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給予的空虛

給予的空虛

一系列簡短談話的一部分,關於 食物提供祈禱 每天在 舍衛城.

  • 奉獻,讓奉獻者積累優良品質
  • 以對緣起的理解來封印我們的善行
  • 主體、對象和動作如何相互依賴
  • 為覺醒一切眾生而迴向

不知怎的,我昨天沒能完成詩句,我停在了中間。

憑藉 飲酒,願他們的煩惱、飢渴得到平息。

我已經解釋過了。

願他們具足布施等善德,無病無渴往生。

奉獻給我們食物和必需品的人,使他們具有慷慨等良好品質。 慷慨就是一個例子。 道德準則, 堅韌, 另一個 波羅蜜多 也是很好的品質。 愛、慈悲、寬容、寬恕,所有這些。 所以獻給這些人,他們憑藉自己的 對我們來說,願他們在今生,當然在來世擁有所有這些美好的品質。 願他們無病無渴地投生。

疾病可能意味著身體不適,口渴可能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水喝。 但疾病也可能意味著精神疾病。 這可能意味著被苦難壓倒。 你知道,當你生病時 憤怒,貪得病,煩惱太多,基本上,你的心被折磨了。 口渴,再次意味著 , 想要, 執著,需要,不斷地不滿足。 因此,由於他們慷慨地滿足了我們這一生的物質需求,他們可能會在來生的身體、精神等方面得到滿足和滿足。

下一節:

施與者、受者、慷慨之舉,不視為真實存在。 通過公正地給予,願恩人達到完美。

這就是我們昨晚在教法中所說的。 當我們奉獻時(這整個系列的詩句都是我們在吃完飯後做的奉獻詩句)據說你用空虛封印了它。 “密封它”是指你將整個事物視為空無一物的內在存在。 它怎麼空著? 因為整個過程都是緣起。 它取決於什麼? 有施動者(給予的人),有對象(接受的人……。或者你也可以說是給予的食物或必需品。)和慷慨的行為(給予的行為)。 所有這些都相互依賴。

這是一個相當 冥想 因為當我們看到慷慨的情況時,我們通常會覺得,好吧,那裡的捐贈者正在做他們自己的事情。 收件人也在這裡獨立。 給予的行為是某種明確定義的東西。 您只需將這三個粘在一起,就像您將三個便利貼放在一起一樣。

事實上,沒有接受者,沒有給予的行為和禮物,給予者就不會成為給予者。 沒有給予者、行動和禮物,接受者就不會成為接受者。 如果沒有接受者、禮物和給予者,行動就不會成為行動(給予某物)。 所有這些東西甚至都沒有達到它們本來的存在……這樣說吧。 它們獲得了它們的傳統存在,成為那些相互依賴的東西。 它們不是作為碰巧在太空中碰撞的獨立事物而存在的。 因此,無論您站在哪一邊,無論您是給予方還是接受方,這都是一種非常好的表達慷慨的方式。 我們不認為這些事物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們相互依賴。

“布施不偏不倚,願施主圓滿。” 這裡的“平等”也可譯為“舍”,意思是一切平等,沒有本性存在。 通過公正地給予,認識到給予者、禮物、行動、接受者,所有事物在空虛中都是平等的。 這就是“公正”的意思。 “願施主圓滿。” 完全覺醒的圓滿來自空性的了悟。 我們通過將空性應用到我們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來培養對空性的了悟,因為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總是有一個施動者、一個目標和一個行動。

“公正”的另一個意思,這裡的一個側面意思是,在 當人們會邀請僧人到他們家供養時 僧伽-dana,他們來的時候提供一頓飯。 有時他們當然不能餵飽整個 僧伽 所以他們會邀請兩個,或者三個,或者五個,或者十個 僧伽 會員來。 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無法選擇他們想來的人。 他們將邀請 僧伽 然後根據聖職順序,無論他們要求多少人都會接受這個邀請。 如果收到另一個邀請,那麼下一組人就會按照聖職順序離開。 這是一視同仁而不是偏袒的做法。 看到他們在努力保持自己的地位方面都是平等的 戒律 試著練習,所以不要說,“哦,好吧,我想要真正有趣的 修道院的 來是因為他真的是一種氣體,並且會進行很棒的佛法開示。” 管他呢。 沒有,但是你對出家人有一種平等的感覺。

這里特別講的是空性中的一切平等。 但這是一種側面意義。

以布施之力,願利益眾生成佛;以布施,願一切前勝者未解脫之眾生,皆得解脫。

憑藉所有創造的人的慷慨力量 供品 願他們成佛利益眾生。 我們回到我們的 菩提心 發心,願它圓滿,不僅是我們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而且施主和布施者也通過他們布施的力量成佛,因為他們創造瞭如此巨大的功德,而這些功德已被對空性的理解。 因此,願所有這些功德都迴向於我們自己和他人的完全覺醒。

這是另一個例子,不僅迴向我的覺醒或我的良好品質的發展,而且迴向其他人的良好品質,讓他們在道上進步並成佛。 這與我們昨晚在 珍貴的花環.

然後,“願所有未被先前征服者解脫的眾生解脫。” 在我們之前已經有無數的解脫和圓滿覺醒的眾生,我們還在這裡,因為我們喜歡去海邊,我們喜歡爬山,我們是工作狂,我們酗酒吸毒而且,你知道,自無始以來,我們所有的分心都在提升。 所以所有和我們一樣的眾生,以及那些比我們更不幸的眾生,因為他們連寶貴的人身都沒有,願所有這些沒有被過去的征服者解脫的眾生,願他們獲得解脫和正覺。

你在這裡採取了一個簡單的行動,即提供食物,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行為,不是嗎? 無論您信教還是不信教,每個人都會分享食物。 或多或少。 有時宗教人士不與其他宗教的人分享食物。 這真的有點奇怪,因為宗教應該真正團結人們而不是分離他們。 但總的來說,在大多數人中,我們分享食物,因為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東西。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我們每天吃幾次,我們用它來創造不可思議的功德,產生對緣起和空性的理解,培養一種覺知感念其他眾生的仁慈,並為他們的福祉祈禱和發願,而不僅僅是為了今生。 因為這一生來得快去得也快。 但是祈禱和發願,以便他們能夠有良好的重生,在那裡他們可以修行和獲得證悟並變得完全覺醒。

這種事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做一個很平常的小事,它可以作為積累非常大的功德和智慧的基礎。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