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布施的三種形式

慷慨的深遠態度:第 1 部分,共 2 部分

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啟蒙的漸進之路(Lamrim) 給予 佛法友誼基金會 1991-1994 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世俗的布施與深遠的布施態度

  • 基於希望成為
  • 了解空性

LR 092:慷慨01(下載)

提供物資援助

  • 明智而現實地給予
  • 不驕傲地給予
  • 付出不求回報

LR 092:慷慨02(下載)

關於慷慨的指導

  • 不布施惡業所得之物
  • 贈送優質物品
  • 給予讓我們擺脫恐懼和吝嗇
  • 吝嗇的解藥

LR 092:慷慨03(下載)

其他形式的慷慨

  • 保護免受恐懼
  • 布施佛法
  • 觀眾問答

LR 092:慷慨04(下載)

我們在談論六 深遠的態度 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如何實踐所有這些來實現他人的福利,以實現我們自己的目的和實現他們的目的。

世俗的布施與深遠的布施態度

今晚我們將從六個中的第一個開始 深遠的態度. 第一個是 深遠的態度 慷慨,有時稱為給予。 這不僅僅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慷慨。 布施就是布施,這很好; 但是 深遠的態度 布施與慈悲和智慧相結合。 它不同於普通的布施,因為它是出於想成為 為了利益他人。 這與發生在聖誕節或萬聖節、感恩節或情人節的普通慷慨有很大不同。 那種布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今生的快樂之上的。

深遠的態度 慷慨是基於希望成為一個 造福他人。 此外, 深遠的態度 布施的本質與智慧相結合,它認識到布施的整個行為是緣起:它依賴於布施者、布施者、布施者和接受者。 換句話說,這整個慷慨行為並非固有存在,也不是其任何特定部分。 這種認識行為空性,同時又認識行為圓滿(換句話說,它是緣起)的態度與布施相結合,以彌補 深遠的態度 的慷慨。 那麼你可以看到,它與普通的布施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當普通人布施時,即使是修行者,我們也很少想到整個過程是空的。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會在付出後想到口袋空空如也。 這是一種錯誤的空虛。

慷慨是給予的願望。 這是分享的願望。 如果我們真的能給予它就更好了。 然而,有時我們沒有實際的材料可以提供。 因此,為了避免人們認為,“我做不到 深遠的態度 除非我有錢,否則慷慨,” 說我們可以完善這個 深遠的態度 通過培養給予的願望,因為願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願望存在,那麼當我們擁有物質或任何我們可能希望給予的東西時,那麼給予就會自然而然地到來。 但即使我們有很多東西,如果不想給予,那麼給予就不會發生。

此外,布施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能夠滿足眾生的願望和需要。 為了實現這個 深遠的態度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有能力消除每個人的需求和慾望,並為他們提供所需的一切,因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滿足眾生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可能的。 我們給他們一件事,他們想要另一件事。 看看我們。 我們得到一件事,我們想要另一件事。 我們想要更多; 我們想要更好的。 這不是要滿足所有有情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以達到完美的布施。 它正在培養這種願望和這種仁慈,想要與他人分享。

真的很強調這種做法。 有一位國王來找他說:“, 我該如何修行佛法? 我受困於我必須統治的整個王國。” 也許這就是前世的比爾克林頓。 [笑聲] 說:“你不必離開王國。 你仍然可以管理,但你應該做三個主要的實踐。 一是慷慨; 二是隨喜別人的功德; 三是迴向自己和他人的功德。 這些成為國王的主要修行,因此他的修行非常豐富。

布施真的是一個很基本的東西。 這是第一個 深遠的態度,因此它是最簡單的。 我們認為慷慨是最難的[笑聲],但實際上它是最簡單的。 如果你想一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一生都在付出,僅僅是因為我們彼此如此相互關聯。 我們不斷地分享東西,並將它們送給其他人。 我們身上肯定有那種潛力,那種傾向,那種慷慨的種子。 我們要做的是豐富它,把它帶出來,給它正確的動力。

三種給予

布施分三種:一是物質上的布施; 第二是提供免於恐懼的保護; 三是布施法。 (有時會列出第四種類型——給予愛;但另一種方式是將其與給予保護免受恐懼結合起來。) 深遠的態度,但我將在這裡討論三種給予。

1)物質援助

第一,給予物質的東西。 這實際上是最容易給予的東西之一,但它真的很難。 我記得我的老師講過這個故事,這讓我感到非常安慰。 當時 有一個老太婆,她非常吝嗇。 這對她來說很難布施,但這是她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法。 所以 給了她一個很簡單的練習。 他給了她一根胡蘿蔔,讓她練習把胡蘿蔔從一隻手遞給另一隻手。 [笑]這個你想想,其實挺深奧的。 試一試。 坐在那裡,把它從一隻手遞到另一隻手; 然後在某一時刻想像你給它的手附在別人的手上 身體. 為什麼會有差異? 為什麼把胡蘿蔔從我自己的手中遞到另一隻手上還可以,但如果它附在別人的手上 身體 我感到失落? 手還是手。 找個時間真的去做,看著你的手,想一想。

在布施的修行中,和其他修行一樣,動機是最重要的。 我們想以善意的動機給予接受者。 我們還想事先發展我們給出的具體想法,以便成為 以便我們最終能夠利益所有有情眾生,而我們布施是為了直接利益我們所布施的對象。 那麼,以這種方式給予,不僅僅是感到熱心和給予某人一些東西。 這 深遠的態度 給予肯定與此相關 菩提心 動機。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明智而現實地給予

我們必須給出對我們來說非常現實的東西。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都回家,把一切都送出去,那我們就很難生存下去,很可能會成為別人的累贅。 我們必須給出現實的,就我們自己的財務物質狀況而言是實用的。

他們說,即使你不能,也要想像給予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做 供品 對於佛菩薩,我們可能會在我們的祭壇上放一些東西,但我們想像它們在擴大,整個天空都充滿了東西。 這樣做是為了培養給予的願望。 但是,我們不應該認為想像中的布施和實際布施一樣好,以此來為不實際布施找藉口。 [笑聲]

有一次一位老婦人去 引發喇嘛 在西藏。 那裡有很多人,所以在那個點 引發 在哪裡 喇嘛 有時用花瓶的頂部接觸每個人的頭,他說,“請想像一下,我正在用花瓶接觸你的頭,你正在接受 引發” 在結束時 引發 是時候讓每個人都做 供品喇嘛. 這個女人帶來了一大塊茶作為 . 她來之前 喇嘛 並說:“請想像我正在給你這塊茶。” 然後她自己留著茶餅。 [笑聲] 這個想法不僅僅是將可視化作為不實際給予的藉口,而是將其用作增加我們給予的願望的東西。

我們必須將布施與智慧結合起來。 創巴仁波切有這樣一句話,“白痴的慈悲”,我認為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因為再次 深遠的態度 給予或慷慨不僅僅是給予的行為。 它肯定與一些智慧和一些體貼相結合。 例如,您不會給予對他人有害的東西。 你不給武器和毒藥。 如果你擔心錢會被濫用,如果你覺得那個人會把錢用於有害目的,你就不會捐錢。 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對對方沒有幫助,也許可以被濫用來害人。

不要提供人們不應該擁有的東西。 如果有人患有糖尿病,請不要給他們冰淇淋。 若有人修八大乘 戒律,不請他們吃飯。 我們必須將智慧與我們的慷慨相結合。 不要給錯誤的人。 如果我們不信任某人,如果我們認為某件事不會成功,我們就不想以一種我們以後可能會後悔的方式給予。 如果我們布施後感到後悔,那麼我們就會毀掉很多布施所累積的功德,有時我們也會變得幻滅、失望和更加懷疑。 那麼,真的好好考慮一下給予,這樣我們以後就不會後悔了。

當我們沒有足夠的材料可以奉獻時,我們可以祈求以後能夠奉獻更多。 即使我們不能給予我們想要的一切,或者我們沒有,但至少有這樣的願望,“哎呀,我希望我有能力真正給予更多,並擁有能夠讓步的東西未來。”

不驕傲地給予

當你給予東西時,不要為此感到驕傲。 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事情。 在我們的文化中,您有多少次看到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將被放在董事會上的想法來提供東西? 如果你給醫院這麼多錢,那麼你就會得到一塊寫著你名字的金匾。 如果你捐了這麼多錢,你就會得到一塊銀匾。 有時我什至看到寺廟或灌頂時這樣做:如果你給這麼多錢,你就可以坐在前排。 如果你給這麼多錢,你會得到一個禮物 雕像。 我個人覺得,千萬不要為了得到這些東西而給予。 我不是說不要給寺廟或支持佛法活動。 給予是好的。 但盡量避免以“哦,我要得到這個特別的東西”為動機的給予 雕像,如果我捐了一大筆錢,”或者“如果我捐了一大筆錢,我會坐在前排”,或者“我會得到一個私人觀眾,”或者其他什麼. 我認為這真的損害了給予; 它基本上變成了買一張非法機票,因為頭腦正在做的就是買一張非法機票。 頭腦並沒有真正地給予。

布施不只是將物質的東西從這裡轉移到那裡。 真正願意布施的是心。 所以當我們送禮物的時候,我們不會期望每個人都能認識到我們有多棒,或者會覺得,“哦,看看我。 我很好。 我做了這個和這個。” 我這樣說是因為有時在我去過的其他地方,人們會 供品 他們會為此感到非常自大。 “哦,我把所有這些錢都捐給了寺廟。 我在廟裡建了這個大廳。” 我認為這不是很好。 人們這樣做,寺廟可能會得到很多錢,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動機不是很純潔。 有很多自負和傲慢,以及在沒有那麼多可以給予的人之上美化富人。

其實,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來證明這一點。 期間 , 有請人的習俗 僧伽 吃飯的社區。 有一天,一位外行邀請了 和整個 僧伽 社區來一場盛宴。 就在這時,門外站著一個非常可憐的人。 按照慣例,飯後 會給予一個小的教法,然後他會迴向 的食物。 當需要發揮這種積極的潛力時, 為這個站在牆外的乞丐獻上了它。 富翁道:“咳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 解釋道(他很有禮貌地說,我敢肯定),“你的想法並沒有真正給予。 它非常關心你的聲譽和你在社區中的地位,因為你做了 . 這個站在外面的乞丐,儘管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但他很高興能有這樣的布施和慷慨。 所以他的心在給予和分享方面比你的要純潔得多。”

我認為這是真正值得記住的事情。 再說一遍,不要用我所說的來表達:“好吧,所以我不會給,因為如果我給,我可能會變得傲慢。 所以,我還是自己留著錢吧。” 我們的自我以許多壯觀的方式思考; 它可以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合理化。 不要在這件事上走極端。 我強調關於驕傲的事情,因為我在一些地方也看到過,人們互相競爭給予。 你會在社區中找到一些有錢人,他們就像在說,“好吧,誰能給予最多? 誰的地位最高? 誰將 喇嘛 用最善良的眼光看著給錢最多的人?” 我再次認為,那種與他人競爭、試圖讓自己看起來真的很棒的動機完全破壞了給予。 那沒有真正的禮物。 所以真的要看。 儘管我們可能會想,“這就是擁有數百萬美元的人的行為方式。 我只有五塊錢。” 儘管如此,這些東西還是進入了腦海。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們肯定會這樣做。

付出不求回報

另外,當我們給予東西時,不要期望得到回報。 不要指望對方會上來說:“哦,非常感謝,你太棒了!” 我們不希望他們回來給我們回饋。

我認為這是公平的,如果我們向某人發送一些東西,請他們確認他們收到了它。 我認為這很公平。 我認為,對於不同的慈善機構,向他們索取書面收據以確保錢真正去到它應該去的地方而不是落入某人的口袋是明智的。 我認為這樣做完全沒問題。

然而,有時候,頭腦會尋求讚美。 “告訴我我有多棒。 告訴我我有多棒。” 觀察那顆心,因為它經常出現。 我們給某人一份生日禮物,當我們在場時他們會打開它。 如果這個人打開它然後說“啊”然後放下它,我們會感到崩潰。 “哦,不,他們不喜歡我給他們的東西。 這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我。 那意味著我是一個失敗者。 這意味著我是一個可怕的人。 這意味著沒有人會愛我!” 這很“合乎邏輯”,不是嗎? [笑聲]

當我們給予時,我們需要感覺到,“現在它屬於另一個人了。” 如果他們喜歡,那很好。 如果他們不喜歡,那也沒關係。 真正的目的是我給予的善心。 我們不希望他們大驚小怪,舉起它說,“看,他們把這個給了我。 這是我最喜歡的禮物。” 看看聖誕節時每個人都打開禮物時會發生什麼,當人們打開我們的禮物時我們是多麼的專注。 [笑聲] 真正培養這種給予的動機,並感覺它是屬於另一個人的,這樣在你給予之後,如果他們想把它還給商店,那沒關係。 如果他們想把它給別人,那沒關係。 如果他們想用你給他們的瓷花瓶來放回形針,那沒關係。 它屬於他們。 有時,當我們給予某物時,我們的部分自我會依附於它。 特別是如果我們給人們衣服,然後我們總是想看看,“他們穿的是我給他們的嗎?” 不是嗎? 看看當人們給我們衣服時會發生什麼。 當他們在身邊時,我們試著穿上它,讓他們感覺良好。 如果我們這樣做,那麼我們肯定會看看他們是否穿著我們給他們的衣服。

我喜歡講一個我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它說明了當我們放棄一些東西時願意完全放手的想法。 有一次在印度,我和另一個人一起做一些工作 對於 喇嘛 佐帕。 當我們完成這項工作時,我們覺得我們真的很想提供 喇嘛 Zopa 東西不錯。 我去了 McCleod Ganj 的一家布店,買了錦緞,他們有非常漂亮的錦緞。 我用紅色錦緞和金色錦緞手工縫製了幾本書的封面。 用印度針手工縫製錦緞並不容易。 我做了這一切,然後把它們送給仁波切,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 我剛到那裡,格西強巴旺度就進去了,格西強巴旺度走的時候,他手裡拿著我給仁波切的東西。 [笑聲] 所以我不得不認真地想,“我確實把它們給了仁波切。 他們不再屬於我了。 他可以用他們做他想做的事。 如果他想把它們送人,那也沒關係。” [笑聲] 所以當我們給予時,我們需要想,“它屬於另一個人。 我對此沒有任何權力。”

一個例外可能是,有時您可能會向寺廟或 修道院的 社區,您可以為其指定特定用途。 你可能給了一些錢,然後說,“這是用來建廁所的。” 我這樣說是因為這是讓他們在印度建造廁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否則,當他們需要廁所時,他們可能會建造另一個祈禱廳或其他東西。 你給錢的時候,你得說,“這是蓋廁所”,或者說,“這是買佛書。”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您指定了目的,那麼您可以稍後詢問他們並核實。 沒關係。

不布施惡業所得之物

然後在教法中說,不要布施邪命所得的東西。 如果您通過欺騙人、偷竊、奉承人或賄賂或暗示或脅迫或虛偽等任何方式獲得金錢或物品,則不要將其用作禮物。 現在,我覺得這很奇怪,我想了想。 有時,當你聽到有關五種錯誤生活的教法時,你會想:“哇,我得到了這件不可思議的東西,因為我給出了一個暗示,或者因為我給了他們一份禮物,以便他們回饋我一些東西。 ” 在回顧我們的行為時,我們感到後悔。 “我有這個是不對的。 是我邪命得來的。” 我們覺得我們想把它作為一種行為 純化. 對我來說——我在這裡發表個人意見——我認為如果我們把它送出去會很好。 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因為錯誤的生計而得到它,並且覺得自己擁有它是不對的,那麼讓別人擁有它會更好。 我覺得有了那種動力,把它交給別人是可以的。 事實上,把它送給別人可能也不錯。

這裡說的是,我覺得——我的解釋——不要刻意去做五種不正當的生活,或者任何不正當的生活,這樣你才能布施。 所以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好吧,我想給這麼多錢,因為那樣我會看起來不錯。 但是我沒有那麼多錢; 那麼,如果我欺騙某人,拿到錢然後給它,怎麼樣?” 像那樣。 這就是我解釋這意味著什麼的方式。 再說一次,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贈送優質物品

此外,當我們給予時,最好給予優質的東西。 不要給正在腐爛和準備分崩離析的東西。 “我在聖誕節的時候很慷慨。 我要把我所有的舊衣服都送人,這樣我才能買新衣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並沒有真正給予。 基本上,我們是在回收東西,這比把它們扔進垃圾桶要好; 但並沒有真正慷慨的動機。 我們在想,“現在我的衣櫥是空的,我有理由去商場買一大堆東西。 我會為自己買新的東西,其他人會得到舊的東西。” 為什麼別人不能得到新的東西,而我們保留舊的東西? 就像我們做的時候 供品 在神社上,“我要保留最好的東西。 我要為自己保留最漂亮的香蕉和蘋果之類的東西,我要把舊的送給別人 . 有鎮定。 他不會介意的。” [笑聲] 蘋果發霉了什麼的。 與其這樣想,不如去尋找優質的東西,在給予美好的事物中培養快樂和幸福感,因為那是布施之源,布施之願,幸福之所在在給。 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練習。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我們是多麼喜歡接受美好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出因為其他人得到同樣的東西而給予這些東西是多麼美好的感覺,那麼就會產生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這太好了。

當我們是新手時,我們必須練習布施舊東西。 我們把蔬菜的殘渣餵給蠕蟲。 也許是這樣的。 但我們也需要嘗試和練習給予我們喜歡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給予東西來清理空間; 給予我們喜歡的東西,給予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的東西,因為我們希望其他人也能享受這些東西。 提供優質的東西,因為它會讓其他人開心。

給予讓我們擺脫恐懼和吝嗇

我們可以認識到,當我們能夠以這種方式訓練我們的心時,這就是利益他人的事情; 但它也是有益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因為它使我們擺脫了吝嗇的牢籠。 那個吝嗇的牢籠,是從無始以來折磨我們的東西。 吝嗇和 附件 是真正阻礙布施的事情,因為頭腦總是在說:“好吧,如果我給,那麼我就不會擁有!” 那顆心充滿了恐懼,不是嗎? “如果我給,我不會有。” 當然,如果我保留它,我仍然會害怕失去它。 那麼,那個吝嗇的心是相當可怕的。 我們可能會儲存很多很多東西,但我們永遠不會感到足夠安全,因為頭腦總是在說:“哦,但我不會。 我可能沒有。” 我們擔心這些事情,所以即使我們擁有很多,心也不快樂。 吝嗇的心很難圓滿。 事實上,它變得完全不可能,因為吝嗇的頭腦說:“哦,我必須為自己保存它,因為如果我沒有它會發生什麼? 我也需要這個,我也需要那個,我不能放棄這些東西,因為我不會擁有它們。” 我們被這些恐懼所束縛,有時我們是如此吝嗇,以至於我們自己甚至不能使用這些東西。

[回應聽眾] 沒錯。 我們得到了一些非常漂亮的東西,“但是如果我使用它,我可能會弄髒它或者弄壞它,”或者諸如此類的。 我們擁有這件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東西,它被放在壁櫥裡,因為我們非常害怕使用它,以至於它會被毀壞、變質或丟失。 我的意思是,有時頭腦的思考方式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我們把所有這些東西都藏在衣櫥裡,從不看,從不看,但我們不能自己使用它們,更不用說送人了。 這就是吝嗇的頭腦所做的。 它完全擠壓我們,就像其中一件緊身胸衣,[笑聲] 讓我們越來越不舒服。 布施的目的是讓我們從吝嗇的頭腦中解脫出來,學會樂於分享、布施和實現。 就像我之前說的,把它交給附在我身上的這隻手有什麼區別 身體 把它交給和別人的手相連的那隻手 身體? 真的沒關係。 所以,就享受那種快樂吧。

吝嗇的解藥

反思慷慨的優點和不慷慨的缺點

如果我們對吝嗇有很大的困難,那麼我們需要使用一些解毒劑。 一種解藥就是反思慷慨的優點和不慷慨的缺點。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解毒劑。 坐在墊子上說:“不給予的結果是什麼,給予的結果是什麼? 好吧,如果我不給,我會很痛苦。 我被束縛了。 我很緊張。 我很害怕。 我來世會怎樣? 好吧,我不會在來世擁有資源,因為我還沒有為它創造因。 其他人不會想靠近我,因為我總是想著自己,讓宇宙圍繞著我、圍繞著我的需要和我的想要旋轉。 我要開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吝嗇鬼 前。 而我總是吝嗇。 只是坐下來反省:“這種吝嗇態度的結果是什麼? 他們要帶我去哪裡?”

然後坐下來反省:“慷慨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我真的能夠慷慨,我的心就會自由。 如果我慷慨大方,其他人就會快樂,我也會創造很多積極的潛能,為來生帶來財富。 這會讓我舒服。 這也將使我有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慷慨。 我也將創造積極的潛能,我可以致力於為他人的利益開悟。” 我會快速回顧這些要點,但我們可以坐下來慢慢思考。 想想不給的結果是什麼,給的結果是什麼。 這樣,通過理解,什麼是最好的行動方案就會變得非常清楚,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他人。

這與說“我應該給予”的想法截然不同。 我應該給我應該給。” 如果我們坐在那裡並且“應該”自己很多,有時我們可能會付出但我們的心不在其中。 我們付出是因為我們感到有義務,因為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內疚。 布施被玷污了。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地考慮利弊,那麼布施就會自然得多。 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但這是我們理解的事情,所以我們想做。 同樣,與所有實踐一樣,理解非常重要。

思考無常

如果我們有很多吝嗇的問題,另一件事就是觀照無常。 我們可以想,“好吧,我緊緊抓住這件事。 這是我的東西。” 但是看看它。 它是完全無常的。 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它每時每刻都在腐爛和變老的過程中。 即使我堅持下去 附件 我仍然無法讓它永遠持續下去。 總有一天它會結束,所以為什麼不現在就把它送人,趁它狀態良好,其他人可以受益,我可以通過創造的積極潛力來豐富我的思想? 為什麼不這樣做,而不是只是坐在那裡堅持這件事,總有一天它會結束?

考慮一下我們如此依戀的房子周圍的所有事物是非常有幫助的——“我不能給這個。 我不能給它。”——想想物體的無常性或我們與它的關係的無常性。 “總有一天我會死,我不會再有這個了。 我與這件事的關係是無常的。 總有一天我會死去,我要永遠搬出這所房子。 當我死的時候,我沒有時間放棄一切。 既然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為什麼不現在就送人一些呢? 它讓其他人開心。 總有一天我將不得不與它分離,所以為什麼不現在就放棄它呢? 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個人認為這種反思非常有益,非常有幫助,因為那時你會想,“好吧,總有一天我將不得不與這件事分開。 為什麼我現在對它如此著迷? 什麼用途? 目的是什麼? 這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既然這麼好看,不如送人。 給予創造瞭如此多的正能量,如此多的積極潛力,並使對方快樂,那為什麼不呢?

我們可以這樣訓練心。 再說一次,這與給我們自己這種超我、父母關於我們有多麼吝嗇的演講是截然不同的。 那不是應用解毒劑的意思。 對治就是心中有了解,願意布施。

考慮我們捐贈的接受者

還有,在教法中說,有一些人特別適合修布施。 一組是窮人和有需要的人。 由於他們的需要,他們成為給予的特殊對象。 “給予的特殊對象”指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即當我們給予那個人時,我們創造的積極潛力比給予其他人時要多得多。 如果我們給聖賢,那些在見道上直接證悟空性的人(你可以稱之為佛教聖人),那麼它會因為那個人的證悟水平而變得非常強大。 或者如果你給一個 菩薩 它變得非常強大,因為那個人,由於他們的慈愛,會使用它來利益眾生。 如果你給你的佛法老師,那也是非常好的,因為那種特殊的關係和他們的仁慈。 如果你給你的父母,因為我們父母的善意,所以給了我們這個 身體 在撫養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成為我們天賦的特別有力的對象。 所以注意那種事情很重要。

現在,我覺得在亞洲,這有時會以某種方式被濫用。 他們談論要給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時間。 比如在佛年的四個特殊日子——開悟日、轉法輪日等等布施是非常好的,滿月和新月布施也是非常好的。 那麼,有時候,您在亞洲看到的情況是人們不會定期捐款。 那麼當它 生日那天他們去給所有的乞丐一些東西。 這有點像商人的頭腦。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我會得到更多功德,所以我要布施。” 但是第二天 他們不會再給乞丐過生日了。

有些人來對我說,“這似乎很物質主義,不是嗎? 你給了一天,但沒有給下一天; 或者你布施給一個人,因為你要積集更多的功德,但你不會布施給另一個人,因為你沒有得到那麼多的功德。 這不是錯誤的動機嗎? 我想我的老師可能會說些不同的話,但我個人的感覺是,我覺得動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 與 菩提心 動機,這種動機絕對是相當以自我為中心和有限的,因為它基本上是將積極的潛力或價值視為一種商業商品,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它。 與慷慨的心相比 菩提心,這種動力消失了; 相比之下就相形見絀了。

但是有些人通常不會給任何東西。 但是如果你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佈施,他們會得到特別的功德,那麼至少在那一天,在三百六十五天中,他們會布施。 或者,如果你告訴他們,他們通過給予某個特定的人而獲得特殊的功勞,那麼至少他們會努力對那個人慷慨大方。 而如果他們沒有這種動力,那麼他們可能根本不會給任何人。 我認為在那種情況下,這些事情是有道理的。 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應該開始思考,“好吧,我會放棄 的生日,但我不會在其他日子給。” 或者,“我會給這些人錢,因為我得到特別的功德,但我不會給那些人,因為我不會得到那麼多的功德。”

我個人對此的看法是(同樣,我的老師可能不同意),我覺得關鍵是要培養布施心,而不是太擔心我是否會得到那麼多功德。 重要的是有足夠的 菩提心 所以我們願意犧牲那麼多功德來利益眾生。 例如,在西藏社區發生的一件事是,他們說的越多 誓言 如果你給予他們,某人就會獲得更多的功德。 因為女足戒沒有傳播到西藏(只有沙彌戒傳播到西藏),沙彌有十個 誓言 而具足比丘有三百五十三 誓言. 然後人們會想:“我將通過布施比丘獲得更多功德。” 因此,每個人都會給比丘大量的錢,而不是給尼姑很多,因為這種心說:“當我布施給這些人時,我得到的功德比那些人多。”

當然,當我指出完全出家的尼姑有更多 誓言 與完全受戒的僧侶相比,不知何故,他們對這個你應該給最有錢的人的東西感覺不太一樣 誓言. [笑聲]

聽眾: 說在某些場合,例如在新月和滿月的日子,會創造更多功德的依據是什麼?

尊者圖登卓龍(VTC): 你是說,誰一開始就編造了這一切? 例如,我認為強調滿月和新月的日子有幾個原因。 一是滿月和新月有某種特殊的能量。 有時人們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在那些日子裡努力去做善行會變得更有力一點。 例如,警察局發現滿月日的兇殺案比其他日子多。 如果你拿八 戒律 那一天,就好像你真的在對抗那裡的影響力。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哦,不,沒有人給你功勞。 沒有其他人給你。 不是和金色的星星一起坐在那裡。 而且沒有賬本[笑聲]——“你有多少功德? 你有多少過失,你要去哪裡,向上還是向下?”

[因更換磁帶而丟失的教義]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另外,例如,他們說如果你給某人想像那個人是 ,這與實際給予 . 所以我想我們是給我們的父母還是給我們的阿姨和叔叔,我們是否給這個人這麼多 誓言 或者那個沒有那些的人 誓言, 如果我們把那個人看成 並認為我們正在給予 ,我認為它確實豐富了整個過程。

聽眾: 佛年中正勢倍增的四大日子是什麼?

職業訓練局: 一是正月十五。 期間 , 有一群人不相信 挑戰者的教學 到魔力的比拼。 這 不想這樣做。 但最後他做到了,當然, 贏了,所以這五百人皈依了佛門。 因此,那成為功德倍增的特殊日子之一。

第二個是四月的滿月。 那是建國紀念日 的出生、涅槃和證悟。 許多傳統,包括一些藏族傳統,都說誕生日不同,但都同意成道日是四月十五日。

然後七個星期之後是第一個教學的周年紀念日,當 說四聖諦,初轉法輪。 由於發生的事情,那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最後一個是當 從三十三神的神界下凡回到人間。 古印度的習俗是,在季風季節的三個月裡,僧侶和尼姑確實會閉關。 他們不被允許四處走動。 一個雨季 上了他母親重生的三十三神境。 他整個夏天都在給她傳法,以報答她的恩情。 這裡的人自然是很想念他,所以他回來的時候,正是大喜之時。 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你會在某些佛教藝術品上看到一些金色的樓梯和 走下金色的階梯。 都說他就是這樣從三十三神境界下來的。 金色的自動扶梯。)[笑聲]

那是正能量倍增的四個特殊日子。

2)保護免受恐懼

第二種布施是免於恐懼,給予免於恐懼或給予免於危險的保護。 如果有人有困難,幫助他們,保護他們。 奇怪的是,在經典中他們總是談論釋放囚犯。 我認為這立即告訴我們一些關於監獄系統的事情 . 估計有很多人被冤枉入獄。 我不認為這意味著在現代我們應該闖入監獄釋放所有人,因為我不認為這對社會特別慷慨。 然而,如果有人不公正地入獄或類似的事情,如果有辦法釋放他們,那麼這樣做就會保護他們免於恐懼。

另一個例子是幫助那些正在經歷危險、傷害或威脅的人。 幫助那些旅行的人,如果他們害怕迷路,或者他們的東西可能被偷,然後保護他們,陪伴他們,陪同他們,給他們需要的東西或給他們他們所需要的指示需要。 如果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打了,保護被打的孩子。 如果兩隻狗在打架或兩隻貓在打架,請進行干預。 保護眾生遠離危險。 如果您看到一隻蟲子淹沒在水中,請將其撈出。 不需要那麼大的力氣。 很多時候蟲子都淹死在水里了。 只要有我們可以乾預和保護眾生的情況,無論是昆蟲、動物還是人,免於危險、免於恐懼。 但是庇護那些又出去傷害別人的人並不是特別好。 同樣,我們必須將智慧與布施結合起來。

3) 布施佛法

第三種布施是佛法布施。 這可以是在正式的情況下,比如實際教授佛法,給予文本教導。 它可以領導一個 冥想. 它可以只是提供諮詢和討論問題。 你的朋友有問題,你和他們討論,但是是在佛法的光照下。 你可以提供某種佛法建議或佛法療法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所有這一切都在給予佛法。 如果你鼓勵人們練習; 如果你給予鼓勵,讓他們行善,讓他們做有建設性的事情,那就是布施佛法。 如果你在其他眾生能聽到的地方大聲祈禱,那就是佛法的布施。 很多次當我餵 Achala [小貓] 時,我說 口頭禪. 很多時候,當我在屋子裡追他時,我會說咒語,[笑聲],或者當他在屋子裡追著我時,我會說咒語。 我覺得其他眾生聽到這些話是很好的。

對動物說咒語

喇嘛 佐帕曾經養過一群狗。 有一位修女負責看管這些狗。 我認為這些狗比我參加了更多的灌頂,因為仁波切深感這是佛法的布施。 他沒有給 引發 只是對狗來說,那裡有人; 但他堅持要狗去。 有一個夏天,我們幾個修女每天晚上都去給狗吟唱某些祈禱文。 仁波切要他們得到聽法的印記 的話,因為他們說聽到聖歌會對動物的思維流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將有助於他們未來的重生。

有一次我在新加坡和仁波切在一起,我們正在做 動物解放. 我們去抓鳥了。 我們去了寵物店,那裡有一隻鸚鵡,它被拴起來了。 我們得到了鸚鵡,把它放在籠子裡,然後帶到了這個公園。 仁波切花了大約十五分鐘的時間看著鸚鵡祈禱,而鸚鵡就一直看著仁波切。 最後他打開門,鸚鵡沒有飛出去。 他打開籠子,鸚鵡不想走。 我們只好把他帶出籠子,催他飛。1

整個想法是,它在頭腦中留下了聽到一些教義和祈禱的印記。 所以,同樣地,我們可以大聲念咒語,其他人或動物或昆蟲可以聽到。 即使你沒有大聲說出來,如果你想像周圍有其他人並且他們聽到了,這就是在傳法。 顯然你不能在翠湖邊走來走去大聲念咒語,儘管我曾經這樣做過。 [笑]你還可以觀想有人在聽,所以就成了佛法的布施。

提供佛法書籍

我們團體送佛法書到海外,就是在布施佛法。 我們把這些書都以特里的名義寄到前蘇聯、東歐、非洲和南美等地。 (順便說一下,我們收到了一些收到書的人的回复。我把它們放在綠色文件夾裡供人們閱讀。我們最近從愛沙尼亞收到了一本,幾天前從烏代收到了另一本。有還有來自南美洲和其他地方的信件。)人們寫信說謝謝。 這很簡單; 我們所做的只是寄書。 但是他們在那裡很難買到書,所以我們所做的就變成了佛法的布施。

還有一次,格雷格收集佛法書籍送往監獄,因為我們在佛教和平聯誼會上看到一則關於佛法監獄網絡的廣告,要求人們提供人們不使用的佛法書籍。 他把它們收集起來,然後送出去。 這就是佛法的布施,讓佛法為人們所用。 組織我們正在舉行的法會,也是佛法的布施,不是嗎? 所有這些可能永遠不會來聽佛法的人都會花一整天的時間聆聽一些有靈性內容的東西,並談論其中的慈愛。 它使教義可用; 這是佛法的布施。 除了在街角站著傳單之外,想想所有與人分享佛法的方法。 布施佛法的巧妙方法。

如何與家人和朋友分享佛法

我通常建議人們的是,當你向你的家人或工作人員解釋佛法時,談論你知道這些人已經同意的佛法方面。 例如,我去一個福音派路德教會做演講。 我在萬聖節裝扮成尼姑。 [笑聲] 我去做這個演講,我做了什麼? 我談到了倫理。 我談到了愛和同情。 我談到了耐心。 然後這些人就說:嗯,佛法挺好的。 這是有道理的。” 然後我把它留給問答。 我讓他們問這個問題,“佛教徒相信上帝嗎?” 並進入其他類似的話題。 我發現這通常效果很好。 如果我們說的是非常籠統的基本常識,沒有什麼特別宗教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很容易聽進去。 我們不必用花言巧語來談論輪迴和涅槃, 極樂 和無效。 沒有必要到處使用所有的梵文、巴利文和藏文詞彙,讓我們顯得自大和重要。 只是做一個普通人。

如果你看法王對一般人群的公開演講,或者看他的一些採訪,或者看他對記者所做的事情,你就可以看到佛法的布施,他是多麼的精明在做它。 他用非常簡單的術語給出了所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深刻含義。 他讓他們發笑,他們真的在聽。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這就是三種具體的布施方式:布施物質、布施恐懼和布施佛法。 還有一些關於給予的東西,但我想我會在下一次詳細介紹。

對此有任何疑問嗎? 辯論?

問題與解答

聽眾: 事件 口頭禪 你給貓用嗎?

職業訓練局: 我通常做 嗡瑪尼貝美雄 或者 金剛薩埵 口頭禪. 有時金剛瑜伽母。 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取決於我此刻碰巧在做什麼。 那是小貓聽到的。 [笑聲]

[回答聽眾關於秋準法師送給仁波切的書籍封面的問題]我想是因為我太懶了,但我相信他以後可以用到封面。 僅僅因為這個人把它送出去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會再給他們。

聽眾: 但是你如何處理不情願的心呢? 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

職業訓練局: 考慮給予的一種方式是,如果你把某樣東西給另一個人,那它就是他們的; 你不參與他們用它做什麼。 其次,如果你把它給他們,然後他們又把它送人,那真的很好,因為這樣東西就會得到很好的使用。 如果你把它送給你信任的靈性人士,那麼你可以確定那個人會以非常明智的方式使用它。

例如,你讓 供品 一些人 喇嘛 他們拿回錢來建造他們的寺院,為他們的僧侶購買經文,或者為他們的僧侶聘請導師。 他們不把錢花在自己身上,而是以對他人有幫助的方式使用它。 你不必想,“這是我給他們個人的禮物”,而是,“這是我給他們的禮物,他們可以把它送給別人,我相信他們。” 與為自己保留它相比,他們從為他人使用它中獲得更多樂趣,那麼為什麼我們如此依戀它呢? 如果仁波切把書的封面送給別人比自己留著更快樂,我為什麼不應該高興呢? 整個目的就是讓仁波切開心。 但突然之間,“對不起,仁波切,你不會那樣快樂。 你必須按照我希望你快樂的方式快樂。”

[回應聽眾]目的是給予,如果他從給予中獲得更多快樂,因為這些東西實際上對別人比對他更有用,為什麼不呢? 很多時候,這與給我的老師們一樣。 我敢肯定我的老師們自己不需要錢——他們要錢幹什麼? 但我知道他們以非常明智的方式使用它。

聽眾: 當我們非常努力地幫助某人但他們拒絕我們的幫助時,我們就會非常沮喪和生他們的氣。 這不是一種健康的態度,是嗎?

職業訓練局: 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 當你真的想幫助某人,保護他們遠離恐懼並傳授佛法,但他們不想要幫助時,我們往往會把它看成是針對個人的,不是嗎? 這就像對我不利。 實際上,我到底在哪裡適合這個? 如果有人不拿起聽筒,您就無法撥打電話。 如果我打了電話,他們不接聽筒,那並不是我有問題。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是那個人自己的局限性; 但如果我們可以讓門保持打開狀態,那麼稍後他們可能會更加敞開並拿起接收器。 我認為事情就是這樣:努力嘗試,當關係不順利時讓那扇門敞開,因為我們傾向於說,“我給你這個。 我為你做了很多。 你不欣賞它。 再見了,伙計!” [笑聲] 但是,人們會改變這一事實呢? 如果您的青少年可能真的長大了,並且有一天可能真的會徵求您的意見,那又如何呢? 為什麼要把他們趕出家門? 為什麼要斷絕關係? 給他們一些空間。 他們可能會回來。 我們的父母也一樣——大孩子。 我們也一樣——我們是中等身材的青少年。 [笑聲] 認識到人是會改變的,試著讓那扇門敞開,這樣即使他們現在不能接受它,過一段時間他們也可能會接受。 當我們給予時要認識到存在這種傾向:“無論你想要與否,你都會得到它!” 我們開始用我們的慷慨來強迫他人。

[回應聽眾]這並不意味著即使他們不想要,您也需要繼續給予。 那可能只會浪費你的時間或浪費材料。 同樣,你需要運用你的智慧。 但擁有你所說的那種新鮮的想法是件好事,這樣我們就會想,“好吧,機會來了。 第五十次它可能不會再起作用,但我要給它留出空間,讓它這次真的可能起作用,而不是事先告訴自己它不會起作用。” 那很難。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提到的這個客戶對其他精神衛生保健工作者大喊大叫,你不會特別在意。 如果他們對你大喊大叫,那就很重要了。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那麼,你一定要告訴她​​嗎? 你能不能把它扔掉,如果它出現了,就說,“嗯,它在存儲中。 我花了這麼多錢來保留這些東西,但我不打算使用它。 我覺得如果有人用它就好了,所以我把它送人了。” 但你不需要事先向她宣布。 如果十年後再提,也許你可以這麼說,但如果她不提,你就不用提了。

我認為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觀點。 很多時候人們想要給予,這讓他們很樂意給予,如果我們拒絕禮物,他們就會受到傷害。 我們在會議上討論了這個問題 菩薩 誓言. 如果我們感到惡意、傲慢、驕傲或類似的情緒,而我們因此拒絕了一份禮物,那麼這就違背了 菩薩 誓言. 如果你擔心如果有人給你它會傾家蕩產,那就不要接受它。 否則,如果他們真的想給予並且讓他們開心,我認為接受是很好的。 看看那個感覺,“哦,不,我有義務接受他們。” 我們為什麼要有這種感覺? 或心說:“但我太棒了,我不需要接受布施。 我現在是成年人了。 我不會從父母那裡拿走任何東西。” 看看那個這麼說的頭腦。

聽眾: 我不希望我繳納的稅款用於軍事目的。 怎麼做到呢?

職業訓練局: 有不同的方法。 一種方法是將那部分用於軍事用途,從你的稅款中扣除並捐給慈善機構,然後在你繳納稅款時將其寫在裡面。另一種方法是在你的支票上寫,“請使用這筆錢為了社會服務而不是為了軍事。”

聽眾: 但這並沒有真正發生。

職業訓練局: 這不是發生在他們身邊,而是發生在你身邊。 在你的動機中,你並不是在支持軍隊,因為即使我們扣除那部分——如果我不繳納 100 美元的稅——也根本不會傷害軍隊。 與其說這是我阻止軍隊的方式,不如說這是我避免捲入他們旅行的方式。

[回應聽眾]好吧,當你提供一個蘋果並且在你的腦海中你是一樣的 整個空間充滿了美好的事物。 你給的並沒有真正美麗的東西 ; 你只是在想像它們。

[回應聽眾]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如果我們說,“不要將這筆錢用於軍事用途,”從我們這邊來說,我們就是在不牽連自己,因為我們的頭腦很清楚。 我們不會為此目的捐錢。 如果他們拿走它並將其用於其他目的,那就是他們的旅程。

[回應聽眾]但是你還活著,我認為你是在精神上解脫,這是你所能做的,因為你要去哪裡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你不會參與其他人的輪迴? 你可以住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你仍然會捲入其他人的輪迴。 最主要的是,證悟是通過淨化我們自己的心而獲得的。

[回應聽眾]但從我這邊來說,我並不是說,“好吧,我告訴政府將它用於其他用途,但他們將把它用於軍事”,因為我不知道,也許我的檢查確實有用。 我在精神上將它指向特定的東西。 它與其他人的混在一起。 我不知道它會發生什麼。

不管怎樣,我們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其他人怎麼想? 你認為你得到消極 因果報應 因為即使你不同意稅收的目的你也要納稅?

[回應聽眾] 但是你怎麼做才能脫離輪迴呢? 是通過改變外部世界還是通過改變你的想法?

[回應聽眾]你如何改變它? 你需要改變什麼?

聽眾: 好吧,你認為這十美元將用於軍隊。 你真的後悔並淨化它,因為現實地說,它會那樣做。

職業訓練局: 好吧,那就這樣吧。 [笑聲]我不同意,但就那樣做。 但是你看,在這種情況下,在你看來,你是在把它交給軍隊。 你是說這十塊錢要給軍隊。

聽眾: 這就像在說,“好吧,在我看來,我沒有殺了這個人,所以我不必淨化殺了那個人。 但如果你殺了一個人,你仍然必須認識到你做錯了什麼。

職業訓練局: 但是,如果您不為此付出金錢……。

聽眾: 但你知道它實際上會去哪裡。

職業訓練局: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 佛教和平團契雜誌 就在他們在加利福尼亞處決某人之後。 這個人寫道,“我殺了(不管他叫什麼名字)。” 他這麼說是因為他是加州的納稅人; 所以,這個人被判死刑,被處死,他是有罪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覺得,“哇,這是美國人的罪惡感!” 我們如何內疚絆倒自己,因為如果你不支持執行死刑的製度,而他們未經你的許可就這樣做,我不明白你有什麼牽連。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或者你只是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無動於衷,那麼我認為有一些 因果報應 創建。 但是,如果您不支持,那麼……

[回應聽眾] 我認為,如果你投票給那個人,知道他們相信死刑,並且你同意這一點,那是一回事。 但如果你投票給他們,而你不知道他們相信死刑,那就不一樣了。

聽眾: [聽不清]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非常清楚我們提倡什麼,我們不提倡什麼,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總是很重要的。

聽眾: [聽不清]

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無知不僅僅意味著你沒有信息。 無明認為錯誤的行為是可以的。 那是你創造的無知 因果報應 用。


  1. 16 年 2011 月 XNUMX 日由尊者 Chodron 的學生 Don 神父添加的註釋。 唐神父經營著一家鸚鵡和鳳頭鸚鵡保護區,並提出了以下解放鸚鵡的方法:“在人類身上留下印記的鸚鵡通常在從圈養中獲釋後不久就會死去。 雖然一隻剛捕獲的鸚鵡可能會在其棲息地被釋放,但在外國棲息地釋放一隻鸚鵡可能不夠富有同情心,因為它們可能會死亡。 也許死亡比被鎖在籠子裡要好,但只有像仁波切這樣的人或專門研究鸚鵡的合格博物學家才能做出這個決定。”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