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節 2: 執著於感官之樂

節 2: 執著於感官之樂

一系列討論的一部分 智慧寶石,七世達賴喇嘛的一首詩。

  • 我們的循環存在問題的根源是 為了感官愉悅
  • 附件 對感官的對象導致痛苦
  • 戒律 保護我們免受其中一些

智慧寶石:第 2 節(下載)

繼續 智慧寶石,第 2 節說,“將我們與世俗的不愉快環境結合在一起的強大粘合劑是什麼?”

這就是問題所在。 你認為答案是什麼? 他說:“執著於 附件 到這個世界的誘人事物。”

將我們與世俗的不愉快環境聯繫在一起的強大粘合劑是什麼?
緊貼著的感覺固定 附件 對這個世界的誘人事物。

慾望, 附件, , 執著…… 而已。 特別是對我們來說, 感覺固定. 這意味著我們只是完全沉迷於感官對象。

我們的思想總是向外聚焦

最近幾天我一直在談論這個。 我們的思想總是向外走:那些人在做什麼? 那些人在說什麼? 我們可以獲得什麼新的小部件? 你知道,我們想要擺脫的舊東西是什麼? 新風格是什麼? 政客們在做什麼? 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CEO們在做什麼? 發生了什麼事? 你知道,頭腦不斷向外。

依戀和慾望的對象

然後帶著渴望:什麼能讓我快樂? 你知道,甚至沒有意識到我們對慾望的對像有多沉迷。 從早到晚,我們的感官都需要刺激。 這就是為什麼當人們開始撤退時,他們會進入撤退狀態。 這真的就像感覺退縮。 以及為什麼人們在撤退的過程中會發現大量的事情要做。 因為他們需要感官刺激。 坐著看著自己的心,打坐,對於沉迷的心來說,感官刺激是不夠的。 所以夢想我們在閉關中必須做的各種事情,然後是我們所有的項目,然後是我們對過去感官愉悅的所有記憶,我們回顧它們,然後我們再次回顧它們,然後我們想到它們的缺點,但他們又出現了……你知道嗎? 我們在腦海中播放電影 冥想 和之外 冥想, 你知道? 只是完全專注於向外。

技術如何滿足我們的渴望

現在它比平時更糟了,因為—— 以前只是正常地專注於向外去感知事物和人。 現在不僅如此,而且 到電話. 而且,如果他們不檢查手機,您就無法與外面的人進行對話。 他們的電話要么響,要么嗡嗡作響,要么不響也不嗡嗡,但他們仍然必須看看它,看看為什麼不,因為他們習慣於每隔一兩分鐘看一次。 所以你知道,只是真的被外部感官對象所吸引。

貪愛與厭惡的循環

有了那種心,然後是它激起的慾望,然後是當我們無法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時的挫敗感,以及 憤怒 當我們無法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時......然後生活就這樣繼續下去,創造出大量的負面情緒 因果報應 並不斷分心。 它也發生在這裡。 分心:“好吧,讓我們看看我是否可以夢想更多的項目要做,或者更多的電子郵件要寫,或者我應該做這個或那個......”所以這就是讓我們像膠水一樣粘在我們渴望中的存在的循環存在領域。

我們為什麼要持戒

這也是我們採取行動的原因之一 普拉提莫沙 戒律,特別是 修道院的 戒律. 因為它減少了我們與慾望對象的接觸。 甚至當我們接觸慾望的對象時,它也會減少我們與它們互動的方式。 所以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敢靠近的,因為和它們在一起時我們的思想太失控了。 還有一些我們無法避免靠近我們渴望的東西,比如食物或床等等,但是我們有 戒律 關於,你知道的,我們不能到處要求這種食物和那種食物。 我們不能到處說:“我想要這種床,我想要那種床,我想要這個,那個,另一個。” 這是我們的一部分 修道院的 戒律 因此,即使我們遇到慾望的對象,我們也無法對其採取行動。

我們如何處理戒律

即使我們有一個 箴言 不是為了處理錢,在修道院裡我們是處理錢的,但我們只能用它來處理佛法相關的事情。 我們不能用它來給自己買任何東西。 或者為我們的房間買任何東西。 所以,如果你碰巧在城里為修道院跑腿,你看到一些美麗的東西,“哎呀,那真是太好了,他們不會知道我明白了……”不,我們有一個 箴言 我們不會在這些事情上花錢。 所以它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至少不表現出 附件. 我們可能會回家坐下來想:“哎呀,我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讓別人給我這個?” 但至少我們自己不能出去得到它。 如果我們真的對我們的 戒律 我們會意識到我們確實有一個 箴言 關於錯誤的生活和奉承人,給他們一個小禮物以獲得更大的禮物,並暗示。 所有這些都與保持正確的生活背道而馳。 所以我們的 普拉提莫沙 真的,真的幫助我們克制並學會以不同的方式與慾望聯繫起來。 並且在這一刻意識到這一點,你知道,如果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那感覺就像你在燃燒。 然後半小時後就消失了。 有時甚至十分鐘。 只是,你知道……你不能得到它,你把它放下。 然後,當你放下它之後,你意識到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你之前為了得到它而燃燒呢? 因為它真的不那麼重要,你可以沒有它。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