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欣鼓舞和奉獻

歡欣鼓舞和奉獻

這個演講是在白度母冬季閉關期間進行的 舍衛城.

  • 喜樂如何增加善 因果報應
  • 記住要喜樂和奉獻的重要性
  • 三人圈

白度母閉關40:迴向與歡喜與三圈(下載)

這個演講是關於奉獻的; 上次我提到為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美德而歡欣鼓舞。

欣喜若狂

喜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我們喜樂時,我們會增加善 因果報應. 即使我們沒有做那業,通過隨喜他人的善行,我們也能創造功德。 你可以看到當我們歡喜時,我們的心變得快樂,我們的心處於善的狀態,所以你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創造功德的。

建議為自己和他人的善行而歡喜。 其他包括所有的凡夫(和小貓),但也包括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 去真正地思考世界各地每個人所創造的一切美德,並為此而欣喜若狂。 那麼也不只是現在造的功德,還有過去造的功德,未來眾生造的功德。

你可以進入一個整體 冥想 只是對有情眾生的一切善意感到欣喜:互相幫助,使 供品,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實踐 堅韌, 冥想菩提心. 想想人們正在做的所有好事。 據說當你這樣做時,如果這個人是平等的,那麼你就創造了同樣的 因果報應 他們做到了。 但是如果他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如果我們對佛菩薩和阿羅漢的功德感到高興,那麼我們就創造了他們所做的事情的一小部分。 所以這樣做是非常有利的。 它也真的幫助我們了解世界上有多少美好。 尤其是當我們為像尊者這樣的美德而歡欣鼓舞時 達賴喇嘛 以及所有已證悟的老師,然後它給了我們一個我們想要在實踐中去的方向。

奉獻

所以我們歡喜,然後我們也奉獻。 我們必須記住這兩點:喜樂和奉獻。 修行三十五佛,也叫懺悔、隨喜、迴向三堆經。 如果你讀到最後的經文,你會發現有一整節是關於喜樂的,一整節是關於奉獻的。 這真的是在強調這兩件事的重要性。

三人圈

當我們奉獻時,我們也想帶著對我們所謂的三人圈的意識去做。 三圈的意思是[1]迴向的自己,[2]所迴向的對象、功德,或者也可以是我們迴向的人——你知道眾生的證悟——然後[3 ] 奉獻自己的行動。 換句話說,所有與迴向功德有關的不同元素。 所有這些事情都是相互依賴的。 它們都不是以自身的本質固有地存在,彼此獨立。 那麼這變成了一個 冥想 緣起的緣起,這也使你觀空——因為如果這些事物相互依存而生起,那麼它們就沒有自己的內在本質。

當你想到它時,當你把我看作是奉獻的人時,似乎有一個真正的我是一個真正的奉獻者。 但是,沒有奉獻的行動,就沒有我是奉獻者。 除非有迴向的行為、迴向的功德和迴向的目標,否則我們不會成為迴向者。 同樣,除非有奉獻者和奉獻者,否則沒有奉獻的行動。

沒有對像或奉獻者,除非有奉獻的行動和奉獻者。 通過看到所有這些東西不是自行存在的,我們看到它們變成了它們相互依賴的樣子。 這樣一來,我們就看到了沒有內在存在的功德是被奉獻的。 此外,被指定為優點的東西取決於其他東西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是的? 所以沒有什麼本質上是好的,也沒有什麼本質上是壞的。 事情有好有壞,但都是依賴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同樣地,把自己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在做迴向的行為——我們需要擺脫那個想法,看到那個正在迴向的人也是公正的,你知道,依賴於所有其他部分,也依賴於他們自己的因緣,等等。 那裡也沒有具體的人在做這個動作。 沒有具體的眾生接受我們奉獻的結果。

當我們這樣做時,它就是一個完整的動作 [或 因果報應] 因為我們有動力 菩提心,我們做了行動,然後我們以對空性和緣起的理解來迴向。 它變得非常完整。 以這種方式觀照最後的空性和緣起,它可以防止我們所創造的功德被破壞。

我會停在那裡,下一次我會談論如果我們不迴向,我們將如何破壞我們的功德。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