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建立無私

深遠的智慧:第 2 部分,共 2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建立個人和現象的無私

  • 將意義投射到舉止和金錢上
  • 獨立存在與固有存在
  • 終極和傳統的真理水平
  • 人們並不以我們感知他們的方式存在

LR 117: 智慧 01 (下載)

問題與解答

  • 過去的生活和連續性
  • “人”是靠貼標籤而存在的
  • 因果報應
  • 一個永久的“你?”
  • 反駁一個靈魂
  • “我”的感覺
  • 將某物的標籤與標籤的基礎相關聯
  • 因和果不能同時存在

LR 117: 智慧 02 (下載)

所以,上次我們談論的是被貼標籤的東西。 我們談到禮儀是我們的社會條件所創造的東西,只是被貼上標籤。 然而,除了單純的行為之外,我們還對舉止附加了另一種價值。 例如,也許有人在舔他們的碗,或者他們在吃東西,那隻是一個動作,只是一個聲音。 但是我們賦予它比實際存在更多的意義,我們認為意義存在於對象內部。 然後我們認為這些人的舉止真的很差。

頭腦如何將意義歸因於事物並投射到事物上

禮貌

通過觀察我們如何區分好的和壞的舉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思想如何歸因於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的思想如何將事物投射到事物上。 我們忘記了我們是投射事物的人,我們認為我們投射的那些事物具有它們自身的品質。 例如,當我們看到有人像在西藏那樣舔碗或舔碗,這是那裡禮貌的表現,我們認為從側面看是不禮貌的表現。 但是動作中並沒有禮貌或不禮貌之分,因為吸食只是一種聲音,而舔食只是一種動作。 除了我們作為一個集體社區賦予它的意義之外,它沒有任何意義。

錢來也

上次我們還談到了金錢以及我們如何賦予金錢所有這些意義。 它代表成功。 它代表地位。 它代表認可。 但它只是紙和墨水。 這實際上是在談論我們賦予事物意義。 這些非常清楚的例子說明了我們的思想如何將一種品質分配給本身不具有該品質的事物。

獨立存在與固有存在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把這種存在歸於事物,就好像它們本身就有某種本質一樣。 我們將事物視為獨立存在或固有存在。 這意味著我們將它們視為具有使它們成為“它們”並因此固有存在的某種本質,或者我們將它們視為某種獨立的事物,使它們成為它們所是的獨特對象,因此獨立存在。

客觀存在的書?

我們在生活中感知到的一切,都是以這種方式感知的。 我們相信事物本身俱有某種特徵或本質。 當我們走進一個房間看到一本書時,在我們看來,這本書就好像放在那裡,從它自己的一面看,它就是一本書。 作為一本書,它似乎不依賴於任何東西。 我們走進房間,桌上放著一本客觀存在的書。 我們甚至可以測量它為多少英寸和多少厘米。 在我們看來,它本身就是一本書,我們將它與它聯繫起來,就好像它具有某種書本性的本質。 我們認為,“這是一本書,它不是袋鼠,也不是餐巾紙,它是一本書,因為它裡面有一些書本的本質。”

如果我們試圖尋找這種本質,這種使它成為“它”而不是其他東西的可定義的品質,如果我們尋找書本性的這種獨立本質,那麼我們只有兩個地方可以尋找它——要么在對象內部,或作為單獨的東西。 Book-ness 必須在部分之內,或者與部分分開。 除了這兩個地方之一之外,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找到某種書籍的精華。

檢查零件

然後我們檢查並拆開這本書,開始查看它的每個不同部分。 當我們翻頁時,我們不能說這一頁是一本書,或者那一頁是一本書。 顏色本身不是書,長方形不是書。 如果我們把它拆開,把封面之間的所有紙張都放在那邊的不同地方,我們就不會把這些紙張稱為書,對嗎?

所以當我們試圖找到一個單一的定義特徵,或者我們可以識別為這本書的一個單獨部分時,我們找不到任何東西。 然而當我們看這個東西的時候,從它的側面看,它就像是一本真正的書。 但是當我們查看這些部分時,我們找不到任何一本真正的書。

有些人可能會說,所有部分的全部集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這本書。 但如果這些部分本身都不是一本書,你怎麼能把一堆不是書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得到一本書呢? 這就像拿一堆不是蘋果的東西,把它們放在一起得到一個蘋果。 它不起作用。 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在部分的集合中有一本內在存在的書,因為如果我們看集合的部分,它們都不是書,而集合本身只是由部分組成的東西。

與基礎分開?

如果我們尋找一本書,它本質上存在並且與底座、與封面、裝訂和紙張分開,那麼我們要指向什麼? 你能不能找到某種靈性的書性漂浮在周圍,當這個東西終於出版和裝訂時,書性沉入其中,然後散發出“書”? 哪有這回事。 除了紙張、封面和其他東西,我們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指出它是一本書。

當我們尋找書性的定義特徵時,書的本質,即獨立於任何其他書籍而獨立存在的書 現象 在宇宙中,我們無法在部分中找到它,也無法從部分中找到它。 那麼我們唯一能得出的結論就是它不存在。 裡面或外面都沒有書的質量或書的本質。 我們感知這本書的整個方式,這本書呈現給我們的整個方式,以及我們的頭腦將這本書視為存在的整個方式,完全是一種幻覺,因為當我們分析並試圖找到呈現給我們的東西時,我們根本找不到。

一種常規存在的現象

但是僅僅因為我們找不到書的本質並不意味著根本就沒有書存在。 這裡顯然有某種東西是一種傳統存在的現象,某種起作用的東西以及我們使用和談論的東西。 我們不能說沒有書,因為我們使用它。 有一本書,但它不是一本固有存在的書。 相反,它是一本緣起的書,這使得這本書沒有內在的存在。

真理的終極和世俗層次

因此,我們有兩件事同時存在,即書本性或獨立存在的空性,以及它作為一種從屬現象的存在。 這兩件事同時存在。 我們稱這兩種事物為究竟層次的真理和世俗層次的真理。 傳統的水平是它是一本書取決於原因和 條件, 和部分,它的功能。 究竟層次是完全沒有任何一種獨立的本質。 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沒有另一件事就不可能存在。 沒有獨立存在的空性,就不可能有獨立存在的書;沒有功能性的、相對存在的書,就不可能有獨立存在的空性。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否則人們會傾向於認為空性是存在於外的某種究竟實相,空性本身是固有存在的。 這再次被駁斥,因為當我們尋找空性作為我們現在可以抓住並說我們得到它的東西時,它又一次躲避了我們。 我們找不到它。 空性也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僅此而已。

虛假的外表

想像一個出生時戴著太陽鏡的孩子,因此永遠不會意識到他們看到的一切都變暗了,因為這就是事物在他們看來一直以來的樣子。 我們也一樣。 事物在我們看來總是內在存在的,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一種虛假的表象。 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心正以一種不存在的方式執著某物。

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我們不認​​識虛假的外表。 我們沒有認識到這個對象,這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東西,並不以我們感知它的方式真正存在。 我們只是假設一切都以它在我們看來的方式存在。 我們真的很難辨別我們正在投射的元素是虛假出現的,而不是真正存在的。 只有投入大量時間並真正審視這一點,我們才能開始了解事物的真實存在方式。

人們並不以我們感知他們的方式存在

讓我們將此與一個人聯繫起來。 想一想您真正對某個人懷有強烈情感的人,也許是您非常喜歡並且非常依戀的人。 當你看著那個人,甚至只是想起那個人的時候,就好像那裡有一個真實的人,不是嗎? 如果我們走進一個房間環顧四周,就會發現史蒂文、勞里和凱特。 他們看起來都像真實的人,具有來自他們自己的 Steven-ness、Laurie-ness 和 Kate-ness 的本質。 當我們遇到人時,似乎內心深處有某種東西使他們成為“他們”,而不是讓他們成為其他任何人。 似乎有某種永恆的人,某種不變的品質,或者是從一個時刻延續到下一個時刻的人。

如果我們想到一個我們非常喜歡的人,在我們看來確實有某種東西就是“那個”人。 這個人看起來非常棒、很棒、值得信賴和有才華等等。 在我們看來,它們確實是固有存在的。 但是,如果我們開始分析並尋找那個人真正的東西——這幾乎就像我們在尋找一個靈魂——你如此熱愛的“他們”是什麼?

當你看著某人說,“我非常愛你”時,你如此愛的“你”是什麼? 或者當你說“我好討厭你”的時候,你討厭的“你”是什麼? 當我們開始在這個人身上尋找“你”時,同樣,只有兩個地方可以尋找——要么在 身體 和那個人的思想,或者作為與 身體 和頭腦。 沒有其他地方。 “自我”要么在裡面,要么在別的地方。 沒有第三個地方可以存在。

但是,當我們開始尋找那個人,並開始查看所有部分時—— 身體 和頭腦——我們能找到它們嗎? 我們可以掃描他們的整個 身體 然後問,“這個人是他們的任何一部分嗎? 身體? 這個人是他們的大腦、他們的皮膚、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腎臟還是他們的小腳趾?” 有沒有任何一個部分你可以抓住並說,“那就是那個人?”

尊者和科學家

一些科學家與尊者舉行了一次會議。 尊者問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科學家們說沒有思想這樣的東西,只有身體 身體 僅此而已。 所以尊者說:“如果有人的大腦在桌子上,而他們的大腦只是坐在那裡,你會看著它說是那個人嗎?” 我們不會,對嗎? 如果有人的大腦坐在那裡,我們就不會說,“嗨,喬治!” 事實上,如果有的話,我們可能會有點反感! 我們當然不會看著大腦說,“我好愛你!” [笑聲]

找到你愛的人

如果我們查看 身體,我們找不到這個人的一部分 身體 那就是他們,我們可以說這就是我們如此喜愛的這個很棒的人。 所以我們想,“啊,也許這是他們的想法! 我愛的是他們的思想。” 但我們必須再次問他們思想的哪一部分? 你喜歡看到顏色和形狀的視覺意識嗎? 你喜歡聽聲音的耳識嗎? 你喜歡味覺的味覺意識、嗅覺的嗅覺意識、觸覺的觸覺意識、思考的意識、睡眠的意識,還是你愛的精神意識?

然後你說,“好吧,也許我喜歡的是精神意識。” 那麼我們要問,我愛的是哪一種意識? 是沉睡的意識、憤怒的意識還是死亡的意識? 是小時候的心理意識,還是思考數學的心理意識? 我們愛什麼心理意識?

然後我們可能會想,“嗯,不,我愛的不是精神意識,而是我愛的人的品質。” 你喜歡什麼樣的人? 你喜歡他們的幸福嗎? 但他們並不總是快樂。 你愛他們嗎 憤怒,或者他們的正直,或者他們的信仰,或者同情心? 你喜歡他們的懶惰還是他們的判斷力? 當我們開始審視一個人心中生起的所有不同心理因素時,我們不能再次孤立其中一個並說,“那就是那個人。 這就是我非常喜歡的東西。”

在所有這些心理事件中,沒有一個是不變的。 他們來來去去。 他們來來去去,他們總是不同的。 如果我們正在尋找這個人的東西,這個人的本質,它必須是永恆不變的東西,因為前一分鐘存在,下一分鐘消失的東西,我們不能說那是人. 當我們觀察他們的內心時,我們無法孤立一個特定的心理事件、意識或任何事物,然後說:“這就是那個人,他們一直都是,他們永遠都是。 就是他們!”

所以如果這個人不是他們的 身體 如果這個人不是他們的思想,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人與 身體 和頭腦。 人是某種不變的、永恆的靈魂。” 但如果有這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它是什麼? 如果它真的是本來就存在的,如果它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存在,那麼我們在分析、考察、尋找的時候,應該能夠認出是什麼東西。 如果你能指出是他們的東西,那就意味著他們 身體 頭腦可以在這裡,他們可以在那裡。 你見過嗎? 這個人在這裡,但他們的 身體 心在那邊? 但是當你拿走他們的時候你要指著什麼 身體 而他們的意識,難道還有別的東西嗎?

問題與解答

過去的生活和連續性

聽眾: 那些記得前世的人呢?

尊者圖登卓龍(VTC): 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像河流一樣具有連續性,但上游河流和下游河流不是一回事。 下游的河流依賴於上游的河流,所以有這種連續性,但它們不是一回事。

即使我們不談前世,我們也能記得四五歲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發生的是什麼? 我們四歲時和現在仍然是某種永久的人嗎? 我們前世有沒有什麼常住的人? 那沒有。 只是發生了連續性,但一切都變了。 我們現在和我們四歲時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和前世不一樣了,但是有一種連續性正在發生。

聽眾: 什麼的連續性?

職業訓練局: 類似的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具有連續性。 看看這條河。 那是什麼連續性? 那裡有一些東西,裡面的東西一直在變化。 但這不像是一個堅實的、存在的東西,因為上游銀行與下游銀行不同。 它們由不同的分子組成。 東西從河岸上摩擦下來,順流而下。

但同樣,連續性也不是某種可發現的本質。 這不像是順流而下的連續性。 連續性是我們根據具有可以追溯到原因的結果的事物給出的標籤。 僅僅是因為這裡有一些東西我們可以追溯並說它曾經是那樣的然後我們在上面標記“連續性”。

但是從那裡到這裡的所有這些東西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沒有改變的東西。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我們所說的“河流”並不是水,也不是河岸,也不是其中的任何部分。 “河”只是我們給這些有某種關係的東西加上的一個標籤。 但是從它自己這邊來看,並沒有河流。

“人”是靠貼標籤而存在的

所以,對人也是一樣。 有所有這些不同的心理事件、心理因素和心理意識,並且有 身體. 所有這些事情都在發生,都在改變、改變、改變,但在所有這些事情之上,我們只是給它貼上了“人”的標籤。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這個人僅僅通過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除了基礎之上的標籤外,別無其他。 除此之外,你找不到任何東西是那個人。

這對我們來說感覺很不一樣。 我們覺得,“等等,等一下,裡面有一個‘我’,另一個人裡面有一個‘他們’。” 但是當你分析它時,你找不到“我”或“他們”。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是空無本性存在的地方。 但是,它沒有固有的或獨立的存在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那裡根本沒有人。 有一個人。 我們是誰和我們是什麼只是部分的集合,因為有原因而存在。 在這個因緣生起的部分之上,我們給它貼上標籤,貼上名字,然後我們說有一個人。

因果報應

聽眾: 你能解釋一下如何 因果報應 適合這個嗎?

職業訓練局: 幾乎有一種感覺,就是有一個天生就存在的“他”,那就是它的主人。 因果報應. 有點像,那是安德魯,他堅持他的 因果報應. 我們就是這麼想的,不是嗎? 我們認為,“這是我的 因果報應. 有一個“我”,然後是我的 因果報應

聽眾: 但是, 因果報應 不會去找別人。

職業訓練局: 確實如此,而且葉子一旦順著這條河漂流,就不會跳入另一條河。 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固有存在的人。 如果有一個自在存在的人不會改變,那麼那個人就不能創造 因果報應 並且無法體驗的結果 因果報應.

創造 因果報應,你改變是因為你必須行動。 你一行動,你就不一樣了。 但是,如果你本來就是存在的,如果你是獨立存在的,那就意味著你是永恆的、不變的、靜止的。 你不可能改變。 同樣的,如果真有這麼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那會是誰經歷的結果呢? 因果報應? 因為再一次,當你體驗到結果時,你就改變了。

一個永久的“你?”

聽眾: 不管我怎麼變,我永遠也不會變成汽車。

職業訓練局: 真的。 你永遠不會成為汽車這一事實是否意味著你可以找到與生俱來的“你”? 我們有這種感覺,有一個羅恩將所有的羅恩碎片放在一起,這樣它們就不會飄出來變成汽車。 他們在經文中談到了這一點。 我們認為這整個事情都有一個所有者將其維繫在一起。 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羅恩拿著 身體 和思想在一起,這樣他們就不會分崩離析? 你要指出一些永久的、不變的頭腦,它讓你不斷變化嗎? 身體 和思想崩潰?

從技術上講,你的 身體 可能會瓦解。 你所有的分子都可以重新排列並成為製造汽車的一些材料,不是嗎? 一些原子或分子,在你的 身體 最終變成汽車裡的原子和分子? 那麼,什麼樣的永久性的你使那些原子和分子成為“你”呢? 你在說,“我不是汽車”,這有點像在說,“這 身體 不能變成汽車”,但事實是它可以變成汽車。 誰擁有這些原子和分子?

你作為一個人不也是一輛車,這是否意味著你有某種本質? “Car”是僅標記在零件頂部的東西,而“Ron”是僅標記在零件頂部的東西。 除了被標記之外,你找不到汽車,也找不到羅恩。 羅恩找不到他的車。 [笑聲]

靈魂——沒有靈魂

聽眾: 靈魂呢?

職業訓練局: 這正是佛教所駁斥的東西:靜止的、永恆的、不變的靈魂。 我認為這是佛教與其他幾種宗教之間真正深刻的區別。 在印度教中,你有 atman 的概念,某種帶有大“S”的靈魂或自我,在基督教中也有。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基督徒都這麼認為,但普遍的看法是,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 這是佛教有真正不同觀點的基本事物之一,因為佛教說,如果有這樣的東西,就找到它。 真有這種事,你越查越分析,應該會越清楚。 但實際上,你越查越分析,越查不出來。 所以我們回到這個事實,事物存在只是因為有一個基礎,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概念給它貼上了標籤。

“我”的感覺

聽眾: 如果“我”那麼這個意義是什麼?

職業訓練局: 它是一種無常的東西,具有與不同元素一起工作並創造外觀的能力。 但它不像綠野仙踪。 記得在綠野仙踪中,當多蘿西走進王座室時,有一個大嗓門在宣告:“我是偉大的巫師!” 和燈閃爍? 然後狗 Toto 走到屏幕後面,巫師出現了,他只是一個拉動開關的普通人。 當我們說“我”時,有時我們會覺得這裡有一個人在背後做決定,拉動開關並操作整個事情。 或者我們認為有一個小傢伙是 坐在那兒的某個地方說,“我要表現出來。” 但是你會發現坐在那裡的某個小人物在表演什麼?

我們得到的只是所有這些部分。 就頭腦而言,頭腦有所有這些部分。 有心識、眼識、正念心所、定心所。 有智慧,有慈悲, 憤怒、喜悅、幸福和所有不同的心理因素和心理事件。 它們相互關聯,不同的問題在不同的時間出現,而且事情一直在變化。 這就是你如何獲得顯化。 表現形式也是一樣的 ,除了一個 沒有消極的心理因素。

慈悲的因果能量

[回應聽眾]嗯,這是進入一個不同的主題。 隨著 ,因為慈悲是如此強烈, 不必有意識地想,“我將表現為這個或那個”。 慈悲的因果力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它就像 受慈悲支配。

虛無主義

[回應聽眾]這是一件非常非常普遍的事情。 這方面的故事很多。 這與過去的冥想者所經歷的完全相同。 你看,你分析,你找不到任何東西,然後你會說,“哦,我根本不存在。 什麼都不存在。” 然後你真的很害怕,因為什麼都沒有。 那是走向虛無主義的極端,說絕對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這顯然不是真的。

佛能往生嗎?

聽眾: 如果一切都在改變,正在成為 那麼一個永久的,永恆的狀態,或者可以 回頭再投生輪迴?

職業訓練局: 心不是恆常的,但從開悟的狀態,你永不後退。 一旦你開悟了,你就永遠不會後退,因為沒有後退的因。 那時,你已經消除了 附件、厭惡之類的東西,所以沒有後退的因。 所以這種開悟的狀態是永恆的,但是 頭腦不是永久的或靜止的,因為 心思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有人作為一個存在 因為僅僅被貼上了標籤。 啟蒙只是通過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啟蒙不是某種最終存在的、可以找到的東西。 它也是由品質和特徵構成的,在這些特徵之上,我們給它貼上“啟蒙”的標籤。

將某物的標籤與標籤的基礎相關聯

花一些時間思考我們如何將某物的標籤與標籤的基礎聯繫起來真的很有趣。 然後我們如何感覺有一個“我”在那裡將各個部分結合在一起,或者我們如何感覺有一個 在那裡把證悟的心聚在一起,好像證悟的心要散架一樣。

例如,我們可能會說有一個時鐘將零件組合在一起並使這個東西成為時鐘。 我們可能會先看時鐘,然後再看時鐘的各個部分。 但是你怎麼能在沒有零件的情況下首先擁有一個時鐘呢? 你有零件,在它們上面,你給它們貼上標籤。 而且,如果您隨後查看每個部分,它也通過標記而存在。

這不像是將時鐘固定在一起的某種堅實的東西。 我們標記為“時鐘”的這個東西的起因現在不存在。 時鐘的原因隨著時鐘的出現而停止。 當因果能量結束時,時鐘結束。

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 您必須真正考慮一下,尤其是必須開始觀察您如何看待事物。 當我們第一次開始這樣做時,我讓你坐在你的後院,看著一棵樹,然後問自己“這棵樹是什麼?” 然後我讓你仔細檢查各個部分,弄清楚樹、樹枝、樹幹、樹葉和根之間的關係,然後問問自己,“它在什麼時候變成了一棵樹? 它在什麼時候停止成為一棵樹?” 或者你也可以看著這棵樹,想一想造就這棵樹的所有原因。

基本的是去體會我們所說的被否定的對象,或者被駁斥的對象,即事物的固有存在,獨立存在,真實實體本質的表象。

因和果不能同時存在

聽眾: 為什麼當時鐘或樹存在時,時鐘或樹的原因就停止了?

職業訓練局: 因和果不能同時存在。 因為如果因和果同時存在,因又怎麼會產生果呢? 如果它們同時存在,那麼結果就已經存在了。

搜索和調查

這是可以玩的東西。 坐在你的後院,真正地問問自己,“誰坐在這裡?” 或者當你真的很生氣的時候——“我真的很生氣。 有人冒犯了我。 我很生氣,我坐在這裡!” 然後問:“坐在這裡的‘我’是誰? 生氣的‘我’是誰?” 真正地搜索和調查。 不要只是坐在那裡然後說,“坐在這裡的‘我’是誰? 我找不到了,再見!”

我們強烈地感覺到,“我坐在這裡,我很生氣。” 但是生氣的是誰呢? 我們可以認同什麼? 我們可以畫一個圓圈然後說:“那是生氣的‘我’。” 或者當你陷入其中一個真正的大恐懼中時,你會想,“我很糟糕,我什麼都做不好,一切都很糟糕。” 如此可怕的“我”是誰? 試著找到那個如此可怕的人。 那些情緒非常強烈的時候,看看“我”是如何以大“我”的形式出現的,然後去尋找它。 試著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那些就這樣走了

聽眾: 當我們談論“逝去的人”時,他們去了哪裡? [笑聲]

職業訓練局: 你指的是禮拜三十五佛中的“如來者”嗎? 他們去的地方是一種叫做涅槃境界的心境。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