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賴

相互依賴

一系列的一部分 菩薩早餐角 在 2009 年 2010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的綠度母冬季閉關期間進行的會談。

  • 事物如何相互依存而產生
  • “積極”和“消極”行動如何根據它們帶來的結果來標記
  • 部分如何依賴於整體,以及整體如何依賴於部分

綠度母閉關062:相互依存(下載)

部分1

部分2

之前,我說過有幾種表現依賴的方式。 一個是三個層次的理解:因果依賴、部分依賴和依賴指定。 尊者談論它的方式,當我們在賓夕法尼亞州時,他就是這樣教導它的。 他說有兩個層次:因果依賴和依賴指定。 然後在從屬名稱中,有他所謂的相互依賴和對術語和概念的依賴。 對術語和概念的依賴與我們之前討論的幾乎相同,但是相互依賴(再次,它是一種依賴指定的形式),實際上是在強調事物如何相互依賴。

尊者說,如果我們從因果依賴的角度來看種子和新芽,種子會導致新芽。 依賴是單向的,從種子到萌芽。 但是如果你從相互依賴的角度來看種子和芽的關係,那麼種子和芽的關係就變成了種子,芽和種子的關係變成了芽。 換句話說,依賴是雙向的。 如果沒有能夠由那個原因產生的結果,你就不可能有一個原因。 如果沒有能夠產生結果的原因,你就不可能有結果。 這兩件事是:相互關係中的因果關係。 他說這不僅僅是因果關係的標籤。 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一點:它們在相互關係中被稱為因果關係。 然而,因為他們的實體,或者他們所指的東西,他們的身份也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把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不僅僅是種子叫因,萌芽叫果。 但就像天生的種子和天生的芽一樣。 這個指定的基礎並沒有真正成為種子,配得上種子這個名字,除非有可能產生結果——除非存在與它相關的結果的可能性。 沒有種子,這裡的這件事實際上並沒有被貼上萌芽的標籤,或者成為結果。 換句話說,並不是每件事都有其固有的其他身份。 並且只是因果部分被標記為彼此的關係。

他們也舉了例子,當然,像長的和短的,高的和小的。 在美國,我被認為是做空的。 我去新加坡,我是個巨人。 這些種類的東西,這麼多種類的東西,是相互依存的。 我認為我們談論的方式 因果報應,同樣,為什麼某事被稱為建設性行動? 這是因為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建設性的行動。 這 看著結果,說:“哦,我們將導致這種結果的事物的名稱稱為建設性的。” 當有痛苦和痛苦時,他說:“哦,我們會稱那個破壞者的名字。” 建設性和破壞性 因果報應 他們的名字與他們產生的結果有關。 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思考道德因果關係的方式,而不是你在其他一些系統中得到的; 有一種外部力量決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然後你會因此受到懲罰和獎勵。 在那種思路中,這就是依賴斷言,“你這樣做,你得到那個。” 在佛教中,這種關係是“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根據這種結果來標記原因。

當我們想到這一點時,這就是它真正改變我們想法的地方。 這樣就不是“我會好起來的,所以我不會受到懲罰”。 或者,“我會做得很好,所以我會得到獎勵。” 現在我們真正明白了,“好吧,這就是那種結果,這被稱為否定,因為它產生的結果。 我不喜歡這樣的結果,所以我不會創造原因。” 這使我們完全擺脫了這種獎懲模式,這種模式通常在其方式上非常有限,或者感覺非常局限。 當我們從結果的角度來看待它時,它就會變成一種感覺,“我想要幸福,因此我要做能帶來幸福的事情。 我不想受苦,因此我不會去做那些帶來痛苦的事情。”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聽眾: 今年冬天我一直在想的關於佛法皈依的一件事是,讓外在的人讓這一切發揮作用。 我發現如果這是我想要體驗的那種結果,我有決定權,我有權力決定我想要創造什麼原因,而不是總是覺得我在任憑擺佈,這真的是一種力量我什至不明白的東西。

尊者圖登卓龍(VTC): 正確的。 所以,你是說這個觀點實際上賦予了你力量,因為你可以選擇為你想要體驗的東西創造原因。 沒有其他人把事情扔出去。

聽眾: 我的想法與此相同。 那時候太流暢了。 它是如此流暢,因為你可以接受大多數人認為是負面問題的東西,比如生病了,而且因為 心靈訓練 改變它,它就不是痛苦或負面的。”

職業訓練局: 對,是的。 所以這種流動性,當你生病時,你可以接受和給予,然後說,“這是一件好事。” 然後它在我們自己的腦海中變成那樣。

聽眾: 零件和對零件的依賴在該方案中的什麼位置?

職業訓練局: 我也有過同樣的問題。 我問土登金巴這件事,他說它符合這個從屬命題之一。 在這裡它更進一步,因為當您只考慮第一個系統中的部分依賴時,它是整體依賴於部分。 但是,當您根據從屬名稱來考慮它時,則部分取決於整體。 換句話說,除非有汽車,或者有汽車的潛力,否則某物不會成為汽車零件。 這不僅僅是因為汽車取決於製造它的零件。 但是,除非有汽車,否則汽車零件不是汽車零件。 這並不意味著當汽車零件在商店裡時,那裡只有一堆輪子,它們不是汽車零件,因為那時它們還不是實際汽車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因為有可能用它們製造汽車,它們成為汽車零件。 所以這件事是雙向的。

我認為以這種方式看待社會角色也很有趣。 有時我們認為角色是天生存在的。 “我是跟隨者,這是領導者。” “我是僱員,這是雇主。” 我們把這些角色和社會事物搞得很僵化,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依存的。 除非有僱員,否則雇主不是雇主。 除非有雇主,否則僱員不是僱員。

這在 Aryadeva 中很有趣,在他的 四百節. 他談到領導者不要傲慢,因為他們需要意識到他們只是領導者,因為其他人恰好是追隨者。 在他們的位置上,沒有任何東西使他們與眾不同,或者這個,那個,或者其他的東西。 有社會關係。 因為你有社會關係的兩個組成部分,並且每個組成部分都有不同的定義,所以它們相互依賴。 這兩種社會關係都不是天生存在的。

您可以在多種組織中看到這一點。 在某些人的關係中,某人可能是領導者,但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可能是追隨者。 人們只是根據玩遊戲的其他人來建立他們的關係,但這些都不是具體的。 他們都完全相互依賴。 再一次,我認為考慮這一點很有幫助,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會把人們放在非常具體的位置上然後說,“哦,他們就是這樣; 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就是這個。” 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情況存在,它們以這種方式存在於我的關係中。 在與他們的關係中,我以某種社會角色存在。 就像父母和孩子:沒有孩子就沒有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孩子。 它們相互依賴。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社會角色,但他們非常依賴。

這樣的想法減少了我們與不同社會角色的人相處的很多焦慮,因為我們意識到整個事情都是依賴的,而且整個事情都沒有具體的東西。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