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支與禪那

路徑的階段#132:第四聖諦

一系列的一部分 菩薩早餐角上師法會 班禪喇嘛一世洛桑確吉堅讚的文字。

  • 入初禪
  • 通過禪那進步

部分1:

部分2:

繼續談論五個 吸收因子,正如我之前所說,你壓抑五蓋(或者它們被壓抑 訪問 濃度)但 吸收因子 那時候還沒有發育完全。 當。。。的時候 吸收因子 當你進入初禪時,它已完全發展,五蓋已被壓抑。 然後,為了成功地經歷不同的禪那次第,你觀照較低定次第的過錯和較高定次序的利益。 那樣的話,你所做的就是放棄其中的某些 吸收因子實際上,它們中的一些被釋放了,通過它,心變得更微細,你能夠從定的第一階段進步到第二階段,再到第三階段,再到第四階段。 它是通過這個過程完成的,它也是一種內觀形式,實際上,它是一種世俗形式的內觀,冥想較低層次定力的過錯和較高層次定力的利益。

在第一定中,你擁有所有五禪支: 粗略的參與,微妙的參與,狂喜, 極樂, 和單點性。 那裡缺少的是所有的五蓋。

當你從初禪進入二禪時,你放下了 粗略的參與 和精緻的參與,因為那些是更粗糙的頭腦,不再需要它們了。 所以隨著定力的加深,這兩種心所會逐漸消退,然後你就會有喜, 極樂, 和單點性。 在那個階段,你也會有一種更強烈的內在靜止感,更專注於頭腦,更深刻 極樂 從濃度。

當你從第二個到第三個時,你就放下了狂喜,因為狂喜,雖然感覺很好,但有一種激動的品質,有點像在高處,像頭暈,所以他們說,我不有什麼經驗。 所以這本身就有點分散了加深 冥想. 所以從第二個到第三個,然後被提被釋放,你只剩下 極樂 和單點性。 所以在那個時候你開始擁有更多的平靜。 當然,你仍然有正念和內省意識。

身體非常幸福,隨著寧靜的一代開始發生 訪問 濃度。

然後從第三定到第四定,你釋放 極樂,因為 極樂 再次是,它提升了思想,所以它以某種方式分散了靜止的注意力。 所以 極樂 解脫了,你只剩下一境性,那時你就有了舍心。 我們通常會說,“哇,我寧願 極樂 勝於平等心。” 我們不會嗎? 但是在深度的專注狀態下,即使 極樂 可能以某種方式過度或以某種方式阻止集中的深度。 所以當它被釋放時,平等心就會變得非常非常穩定,所以 冥想 變得很深。 所以在那個時候,正念達到了一種更強烈的清淨狀態,據說心是清淨的、明亮的、無瑕疵的、沒有瑕疵的、可塑的、靈活的、穩定的,並且達到了平靜。

那是四種禪那狀態。

然後,如果你要進行無形吸收,那麼你會改變一點,因為第一個無色吸收是無限空間。 所以你可以想像你的對像是什麼 冥想 充滿了所有的空間,然後你移開你的物體,只專注於這個空間。

然後進入第二個無相是無限的意識,然後你看到有一個意識在感知空間,所以意識和空間一樣是無限的,你就住在那裡。

當你達到第三者,那是無性的基礎,你就消除了意識,你就專注於無性。

第四個叫輪迴頂峰,也就是“非分別非非分別”,那個時候的心非常精細,很難說你能不能分別事物。

但是那四種無相,雖然是更深的定境,但不利於禪修智慧,因為心太細了,太像那樣了。

[回應聽眾] 你能以你正在觀照空性的想法進入無色定嗎?

如果你能夠專注於真正的空性,非肯定的負面,當你還在禪那時,那麼我不認為你會在進入無相時失去它。 但我不認為你會 幽思 在無色禪定中如此強調空性,因為它們也太精緻了,心太精緻了,他們說它沒有那麼有益。

[回應聽眾]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有益的……。 我的意思是,菩薩圓滿了所有這些定次第,他們能夠在一剎那間進出所有這些不同的次第,所以它使心非常敏捷,非常敏捷,當然如果你一個 菩薩 如果你想化現許多身來利益眾生,這將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培養你的心的靈巧性,我認為菩薩會為了那個目的而使用那種定力。

[回應聽眾] 當你有的時候,在初禪你就有了粗細的戒律。 它們對於讓您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像上非常重要。 但是一旦你進入第二禪那,你就不再那麼需要那些了。

【答眾】可以是善所緣,也可以是中性所緣。 這 還教這個 冥想 於遍。

聽眾: 他們常說神通是定力得來的。 考慮到有八個吸收水平,這是一個相當寬泛的陳述。

尊者圖登卓龍: 他們通常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要通過第四禪修習神通,才能獲得這些神通。

不同的神奇力量——在地下行走,在水面上行走等等。 然後是可以看到其他地方的神眼。 可以聽到聲音的神耳,不同的聲音。 看到前世,自己前世的能力。 以及看到有情眾生死亡和重生的能力。 有時它們包括第六種,即所有煩惱、所有污染的毀滅智,換句話說,就是你已經證得解脫的智。

所以它讓我們知道這些專注的狀態是可能的。 他們說我們以前甚至有過它們,也曾出生在那些境界。 但由於我們還沒有 放棄,我們還沒有智慧,雖然我們已經生在那些道場,那麼之後 因果報應 用完了,再回到欲界。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