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節 43: 承受小磨難

節 43: 承受小磨難

一系列討論的一部分 智慧寶石,七世達賴喇嘛的一首詩。

  • 當事情變得困難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憐
  • 同時,我們正在努力開發 心願 帶領一切眾生出離輪迴
  • 我們需要增強承受肉體痛苦的能力

智慧寶石:第 43 節(下載)

無數苦難之箭的目標是什麼?
心的脾氣經不起哪怕是很小的磨難。

這就是我們的自憐心理,不是嗎? 抱怨的頭腦。 自憐之心。 “我很痛苦,這不公平”的想法。 “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它不會發生在其他人的心中。 是的? “這太疼了,世界必須停下來,因為我很痛苦,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我在受傷,這太痛苦了,太不方便了,壓力太大了……” 唔?

但這是真的。 我們非常認真地對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 某人的一些小評論使它成為我們心目中的一件大事。 某人做的一些小動作或他們給的一個眼神,我們的頭腦寫下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幻想,我們遭受瞭如此多的痛苦。

然後,即使我們確實為發生的事情而受苦,我們生病了或其他什麼,我們再次將如此多的注意力放在 me. “這個星球上沒有人像我一樣受到如此大的傷害。” 是的? “沒有人能理解這一點。” 所以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把自己圍起來,我們不信任,我們責備,我們抱怨。

中的其中一章 馴服心靈 是“我最喜歡的消遣:抱怨”。 我做得很好。 我不能很好地打保齡球。 我網球打得不是很好。 那麼我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我抱怨。 就像抱怨的頭腦建立了一個關於“宇宙是不公平的,世界是不公平的”的整個故事的方式。 我不值得這樣。” 沒有意識 因果報應,造成這種痛苦的主要原因來自哪裡? 我過去的作為。 是什麼造成了消極 因果報應? 我自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我自己的無明。

在這種情況下,誰才是真正的敵人? 以自我為中心的心,自我執著的無明。 但是抱怨的心不這麼想。 帶著抱怨的心態,這是其他人的錯,而我是這個無辜的受害者。 而我們什麼也承受不了。 沒電了,“哦,好熱,我受不了!”

我的意思是,你應該在附近看到它。 來參加我們早上的站立會議。 “太冷了! 我們必須關上窗戶,這裡很冷。” 而旁邊的人則是,“我工作的房間好熱,我想打開窗戶!” [笑聲] 然後有人說,“我們洗碗的方式很瘋狂。” 還有人說,“但我們必須那樣洗,這並不瘋狂!” 還有人說,“沒有人按時吸塵地板。” “我太忙沒時間吸地,你怎麼老叫我吸地? 這裡還有其他人也可以用吸塵器吸地板! 你總是挑剔我!”

所以是的,我們不能忍受絲毫的小事。

我很高興人們在笑。

他們之中有一些是。 其中一些不是。 [笑聲]

只是我們如何創造自己的苦難,卻無法承受任何東西。 然後我們進來 冥想 大廳,“我要成為一個 菩薩 並獨自帶領每一位有情眾生圓滿覺醒。”

“不,也許他們應該帶領我完全覺醒……” [笑聲]

“我只是痛苦地坐在這裡。 [聞]”

我們一方面產生了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宏偉的動力,然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哦,我流鼻涕了,我不能 幽思 今天。” 比如,如果你呆在自己的房間裡就不會流鼻涕了? 或者你的胃疼,如果你呆在你的房間裡,它就會停止疼痛? 所以,“我不能 幽思,但當我死去時,我將跟隨死亡吸收進入清光的階段……” [笑聲] 是嗎? “但是今天,不可能,因為我踩到了腳趾。 不能專心。 得早點睡覺。 如果我至少睡十二個小時,也許十五個小時,我的小腳趾就會感覺好些。 然後我就可以練習了。”

[回應聽眾]不認同這些東西。 就像,“好吧,這正在發生,生活還要繼續。” 令我們驚訝的是,這些事情真的不是世界末日。 雖然他們當時看起來是這樣。

在實踐中 堅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菩薩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增強承受身體痛苦、承受不舒服的情況、不舒服的情緒、痛苦……的能力。 因為如果我們要長期利益眾生,如果每次發生我們不喜歡的事情並且我們崩潰了,我們如何才能利益任何人?

慢慢地,我們必須真正努力建立對這些事情的容忍度並學習解毒劑。 索取與給予 冥想 非常好。 每當有身體上的痛苦,甚至是精神上——情感上的——痛苦時,索取和布施是非常好的。 以及反思 因果報應, 很好。 但是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必須記住進行這些冥想。

通常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的老習慣是坐著,噘嘴哭泣,吮吸拇指或對某人生氣。 或者去喝酒。 去喝酒,去吸毒。 去看電影吧。 可以治療我們自己的痛苦的東西。 因此,與其使用那些絕對行不通的策略,不如嘗試應用佛法解毒劑。 從不方便的小事做起,然後慢慢積累自己的能力,直到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大菩薩。

[回應聽眾]很好。 所以看到你生命中的某些情況,比如你父母的去世,如果你不練習並為現在做一些準備,當它們發生時你就會崩潰。 別說不能利益他,你也不可能利益自己。 因此,培養能夠承受這些困難的內在力量非常重要。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