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自我只是被貼上標籤的現象

自我只是被貼上標籤的現象

宗喀巴大師系列講座的一部分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從 2002 年到 2007 年在美國各地提供。 這次演講是在 雲山靜修中心 在華盛頓的城堡岩。

  • 空性和緣起
  • 如何理解正確的觀點
  • 心靈的具體化傾向
  • 看看事物是如何僅僅被估算的

空性,第 5 部分:自我作為一種僅僅被標記的現象(下載)

動機

讓我們培養我們的動力。 當我們開始修行我們的佛法 意見 變化,因此我們與他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 我們以前可能從中獲得很多樂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並不那麼有趣,或者我們開始克制我們以前做過的某些行為,因為我們了解可怕的後果。

我們周圍的人會欣賞其中一些變化。 但其他人會發現其中一些變化非常令人費解。 當我們開始注意我們的行為並考慮後果、業力結果並因此採取不同的行動時,有時我們周圍的人會認為我們有點奇怪。 當我們開始覺得在輪迴中找不到快樂,或者這裡的快樂是廉價的、低級的快樂時,我們的老朋友和社會上的其他人往往會認為我們走得太遠了,我們太極端了。

當你開始真正熟悉佛法,加深對輪迴和涅槃可能性的理解時——我們必須真正放棄試圖取悅他人,放棄試圖融入,放棄試圖得到人們喜歡我們,放棄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放棄想要歸屬感。 因為當我們執著於所有這些東西,尋求他人的認可,尋求周圍一群世俗人的安全感時,我們就會被我們的束縛 附件. 我們將釋放我們對佛法的理解,以支持對他人採取世俗的觀點,這樣我們才能融入、歸屬並擁有理解我們的人。 那是通往苦難的道路。

這就是我們的佛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們了解我們正在努力培養的見地、行為。 他們明白這比世人的所有幻覺更現實,更有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深深地皈依 , 佛法和 僧伽. 看到我們試圖訓練自己的心的這些同樣的洞見是解放他們的心並使他們成為聖者的洞見。

有趣的是,當我們放棄嘗試歸屬感,嘗試讓人們認可我們並愛我們時,當我們放棄關心他們的想法時,我們就可以真正開始愛他們。 在那一刻,當我們不再討人喜歡時,我們實際上可以開始愛別人。 我們實際上可以開始對他們產生真正的同情。 我們不必害怕放棄 附件 因為發生的事情是我們實際上感覺與他人的聯繫更加緊密,但是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種有需要的方式。

在這種真誠的愛和慈悲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發展 菩提心 心並完全相信為了他們的利益而證悟的可能性——因此對我們的生活有強烈的意義和目的感,知道無論需要多長時間,甚至是億萬年,我們都在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這將帶來為我們自己和他人帶來奇妙的結果。 產生那種動力。

在證悟空性之前,對緣起的理解是什麼?

我正在閱讀,昨天我找到了自己問題的答案。 我會把我的發現讀給你聽。 記住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這節經文中:“看到一切事物無誤因果的人 現象 在輪迴和超越中,並摧毀對其固有存在的所有錯誤感知……”-為什麼要看到所有事物的因果關係 現象 緣起的層次是實現空性所必需的嗎? 記得我問過嗎? 我和你分享了我的問題。 你看,在較低的哲學教義中發生的事情是他們使用緣起作為證明固有存在的理由。 他們說事物是因緣而存在的。 如果事物存在,它們必然存在,因為如果它們不存在,它們就根本不存在。 他們不想虛無主義,認為事物根本不存在,所以它們必然存在。 這是較低的哲學教義學派的觀點。

雖然他們否定了某些層次的 錯誤的看法就像我說的,靈魂或自給自足、實質上存在的觀點的我,他們仍然抓住了那裡的一些真實存在。 所以在三段論中,“所有 現象 輪迴和涅槃是空的,因為它們是緣起的。 他們不理解這一點,事實上他們理解的恰恰相反。 他們認為,如果事物是​​因緣而生的,那麼它們必然存在。

一些非佛教教義不理解蘊涵[這裡的蘊涵一詞我與尊者 Chodron 澄清。 它有時被稱為“協議”,但更恰當地稱為“主體在原因中的存在”],“所有 現象 輪迴與涅槃是緣起。” 有些人不明白這一點。 例如,如果你相信造物主,那麼宇宙中的一切都不是獨立產生的,因為上帝不是獨立產生的。 上帝是一個獨立的、絕對的創造者。 對於某些哲學系統,只是他們不理解的三段論的蘊涵。 那些通常是非佛教學校。 對於佛教宗派,他們不了解如果它是緣起則它一定是空的這一普遍存在。

在這三個緣起層次中,實際上是了解事物是由因和 條件 並且它們依賴於部分,這足以理解它們是空的。 實際上,當你了悟空性之後,就是你了悟微細緣起的時候。 這就是事物實際存在的方式——它們是通過被術語和概念標記而存在的。

讓我讀一下這一段,它來自一份未經檢查的手稿,所以我可能會在兩年後告訴你這一切都是錯誤的,但到目前為止:“雖然空性和緣起是同義詞,(即它們到達同一點。)......這並不意味著當我們理解其中一個時,我們會自動理解另一個。 實現這些是有順序的。 首先我們了解粗緣起,即事物因緣而存在 條件. (那是粗略的緣起。) 以這個為理由,例如芽是空的,因為它是緣起,我們證悟空性。 證悟空性後,我們會證悟微細的緣起,也就是事物只是被心所灌注而存在。 只有先了悟空性,才能完全了解 現象 依依,依依依存,依依存有的深意,才真正了悟,物雖是空,卻仍顯存。”

這實際上適用於我們所處的經文之後的幾節經文,但我發現它非常有幫助。 我只是希望這是對的。 我們會知道的。

[此手稿後來經核對,此部分改寫如下:“了解緣起對抵消無明至關重要,因為微細緣起與空性是同點。 雖然空性和緣起是同義詞,但當我們理解其中一個時,我們不會自動理解另一個。 有一個先理解,然後實現這些的順序。 我們首先考慮因果關係。 了解這一點會鼓勵我們通過觀照相互依存和部分依存來更深入地探究空性,從而了解無常和常時的空性 現象. 反過來,這會導致對從屬指定的理解。 我們明白,雖然我依因而存在,依其部分而存在,但它作為一個人的身份和存在取決於它被思想和語言貼上標籤。”

“對因果關係和相互依賴的沉思帶來了 推理實現 的空虛。 對思想和語言的依賴的實現發生在 推理實現 的空虛。 同樣,空性的實現先於對事物如何出現而不是如何存在的理解。 由於無明的潛伏期,除阿利耶之外的一切眾生心 空性的冥想平衡, 現象 似乎天生就存在,儘管它們並不存在。 一旦我們認識到它們微妙的世俗本質——它們的存在依賴於僅僅被思想和語言標記——我們就會理解它們雖然是空的,但它們仍然出現和存在——儘管是錯誤的。 因為這個證悟是在證悟空性之後發生的,所以在禪修空性之前,必須對世俗真理有堅定的理解,以防止虛無主義。”]

為什麼要專注於駁斥錯誤觀點?

空性很難了悟。 有很多死胡同我們可以走下去,很多 錯誤的看法 我們可以擁有。 有人在便條上寫給我的其中一個問題是:“ 告誡我們不要為了哲學辯論而進行哲學辯論,並告誡我們不要進行形而上學的推測。” 事實上,有十四個問題 當人們問他們時,拒絕回答。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從固有存在的角度給出的,所以無論你怎麼回答,都沒有正確的答案。 問題繼續,“討論所有這些事情並深入了解所有這些哲學真的很重要嗎?” 好吧,當你看到我們有多少 錯誤的看法 是。 即使在當時 這發生了。 巴利佳能中有一些經文 講的,忘記了多少,是六十二或六十四 錯誤的看法,還有更多——他一直在詳細闡述所有這些 錯誤的看法 他那個時代的人。 我們讀了這些 錯誤的看法 然後想,“他們真的錯了! 怎麼會有人相信?” 但後來我們有了我們新發明的 錯誤的看法 我們相信。

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反駁別人的 錯誤的看法 當他還活著的時候。 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有這些後天的煩惱、後天的無明、後天的其中之一 錯誤的看法 (這些是你從今生聽到錯誤的哲學或心理學得到的),如果你有其中之一併堅持下去? 然後它會阻止你理解正確的見地——甚至是在理智上理解正確的見地。 如果你不能在理智上理解正確的觀點,你將如何 幽思 把你的思想從阻礙你直接看到它的心理形像中解放出來——因為你甚至沒有正確的看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非常重要。 它幫助我們將思想從粗俗中解放出來 錯誤的看法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理解空性。

請記住,空性不僅僅是閉上眼睛說:“哦,一切都是空的。” 空不是你支票賬戶的空,也不是你肚子裡的空,那不是空的意思。 我們不只是閉上眼睛,清空腦海中的所有想法。 那不是空性的證悟。 事實上,傑仁波切花了這麼長時間、這麼多頁來駁斥這樣一種觀點,即簡單地清空思想是證悟空性,簡單地停止概念化和散亂的思想是證悟空性。 這在藏傳佛教中一直存在。

如果有人已經達到三摩地並且沒有太多的妄想,心很平靜,他們會想:“哦,我已經證悟了涅槃。”這是很容易的。 這是一個很容易掉入的陷阱; 尤其是如果你有某種哲學說:“哦,是的,所有那些抓住固有存在的概念。 停止思考,讓你的心平靜下來。 就是這樣,這就是你所要做的。” 那是 任何監管機構都不批准 它。 這是因為執著的無明,就像我們一直在談論的那樣,執著於事物的真實存在。

我們要擺脫它的唯一方法是向我們自己證明,並以直接的感知赤裸裸地看到,無明所掌握的真實並不存在。 直到我們能夠在非常微妙的層面上真正理解我們所持有的實相是一種完全的幻覺,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那個微妙的無明就會一直在那裡抓住真實的存在。 我們可能有完美的三摩地,非常平靜的心,什麼都不去想——但是在死亡的時候,構建的自我正在溶解,就會有執著。 將會抓住一個我,抓住一個 身體,抓在心裡。 這將使 因果報應 成熟並把我們扔進另一個重生。 這就是為什麼大師們真的一再強調擁有正見空性是多麼的重要。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 幽思 錯誤的看法 我們得到冥想的結果 錯誤的看法——這是更多的輪迴。

具象化的心

我們的頭腦有一種將一切物化的傾向。 當我們來回討論時,我們可以看到,“好吧,如果它是空的,那麼什麼都沒有。 所以一定有什麼東西在那裡。 是的,一定有某種東西必須是真正的我——否則你可以叫我任何東西。” 我們可以在我們的討論中看到,我們一直在思考大腦是如何本能地想要具體化和把握的。 除非我們已經發展出某種智慧來充實無知的所有這些偷偷摸摸的方式,否則我們很容易成為其中一種的犧牲品。

我記得格西索南仁欽在教導我們空性時解釋了一些事情。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月稱和其他大師花費大量時間來反駁Samkhya哲學教義體系。 Samkhyas 是一些古老的印度教義學校。 我們獲得了 Samkhya 哲學速成課程,以便我們可以反駁它。 當我們學習這門 Samkhya 哲學速成課程時,我們都在摸不著頭腦,“誰會相信這個? 太詭異了,誰信?” 格西拉對我們說:“這些人不是傻子! 如果他們的一位老師走進來給你講課,你會開始相信他,因為你太無知了。” 這是非常謙卑的,但我認為他是對的。 我這麼說是因為你看到人們,他們開始進入佛法,然後他們聽到一些其他的哲學——一些東西,然後“boing”,他們就走了。

有一個人實際上是我的好朋友(現在仍然是我的好朋友),他是 DFF [西雅圖佛法友誼基金會] 的早期成員。 多年來,她修行佛法,皈依非常牢固。 也許在 1994 年,或者 93 年,我去了亞洲一個月,然後我回來了,她已經成為一名天主教徒。 她甚至沒有被培養成天主教徒。 但她去了一個修道院,她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 一些 因果報應 那是在那裡,沒有人知道在那裡,剛剛成熟,她現在實際上是一個加爾默羅修女。 我們仍然保持聯繫,我們仍然是好朋友。 天主教修女和佛教修女彼此非常了解,不是在上帝之類的問題上,而是在其他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上。 我參加了很多天主教-佛教對話,我發現它們非常精彩。 事實上,就在上週末,一些住在修道院附近的加爾默羅修女來到了修道院。 我們有很好的聯繫。

我要切線了。 我想說的是這很重要,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具體化傾向。 如果某人是一位非常有技巧的演講者,當我們自己的智慧非常薄弱時,他們可以說服我們相信任何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研究所有這些東西。

佛教的唯我觀

我今天想談一點,從昨天開始。 我們在談論估算,看看事物是如何被估算的。 語言如何成為慣例,但我們傾向於真正將它們具體化。 當我們說“我種了一棵樹”時,我們如何給原因起一個結果的名稱,而實際上我們沒有種一棵樹。 癌症是否存在於歷史上症狀存在但癌症一詞不存在的時期? 我們討論的所有這些事情。 這有點符合你們中的一些人所問的問題,“從生活到生活的過程是什麼?”

一位僧人走向一尊透明的佛像。

生生世世的,只是被貼上標籤的我,是你分析時找不到的。 (攝影者 Hartwig HKD)

你會喜歡這個關於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以及攜帶 因果報應 從生活到生活。 答案是單純的我——單純的我——單純的,單純的,單純的我。這意味著僅僅被標記的我。這意味著僅僅被標記而存在的東西,當你分析時你找不到。 所以如果你開始說,“這僅僅是我嗎?” 這就是重點。 你無法確定它是什麼。 因為我不是 身體,我不是頭腦,所以沒有內在存在的、可找到的我。但我們仍然說,“我坐在這裡聽”或“我坐在這裡說話”或“我要去晚餐。” 我們總是用我這個詞,不是嗎?

儘管 用了我這個詞。如果 使用“我”這個詞,是否意味著絕對沒有任何一種“我”存在? 不,沒有 本來就存在的 我——但是當你否定固有的存在時,剩下的只是被標記的存在,約定俗成的存在。 當你否定真正存在的我,它從未存在過——或者換一種說法,當我們終於意識到從未存在過的東西從未存在過。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存在的——它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的東西。 這意味著當你搜索它時它是找不到的。 你無法確定它,因為它只是一個標籤,依賴於任何特定時刻發生的聚合。 它是一個僅僅被貼上標籤的“我”,它依賴於在任何特定時刻發生的任何蘊、心蘊和物質蘊而被貼上標籤。

聚合是不斷變化的。 這 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每時每刻生起滅去,同時生起滅去——沒有什麼是靜止的、永恆的 身體. 如果您上週沒有註意到這一點,那麼您的思想也會一直在變化! 時時刻刻,沒有什麼是靜態的,你可以抓住。 所以這是不斷變化的 身體,這種不斷變化的思想,並依賴於那些,在彼此的關係中發揮作用,我們給了我標籤。那是唯一存在的我。 那就是攜帶 因果報應.

被發現的後果是什麼?

你會說,“但如果找不到它,它怎麼能攜帶 因果報應? 好吧,如果它 is 可發現它怎麼能攜帶 因果報應? 因為如果它是可找到的並且它本質上存在,那就意味著它不依賴於任何其他東西而存在。 如果它不依賴於任何其他東西而存在,則意味著它是靜態的和永久的,不能改變。 如果它不能改變,它是如何創造的 因果報應 開始? 創造 因果報應 暗示自我改變了,自我行動了。 如果自我是靜止的,它怎麼能從一個生命到另一個生命發生變化呢? 一旦你的想法是,“如果它找不到,它怎麼能承載 因果報應?” 問問自己,“如果 is 可尋,它怎麼能攜帶 因果報應?“

任何時候,心開始說:“好吧,如果它不可找到,它就不可能存在,”說,“如果它是可找到的,它怎麼可能存在?” 因為如果你能找到任何獨立於其他一切而存在的東西,那麼它就是它自己的絕對、獨立、不相關的現實——這意味著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影響它。 如果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影響它,那麼它就不會與其他任何東西相關聯。 它不能改變。 它不能行動。 它無法運行。 任何本來就存在的東西,都是死胡同,什麼也做不了。 這就是為什麼事物必須是空的。

僅根據指定的基礎貼上標籤

這就是僅僅根據在任何特定時間發生的指定基礎而被標記的事情。 這 身體 心也被依附指定。 不要認為它們天生就存在。 它們的存在就像依賴它們而被指定的我一樣難以找到。

我認為有時一個例子更容易——以西雅圖為例。 當我們說西雅圖時,我們會想到某個固定的城市,不是嗎? 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些本來就存在的固定城市。 這是西雅圖。 也許你會得到太空針塔和其他一些東西,這就是西雅圖。 回到地震前。 地震發生在哪一年? 是什麼時候,1906 年還是什麼時候? 無論如何,在地震之前——如果你去過西雅圖市中心,你可以去看看這座城市沉沒,他們在上面建造了新城市。 西雅圖在那次地震之前就已經存在。 西雅圖現在存在。 他們是同一個西雅圖嗎? 不。即使是昨天的西雅圖和今天的西雅圖,它們是一樣的嗎? 不。從昨天開始,建築物發生了變化; 從昨天起,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發生了變化。 每天都有一個全新的名稱基礎。 推定的標籤,根據指定的基礎指定的標籤恰好是同一個標籤。 自從有人第一次以西雅圖酋長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以來,它一直是同一個。 所以標籤保持不變,但標籤的基礎卻時時刻刻發生了變化。 你和我在一起嗎?

我們的也一樣 身體. 我們說,“我的 身體。” 你看著一張嬰兒照片,然後說“那是我”,不是嗎? “那是我,那是我的 身體身體 你說的是我的 身體 當你兩個月大的時候,是一樣的嗎 身體 你現在有嗎? 不。標籤是一樣的,我們仍然說,“我的 身體” 標籤相同,但該標籤的名稱基礎完全改變了。 事實上,作為先前指定基礎的一部分的所有內容都已不復存在。 所有這些細胞,因為它是什麼,每七年我們的所有細胞 身體 雪泥並有新的?

聽眾: 除了骨髓。

尊者圖登卓龍: 除了骨髓? 但這些細胞也在不斷變化。 電子,一切都在呼嘯而過。 一切都完全不同了。 指定的基礎是完全不同的。 沒有什麼是相同的,但標籤是相同的。 你知道當我們第一次想到西雅圖時,我們是如何將它想像成某個固定的固有存在的城市嗎? 但是,當我們開始觸及表面時,我們會發現,“哇,這只是一個名稱,它是根據這種一直在變化的指定基礎給出的。” 這與我們的方式相同 身體. 我們所說的“我的 身體”——它是相同的標籤,但指定的基礎不斷變化。

當你想到從一個生命到另一個生命的事情時,我們有這個標籤我,純粹的我。

聽眾: 西雅圖? 我的意思是,它會像西雅圖一樣,只是一個小鎮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我喜歡西雅圖或喜歡我的 身體——被標記的對象。 我們有這個標籤我,前世是我,來世是我。 但是 I 的指定基礎從一個生命到另一個生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實際上它從一個時刻到下一個時刻都在變化。

我們標記為 I。當你看到那張嬰兒照片時,我們會說,“那是我。” 我們曾經在 DFF 做過這件事。 我們帶來了我們的嬰兒照片,我們現在嘗試將嬰兒與人匹配。 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指定的基礎完全不同。 我的標籤,朱莉或喬丹或彼得的標籤,你們中的一些人當時在那裡,標籤是一樣的,但基礎不同。

即使在一個生活中發生。 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基礎。 我爸說他和我媽一起去參加她的第 50 次高中同學會,他們把所有高中生的照片都存了起來。 他說你無法將他們中的任何一個與那裡的老太太相提並論。 他們不匹配。 名字是一樣的,但是標籤的基礎,那個名字的基礎是完全不同的——無法辨認的不同。

只是我將業力從生活帶到生活

如果這發生在一個生命中,那麼當然,從一個生命到下一個生命——我們總 身體 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們把這個留在後面,得到另一個。 我們的心已被拋在後面,先前的心蘊,並得到了新的心蘊。 那裡有某種連續體。 粗蘊溶入到來世的清光心——新的蘊、新的意蘊出現。 聚合體不同,但標籤仍然相同。 正是這個我承載著 因果報應 從一個生命到另一個生命因為指定的基礎, 身體 和頭腦,一直在變化。 沒有固體 身體、靈魂或思想 因果報應 抓住那個只是“Boing”並進入另一個 身體.

業力種子也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你有這些僅僅被貼上標籤的業力種子和僅僅被貼上標籤的我,不知何故,整個事情都在起作用。 它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它只是被標記了。 如果一切都有其固有的存在,它就無法發揮作用。 如果業力種子本來就存在的話,首先是沒有辦法創造出來的。 這是因為本質上存在的事物,記住,它們是獨立的。 它們不依賴於原因。 所以它們不能被創建。 如果業力種子是我們固有存在的,那麼它們甚至一開始就無法創造,因為它們必須是永久的。 如果它們本來就存在,那麼它們是不可能成熟的——因為業力種子成熟時它們會發生變化,它們會消失,能量會轉化為當時的經驗能量。 所以 因果報應 如果它本來就存在,就不能成熟。

使用這種對僅標記在純化中的理解

這實際上是非常好的融入您的 金剛薩埵 實踐。 尤其是當你看到你已經從後悔變成了內疚時。 就像當你正在構建一個關於你所做的一些負面行為的大故事時,“我是多麼糟糕!” 這種行為是多麼消極、不可原諒、罪惡——還有“懺悔室在哪裡,所以我可以去告訴 牧師? 當你的頭腦開始對它大做文章時,請記住 因果報應 被貼上標籤而存在。 因為它被貼上標籤而存在,它可以被創造,也可以消散。 所以可以淨化。 沒有 因果報應 不能被淨化,因為 因果報應 是依賴的。 一旦你改變了情況,一旦你投入更多 條件 在湯裡,那麼業力種子就會改變——因為它不是固定的、永久的和獨立的。

當你 幽思 像這樣,你對負面行為的整體感覺就會改變。 你開始放鬆一點。 冥想我們消極的空虛 因果報應 實際上是淨化它的最佳方法之一——因為 冥想 空虛是最強的 純化 有做的開始。 很有趣,回到你創造那個負片的那個場景 因果報應. 看看有多少原因和 條件 在那裡進行。 我的意思是,很多原因和 條件——還有這整部戲。

負面行為的確切時刻是什麼時候? 我們談論消極 因果報應. 它有動機、行動和完成。 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有限的事情,但實際上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你能在整個場景中找到一個瞬間嗎? 比方說你爆炸了,對某人說了可怕的話,消極的一面是什麼 因果報應 在這一切中? 你大喊大叫十五分鐘。 哪一刻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哪個詞是否定詞 因果報應? 或者動機是消極的 因果報應? 或者是行動? 還是完成了? 動機是什麼? 這不是也持續了一段時間嗎? 不是有很多很多的心靈時刻嗎? 那麼,哪個時刻是負面動機呢? 行動的哪一刻是消極行動? 行動實際上在什麼時候結束?

我們開始看到我們所謂的消極行為只是依賴於某些事件而被推定的東西。 沒有固定的開始和固定的結束。 在一個小包裝中並不是所有的限制和美好,你可以畫一條線說,“那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不像那樣。 它是因緣而生的。 它只是被貼上標籤依賴於整個不斷變化的原因和 條件 那個特定的時刻。

當你 幽思 像這樣,它確實有助於減輕思想。 你可以看到,這就是為什麼它是最偉大的淨化之一——因為它以真實的方式看待負面行為。

同樣,當我們創造積極的 因果報應 並且當我們奉獻時,我們應該看到它也是僅僅被貼上標籤而存在的東西。 沒有真正存在的積極因素 因果報應. 其實什麼叫消極什麼叫積極,只是貼在上面的標籤,完全依賴。 某事本質上不是消極的行為。 別的東西本質上不是積極的行動。

有些東西被稱為消極的,因為當 以他的千里眼,當他看到人們正在經歷一些痛苦時,他就看到了原因。 不管他們做了什麼導致結果出來的行為,那些他給標籤的原因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他們就是這樣消極的 因果報應. 僅僅因為他們產生了那個結果,所以他們被稱為消極的 因果報應. 它們本質上並不是消極的。 沒有宣布他們消極,並說每個人都會下地獄。 它們只是消極的,因為它們帶來了痛苦的結果,僅此而已。 與正麵類似 因果報應,沒有真正存在的正面 因果報應 的。 只是看到眾生在經歷某種幸福,他給了那些導致那些被貼上正面標籤的行為 因果報應. 就這樣。 這是他們變得積極的唯一方式 因果報應——僅僅被貼上標籤。

迴向:“三圈”或“三球”

當我們奉獻時,我們這樣想是為了積極 因果報應 也只是貼上標籤。 沒有天生存在的積極因素 因果報應,沒有固有存在的我創造它,也沒有固有存在的創造它的行為。 當我們說,“我們奉獻積極的 因果報應 通過冥想三個圓圈,“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看到代理、對象和動作都是通過相互依賴而存在的——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僅僅被貼上標籤而存在的。

並不像真正存在的我是美好的創造者 因果報應,還有一些真正存在的好東西 因果報應 在那裡,以及一些真正存在的創造美好事物的行動 因果報應. 我不會成為創造好的代理人 因果報應 除非有好的 因果報應 這是創建的,除非有創建它的動作。 事情不會變好 因果報應 除非有創造它的行動並且有人創造它。 代理、動作和對像都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 他們不像外面的永久實體等待遇到別的東西。

我們就是這樣 幽思 關於我們正面的依賴生起 因果報應 當我們說奉獻祈禱時,以及消極的祈禱 因果報應 當我們懺悔時。 它們同樣是空的。

兩種關係:因果關係和合一性

讓我們多看一下這個標籤I。首先讓我們稍微備份一下,以便我們看到這個標籤時可以理解I。在佛教中,當我們談到關係時,有兩種關係 現象 可以有一般。 一個是因果關係——事物是相關的,因為某件事是原因,另一件事是結果。 據說還有另一種關係 一種性質. 這意味著它們同時存在,如果沒有另一個存在,它們就不能存在。 例如,書的顏色是 一種性質 與書。 它們不能彼此分開存在。 這些頁面是 一種性質 與書在一起,因為書不能與書頁分開存在。 木是書的因,是因果關係。 如果事物本來就存在,就不可能有這兩種關係。

讓我們以我們如此依戀的臭名昭著的我為例。 比方說,我們有今生的我和前世的我。 今生的我和前世的我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還是沒有關係? 有關係。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因果——前世的我是今世我的因。如果我本來就存在,那麼這種關係就不可能存在。 這是因為如果此生的我本來就存在,那麼它是獨立存在的,獨立於其他一切。 但是那就說明不是前世我的結果,就是說這一世的我只是“噗”的一聲,無緣無故地存在,連變化都沒有,和前世的我沒有任何關係。情況確實如此 因果報應 不能從一種生活傳遞到另一種生活。 我們在前世所做的不能在這一世經歷,因為它們將是兩個不同的,本質上不同的,分開的 現象 沒有絕對沒有關係。

前世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不一樣的吧? 他們不是同一個人。 它們是不同的——但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不同和本質上的不同是有區別的。 前世的我和今世的我,不是同一個人。 他們是不同的人,所以他們是不同的。 它們本質上是否不同——意味著它們之間絕對沒有關係? 不,他們之間有關係。 前世我是今世我的因,所以這兩個我都不是本性存在的,都是依存的。 那是一件。

“一般我”和“具體我”

然後你有,就像 經上有云:“我前世為王。” (你怎麼說他的名字,我永遠無法知道的梵文名字之一?)他說,“我是國王 M。” (你不想念錯名字。)當 說“我前世是M王” 在“我是國王 M”中說——我是一個一般的我。它是一個一般的我,它是被給予的,被標記的,依賴於在任何時刻碰巧在那裡的任何聚合。 所以那個一般的我,當我們說“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輪迴中”時,就是那個從無始以來一直在輪迴中的我。 它也是有一天會開悟的我。 但是請記住,我們找不到我——它只是一個標籤——沒有自我,沒有靈魂。 這就是我的將軍。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將軍,因為我們說,“在我的前世廢話,廢話,廢話,廢話; 當我證悟的時候,哇,哇,哇,哇。” 有這個一般的我,它只是根據碰巧是聚合的東西來標記, 身體 和頭腦,我們在任何特定的一生中都有。 這位將軍有一次是指蚊子,有一次是指地獄,有一次是指神,有一次是指恐怖分子,有一次是指恐怖分子。 ——誰知道——因為我們在輪迴中就是一切。 “去過那裡,做到了,全部!” 那個一般的我只是依附於任何特定時刻的聚合體而被貼上標籤。 請記住,聚合是不斷變化的。 他們甚至不會忍受一瞬間,即使在一生中他們正在改變。

說“我前世是M王”,他指的是他的將軍I,前世是M王。 不可能是我 ,因為他的時候的我 是一個開悟的人。 M王是有情眾生。 如果這兩者本來就存在,那麼 也是眾生——如果這兩者本來就是一體的,那就這麼說吧。 如果它們本質上是一體的,那麼 也會是眾生。 不是眾生。

當他說“我是 ”,我就是那個特定的我 . 當他是國王 M 時的我與他是國王時的我不同 . 這是因為他們是不同的人,他們有不同的蘊。 但是他們兩個——當他是 King M 時的 I 是一個特定的 I,當他是 A 時的 I 是一個具體的我——這兩個都是具體的我,屬於一般我的範疇。當我們談到存在的關係時 一種性質, M王時的I為 一種性質 與將軍 I. The I when he's the is 一種性質 與將軍我。當他是地獄眾生時的我是 一種性質 與一般的我。如果我是天生存在的,它就不能這樣工作。 所有這些事情都會變得非常糾結,因為並非所有這些事情都會固有地、獨立地存在,與其他任何事物無關。 你會讓我每個人都坐在那裡,無法與其他任何事情聯繫起來。

如果我們看一下 和國王,因為 是一個人,而國王也是一個人——如果這兩個人,或者如果這兩個我天生不同,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是同一個連續體的一部分。 請記住,本質上不同的事物絕對沒有關係。 如果它們本來就存在,假設它們本來就不同,那麼那個國王就是那個國王——他死後,他絕對與 .

未來的自己呢?

有時當我們第一次了解輪迴時,我們的感覺是,“我坐在這裡,坐在這個 冥想 坐墊努力創造一些好的 因果報應 其他一些人會經歷它的結果。 而且我什至和那個人沒有血緣關係! 為什麼我在創造這個好東西時汗流浹背 因果報應 還有其他人會經歷嗎?” 你總是從初學者那裡聽到這個,因為看起來就是這樣。 好像,“好吧,來世,完全不相干的人。 我是我本來就存在的人,我未來的生活就是那個本來就存在的人。 我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我為什麼要為那個人的幸福而努力?” 你甚至可能自己也這麼認為。 有人這麼認為嗎? 是的? 未來的生活甚至不是我,“我現在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這種態度是因為我們抓住了固有的存在。 我們把今生的我看成本來就存在的東西,來生的我看成本來就存在的東西,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這就是我們有這種感覺的原因。

現在,工作到老年怎麼辦? 你為老年做一些準備嗎? 你打賭我們會的。 我們有一個401k。 你有 IRA、SEP、CD、共同基金和房地產。 你甚至不知道你是否會活那麼久才能成為那個老人。 是不是很神奇! 我們甚至不知道那個老人是否會存在,但我們為了他或她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那個老人和我們現在一樣嗎? 如果我們的青少年照片和我們八十歲的照片並排放置,他們會是同一個人嗎? 不,他們不是同一個人。 他們是不同的人。 它們本質上是不同的嗎? 不,有因果關係。

我們看到這種因果關係是因為它存在於一個生命中,不是嗎? 我們看到我和那個老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所以我們想,“哦,那是我。 我八十歲的時候。 我希望能夠躺在加勒比海的海灘上,”因為我們認為我們仍然會擁有看起來像 XNUMX 歲的身體! 所以在加勒比地區有八十歲的我穿著比基尼,我必須非常努力地工作才能存下足夠的錢,所以當我八十歲的時候,我可以去做,對吧? 這就是我們的想法! 我們看到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之間存在某種關係。它們是不同的,但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不是嗎? 如果他們本質上是不同的,他們將沒有任何關係。

當我們八十歲時,我們為此非常努力,我們甚至不確定它是否會存在。 這不是很了不起嗎? 未來的生活肯定會發生,但我們並不在乎。 老年是非常不確定的,但我們非常關心它。 很奇怪,不是嗎? 我們現在願意毫無樂趣地把它存入銀行賬戶,以備我們年老時使用——當我們甚至不確定自己會不會活到那麼老時。 但是拿同樣的錢把它當作一個 或者把它捐給慈善機構,我們不會那樣做,因為那樣我們就沒有了! 但創造好的 因果報應 為了未來的生活 供品 或捐給慈善機構? “不! 誰相信 因果報應? 我為什麼要為了他來生的利益而捨棄我的錢? 【這裡的‘那個人’指的是我們未來的自己,我們未來的生命中的那個人。】你跟我沒有關係。

所以你看這是因為我們的概念化。 我們覺得今生的我是某種本來就存在的東西,來生的我是另一種本來就存在的東西——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並且,“我為什麼要為他的利益工作? 我會把錢留給自己而不是創造美好 因果報應 他將收穫的結果。 為了別人的利益,把我的錢扔掉!” 你知道? 這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現在的我和來世的我之間的關係——我們抓住了固有的存在。

現在的我和來世的我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他們是一回事嗎? 不,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因為這顯然是兩個不同的人。 如果我本來就是存在的,那麼這兩個我應該要么本質上相同,要么本質上不同。 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因此我不是天生存在的。

當我們開始修行佛法時,我所看到的就開始改變。 我們開始對一般的我有更多的感覺,那個來自前世的,現在存在的,繼續到未來的。 我們開始看到,“哦,今生的我與前世的我有關。 他們在同一個連續體中。”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都是這個將軍我的一部分,而那個將軍我將繼續進入來世。 我們開始關心它,因為我們看到有一個連續體,它們都是一般 I 的實例。我們開始覺得過去就是我,現在就是我。

有時我們甚至可以開始把握我們的過去我和我們的未來我也是固有存在的。 所有這些做前世回​​歸的人,你有沒有註意到其中有多少是埃及豔后? 我的意思是有一個歷史上的克婁巴特拉——很多人都對成為克婁巴特拉有前世的記憶。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成為馬克安東尼的前世記憶。 不知道哪一個受的比較多。 我希望我也不是。

我們可以從前世創造出一個身份,並使它成為一個堅實、具體的東西。 “哦,我不知道我前世是什麼? 哦,我就是這個。 這意味著噠噠噠噠噠噠。” 我們創造了前世的整個身份。 它甚至不存在了。 或者我們去找算命先生或占星家,我們得到一些關於未來的預測。 “哦,那將是我,”我們對那個人產生了依戀。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人說的是真是假。 實際上,他們所有人都只是被貼上標籤而存在——他們都不是可以找到的人。

基本的事情是,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都是我們過去所做的結果,所以接受它,並且在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上要小心,因為我們正在為我們將要成為的未來創造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西藏人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前世是什麼,看看你的現在 身體; 如果你想知道你未來的生活會怎樣,​​看看你現在的心。 我們的禮物 身體 是人 身體. 我們接受它是因為積極積累了令人難以置信的 因果報應,特別是積極的 因果報應 保持良好的道德紀律。

這意味著在前世,我們是一個遵守良好道德紀律的人。 我們是一個實踐慷慨的人。 我們是一個練習耐心的人,因為我們這一生並不醜陋,只是一點點。 我們可以講述一個前世的人。 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是前世,但那裡的某個人做了很多好事。 那個眾生大概是人,修持佛法,持守良好的戒律,持守佛法。 戒律,等等。 我們可以通過我們有一個人類這一事實來判斷 身體.

我們想知道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怎樣嗎? 看看什麼 因果報應 我們現在正在用我們的思想創造。 這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是我們的源泉 因果報應——也就是說,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做什麼。 我們現在的生活思想正在為我們將來要成為的人創造事業。 這就是從過去走向未來的一般我。 當我們開始相信過去或未來的生活時,我們開始關心這個一般的我。如果我們真的開始思考我們如何僅僅被貼上標籤而存在,我們實際上也可以開始關心其他人的我。 它們也只是被貼上標籤,就像我們的 I 只是被貼上標籤一樣。 他們都想要幸福。

我的將軍 I 與我無關。所以我們不應該執著於我們自己的將軍 I,認為“天生就是我。” 為什麼? 因為那裡沒有人; 只有一個標籤。

是時候喝湯了。 當你吃湯的時候,問問自己,“誰在吃湯? 我是誰? 然後你說,“啊啊啊啊啊!” 但就坐在那裡,“誰在吃這湯,被吃的湯是什麼?” 看看湯。 或者如果你只是喝一杯,“這是喝醉的茶是什麼。 這是什麼茶? 世界上誰在喝它? 好的? 這是修習空性正念的好方法。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