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定力与智慧的圆满

冥想稳定和智慧概述:第 2 部分,共 2 部分

一系列教义的一部分 启蒙的渐进之路(Lamrim) 在给出 佛法友谊基金会 1991-1994 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冥想稳定

  • 冥想的稳定性如何结合在一起
  • 定力与智慧的重叠

LR 106:冥想稳定和智慧01(下载)

威瑟姆

  • 修习智识的重要性和目的
  • 四种智慧的产生方式
  • 一切佛法都是为了修行

LR 106:冥想稳定和智慧02(下载)

后记

  • 划分冥想稳定的方法
  • 禅定与智慧的重叠

LR 106:冥想稳定和智慧03(下载)

三种类型的冥想稳定

还有另一种划分冥想稳定的方法——根据它们的强度或根据它们采取的角度。

  1. 第一,安住的禅定 冥想. 这就是我们试图学习将心专注于一个善缘的地方,让心稳定和平静,这样我们才能专注。

  2. 第二,特殊内观或内观的禅定稳定。 这是一种冥想的稳定,我们能够在其中分析对象。 这是您在使用时使用的 沉思 关于微妙的无常,当你 沉思 关于空虚。 它是一种具有很强专注力的分析思维,但特别强调分析部分,以便我们能够理解现实。 我们需要这种分析思维来理解现实。

  3. 第三,是结合了这两者的冥想稳定——平静的住所和特殊的洞察力的结合。 这是特殊洞察力的完整定义,你有一个分析心,能够分析空性之类的东西,而且这种分析不会干扰心的专注能力。

    有时,当你第一次培养静住时,你可能专注于一个对象,但如果你开始在其中分析,你的定力就会消失。 这是因为当你分析的时候,你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们。 因此,很难保持单点。 如果您进行分析,也可能发生 冥想,特殊的洞察力,你不能因为你在分析,就只停留在它上面。 所以一开始,这两个人并没有那么好相处。 这第三种类型的冥想稳定是你真正成功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保持单点并同时进行分析。

观众: 为什么这不在智慧之下?

尊者图登卓龙(VTC): 它显示了智慧和专注之间的重叠。 它在这里谈论冥想的稳定,其中之一就是您只需保持冷静即可。 一个是您进行分析和深入洞察的地方。 另一种冥想的稳定是你把它们两个放在一起。 所以,它只是在谈论不同种类的冥想心。

XNUMX 深远的态度 不是完全分开的。 这表明一个 冥想 不只是在一个抽屉里。 如果你从一个角度看,它可以放在这个抽屉里。 如果你换个角度看,它可以装进那个抽屉。 冥想稳定尤其如此,第五 深远的态度. 所以当我们谈论这个的时候 深远的态度,它谈论的是一种冥想的头脑,你可以将其应用于任何其他主题 冥想 ,在 拉姆林. 例如,您可以将其应用于 慈心 冥想 或者 冥想 关于慈悲。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它具有一定的分析元素,但分析并不意味着像在哲学课上那样坐着思考,“A+B=C”和“P 不是 Q”。 但它具有密切观察的成分。 它不仅仅是专注于某事。 相反,它是对事物相互关联方式的密切观察。 在他们所谓的内观传统(实际上是上座部传统)中,当他们做内观时 冥想,他们没有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 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分析,因为有一颗心注意到所有这些心理事件并推断它们都是心理事件。 并且没有自给自足的“我”来控制整个球赛。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也许。 很难说。 在西方,我们认为分析是知识分子。 当西藏人说分析时,他们并不是指知识分子。 这是“分析”这个词的完全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经常陷入困境的地方。 当我们想到分析 冥想,我们认为:“哦,它只是在分析你头脑中的事情。 当我做分析时 冥想 关于死亡,我只是在脑海中思考死亡。” 但这并不是它的真正含义。 从真正调查事物的意义上说,它是分析性的。 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调查 冥想. 这会有点帮助吗? “分析”一词是一个困难的词。

更多关于智慧

上一堂我们讲到智慧有三种:悟空的智慧、理解有缘的智慧和帮助众生的智慧。 我想强调的是,理解空性或究竟真理的智慧实际上是使我们摆脱轮回的东西,但理解相对真理的智慧也很重要。

修习智识的重要性和目的

古时候,对真理的智慧来自于对诗歌、语法、医学、占星术以及所有古代科学的研究。 它向我们强调的是,了解当前社会学科的必要性。

理解相对真理的智慧是强调一个 菩萨 不会将自己与周围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隔离开来。 一个 菩萨 理解 因果报应 以及事物如何运作,以及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以便他们可以根据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来解释佛法。

格西阿旺达吉曾经在我们努力学习藏语时告诉我们:“如果你能成为一名 ,你也可以学藏语。” 并不是说学习藏语是成为一名 , 但他强调的是 菩萨 道路上,您尝试学习许多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帮助您修行并帮助您向他人解释佛法。 所以我想强调这一点。

四种智慧的产生方式

然后我也想谈谈一般的智慧,不一定是 深远的态度 的智慧。 这是关于智慧的一个有趣的旁白。 有时,我们从智慧的产生方式谈起四种智慧:

  1. 因前世印记而来的智慧
  2. 来自听觉的智慧
  3. 来自反思的智慧
  4. 来自冥想的智慧

我认为这些对了解很有帮助。 来自前世的智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 这是调查、反思或理解的能力,这是我们前世所培养的结果。

我们现在的部分是前世的结果,而我们现在所做的部分将影响我们在未来世拥有多少智慧。 但这只是四种智慧中的一种,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智慧就是智商,或者智慧就是先天能力,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三种智慧也很重要。

这三种智慧是在此生和你修行的背景下生起的。 我们天生就有前世的某种智慧。 但是当我们聆听教法时,更多的智慧就会到来。 听闻或学习时的智慧。 换句话说,当你把信息输入你的内心时,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某种理解。 它可能不是一个单点、深入的吸收对象 冥想,但它是某种智慧,来自于听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鼓励去听很多教法,去阅读,诸如此类的东西的原因之一,因为每次你听到一些东西,就会产生某种以前没有产生的理解。

例如,尊者即将在达兰萨拉授课。 你会在那里找到所有这些格西,他们教导了尊者所教的相同文本,但他们会坐在那里,听尊者的教诲。 为什么? 因为当你坐下来听法时,某种智慧会从听的过程中生起,因为你在听的时候在思考事情。 所以这是我们开始的一种智慧。

然后从那里开始,在我们聆听、阅读并获取信息之后,我们通过反思加深这种智慧。 我们带着教法回家,深入思考它们,心想:“这有意义吗? 这符合我的经验吗? 这符合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吗?” 你和其他人讨论它。

这个讨论你所理解的内容并自己思考的过程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有时,我们听到一些东西,我们认为我们理解它,但实际上我们没有。 如果我们跳过反射,直接从听觉转到 冥想,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理解我们听到的内容,那么我们的 冥想 会搞砸的。

因此,通过这个中间过程来反思我们所听到的,思考它并与其他人讨论它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格西阿旺达吉常说你从老师那里学到了 25%,从思考和与朋友讨论中学到了 75%——真正强调了反思和与他人讨论的重要性。

您可能会注意到,有时,与您一起工作的人可能会问:“什么是 是关于耐心的教导吗?” 你以为你已经明白了,但一旦你开始解释它,你的大脑就会变得扭曲,就像,“我真的不明白!”

实际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非常好,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需要做什么。 这就是通过反思、讨论和尝试口头表达我们的理解是什么,并听取他人的理解和评论来发展智慧的过程。 它们有助于完善和加深我们的理解。 然后,我们继续 冥想.

在我们的 冥想,我们坐下来,试图将它与我们的存在融为一体,并对我们先前理解的材料发展某种平静、持久和深入的洞察力。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你听到,然后你反思,你 沉思. 但就我们的日常练习而言,我们可以同时做这三件事。 所以不要想:“哦,我年轻的时候会听,中年的时候会反思, 沉思 当我老了。” 年轻的时候三样都修,中年和老年都这样。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嗯,这就是当你第一次接触佛教教义时的智慧,你听了,你会觉得:“我已经知道了。 我有点相信这一点,他们只是为我把它变成了文字。” 所以就是这样的智慧。 或者,有时候,我们很多人回过头来回想我们在接触佛教之前曾经想过或好奇过的事情,发现我们其实有很多佛教思想,但我们从来没有把它认出来。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正确的。 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中学习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将其组合在一起的能力。 我们的智慧实际上可以在一生中增加,因为当我们听到、反思和 沉思,我们的智慧增加。

我花时间来解释这一点,因为有时,我们进入佛法,我们会想:“我的智商很低。 我的SAT成绩不是很好。 我这么笨,怎么学佛法?” “我去拿我的驾驶执照,但我不及格。 我怎样才能学佛法? 我不是很聪明。” 我认为重要的是人们要认识到有许多不同的智慧和许多不同的智慧和理解,而佛法智慧和理解与世俗的智慧和理解非常不同。 你可以有一个人在世俗方面非常聪明,但是当他们来到佛法时,他们完全无知。

例如,以一位 100% 精通大脑的获奖科学家为例,他了解大脑的所有神经生物学。 一旦你开始和他们谈论心、降伏心、培养定力之类的事情,他们就完全崩溃了,他们说:“我不明白。 那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他们可以是一个在世俗方面非常聪明的人。 拥有MBA学位并且可以赚很多钱的人,或者知道如何制造核弹的人。 核科学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们非常聪明,但谈到佛法和他们的道德和伦理意识,他们可能非常愚蠢。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世俗的智慧和法智联系在一起。 你可以有一些人在这两个方面都很好,但你可以有一些人在一个方面都很好,而在另一个方面不好。

[回应听众]我在很多环境中与刚接触佛法的人接触过,我见过世间非常聪明的人,只是对教法摸不着头脑。 他们只是不明白。

[回应观众]这可能是缺乏兴趣。 但这也是业障的事情。 理解佛法不仅仅是智力的问题。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 因果报应. 当我们有很多负面的 因果报应,这在电影上形成了一层面纱,因此大脑无法得到它。

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看到它。 我们有很多兴趣,但有时我们听一些事情,我们就是不明白。 但我们有兴趣。

【回应听众】是业障。 由于前世所造的恶业,心被迷住了。 被这印记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果报应,这就是为什么重复做如此重要的原因 纯化 每一天。

这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要培养佛法理解,你需要某种智慧,但这还不够。 我们需要某种程度的专注,但这还不够。 我们需要某种兴趣,但这也不够。 我们需要某种欣赏和某种 心愿,但这些还不够。 要真正让自己达到真正深入了解的地步,我们需要培养许多心理因素。 他们需要齐心协力,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它。 所以这是我想解释的关于智慧的一件事。

我们所学的佛法是为了修行

当时那个 喇嘛 宗喀巴大师在西藏时,有很多误解。 有些人认为佛法有些东西是你学的,有些东西是你修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我们研究这些文本并练习其他文本。 喇嘛 宗喀巴大师,尤其是在智慧部分,表明那根本不是真的。 所有的经文,所有不同的解释,都是为了修行。

尊者反复这样说。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因为某些文本列出了许多类别并包含许多逻辑推理,而我们的智力头脑很容易说这些只是智力上的事情——而没有意识到做这一切的主要潜在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些经验。

所以有时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划分:“哦,有知识性的文本,也有练习手册。 我不想成为知识分子,所以我将专注于这些练习手册。 所有这些其他的文本都是完全没有用的。” 喇嘛 宗喀巴大师在这里真正强调的是,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应该在头脑中划分一些东西是为了理智的理解,而另一些东西是为了修行。 它们都是为了练习。 它们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活。

我认为这真的很重要,因为我们一直在研究 拉姆林 很长一段时间,当你听到某些起初很难的主题时,很容易想到:“哦,这些只是为了智力理解。 它们并不那么重要。” 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们,它们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在智慧之下,强调我们要完全了解事物。 在我们的实践中,培养辨别能力非常重要——以一种明智的方式。 一方面,我们说我们的辨别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它说:“我喜欢巧克力冰淇淋,我不喜欢草莓,除非我能吃到巧克力,否则我不会快乐。 ” 我们当然需要闭嘴这种分别的心。

但是还有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辨别智慧需要培养。 这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空性的分别智慧。 空虚并不是你的冰箱里什么都没有,你的胃里也没有。 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东西,我们需要能够区分什么是空性,什么是虚无主义。 我们需要区分缘起和恒常。 我们还需要能够区分哪些行为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建设性的印记,哪些行为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以及两者有什么区别。

此外,这不仅仅是在智力上理解所有这些事情,而是在将它们应用到我们自己的思想方面进行区分。 我们不仅明白:“好吧,杀戮是不好的 因果报应 拯救生命是好事 因果报应。” 但我们也认识到杀戮是什么。 杀意是什么。 心在杀人时是什么感觉。 认识到保全生命或挽救生命的意图。

我们谈论的所有这些事情不仅仅是外部类别。 它们是要理解的东西。 学会辨别——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在辨别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在任何特定时间发生的事情方面。 我们需要那种能准确看待事物的明辨明慧。

这很重要,因为在西方,我们经常喜欢谈论空间、光和爱。 在佛教中,我们也谈论空间、光和爱,但空间并不意味着模糊和无定形。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而爱意味着某种真实的、简洁的理解和感受。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你没有得到红点和白点,但这不一定是你现在练习的主要重点。” 这不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对于那种事情,就像:“我真的不明白。 其他时候,当我在不同的水平上练习时,这可能是要知道的重要信息,我可能会在那时得到它。 但现在,我只会把它归档并放在次要位置,但现在回到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上。” 佛教的教导并不是假设我们第一次听到它就会理解一切。 甚至第四次或第十次,更不用说向我们解释它的不同生命周期了。

观众: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整体 拉姆林? 该 教导他的前五个弟子四圣谛,他们成为阿罗汉。 即使当 在印度教书,他只教人们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

职业训练局: 但他不只是给每个人讲课。 有些人听到了许多教义。

职业训练局: 不管怎样,他们说那是因为当时出生的人 住过,有难以置信的好 因果报应 比我们做的。 他们前世已经修炼了很多。 他们前世做了那么多功德,造就了功德1 当实际的、历史的 还活着。 就像他们以前做完所有的功课一样。 所以他们只需要从 他们能够利用之前的全部理解。

而对我们来说,即使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 我们坐在其中一个教义上,我们可能仍然会摸不着头脑。 他们以我的方式看待我们的整体学习 拉姆林 所有不同的主题是,我们正在努力填补这整个庞大的理解范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祈求弥勒佛时生的原因 . 如果我们现在学了所有这些教法,那么当我们成为弥勒的弟子时,弥勒给我们一个教法,我们就会得到证悟。 那时我们会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前世所做的事——有多好 因果报应 我们积累了多少,我们有多少了解。

即使在其中,你确实会发现来到佛法的人反应不同。 你可能有两个佛法新人,他们听到同样的谈话,一个会出来说:“哇! 这是有道理的。” 他们真的明白了。 仿佛一切都变了样。 另一个出来说:“他为什么不说更好的英语? 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我已经多次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这只是表示我们从前世带来的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修炼很重要。 如果我们现在修得好,来世很快就能得到。

观众: 什么是业障?

职业训练局: 当你开始修行,开始会见人,观察自己的心,你会更好地理解业障意味着什么。 例如,你可以坐在那里,对佛法有很多兴趣,这对你来说真的很有意义,但是当你试图 沉思,你的思想完全被封锁了。 你的头脑感觉就像一块铅。 或者你的心在轮回中的每一个对象上跑来跑去,根本不想停留在任何与佛法有关的事情上。 或者你的心变得烦躁并抱怨:“这个地方太冷了。” “他不会说英语。” 这就是业障,这就是为什么 纯化 实践是如此重要。

观众: 你如何融入 纯化 在日常练习中?

职业训练局: 很好的问题。 我喜欢这样的问题——练习题。 我们通过了 四个对手的力量. 还记得他们吗? 这些是什么? 遗憾、避难和 菩提心,决心不再重蹈覆辙,并采取补救措施。 当我们进行审查时,我们会尝试在一天结束时完成这四个。 或者我们可以在中午或任何合适的时间浏览它们。 对于补救措施,您可以执行 金刚萨埵 口头禅 对于那些这样做的人,或者你可以这样做 顶礼三十五佛 我也教过。 或者你可以做的可视化 前面有光进来净化。

你可以合并所有 四个对手的力量 在这些实践中。 例如,向三十五佛顶礼,你 避难 一开始。 然后你念佛的名字,这是补救的行动。 当你在念诵忏悔祷文时,你正在为你所犯的所有负面行为产生后悔,你也决心在未来避免它们。 因此,这种做法包含所有 四个对手的力量. 如果你看 金刚萨埵 练习,它也是。 如果你念释迦牟尼 冥想 并真正考虑行动并产生遗憾和决心,那么这也包括所有对手的力量。 您还可以包括 四个对手的力量 ,在 喇嘛 宗喀巴大师 上师瑜伽、度母修行,以及其他类似的修行。

有时当你做你的 冥想 练习,事情真的很顺利,你会得到很多东西。 其他时候当你练习时,头脑真的很艰难! 这是一个信号,我们需要重新平衡并在 纯化 边。 每当头脑变得坚韧、固执、叛逆、抗拒、疲倦时,转向做更多事情是件好事 纯化 多创造功德。

观众: 有这么多的做法。 如何选择要练习的内容?

职业训练局: 我认为你可以选择一个对你有更强亲和力的人,然后专注于那个人。 但是了解其他人也很好,因为他们确实有帮助。 但是您可以将其中一位设为主要一位。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这很难说。 请记住,如果您对 35 尊佛进行大礼拜,但您做了噩梦,那么修行并没有引起噩梦。 消极的 因果报应 造成了噩梦。 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能还有更深的 纯化 那里。 可能你只需要一些时间来熟悉一些东西。 也可能是在前世,你与一个人的亲和力比另一个人更强。 没关系,因为我们都有一些我们与之有很强亲和力的实践,而另一些我们没有那么强烈的亲和力。 这就是为什么 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出现。

我只是想确保人们清楚这一点。 我们谈到了禅定的稳定,这是一种专注于善行的能力。 然后我们讨论了划分它的不同方式。 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我们拥有的地方划分它:

  1. 镇定自若
  2. 特别洞察
  3. 两人的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教义中分类的方式,并非在该类别下列出的所有内容都一定符合该类别的确切定义。 我认为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所以你有 (1) 静住,这绝对是单点在一个善缘上。 你有 (2) 对善缘的洞察力,它不一定是平静安住的心。 他们称之为特殊的洞察力,但实际上,要成为真正的特殊洞察力,它需要冷静地遵守它。 所以这是一种平静安住的比喻。 然后第三个是你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地方。

此外,要意识到即使在这里,我们正在谈论冥想稳定下的特殊洞察力,当我们 沉思 关于智慧,我们正试图在那里发展特殊的洞察力。 但是禅定与智慧重叠,禅定与忍耐重叠,禅定与所有其他点重叠。 拉姆林,因为我们的头脑越集中、越清晰,其他事情对我们来说就越清晰。


  1. 注意:“功德”是尊者 Chodron 现在使用的翻译,而不是“正潜力”。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