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静心训练

影响深远的冥想稳定:第 1 部分(共 9 部分)

一系列教义的一部分 启蒙的渐进之路(Lamrim) 在给出 佛法友谊基金会 1991-1994 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 静住教义的来源
  • 静住的词源、释义
  • 西藏的方法 冥想

LR 107:冥想稳定(下载)

现在我们要做你的部分 轮廓: “如何练习最后两个 深远的态度 尤其。” 第一个是「为了圆满禅定而修习静住」。 冥想稳定是 深远的态度,我们训练平静安住,以完善它。 第二个是“修习殊见,圆满空性智慧”。 智慧是第六 深远的态度,我们训练特殊的洞察力来完成它。

教义的来源

在格鲁派传统中,平静安住的教义结合了印度注释中的两个主要介绍。

一个介绍来自弥勒 乌塔南切 (梵文: 中观部), 中庸之别,这是一篇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文字。 在那儿,弥勒佛论及五种过失或五盖和八种对治法——如何改正过失以培养静住。

第二个主要的印度演讲来自 Asanga 的 听者 理由 (斯克特: 声闻部- 布米) 以及 知识纲要 (斯克特: 阿毗达摩论), 来自弥勒 大乘的装饰品 佛经(梵语: 大乘经论) 在那里他描述了九种心住或九种状态,在一个人获得平静住之前要进步。

噶当巴大师将这两个来自古印度经典的介绍放在一起。 这个传统是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到西藏时传下来的。 材料也取自卡玛拉西拉的 的阶段 静坐 (斯克特: 修行法) 等。

噶当巴格西强调,我们研读印度的静住论注或这些注疏的西藏综合论,对我们非常有好处,因为它们对静住的解释很详细。 他们谈到我们需要舍弃不同的心所,以培养静住,以及如何舍弃它们。 还解释了我们需要培养的心所,特别是那些培养静住和定心的心所。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材料,那么当我们坐下来 沉思,我们将能够非常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心理因素指出了我们自己思想的不同方面。 当我们听到教法时,我们会获得一种理智的理解。 但关键是当我们坐下来时,要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找到这些心理因素。 沉思,并尝试培养一些注意力。 例如,当谈到兴奋时,我们检查:“兴奋在我身上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心中生起兴奋时,那是什么感觉? 这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正念? 当我正念时,我的心在做什么? 什么是正念? 当我有内省的警觉性时,这意味着什么? 我的心在做什么?” 如果我们学习所有这些东西,然后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 冥想,然后它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工具和技能。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 冥想,正如尊者一直强调的那样。 有人认为 冥想 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你学习,你就会成为知识分子,你就会枯燥无味; 如果你 沉思,你会得到一些经验。 但是尊者强调了这一点:如果你学习并成为一个枯燥的知识分子,那是你的问题——但这不是你学习的原因,那不是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 冥想 进展顺利并且有效。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每个人都在打坐的时候。 如果你问人们他们在冥想什么,他们的回答通常是:“嗯,隔壁的那个人编了一个 冥想 我正在做。 或者“我做了一个 冥想。” 要么 ”静坐 意味着坐下来想象自己在我想要的一切方面都非常成功”——那是 冥想 关于如何增加 gehechtheid! [笑声]

获得正确的指示 冥想 很重要。 当我们做的时候,我们想做对。 否则,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 我们浪费了数年和一生的时间来“冥想”,但并没有真正取得任何进展。 我一直在读 Gen-la(Gen Lamrimpa)关于平静安住的书,他强调了同样的事情。

看看根拉。 他不是枯燥的知识分子。 你可以在他的生活中看到教法,但他告诉他的学生研究这些文本和学习这些东西是很好的。 根拉的书: 平静心灵:藏传佛教关于修行的教义,顺便说一句,非常好。 做得太好了。 真的很精彩。

静住的词源、释义

我想谈谈平静的词源,它是如何得到这个名字的。 我记得我写的时候 敞开心扉,清醒的头脑; 我把稿件送去编辑,编辑一直在“冷静”上打圈。 “这是什么样的英语……'平静安定?' 这不是英语。 这是一种奇怪的语言!” 我说,“这是一个技术术语。” 她说,“你不能找到另一个翻译吗?” [笑声]

Shamatha”是梵文术语。 藏语是“之奈“”” 表示平静或和平,“”的意思是遵守、停留、休息或停留。

心安住于一个内在的观察对象,例如, 或呼吸。 内在对象是心理意识的对象。 心不指向外在的东西。 它不是停留在巧克力蛋糕上。 它依赖于一个内部对象 冥想.

[回应听众] 内在对象是心理意识的对象。 我们不是通过盯着蜡烛来培养平静的。 例如,如果我们使用图像 作为对象 冥想,我们可能会看一张图片 花了很长时间才知道细节 的出现。 但仅仅盯着图片看并不是我们要平静安住的方式。 我们必须做的是降低眼睛并能够在我们的脑海中重新创造那个图像并将我们的思想保持在内部目标上。

心是“平静的”,因为它从跑到外境中平静下来。 当你坐下来做呼吸时 冥想,你会发现你的心在“旅行”。 [笑声] 它在工作; 它在家里; 它在大溪地; 它无处不在。 它并不平静。

观众: 和使用有什么区别 图像并使用其他对象作为我们的对象 冥想,因为它们都是空的(固有存在)吗?

尊者图登卓龙(VTC): 当您想到巧克力蛋糕时,它会对您产生什么影响? 当你想到 ,对你的思想有什么影响? 不同的图像对大脑有不同的影响。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 在我们的脑海中,它具有使思想平静并产生大量信念的心理作用。 就像当我们都发疯一样发疯时,我们看到 就坐在那儿,狭长的慈悲双眼一动不动。

另一方面,我们脑海中巧克力蛋糕的形象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来摆脱困境。 冥想 缓冲并去拿它! 也很难专注于巧克力蛋糕的形象,不是吗? 但是如果你使用的图 ,对象很赏心悦目,越看越想看。 坐下来专注于 .

要产生平静的安住,重要的是要有有利的外在和内在 条件 在我们修行的开始、中期和结束期间。 如果你有这些 条件,然后培养平静的住所变得非常容易。 有人说你甚至可以在六个月内完成。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这些 条件,那么即使我们尝试 沉思 多年来,很难获得自觉。

在我们平时忙碌的生活中,几乎不可能拥有所有 条件 培养平静的安住,即使只是外在的 条件. 这种功法要圆满,我们需要在闭关的情况下修,而不是只在上班前和回家的时候修。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点什么。 在你达到完全的平静安住之前,你要经历九个阶段。 我们可以做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九个阶段中的前几个阶段开展工作。 即使我们住在城市里,生活很忙,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工作。 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 这是相当有价值的。 我们的心开始变得更加平静和专注。 稍后,当我们能够获得所有 条件 一起去静修,因为我们之前接受过一些训练,所以会更容易。

淡定是一种 冥想. 它被称为“稳定”或“吸收” 冥想” 目的是让心专注于一个目标。

这是平静遵守的定义 拉姆林 陈沫:这是一种伴随着身心柔顺之乐的三摩地,在这种三摩地中,心自然地安住,没有任何努力,只要一个人愿意,没有波动,它被放置在任何善的目标上。 (这些术语将在我们继续时进行解释。)

“三摩地”有时被翻译为“专注”。 我们通常认为三摩地处于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因此即使在你身边突然响起,你也不会受到干扰。 事实上,三摩地是我们当下拥有的一种心所。 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它现在在我们身上还不是很发达。 但是我们现在有了三摩地,我们要做的是发展、丰富和加强它,直到我们进入平静的状态,甚至超越。 除了安住之外,还有其他的定次第。

淡定是一种 冥想 它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先决条件 冥想,它们都可以组合完成。 例如,当你拥有平静的安住之后,你 沉思 爱上平静的生活,然后你的 冥想 对爱情变得很强大。 你的心有能力停留在善的目标上,只要它愿意就可以。

当你用你的平静安住 沉思 在空性上,你将能够停留在空性的对象上。 当你将平静安住的心转向心的相对本性、心的清明品质时,它能够保持在那里。 平静的住持就像一种才能或技能,你可以用很多很多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它。 您可以将它与许多不同的东西一起使用。

在非佛教传统中也可以找到平静的住持。 换句话说,这不是只有佛教徒才有的品质或能力。 我认为印度教徒会这样做。 我想有些基督徒也做到了。 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它,只要他们有开发它的方法和技术。 事实上,在佛经中,提到许多印度教圣人发展了非常强大的静住,但他们误以为这是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 在佛教中,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单靠平静的安住并不能解脱一个人。 我们需要将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结合起来。 否则我们无法解脱。 但是很多人误以为平静安住就是解脱,因为当你培养平静安住时,它是如此的幸福。

静住是外道修行的共同点,但是佛教徒修和外道修还是有区别的。 佛教徒修此法时,与皈依相结合。 三宝. 它与摆脱轮回的决心结合在一起。 当大乘道上的人修行它时,它伴随着成为圣人的愿望。 为了他人的利益。 如果你有坚定的皈依 , 佛法和 僧伽 当你培养静住时,你会用它做一些与没有皈依时完全不同的事情。

如果你有 自由的决心 在培养平静的同时。 这 自由的决心 也给你力量去做 冥想 培养平静的安住。 让自己坐在垫子上会容易得多 沉思 如果你有它比如果你没有它。

它与 菩提心. 如果我们至少有一些感觉 菩提心,这种动机将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获得平静。 证得静住后,我们会依发心来使用它。 菩提心. 它将以不同于我们没有的方式使用 菩提心 动机。 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是很重要的区别。 这就像两个人都有信用卡,但根据每个人的动机,信用卡的使用方式会有很大不同。

西藏的冥想方法

观众: 西藏上师似乎强调分析 冥想 远不止于平静 冥想。 这是为什么?

职业训练局: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藏传上师并没有强调我们要立即培养静住。 他们认为,首先对适用于我们生活的道路和哲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我们更有用。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强调分析 冥想.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了安住的发展。 如果我们培养一些专注的能力,那是非常好的。 但是为了实现静住,你必须做静住 冥想 没有别的。 你不能看电视。 你不能去上班。 因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多 纯化 和一大堆功德。 如果我们没有它,我们将在尝试时遇到各种障碍 沉思 安于现状。

这就是为什么西藏 喇嘛 强调我们做了很多 纯化 和其他收集积极潜力的做法。 听闻教法和反省也很重要 沉思 在他们。 尝试开发一些是很好的 自由的决心, 对皈依的理解, 菩提心,以及对空性的一些理解。 如果您对 拉姆林,然后你就会知道如何把你的生活放在一起。 当生活中发生事情时,您有办法理解它们。

如果你对道没有广泛的了解,而你只是追求一种特定的 冥想 马上,那么你往往会看到你的 冥想 和你的生活。 当生活中发生事情时,您将不知道如何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你所知道的只是如何坐在你的垫子上,这与你的生活无关。

这就是为什么 喇嘛 做很多分析 冥想 和我们。 他们希望我们拥有广阔的人生观。 我个人知道,我真的需要它。 如果我被告知要注意呼吸 冥想 当我第一次接触佛教时,我可能会在几天后离开。 那时我需要的是学习如何整合我的生活,了解我的想法。 这就是美 拉姆林 教学。

这就是西藏的做法。 其他传统的做法大不相同。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我们准备了 冥想大纲 帮助人们进行分析性冥想。 大纲列出了要考虑的要点。 关键是要考虑它们与你自己生活的关系。 它是一个 冥想 您正在思考或考虑的地方,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

一种方法是在脑海中仔细考虑每一点。 例如,如果我们做死亡 冥想,第一点是:死亡是一定的。 在你的脑海里仔细考虑一下。 或者,想想它的许多例子。 或者,正如一个人告诉我的那样,假装你正试图向你的母亲描述这一点。 你如何向你的朋友或你的母亲描述这件事? 在解释的过程中,你会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 你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它正在做例子。

所有的分析冥想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某种结论或某种体验。 结论不仅仅是[反省要点]:“哦,是的,死亡是确定的。 死亡时间不确定。 只有佛法是重要的。 当你死的时候,你回向所有的功德……” [笑声]。 不像那样。

它更像是一种感觉:“死亡是确定的。 我就要死了。 我要离开这个 身体! 知道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是什么感觉 身体? 知道有一天,人们会谈论 Thubten Chodron 而我却不在身边,感觉如何? 我的思想将在别处诞生。 或者我要离开所有这些。 在这里,我创造了这个奇妙的、奇妙的自我身份,只是为了看到有一天它会消失。 我不再是美国人了。 我不会成为女人。 我不会长到五英尺四英寸。 我不会成为这个或那个。 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让我内心有什么感觉? 我的理解是什么?” 结论不仅仅是一个枯燥的知识分子。 你心中的感觉发生了一些变化。 发生这种情况时,您会专注于此。

或者你 沉思 关于宝贵的人命:“我本可以投生为动物。 那会是什么样的? 成为 Achala [小猫] 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我生为阿查拉,我如何修持佛法? 他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佛法环境中。 可是他整天脑子里在想什么?”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这就是为什么在您进行分析之前它会非常有帮助 冥想, 做一些祈祷和呼吸 冥想. 当你做呼吸 冥想,你开始放下喋喋不休的头脑,这样当你进行分析时 冥想,你不是在对自己喋喋不休。 你思考它的方式有某种深思熟虑。

观众: 在你的坐垫上做它与在高速公路或健身房或类似的地方做相比有什么好处?

职业训练局: 好吧,我认为有时候当你坐在垫子上时,你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这并不是说不要在高速公路上考虑这些事情。 在高速公路上尽可能多地想想他们。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想想它们。 但问题是,当你在高速公路上时,你也必须注意汽车。 你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分析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尝试在坐垫上进行。

观众: 我们如何做 冥想 在车里?

职业训练局: 美国人 冥想. [笑声] 这就是 Cindy 所做的。 她把磁带放进去,然后在上班的路上听。 她告诉我她关掉磁带,坐下来想一想这件事,然后她会打开磁带继续。 这是非常好的。 记得我们谈到了三个步骤:聆听、反思和 冥想? 这需要反思。 听完教法,然后关掉磁带想一想,甚至在你开车的时候——这没关系。 或者你和朋友谈论它。

有时我们的 冥想 反映多于真实 冥想. 我们试图理解内容而不是沉思它们。 我们应该做的是确保我们的概念是正确的,首先要获得一些普遍的理解。 静坐 是当我们开始将思想沉入其中并且体验开始出现时。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