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有一顆善良的心

有一顆善良的心

關於文本的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人生的本質:給在家修行者的忠告 傑仁波切(宗喀巴大師)。

  •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的重要性
  • 道德行為如何源自善意
  • 培養對他人和自己的善意

人生的本質: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下載)

我們一直在閱讀這篇文章——它很短,只有一頁半——叫做 人生的本質:對居士的忠告. 到目前為止他一直在談論 因果報應 及其影響,我們的行為如何具有道德維度,以及該維度的影響,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以便我們明智地採取行動,在我們的所有行為中考慮我們的道德紀律。 他在這篇文章中沒有談到的(這讓我感到困惑)尊者 達賴喇嘛 文中常說的,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的重要性。 他說的都是初級修行者常用的話題,卻沒有把善心放在這裡。 但這是尊者會開始的事情,在中間談論,並以此結束。 然後把寶貴的人生、道德和一切都放在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的主題周圍,因為尊者的座右銘之一是“我的宗教是善良”。

我認為當我們看這段文字時,我們應該以尊者的方式來看待它 達賴喇嘛 確實如此,就像真正告訴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因為如果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那麼我們的道德行為就會很自然地從中產生,不是嗎? 如果你有一顆善良的心,那麼你就不想傷害別人,所以你會保持良好的道德紀律。 如果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你想要利益他們,那麼你就會做所有產生正能量的行為。 如果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你也不想傷害自己,所以你不會做自毀的事情。 所以整件事真的圍繞著那顆善良的心——對我們自己和對其他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

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聽說過一顆善良的心,但我們總是聽到它指的是對他人友善。 但作為一種文化,我們往往對自己非常苛刻。 我們不知何故在某個地方有錯誤的想法,為了對他人友善,我們必須對自己苛刻。 就像為了富有同情心,我們必須受苦。 你知道嗎,這兩個想法是一致的? 如果我們對自己有一點積極的感覺,那就錯了,那是自私的。 這個想法在我們的文化中確實存在於許多微妙的層面。 但它根本不存在於佛教中。

佛教認為這些事情更像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換句話說,如果你善待自己,就會更容易善待他人。 如果你善待別人,那麼善待自己就容易多了。 所以你一起練習它們。 如果有幸福,我們就會尋找每個人的幸福,而不是將幸福視為一塊固定的餡餅,就像你得到了我就沒有。

或者與愛和慈悲的想法類似,如果對你有愛和慈悲,我不能為自己擁有,因為那是自私的。 如果我對自己有同情心,那麼我就會去傷害你。 所有這些想法...... 這是一種分裂的思維方式,讓人覺得自己和別人是截然對立的,一方得了,另一方就輸了。 在佛教中,真正的事物並不是那樣看待的。 寂天在他的經文中談了很多,如果有痛苦,不管是誰的,都是要努力消除的。 如果有好東西可以擁有,不管是誰的,都是需要努力去獲得的東西。 因此,減少對我們和他們的這些真正僵化的想法,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競爭、嫉妒和傲慢。 但它真正基於的是看到我們所有人在想要快樂而不想要痛苦方面都是相似的。

如果說“有一顆善良的心”,那應該是對每個人的,“每個人”包括我們在內。 但這不僅僅是我們,它包括世界其他地方。 正如尊者提醒我們的那樣,我們相信民主,所以我們站在一邊,其他有情眾生站在另一邊,所以如果有問題,我們必須投票決定誰的利益更重要——我的還是其他人的——那麼,相信民主,我們應該照顧別人,因為別人比我們自己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忽視和貶低自己。 這只是意味著我們必須睜開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僅僅是我。 我們一直回到那個,不是嗎?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