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節 10: 誤導朋友

節 10: 誤導朋友

一系列討論的一部分 智慧寶石,七世達賴喇嘛的一首詩。

  • 誤導性的朋友是喜歡我們,但不認同我們精神價值觀的人
  • 由於 附件 我們可以讓他們帶領我們遠離我們的精神目標

智慧寶石:第 10 節(下載)

我們這裡有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的經文。 再來一首:“何魔附體,以痛報友?” 他在這裡不是在談論一種特定的態度。

哪個惡魔附體,以痛報友情?
誤導朋友只會增加自己的負面 因果報應 和苦難。”

當我們與某人建立友誼時,誰會以痛苦回報這份友誼? 通常我們認為是批評我們、指出我們的錯誤、不同意我們的人等等。 在這裡他說的不是那個以痛報友的惡魔之人。 這是誤導的朋友。 誤導的朋友是那些對我們真的很好,但價值觀不同,世界不同的人 意見.

  • 當你閉關回來上班時,他們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會說:“你整個假期都坐在房間裡看著你的肚臍,打坐? 多麼可笑。 去謀生。”
  • 誤導性的朋友會說:“你對佛教感興趣? 你知道,你會為此下地獄的。 我只是富有同情心地告訴你,因為我在乎。 你走錯了路。 跟我一起去教堂吧。”
  • 誤導性的朋友會說:“哦,你給慈善機構捐了這麼大筆錢? 這是荒謬的。 你本可以帶著那筆錢去度假。”
  • 誤導性的朋友會說:“哦,你知道的,你本可以稍微改變一下事實。 沒有人會知道。”

誤導的朋友是那些表面上關心我們、喜歡我們的人,但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前世和來世,因為他們只考慮今生,重視金錢和地位等方面的成功,因為他們的道德系統是這樣的,當其他人撒謊和偷竊時,這很糟糕,但如果我們這樣做對我們自己有利並且沒有其他人發現,那是可以的。 人們喜歡那些非常非常好的人,他們只是普通人,我們與他們交往等等,他們被認為是誤導性朋友或壞朋友。

而有時來找我們的人會說,“你知道,你的道德行為正在下滑。” 或者,“你在捏造事實。” 或者,“比起修行,你更看重假期?” 我們對那些人進行防禦和挑剔,並說:“管好你自己的事! 請別打擾我。 不要批評我。” 但他們實際上在做的是向我們指出我們在阻止和不加區別地對待自己的行為時需要傾聽和注意的事情。 儘管誤導性的朋友是如此友善,如此友善,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誤導性的。 我們也不知道。 但是我們變得像他們一樣,我們聽取了他們的建議,然後我們最終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所以,我母親的另一句話是“物以類聚”。 她是對的。 我們變得像我們一起出去玩的人。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拒絕那些看似是我們的朋友但給我們不好建議的人。 我們對他們彬彬有禮,我們可以與人相處融洽,但我們不會讓那些人成為我們的親密朋友。 當他們給我們建議時,我們只是說,“非常感謝,”然後改變話題,因為如果你開始與他們辯論,那是行不通的,等等。 但是,說“非常感謝”也不意味著您正在聽取他們的意見並且您將遵循該建議。 我們不需要對他們採取防禦措施,我們不需要對他們採取侵略性措施,但我們也不需要與他們同行。 相反,我們應該選擇我們想成為的人作為我們的朋友。 換句話說,那些有好的價值觀和好的品質的人,他們是我們的好榜樣,因為如果我們和他們在一起,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朋友,那麼自然物以類聚。 我們會變得像他們一樣。

很多人遇到佛法後,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可能是他們生命中的第一次——也可能不是——但當他們回頭看看他們的老朋友時,他們會說,“嗯,嗯……。 ” “那些是我過去常常喝酒和吸毒的朋友。 嗯嗯。” 然後你意識到,“哦,實際上,我沒有很多其他朋友不喝酒和吸毒,因為那是我們過去常常一起玩樂的事情。 那是我們共同參與的共同貨幣,也是我們從中獲得很多樂趣的地方。 我們都會去喝酒和吸毒,或者我們都會去參加這些瘋狂的派對,我們都會去賭博,或者我們都會去逛街……” 或者不管它是什麼。 就像,“哦,我沒有不這樣做的朋友……” 然後就像,“好吧,我要和誰做朋友?” 有時你也會開始感到內疚,比如,“哦,但我們是那麼好的朋友,如果我對他們不再友好了……” 首先,“我會和誰做朋友?” 其次,“他們會感到受傷,我不想傷害他們的感情。” 於是我們編造了各種各樣的理由。 “好吧,我只會和他們一起去酒吧,但我不會點任何飲料。 但無論如何,我會保持友誼。” 正確的。 你打算和你的酒友一起去酒吧,你曾經和誰一起喝酒,在你曾經喝酒的地方,突然之間你不打算喝酒了? 他們什麼時候喝酒? 好的…。 當他們對你說,“哦,來吧,只是一點點。 一杯啤酒,隨便,沒有壞處。” 你會想,“嗯,是的,他們是對的,它只是一個。 我不會醉的。” 然後在你不知不覺中,你就糊塗了。

所以有時在佛法修行的初期,真的很難開始結交新朋友,也很難找到一種方式與我們過去相處的人建立聯繫,但又不會像過去那樣在他們身邊閒逛,而且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像過去一樣接近他們。 因為我們的成長方向不同。 再次重申,我們可以在表面上保持禮貌和友好,但我們不會讓那些人成為我們親愛的朋友和我們親近的人,因為那樣我們會出於習慣繼續做我們以前做過的事情在我們和他們在一起之前。

前幾天我們在這方面談論家庭,以及家庭如何確切地知道如何按下我們的按鈕,以及我們如何確切地知道如何與家人一起進入我們的舊角色。 我們正在玩我們上次玩過的老東西——無論我們減去兩歲多少歲。 當我們一直將自己置於一個非常熟悉的環境中時,改變是多麼困難,我們知道當我們按照這些習慣行事時,這些舊習慣會養成對我們自己不利的舊習慣。

所以一開始很難。 但它逐漸變得容易。 通常我們的朋友根本不介意。 至少那是我的經歷。 因為他們想和其他酗酒吸毒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不再那麼有趣了。 所以他們不會一直打電話說,“哦,來吧,來吧。” 他們只是說,“好吧…… 下一個關節在哪裡,我和那個人一起去。 所以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