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影响深远的六种态度

它们如何相互补充

一系列教义的一部分 启蒙的渐进之路(Lamrim) 在给出 佛法友谊基金会 1991-1994 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六种影响深远的态度概述

  • 是什么让这些态度“影响深远”
  • 大乘性情
  • XNUMX 深远的态度
  • 六种态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 六种态度如何实现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目的

LR 091:六波罗蜜01(下载)

为珍贵的人身创造因

  • 想要宝贵人生的动机
  • 宝贵的人命和人命的区别
  • 六种态度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宝贵的人生

LR 091:六波罗蜜02(下载)

XNUMX 深远的态度 是我们从事的六种修行,因为我们想要为了利益他人而证悟。 首先,我们产生这种利他的意图来获得启蒙。 然后,为了能够实现它,为了能够清净我们的心,培养我们的功德,根据经道,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六件事。

在梵语中,这个词是六 波罗蜜多——有时译为六度。 我不认为“perfection”是一个很好的翻译,因为在英语中,“perfection”是一个很粘的词。 无论如何,我们有如此完美的复合体,我认为最好只说六个“深远的态度设立的区域办事处外,我们在美国也开设了办事处,以便我们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是什么让这些态度“影响深远”

这些态度影响深远,因为:

  • 它们包括我们为谁而做的范围内的所有有情众生
  • 为了利益所有这些众生,我们有一个深远的动机去获得证悟,无论他们如何行动,无论他们是否咬你的脚趾。 [笑声]

所有这六个 深远的态度 是获得启蒙所必需的。 如果我们错过了其中一个,那么,我们就错过了一大块。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讨论这六个问题。 在我开始单独讨论它们之前,我将大致谈谈它们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在一起。

菩提道包括道的方法面和道的慧面。 道的方法面是所有为了利益所有有情众生而证得正觉的利他意图而做的一切行为,这种意图是真正地觉知的、存在于心中的。 道的智慧面向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六个中的前五个 深远的态度 被认为是方法方面的一部分:

  1. 慷慨
  2. 伦理
  3. 忍耐
  4. 热情的毅力
  5. 浓度

道的智慧面向是第六 深远的态度是, 深远的态度 的智慧。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查看 深远的态度 也。 一种说法是,我们实践前三项——布施、道德和耐心——是为了他人的目的,以实现他们的目的。 我们修习接下来的三者——精进、定力和智慧——来实现我们自己的目的。

成就他人的目的,是指能够直接利益他人。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所谓的色身或色身 身体. 实现自我目的就是证悟和证得法身。 法身类似于心 . 当我们成佛时,我们既需要 的想法和 的物理形态,一个 的物理形态不像我们的物理形态,而是一个 身体 由光构成,并且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显现。

大乘性情

当我们谈论六 深远的态度,修行的基础是大乘性情已经开悟的人。 什么是大乘性情? “大乘”指的是广大的修行之乘,就我们的发心而言,就它所包含的众生数量而言,就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言,它是广大的。 因此,基础是具有利他意图的人为了利益他人而获得开悟,而这种意图已经被唤醒。

我们可能没有自发的 菩提心,但至少有一些火花,一些兴趣。 佛经中,大乘心性开悟的说法很多。 这非常重要,因为当你想到我们的生活时,你听过关于 菩提心 并有一些 心愿 朝着这个方向,与你听到有关教导之前的时间相比 菩提心 在你甚至不知道的地方,你可以看到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我们还没有实现 菩提心 然而,只要知道它存在,知道它是一种可能性,怀有钦佩之情,在我们心中唤醒我们想要变得无私并拥有那种慈爱,这就是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所以,我们说大乘性情已经觉醒了。

又依师而广受大乘教法, 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我们尝试练习这六个 深远的态度 获得开悟。 所以做这六件事的基础是有人欣赏或实现了 菩提心.

影响深远的六种态度

  1. 慷慨
  2. 之间有区别 深远的态度 慷慨和老式的慷慨。 普通的老慷慨,每个人都有——几乎。 你给某人一些东西。 这是正常的老慷慨。 是有德行的。 但它不同于 深远的态度 的慷慨是基于 菩提心. 由于动机的基础,行动有很大的不同,你获得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这里动机的重要性。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它。

    最快的 深远的态度,慷慨,是基于愿意给予和想要给予的善良思想的身体或言语行为。 慷慨并不是放弃你拥有的一切。 布施并不是满足其他人的愿望,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布施是我们基于给予的愿望而采取的身体和语言行动。

  3. 伦理
  4. 道德是对七种破坏行为的克制 身体 语和心的三种破坏性行为。 这是不伤害他人的愿望,从而使我们的道德行为统一起来。

  5. 忍耐
  6. 耐心是当我们面对困难、痛苦或来自他人的伤害时保持不受干扰的能力。 耐心不只是压抑你的 愤怒 并在你的脸上露出塑料的笑容。 相反,耐心是一颗不受干扰的心,无论你周围是否有地狱。 就是这种心态。

  7. 热情的坚持(快乐的努力)
  8. 热情的毅力有时被翻译成快乐的努力。 不知道你喜欢哪个翻译。 我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为实现自己和他人的目标而高兴。 换句话说,乐于做有建设性、有美德的事情。

    这是一种乐于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思想。 不是因为我们感到内疚和义务等等而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头脑。 但真正喜欢服务的是头脑。

  9. 浓度
  10. 专注是一种在没有分心的情况下保持固定在正焦点物体上的能力。 能够将我们的思想引向建设性或美德目标,并能够随意将我们的思想保持在那里,而不会因某些事情而分心,或入睡,或以某种方式发疯。 一颗非常压抑的心。 头脑不是我们的头脑控制我们,而是相当灵活。

  11. 智慧
  12. 深远的态度 智慧的本质是准确区分世俗谛和究竟谛的能力——事物存在的世俗方式和它们存在的更深或究竟的本质。

    智慧也是区分在道上修行什么和放弃什么的能力,换句话说,什么对证悟有建设性,什么对证悟有害。

    这就是每个人的本性 深远的态度. 我已经对所有这些进行了快速定义,以便为您提供一个简要概述。

六种态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我们还可以谈谈六种态度中每一种的必要性和作用。

慷慨

为了成就他人的福祉,换句话说,为了引导他们走上证悟之道,我们需要布施。 我们需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教义和保护。 否则,很难引导众生证悟。 因此,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实现他们的福利,布施是必要的。

伦理

此外,为了实现他们的福利,我们需要停止伤害他们。 这很简单,不是吗? 开始帮助某人的第一个方法是停止伤害他或她。

忍耐

我们需要耐心来成就他人福祉的方式是,当其他有情众生表现不佳时,我们需要耐心。 如果我们试图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但当他们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时,我们反而变得生气和不安,那么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和服务就变得非常困难。

我们需要难以置信的耐心才能放手,而不是坚持人们所做的所有愚蠢的事情。 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就会知道我们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情。 正如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耐心一样,然后我们转过身来,将这种耐心扩展到他们身上。

热情的坚持(快乐的努力)

我们也需要快乐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帮助他们。 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为他们服务,我们需要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快乐。 因为要真正做出改变,真正帮助人们,这不是一次性的。

坚持不懈并持续提供服务是真正的承诺。 我们甚至可以在常规的帮助职业中看到这一点——无论你是从事社会工作、医学还是治疗等。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需要那种快乐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出改变。

浓度

我们还需要专注,因为我们需要发展不同的精神力量,以便能够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神通,可以知道人的过去,知道过去的因缘,那么就更容易知道如何引导人。 我们会知道与人有缘的老师是谁,如何引导他们到那里。

如果我们有通灵能力,可以理解人们的思想和他们的性情,那么再次引导他们就变得容易多了。 当我们知道他们的兴趣是什么、他们的个性是什么时,就更容易提供适合他们的练习。

在佛教中,我们确实有发展神通的修行,但始终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使用神通。 不是想大张旗鼓,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大捞一笔。

智慧

我们需要 深远的态度 智慧来成就他人的福祉,因为我们需要智慧才能教导他们。 我们需要知道教给他们什么。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世俗实相,什么是究竟实相,因为正是那个教法会帮助他人去除他们的烦恼。

在我们教它之前,我们必须自己了解它。 我们必须能够教导他们在道上修行什么,修持什么样的行为,放弃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是与幸福相矛盾的。 为了把这些教给别人,我们自己必须在这些事情上有智慧。

六种态度如何实现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谈谈使用六个 深远的态度 去实现别人的目的,也去实现我们自己的目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前三个实现其他人的目的,而后三个实现我们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谈论“我们”的目的和“他人”的目的时,并不是说前三者只利人不利己。 又非后三者只利己不利人。 这只是一个强调的问题。

前三个 深远的态度 慷慨、道德和耐心都是为了实现他人的目的。 他们之间有一种有趣的关系。

慷慨

通过慷慨,我们努力让别人快乐。 我们尝试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让他们开心。 此外,它也成为让他人对佛法产生兴趣的善巧方法,因为如果我们给予他人东西,他们就会喜欢我们。 然后他们可能会对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兴趣,比如佛法。 所以它成为一种使人思考的巧妙方法。 因此,慷慨是我们努力实现他人目标的一种方式。

伦理

现在,在修习布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停止伤害他们。 如果我们一直给别人东西,我们很慷慨,但第二天我们转身诽谤或批评他们或殴打他们,那么我们通过慷慨所发出的所有正能量就完全抵触了。 它没有实现他们的目的。 这让他们受苦更多,也让他们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一点兴趣也没有。

不道德并不是吸引其他众生对佛法产生兴趣的方法,因为他们往往会说:“哦,那个人的行为真糟糕。 无论他们喜欢什么,我都想转个 180 度。”

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我们常常认为道德是我们为了避免低级投生而为高级投生创造因缘而做的事情。 或者我们认为它不伤害他人,或者类似的东西。

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引导其他有情众生,如果我们想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他人,道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就不会破坏一切。

此外,如果我们表现得好,那么其他人就会印象深刻,他们也会再次产生兴趣。 如果他们在工作中看到我们其他人都参与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或者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在八卦,但我们却远离,那么他们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一些信任,并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兴趣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

忍耐

当我们同时实践慷慨和道德时,我们也需要有耐心。 如果我们对其他人慷慨大方,但他们转而伤害我们,情况尤其如此。 如果我们缺乏耐心,那我们该怎么办? 作为回报,我们会伤害他们。 耐心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基本品质,因为它支持我们实践慷慨,这样我们就不会后悔慷慨。

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是我们非常慷慨,但另一个人转过身来对我们表现得像个混蛋,然后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 “我为什么对那个人那么慷慨? 我为什么要保护他们? 他们转身。 他们辜负了我的信任。” 因此,我们反过来生气和怨恨。 这破坏了我们所做的慷慨实践,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积极行为产生了太多的遗憾。 然后,当然,我们下定决心以后不再帮助那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慷慨大方。

如果我们缺乏耐心,那真的会破坏布施的修持。 我们需要培养耐心,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不会以善报德。 他们以其他方式偿还。 当然,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觉得我们是唯一发生过这种情况的人。 但如果你读过经文,你会发现这从远古时代就一直在发生。

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也曾以这种方式对待那些对我们友善的人。 这就是现实,所以如果我们能对它培养一些耐心,那么它会帮助我们实现他人的目的。 另外,如果我们能有耐心,那么当我们慷慨大方之后他们对我们表现不好时,我们就不会对他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这就是前三种态度——慷慨、道德和耐心——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他们之间有一种有趣的相互作用。 我认为思考这种事情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倾向于将事物视为独立的、孤立的单元——这里有慷慨,这里有道德,这里有耐心; 这个在这里,那个在那里。

但是当你听到这种教导时,你就会看到,好吧,布施与道德融合在一起,它们相互契合,相互补充。 耐心也在那里,这是必要的。 然后你需要努力,快乐的努力才能做到。 所以你开始看到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不会过于封闭和方方正正。

将此与您的生活和发生的不同事情联系起来思考是很有趣的。

观众: 我们如何奉献从慷慨行为中积累的积极潜力?

尊者图登卓龙(VTC): 这与我们在佛法教导结束时所做的回向相同。 在任何一种善行结束时,无论是布施还是其他行为,请发挥这种积极的潜能,并将其主要奉献给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启迪。 并回向我们上师的长寿,以及佛法以清净的方式存在于世间和我们的心中。 你花点时间想象把正能量传送给其他众生,让它以那种方式成熟。

敬业精神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一直慷慨、有道德或有耐心,但我们没有奉献积累的积极潜力,那么以后如果我们产生 错误的看法 或生气,我们会消耗我们积累的正能量。 但是,如果我们奉献它,就好像把它存入银行。 我们在这里“在经济上”都很聪明,[笑声]我们不想浪费任何东西,所以奉献精神非常重要。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你也可以随喜别人的正向潜能,加上你所累积的正向潜能,然后把它全部想象成光熄灭并触及所有有情众生。 因此,我们不仅仅是在奉献自己的积极潜力。 回向别人的也很好,因为那会成为一种随喜的做法。 我们不会嫉妒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人并与他们竞争,而是关注所有这些人在做善事是多么美好,我们将所有这些都奉献出来。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翻译“积极的潜力”而不是“优点”。 当我们翻译藏语时 索南 as 优异,我们怎么看? 我们想到小金星,“我有八十四颗金星!” 我总是喜欢讲这方面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新加坡,一个人来了,想念经。 我花了一个小时教他 六字真言 以及如何念诵和观想。

在会议结束时,我说:“现在让我们将我们的积极潜能奉献给其他人的启蒙。” 他看着我说:“我不想奉献,因为我没有太多。” [笑声] 太甜蜜了,因为他真的很关心和担心,如果他放弃了他的积极潜力,他会怎样? 他真是太可爱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 我不得不提醒他,这不像是你放弃了它,然后你就不再体验它的结果了。 你不会因为奉献而失去任何东西。 相反,我们正在从中获益。

智慧

然后,为了实现我们自己的目的(达到 ,为了消除我们所有的缺陷并发展我们的所有品质,以获得证悟和解脱)我们绝对需要智慧。 智慧如剑,斩断无明之根。 既然无明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那么一定需要智慧才能将我们的心转变成 的心思。

浓度

但要培养正确的智慧,我们需要专注。 我们需要能够控制我们的思想。 我们需要能够专注于这种智慧的对象,而不是让我们的心带着幻想在轮回中奔波。 如果我们需要智慧来获得证悟,那么我们就需要支持智慧的定力。

热情的毅力

要培养专注力,我们需要克服懒惰,因此我们需要热情的毅力。 它是针对所有不同类型的懒惰的具体解毒剂,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中介绍。

所以这是关于这六个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深远的态度,前三个如何实现别人的目的,后三个如何实现我们自己的目的。

以六种态度创造珍贵的人身因

想要宝贵人生的动机

然后,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这些态度:如果我们想开悟,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拥有一整套宝贵的人身,因为要成为一个 . 我们可能会在这一生中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能不会。 如果我们这一生不这样做,那么我们就需要关心造因,以在来世拥有宝贵的人身,这样我们才能继续修行。

这很重要。 我们努力为宝贵的人身创造因,不只是因为我们想要它,我们不想投生为低等,而是因为我们知道要帮助他人,我们需要拥有这种生命才能修行。

这一层道的发心与初心层的发心不同。 最初的存在只是想要一个好的重生,这样他们就不必去一个可怕的地方。 但在这里,我们想要一个好的重生,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它,就很难帮助任何人。

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他们说在这一生中努力获得开悟,但不要指望它。 不要指望它——因为它需要积极潜能和智慧的巨大积累。 尽管有些人确实在一生中获得了它,但许多人却没有。 既然我们不成佛就会往生,那么保证我们未来有一个好的生命是有帮助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修行。

可能是前世,我们有过宝贵的人命。 我们听到了这个教导。 我们做了这样的修行,所以这一生,我们又多了一个宝贵的人身。 我们不应该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偶然发生的,或者是从外太空掉下来的,或者是在商店后面的。 这是我们在前世刻意累积的因。

通过练习六 深远的态度 回向正向潜能,让我们重新拥有宝贵的人生,这为我们继续修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我们能继续创造事业,得到更多宝贵的人命,这样我们才能一路修行,直到成佛。 它为如何看待我们的生活、如何看待我们的现状提供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

我们需要所有六个 深远的态度 来世获得这种珍贵的人身。 如果缺少其中之一,我们将无法获得宝贵的人身,这将阻碍我们修持佛法。

宝贵的人命和人命的区别

就像我之前解释过的,宝贵的人命与人的生命有很大的不同。 在人的生命中,你有一个人 身体,但你不一定有任何精神倾向或住在可以修行的地方,或者有其他有利的地方 条件 练习。

在宝贵的人生中,你不仅拥有一个人 身体,但你有健康的感官和健康的 身体 这样你就可以练习了。 你没有某些障碍。 你对修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 你出生在一个有宗教自由的国家,所以你可以修行。 你有能力遇见教法和老师,并且存在着清净教法的传承。 有一群人在您的实践中支持您。 有足够的财务方面的东西供您练习。

所以,为了练习,还有很多其他的 条件 除了人类,我们还需要 身体. 在这个星球上,拥有人体的人超过五十亿,但真正拥有宝贵人命的却寥寥无几。

六种态度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宝贵的人生

慷慨

首先,为了获得证悟,我们需要能够在来世修持佛法。 为了能够实践,我们需要资源。 我们需要衣服、食物、住所和药品。 获得这些资源的原因是慷慨。 因果关系,接受事物的原因是给予。

这与美国哲学相反,美国哲学认为拥有的原因是你自己坚持它。 在佛教中,拥有的原因是慷慨和给予他人。 如果我们要在来世修行,我们需要衣服、食物、药物和住所。 要拥有这些,我们需要因果报应,我们需要在这一生慷慨解囊。

伦理

但是仅仅拥有未来生命中的资源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一个人 身体. 这就是伦理的用武之地。通过放弃十种消极行为和实践伦理,我们能够获得人类 身体. 但这不一定是宝贵的人命,只是我们有幸拥有一个人 身体.

通过慷慨,我们拥有某种财富和资源。 通过伦理,我们拥有人类 身体. 但这些还不够。

忍耐

我们修行的时候,也要有好的同伴一起修行。 我们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格,因为如果我们脾气暴躁、愤怒和脾气暴躁,修行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如果没有人愿意和我们一起练习,那么练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坏脾气会让每个人都厌烦。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练习耐心。

记住耐心是解药 愤怒. 因此,从业力上来说,如果我们这一生修习忍辱,那么来世的结果就是我们拥有善良的性格,并且有很多同伴和人可以一起修行。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价值。

欢乐的努力

而在未来世,如果我们要继续修行,我们必须能够完成我们的项目。 如果我们想进行一些学习或者我们想做静修之类的,我们需要有 因果报应 能够完成我们开始的事情。 如果我们总是开始做事却从未完成任何事情,就很难成为一个 ,因为你开始这条路,然后你停下来。 然后你开始,你停下来。 为了有能力在来世圆满我们的修行,我们需要在这一世修行喜精进,在这一生不断地修行的喜精进心。

那么,你看到 因果报应 作品? 能够不断地修行,经历这一世的酸甜苦辣,那么,就创造了 因果报应 以便在未来世,当我们进行某种精神修行时,我们将能够不受干扰地完成它。

而且,我们经常会看到事情被打断。 假设你住在西藏。 当你不得不翻山越岭时,你的练习被打断了。 或者你开始学习一篇课文,但你无法完成它,因为你的签证用完了,或者你的老师去其他地方旅行了。 或者你开始静修,但你无法完成它,因为食物供应用完,或者天气变坏,或者你的头脑发疯了。 [笑声] “Nuts” 意思是有些分心。

为了完成事情,我们需要热忱的毅力,所以这辈子也需要培养。

浓度

另外,在来生,为了修行成功,我们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一颗没有完全散乱和暴躁的心。 具有某种控制力并且可以集中注意力的头脑。

另外,我们需要有通灵能力才能看到​​别人的 因果报应 以及他们的性情和倾向。 为了在来生拥有这些能力,那么这一生,在业力上,我们需要修定。 这一世修习定力会导致在未来世拥有这些能力。 然后,有了这些能力,证悟就变得很容易了。

智慧

同样地,在来生,我们需要能够辨别什么是正确的教法,什么是错误的教法。 在道与非道之间。 谁是合格的老师,谁不是合格的老师。 为此,我们需要智慧,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一生培养智慧。

你可以看到。 有些人发现很难区分谁是好老师,谁是骗子。 或者很难区分什么是建设性行为,什么是破坏性行为。 或者变得难以理解空性是什么意思。 今生有这些障碍,是因为没有修行 深远的态度 前世的智慧。 如果我们在这一世修行,那么在来世,我们就会拥有这些能力,然后它们一起运作,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证悟。

我基本上在做的是,我正在为六个人做一个大的宣传 深远的态度. [笑声] 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你培养某种热情来练习它们。 因为你看到来世的利益,因为你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所以你想要修持它们,你想要听闻教法。

观众: 你如何修习尚未证得的智慧?

职业训练局: 首先,我们听法。 有一个三步过程:聆听、沉思或思考,以及 冥想. 我们不聪明。 我们完全糊涂了。 我们的头脑无法将一件事与另一件事区分开来。 我们没有分别的智慧。 就好像我们的头脑完全模糊了,我们不断地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如果我们正在经历这些,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听法,因为 什么是建设性行为,什么是破坏性行为,什么是建设性动机,什么是破坏性动机,什么是积极心理因素,什么是消极心理因素,描述得相当清楚。

通过听闻教法,您会立即获得一定的智慧。 你得到了这些外部信息,即使你没有把它融入你的性格,你也有一些工具可以用来开始评估你的生活。

我们说听力,也包括看书之类的。 这是收集信息和学习的过程。 这对修行非常重要。 有些人说:“哦,教法——那只是更多的知识垃圾。 我想我只是坐下来 沉思” 但他们最终会做什么? 他们自己编 冥想. 好吧,我们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构思自己的解脱之道,而且我们仍然在轮回中。

在某一点上,我们决定:“好吧,与其自立修道,不如自立教法,也许我需要聆听圆满证悟者的教法, ,谁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描述什么是建设性的,什么是破坏性的。”

所以,那里有一点想要学习的谦逊,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做不到。 自从我们出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自己做所有事情。 看看我们在哪里。 我们到了某个地方。 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照顾好自己。 但是我们没有开悟。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教导。 我们需要学习。

第二步是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学到了什么。 不仅仅是收集信息和学习它,我们还需要思考它。 我们需要了解它。 这就是辩论和讨论以及谈论和讨论事物的作用。 我在中国的时候告诉过你,我和这些会熬夜到很晚的年轻人在一起聊天,争论这一点。 一开始,他们会帮我翻译。 最后,他们太投入了,忘了翻译吧! [笑声] 就是这样的讨论。 他们正在讨论他们在教法中听到的:“这是真的吗?” “这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怎么知道呢?” “那这个呢?” “这里怎么会这么说?” “那里怎么这么说?” “你到底是做什么的?”

尝试接受教法并理解它们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佛教不是这样的:“好吧,我只是听着。 有教条。 有教义问答。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好佛教徒,我只要盖章说:“我相信!” 就是这样! 不是这个。 我们需要考虑并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

他自己说:“不要因为别人这么说就接受任何东西。 或者只是因为它是用一些经文写的。 或者因为其他人都相信它。 但是你自己想想。 自己测试一下。 应用逻辑和推理。 将它应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中。 适用于你在你周围看到的东西。 如果它有效,那就相信它。”

所以,这个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培养了信念,也确保了我们对某事有正确的理解。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听法的时候,自以为理解的很正确,但是一跟别人讨论,我们自己就完全解释不通了。 就像:“我以为我明白了,但这个工作的人刚刚问我什么是慈爱,我想不出该如何回答他。” 然后我们意识到:“嗯,实际上,我真的不明白它是什么。”

【其余教学未录】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