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心的三种破坏行为

10 种破坏性行为:第 3 部分,共 6 部分

一系列教义的一部分 启蒙的渐进之路(Lamrim) 在给出 佛法友谊基金会 1991-1994 年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部分1

  • 觊觎
  • 恶意
    • 自尊和为他人着想

LR 033: 因果报应 01分(下载)

部分2

  • 错误的观点
  • 关于以下内容的一般评论:
    • 10个破坏性的行为
    • 因果动机和适时动机
  • 问答

LR 033: 因果报应 02分(下载)

心的三种破坏行为

让我们回到十种破坏行为。 我们讨论了我们身体上做的三个和我们口头上做的四个。 现在我们将讨论我们在心理上所做的三种破坏性行为——贪婪、恶意和 错误的看法. 这些心理行为实际上是三种烦恼的结果1 进行到极致。 我们可以在不说任何话或做任何其他动作的情况下进行这些心理活动。 我们可以在躺在床上时做,也可以在完美坐姿时做 冥想 姿势,我们可以在他们面前做 ,我们可以边走边翠湖边做。 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做它们,因为它们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观察或观察心很重要。 通过了解这三种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心灵的重要性,以及心灵如何准确地成为所有其他行为的动力。 我们也可以看到贪婪、恶意和 错误的看法 在我们的脑海中很容易发展。 正如我所说,我们不需要移动肌肉来完成它们。 这些行为(或烦恼)进入我们的头脑,然后激励我们去做其他七种破坏性的行为。

[注意:使用使一个动作完成的四个分支的框架来讨论心灵的三个破坏性动作:

  1. 对象或依据
  2. 完整意图:
    1. 正确识别物体
    2. 动机
    3. 拥有其中之一 三种有毒的态度 或烦恼(gehechtheid, 愤怒, 或无知)
  3. 实际行动
  4. 动作完成】

1) 觊觎

头脑的第一个破坏性行为是贪婪。 这是一种“We want!”的态度。 这是美国经济的基础。 [笑声]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贪婪。 这对经济有好处。 “努力获得更多,努力变得更好,增加你的需求,计划如何获得你想要的,然后出去去做!”

让我们从完成破坏性行为的四个分支来看贪婪。 第一个分支是对象或基础,它可以是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 我们贪图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可以是家里人的,也可以是无人所有的,虽然现在无人拥有的东西不多。 我们可以贪图任何一种财产,包括属于别人的天赋、品质或能力。

最糟糕的贪图是贪图属于自己的东西 三宝-The , 佛法, 或 僧伽.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如果有人放置一个 提供 祭坛上的巧克力布朗尼,你想,“嗯……我想知道……没人在看,也许我可以吃一个。” 这是心中贪图的东西。 又一个贪图属于的东西的例子 三宝 有人去寺庙想,“这座寺庙有这么多东西。 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接受这个、那个和其他东西。” 贪图属于自己的东西尤其有害 三宝.

使破坏性行为完整的第二个分支是完整的意图。 这个分支有三个部分——首先,我们认出所缘的本质,然后我们有想要或想要得到所缘的意愿,最后,我们有激发我们行动的烦恼,在这个例子中是 gehechtheid. 完整的意图可能包括这些想法:“哎呀,如果我能拥有这个该多好”,或者“我真希望我能拥有那个”。

第三个分支是动作。 思想在这里发展。 我们可能会想,“嗯,我要得到这个! 我会做!”

第四个分支是行动的完成,想法可能是,“我一定会得到这个,这就是我要做的!” 我们开始准确地计划我们将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要去商店,我要去他们卖这个东西的部分,我要去买它,我会付钱用我的 VISA 卡,还有……”你知道怎么回事。 有趣的是,最后三个分支——完整的意图、行动和行动的结论——都属于同一个思维流。

现在,有人可能会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购买任何东西?” [笑声] 我不想对经济太苛刻,你知道 [笑声]。 我们当然可以买东西。 认识到对我们有用的事物与培养贪图、想要、渴望、计划、阴谋和纵容的思想之间是有区别的。 它们是有区别的; 你可以看到这个。 如果你看着你的冰箱,发现它是空的,然后你想,“我必须去购物买些食物,”然后你去买食物,这没有问题。 我们需要食物才能生存。

贪图是当我们去某人的家,他们有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芝士蛋糕,还有一些剩下的,我们想,“我想要那个芝士蛋糕的其余部分。 我希望他们把它给我。 我怎样才能给出一个提示,这样他们就会把剩菜给我? 如果他们不给我,我们会在回家的路上在商店停下来买一些芝士蛋糕。” 这整个系列的念头充满了贪欲的能量。 这就是贪图。 你明白吗?

观众: 贪图别人的品质有什么区别 三宝 并渴望发展这些品质?

尊者图登卓龙(VTC): 当我们贪图他人的品质时产生的念头 三宝 可能是,“我应该有爱和慈悲; 这 不需要它。 然后每个人都会制作 供品 给我而不是 ” 贪图与渴望得到某物是截然不同的。 立志是当我们认识到某事的价值时,我们准确地认识到它,并且我们的心使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贪婪是指我们高估了某物的价值,尤其是高估了它相对于我们自己的价值。 我们只剩下这个 执着, 把握心灵的渴望和 渴望 物体。

[回应听众:] [笑声] 对,但是当我们渴望拥有 菩提心,我们并没有高估 菩提心. 我们的思想以信念和 心愿,这是一种非常轻松、充满希望的心灵品质。 另一方面,当我们贪图 菩提心,我们不了解 菩提心. 我们要的是尊重和 供品 附带 菩提心 而非 菩提心 本身。 我们贪图的想法可能是,“我不希望其他人拥有 菩提心 因为那样他们会得到一些好处。 我想要自己的利益。” 如您所见,渴望和贪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

2) 恶意

头脑的第二个破坏性行为是恶意。 恶意是想着如何伤害他人。 我们可能出于纯粹的仇恨和报复而想伤害他人,或者因为我们在竞争,我们与他们竞争。 或者我们可能对他们怀恨在心。 虽然他们可能已经道歉了,但我们还是很生气,想要伤害他们。 计划如何伤害别人是恶意的。

现在,完成恶意心理活动的第一个分支是需要有一个 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任何有情众生。 接下来是 完整的意图——我们认出众生,认出它是谁,我们认出如果我们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他们可能会受到伤害。 我们的意图是,“我希望我能伤害他们。 如果我能伤害他们,那不是很好吗?” 这与四无量心相反——恶意可能是这样的:

“愿所有有情众生都有苦及其因[笑声],尤其是这个我无法忍受的人!”

“愿它尽快发生,没有拖延和阻挠。”

好的? 你明白这种思维方式吗? 意图是,“如果他们遇到一些不幸,那不是很好吗”,或者“我希望我能报仇雪恨”。 动作是,“嗯……看起来真不错。 我要去做! 我一定会害了这个人。” 完成就是我们开始思考具体怎么做的时候,我们的立意变得非常坚定。 我们想,“我真的要得到这个人! 这就是我要做的。” 你可以看到一个想法从意图到行动再到完成的流程。

可见,贪心与恶心并存,我们不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要是我有这个就好了。 如果别人有一些不幸,那不是很好吗? 贪婪和恶意给那个念头注入能量,喂养这个念头,所以我们达到了下定决心要付诸行动的地步。 这就是为什么在烦恼在我们的心中生起之前抓住它们是如此重要。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它们就会逐渐恶化,很快就会变成贪婪或恶意的念头。

自尊和为他人着想

带着贪婪和(尤其是)恶意,我们正处于做出决定的过程中。 这是任何犯罪的预谋部分,其中一个人正在预谋如何偷窃或如何杀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忽略或放弃了两个非常积极的心理因素,即自尊和为他人着想。 虽然我们在贪婪或恶意行事时忽略了自尊和为他人着想,但每当我们做出任何其他破坏性行为时,它们也会被忽略。

当我们有自尊时,我们会观察一个行为并决定,“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不会那样做(负面行为),”或者,“我是佛法修行者,我不想卷入其中。” 出于对我们自己作为人类的正直的尊重,对我们自己实践的尊重,我们决定不以这种方式思考或将我们的破坏性想法付诸行动。

当我们为他人着想时,我们会通过考虑他人而放弃有害的想法或行为,“如果我那样说话,我可能会伤害某人。 这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家庭。 我真的不想这样做,”或者,“如果我那样做,其他人就会对我失去信心。 我正在努力培养其他人的信任。 我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可靠和诚实的人。 我不想让其他人对我失去信心,或者让他们对……失去信心。”

[因更换磁带而丢失的教义]

......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两个其他可能的心理因素。 事实上,我们缺乏自尊和为他人着想。 这是两个需要努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精神因素,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身体和语言上的破坏性行为,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精神上的破坏性行为。

现在,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自尊和为他人着想。 我们经常将自尊误解为自我判断。 例如,如果我们有自尊心,我们可能会想:“我是佛法修行者。 我不想这样做,”或者,“我有 自然。 我不想通过消极行为来污染它。” 但如果我们在评判自己,我们的想法可能是,“我不应该这样做。 如果我这样做,我就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真的在向自己证明我很糟糕。” 当我们有自我判断时,我们就会发出沉重的批评声音。 自我判断很容易伪装成自尊,但事实并非如此。 自尊和自我判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因素。

同样,考虑他人,即我们真正考虑我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决定不这样做,可能会被微妙地扭曲。 我们可能认为我们是在为他人着想,但我们却执着于自己的声誉,“我不会这样做,因为如果我这样做,没有人会喜欢我,”或者,“我不会这样做那是因为如果我这样做,每个人都会批评我。 我希望他们喜欢我。 我执着于并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 附件 名誉是一种烦恼,为他人着想不是。 我们应该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冷静而准确地看到我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然后决定不做有害的行为。 你看出这两种态度的区别了吗?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差异,我们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我们有自尊和考虑,而实际上我们拥有的是自我判断和 gehechtheid 到声誉。 [笑声] 重要的是要能够区分重视声誉和真正关心我们行为的影响。 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在评判自己,什么时候诚实地了解自己 自然,因此想根据我们的潜力行事。

3)错误的观点

十种破坏行为中的最后一种是 错误的看法. 错误的观点,正如这里所讨论的,涉及否认一些重要的事情是真实的,或者接受一些事情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错误的观点 与我们的哲学信仰有关,与我们的人生观有关。 我们不是指 错误的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作为共和党人还是作为民主党人投票。 错误的观点 涉及重大的事情,例如因果关系的存在, , 佛法, 或 僧伽,开悟的存在,或获得开悟的可能性。

错误的看法 是有害的,因为它为我们卷入其他九种有害行为奠定了基础。 例如,没有道德良知的人,没有任何道德感的人,看不到他们行为的后果。 他们可能会想,“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可以杀人,我可以偷窃,我可以伤害别人,因为没有任何后果。 只有这一生,所以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只要不被抓到就万事大吉!” 这种观点否认前世和来世,否认因果,否认成道的可能性。 当我们有 错误的看法,我们积极思考一些事情并决定,“我不相信这个,我要反驳它。 我要否认!” 持有这个的头脑 错误的看法 是一个非常坚强、顽固的头脑,充满了错误的观念。

观众: 有疑问不等于 错误的看法, 是吗?

职业训练局: 不,不是。 有疑问是完全正常的。 在我们的佛法修行中,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很多疑惑。 首先,我们认为,“嗯,也许吧。 我不知道。 不,我不这么认为。” 后来我们想,“嗯,也许吧。 我不确定,嗯……”最后,“嗯,也许吧。 我不确定……好吧,可能是。” 我们都从 怀疑 和怀疑,然后朝着更深刻的理解前进。

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聆听教法或获取更多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并在执行此操作时保持耐心。 当我们有疑问时,我们会有一些开放,尽管我们的先入之见可能仍然使我们看不到现实。 也有想打听的意思。

当我们有 错误的看法但是,我们有坚强、固执的 意见 例如,“没有前世和来世。 它们绝对、绝对不存在!”“没有因果之类的东西。 我可以为所欲为。 没有后果”或“众生不可能成佛。 为什么还要尝试积极行动,因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们生来就有罪。 对此无能为力。 人性是完全悲惨的。” 你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持有 错误的看法,我们在精神上允许自己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并完全放弃任何形式的 道德约束.

观众: 一个有道德但不相信信仰的天主教修女 因果报应,那是消极的吗?

尽管她可能会说她不相信 因果报应,实际上她可能会。 她的想法可能是,“这是耶稣的教导,‘你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换句话说,你种下了庄稼,收割了庄稼。 出于这个原因,她可能会放弃有害的行为。 另外,因为她看到了对其他人有害行为的结果,所以她对他们有一些考虑。 然而,如果你问她,“你相信吗? 因果报应? 她可能会说“不”,因为她认为 因果报应 是亚洲人相信的有趣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因果报应,”她的想法表明她可能确实相信它。

当我们观察和倾听人们的声音时,我们开始理解 错误的看法. 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它们如何使人们偏离正轨,以及它们如何使头脑变得顽固和非常模糊。

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完成破坏性心理活动的四个分支,这次是根据 错误的看法。 首先, 对象 是真实的,存在的,我们正在否认的东西。 正如我所说,对象可以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启蒙、 三宝、过去或未来的生活,或任何重要性质的事物。 这 意向 明知所信而否定之,烦恼即无明。 所以 意向 是,“我不相信这个。” 这 行动 是,“我不相信这个。 我绝对不相信因果关系。” 和 完成 完全确定这是正确的观点,“是的,我绝对肯定。 没有因果关系! 我不仅会这么想,而且实际上我会在其他人中传播这种观点并教导他们。” 那个见地然后变得非常坚定、坚硬、 错误的看法.

对10个破坏行为的一般评论; 因果动机和适时动机

现在我想更笼统地谈谈 10 种破坏性行为。 任何破坏性行为都可以用任何 三毒 (愤怒, gehechtheid,或无知)并与另一个完成。

例如,我们可以开始贪图某人的财产 愤怒 然后完成操作 gehechtheid. 我们开始的动机称为因果动机,而我们在做动作时所拥有的动机是适时的动机。

杀戮、恶语、恶毒,总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完成的 愤怒,尽管他们可能从其他苦难开始。

同样,偷窃、不明智的性行为和贪婪可能是从某种特定的烦恼开始的,但当我们完成这些行动时,我们及时获得的动机是 gehechtheid.

错误的看法,我们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动作。

言语的破坏性行为——谎言、分裂的话、刺耳的话和闲聊——可以伴随任何一种烦恼来完成。

正如我之前所说,在七个行动中 身体 和言语,其中六种可以通过告诉别人去做,而第七种,不明智的性行为,你必须自己做。

心的三种破坏行为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人心中。 他们处于不同的思维时刻。 我们的思想可能会从贪婪变成恶意,然后再变成 错误的看法,并再次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但这三个人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错误的观点 是破坏性行为中最强的,也是最坏的,因为它为其他九种行为奠定了基础。 杀戮是下一个最有害的行为。

在我们对身体所做的三种破坏性行为中,杀戮是最有害的,其次是偷窃,然后是不明智的性行为。

言语的四种破坏性行为中,破坏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说谎、挑拨离间、粗言秽语和闲谈。

头脑的破坏性行为中最有害的是 错误的看法,接着是恶意,然后是觊觎。

因此,我们对十种破坏行为的讨论到此结束。 让我在这里停下来回答你对我们今晚所谈内容的任何问题。

问答

观众: 你能再列出一个完整动作的四个分支吗?

职业训练局: 一个完整动作的四个分支是基础或对象、完整的意图、动作和动作的完成。 正如我之前所说,第二个分支,完整的意图,被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识别我们打算采取行动的对象——事物、人或其他任何东西。 第二部分是打算做任何动作。 第三部分是我们有一个烦恼,它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您可能听过佛教老师或修行者谈论过完全否定的三个部分 因果报应:准备、实际行动和完成。 如果你听到这个,不要感到困惑。 他们实际上指的是四个分支,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它们。 准备是三部分中的第一部分,包括四个分支中的前两个、基础和完整的意图。

同样,了解所有分支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使我们能够审视我们的行为并将其正确看待。 我知道当我只做了一部分负面行为时,我的 因果报应 不像我做了一个完整的、绝对完美的负面行为时那么沉重。

这种意识也有助于我们的未来。 我们无法立即完全改变和放弃我们所有的负面行为——这很好,但事情并不是那样的。 通过了解完成破坏性行为的分支,当我们做出有害行为时,我们至少可以努力不完成所有四个分支。

观众: 贪图是欲望吗?

职业训练局: 贪图与欲望相似。 但贪图是一种欲望 执着,抓取和占有。 这是一种带着“我一定会得到它!”这样的想法的愿望。 你可以称之为贪图一流的欲望。 [笑声]

观众: 你能解释无知吗?

职业训练局: 无明是头脑中的不知晓或无意识。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时,我们会误解我们、其他人和其他人的方式 现象 存在。 让我们用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来做比喻。 黑暗是障碍,是限制我们看东西的东西。 我们的心也可能有障碍。 但不仅有混淆,还有主动的曲解。 这就像走进黑暗的房间,看到角落里有盘绕和条纹的东西,然后想,“啊,这是一条蛇!” 但实际上它是一根绳子。 由于黑暗,我们投射出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变得害怕并开始尖叫。

心中的无明也是一样。 有一个模糊的遮蔽,我们将我们所谓的固有或独立存在投射到 现象. 我们把思想的对象变成坚实具体的东西,它们本身就存在。 这是最初的无知。 还有一种次要的无明,就是对因果的无明。 这是对事物在相对水平上如何运作的无知,例如,没有意识到如果你杀了某物,那个动作会影响以后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假设你有基础和完整的意图(前两个分支),但你没有行动(第三个分支)。 你有这样的想法,“我想去买一副新滑雪板。” 在这种情况下,你并没有真正仔细考虑或认真考虑它,所以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动作。

当我们带 gehechtheid 进入我们头脑中的明显状态,然而,它正在使我们的头脑习惯于 gehechtheid. 我们带来的越多 gehechtheid 进入我们的脑海,越 gehechtheid 会继续来的。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当然是。 我们白天经常有很多欲望和烦恼,但只有在坐着观察呼吸时才会注意到它们。 你是对的,当我们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允许我们的欲望猖獗的环境中时,有时欲望似乎会增加。 例如,当你让你的狗想往哪儿跑,它就不会大惊小怪。 但是一旦你把他放在院子里,他就开始狂吠大叫,大吵大闹。 这就是我们的婴儿思维所做的。 当我们将它置于无法满足突然出现的每一个愿望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思想会大喊大叫。

关于无知

[回应听众:] 是的,无明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固定的、坚实的、真实的、自在存在的。 这就像在说,“我是一个可怕的人; 我就是这样! 有一个 me, 有一个非常确定的 me,其性质完全是恐怖的。” 使那个想法完全固定,在头脑中完全没有任何空间,事实上,那里没有固定的、具体的人可以开始。 我们正在创造什么都没有的东西。

同样,如果我们考虑金钱,它也只是纸和墨水。 但我们在此之上叠加,“钱,我必须拥有它!” 我们使它坚固; 它不再只是纸和墨水,“这是真实的、固有的、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所有的自尊都取决于它!” 因此,无明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自身之中,而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事物的生灭因因而生。

观众: 您能否详细说明这两种无明?

职业训练局: 无明有两种,一种是究竟的无明,一种是相对的无明。

对究竟的无知是相信所有事物都是具体的、独立存在的和坚实的,而事实上它们并非如此。 一切都取决于其存在的部分、原因和标签。

无明相对是不了解因果,完全否认因果、行为及其结果的存在。

这两种类型的无知都是天生的,尽管它们也可以后天习得。 社会教会了我们许多错误的哲学体系。 当我们遵循这样的系统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扭曲,然后我们就会按照这种无知生活。

评估我们的想法

[回应听众:] [笑声] 我认为你是对的。 我们的心是很不可靠的。 在我们的心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心所可以生起或显现。 非常矛盾的心理因素会在不同时间积极地表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因此,心可能在某一时刻产生错误的概念,例如“没有因果”。 之后,可能会生起慧心:“我认为有因果。” 有时我们可能会有自尊心,“不,我不会消极行事,因为我有人格尊严,我不会削弱它。” 而在另一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完全抛开自尊心,为所欲为。

因此,我们有所有这些不同的想法,其中许多想法相互对立,并且它们发生在不同的时间。 我们在佛法修行中努力做的是学会识别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哦,那是为他人着想!” “那是不为别人着想!” “这就是正念!” “那是自信!” “那就是 愤怒! “那是斗气!”

这就是为什么闻法、思法和修行非常重要的原因。 沉思 在他们。 这些教义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评估思想质量的指导方针。 我们不再拥有包罗万象的信念,“我认为它,因此它是真实的”,我们开始质疑和评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我今天和一个人谈话,她说每当她冥想四无量心时,她都会试图把乔治布什包括在内,因为她觉得他正在努力做到最好,但不知何故他被遮住了。 [笑声] 我说,“嗯,是的,我认为萨达姆侯赛因,从他的角度来看,也在努力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他以他认为是良好动机的方式行事。” 她回答说:“是的,当人们真的脱离现实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真是令人惊讶。” 我回答说:“是的,但是当我们是对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对的,不是吗?” [笑声]“我们绝对是对的! 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看待它。”

佛法所做的是带来一点 怀疑 进入我们所有的“确定性”。 与其假设“我认为是,所以它是对的”,我们不要太认真地对待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让我们退后一步,看看我们的想法,“好吧,那对不对? 我的行为是否正确,或者我的行为是否可以改进?” 或者“这真的是一种诚实的关系,还是我在愚弄自己和另一个人?” 佛法修行是关于观察和问自己问题。 我们可能不会立即得到答案,有时我们会难以确定自己的想法,但这是不断练习的价值 冥想 过了一段时间。 通过练习,我们会更加熟悉内心的想法。 事情变得更清楚了。

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某事正在发生时或刚发生某事后,我分不清自己是生气了还是实事求是。 也许几个月后,当我的脑海里有了更多的空间时,我意识到,“哦,那是 愤怒,不是吗? 或“不,实际上我在做什么没问题。” 有时我们真的不知道当时我们在想什么或感觉什么。 当我们的头脑太混乱或我们太投入情况时,就很难分析。 再一次,如果我们练习 冥想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回顾事件,看清它们,并从中吸取教训。

我们必须养成这样的态度:“是的,我会犯错,但别无他法!” 当批判性思维说:“我必须让所有东西都干净简洁,并放在适当的盒子里。 从一开始,我就必须能够完美地做每一件事,”或者“我明天应该开悟了!”——不要费心去重复那些期望。 把它们扔进垃圾堆,好吗? [笑声]

观众: [听不清]

职业训练局: [笑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分析来理解,“这张 100 美元的钞票只是墨水和纸。 就这样。 没有别的了。 它变得有价值只是因为我的思想赋予它重要性。” 如果你把这张钞票交给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或来自不使用纸币的文化的人,他们可能会用它来生火。 为什么? 因为纸币没有内在价值。 它完全存在是因为我们赋予它价值的概念。

观众: 当我冥想时,我知道 100 美元的钞票是不存在的。 我不执着于那张纸,但我执着于我能从那张纸上得到什么。

职业训练局: [笑声] 是的,在那种情况下,你不仅看到钱是固有存在的,而且你也看到你想要的东西是固有存在的。 例如,我们可能会说,“我想要这个玻璃杯,这个非常漂亮、神奇的水晶玻璃杯!” 同样,玻璃杯不作为玻璃杯存在。 它不存在那么有价值。 它不存在那么美丽。 玻璃实际上并不具有这些特性; 我们的思想只是将这些概念投射到它上面。 你是说当你 沉思,这个想法不断出现,“食物什么时候来?” [笑声] 这个想法变得非常大。 食物绝对是固有存在的。 但如果你花点时间想想食物,你会发现,基本上只是粪便、水、[笑声]氮、碳、氧……有什么大不了的? [听众发言]我们确实需要食物才能生存。 但正是我们的思想赋予了食物品质,而这些品质实际上并不存在。 你可以说,“我需要食物才能活下去”或“我需要食物才能活下去!”——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笑声]


  1. “苦难”是Ven.的翻译。 Chodron 现在使用代替“令人不安的态度和负面情绪”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