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有意義

讓生活有意義

這個演講是在白度母冬季閉關期間進行的 舍衛城.

白度母閉關 35:什麼是 深遠的實踐 (下載)

我們正在下定決心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利用我們的生活來改變我們的思想。 所以這真的是設定我們的優先事項,知道我們要走的方向,下定決心去做。 我們在艾莉亞塔拉麵前做這一切,她在我們的頭上,所以我們不能只是說,“好吧,我會以有意義的方式過我的生活,” 然後出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就好像你應該對它有一些完整性,所以說這就像你的意思一樣。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做到完美,但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塔拉是我們的見證人,我們正在做出這樣做的決定。 我們也在決定發展愛、同情心和六 深遠的實踐. 在我們做完這一切之後 純化 消除了我們生活中的障礙,那我們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做一些對別人有用的事情,不是嗎? 否則,長壽是沒有意義的。 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取決於首先產生愛和同情心,然後參與 深遠的實踐.

愛,慈悲,六大修行

我們之前講過的愛:是眾生、自己和他人都希望得到快樂和快樂的因緣。 慈悲是希望所有有情眾生遠離痛苦及其原因。 有了這些,我們想成為一個 為了能夠最好地發揮愛和同情心及其原因,並改變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幫助我們成為 是六個 深遠的實踐: 深遠的慷慨,深遠的道德行為,深遠的 堅韌 或忍耐、深遠的喜悅精進、深遠的禪定、和深遠的智慧。 現在,我在每一個之前都說“影響深遠”。 為什麼? 因為無論如何這六個都很好,但是如果我們做到了 深遠的實踐 他們超越輪迴,到達最遠的彼岸,到達涅槃。

菩提心動機

在這種情況下,慷慨地說,我們正在做的是確保我們有一個 菩提心 當我們這樣做時的動力,我們也 幽思 最後,我們(作為正在行動的人)和我們給予的對像或我們給予的人,給予的行為,所有這些東西都是相互依賴的,所有這些都是空的存在。 這兩個因素:(1)做動作用 菩提心,以及(2)最終觀照緣起和空性,是什麼使這些 深遠的實踐. 這就是使它們與常規的慷慨或常規的道德行為等不同的原因,是我們使它們變得特別是因為我們的動機,並且因為我們將它們視為它們的真實存在方式。 這真的很吸引人 深遠的實踐。 XNUMX 深遠的實踐 是我們現在不會進入的另一個教學。

我們還決心以有利於我們自己、他人和環境的方式行事。 這真的讓我們思考,“利益他人是什麼意思?” 正如我多次說過的,利益他人並不總是意味著做他們想讓我們做的事情,好嗎? 真正要利益他人,我們需要大量的智慧來辨別,從長遠來看,什麼是利益,什麼是傷害。 我們真的需要考慮很多,而不僅僅是“哦! 有人想要這個。 我們去做吧。” 我的意思是,有些事情真的很簡單,“請幫我拿這個。” 好吧,請不要在五年內思考這個問題。 去幫助他們! 但是,如果我們談論的是長期幫助眾生的非常複雜的方法,那麼我們真的需要思考什麼是幫助,什麼是使他們的錯誤繼續存在的原因。 它需要很多智慧。

我們想幫助別人,也想幫助自己。 這同樣需要很多思考。 幫助自己是什麼意思? 再一次,幫助自己並不意味著我給自己我想要的一切,因為有時我的 附件 想要什麼,我的 憤怒 想要的對我來說不是那麼好。 所以真的在想,“我該如何照顧自己? 我真正需要做什麼?” 發展一些想法。

環境

同樣,愛護我們的環境也很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為子孫後代留下的東西之一。 我認為如果 今天他還活著,他會給出許多關於愛護環境的教義,以及這與反對我們的 附件,反對我們的懶惰,等等。 我們都非常願意幫助我們的環境,但是當幫助我們的環境變得不方便時,我們的想法就會消失。 當我們想要商店裡的東西時,我們會出去拿。 然後我們回到家,談論所有這些人在可以拼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盡量減少旅行的情況下是如何駕駛他們的車輛的。 但是,當我們想要某樣東西時,我們就出去拿它。

我們真的必須看看對環境的關愛如何真正觸及我們的一些敏感點,即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何時獲得想要的東西以及如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等等。 僅僅因為一次等待並完成所有購物很不方便(到那時你可能已經忘記了你當時想要什麼)。 你錯過了在那一刻給自己一些快樂的機會,你現在甚至都不記得了。

認真思考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關心它,並抑制我們許多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態度。 例如,在修道院,我們不買包裝紙。 我們重複使用人們給我們禮物的包裝紙,但如果我們送禮物,它會放在一個塑料袋中,該塑料袋也被重複使用過。 我認為如果我們關心環境,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現在你對東西的包裝比你擁有的內容更多。這真的有點傻,不是嗎?

聽眾: 在深遠的慷慨中,“對象”是指被給予的人和被給予的東西嗎?

尊者圖登卓龍: 你知道,他們從來都不清楚慷慨——對像是指你給予的東西還是你給予的人。 但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它們都是緣起。 它可能更多地是指你給它的人,但你應該認為你給的東西也是空的。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