被翻譯為痛苦,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翻譯。 有時我說痛苦是因為不滿意太笨重了。 The truth of unsatisfactory 不是一個好的英語短語。 所以有時我只是說dukkha。 這是巴利語梵文詞。 第二個是苦、苦的起源。 第三是它的停止,從它中解脫。 第四種是導致滅盡的道。

第一個真理——苦的聖諦及其起源——那是我們當下的體驗。 止息和止息之道是另一種體驗。 我們總是從沉思當前的體驗開始,因為非常準確地看到它是什麼很重要。 我們對這樣做有很多阻力。 這是我們非常原始的經歷,我們不想看它。 我們只是不想看它。

我們的原始經驗是什麼? 好吧,我們會生、老、病、死。 誰想談這個?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你知道我們是如何避免它的。 如果它是光和愛 極樂,我們都會報名。 但是生、老、病、死——就像廢話! 但了解情況非常重要,否則我們不會有任何擺脫困境的動力。 我們對審視自己的處境有如此大的抵抗力,以至於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完全生活在啦啦啦的土地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讓自己如此忙碌,不是嗎? 我們去看電影,我們在網上沖浪和我們所有的社交活動,去這裡,去那裡,做這個做那個,基本上是因為誰喜歡獨處,看看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的處境? 所以我們讓自己在這個國家陶醉在一個又一個的分心之中。 當我們不得不獨自一人看看我們的處境的那一刻到來時,就像啊啊啊! 打開電視,打開收音機,給某人打電話,去看電影——做點什麼。

我認為我們有這種反應是因為我們從未學過任何工具。 我們不知道如何以有益的方式看待我們的處境的任何工具——如何處理它,如何補救它。 因為我們實在是沒有什麼工具,所以寧願不去看。 或者我應該說我們擁有的工具不完善。 我們應對老、病、死的工具是醫學,醫學很努力,但我們都會死,不是嗎? 還有人體冷凍法,他們凍結你的一部分 身體 稍後恢復你——你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努力,但我不會指望它。

然後我們為預防疾病所做的所有事情,醫學界今年和明年都宣布它們是好的,那些可以治癒疾病的事情變成了疾病的原因。 這是真的,不是嗎? 我的意思是他們努力嘗試,但每年——“哦,好吧,我們批准了這種藥物,但現在我們看到它實際上會導致這個、那個和其他事情發生,作為比最初的疾病更糟糕的副作用。” 所以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努力,但是出生、生病、衰老和死亡的整個情況只是擁有這個的本質 身體.

一旦我們懷孕,它們都會發生。 一旦我們在母親的子宮裡受孕,從我們受孕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在衰老了。 衰老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你不會變年輕,你會變老。 衰老從受孕後的那一刻開始。 疾病來了。我們都生病了。 然後死亡是壓軸戲。 如果我們對此有信心,這不是我們會報名參加的。 如果有人說在這裡登記生、老、病、死,你會這樣做嗎? 我不這麼認為。 我不認為我們會報名參加。 我們剛出生在這種情況下。

那麼我們是如何出生在這種情況下的呢?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有人告訴我——非常可愛——生命是一種性傳播的絕症。 就是這樣,不是嗎?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好吧,不僅僅是我們的父母在胡鬧。 那不是鸛。 佛教說它也不是造物主,因為如果有某個獨立的造物主為我們登記了生、老、病、死,那麼我們絕對應該彈劾他。 你不覺得,如果有人控制你的生活,讓你為此做好準備,你會不會想要自由或驅逐任何人?

好吧,佛教徒的看法是,並不是任何外在的東西讓我們陷入這種境地。 相反,它是我們自己痛苦的心理狀態。 所以當 教導第二聖諦,即因緣諦,他指出的是無明。 無知是一種痛苦,一種以與事物實際存在的方式完全相反的方式理解事物的痛苦心理狀態。 問題是我們是如此無知以至於我們不明白我們是無知的,當我們開始做一些調查時,我們對我們的處境了解得如此之少,以及我們有多少只是追隨無知,這真的變得相當令人震驚。

例如,事物是依存的。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 杯子取決於——什麼陶瓷杯是用——粘土製成的? 粘土、釉料和烤箱,還有製作它的人。 鈴鐺是由金屬和不同的合金製成的——不管它們是什麼,我忘記了我所有的科學——頂部的合成材料,組成鈴鐺的不同材料,布料是——這是某種合成布料——不同的我們發明的東西。 一切都取決於它的部分; 它取決於構成它的材料。

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看到。 當我們看著我們的 身體: 我們的 身體 取決於精子和卵子以及我吃的所有水果。 所以從一個部分我們可以理解這一點。 這 身體 造成。 這取決於其原因和 條件. 這取決於它的部分。 這是一種依賴現象。 我們可以在智力上理解這一點,但是當我們涉及到我們的 身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與我們的 身體 好像這是一種依賴現象? 或者我們只是假設我們的 身體是一樣的 身體 今天和昨天一樣嗎? 當你看著你認識的人時,你會不會想,“哦,他們的 身體跟昨天有變化嗎?” 不,當你看著他們時,你會想,“哦,他們的 身體的依賴? 他們的 身體 有零件嗎? 你是否開始考慮它們的部分——腎、腸和肺? 不,我們只看外面的皮膚。 所以你從一方面看,在智力上,哦,是的, 身體的依賴。 但是我們與我們的關係的方式 身體 和其他人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是假設它是以前的樣子,就像某種獨立的 身體 在那裡。 我們不認為它有原因。

當你看著你認識的人時,你會想像他們在子宮裡還是受精卵的時候嗎? 我不認為你經常這樣做,是嗎? “哦,你一定是個很可愛的受精卵!” 我不這麼認為。 那 身體 今天取決於那個 身體 在子宮裡,胚胎在那里為生命服務。 看看我們如何不聯繫我們的禮物 身體 到前一刻的 身體. 我們只看 身體, 就在那裡。 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我們只是假設,“哦,是的,它就在那裡,它有它自己的本質,它有它自己的本性,它裡面的某種東西使它成為它的樣子,獨立於其他一切。”

我們稱它存在於它自己的一邊。 它從這個側面存在——這是一個杯子從它自己的側面。 它與我的思想出現並感知它或我的思想給它貼上標籤無關。 我們從它自己的一面看作為一個杯子。 我們看著人然後想,“哦,裡面有一個真實的人 身體 具有某種真實的個性,某種真實的本質,甚至可能是某個地方的靈魂。” 不是嗎? 當你看人的時候,你認為他們是依賴的嗎? 不。他們看起來像一個真實的人,有自己的實體,自己的本性,我們只是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並看到他們。 但是當我們稍微分析一下,我們就會意識到,“不,不是這樣。 那裡沒有永久的、不變的個性。” 除非你認為你的性格和你媽媽懷你時一樣。 我不這麼認為。

你知道,我們的性格改變是件好事。 我們從小就改變了,這不是很好嗎? 我們學會了除了“Waaaahhhh!”之外還能說些什麼。 你知道,我們改變了。 我們不是一些固定的人格,一些固定的東西。 但這種無明執著一切,就好像它有自己的本性,獨立於其他一切。

因此,一旦我們開始這樣做,就會為我們將許多其他謬誤投射到事物上打開大門。 我們不僅將事物視為具有內在的本性,而且將它們視為具有內在吸引力或內在吸引力。 當我們看某樣東西時,頭腦會自動跳轉,“有吸引力的/沒有吸引力的/中性的”,不是嗎? 我們認為它來自另一個人的身邊。 或者我們看著食物然後說“好/壞/eehhh”,就好像它來自食物的側面。 或者我們看著任何我們被吸引的東西,似乎幸福就在那個物體中。 有人把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放在桌子上,我們會說,“哇!” 非常 附件 就好像它本身就有價值一樣。 這只是紙和墨水,但我們看看錢,哦,它有特殊的價值,我擁有的紙越多,我就會越強大,我就會越有影響力,我越成功,其他人就會越多地看著我、欽佩我、仰望我。 我們把所有這些東西歸咎於那些紙片,不是嗎? 那些紙片有這些嗎? 不。

完全是我們的頭腦在為所有這一切創造社會角色,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相反我們認為事物本身俱有那種性質,它們本身就有幸福,它們自身俱有價值和價值,獨立於我們。 但是當我們看的時候,事實並非如此。

所以在這種無明的影響下,我們把某些事物的內在美歸咎於它,所以我們執著於事物,然後當我們執著時,我們變得貪婪,我們變得苛求,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期望,我們感到失望,我們失望了。 附件 不會帶來幸福。 但有時我們會從中得到一點嗡嗡聲,所以當有人介入並干擾我們得到我們認為會讓我們快樂的東西時,我們就會認為那個人或那種情況不快樂,他們天生就是消極的,然後我們要摧毀他們。 那麼我們就會製造敵人。 我們創造了我們不喜歡的東西,當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如此多的厭惡、仇恨和敵意時,我們就開始把事情推開。 然後我們參與了我們生命中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旅行,試圖得到一些東西並推開其他東西。 所以整個生命都只關心那個。 你知道,抓住這個,推那個,抓住這個,推那個。 你可以看到,當我們早上醒來時,這基本上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我們吃便餐時注意你的想法。 觀察你的想法。 你開始那樣掃描,然後你,“哦,我喜歡那個! 我想得到那個。 我希望排在我前面的人不要先得到它。” 但是當你掃描它時,你會看到其他東西,然後你會說,“哦,如果他們沒有把……”不管你不喜歡的是什麼成分“放進去,那就太好了。 哦,他們為什麼要把豆子放進去毀了辣椒?” 如此自動地,只要看著食物,心就已經在抓、推、抓、推。 整天這樣,心裡實在不太安寧。 在我們看來,我們生命的全部目的似乎就是抓住和推動。

那是什麼樣的人生意義和目的? 歸根結底,當我們終於離開此生時,我們又要表現什麼? 只是我們最近的抓推的殘餘,但是你有多少年的抓推,你臨死的時候甚至都沒有,但是當你抓推那些東西的時候,好像真的很重要。

還記得你小時候有最喜歡的玩具,也許你有毛毯嗎? 每個人都有毯子嗎? 哦,你沒有毯子。 我們最好給你買個毛毯。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毛毯,不是嗎? 或者我們最喜歡的毛絨玩具之類的東西。 你知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問我們的父母,當我們的父母忘記了我們的毯子或我們的毛絨玩具時,我們大吼大叫,因為我們是如此依戀它。 “哦,沒有我的毯子,沒有我的毛絨小狗,或者其他什麼,我的毛絨大象,我活不下去。” 不管是什麼。 在生命的那個時刻,這對我們來說具有不可思議的重要性。 你現在想你的毯子嗎? 我希望不是! 在生命的晚些時候,我們早年依附的東西就像是,“算了,把那個東西扔掉。”

但是現在,我們有自己的毯子,不是嗎? 可能是房子,可能是運動器材,可能是電腦設備。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東西,我們會緊緊抓住並認為,“這是我的東西,當我擁有它時,我感到很安全。” 所以我們的毯子,在引號中,它每年都在變化。 當我們執著於它時,我們非常執著。 但如果它本身俱有內在的吸引力,我們仍然會帶著我們的毯子在那裡。 問題是,其他人都會發現我們的毯子和我們一樣漂亮。 如果它有內在的美,每個人都會這樣看。 所以,對於我們執著、執著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 如果它本身確實具有這些品質,獨立於我們的感知頭腦,那麼每個人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一切,不是嗎?

如果這只鐘從它自己的一面看是美麗的,那麼每個人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它——從老師的桌子上看是美麗、華麗的東西。 一張紙,錄音機 [聽不清],有些人很依戀。 乳酪蛋糕。 美味的芝士蛋糕,不會讓你發胖。 讓我們想像一下——我們可以想像它。 如果芝士蛋糕本身俱有美感,那麼每個人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它。 大家都喜歡芝士蛋糕嗎? 不,所以我們只是看著那些人說,“他們只是沒有正確思考。” 當然,他們喜歡其他我們覺得噁心的東西。 所以他們認為我們沒有正確思考。 但是你會看到吸引和厭惡是多麼公正。 所有的東西都是基於我們的輸入,投射。

厭惡也是一樣。 想想你真的不喜歡的人,然後記住其他人愛那個人。 在我們看來卑鄙的人,在其他人看來是美好的。 只是我們自己的經驗表明,這些好的和壞的品質並不是天生就存在於物體內部的。

我們所做的所有這些投射,我們所擁有的這種誤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瞭如此多的混亂。 然後,在掌握的基礎上,用 附件 和貪婪,以及帶著厭惡和敵意的推動,我們做出各種各樣的行為。 我們偷竊,我們欺騙,我們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我們拿走的東西超出了我們應得的份額。 我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這導致所有這些行動成為我們所說的 因果報應. 這些行為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記,然後這些印記就會成熟為我們的經歷。 生活就是這樣繼續下去的。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不只是今生; 這是很多生命。 我們談到了重生和 因果報應 在之前的會議中。 我們只是繼續做同樣的事情,重播許多很多世,因為無明、精神上的痛苦和 因果報應.

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這 說我們要正視它,正視它,我們才會有從中走出來的靈感和能量。 因為如果我們不承認它是不圓滿和圓滿的事情,我們不了解原因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兩件事,那麼我們將繼續被欺騙由外部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思想與之相關的反應。 我們只會為自己和他人製造越來越多的痛苦。

所以這是前二聖諦。 有趣的是:在我們的 修道院的 長袍,我們在後面打一個褶,通常是兩個褶,但有些人只打一個褶,然後我們在這邊向前翻兩個褶。 我們放在後面的兩個褶皺是不如意的真相及其根源。 這就是他們所代表的。 而在正面,是滅與道的真相,我們想要證得的,我們想要前進的。 我們的僧袍提醒我們四聖諦。

我們想要走向的是真正的停止和 真路. 真正的止息是不存在,不存在各種層次的苦,更具體地說,不存在造成那個苦的因——無明、煩惱、 因果報應. 當你真正專業化時,真正的止息實際上指的是聖者的心的空性,他已經了悟,已經清除了這些不同層次的煩惱。 據說這些真正的停止是非常和平的。

最終真正的止息是涅槃。 有不同層次的必殺技。 涅槃的另一個同義詞是和平。 之所以稱為平靜,是因為我們不再被苦難搖晃或來回彈射, 因果報應,無知。 我們的思想中有一些真正的平靜,我們的生活中有和平。 我們擺脫了那些苦難和影響 因果報應 在導致重生方面對我們施加影響。

如果你從更實際的層面來看它,如果你想了解涅槃可能是什麼樣子,那就想想永遠不要生氣。 那會是什麼樣的? 永遠不要再生氣了。 有人可以在書中用任何名字稱呼你,他們可以對你做任何可怕的事情,而你的思想將不會 憤怒 產生。 那會是一種很好的心態嗎? 那不是很好嗎? 不 憤怒. 那是必殺技的品質。

或者想一想我們是如何對事物如此執著的——貪婪的心、 執著 記住,“我想要,我必須擁有,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 那個想法。 那顆心是多麼不安,因為它永遠不夠,所以它滋生了各種不滿,滋生了各種恐懼,因為無論我們擁有什麼,我們都害怕失去它,無論我們沒有什麼我們想要的,我們害怕得不到它。 想像一下沒有那個會是什麼感覺 執著 以及隨之而來的不滿和恐懼。 那不是很好嗎? 那不是很好嗎? 無論你擁有什麼,你的心都是平靜的。 不管你有什麼,完全沒問題。 包括這個 身體,我是否有這個 身體 與否,沒關係。 那不是很好嗎? 與我們現在的情況相比,“哦,我的 身體,它必須一直很舒服,我非常擔心它,我必須讓它看起來很好。” 我們所做的整個旅行 身體. 只是對此保持平等心不是很好嗎? 身體? 死期到了,沒問題。 事實上,我們為自己創造的整個自我身份,“我是這個社會排名和這個……”的人,我們有這麼多身份,不是嗎? 並且不依附於任何這些身份。 人們可以在書中稱呼你任何名字,你可以是高階層或低階層,你可以是富有的或貧窮的。 這對你沒關係。 那不是很好嗎? 沒有那個 附件 緊貼那些身份,所以當你的身份受到威脅時,你不會完全彎曲變形。

當我們的身份受到威脅時,我們會變得非常變形,不是嗎? 我們認為,“我負責這件事。” 然後有人來提出意見。 “誰徵求過你的意見?” 或者我們變得防禦起來,“我做的事情沒問題。” 我們對這些東西太執著了,所以想像一下它們以傳統方式存在並且絕對沒有 附件 給他們。 這會很好,不是嗎?

然後,當你看到其他眾生痛苦時,你實際上可以擴展自己來利益他們,因為如果我幫助他們,我將不會擔心或害怕會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如果我把這個給他們,我會怎樣?” 當我們幫助別人時,不會有那麼多的期望。 “好吧,我給了你一些東西——你現在最好喜歡我。” 不會有這些。

如果我們以那種方式稍微思考一下涅槃——它是一種解脫,我們就能對它有某種感覺。 實際上,我們目前還無法真正從概念上把握這一點,但至少我們可以對那裡的那種和平與自由有所感受。

這是第三聖諦。 第四個是 真路-我們怎麼去那裡? 道實際上指的是我們的意識,我們想要培養和實現的心理狀態,以達到那種平靜的狀態。 現在,如果我們是專業人士 憤怒 以及怨恨和傷害感情,我們想要做的是成為仁慈和道德行為以及正念和諸如此類的專業人士。

有一定的路徑可循,有規定的訓練方法。 你練習這個、這個、這個、這個、這個,這是一個路線圖,為如何發展我們的心製定了路線圖,這樣我們就可以消除作為所有這一切根源的無明。 該路徑通常被稱為 三項高等培訓. 換句話說,在道德行為、定力和智慧方面的更高訓練。

還有另一種說法,我們談論貴族 八重道. 再次,“聖”是因為這是聖者的修行,聖賢直接了知空性。 貴族 八重道 即:正見、正意、正命、正業、正語、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八種是我們想要修行的東西。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它們,我們也會發現它們中蘊含著很多慈悲,因為當我們想到修行解脫之道時,我們想要修行聖道。 八重道. 當我們環顧四周其他眾生的處境時,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愛與慈悲。 我們想要為了他們的利益而修行這條道路,因為我們不僅要將自己從這種情況中解脫出來,而且要將所有眾生從這種情況中解脫出來。

讓我們簡單地看一下貴族 八重道. 第一個,正見,就是對四聖諦有正確的見地:什麼是苦、什麼是苦、什麼是苦、怎麼出苦、要往哪裡去。 放下任何錯誤的觀念,認為我們的痛苦是由外在的眾生或其他人或某種外在的造物主或機會或類似的東西造成的,但要真正地辨別正確的見地。

貴族之二 八重道,正念,是無害的念頭:過完自己的一生,不傷害他人,以及無害的念頭 放棄. 換句話說,放棄 執著, 放棄 附件 對事物有仁愛之心。 有愛和同情心以及無私的意圖——祝愿他人幸福。

然後是正確的生計:我們如何謀生,我們如何獲得生活必需品——食物、衣服、住所和藥物——我們如何以誠實的方式獲得這些,而不是通過欺騙,而不是通過某種傷害他人的生意。

正確的行為:放棄傷害他人的身體、偷竊他們的東西、不明智或不友善的性表達。

正語:摒棄說謊言辭、惡口白話。 相反,在我們的言語中培養真實和善良,在適當的時候說話,用我們的言語和解他人。

正精進:與其努力去賺很多錢,去幫助我們的朋友,去傷害我們的敵人,去榮耀我們的自我,我們要把我們的努力放在修道上。 其中一名囚犯寫信給我。 我忘了。 我得去看看。 他對正確的努力做了一個非常非常好的類比。 對不起,我現在想不起來了。

正念:意識到我們的 身體、我們的感受——快樂、不快樂和中性感受——以及我們的心——心的層次和狀態以及所有 現象. 培養理解並意識到這些事物如何運作的智慧。 培養專注於我們智慧所緣的能力,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突破無明和煩惱, 因果報應 束縛我們。 發展單點專注力,我們將其與能夠真正洞察現實本質的智慧結合在一起,並通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此進行冥想,用它來淨化心靈。 我們用第四聖諦來淨化第二聖諦的心。 藉此我們證得第三聖諦,它與第一聖諦相反。

這只是四聖諦的簡要概述。 深入討論它們實際上有很多內容。

問題解答

聽眾: 當我聽到“涅槃”、“解脫”和“覺悟”時,它們似乎都意味著同一件事。

尊者圖登卓龍(VTC): 這些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稍微不同的含義。 通常,當我提到“開悟”時,我指的是佛果,而當我提到“涅槃”時,我指的是阿羅漢的狀態——脫離輪迴的人。 這和成佛不完全一樣,好嗎? 阿羅漢已斷除煩惱障:無明、煩惱、 因果報應 導致輪迴的重生。 但諸佛也消除了心中妨礙他們了解一切的污點。 現象,所以啟示 比羅漢的解脫還要高。

我一般都是這麼用的,不過我們也講“無住涅槃”,無住涅槃和開悟是一回事。 。 無住涅槃,不住輪迴,也不住阿羅漢寂靜。 因為羅漢已經解脫了自己的心,但他們沒有充分的能力去利益一切眾生。

阿羅漢的心中仍然有所謂的“認知障礙”——煩惱的污點——而 已經消除了那些。 所以,當我們講“無住涅槃”時,這個人不住輪迴,也不住那種自滿的羅漢涅槃——這就是我們使用“涅槃”這個詞的另一種方式。

這類似於我們談論三輛車——第一輛車 聽者,孤獨實現者和 菩薩。 “ 聽者 指聞法修行的眾生,孤獨證得涅槃的人。 這些只是對這些術語的非常粗略的解釋,一點也不精確。

無論如何,當你研究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這叫做阿羅漢果。 啟示聽者是, 啟示 孤獨實現者和 啟蒙者的 t 菩薩。 但這三種啟蒙並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你以這種方式研究三乘時,“覺”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含義。 你必須傾聽上下文。

聽眾: 我以為唯一的證悟者是在上座部佛教和佛教中 菩薩 是在大乘。

VTC:這些術語確實令人困惑,因為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區分上座部和大乘。 一種方法是根據他們的哲學原則,另一種方法是根據他們的動機。 聞者與獨悟者,皆以涅槃為目標。 這也變得非常複雜,因為藏人不使用上座部這個詞。 他們用了另一個我不喜歡的詞。 他們使用“小乘”一詞,但不適用於上座部佛教。 小乘和上座部是不同的,所以它變得有點複雜。

讓我們簡單一點:這取決於某人的情況 心願。 因此,總的來說,在上座部傳統中,人們渴望自己的解脫,但我不會說每個人都這樣做。 我認為那裡有一些人非常有利他的意圖。 也許還有菩薩顯現為南傳上座部老師。

作為一名大乘佛教徒,你渴望獲得開悟 ,但並非每個修習大乘傳統的人都一定具備這一點 心願。 歸根結底,有些人渴望自己的解放。 所以,你如何稱呼自己並不重要。 區分這一點的一種方法是你自己的動機,這會根據個人和每個傳統而有所不同,不是嗎?

聽眾: 你提到不受 憤怒 當你談到第三聖諦時,那麼“正法”這個概念又如何呢? 憤怒” —憤怒 這是對不公正現象的回應嗎? 你會推薦什麼來代替正義 憤怒?

VTC: 同情。 但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同情心,因為我們經常聽到“同情心”,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態度:“沒關係,親愛的;沒關係,親愛的,沒關係。” 不用擔心。” 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 我認為同情心非常強大,因為同情心關心處境中的每個人,而正義 憤怒 有贊成的一方,也有反對的一方。

一旦我們的思想被這種偏見蒙蔽了雙眼,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真正受益的能力就會被蒙蔽,因為我們變得非常偏袒。 “我支持這一方,我反對這一方。” 因此,凡是與我們站在一邊的事物自然都是好的,而凡是與我們作對的事物自然是壞的。 我們變得非常盲目。 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細微差別。

如果我們有慈悲心,並且看到這是一個困境,每個人都在受苦,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那樣有偏見。 我們的頭腦不活躍。 我們有能力審視它並說:“我們如何才能以某種方式處理這種情況,從而在不產生進一步衝突的情況下創造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因為正義的問題 憤怒 是它經常尋求暴力極端手段作為結束不公正的方式。 暴力手段的難處在於,你一打碎加害者,加害者就成了受害者,痛苦不堪。 沒有人喜歡被毆打,他們也不會轉身看著毆打他們的人說:“我愛你。”

所以,現在發生的事情是,肇事者將會有很多 憤怒,很多苦難。 你認為正確的一方是勝利者,但其他人卻很痛苦,只要他們很痛苦,他們最終就會反擊。 這就是那種觀點、那種行動的問題。 相反,我們可以看看情況並考慮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每個人,但至少可以幫助一些人滿足他們的一些需求並學會相處。

課程對象:: 我有一個問題和一個評論。 不知道哪本書裡有,但是有 聖經書目 詩句說:“不要讓太陽在你的憤怒中落下。” 我發現這對我的生活非常有幫助。 我的問題是:你能用以下方面來解釋第四聖諦嗎? 三項高等培訓?

VTC:所以,我只想重複你的評論,有一個 聖經書目 詩句說:“不要讓太陽在你的憤怒中落下。” 我覺得那很漂亮。 這是關於發展某種寬恕並放棄我們自己的 憤怒,所以它不會在我們自己的腦海中永久存在,更不用說對所有社區和幾代人來說了。 然後你的問題是:“你能用第四聖諦來解釋嗎? 三項高等培訓?“

所以實際上 八正道 可以包含在 三項高等培訓。 當修行更高等的戒律時,就會有正命、正業、正語。 特別是在道德行為的高級培訓方面,正在採取 戒律:有意識地決定不做某些行為。

然後,在正定下,我們有正念和正守。 八重道。 有時他們也會在那裡付出正確的努力,但這種努力適用於所有人。 因此,正確的專注就是學習冥想練習以及如何控制你的思想。 第三種更高的智慧訓練就是正見和正發——擁有不僅了解究竟實相,而且了解看待事物的世俗方式的智慧。 這些都是大話題。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