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1:介绍

章节1:介绍

第一章“菩提心的利益”系列教义的一部分,来自寂天菩萨的 菩萨生活指南, 举办 大北佛教中心净土营销,新加坡。

介绍和动机

  • 设定动机
  • 正文和作者简介,寂天菩萨
  • 学习佛法的三个阶段:闻、思、 沉思
  • 如何听法:三壶类比
  • 正文概述

指南 菩萨的生活方式:简介(下载)

佛教基本原理

  • 解释佛教基本原理,以便我们了解寂天菩萨所说的环境或世界观
  • 什么是心? 这不是大脑。 头脑清晰而有意识。
  • 快乐和痛苦是如何由我们自己的心所创造的,而不是由外在的东西所创造的,因此,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转化我们自己的心的道路。1

指南 菩萨的生活方式:佛教原则(下载)

四印

  • 四印
  • 理解这些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2

指南 菩萨人生之道:四印(下载)

问答

  • 的好处 提供
  • 与东方相比,西方弘法面临的困难
  • 因果报应、预定和控制
  • 处理抑郁症和消极心态

指南 菩萨的生活方式:问答(下载)

培养听法的积极动机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培养我们的动力。 让我们记住我们从所有众生那里得到的恩情,我们的生命、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如何依赖于他人的恩情的,让我们产生报答这种恩情的愿望。

我们可以给他们礼物,或者说他们的好话,但真正报答众生恩情的方法是能够带领他们走上证悟的道路。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对自己下功夫——净化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心,自己开悟。 所以让我们生成它 菩提心 成为一个完全开明的人的动机 为了能够最有效地利益众生。

想一想,把我们要做的事情放在那个非常长期和非常崇高的目标中。

正文及作者简介

这段文字( 菩提心 梵文)是我最喜欢的文本之一。 它也是许多其他人最喜欢的文本。 我认为尊者 达赖喇嘛 喜欢这篇文。 当我的一位老师格西索巴设定一个动机时,他通常会引用这段经文中的一节经文。 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美妙的文字。

它是生活在八世纪古印度的寂天菩萨写的。 他出身于皇室,一切都准备在他父亲之后继承王位。 他们正在为加冕典礼做准备,所以你可以想象正在发生的所有这些盛况和仪式。

可就在他登基之前,有文殊菩萨和度母二菩萨出现在他面前说:“当国王不是很明智。 如果你修行佛法,你可以更多地利益他人。” 闻言,他没有成为国王,而是离开了。

你能想象这样做吗? 就像在你的企业里,你们都准备好成为 CEO 并获得你能得到的最高薪水,然后你们分开去修行。 想想那个。 这是寂天菩萨所做的大事!

于是他离开,进入森林,开始在那里修行。 他达到了非常高的三摩地,还获得了一些神通,其中包括能够看到 菩萨 文殊菩萨,所以他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向文殊菩萨提出佛法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他走出了森林,成为了另一个国王的大臣。 他建议国王如何按照佛法治理国家,从而能够利益众生。 但其他大臣有些嫉妒,开始在他背后议论纷纷。 于是他辞去大臣的职务,前往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的寂天菩萨

在古印度,有数千名僧侣的巨大寺院,实际上就像大学一样。 我最近得知那里也有一些修女。 居民主要是佛教徒,但也有一些非佛教徒。 他们进行了很多激烈的辩论,思考着证悟的道路。

寂天菩萨到那烂陀寺出家为 . 他写了两本书。 其中之一是 六乘法相. 另一个是 . 但这一切他做的非常隐秘。

寂天菩萨学业非常隐秘,所以在世人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和上厕所。 他在寺院里被称为只做这三件事的人,因为人们只是在表面上看,所以他们想:“哦,多么懒惰 . 他只是吃饭、睡觉和上厕所。 他没有做任何好事。 我们其他人都在努力工作。 我们在学习。 但这家伙只是个懒惰的懒汉!”

他们想把他踢出寺院,但他们需要找个借口来做这件事。 所以他们想,“哦,好吧,我们会请他来开法。 他当然做不到,我们会以此为由把他赶出寺院!”

于是他们请寂天菩萨传法。 他们做了一个很高的宝座,但没有提供任何楼梯,希望让他难堪,因为他上不去。

寂天菩萨现身传法。 宝座很高,但他把手放在上面,放低坐上,然后宝座又升了上去。 看到这里,和尚们就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寂天菩萨问他们想听什么样的教法,他们说:“好吧,我们想听一些新的东西。” 所以他说,“好吧,我会教你一些我创作的东西。”

然后他开始背诵这段经文, 指南 菩萨 生活方式. 他继续说下去,当他到了第九章,也就是关于空性的一章时,他开始升天。 当他讲到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存在时,他越来越高,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他们仍然能听到他的声音。 这是一件相当惊人的事情。

寂天离开那烂陀寺

寂天菩萨在教完经文后没有回到那烂陀寺。 他已经消失了。 听众中不同的人听到的教法略有不同,他们无法就写什么版本达成一致。 他们知道他说的很特别,但对于如何写下来却意见不一。 他们发现他去了某个城市,所以他们跟着他去了那里,他们问他哪个是正确的文本版本。 他告诉了他们,他还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找到他写的另外两本书。

在那之后,作为一名森林禅修者,寂天又一次消失在森林中。 他住在一个森林修道院里,那里有很多野生动物。 其他僧侣会看到动物进入他的房间,但从未看到它们离开。 他们想,“哦,他在杀死动物,也许还吃它们”,所以他们非常激动,非常生他的气。 不知何故,寂天有这个 因果报应 寺院里的其他僧侣会把错误的东西投射到他身上。 他再次受到指控,他离开了修道院。

寂天菩萨离开了寺院,但他继续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利益众生。 他毕生致力于为他人服务。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写的这本书,英文翻译为 指南 菩萨 生活方式.

尊者土登秋卓接受这些教法的上师

我第一次接受这个教导是来自尊者 达赖喇嘛,我想一定是在1979年。它在印度菩提迦耶举行。 他们有一个从西藏寺院出来的大帐篷。 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 我和修女们挤在一起,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外面晒太阳,因为天篷没有到达我们所在的地方。

尊者每天教授大约四个小时。 我们坐在阳光下,没有英文翻译。 都是藏文的。 我是第一批在西藏制度中出家的非藏人,所以当时他们不习惯身边有说英语的人。 所以我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懂,但知道在那里仍然很好。 [笑声] 他们说你是这样接受口传的。 只要听文字,听文字,就会在心上留下印记。 所以我想我一定像那个地区的跳蚤和狗一样,只是因为我什么都不懂而得到了印记。

但几年后,我能够和格西索巴一起学习这本书,然后又和尊者一起学习,那时是英文的,所以我至少开始理解这些词了。 然而,理解其含义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们会尽力去理解这些词和意思,但我们应该知道,要真正理解这一点需要很长时间。

学习佛法的三步过程

我们学习的方式 的教法,佛法,与我们在学校学习常规科目的方式不同。 在学校,我们学习东西,我们记住它,然后在考试时,我们告诉老师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 但是当我们学习佛法时,我们不会做那样的事情。 我们试着记住我们所听到的,然后我们回家并将其付诸实践。 老师不会问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有责任去思考教法并将它们付诸实践。

学习佛法是一个三个阶段的过程。 我们从聆听教法开始,这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然后当你回家时,你会想到它们,你会和其他人讨论它们。 这样,您可以确保您有正确的理解。 第三步是 沉思 并将它们付诸实践。

有些人喜欢跳过听法的第一阶段,直接进入 冥想 阶段。 但如果你不学习如何 沉思,那么你不知道该做什么 沉思 上。 因此,首先学习很重要。

还有一些人学习但不学习 沉思. 他们的想法没有改变,他们变得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出于这个原因,也很好地反映和 沉思 听闻后的教法。

怎么听法:三种锅的类比

拉姆林 教法,以三壶类比,说明听法不正。

倒置锅

第一种锅是倒置的锅。 你可能有美味的甘露,但如果你试着把它倒进锅里,什么也不会进去。当我们在听法时睡着时,我们就像一个倒置的锅。 虽然我们在房间里,但什么都没有进去。

也可能是我们的大脑完全走神了,“哦,那边那个家伙,他真的很帅!” 你又在房间里,但你的心没有在听教法。 什么都没有进去。所以这就像一个倒置的锅。 我们不想那样。

带孔的锅

下一种锅是正面朝上的,但底部有一个孔。 当你倒入美味的花蜜时,它会从底部漏出。 这比喻听法的人,完全清醒,没有被任何帅哥分心,但后来有人上来问:“哦,教法是关于什么的?” 他们走了,“啊…… 佛教!” [笑声]

他们不记得教义中的任何内容。 所以它们就像底部有洞的锅。 我们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肮脏的锅

第三种锅是正面朝上的,底部没有孔,但里面完全脏兮兮的。 如果你把美味的花蜜倒进去,你就不能喝了,因为它和锅里的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类比来学习教法的人,但他们充满了 错误的看法 他们非常固执地坚持。 他们也带着错误的动机来接受教法,想:“我会听教法,然后我可以自己传授教法。” 他们听到了一个非常纯净的教导,但它被他们错误的动机和污染 错误的看法. 我们也不想变成那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开始今晚的课程时,要培养适当的动机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正文概述

我们将用四个晚上的时间专注于第一章:“ 菩提心 头脑。” 让我先给你整个文本的概述。

  • 第一、二、三章主要介绍了 菩提心,如何生成 菩提心,如何产生这种美妙的动力,以及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它。 他们为布施的修持搭建了舞台,因为这篇文章基本上是关于六度或六度的。 深远的态度,或六个 波罗蜜多 在梵文。 这六个中的第一个 波罗蜜多 是慷慨,前三章也是如此。
  • 第四、五章讲如何生活 菩提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道德纪律,这是第二个 深远的态度.
  • 第六章是我最熟悉的。 我最了解单词; 我不能说我练习得最好。 本章是关于耐心,换句话说,如何处理我们的 愤怒. 我一生都很好地学会了这种做法,因为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愤怒. 每当我生气时,我都会回去学习第六章。
  • 第七章是关于快乐的努力,这是第四章 深远的态度.
  • 第八章是关于 冥想 这是一个精彩的篇章。 我也非常喜欢那一章。
  • 第九章是关于智慧的,那是寂天菩萨在教导它时消失在空中的那一段。
  • 第十章是回向,这又回到了布施布施的做法。

基本佛教原则:了解寂天菩萨所说的世界观

在我进入正文之前,我现在想做的是谈谈一些基本的佛教原则,这样我们就有了背景,我们知道寂天菩萨所说的背景和世界观。

我注意到尊者 达赖喇嘛 总是以这样的背景开始教法——讲四圣谛、四印、二谛等相关话题,以确保听的人有框架:佛教世界观。

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听到的所有教义只有在我们拥有佛教世界观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如果我们没有那种世界观,那么这些教法可能听起来很棒,但我们不会真正重视它们,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将它们付诸实践。

我看到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那些想要非常高的教义的人身上。 每个人都进来,“我要最高的教导!” 就西藏传统而言,“我想听大手印,最高等级的 密宗佐钦. 给我一个 引发. 我要高教。” 这些人听到这些崇高的教义,他们甚至可能会记住一些话,但是当涉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那种世界观。 所以我想谈谈这个世界观。

什么是心?

要了解佛教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了解心是什么。 当我说“头脑”这个词时,我不是在谈论大脑。 大脑是一个物理器官。 你可以用科学仪器测量大脑。 你可以测量大脑中的电流。 您可以测量血清素和大脑中的各种化学反应。 但大脑不是头脑。 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 身体. 头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身体. 思想使我们成为众生。

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见过尸体。 一个亲爱的人死了。 这 身体 你所爱的人在那里,但他们不在那里,是吗? 缺了点什么。 是什么让我们断定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这是他们的意识或思想。 意识的存在使某人成为生物。 在尸体的情况下,大脑仍然存在于尸体中,但思想不再存在。

头脑清晰而有意识

心智与大脑的不同之处在于心智不是原子的。 它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它不是由材料制成的。 心的定义是清楚而有觉知的。 “清晰”可能意味着它是无形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清晰”也可以意味着它具有反射物体的能力。

心的另一种品质是它有觉知或它知道。 这意味着它可以知道对象。 它可以与物体接触。 这种反映和接触各种物体的能力是使人成为有情众生的原因。 这就是心的定义。

心,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认识对象。 从心的角度来看,只要保持清晰和了解,它就有可能反映和参与所有对象,绝对存在的一切。

我们的心被无知遮蔽

然而,作为众生,我们的心是非常模糊的。 这种遮蔽使我们无法了解一切。 我们有成为无所不知的潜力,但我们现在还不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头脑是模糊的。

是什么遮蔽了我们的心? 它不像面纱那样遮挡我们的眼睛。 这不是物理障碍。 它是错误观念的障碍、无明的障碍、烦恼的态度和负面情绪的障碍。 这几种 错误的看法 和扭曲的意识模糊了我们头脑的清晰和了解的本质。 因此我们无法看到一切。 这些痛苦的心态,这些令人不安的态度和负面情绪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 它们不仅遮蔽了心智,使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当我们的心被无知压倒时,我们就会变得迟钝。 我们不能参与。 我们变得心胸狭窄。 这种无知误解了我们是谁,因此它对我们是谁产生了很多错误的想法。 我们认为有一些坚实、具体的东西就是我。 我们认为有一个灵魂,或者当不存在时,那里有一些我的本质。 我们认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其他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认为我们看到和参与的一切都是独立的,每个都有自己的性质。 这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无知”。 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已经无知太久,以至于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

无知的后果

这种无知有很多后果。 其中之一是,如果我们认为有一个非常坚实的人就是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我,那么我的幸福当然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那么 gehechtheid 就产生了。

执着生起

附件 是一种夸大某人或某物的优良品质的头脑,它渴望、执着并想要那个人或事物。 我称之为“泡泡糖”头脑。 你知道泡泡糖是如何粘在所有东西上的吗? 的心 gehechtheid 就是这样。 它看到了什么,然后,“哦! 这很好。 我要给自己!” 我们得到这个非常贪婪和非常执着的心,那就是 渴望 并且充满了欲望。

现在我们不应该混淆 gehechtheid 拥有积极的愿望,因为积极的愿望非常有用,非常有益。 一个积极的 心愿 培养善良的心或积极的 心愿 成为一个 是不是 gehechtheid. 他们都是很好的愿望。 当你渴望成为一名 . 当你渴望培养一颗善良的心时,你并没有夸大一颗善良的心的价值, 执着 以一种不现实的方式来对待它。

另一方面,例如,当我们想到金钱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夸大它的重要性。 我们对金钱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并且执着于它。

我们对金钱有哪些错误的观念? 好吧,我们认为金钱就是生命的意义:“如果我有很多钱,那么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或者我们认为金钱带来幸福。 但是有很多人虽然有很多钱,但并不很开心。

所以你可以看到,当我们执着于某样东西时,就会涉及到夸张。 这种夸张造就了 执着。 该 执着 反过来会造成很多痛苦。 怎么会这样? 当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不开心。 即使我们确实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当我们后来与它分开时,我们也会不开心。 或者,如果我们得到与我们想要的相反的结果,我们就会不开心。

愤怒升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执着是, gehechtheid 在我们的生活中制造了很多痛苦。 你也可以体验到这一点,不是吗?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说,“哦,我想要这个!” 但我们无法得到它,我们感到非常痛苦。 我们不仅痛苦,而且愤怒。 “这个世界不公平! 我想要这个,我拿不到! 这都是别人的错!” 我们变得非常沮丧,我们的行为变得非常令人讨厌。

三毒的态度使我们的心蒙蔽,制造痛苦

所以说三毒心,就是指这三个。 首先是无知。 这导致 执着,因为我们想要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无法获得自己的幸福时,我们就会生气或怀有敌意。 所以 gehechtheid愤怒 或敌意是第二和第三 三种有毒的态度

博曼 三种有毒的态度,连同它们的所有分支,成为我们心中阻碍我们快乐的障碍。

佛教与有神论宗教的根本区别

当。。。的时候 教导,他描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教导通往幸福的道路。 这 没有创造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简单地描述了一下。 在这里,我们看到佛教与有神论宗教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有神论宗教中,有一位创造者上帝创造了一切。 在佛教中,没有外在的存在是造物主。 相反,我们说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创造了我们所体验的东西。 我们的思想创造了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当我们受苦时,我们的心创造的部分是无明, 愤怒gehechtheid.

当我们体验到幸福时,心的那部分正在创造它,那就是善良、慷慨和智慧的心。

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和有神论的宗教在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有神论的宗教中,有一个创造者上帝,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我们。 因此,通往幸福的道路就是安抚上帝——祈祷、赞美上帝——希望上帝会为你做一些好事。 这就是你练习的方式。 这就是有神论宗教的道路。

在佛教中,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会祈求任何外在的存在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我们不相信外在的存在是我们痛苦的原因。 相反,我们说是我们自己扭曲的心是痛苦的原因,因为说其他人是我们痛苦的原因存在许多逻辑谬误。 作为佛教徒,我们在道路上使用理性和逻辑,因此我们不主张任何一种外部创造者。 我们自己的思想创造了快乐和痛苦。

我们的思想以两种方式创造快乐和痛苦

我们自己的思想以两种方式创造快乐和痛苦。 一种方法是我们如何解释事物以及我们现在如何与对象相关联。

如果我夸大一个对象的价值,我就会为自己制造痛苦,因为我产生了太多的渴望、想要、 渴望, 执着. 如果我夸大了一个对象的负面品质,我现在就会受苦,因为我的脑海里充满了 愤怒 和怀恨在心的怨恨。 所以这是心制造痛苦的一种方式。

心制造我们痛苦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心,我们行动。 这些行动或 因果报应 我们所做的可以是身体上的、口头上的或精神上的。 这些行为会留下能量的痕迹,我们称之为“业力种子”或“业力印记”。 当我们做不同的行为时,这些行为会停止,但它们的种子或印记会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当其他 条件 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种子将成熟并带来我们
经验。

所以当我们出于无知而行动时, 愤怒执着,我们在心流中种下恶业的种子。 这些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不快乐、痛苦和困难,当正确的时候 条件 一起来。

您是否看到问题是如何以两种方式出现的? 一种是通过创建 因果报应 另一个是通过我们如何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创造快乐。 一种是当我们拥有有益的现实态度和情绪时,我们的心现在是快乐的。 另一种方式是我们创造积极的行动或积极的 因果报应 当那个时候 因果报应 成熟,它带来幸福的结果。

我们的心是造物主,所以我们修行的路就是改造自己的心路

这就是为什么在佛教中,我们说我们的心是造物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的道路是转化我们自己的思想的道路。

强调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负面心理状态而责怪外部存在,例如魔鬼或恶魔。 我们不祈求某个外在的存在来修复我们,因为我们必须负责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思想。

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美 的教义,因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幸福和痛苦都依赖于其他众生,无论是众生还是造物主,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困境,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其他人。

当。。。的时候 看着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他说其实我们才是对它负责的人。 既然我们是负责任的,这意味着我们有控制权,我们有一些选择。 我们可以创造快乐的因,也可以舍弃痛苦的因。 所以我们有一个选择。 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痛苦而责怪别人

这在这里有点像一把双刃剑,因为当我们有很大的力量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时,这也意味着我们有责任。 如果我们有责任,那么我们就不能因为我们的痛苦而责怪任何人。

有时我们喜欢把我们的痛苦归咎于别人,不是吗? 它可以以某种方式安慰,“哦,我有很多问题,因为所有这些其他人都做了讨厌的事情。 他们太讨厌了。” “我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这个人粗鲁,而那个人固执。 而那个人并不欣赏我。” “我是一个非常棒的人,我很努力。 我很好。 但没有人足够欣赏我!”

你不觉得吗? 来吧,你可以承认;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我们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我的家人不够爱我。 他们不够欣赏我。” “我工作很努力,但我的老板只会批评我。” 如果我是学生,那么“我学习很努力,但我的父母和老师都说,“你还不够努力! 没人欣赏我!”

所以我们开始为自己感到难过。 或者,如果我们不为自己感到难过,我们就会对那些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多棒的人生气。 你可以看到,这种认为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来自外部的整个态度使我们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因为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受害者:“我是一个受害者,因为我的快乐和痛苦取决于我能做到的其他人控制不了。” 这样我就可以生对方的气了。 但当然,除了让对方生我的气作为回报之外,这并没有任何意义。 或者我可以坐在这里,吸鼻子、发牢骚、呻吟,为自己感到难过,但这也无济于事。

所以你看,这种认为快乐和痛苦来自外部的整个策略是行不通的。 当我们采用这种观点时,我们就是把自己关进了监狱。 监狱是我们的 错误的看法,认为别人创造了我们的幸福和痛苦。 佛教教义的美妙之处在于 说,“不,我们是造成痛苦的人,所以我们有责任。 我们必须改变。”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改变。

四个印章——理解每一个印章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的时候 教,他在教义中强调了一些原则,我现在只想回顾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四印——四印使佛法。 所有的佛教传统都有这四种教义。

1.所有复合现象都是短暂的

第一个是所有复合 现象 是短暂的。 这意味着任何被制造、组成或构造的事物,即由于原因和 条件, 是无常的。 它是短暂的; 它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你可能听说过 三大特点. 这是其中之一:所有复合材料 现象 是短暂的。

说一切都是无常的,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事物每时每刻都会起起落落。 它们有生有灭,有生有灭。 既然一切都在不断变化,那么执着于任何事物并把它当作永恒的事物来执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不明白这一点。 或者我应该说我们只在头脑中理解它; 我们并没有真正活得好像事物是无常的。 我们生活得好像事物是永恒的。 例如,我们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永恒的,但实际上我们的生命不是,不是吗? 他们正在改变。 它们是短暂的。 我们一直在衰老,走向死亡。

我们拥有的东西也是无常的。 我们可能会像我一样紧紧抓住它们,但我们的 执着 没有意义,因为它们一直在变化。 它们正在腐烂。 我们得到的任何新事物都已经在腐烂中。 因此,依附于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当我们不执着于事物时,我们实际上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幸福。

当人们第一次接触佛教并听到佛教的弊端时 gehechtheid,他们认为这太可悲了。 又或者听说世事无常,觉得佛教太悲观了:“哦! 我们都会死。 我们都会与喜欢的东西分开,我们都在变老……佛教太悲观了!”

人们误解了。 其实并不悲观。 这很现实,不是吗? 从我们在母亲子宫中受孕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衰老并走向死亡。 这是一个现实。 这也是一个现实,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消失。 它不会永远是我们的。 但这并不是悲观,因为如果我们放手 gehechtheid 对所有这些东西,当我们拥有它们时,我们可以享受它们,而当我们与它们分离时,我们不会感到任何失落或分离的痛苦。 那不是很好吗?

想想看。 能够爱人,但在他们死后不会因悲伤而完全发疯,这不是很好吗?

或者,如果您可以在拥有美丽的事物时享受它,而当它破裂时,您不会哭泣和呻吟,那不是很好吗? 或者如果你与它分离,你能接受分离吗? 那不是很好吗?

事物是无常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享受它们。 实际上,它使我们能够更享受事物,因为我们摆脱了执着于事物的心。 当我们坚持时,我们无法真正享受。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种面条味道很好。 如果你执着于它,那么当你吃它时,心会说:“哦,这太好了!” 你吃得很快,这样你就可以在别人之前得到更多。 当你吃得这么快,你品尝食物了吗? 不,你喜欢这里的食物吗? 不,这有什么乐趣吗? 不! 没有乐趣。 我们不享受食物。 这 gehechtheid 阻止我们享受它,因为我们只是 执着 给它。 我们正在努力获得更多,但我们并没有欣赏我们所拥有的。

当我们没有 gehechtheid 对于食物,我们慢慢地吃食物,真的很享受。 我们真的品尝了食物。 完成后,我们就没事了。 我们不会去,“哦! 我想要更多!” 我们只是说,“哦,那太好了!” 一切都结束了。 我们很平静。 所以你看,当我们没有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更享受生活 gehechtheid。 该 gehechtheid 阻止享受。

在一段关系中也是如此。 如果你非常依恋某个人,你可能会认为你正在享受那个人。 但实际上 gehechtheid 在你们的关系中制造很多问题。

假设你遇到了白马王子或白马公主。 白马王子终于骑上他的白马了——那个非常棒的人,你要嫁给他,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你对他产生依恋时,会发生什么? 你会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期望。 你知道当你第一次爱上一个人时是什么感觉。 他们太棒了,不是吗? 你不这么认为吗? 当你第一次坠入爱河时,这个人没有一个缺点。 他们真是太棒了。

但是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 两年后他们还那么出色吗? 五年后? 好吧,你开始注意到一些事情。 白马王子有时心情不好。 他早上脾气暴躁。 当你为他做事时,他不会说“谢谢”。 突然之间,我们注意到这个我们如此依恋的人有缺点。 我们太失望了。 哦!

是什么在关系中造成了这一切?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在收音机里听到的所有歌曲:“我爱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然后下一首歌是,“哦,你背叛了我的信任,你离开了我。 我很痛苦……”经历这些极端,上下起伏。 喇嘛 Yeshe 曾经说过我们有溜溜球的头脑。

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关系出现这些问题? 嗯,很多是 gehechtheid,因为当我们非常依恋某人时,我们希望他们是完美的。 我们希望它们成为我们一直想要的一切。 我们希望他们在我们想让他们做的时候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一切。 这不现实吗? 是的。

如果有人来找你说:“你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我爱你到死。 我希望你永远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你打算说什么? “嘿! 不要把它投射到我身上。 我只是一个人。 我有缺点。 别指望我是完美的!” 我们不希望有人将其投射到我们身上。 我们想要一个可以接受我们的人。

同样地,当我们把所有这些奇妙的东西都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时,我们就会在关系中遇到很多困难。 这 gehechtheid 阻止我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欣赏他们,因为我们对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所有这些幻想。

让我们回到四个印章中的第一个:全复合 现象 是无常的。 意识到这一点可以防止 gehechtheid. 这使我们更容易欣赏人和享受事物。

2. 所有的污染现象本质上都是不令人满意的

四印中的第二个是所有被污染的 现象 本质上是不令人满意的。 “不满意”这个词是指苦。 有时 dukkha 被翻译为痛苦。

有些人误解并认为 说一切都是痛苦的。 他们问:“这怎么可能,因为我有时会体验到幸福?”

嗯,确实有时我们有幸福,但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幸福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它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还有另一种幸福来自于内在的转变,它可以提供一种持续的心态。 被无知污染的幸福, 愤怒gehechtheid 不令人满意,因为它不会持续下去。

所以这是四个印章中的第二个,都被污染了 现象所有 现象 在无知的影响下或由无知造成的,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他们不会给我们带来持久的 极乐.

3.一切现象都是空虚无私的

四印中的第三印是所有 现象 是空虚和无私的。 这意味着事物没有内在的本质或使它们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东西。

当我们看这副眼镜时,看起来这里有什么东西可以制作这些眼镜。 或者这里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麦克风。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眼镜拆开,我们会找到框架、镜片等等,但我们找不到眼镜这个东西。 如果我们把麦克风拆开,我们会发现支架、这里的小块、电池等等,但我们找不到任何麦克风。 这就是说所有这些 现象 是无私和空虚的。 它们没有固有的性质。

就我们自己的修行而言,这意味着,因为我们没有某种内在存在的人格,所以我们可以改变。 即使我们犯了错误,我们也不是天生的坏人。 我们犯了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坏人。 那里没有天生存在的坏人。

没有天生存在的“我”,我必须一直担心和担心。 在这里,我们将所有 现象 对自我或“我”是空虚的或无私的。

它也适用于我们在我们周围看到的其他一切。 事物没有自己的本质。 相反,它是依附而生的。 它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存在,依赖于其他事物。 它依赖于原因和存在 条件,依赖于部分,依赖于我们构思和标记它的思想。

4. 涅槃是真正的平静

四印中的第四印是涅槃是真正的平静。 我们所说的涅槃是什么意思? 对此有很多困惑。 有时人们认为涅槃是一个地方。 实际上,有人发现美国密歇根州有一个小镇,叫做“涅槃”。 您可以获取有关如何驾车前往“涅槃”的路线。 但是那个“涅槃”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平静。

那个涅槃 谈的是一种心态。 这是一种精神品质。 是从无明中解脱出来的心的品质, 愤怒执着. 与这些痛苦的情绪分离,就是涅槃。 涅槃是错误观念的分离或停止。 涅槃是没有痛苦及其原因。 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自由的话题。 我们都想自由。 但自由是什么意思? 自由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购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或者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有时我们买的东西不是很聪明。 有时我们所做的并不是很聪明。 只是拥有做事的身体自由——这很好,但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只要我们的心受无明的影响, 愤怒执着,我们不是自由的。

想想看。 你有没有去过一个完全美丽的地方却很不开心?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你去一些美丽的地方度假,但你完全悲惨?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心灵是悲惨的。 为什么? 因为心不是自由的。 无知, 愤怒gehechtheid 使我们的心不快乐。 它们使我们的思想不自由。

拥有外在的自由固然很好,但这并不是最终的自由,它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和平。 我们想要的那种自由是从烦恼的态度和痛苦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那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当我们拥有这种自由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或与谁在一起,我们的心都是快乐的。

考虑一下。 如果你真的自由——没有无知, 愤怒gehechtheid——那么即使你身处丑陋的地方,你的心也会平静而满足。 这意味着有人可以在你背后谈论​​你或当面批评你,你完全没问题。 你并没有对此感到沮丧。 你没有心情不好。 那不是很好吗?

你生命中最伟大的事情之一难道不是永远不再生气,而不是因为你正在填满你的 愤怒 下来,只是因为你的脑海中没有任何东西引起任何不满或敌意? 那不是很棒吗? 想想看。 人们可以对你说任何事情,你不会生气。 那不是很好吗? 你可以让任何人担任老板,你会很高兴。 挺好的!

或者考虑一下。 如果你的思想是自由的 gehechtheid,而不是总是不满意:“我想要更多! 我想要更好的!” 你对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完全满意。 完全满足。 那不是很好吗? 你不会有这样的冲动:“我必须去挣更多的钱。 我得去拿这个。 我必须这样做才能快乐。” 但相反,无论您的情况如何,您都会感到完全满足。 我想会是
大。

所以这就是涅槃的意思。 这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这是一种心态。 这是一种消除烦恼的心境。 实际上,我们将涅槃定义为心自性存在的空性,没有烦恼。 那是真正的和平。 没有烦恼的心的空性就是完全的平静。 它永远无法被删除。 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是 无条件 现象.

佛陀涅槃

当。。。的时候 讲无生、不死、出死,就是他的意思:涅槃的心境。 它不是有条件的 现象.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这就是这段经文教导我们的。 特别地,寂天菩萨不仅教导我们如何灭除我们自己的痛苦和证悟自己的涅槃,而且还教导我们如何证悟佛陀的涅槃。 .

A的涅槃 是通过慈悲的动机和 菩提心。 “菩提心”也可以翻译为觉醒的精神或利他的意图。 正是这种涅槃—— 的涅槃,具有这种慈悲和灭苦——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这就是寂天菩萨将在本文中教导我们的内容。

问答

观众: 你能解释一下的好处吗 提供 光?

尊者图登卓龙(VTC): 光是一种在所有佛教传统中都进行过的修行。 我想应该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 他自己。

我们为什么提供光? 特别是,我们提供光,因为光是美丽的,光象征着智慧。 就像点亮你的心灵,所以当你点亮 供品,你也在创造产生智慧的因。

我们不作 供品 给佛菩萨造正势,有时翻译为功德,但我不认为“功德”是一个很好的翻译。 更多的是我们试图创造积极的潜力或积极的能量来滋养我们的思想。 每当我们制作任何一种 提供, 佛法和 僧伽,我们创造了这种积极的潜力。 当我们特别提供光时,我们正在帮助创造产生智慧的事业,特别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因为文殊菩萨是 的智慧。

观众: 我们很好奇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与东方相比,您在西方弘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难?

职业训练局: 在不同国家教佛法很有意思,因为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想的事情也不同。

在新加坡,很多人都是在佛教中长大的。 你小时候就知道了。 你至少已经看到了一些东西,所以从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有一些接受能力。

在西方,人们一般不会这样长大,所以他们必须从头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要克服许多错误的观念。

例如,在新加坡,您可能从小就听说过重生。 也许你不完全了解它,但你听说过它。 在西方,人基本上没有听说过,所以当你教他们的时候,你必须从头开始,解释所有这些,他们必须非常深入地思考这些事情。

当然在新加坡也是如此,你需要解释什么是重生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这样人们才能正确理解它。

还有其他区别。 例如在新加坡——我几天前来这里散步时注意到了这一点——人们会在街上迎接我。 在西方,人们不知道我是修女。 他们现在开始了解长袍了。 但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长袍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你是谁。

在新加坡,当你看到有人剃了光头,穿成这样,你就知道他们已经出家了。 好吧,当我在机场等待飞往新加坡的航班时,一位女士向我走来。 她从我身边经过时看到了我,转身又回到我身边。 她在我旁边坐下,说:“哦,亲爱的,你现在正在接受化疗吗?” [笑声]

我说不。”

她说:“哦,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以防你担心,你的头发会长回来的。 你会感觉好多了,我只是想给你一些支持。”

我说:“哦,你能想到我真是太好了。 不过我现在没事。”

[笑声] 这种事情发生在西方。

观众: 你相信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叫做“创造者”,它实际上支配着我们作为人类的经验吗?

职业训练局: 没有

观众: 如果我们是创造者并且我们创造 因果报应,这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几乎没有控制权,也没有多少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控制什么?

职业训练局: 我不相信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有创造者创造了我们,那么你要问是谁创造了创造者? 如果你说没有人创造了创造者,那么创造者必须是永久的。 如果创造者是永久的,它就不能改变,这意味着它不能创造。 如果你假设宇宙中有某种初始创造者,就会出现许多逻辑谬误。 如果是别的东西创造了创造者,那么它就不再是创造者了。 如果创造者不是由其他东西创造的,那么它是永久的,所以它不能创造。

您还会遇到诸如是否有外部创作者的问题,为什么他们没有做得更好? [观众笑]我是认真的。 我记得小时候被教导说有一个创造者,我们是被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问,“好吧,为什么造物主要制造战争? 他们为什么要制造疾病? 他们为什么要制造死亡?”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好的答案。 他们说创造者创造了这些,以便我们可以学习。 我小时候回答说:“那为什么创造者一开始不把我们创造得更聪明呢? 为什么我们要受苦才能学习? 这完全没有意义!”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根本没有假设某种更伟大的创造者来支配我们的生活。 现在,当我们谈论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 意味着事物是有条件的。 我们创造因,因产生果。 因果报应 并不意味着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重复新密码: 因果报应 并不意味着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还是有选择的。 作为尊者 达赖喇嘛 说,在未来发生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

如果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就不可能有因果。 有因果,就有依赖。 存在依赖意味着当你改变一个原因或一个条件时,整个情况都会改变。 如果有缘,那么什么都不会改变,所以什么都不会有因, 条件.

观众: 我们如何应对抑郁和消极心态?

职业训练局: 当我们感到沮丧时,我们会让我们的思想陷入一个只思考非常消极的想法的循环中,我们只会螺旋式下降,下降,下降。 我认为抑郁症是一种非常不切实际的心态,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但抑郁症会阻止我们看到它们。

就像你有一整面黄色的墙,上面有一个紫色的点,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紫色的点上,说这面墙很脏。 但是整面墙都是黄色的,很漂亮。

同样,在我们的脑海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美好的事情,进展顺利,但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们。 我们挑出一些进展不顺利的事情,然后对它们大惊小怪。 我认为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是欣赏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首先,我们今天早上起床了。 这很好,不是吗? 这一天开始得很顺利。 我们有食物吃。 我们很幸运有食物,不是吗? 今天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人有很多,他们都在挨饿。 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好运才能有食物?!

我们都有朋友,不是吗? 你可能会说,“我很沮丧。 没有人爱我!”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这样做。 其实很多人喜欢我,只是我看不到而已。 我对此一无所知。 我希望人们以一种方式爱我。 对于人们应该如何爱我,我有自己的标准,“如果你爱我,你应该这样做。 你应该那样做。 你不可以用你想爱我的方式来爱我。 你必须通过相遇来爱我
我所有的标准。”

我让自己完全痛苦,感到不被爱和沮丧。 然后我开始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思想在做这件事,我说:“看。 其实关心我的人很多。 他们都以一种对他们有意义的方式关心我。 这很好,我必须睁开眼睛,欣赏他们关心我的不同方式。” 当我开始这样做并欣赏生活中发生的美好事物时,便不再有抑郁症。

当我们想到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教育和才能时,我们会看到有很多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助过我们。 这么多人对我们做了好事。 我们必须看到并欣赏它。 当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去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时,我们每天早上醒来都会看到美好的事物。

对于新闻尤其如此,因为新闻通常是关于杀戮、谋杀和所有这些事情的。 这完全不现实,因为如果你看,今天新加坡有多少人受伤? 没有那么多。 今天有多少人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 大家。

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今天得到了至少一个人的帮助吗? 我认同。 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人们一直在帮助我们。 但是媒体通过主要报道坏事来描绘出一幅非常悲观的图景。 但是当我们睁开眼睛时,我们周围有很多美好。 我们必须训练我们的心去看到他人的善良,并认识到我们是这么多善良的接受者。

奉献正能量

我想带领你一点点 冥想 和奉献精神。

首先,让我们庆幸我们今晚能够聚在一起。 想想看。 我们能来到这里一起分享佛法,真是太好了。 这不是不可思议的财富吗?

我们都创造了如此多的积极潜力或优点,这真是太好了。 今晚我们一起聆听和思考佛法,创造了如此多的善能量。

然后让我们把所有积极的潜力,所有的好能量,送到宇宙中去。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束光,从你的心中发出,向四面八方射去。 我们正在与无限空间中的所有其他生命分享我们所有的积极潜力。 因此,将你自己的善良之光、你自己的积极潜力照亮给所有其他生物。

让我们连同我们的祈祷和愿望一起发出那盏灯,希望每个人都和平地生活在自己的心中,每个人也可以彼此和平地生活。

让我们回向,让所有生病的人都能净化业力,从他们所经历的任何痛苦中解脱出来。

让我们回向,让每个人都能实现、培养和放大所有美妙的善潜能、善种、善德。

让我们奉献 的教义,纯粹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并且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最后,让我们回向,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得圆满、圆满的佛果。


  1. 注意:最后1分钟的录音不是那么清晰 

  2. 注:前5分钟录音不是很清晰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