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從錯誤的觀念到正確的觀點

從錯誤的觀念到正確的觀點

宗喀巴大師系列講座的一部分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從 2002 年到 2007 年在美國各地提供。 這次演講是在 雲山靜修中心 在華盛頓的城堡岩。

了解空性

  • 執著的心是如何不准確的
  • 理解空性的不同層次
  • 心理加工的類型
  • 證悟空性的過程

空性,第 3 部分:從錯誤的觀念中進步(下載)

問題與解答

  • 把世界看成幻覺
  • 世俗諦與究竟諦
  • 緣起的不同意義

空虛,第 3 部分:問答 (下載)

動機

讓我們培養我們的動力。 我們從關於老死的討論中看到,讓這些事情變得可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我的暴政。我的暴政是因為我們設想了一個真實的我,它就在那裡,它正在衰老,而我們不想要它。 我們設想了一個真實的我,它在死亡時受到不存在的威脅,我們也不希望這樣。 我們整天都在自我的暴政的影響下,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讓我們想要的東西靠近我們,而我們不想要的東西遠離我們。

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真正的和平,沒有真正的平衡,因為我們總是試圖保護這個我,並試圖給它想要的東西。 我們從未停止過質疑這個我們如此投入的“我”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它是否以我們看來存在的方式存在。

它似乎是非常真實的東西,獨立於原因和條件,獨立於部分,獨立於標籤。 看來只是單純的我,僅此而已。 當我們開始調查,試圖發現那個看起來如此明顯、如此強烈的我。 當我們檢查整個宇宙以找到那個東西是我時——我們檢查內部 身體 並且在外面 身體,在頭腦之內和頭腦之外,尋找那個是我的東西——它躲避著我們。 我們找不到任何東西可以肯定地說那是我。 然而,當我們不分析的時候,我的樣子,明亮而生動,佔據了中心舞台。

當我們生成 自由的決心,我們真正想要擺脫的是我的暴政。然而我們必須完全無所畏懼地這樣做,因為 錯誤的看法 我很聰明。 它處處設置路障和障礙。 所以我們想出了所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等等。 我們必須嘗試並真正戰勝我的暴政,並堅定不移地實現我們的目標。

當我們敞開心扉,看到其他眾生也都在我的支配下時,我們往往能看得很清楚,他們是要快樂,不要痛苦。 以及,在我的暴政下,他們如何像我們一樣製造越來越多痛苦的原因。 我們對自己產生慈悲,對他們產生慈悲,我們的目標是證悟圓滿,這樣我們和他們都能從我的暴政中解脫。

放下錯誤的觀念

昨天我們講到“因此,努力實現緣起法”這句話。 我們講緣起有三種意義:因緣緣起和緣起緣起。 條件,對部分的依賴,然後對術語和概念的依賴。 我們還談到了相關事物的依賴性:部分與整體、長與短,等等——因此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存在於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中。 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自我建立。

我們越 幽思 在緣起上,看到事物是如何相關的,事物是如何通過術語和概念被分成對象的,然後我們開始看到我們的心自動地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存在的,在它們自己的權利中——我們開始看到執著的心是不准確的。 然後我們開始抵消它並放下它。 在放下它的階段,我們必須證悟空性。

採取措施放棄錯誤的觀念

步驟1

我們要採取各種步驟來證悟空性,讓這些錯誤的觀念消失。 第一步是對輪迴的不利有堅定的信念。

第二步

二是弄清楚輪迴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也就是真正了解什麼是我執無明。 它把握什麼? 它是如何把握的? 第三個我解釋為第二個的一部分。 第三是確定無明執著的方式 現象 然後證明這是不合理的。 換句話說就是反駁它,向我們自己證明我們的想法是錯誤的。 在這裡,我不只是在談論我們粗略的思想水平。 我這樣說是因為當我們談論執著本有存在或執著真實存在時,不一定是用“我執著我的真實存在”的語言表達的粗念。 不像那樣。 但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真實存在的概念,不是在我們所有的認知中,而是在許多認知中。 它只是讓對像以這種方式存在。

這是一種更微妙的概念。 它不一定是我們有很多關於它的語言和文字的粗俗類型,因為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天生就有這種對真實存在的把握。 還記得我是怎麼說它有兩個層次的嗎? 那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就有的本能。 我們帶著它進入生活; 連嬰兒都有,動物也有。 這是一種更微妙的概念。 然後是後天的執著,後天的煩惱,我們通過研究不正確的哲學或不正確的心理學而獲得的。 那些是更公式化的哲學原則等等。 但我們只是帶著 與生俱來的自我把握.

從無始以來,心就帶有這些層次的無明和煩惱,甚至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無明的印記只是為事物呈現給我們的方式著色。 事物在我們看來是真實存在的。 然後從我們這邊,無明,我們認同那個現象,我們把它當成真的。 事物在我們看來有其自身的本質。 我們從不質疑表象——就像天生戴太陽鏡的孩子從不質疑它是黑暗的——相反,我們認同這種表象,並認為一切都真實存在,固有地存在。

就像我說的,不一定是這個想法,“我認為一切都真實存在。” 這是一種直覺反應,就像有人叫你名字時一樣。 假設有人看著你說,“你真是個——不管怎樣,”然後你的內心升起了這種感覺,“那不是真的!” 我的這種感覺。是本能的,不是嗎? 那就是執著於我的真實存在的觀念。就是這種直覺。 當它像那樣強烈地出現時,它處於情感層面。 並不是這個精緻的小念頭在說:“哦,是的,我真的存在,等等,等等,等等。” 就像,“離開我的背! 這就是我! 別這樣跟我說話。 我不是那樣的!” 我的那個非常強烈的概念。

當我們有非常強的時候它也會出現 附件 就像你真的很孤獨的時候。 回想一下你生活中那些非常孤獨的時候,你只是覺得,“要是有人愛我就好了?” 我們都經歷過,不是嗎? “要是有人愛我就好了。” 那 me 想要被愛的是我執無明的對象。 真正具體的我感覺就像,“我只是迫切需要有人愛我,否則我就會崩潰。” 當我們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時,我執就會出現。

他們經常說要真正地審視它,當有人指責你做了你沒有做的事情時去尋找它。 他們這樣說是因為當有人這樣做時,我們通常會做出如此大的反應,不是嗎? 但是,當時要識別否定對象的困難在於,我們是如此地沉浸在“我”的暴政中,以致於我們不去想去看看“我”在那一刻對我們來說是如何存在的。

我想我已經跟你們中的一些人講過我在多傑帕姆寺時的故事——那是尼姑們居住的地方。 我們會去那爛陀寺聽法,那爛陀寺是格西德秋教學時僧侶們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在教學結束時,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僧人在課程結束時宣布,“嗯,僧侶們決定尼姑必須在課程結束後 15 分鍾離開。” 他離開了房間。 好吧,我不是一個快樂的露營者。 後來我跟踪了他。 實際上不是一個快樂的露營者說得很客氣,我很生氣! “你竟敢歧視我們! 有時我們必須留在這裡與格西拉交談! 你怎麼敢告訴我們必須離開!” 我對他禮貌多了,但這就是內心正在發生的事情。 無論如何,我們散步了,我很興奮。 他很激動。 最後我們解決了,我們都平靜了下來,他對我說,“你知道,我不了解你,我只是錯過了注意到否定對象的最佳時機。” 我說,“是的,我也是。” 因為在那一刻,我們都被捲入其中,以至於我們看不到爭吵的全部基礎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都非常相信它存在。

第三步

第三步是看無明如何執著,然後反駁它。

第四步

第四步,就是不斷地讓自己熟悉這個正確的見地。 正確的觀點是我們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的東西。 它不是自然而然的,因為記住,我們有無始無明。 我們有智慧的種子,但它們嚴重不發達。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培養牠們,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來產生正確的見地。

從錯誤的觀念到正確的觀點

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嗯,從錯誤的無明觀到正確的見地是有幾個階段的。 正確的看法也有不同的層次。 對空性的理解有不同的層次。 自有空性,有時稱為如是、如是或實相——有多種說法。 記住它是所有事物的更深層存在方式 現象,但由於無明,我們沒有察覺到它。

一、錯誤的見地或錯誤的意識

一開始我們從 扭曲的觀點. 我們完全被包圍 錯誤的看法. 我們相信一切都是天生就存在的,然後我們經常發展出所有這些哲學來證明它。 就像,“我有靈魂,因為上帝這麼說,”或者我一年級的主日學老師這麼說,或者我們有什麼理由。 或者“我真的存在,因為存在”,我不知道——我們發展了各種關於它的哲學。 它是什麼? “就像暗流 憤怒 一直在我裡面,所以我存在。” 我們可以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 我們從以下級別開始 錯誤的看法.

2. 懷疑偏向於錯誤的見地,或懷疑不偏向於事實

甚至認識到這一點 錯誤的看法 is 錯誤的看法 當你認為從無始以來我們甚至還沒有確定 錯誤的看法 作為 錯誤的看法. 我們認為它是正見。 在我們真正將其識別為 錯誤的看法 我們是不是聽到了一些教義並且發展了一些 懷疑. 你現在可能開始開發一些 懷疑,“好吧,事情真的存在還是不存在? 好吧,我想他們會的。” “我覺得我真的有靈魂。” 你有 懷疑, 但它傾向於 錯誤的看法.

3.等疑

然後你聽到更多的教法,你 幽思 再多一些,然後你就可以 懷疑 在他們之間。 “好吧,也許我有靈魂,也許我沒有。”

4. 懷疑傾向正見,或懷疑傾向事實

然後你進一步前進到你仍然 懷疑,但現在 懷疑 傾向正見。 “嗯,事物是真實存在還是不真實存在? 我不確定,但我想也許他們不會。” 你有 懷疑 偏向正見。

5. 正確的假設,或正確的假設者

然後你繼續學習,你繼續思考。 到這個時候,也許你已經聽說過緣起,你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緣起和事物的運作方式。 然後你就到了正確假設的水平。 你的理解是對的,但是不是很堅定,不是很清楚。 就像,“是的,緣起是有道理的,”和“是的,如果事物是​​緣起,它們就不可能真正存在。” 你的想法是正確的,但它並不可靠。 這有點像流沙。

然後你不停地想啊想,所以這時候你真正看到的是證明空虛的三段論。 例如,三段論可能是“輪迴和涅槃中的所有事物,所有的人和 現象 在輪迴和涅槃中,它們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們是緣起。” 這是一個三段論,“輪迴和涅槃中的所有事物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因為它們是緣起。” 你甚至可以粗略地理解三段論,這是一個正確的假設。

當你真的 幽思 在它上面並真正開始理解它,你開始看到輪迴和涅槃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緣起。 理解這需要一些時間。 然後你還必須了解,如果它是緣起,它就不是真實存在的。 你也開始思索它,如果它緣起,那麼它就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它真實存在,它就不可能是緣起。 你也開始明白這一點。

6. 有效推理,或推理認知者,或推理理解

當你正確地理解了所謂的三段論的三種模式時,你就有了正確的推理。 這種正確的推論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體驗。 這是因為那時我們對空性的信念非常堅定。 我們已經完全明白,如果事物是​​緣起的,那麼它是如何不可能自在存在的; 我們已經完全了解輪迴和涅槃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緣起的。 認識相當堅定。 我們有所謂的有效推理,或所謂的推理理解。

這種推論可能是理智的,我們一開始通常認為是理智的。 但它實際上要深入得多。 如果僅僅停留在唯理智主義的層面上,我認為其實它是一個正確的假設,而不是一個真正的推論。 這是因為正確推理的力量必須影響我們內心的一些非常強烈的情緒變化,因為我們知道,在這一點上無可辯駁,我們所感知的是錯誤的。

現在,我們也在打坐,所以我們不只是在思考這個問題並爭論它。 我們也在冥想。 在我們的進步中 冥想,在某一點上,我們通過有效的推論獲得了空性的認知,該推論是靜住(或精神靜止或寧靜,無論你想如何翻譯)和特殊洞察力的結合。 因此,對於喜歡梵語或巴利語術語的人來說,這種空性覺知是止觀和內觀的統一。 換句話說,你有完全的專注,沒有分心,心是完全專注的。 對此的分析和探索意識已經完成。 所以你對空性定有這種推論性的理解。 那是在準備道上獲得的。 是五道中的第二道。

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意識,它會影響我們的一些非常根本的變化。 但是,它仍然不是空性的直接感知,因為它仍然處於推論的層次——而且推論仍然是概念性的。 當我們擁有像有效推理這樣的概念思維時,我們可能會正確地感知對象,但我們是通過“心理圖像”來感知它的。1 我們沒有直接感知它。 它是一種念頭意識,一種感知空性的概念意識。 知道它的不僅僅是赤裸裸的意識。 相反,你擁有止與觀的結合,這是對空性的推論性認知。 這是準備之路。

7. 直接感知者

當你到達第三條道路時,看到的道路,那時發生的是一種面紗的心理形象——因為記住空性的概念性理解有那個掩蓋實際空性的心理形象——那個心理形像已經得到了磨損和磨損。 它會磨損直到完全消失。 在那一點上,有一種直接的、非概念性的空性知覺,它也是寂靜與特殊觀智、止與觀的結合。 這就是看見的道路。 那是瑜伽的直接感知者。 它是一種直接、非概念性地了知空性的心識。 那時,當我們擁有那種意識時,我們就成為所謂的聖人或聖賢。 有了這個了悟,我們就能夠消除後天的煩惱,這樣它們就不會再出現了。

當我們不斷地熟悉這種理解,一次又一次地熟悉那種空性的直覺時,我們逐漸磨滅了煩惱的本有層次——本性無明、本性 憤怒, 先天的 附件, 等等。 那個磨掉所有先天煩惱層次的過程,我們從無始以來生起的煩惱層次,發生在第四道—— 冥想.

還記得我們討論過兩種障礙,煩惱障礙和認知障礙嗎? 當所有的煩惱和認知障礙都消除了,我們就到達了第五道。 在 菩薩 乘第五道是無學道,即是正覺。 你可以看到從 錯誤的看法懷疑,糾正假設,推理,直接感知; 然後通過那種直接的感知,它導致了總的 純化 的頭腦。

三種闡述

當我們對空性有直接的感知時,它被稱為是離於詳述的心。 我喜歡這個表達——詳細說明——因為它就像擴散,我們如何創造所有這些不存在的東西,那是不必要的,我們詳細說明。 因此,對空性的直接感知是免於詳述的。

1. 真實存在的闡述

闡述有三種。 一是對真實存在的闡述。 那種在見道中直覺空性的心,甚至連真實存在的表像都完全解脫了。 當你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雖然你在空性上擁有止觀和內觀的結合,但頭腦中的無明並不活躍。 無明的痕跡,無明的種子,可能還在那裡。 但是明顯的無知是不存在的。 事物似乎也不是真正存在的,因為只有空性出現在直接了悟它的禪定平衡中——因為空性是唯一以它出現的方式存在的事物。 其他一切都是虛假存在的。 這是因為它的出現方式和它存在的方式不協調。 我們周圍的所有事物在我們看來都是真實存在的。 這是一種假象——它們看起來真實存在。

只有空性,當我們幾乎[或直接]感知它時,才會以它出現的方式存在。 空性對直覺來說是空的。 空性對於直覺來說似乎並不真實存在。 而對於傳統的物體——當我們看著木魚、時鐘或 mp3 播放器時——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似乎是真實存在的。 有時,我們的心會認同那種現象,並將它們視為真實存在。 有時我們不太注意,只是表象而不是執著。 但實際上只有空性以它存在的方式出現。 其他一切都是虛假的外表。 這意味著我們用普通意識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幻覺。 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不存在,因為我們感知的是本然存在的事物,而本然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東西還是存在的。 花、木魚、時鐘、mp3 播放器、燈和書仍然存在。 但是真正存在的燈、書和 mp3 播放器,等等,等等,並不存在。 對直接證悟空性的禪定,那個禪定是無為的。

free of elaboration 的一個意思是它沒有真正的存在。 所以在那一點上,在冥想的平衡狀態下,事物似乎並不真實存在; 所以,當然,我們也沒有抓住真正的存在。 稍後,在我們從禪定的平衡中升起之後,我們可能會再次擁有真實存在的表象。 但那是稍後當你脫離冥想的平衡時。 這是因為當你脫離禪定平衡時,你就不再直接感知空性了。

2. 概念闡述

第二種詳述是概念性的詳述,對心理意象[或概念表象]的詳述。 記得在前面的修行道上,有空性的心像。 所以我們沒有直接感知空性。 然後在觀察的道路上,當有免於詳述的空性直覺時,它是免於概念性詳述的。 這意味著它擺脫了阻礙心靈直接看到空性的心理圖像。

3. 世俗諦顯相的詳述

直見空性的禪定離離的第三種說法,是世俗諦顯相的說法。 它從世俗諦的表像中解脫,因為世俗諦如建築物、風扇、屋頂、你的稅收、圖片、水碗和所有這些東西,它們不會出現在直接感知空性的心中。 這是因為在那顆心上只出現空性。 因為空性出現,並且因為它以它出現的方式存在,所以整個意識都在不二地了解空性。 直覺空性的心沒有主客相。

你能想到非雙重感知任何東西嗎? 當你想到它時,我們談論了很多關於非二元性的話題,以及“等等等等”。 但是沒有主體的感覺是什麼意思 me 察覺到什麼?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沒有主體感覺的感知——我——正在感知一個客體——那個。 真的,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白天和黑夜,不是嗎? 有主客體,有主客體。 這是因為事物看起來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這樣去把握它,主客體是分開的。

當對空性有不二的了解,對空性的直接感知時,就沒有主體和客體的表象。 我什至無法想像那會是什麼樣子,但事實就是如此。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說它是難以描述和難以想像的——因為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意識到它的人來說,你怎麼能想到它呢? 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了悟空性——這是一個過程

現在的問題是,證悟空性的整個過程,就像我一直說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所以它不像boing,有空虛。 你在五分鐘內從錯誤的概念到證悟空性。 也許偶爾會有一個非常傑出的從業者,而這種情況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但那位傑出的修行者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可能在此世之前的數千世中一直在學習和冥想空性。 所以他們對證悟空性有著非常強烈的印記。 因此在這一生中可以玩賓果遊戲! 我們總是喜歡認為我們是那種高級實踐者,當然這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也許稍微挫傷你的自尊心,認為也許不是真的那樣——這需要一些努力,需要一些時間。

我們已經看到有這種錯誤觀念的過程 懷疑、正確假設、推理、直接感知。 然後,即使你有直接的空性知見,也不會像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一樣。 你有一個 冥想 會議,你意識到空虛,你醒來,哈利路亞,你是一個 ! 也不是那樣的。 記住我們有無始的無明、無始的煩惱、無始的種子。 因果報應,無始的煩惱種子。 這些事物是無始的認知障礙——本有存在的表象。 這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這就是人們在修行中有時會真正誤入歧途的地方。 我這樣說是因為有時人們可能會短暫地瞥見空虛——也許這只是一個正確的假設。 但它仍然是,因為他們以前從未有過正確的假設,這就像一個令人驚嘆的體驗。 他們走了,“哦! 我領悟到空性! I 了悟空性!” 現在你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思考了,“ 了悟空性,”你還沒有。 有大的時候 I,現在又是誰悟空了,你還在我的霸道下。

我們很容易誤判自己的成就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有一個好老師來檢查我們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冥想 經驗與。 這也是為什麼了解空性證悟如何逐漸發展的這些階段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這樣說是因為如果我們不研究它並且知道它,那麼我們就會有一些經驗——我們都讀過關於頓悟的禪宗書籍,我們會想,“哇! 我懂了! 哈利路亞! 那麼我們得到的其實是很大的傲慢和更多的無知。

從推理髮展到對空性的直接感知

即使你不僅有正確的假設,而且即使你對正確的推論有禪定的平衡,仍然不是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 事實上,即使有了正確的推論——你需要三摩地,他們說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體驗——你並沒有從中醒來,也沒有從根本上消除任何東西。 這是當你最終獲得止觀和內觀的結合時 直接 看到你開始從根本上消除一些東西的道路上的感知。 首先從根本上去的是後天的煩惱。 根除後天煩惱後,當你出 空性的冥想平衡 一切對你來說仍然真實存在。 (這是因為你還有所有的認知障礙,直到圓滿成佛才消除。) 所以真實存在的相仍然存在。 但是心不認同那種現象,因為你已經直接了悟空性,所以很難對真實存在生起任何一種明顯的執取。 也許有可能,但會相當困難,但仍然有真實存在的表象。

隨後的認識和將事物視為幻覺

在那一點上,你在這些時間所做的事情被稱為隨後的實現——隨後的實現意味著當你不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那時候你練習把事情看成是幻覺。 它們就像一種幻覺,它們以一種方式出現,但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他們是 幻覺般的,它們不是幻覺。 這個非常重要。 並不是說事物都是幻覺,因為我們都知道幻覺是不存在的。

你去過迪士尼樂園的鬼屋之旅嗎? 大概三十年前我就在上面。 當你從鬼屋出來時,你照鏡子,發現你坐在一個鬼魂旁邊。 你還記得那個嗎? 你坐在一個幽靈旁邊。 這是一個全息圖。 有鬼出現。 你坐在鬼旁邊嗎? 不,那個鬼是幻覺,因為那裡沒有鬼。

當你從裡面出來 空性的冥想平衡, 現象像幻覺 因為它們以一種方式出現,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但它們不是幻覺,因為如果它們是幻覺,它們將完全不存在——就像幽靈一樣。 但事情並非完全不存在。 它們完全不是真正存在的。 說它們不是真正存在與說它們不存在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它們不存在,那麼它們就不存在,basta finito。 如果它們不是真的存在,那就意味著我們投射在它們身上的錯誤認知,我們已經意識到那是一種錯誤的投射,它們並不以那種方式存在。 但它並不否定僅僅通過歸因而存在的約定俗成的對象的存在。 那個世俗的對象,你用分析去尋找它時找不到,但當你不去尋找它時它就出現了。

所以當不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 有真實存在的表象。 但是很棒 菩薩 練習看東西 像幻覺. 就像幻覺一樣,它們以一種方式出現——真正存在,但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空無一物是真正存在的。 那 菩薩 練習僅將事物視為表象。 因此,與其將它們視為真實和具體的, 菩薩 將它們視為表象。 有這個樣子,那個樣子。 那裡沒有真正存在的東西可以讓我環繞我的思想,環繞我的雙手。 這只是一個表象。 為什麼會出現? 因為有指定的基礎,還有給它貼標籤的頭腦。 事物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但當你用終極分析去尋找時,它是完全找不到的。

如果您使用常規分析進行查看,您可能會在房間裡尋找喬。 你可以分析,“喬在房間裡嗎?” 那是傳統的分析——“喬在房間裡。” 或者,“喬不在房間裡。” 最終的分析是,“喬到底是誰? 標籤 Joe 的指稱是什麼? 喬這個標籤到底指的是什麼? 因為感覺那裡有真實的東西。” 這就是最終分析——當我們開始尋找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分析找到的喬。 而我們什麼也找不到。 這是真實存在的空性。 那裡沒有真正存在的喬。 真正存在的喬完全不存在。 真正存在的喬完全不存在。 按照慣例存在的喬按照慣例存在。 喬是一個單純的標籤,僅通過按慣例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你一直這樣練習。

在處理日常生活中使用這種分析

有時即使只是為了應對世界,使用它也很有幫助。 說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 只是為了有必要對自己說,“這是我心目中的一個表象。” 那樣不是可以緩和局勢嗎? 只需說,“這只是我腦海中有人侮辱我的表象”,而不是“他在侮辱我!” 在我看來,有人在給我起名字。 如果你真的開始審視那個罵你的人是誰,你就找不到人了。 你開始檢查誰是 me 那叫一個名字,你也找不到我。 如果你開始尋找“呼喚名字”的動作,你也找不到動作。 代理、動作和對像都是空的。 然而,按照慣例,也許有人在給我們起名字,但誰在乎呢? 他們在侮辱誰? 這真是修空的好時機 冥想. 你說,“我被侮辱了!” 你說:“誰? 我!” 你看得很清楚,不是嗎? 我! 誰? 所以你在腦海中來回經歷這個。 因為頭腦不斷尖叫,“我! 我被侮辱了。 他做到了! 他以為他是誰?” 但你一直在說,“誰?” 每次頭腦尖叫“我!” 你說“誰?” 回到它。 “誰? 侮辱了誰? 我! 誰是我? 被侮辱的我是誰? 被侮辱的我是誰? 是我的嗎 身體? 是我的想法嗎? 它是不是與我不同的東西 身體 介意嗎? 被侮辱的我是誰?” 如果真有被侮辱的我,應該能找到的。 所以你開始尋找。 我在哪裡? 被侮辱的我呢? 很有意思。

你可以將它用於任何一種強烈的情緒,比如恐懼進入腦海,或者強烈的 ,或嫉妒,或拒絕,或自卑。 “我真是一文不值。 我太不討人喜歡了。” “誰?” “我! 我太不討人喜歡了!” 你只是坐在那裡然後走,“誰? 誰這麼不討人喜歡?” “嗯,我!” 然後你就走了,“誰?” 那個不討人喜歡的我是誰? 找到它。 找到那個不可愛的我。 找到那個不值得被愛的我。 找到那個無法言說的我,因為它太可恥了。 找到它。 尋找它。 看看你能不能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所以尋找你的我。

問題與解答

我們有幾分鐘的時間提問。

聽眾: 尊者,我想知道這是否有幫助。 我正在考慮像那樣抓住一個我。我知道當我在家庭電影或其他東西上看到自己時,我會立即無法忍受我說話或看的方式或任何東西。 就像,它看起來不像我——那種東西。 你認為像這樣實際觀看家庭電影並在出現問題時提出這個問題會有幫助嗎? 比如,“你對誰反應如此強烈?”

尊者圖登卓龍(VTC): 所以你是說在家庭電影中,你對自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判斷力的頭腦。 就像,“哦,看看那個人的表演! 真是個傻瓜! 那不是我真正的樣子! 無論如何,她為什麼要那樣做?” 是的,所以當它出現時只是說,“誰? 是誰長得這麼難看? 那是誰?” 然後,“是誰在評判那個看起來很糟糕的人? 誰來評判?”

聽眾: 你提到過這種把世界看成幻覺的做法。

職業訓練局: 就像幻覺一樣,是的。

聽眾: 這是一種你不斷嘗試將世俗人的分析方法——終極存在應用於所有人的做法嗎? 現象 連續不斷,還是與此不同的做法?

職業訓練局: 您問的是,當您將事物視為幻覺時,您是否對它應用了分析方法? 我想當你真正修煉這個功法的時候,真正修煉這個功法的人已經有了空性的直接感知,所以他們看到空性的體驗和真實存在的表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就走了, “哦是的。 這種表像是假的。” 它來得容易得多。

聽眾: 所以他們指的是與表象形成對比的空虛體驗。

職業訓練局: 是的,外觀與體驗。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還沒有證悟空性的人,我不知道你們證悟到什麼程度,但是我沒有,那麼我們修行的方式就是要在裡面做一點分析。 所以對我們來說,“好吧。 看起來是這樣的。 就是這樣存在的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談論寫這本書的原因 犯錯的快樂——因為犯錯是多麼快樂啊! 我看事情的方式是錯誤的! 多好啊,因為如果我的看法是真的,我們就有大麻煩了! 如果事物本來就像我看起來的那樣存在,那麼什麼都不會改變,什麼也不會改變。 我很高興我錯了。

聽眾:心經,這與所謂“色是空,空是色”有什麼關係,是世俗法、究竟法嗎?

職業訓練局:心經,“色即空,空即色”,講的是世俗諦與究竟諦的同一性。

聽眾: 都是一樣的空性嗎?

職業訓練局: 不,它們的性質相同。 我們傾向於將空虛視為五個宇宙之外的事物。 就好像這裡有世俗的東西,外面是空虛——外面是實相。 “色即空,空即色”是說,“不,空就在這裡。 這是我們看到的所有傳統事物的本質。 空性不在宇宙之外。 就在這裡。” 喇嘛 Yeshe 過去常常對我們說,“它就在這裡,親愛的! 你只需要看到它。 我們要去,“哪裡 喇嘛? 我們正在尋找完全錯誤的地方。

問題在於世俗諦和究竟諦相互依存。 世俗諦是所有這些在運作、變化等等的事物。 所有非空性的事物都是世俗諦。 空性是究竟的真理。 我們傾向於將它們視為相距甚遠。 但實際上一切世俗諦的本質都是空性,沒有空的世俗所緣就不可能有空性。 所以他們是 一種性質,他們形影不離。 色是空的——世俗諦是空的,沒有自在的存在。 空就是色——空就是色的空。 它不是完全獨立於形式或其他任何事物的獨立絕對真理。

當我們證悟空性時,我們並不是在破壞世俗諦,我們不是在破壞存在的事物。 記住我昨天說過,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認識到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 我們並沒有通過了悟空性來摧毀任何存在的東西。

觀眾 1:八句思變,最後一節說“通過感知所有 現象 作為幻覺......”我們是否應該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它,作為幻覺而不是幻覺?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正確的。 通過查看所有 現象 虛幻的……

觀眾 2: 他是這個意思,跟幻境有區別嗎?

職業訓練局: 是。 “As 幻覺……”這不是 is 幻想。 “如虛幻”——它們就像幻覺。 它們就像幻覺一樣,以一種方式出現,但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另一個經常使用的例子是鏡子中的倒影。 你照鏡子,看起來鏡子裡有一張真實的臉。 我們可以看著鏡子裡的臉,它看起來如此真實,以至於我們會執著於它,“哦,我多麼美麗。” 我們可能會對它生氣,“哦,它多醜啊。” 我們可以對著鏡子裡的這張臉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這張臉看起來像一張真臉。 它作為真實面孔存在嗎? 鏡子裡有真人嗎? 不,鏡子裡沒有真臉。 那裡什麼都沒有嗎? 不,鏡子裡的臉是這樣的。 鏡子裡映出一張臉。 鏡子裡有臉嗎? 不。

鏡子裡的臉看起來多麼真實,這很有趣。 (當你刷牙時這樣做。)我的意思是,它是如此真實。 你知道小狗是怎麼去和鏡子裡的小狗玩耍的嗎? 它看起來很真實。 或者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電視或電影。 你看著那裡,“哦,他在親她,”然後你的頭腦開始求愛,或者“哦,他們在互相殘殺”,啊! 你產生瞭如此多的情感。 這正是製作人希望我們做的。 我們保持關注,因為我們沉迷於我們的情緒。 所以我們繼續關注並觀看這些電影,然後“哦,看!” 和這麼多的情感。 那個包廂裡有人嗎? 不! 還記得你小時候想看電視裡面找到電視裡的人嗎? 你小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樣做? “讓我們找到電視機裡面的人吧,”然後你開始取下電視機的後蓋。 還記得爸爸媽媽當時是怎麼說的嗎?

聽眾: 但在你的解釋中,它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在我們的現實中,這些都是幻覺。 這些是,你知道……

職業訓練局: 他們是真實存在的人。

聽眾: 不,他們不是,但他們不完全……這個類比不太準確。

職業訓練局: 我們正在使用類比來表明事物以一種方式出現並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這就是類比。 它們以一種方式出現,但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聽眾: 但我可以拍攝電視,沒有人會死。

職業訓練局: 正確的。 所以這只是一個類比。

聽眾: 好的。 Chodron 尊者: 類比的意思是它不是實際情況。 如果是實際情況就不是比喻了。 所以與電視的類比是:這些人出現在裡面,他們看起來是真實的,我們把他們當作真實的來把握。 但是電視裡有真人嗎? 不,它們是幻覺,不是嗎? 有人的樣子。

聽眾: 那麼,當你想到這一點並且真的走向虛無主義的一面時,你會怎麼做? 就像,我得到的任何一點理解,我都會直奔“啊! 什麼都沒有!”——然後我嚇壞了,不再想它了。

職業訓練局: 好吧,當你的思想從真實存在走向虛無主義時,你會怎麼做?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思想一直在做的事情——文本中的未來經文正在進入這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緣起被稱為“推理之王”或“推理之王”。 這是因為當你了解事物是緣起時,你就會了解它們的存在。 如果事物緣起,它們就不可能不存在。 如果它們因緣生起,它們也不能真正存在。 因此,如果你的思想轉向虛無主義,請記住緣起——因為如果你轉向虛無主義,你已經否定了太多。 這就是為什麼緣起如此珍貴。 這是因為它同時使我們擺脫了兩個極端:

  • 因為事物是緣起的,所以它們不是真實存在的。
  • 因為事物是緣起的,所以它們不是不存在的。

聽眾: 所以也許有人會喜歡 幽思 依賴於緣起,讓空性暫時擱置。 好像是解毒劑?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我認為這是處理它的好方法,因為如果你 幽思 依賴於緣起,你會自動開始看到事物並沒有自行建立起來。

聽眾: “自立”是什麼意思?

職業訓練局: 這意味著它們不存在於自己的力量之下。 它們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本質獨立存在的。

聽眾: 這樣說可以嗎? 如果我說“緣起的存在”與“自有的存在”,這有助於我不去虛無主義的地方。 所以我說沒有自性的存在,但是有緣起的存在。

職業訓練局: 確切地。 沒有固有的存在。

聽眾: 仍然存在,但不是那種存在。

職業訓練局: 對,就是這樣。

聽眾: 那這樣合適嗎?

職業訓練局: 對,對。 沒有自在的存在,但有因緣的存在。

聽眾: 我想談談永久的想法 現象 你解釋的。 恆常——是不是不受緣起的影響?

職業訓練局: 不,永久意味著它不受原因和影響 條件——這是一種緣起。 但永久的 現象 緣起是緣起,因為它們依賴於部分,依賴於構思和標記它們的心。 緣起有許多不同的含義,其中一些含義適用於永久 現象. 但由於因緣而生 條件 沒有。

聽眾: 我不太確定我是否可以正確解釋這一點,但我想知道這是否是因為我的思想正在走向虛無主義。 但是如果我要分析某樣東西並尋找實際的對象——我正在看 身體 或一本書——這是頁面頂部的標籤。 什麼是頁面等等? 然後我開始思考,“我怎樣才能給任何東西貼上標籤? 我的意思是,如果物體的側面沒有任何東西……我到處都是,我真的很困惑。

職業訓練局: 所以你是說,如果所有東西都只是貼上標籤,那麼我們不能稱任何東西為任何東西嗎? 如果物體的側面什麼都沒有,你看,這就是自續部和自續部的區別 中觀 和應成派 中觀. 因為自續部 中觀 說物體的側面有東西,你給它貼上標籤。 Prasangikas 說,只要你說物體的側面有一點點東西,你就迷路了。 你在 錯誤的看法. Prasangikas 說物體的側面什麼也沒有,整個事情只取決於慣例。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這是一本書?” 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同意將其稱為一本書。 它只有標籤書,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同意給它貼標籤。 在法語中是 livre,在西班牙語中是 libro,在中文中是其他東西,但我們只是習慣性地同意給它一個特定的標籤,僅此而已。

聽眾: 但是我們要穿什麼?

職業訓練局: 我們把它放在什麼上面? 只是這些東西的積累。

聽眾: 看起來它可能是任何東西的積累。

職業訓練局: 好吧,為什麼我們不能給這東西貼上標籤 [檯燈] 書? 因為在我們給有聲書下定義之前,我們可以給這本書貼上標籤——因為那時我們可以給有聲書一個不同的定義。 但是,一旦我們將有聲書與具有頁面和封面的東西的定義相關聯,那麼當你轉動旋鈕時,你就不能稱這個東西為書——因為它不符合定義我們已經同意給有聲書。

聽眾: 我想知道我是否在那個時候感到困惑——關於表格是空的部分,你知道,它在那裡嗎? 他們在一起了嗎? 你不能……我只是有點困惑。 我得考慮一下。

職業訓練局: 好。

聽眾: 我可以跟進嗎? 所以這本書,無論基礎是什麼,它都不是做標籤的連續體的一部分。

職業訓練局: 書的標籤基礎就是這個東西【撿起一本書】。 是頭腦在做標籤。

聽眾: 是頭腦在貼標籤。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所以,書不是頭腦……

職業訓練局: 不。 [這個答案表明:“正確,書不是頭腦。]

聽眾: 所以我認為她在問我也是:那麼,那又是什麼?

職業訓練局: 書是什麼? 這就是僅僅被貼上標籤而存在的東西。 在這裡,拿著它!

聽眾: 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職業訓練局: 你怎麼能去那裡,這裡有本書!

觀眾 2: 我知道。 但如果我,如果我真的保持正念,我看到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那就是:這只是一個貼上標籤的頭腦。 所以這個頭腦給一些只有被貼上標籤才能存在的東西貼上標籤,所以這意味著那裡沒有書!

職業訓練局: 這意味著那裡沒有真正的書。 那裡沒有真正的書。 但是有一本書在精神上被貼上了標籤。 但是當你在指定的基礎中尋找它時,你能找到那本心理標記的書嗎? 不。

聽眾: 但這不僅僅是在腦海中,那更像是一種錯覺,或者說……

職業訓練局: 不,我是說,書——當你放下書時,你就是在放下形式,你並沒有放下心。

觀眾 3: 還是有事的

職業訓練局: 是的,這裡有表格。

觀眾 3: 是的,那裡有物質和振動 [當你放下書時]。

聽眾:所以你會說這是一組單獨的聚合。

職業訓練局: 這屬於表格聚合。

聽眾: 是的,好的,所以這是一個單獨的表格聚合在另一個單獨的表格聚合上......

職業訓練局: 您與伴侶的 身體 是另一個,是的。

聽眾: 然後心相關聯,可以給其他一些,甚至是它自己的一組聚合貼上標籤。 所以有表格聚合,它可能不是它自己的任何東西,但它是......

職業訓練局: [開玩笑地諷刺:] 那裡真的有東西! 一定有什麼東西使它成為聚合的形式,獨立於我。

聽眾: 沒錯!

職業訓練局: 好吧,是什麼讓它成為獨立於任何思想的形式聚合?

觀眾 4: 好吧,它正在輻射某些東西! 它的輻射光...

職業訓練局: 它只是輻射與感知它的頭腦相關的東西。 是否存在沒有任何思想感知的事物?

聽眾: 這就是這裡的底線。

觀眾 4: 當然它確實[存在]。 如果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都死於核冬天,那本書可能會倖存下來,或者有什麼東西會倖存下來。

職業訓練局: 我們怎麼知道它會存活下來,因為必須有人感知到它。 不一定是我們。 可以有其他生物。

觀眾 4: 好吧,我們可以科學地證明事物可以生存……

職業訓練局: 如果沒有頭腦去證明它,誰在科學地證明它?

聽眾: 我們可以證明這些東西會在核浩劫中倖存下來,或者這些東西存在於太陽中……

職業訓練局: 必須有人……

聽眾: 除非有頭腦,否則這只是一個 [科學] 概率……

觀眾 4: 這是一個邏輯三段論。

聽眾: 如果你在冥想平衡中直接感知到空虛,你能給任何東西貼上標籤嗎?

職業訓練局: 不會。當你在冥想平衡中感知到空虛時,你腦海中唯一出現的就是空虛——這是一種非肯定的否定。 這是現實的本質。 它以它存在的方式出現。 我們從來沒有感知到任何以它出現的方式存在的東西; 而且我們從來沒有感知到任何以它之前出現的方式存在的東西。 我們認為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以它出現的方式存在,這就是我們生活在幻覺中的程度。

觀眾 2: 所以沒有人,除非他們有過那種經歷,否則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職業訓練局: 是的。 就像除非你嚐過甜,否則你能描述甜的味道嗎?

聽眾: 我們講“色是空,空是色”的時候,你說世俗諦和究竟諦是……

職業訓練局: ... 一種性質.

聽眾: 你說 Svatantrikas 說那裡有東西。 他們說那裡有什麼?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應成派要求他們的! 你說那裡有東西,給我們看看!

聽眾: 我們在這裡最後提出的這些問題,Svatantrikas 會說,“嗯,那裡有東西。”

職業訓練局: 那裡有東西,否則,如果那裡沒有東西,任何東西都可以稱為任何東西。

聽眾: 但他們沒有說那東西是什麼。

職業訓練局: 不,這是一些東西。 他們說事物在世俗層次上本來就存在——因為在世俗層次上有某種東西使它成為那樣。 那裡有某種東西使它成為地板而不是葡萄柚。 Prasangikas 說:“好吧,給我看看。 告訴我是什麼讓它成為地板而不是葡萄柚。”

聽眾: 這只是我們的好處 因果報應 被教導應成派的見地,僅此而已,對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從 Vaibhashika 開始,這樣更容易! 如果你正執著於真正的存在,那就去 Vaibhashika 和 Sautrantika。

聽眾: 關於所有這一切,有一件事給了我一點點火花或某事是一位老師說的,“對於狗來說,它是一個可以咀嚼的東西。”

職業訓練局: 確切地。 這不是一本書。 這是一個值得咀嚼的對象。


  1. Thubten Chodron 尊者現在將“心像”翻譯為“概念的外觀”,也將其翻譯為“一般性的意思”; 在藏語中。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