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吸收支与禅那

路径的阶段#132:第四圣谛

一系列的一部分 菩萨早餐角上师法会 班禅喇嘛一世洛桑确吉坚赞的文字。

  • 入初禅
  • 通过禅那进步

部分1:

部分2:

继续谈论五个 吸收因子,正如我之前所说,你压抑五盖(或者它们被压抑 ACCESS 浓度)但 吸收因子 那时候还没有发育完全。 当。。。的时候 吸收因子 当你进入初禅时,它已完全发展,五盖已被压抑。 然后,为了成功地经历不同的禅那次第,你观照较低定次第的过错和较高定次序的利益。 那样的话,你所做的就是放弃其中的某些 吸收因子实际上,它们中的一些被释放了,通过它,心变得更微细,你能够从定的第一阶段进步到第二阶段,再到第三阶段,再到第四阶段。 它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它也是一种内观形式,实际上,它是一种世俗形式的内观,冥想较低层次定力的过错和较高层次定力的利益。

在第一定中,你拥有所有五禅支: 粗略的参与,微妙的参与,狂喜, 极乐, 和单点性。 那里缺少的是所有的五盖。

当你从初禅进入二禅时,你放下了 粗略的参与 和精致的参与,因为那些是更粗糙的头脑,不再需要它们了。 所以随着定力的加深,这两种心所会逐渐消退,然后你就会有喜, 极乐, 和单点性。 在那个阶段,你也会有一种更强烈的内在静止感,更专注于头脑,更深刻 极乐 从浓度。

当你从第二个到第三个时,你就放下了狂喜,因为狂喜,虽然感觉很好,但有一种激动的品质,有点像在高处,像头晕,所以他们说,我不有什么经验。 所以这本身就有点分散了加深 冥想. 所以从第二个到第三个,然后被提被释放,你只剩下 极乐 和单点性。 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开始拥有更多的平静。 当然,你仍然有正念和内省意识。

身体非常幸福,随着宁静的一代开始发生 ACCESS 浓度。

然后从第三定到第四定,你释放 极乐,因为 极乐 再次是,它提升了思想,所以它以某种方式分散了静止的注意力。 所以 极乐 解脱了,你只剩下一境性,那时你就有了舍心。 我们通常会说,“哇,我宁愿 极乐 胜于平等心。” 我们不会吗? 但在深度专注的状态下,即使 极乐 可能以某种方式过度或以某种方式阻止集中的深度。 所以当它被释放时,平等心就会变得非常非常稳定,所以 冥想 变得很深。 所以在那个时候,正念达到了一种更强烈的清净状态,据说心是清净的、明亮的、无瑕疵的、没有瑕疵的、可塑的、灵活的、稳定的,并且达到了平静。

那是四种禅那状态。

然后,如果你要进行无形吸收,那么你会改变一点,因为第一个无色吸收是无限空间。 所以你可以想象你的对象是什么 冥想 充满了所有的空间,然后你移开你的物体,只专注于这个空间。

然后进入第二个无相是无限的意识,然后你看到有一个意识在感知空间,所以意识和空间一样是无限的,你就住在那里。

当你达到第三者,那是无性的基础,你就消除了意识,你就专注于无性。

第四个叫轮回顶峰,也就是“非分别非非分别”,那个时候的心非常精细,很难说你能不能分别事物。

但是那四种无相,虽然是更深的定境,但不利于禅修智慧,因为心太细了,太像那样了。

[回应听众] 你能以你正在观照空性的想法进入无色定吗?

如果你能够专注于真正的空性,非肯定的负面,当你还在禅那时,那么我不认为你会在进入无相时失去它。 但我不认为你会 沉思 如此多地强调无色定中的空性,因为它们太细了,心太细了,他们说它没有那么有益。

[回应听众]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有益的……。 我的意思是,菩萨圆满了所有这些定次第,他们能够在一刹那间进出所有这些不同的次第,所以它使心非常敏捷,非常敏捷,当然如果你一个 菩萨 如果你想化现许多身来利益众生,这将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培养你的心的灵巧性,我认为菩萨会为了那个目的而使用那种定力。

[回应听众] 当你有的时候,在初禅你就有了粗细的戒律。 它们对于让您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象上非常重要。 但是一旦你进入第二禅那,你就不再那么需要那些了。

【答众】可以是善所缘,也可以是中性所缘。 这 还教这个 冥想 于遍。

观众: 他们常说神通是定力得来的。 考虑到有八个吸收水平,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陈述。

尊者图登卓龙: 他们通常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要通过第四禅修习神通,才能获得这些神通。

不同的神奇力量——在地下行走,在水面上行走等等。 然后是可以看到其他地方的神眼。 可以听到声音的神耳,不同的声音。 看到前世,自己前世的能力。 以及看到有情众生死亡和重生的能力。 有时它们包括第六种,即所有烦恼、所有污染的毁灭智,换句话说,就是你已经证得解脱的智。

所以它让我们知道这些专注的状态是可能的。 他们说我们以前甚至有过它们,也曾出生在那些境界。 但由于我们还没有 放弃,我们还没有智慧,虽然我们已经生在那些道场,那么之后 因果报应 用完了,再回到欲界。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