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無知

克服無知

關於文本的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人生的本質:給在家修行者的忠告 傑仁波切(宗喀巴大師)。

  • 一般方面 因果報應
  • 真正停下來反思我們行動的結果的重要性
  • 滿足於創造快樂的因

人生的本質:克服無明(下載)

“壞事會帶來漫長而難以忍受的痛苦
三惡道中;
從美好的更高,更快樂的領域
從那裡迅速進入覺醒的梯隊。”
知道這一點,並日復一日地思考它。

我們已經談論過 因果報應 一點點。 那種結果 因果報應 原因。 我們已經談過十種不善業。 主要有四個方面 因果報應 記住這一點很好,這節經文正在談論。

業力的主要方面

  1. 首先,快樂總是來自美德,它永遠不會來自不美德。 痛苦總是來自不善,而不是來自善。 同樣地,美德總是產生快樂(從不產生痛苦),而不美德總是產生痛苦(從不產生快樂)。

    我們聽到這個,我們說,“是的,是的,這很有道理。” 但是當我們要做壞事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 不,如果 附件 在我們看來,我們只是在考慮如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對某事感到不安或生氣,我們只是在考慮如何消除壓力和我們的情緒 憤怒. 我們不考慮長期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考慮短期結果。

  2. 我們必須真正訓練自己放慢腳步,思考我們行動的結果,因為事情就是這樣 因果報應 創建它不只是一種消失。 它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能量痕跡——一顆業力種子或在我們的思想流中“發生過”——影響我們的未來生活,甚至影響我們今生的未來。 它不只是消失。 如果我們淨化它,是的,負面的 因果報應 會減少。 如果我們生氣並且有 錯誤的看法 那麼我們的賢惠 因果報應 力量也會減弱。 但事情不會就此消失。 這是四種品質中的另一種 因果報應.

  3. 第三個品質,如果有的話,結果會增加,就像從一顆小種子可以長成一棵大樹,從一個小的行動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大的結果。

  4. 第四個是如果你不創造因你就不會得到結果。 我們想要很多東西,我們願意祈禱“願這發生,願那發生”,但實際上要創造 因果報應 為了它發生? 我們不會考慮那麼多。 我們樂於布施法會,我們樂於祈禱、發願,但真正修行、立德、棄惡呢? 就像,來吧,事情不能沒有原因地發生嗎? 不知何故,我們對如何理解 因果報應 作品與我們的行為不相符,我們變得非常(有點)草率。 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在造惡,我們從不認為,“哦,這將導致我墮入可怕的重生”,或者“這將乾擾我修持佛法的能力”,或者, “這會讓我的心更加模糊,所以我會發現更難了悟空性。” 我們不這麼認為。 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善,哦,無所謂,只是小事而已。 我們忘記了整件事。

    與創造美德類似,比如,“好吧,我會祈禱,我會供養人們做祈禱和法會的錢,這就足夠了,不是嗎?” 但是,為了真正克制自己遠離 10 種不善,並真正將我們的精力投入到創造 10 種善行的道路上,我們的思想有點脫節。 你注意到了嗎?

    即使是長期接觸佛法的人,也會有這種脫節,因為不知何故,我們並不真的認為我們的行為會帶來結果。 我們不知何故認為我們只是做我們想做的事,最多可能是這一生的結果,但甚至不是這一生。 因此,當我們對其他人做和說下流話時,我們甚至會驚訝於這一生他們對我們有點不高興。 我們偷了別人的東西,他們為什麼不高興? 有人在附近睡覺,為什麼我的配偶不高興? 我不明白。 不知何故,我們沒有把因果聯繫起來,即使在許多情況下,當你教你的孩子時:“你必須上學,這樣你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這將導致你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將讓你過上好日子,過上幸福的生活。” 您對您的孩子這樣說,我們相信因果關係——對孩子來說。 但對我們來說? 尤其是考慮到今生之後的影響,我們真的是太空箱,不是嗎? 當你想到我們在佛法中有多久,我們談論了多少,這有點可悲 因果報應. 就像人們做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然後我們走了,“哦,好吧,我想他們沒有 因果報應 去見佛法。 他們沒有 因果報應 為了這件好事發生。 他們的好 因果報應 用完了。 他們出事了,因為一些壞的東西成熟了 因果報應” 所以我們這樣說別人,但我們是否將其與我們自己聯繫起來? 我們是否認為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在為我們的未來創造事業? 我們是否花時間真誠地淨化消極情緒以減少能量的湧動? 不,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我寫信給其中一名囚犯,在反思他是如何因毒品交易而被判處 20 年徒刑時,他說(因為他不得不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一些反省他走到了這一步)並且他說他在他的生活中做出了所有這些決定而沒有考慮將會出現的結果。 此生亦如此,何況來生。 他說你做瞭如此小的選擇,但後來卻產生了巨大的結果,而你在做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 然後當結果到來時不知何故感到驚訝。

我們真的要做很多 冥想,我認為,在 因果報應 及其影響,並真正獲得一些信念。 不只是一些知識分子的東西。 但真正地使用它,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始監控自己的行為,當我們需要克制時,我們就會愉快地克制,說:“很好,我很高興在我做出這種負面行為並遭受一些痛苦之前,我發現了自己。” 並且推動我們自己去創造更多的美德,知道這是快樂的因,我們不需要擔心快樂什麼時候會到來,只要滿足於創造那個因,並且成為對此感到高興,然後讓善因帶來善果。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