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個人身份

拆解個人身份

一系列的一部分 菩薩早餐角 在 2009 年 2010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的綠度母冬季閉關期間進行的會談。

  • 自生前先觀空很重要
  • 你可以意識到你是如何根據本尊的五蘊來標記“我”的
  • 你不想抓住本尊的身份,否則什麼都沒有改變

Green Tara Retreat 051:拆除個人身份(下載)


繼續昨天的問題:“認為在我標記為‘我’的度母概念中,我可以看到一個固有存在的(任何人)並標記為‘我’是完全相同的過程,這是否正確?”

最好不要。 生成你的整個點 身體 因為度母是你​​沒有抓住一個內在存在的我。這就是為什麼你做 冥想 論自生前空。 否則,如果不這樣做,如果你不考慮空性,那麼即使你生自己為本尊,也會執著[念頭]:“我是度母。” 這就是你有時會看到人們走下坡路的地方,他們真的開始相信他們是神。 他們有一些心理障礙,在那個時候,那是因為他們執著自己是一個 自存在的 神。 我們根本不想這樣做; 那是個大麻煩。

喇嘛 Yeshe 曾經問我們,“把自己想像成米老鼠和把自己想像成度母有什麼區別?” 這是你的 冥想 今天的問題。 我不會告訴你答案; 那是你要考慮的。 必須有一些區別。 如果你開始四處說,“我是米老鼠,我是米老鼠。” 他們要把你放在哪裡? 同樣,如果你開始四處說,“我是 , 我是 ”,他們會把你放在同一個地方。 這裡一定有一些不同。 否則,什麼是 教學? 或者,我們在做什麼? 更有可能是這個問題。

掌握個人身份

當對我們自己的自我執取——對個人身份的看法——生起時,在此之前有一個完整的過程。 首先,執取蘊是真實存在的: 身體/mind 是真實存在的。 然後,就是“我”的定位。 有依賴於聚合的標籤 I。 在那之後,我執著於依賴五蘊而被標記為真實存在的那個我。 它進入了這樣的階段。

有時我們沒有抓住一個真正存在的我。那時,有五蘊的出現,有五蘊的標籤,然後是所謂的有效心理解我。當你看我把它當成焦點所緣,並把它當成真實存在的,那麼你就得到了個人身份的見地——把自己當成真實存在的執著。 作為本尊,你不想那樣做,因為那樣什麼都沒有改變。 整個想法是你消融於空性中,而智慧以本尊的形式出現,讓你專注於本尊的顯現——這只是一個顯現。 它不是真實存在的。 它不是真正存在的神靈 身體. 這只是一個表象,就像一個幻覺。 然後,根據那個顯相,有“我”這個標籤,根據你標記為“我”的本尊五蘊。 然後你試著在你的 冥想. 如果你說,“我是一個真正存在的神靈”,那麼它就和一個真正存在的米老鼠一樣——只是你看起來有點不同。

你能看到我們在自我生成中所做的事情嗎? 我們想讓它不同於我們在正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在正常生活中有以下現象:(1)我們把握的五蘊真實存在,(2)我們標記“我”,然後,(3)我們把握讓我真正存在。 我們必須捍衛那個我。我們必須保護那個我。我們必須確保每個人都以我們希望人們注意到它的方式註意到它。 我們做所有這些事情。 這就是苦的來源。

僅標記為 I

聽眾: 我想嘗試比較的是,如果我意識到我在標記本尊的外表,這個我,如果我能夠用我自己五蘊的世俗外表做到這一點,我可以比較那些東西嗎?

尊者圖登卓龍(VTC): 你能否比較在你自己的蘊上輕輕標記“我”,僅僅是“我”,和在本尊的蘊上標記我? 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僅僅被貼上了依賴聚合的標籤? 是的。 您還可以將其與根據這四個腿和頂部標記桌子進行比較。 它只是根據指定的基礎來標記某些東西。

聽眾: 我在想,我在這裡是故意這樣做的。 如果我能意識到我在做什麼,有意喚起我貼上標籤的圖像的過程,那麼我就能意識到這與我做這件事時先天無意識的標籤和抓取有何不同給我自己。

職業訓練局: 是的,如果你能意識到你是如何根據本尊的蘊來標記我的,這可以幫助你看到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當你在你的常規蘊上標記我時,你也會採取額外的步驟,將其視為固有存在的我。它可以。 是的,你也可以這樣做,試著看看你是如何給“我”貼上標籤的,然後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我”是內在存在的。

檢視我執是如何生起的

如果你想檢查這個自我執著或執著真實存在生起的過程,我認為看某件事,看它,看它所涉及的所有部分可能會更有效。 真正經歷並註意所有這些不同的部分。 然後看看頭腦如何通過一個概念過程將各個部分放在一起,並隨便稱呼它; 以及在我們這樣稱呼它之後,甚至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從它自己的角度認為它是那樣的。 這就是對真實存在的執著。 我認為觀看該過程非常有幫助。

你可以從椅子開始,看看椅子的不同部分,真正把它們當作不同的部分來看待。 查看不同的部分; 沒有看到椅子。 或者,往外看,看到樹枝、四肢、樹葉和樹幹,卻看不到一棵樹。 只看零件。 然後,退後一步,看看頭腦如何將其融合成一棵樹或一把椅子。 當你下次看它時,它似乎是一棵樹或一把椅子,就在那裡,從它自己的一側看。

五蘊——指定的基礎

看看你是如何與其他人一起做的; 當你看著別人時,你會覺得里面有一個真實的人。 其實只有 身體,感受,歧視,不同的製約因素,不同的意識。 看到所有這些不同的東西。 然後看看頭腦如何將它們放在一起,然後不僅稱它們為(某物),我們稱其為“人”。 不久之後,除了五蘊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人在那裡。 不僅僅是聚集體。 除了聚合之外還有一些東西。 (就像)不只是樹的部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東西。 看看我們是如何把那些除了存在的東西之外的東西,與部分,作為來自部分的側面 - 以某種方式存在於那些部分中 - 以某種方式與它們融合但沒有完全融合。 我認為這是了解內在存在意味著什麼以及自我執著過程如何生起的好方法。

當你和其他人一起做的時候,看看它。 也和你自己一起做。 你可以從你的開始 身體 並真正地審視它的不同部分 身體。 沒有啦 身體 那裡。 只有胳膊、腿、紙巾等等。 這就是做 身體 冥想. 只有所有這些不同的器官、組織和四肢。 然後你把它們放在一起,頭腦使它們成為“身體” 下一刻,真的有 身體. 然後,當然,我們進入那個 身體 這是另一個步驟。

有五蘊構成自我。 查看不同的聚合。 看看頭腦如何將它們放在一起並說“我”。 我們怎麼一說“我”就進入了我執,不是嗎? 來得太快了。 我認為這是觀察這個過程如何發生的好方法。

“我”的感覺如何變化

聽眾: 我發現它也很有趣,當我冥想時,通常是當我第一次坐下時,“我”的標籤在 身體 和頭腦,但一旦我真正讓自己平靜下來,它就不再存在於 身體. 它更只是在腦海中。 然後是“我的 身體 只是一個 身體; 不是我。

職業訓練局: 直到你的 身體 疼。

聽眾: 是的。 或者我站起來不得不使用它,然後,突然間,它又回到了,“我是我的 身體 和頭腦。

職業訓練局: 很多時候, 身體 至少會掉一點點。 然而,似乎我與心密切相關,不是嗎? “我不喜歡這樣; 我要那個。”

聽眾: 我看到過了一會兒,所有的故事都變成了自我意識。 我告訴自己的所有概念化、觀察、判斷、幻想,然後變成了這個人,我。 就像:“她是她思想的一部分。” 因為 身體 確實消失了,我幾乎與它脫節了,我只在我的腦海裡。

職業訓練局: 然後,看看我們如何利用我們的過去來創造這種自我意識並抓住那些故事,因為這些故事現在給了我們一個身份。 在 70 年代關於阿姆斯特丹的故事中,我們都參與了故事,例如你所說的話。 不知何故,這正在創造我現在的感覺; 比如,“我就是那個……”

聽眾: 我們沉迷於此。 控制思想遠離那些故事是如此強大。 然後對我來說,我有一種感覺:“我是誰?”

職業訓練局: 對了,我是誰?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成為一個 修道院的 並且您放棄了您作為外行人擁有的東西-有時人們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才能做到這一點。 [這是]因為他們仍然非常依戀那種感覺。當你放棄那些東西時,你就失去了 附件 成為那個人。 有時,它確實會讓你有點懸而未決。 “嗯,我是誰? 如果我要離開某某人的身份,他喜歡這個,做了那個,和這個人是朋友,是那個人的受害者,還有那個擁有所有愛她的朋友的人,所有這些那些討厭她的人,那麼,如果我把所有這些都拋在腦後,隨心所欲,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聽眾: 那麼,你將是一個身份 修道院的. 它幾乎比過去(任何)年都強……

職業訓練局: 根據人的不同,如果你隨後發展出一種身份,“我是 修道院的”,你只是在做同樣的事情。 “我是一個 修道院的,因此……我是這個,這個,這個。 你將要受比丘尼戒。 如果你回到這裡說:“我現在是比丘尼了! 這是 dah-dee-dah-dee-dah-dee-dah 因為我現在是比丘尼了,”我們會把你放在你的位置!

別擔心。 當有人拋棄舊的生活、舊的身份,然後創造新的時,這很容易發生。 我們緊緊抓住它。

聽眾: 對我來說,在放下所有物質之後,就會有物體產生的記憶。 現在,我發現我正在處理記憶。 那是現在必須放棄的部分。 它們只是想法。 它們不存在。 那裡什麼也沒有。

職業訓練局: 對,對。 這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 我們沉迷於那些記憶並一次又一次地思考它們 冥想,想想別人的記憶,或者別人的過去是多麼無聊。 這將是 [一個] 非常好的 [練習]:“你”寫下你的記憶,將它們交給“她/另一個人”,每次她開始進入她的記憶時,她都必須拿出你的記憶並閱讀它們,並進入你的記憶。 然後我們將看到它能持續多久。 然後你可以想想她的回憶。 你真的可以看到它真的很無聊。 就好像那是過去,那已經發生了; 開始的時候還挺有意思的,但是一直想下去,真的挺沒意思的。 她[那個人]在微笑,她不太確定。

聽眾: 你知道我一直在做的是:我一直在拿走記憶,用現在的人代替我記憶中的人。 啊,這裡有各種各樣的猜想。 我應該是個劇作家。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