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懷著感恩的心情吃飯

懷著感恩的心情吃飯

受學生提問啟發,對 飯前五思 每天午飯前誦讀的中國佛教傳統 舍衛城.

  • 對沉思翻譯中細微變化的解釋
  • 準備我們的思想吃飯的重要性
  • 意識到那些為我們提供食物的人的善意
  • 布施的重要性,以創造來世有食物的因緣

談論食物和吃,當然,準備我們吃東西的心態和吃飯時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我談到了我們應該有的動機,特別談到了我們從中國佛教傳統中所做的五種冥想中的第四種和第五種。 我今天要回去,從第一開始,因為這真的讓我們對食物的一般態度做好了準備。

我們在修道院的做法是這樣寫的:

我考慮所有的原因和 條件 以及我獲得這種食物的其他人的善意。

我在中文版的基礎上稍微改動了這個。 中文版不包括“他人之善”,只談起因和 條件 接收食物。 我添加了“他人的善意”,因為對我來說,當你吃東西時,很明顯的一件大事就是食物來自別人。

在修道院,我們的食物來自為修道院帶來食物的人們的慷慨。 此外,即使您是外行(對於我們在修道院的我們而言),食物也是由其他人種植的。 它由他人種植、運輸、收穫、加工(或不加工)。 我們獲得食物的整個方式都依賴於他人。 即使有些食物來自我們的花園,你在家裡種植,除非你是獲得種子的人,是種植種子的人,照料花園並做了一切,除了它來自其他。 我們通常購買種子,其他人幫助我們打理花園,等等。 尤其是吃肉的人,我們在修道院不這樣做,但是其他人的善意……。 天哪,眾生為你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付出了他們的全部生命。 所以我認為真正檢查這一點並對那些存在懷有感激之情是明智的,因為我不了解你,但我不會太熱衷於……。 當我是 菩薩 我很樂意提供我的 身體 為了別人的午餐,但現在我想,我不知道我已經準備好這樣做了。

真為別人的善意著想。 然後,想想原因和 條件. 在這裡,我們可以考慮 因果報應 我們創造了這樣的食物,現在我們有食物可以提供給 三顆寶石. 我們如何創建 因果報應 甚至有食物? 這是通過慷慨,通過與他人分享食物,通過慷慨。

在發達國家,我們傾向於認為餐桌上的食物是理所當然的。 它不應該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這取決於許多原因和 條件 在運輸和方便方面發揮這一生 訪問 食物和沒有戰爭。 這取決於我們通過先前的布施行為創造了事業,以接受食物。

這也讓我們問一個問題:“我這一生有多慷慨? 我是否繼續創造來世有食物的事業?” 這只是看最低限度的來世,甚至不去想創造解脫和圓滿覺悟的功德,而只是想來生吃喝的功德。 真的要考慮一下。

我不了解你,但當我想到這一點時,我對食物的吝嗇真的浮出水面。 當我乘坐印度火車時,我並不一定那麼熱衷於與他人分享我擁有的少量食物。 或者當我得到某種我喜歡的食物時,不與他人分享,而是與他人分享我不喜歡的食物,希望他們喜歡。 因為我經常為它辯護:“嗯,其他人的口味不同,所以他們可能會喜歡這種東西。” 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吝嗇和 以自我為中心. 好好看看那種事情,並創造原因和 條件 能夠接收食物。

我思考自己的修行,不斷嘗試改進它。

這個也是我從原來的中文改過來的。 中文原文大意是“我會檢查我的修行,看我是否值得吃”,意思是“我是否保持我的 戒律 並儘我的本分,以便我值得其他提供食物的人慷慨解囊?” 但因為它談到“值得”吃這種食物,我知道對於西方人來說,這種語言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按鈕。 所以我想這條線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提高我們的實踐,不是嗎? 真問,我的修行就夠了,對得起施主的 給我食物,然後你想出,“好吧,我想提高我的修行,讓我變得更有價值。” 所以我把它放在積極的位置,而不是原來的樣子,因為不同文化中思想的工作方式不同。 因為我認為對於很多人來說,特別是如果人們有飲食失調,那麼就會想到“值得”吃……。 或者,如果人們對自尊心有很多問題,那麼考慮“值得”這個詞是一個非常緊湊的詞。 所以我寧願把它排除在外。

關鍵是我們應該努力不斷地提高我們的修行,而不是自滿,“是的,有食物,所以我所做的已經足夠好了,就這樣吧。” 但是要嘗試改進我們的實踐。

沿著這條線,在巴利語經典中,它談到了四個接受 供品 的必需品。 必需品可以是食物或住所、衣服和藥品。

  1. 那些不保留自己的 戒律 還好收到 供品 就像小偷一樣,得到不屬於他們的東西。
  2. 那些保持他們的 戒律 但是還沒有證悟,他們正在努力,他們就像借食物的債務人,等等,這些東西滋養了他們,以便他們最終能夠獲得證悟。
  3. 入流者、曾歸者、不歸者,就像是繼承了遺產的人一樣,還不是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證悟了空性,佛陀或解脫的大“果”就在眼前,所以他們重新分享他們的遺產。
  4. 像主人一樣吃食物的人,是證得阿羅漢或成佛的人,因為他們已經圓滿了道,是完全配得上食物的人。

我想我們這裡也包括八、九、十層次的菩薩。 但這有助於我們看到我們有義務自願選擇保持我們的 戒律,但我們不應該驕傲地表示,“嗯,我是 箴言 持有人,所以是的,你應該給我食物。” 但要明白,我們就像一個借糧的債務人,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好好修行,獲得成就。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