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平衡自己和他人

平衡自己和他人

一系列的評論 像陽光一樣訓練心靈 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 Nam-kha Pel 於 2008 年 2010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期間開示。

MTRS 24: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下載)

動機

讓我們從培養髮心開始,隨喜有機會聽聞教法。 讓我們慶幸從上周到本週,我們沒有投生惡道,也沒有失去寶貴的人身。 從那以後,我們並沒有被世俗生活中發生的其他事情分心,以至於忘記了佛法,所以我們有機會去聆聽和思考。

這個機會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而是慶幸擁有,而不是想當然。 因此,讓我們真正有強烈的意願去利用它。 讓我們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往常一樣繼續舊的痛苦,舊的“我”——像往常一樣的執取,舊的“我” 以自我為中心 照常。 相反,讓我們下定決心將我們的動機轉化為利益所有眾生的動機,然後想要獲得證悟,這樣我們才能最有效地做到這一點。

所以,讓我們懷著對他人的關懷、感情、愛和同情的真實感受來產生這種意圖。 這不僅僅是忍受他們,而是真正關心他們發生的事情,並希望為他們的利益而努力。

平衡自己和他人:常規水平

上週我們談到平衡和交換自我,寂天的生成法 菩提心. 我們講的是均衡部分,我們把常規級別的六點都搞定了。 第一點是什麼?

聽眾: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和遠離痛苦。

尊者圖登卓龍(VTC): 每個人都同樣想要快樂和免於痛苦。 第二點?

聽眾: 十乞丐。

職業訓練局: 十個乞丐的例子——每個人都想要一些東西,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歧視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比另一個人更重要呢? 第三點?

聽眾: 想要自由。

職業訓練局: 好吧,十個都在受苦並希望他們從我們這邊獲得自由的病人。 然後,下一點?

聽眾: 別人的善意。

職業訓練局: 好吧,每個人都對我們很好。 你真的相信那個嗎?

聽眾: 幾天。

職業訓練局:  有些日子。 不是每一天?

聽眾: 不是每時每刻。

職業訓練局: 不? 你相信你對別人友善嗎? 哦,是的,我一直很善良。 他們對我好嗎?

聽眾: 否。

職業訓練局: 那很有意思。 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們對其他人如此友善但沒有人對我們友善的地方。 我想知道——所有那些認為自己對他人友善的人,他們對誰友善過? [笑聲] 因為似乎沒有人得到太多善意。 [笑聲] 很有趣,是吧? 好的,然後是第五點?

聽眾: 我們從傷害中得到了更多的幫助。

職業訓練局: 那是什麼回應?

聽眾: 他們一直很友善,但是……

職業訓練局: 是的,好吧,所以他們很友善,但他們也做了……好嗎? 然後是第六點?

聽眾: 我們都會死。

職業訓練局: 好吧,既然都要死,記仇有什麼用? 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因為當我們懷恨在心時,這會讓我們自己死於非命。 憤怒. 如果你的思維流正在死去,會發生什麼 憤怒 體現在?

聽眾: 下界。

職業訓練局: 下界還行什麼樣的 因果報應 當你的思想流有怨恨時,你會創造嗎?

聽眾: 因果報應.

職業訓練局: 你在創造消極的 因果報應. 怨恨對我們來說真的很糟糕,因為我們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因為我們正在生活並抓住它們。 然後,如果它們在死亡時顯現,那麼它們就會作為我們的心被吸引到可怕的重生的合作條件。 所以,這真的很重要,因為有些怨恨真的很糟糕; 我們真的可以識別它們。 但每天我們上床睡覺時都會殘留一些 憤怒 在某人。 這是仇恨,不是嗎? 是的。

 哪怕只是一點點 憤怒 因為今天有人對我們做了一些小事。 因為什麼是怨恨? 一個怨恨緊緊抓住 憤怒,不放過。 如果我們堅持足夠多的這些小憤怒,它們就會成為針對這個人的巨大法庭案件。 然後這真的很可怕。 所以,原諒別人很重要,原諒別人意味著放下我們的 憤怒 對著他們。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做的是好的。 這只是意味著在我們心中決定我們不會再為此生氣了。 現在,我們為什麼要為此生氣呢? “他們做了這個,他們做了這個,他們做了這個。” 好吧,但你為什麼要為此生氣,尤其是當它現在沒有發生的時候?

聽眾: 強化“我”。

職業訓練局: 它確實如此。 它強化了我們的“我”感。 它讓它變得非常大,它創造了一個受害者的身份,好嗎? “我就是這個人。 這就是我被某某人虐待、虐待、不必要地指責的人的身份,噠噠噠噠噠。” 我們採用了受害者的心態,毒害了我們的整個生活。 所以,這是一件需要非常小心的事情,因為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懷恨在心是為了懲罰對方。 我們的怨恨不會懲罰他們。 他們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我們的怨恨懲罰了我們。

當你看到家庭中一代又一代地積怨不斷時,你會感到非常難過。 仇恨導致瞭如此多的種族戰爭,如此多的種族衝突。 是因為對百年前發生的事情懷恨在心。 所以當你執著於這種怨恨時,你只是在教你的孩子去恨。 這就是你想教給孩子的嗎?

我們還必須審視我們在家庭中繼承的仇恨。 或許我們從小就听說過我們的家庭存在怨恨——針對某個家庭成員,或針對社區中的其他人,或針對其他種族或宗教、族裔群體或國籍。 所有這些我們從小就听說過的事情,不知何故被內化了,並且我們隨身攜帶,這些怨恨真的有毒。 識別它們非常重要。

當你閉關時,你有沒有註意到這些怨恨浮出水面? 您是否發現您仍然對您認為不再生氣的人生氣? 我記得我做的時候 金剛薩埵 很多年前,我意識到我還在生二年級老師不讓我在課堂上玩耍的氣。 這很可悲,不是嗎? 但這就是孩子的頭腦所做的。 然後成年人的頭腦就會對一些同樣瑣碎的事情生氣,但有一個更大的理由讓它不瑣碎。

掌控這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很難對我們生氣的人產生愛和同情,而我們都想培養愛和同情。 但是,如果你生他們的氣,你怎麼能希望他們快樂——愛的定義? 生氣,你想讓他們受苦,所以這是完全相反的。 我們怎麼能想要那個? 它不起作用。 所以,如果我們說,“我想培養愛和慈悲”,但同時培養仇恨、怨恨和怨恨,我們就是在破壞我們自己的精神修行。 這是真正需要注意的事情,因為這些東西非常偷偷摸摸。

平等自我與他人:終極境界

現在我們要進入七分中的最後三分 平衡自己和他人. 最後三點是從究竟的角度看問題。 所以,在這裡我們將開始引入更多的觀點,即事物並不以它們出現的方式存在。 在此之下的第一點是,如果像我們的思想所相信的那樣,存在真實的、本質上存在的朋友、敵人和陌生人,那麼 會看到他們。

是無所不知的吧? 沒有任何錯誤的意識,沒有一個錯誤的意識。 所以,如果有人天生就是朋友,天生就是敵人,天生就是陌生人——換句話說,那些天生就值得我們的人 附件,值得我們 憤怒,值得我們冷漠——那麼 絕對應該將這些人視為朋友、敵人和陌生人。

沒有。 事實上,如果一方面有人在做 供品,好好地給他揉背,做些好事,而另一邊有人罵他,打他, 對這兩個人的感覺是一樣的。 這不是很神奇嗎? 如果一個人幫助一個人,一個人傷害他們,他憑什麼對他們有同樣的感覺? 嗯,這是因為他不看表面上的幫助和傷害。 他的眼光不止於此。 他正在觀察每個人的內心,看到他們都只是想快樂。 他們都在努力擺脫痛苦。 他們不知道快樂的原因或痛苦的原因,所以他們只是盡力而為。 為什麼有仇恨和 附件 對他們?

能夠看到這些朋友、敵人和陌生人的類別完全是由我們的判斷、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構建的。 它們完全是我們的思想捏造的,以什麼標準為準? 有人做我喜歡的事——他們是朋友。 有人做了我不喜歡的事——他們是敵人。 也有人不這樣做——他們是陌生人。

這是唯一的標準。 為什麼人們是你的朋友? 他們對我很好。 他們給我禮物。 他們讓我感覺很好。 他們有相同的政治 意見 我願意。 他們同意我的想法。 當我情緒低落時,他們鼓勵我。 他們對我很好。 都是關於我的,不是嗎? 百分之一百! 不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 這就是背後的原因 附件.

 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其他人令人討厭和成為敵人? 他們不做我想做的事。 他們並不友善。 他們干擾了我的幸福。 他們不給我禮物。 他們對我發誓。 他們讓我氣餒。 他們讓我失望——或者他們傷害了我所依戀的人。 這是同樣的舊事。 都是關於我的,不是嗎? 所以,這些就是我們怨恨他人的原因。 而且因為冷漠——他們不對我做任何事,所以他們甚至不值得關注。 事情就是這樣,不是嗎?

你有沒有想過今天貝拿勒斯的人? 有人想過貝拿勒斯的人嗎? 佩坦科的人? 清邁的人? 我們會考慮其他生物嗎? 你有沒有想過今天海洋中的所有魚,它們正在經歷什麼? 你有沒有想過尼泊爾所有的昆蟲? 你有看到? 有所有這些生物,他們和我們一樣有這種“我”的感覺。 他們的整個世界都圍繞著他們轉。 對我們來說,它們完全不存在。 我們甚至不考慮它們。 就好像他們連眾生都不是。 它們可能只是數字,或者它們是我們為之工作的“所有有情眾生”的一部分,但我們並沒有真正想到所有有情眾生。 我們真的必須回顧過去。

判斷力強的缺點

聽眾: 我覺得很容易對非人眾生產生慈悲心。 對人類產生同情心更具挑戰性。

職業訓練局:  哦,當然! 我們到外面去,火雞、小貓、松鼠、山雀,它們都很可愛。 我們對所有的動物都充滿同情心。 但是人類——那個吃了我沒有得到的巧克力餅乾的人,那個沒有做家務的人——我們對他們很生氣。 我們太有判斷力了。 我們有很多關於其他人應該如何行動、他們應該如何以及他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標準。 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應該”。 當然,其他人不會做我們認為他們應該做的事。 他們是多麼可怕! 所以我們只是把他們踢出我們的愛的領域。 所以,假設我們有一個房間,裡面有所有有情眾生,因為我們愛他們所有人,然後當他們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時,我們就給他們看門。 最後,誰會和我們一起在那個房間裡?

聽眾: 沒有人。

職業訓練局: 沒有人。 我們將獨自坐在那個房間裡,帶著我們所有的仇恨和判斷力,因為我們把其他人都踢了出去。 因為他們沒有達到我們對他們應該成為的人的完美、完美、純粹的期望。 那麼,誰因此而受苦呢?

聽眾: 我們是。

職業訓練局:  我們是。 我們認為我們在懲罰別人。 “哦,你沒有好好對待我。 我要告訴你——我只是要忽略你。 你沒有好好對待我。 我會告訴你——我會在你背後談論你。” 我們認為我們在懲罰人。 我們在懲罰他們嗎? 不,誰正在經歷我們的負面影響 憤怒,我們的仇恨,我們的怨恨? 我們是。 同樣,其他人在背後說我們的壞話,誰正在經歷這種負面影響?

聽眾: 他們是。

職業訓練局: 你確定是嗎? 我們沒有經歷負面影響嗎? “他們在背後說我壞話。 他們怎麼敢! 我的名譽要毀了,如果名譽毀了,我就沒有工作,也沒有伴侶。 而且我不會有朋友。 我很痛苦,因為他們在背後議論我!” 這就是我們告訴自己的,不是嗎? 當他們說我們的壞話時,我們真的相信他們才是受苦的人嗎?

聽眾: 他們是在談論我們,還是在談論他們自己?

職業訓練局: 是的,他們主要是在談論他們自己,但我們認為他們在談論我們。 所以,當我們發現有人在背後批評我們時,重要的是我們要花時間想想那個人受了多大的苦,他們說我們的壞話是在破壞自己的幸福。 認真考慮這一點很有幫助,這樣我們就不會對他們懷恨在心,也不會陷入我們的舊思維模式,“如果他們說我的壞話,我會受苦,因為我不會有 da dee dah dee噠噠噠……” 您是否看到我們對事物有不同的雙重標準,我們如何通過“我”的角度來解釋一切?

在佛法中,我們正試圖改變它。 “我不會通過忽視他們、對他們生氣來懲罰其他人。 我在懲罰自己。 當他們說我壞話或無視我時,受苦的是他們,而不是我。” 這與我們通常的感覺完全相反。 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修行佛法。 如果我們通常的看法是可信的,那麼為什麼我們需要修持佛法呢? 如果我們通常的感知是 100% 準確的,如果我們通常的情緒是 100% 合理的,那麼就沒有必要修行佛法,因為我們已經在感知現實並有適當的情緒反應。 這是真的,不是嗎? 

當我們接觸佛法時,我們必須以“我需要改變,我需要質疑我自己的看法和情緒”的觀點來。 如果我們抱著“我的意見是對的”的觀點來學法,那我們怎麼可能學佛法呢? 我們的意見已經是對的。 所以,即使 來找我們說一些我們不同意的話,我們會說,“你是什麼樣的老師? 你什麼都不知道,伙計。 我的想法是對的。”

那麼,會發生什麼? 我們真的陷入困境,不是嗎? 即使 當他出現在我們面前並試圖幫助我們時,我們認為,“他瘋了,因為他的觀點與我不同,而且他沒有按照我認為應該的方式對待我。 有五百萬弟子,他竟然不理我!” 這就是我們的想法,不是嗎? “如果 只有他帶著神通出現在我面前,我才會有信仰。 什麼樣的 他不這樣做是為了讓我有信心嗎?

我們就是這樣想的。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執著於自己的意見,那麼修持佛法就沒有用了,因為我們已經是對的了。 如果事物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存在,如果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唯一可能的感受方式和正確的感受,那麼誰還需要佛法呢? 我們已經對了,所以我們一定已經開悟了。 那我們為何如此悲慘? (笑聲) 這張照片有些不對勁。 如果我們真的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正確,那麼為什麼我們如此不快樂?

我記得一個故事,當一對夫婦去接受治療時,治療師說:“你可以是對的,也可以保持良好的關係。 你有一個選擇!” 有兩種選擇。 你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有良好的關係。 你想要什麼? 就是這樣,不是嗎? 如果我們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我們就不會擁有很好的人際關係。 所以,當我們在思想訓練中聽到關於把勝利給他人的教導時,就是這個意思。 這意味著讓那種總是在說“我是對的,世界應該承認這一點”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保持沉默。

所以,這裡的第一點是 看不到任何真正的朋友、敵人和陌生人。 這些在人的眼裡是不存在的 沒有錯誤的意識。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本來就存在的朋友、敵人和陌生人,或者一個本來就存在的人,值得我們 附件,值得我們的仇恨,值得我們的冷漠,那麼我們應該將我們的認知與 .

第二點是,如果朋友、敵人和陌生人是固有存在的——如果 附件,仇恨的對象,冷漠的對象本來就是存在的——那就無法改變。 現在是朋友的人將永遠是朋友。 現在是敵人的人永遠是敵人。 現在是陌生人的人將永遠是陌生人。 這是它發生的方式嗎? 不! 我認為當你看到這一點時,國際政治是尖叫聲。 美國曾經支持奧薩馬·本·拉登。 這不是很神奇嗎? 六十多年前我們還在和德國作戰,現在德國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我們和日本打過仗,現在日本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國際政治的變化真是太神奇了。

同樣,它們也會改變我們自己的人際關係,不是嗎? 那些我們曾經是最好的朋友,我們所愛的人,現在我們甚至都不和他們說話,因為我們對他們很生氣,或者因為他們已經成為陌生人。 或者從陌生人變成了朋友或敵人; 敵人變成了朋友或陌生人。 一切都變了。 但如果朋友、敵人和陌生人本來就是存在的,那麼這些關係就會具體化,無法改變。 為什麼? 因為本質上存在的東西不依賴於其他因素。

自在存在的事物是獨立的,獨立的事物不依賴於其他因素。 不依賴於其他因素的事物不依賴於原因和 條件. 一些不依賴於原因和 條件 不能改變。 這是 固定. 無論周圍發生什麼變化,它都不會改變,因為它不受原因和影響 條件. 那不是我們的經驗,是嗎? 事情總是那麼多變。

然後第三點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談論朋友、敵人和陌生人——偶爾也包括我們自己——並問,誰更重要,我還是其他人? 我們經常傾向於把它很好地放在外面。 也許我們可以平衡朋友、敵人和陌生人,但誰更重要,我還是其他人? 我是。

最後一點實際上與此有關,但在我開始討論之前,尊者總是談到一種傳統的思考方式,即思考誰更重要、更有幫助。 如果我們要投票決定誰的幸福更重要,你會投票給誰? 誰的幸福更重要? 如果我們真的是民主的,我們會投票給所有眾生減一,因為多數人的力量。 但是我們實際上投票給誰呢? 我! 然而,我們到處說我們相信民主。

我們不相信民主。 我們相信以我們自己為獨裁者的獨裁統治。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民主並且我們要投票,那麼誰的幸福更重要——一個人還是無限眾生減一? 無量眾生減一! 所以,我們怎麼能證明我們一生都在說:“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最重要! 一切都必須如我所願!” 那沒有意義!

“我”與“他者”

回到第三點,如果自我和他人本質上存在,我們可以說,“我更重要,因為我本質上是我,而其他人則不那麼重要,因為他們本質上是他者。” 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自我和他人是相互依賴的。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在不識別他人的情況下識別自我。 如果不識別自我,我們就無法識別他人。 這兩件事相互依賴。

就像這邊的山谷,那一邊的山谷。 你看看修道院對面,我們有春谷路。 有春谷,那邊有山。 有這邊,也有那邊。 但是,如果你去了 邊,這將是 Free Introduction 邊- 邊會是 Free Introduction 邊和 Free Introduction 邊會是 邊。 那麼,是不是這一面 Free Introduction 側面或 邊? 這取決於。 當你說“我想要快樂”時,那個想要快樂的“我”在哪裡? 感覺就像只有一個“我”,其他人都是“他者”,不是嗎? 但在別人看來, 是“我”,我們是“他者”。 那麼,我們是“我”還是“他者”? 我是“我”還是“他者”?

我記得當色貢仁波切教授這個的時候,因為我就是從那個人那裡學的。 亞歷克斯在翻譯,而這整件事是關於 Free Introduction 其他類 讓我們都笑得合不攏嘴,因為仁波切不停地問:“你是 I 還是你 other? 仁波切會說:“你不知道你是誰?” 他問:“你是 I 還是你 other”,他告訴我們要真正審視它。

為什麼當我們說“我”這個詞時,我們會如此強調這組蘊? 為什麼我們甚至說,“這個 集合的集合”,當從每個人減一的角度來看,它是 一組聚合? 從每個人減去一個的角度來看,它是“其他”; 這不是我。 當我們試圖決定誰更重要時, me or other,我真的是某個內在存在的“我”嗎,所以當我說“我更重要”時,它總是指 這些 聚合? 從他人的角度來看,“他人”是指他人的蘊。 所以,當我們說“我想要幸福”時,它可能是 每個人減一 想要幸福,不是嗎?

這正是與他人交換自我背後的哲學。 你只是交換你標記“我”的地方,因為你意識到“我”只是被標記,而“其他”只是被標記,等等。 這個 一組聚合可以很容易地 一組聚合。 它可以盡快成為“其他”而不是“我”。 從大多數人的角度來看,它是“其他”; 這不是“我”。

 那為什麼當我們說“我想要幸福”時,它只是指 這些 聚合? 當我們說“其他人”——“其他人想要幸福”或“其他人沒那麼重要”時——它指的是外部。 為什麼它不指 Free Introduction 一? 因為根據視角,“我”和“其他人”被同等標記,就像 Free Introduction 山谷的一側和 山谷的一側根據視角進行標記。

想想這個很有趣,尤其是當你有一些痛苦的時候——因為當我們有痛苦的時候,頭腦會想,“痛苦。 一世..” 有一種強烈的“我”的感覺,不是嗎? “痛苦。” 這個巨大的“我”正在受苦。 但從 每個人減一, 別人在受苦。 想像一下,當你生病時躺在那裡說:“其他人正在受苦。” 你能想像嗎? 你能想像看著你自己的 身體 作為別人的 身體 那是不舒服嗎? 別人傷害了感情。 這很有趣。 如果你說別人的感情受到傷害會怎樣?

聽眾: 你有很大的空間。

職業訓練局: 是的,你有很多空間,不是嗎? 但是一旦你說,“我的感情受到了傷害,”就沒有空間了。 “別人的感情受到了傷害? 噢,那太糟糕了。 他們會克服的。 他們不會嗎? 是的。 人們總是能克服受傷的感覺。 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們只是太敏感了。 其他人只是太敏感,太容易被冒犯。 他們只是從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來解釋一切。 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冷靜下來。 他們會清醒過來,看到他們的看法完全不對勁。”

這就是我們對其他人的看法,不是嗎? 那麼,嘗試將“其他”應用於這組聚合。 “哦,今天有人心情不好。 誰在乎? 我要去忙我的事了。 如果他們想心情不好,就讓他們心情不好。” 人家肚子疼——“唉,可惜了! 午飯吃什麼? 我心情很好。 我不會讓他們的胃痛把我累死。” 試著這樣想。 “哦,別人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噢,那太糟糕了! 還有什麼是新的?”

所以,我們只是交換“我”和“其他人”因為它們只是被貼上了標籤。 你換就行了然後,根據我們通常如何看待他人,您開始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 “我要快樂”——哇哦,有那麼多“我”想要快樂。 因此,當我們說“我想要快樂”時,我們開始關注每個人的“我”。 這意味著其他所有人。

 “我今天不想加班; 其他人可以加班”——除了,“我”是你的同事,“其他人”是你。 “我不想打掃廁所; 這不是我的苦差事。 別人可以打掃廁所”——所以我們站起來打掃衛生是因為我們是別人,不是嗎? 你會說,“哦,這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笑聲] 這讓人心神不寧。” 你是治療師; 你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哦,你在分裂。 你很困惑。 你不知道你是誰。 你沒有足夠大的自我意識。”

不,這不是分裂。 這是出於特定原因而完成的,並且是通過智慧完成的。 不是因為心理問題而做的。 這是用智慧完成的,意識到我和其他人只是完全被貼上了標籤。 

回到正文,我們在副標題上說,

思惟自私的壞處,應該捨棄什麼。

這是其中的一個短語 心靈訓練:

驅逐那個為一切負責的人。

這是我們應該記住的,“驅逐一切罪魁禍首。” 假設有一件事是你所有問題的根源,那就是讓你一直痛苦不堪。 那就是你要驅逐的東西,不是嗎? 消除你所有痛苦的根源。 碰巧的是,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消除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如果我不照顧我,誰來照顧我?” 其實,甚至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不為我,誰為我? 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誰來照顧我?” 甚至心理學家和宗教人士也說要照顧好自己。 “哦,我喜歡那個。” 但我們通常照顧自己的方式實際上正在傷害我們。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照顧好自己,我們就會照顧好他人。 這就是尊者所說的:“如果你想自私,明智地自私。” 使自己受益的最好方法是照顧他人。 我們相信嗎? 只有當其他人是我們依戀的人時,我們知道他們會對我們好的回報。 除此之外…… 您是否看到我們正常的思維方式是如何完全顛倒的? [笑聲]

好的,所以 Nam-kha Pel 關於驅逐一切罪魁禍首的評論說,

我們眾生追逐我們不想要的苦難,而永遠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

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追求快樂,其實是在追求痛苦,這是我們不想要的。 而且我們永遠無法實現我們的願望。 為什麼不? 因為我們走錯了路!

歸根結底,我們試圖將責任歸咎於別處,這是錯誤的。

這不是真的嗎? 每當我們不開心時,會發生什麼? 我們責怪別人,不是嗎? 我們責怪別人。 “我為什麼不開心? 他們這樣做了,或者他們沒有這樣做,或者他們應該這樣做。” 總是別人。 偶爾,我們責備自己,但當我們責備自己時,也是一種非常不切實際的方式。 “我太厲害了。 我可以讓一切都出錯。” “為什麼這段婚姻失敗了? 都是我的錯!” “沒有人愛我,因為我太可怕了。” 這完全是一種自我膨脹的感覺! 我們沒有那麼強大。

責備他人

歸根結底,我們試圖將責任歸咎於別處,這是錯誤的。 因為生於五六種眾生之中,從無間地獄到有道頂峰,所受的種種漫長而劇烈的痛苦。

那是從最低的地獄境界到最高的神界。

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

換句話說,我們在重生中所經歷的快樂和痛苦,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它有原因,而且這些原因不是無關的原因。 它們是有能力產生我們正在經歷的結果的原因。 將我們的痛苦歸咎於與我們的痛苦無關的原因是完全瘋狂的。

這就像種植花園並責怪生長的南瓜不是甜豌豆。 我們責怪南瓜子,但它們與此無關。 對不起,但這沒有意義。 我們責怪甜豌豆種子,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種的是甜豌豆,但我們得到的是南瓜。 所以我們指責像甜豌豆這樣的不和諧原因,並相信甜豌豆長出了南瓜。 他們沒有。 南瓜種子長出了南瓜。

它們的產生依賴於引起一切的行為和煩惱情緒.

為什麼我們出生在六個存在領域中的任何一個? 由於苦難和 因果報應! 請記住,我們所做的行動會產生結果。 造成這些行為的是煩惱。

因為行為是由煩惱情緒引起的

- 苦難——

煩惱情緒是首要因素。 此外,在煩惱的情緒中,無明執著於對自我的誤解,這是所有痛苦的主要來源.

所以,認為“我”真實存在的我執無明,認為“我”從它自己的一面存在——那個我執無明是所有其他煩惱的根源,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因果報應 這帶來了在不同的循環存在領域中的重生。

這種因果關係對於理解和牢記非常重要。 這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記得這一點,那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把自己的痛苦歸咎於外在,而沒有意識到輪迴中的痛苦——我們出生在輪迴中——來自於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 從煩惱中來。 煩惱來自於我執的無明。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這不是上帝; 我們不能責怪上帝。 我們不能責怪總統; 我們不能責怪恐怖分子。 你不能責怪你的鄰居。 這是我執的無明。  

寂天說,

世間再多的煎熬、恐懼、痛苦,都源於對自我的誤解

- 換句話說,從我執——

哦,這個大鬼給我帶來什麼麻煩。

我們通常認為鬼是看不見卻能害人的東西,而最大的鬼就是我執無明。 我們看不到它,因為它沒有形相,但它是我們所有麻煩的根源。

此外,由於主要由抓住而產生的煩惱情緒

- 或抓住——

對自我的誤解

- 換句話說,認為“我”是獨立存在的——因為那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傷害,

他們才是真正的對手。

我們自己的精神痛苦才是真正的對手。

我們不應該與這個長期的對手保持關係。

 如果有人經常欺騙、搶劫和毆打你,你會保持良好的關係並邀請他們到你家喝茶嗎? 不! 所以,每當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無知——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的無知最好的朋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只要這對夫婦出現,他們就是長期的敵對者。 而且我們不應該和他們搞好關係。 我們應該設法傷害他們,因為他們傷害了我們。

同樣的文字說,

因此,通過長期不間斷的接觸,他是我們的敵人

- “他”是指自我中心思想和自我中心思想最好的朋友——

不斷增加的麻煩的唯一原因。 當我們心中確定了這一點時,我們如何能夠在輪迴中快樂和無所畏懼呢?

當我們了解輪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由我執無明這個內在敵人和它最好的朋友自我中心思想造成的時,我們怎麼能在輪迴中快樂和無所畏懼呢? 當我們所有苦難的主要對手、主要破壞者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和頭腦中時,我們怎麼能只是胡亂擺弄我們的拇指,認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呢?

它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和思想中。 不是別人毀了我們的幸福; 是我們的無知,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破壞了我們的幸福。 那句口號是什麼——“有苦就有我”。 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在受苦時,對“我”的執著有很大的無明,有很大的自我中心思想。 但當我們受苦時,我們永遠不會記得,對嗎? 我們從不記得敵人在這裡,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變思想。 所需要的只是改變想法,但這是我們最不想做的事情,因為我們太專注於“它在外面”。

問題解答

職業訓練局: 有人有任何問題嗎?

聽眾: 似乎很明顯,通過我們的自我,我們剛剛開始習慣一種存在方式,這種方式很難改變這種想法。

職業訓練局: 當我們合理地談論它時,它是完全顯而易見的,不是嗎? 你問的是,是不是我們習慣性的想法讓我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它? 就是這樣。 我們是如此習慣於無知和 以自我為中心——這兩個想法,然後是我們對它們的長期熟悉。 這就像你可能處於一個完全不正常的婚姻中,但它是如此熟悉以至於你害怕離開它。 我們嫁給了我們的無知和我們的 以自我為中心. 它完全不正常,但我們無法面對它的真相,因為它太熟悉了。 當你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時,你會意識到這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的狀態。 但是,只是每個人自己的思想束縛了他們並使他們陷入痛苦之中。 這只是一個想法。 這難道不讓人心生憐憫嗎? 這只是一個想法。 這不是什麼堅固的東西。 這不是外在的。 沒有什麼是必須存在的。

我記得 喇嘛 Zopa 說,“它在思想的尖端”——思想的尖端! 你怎麼會有想法的? 但它給了你那個形象: 一個想法的尖端. 你可以這麼快就改變它,不是嗎? 東西的尖端是如此之小。 你剛才 提示, 然後你像草葉一樣翻轉它——- 它已經改變了。 一念之間! 你只要改變想法,整個事情就會改變。

我們通常不會去想它,而當我們去想它的時候,我們是如此執著於我們舊的思維方式,完全沉浸其中,以至於我們看不出它有什麼不對。 當我現在談論它時,當我們都處於某種我們沒有非常強烈的情緒並且沒有人傷害我們的狀態時,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不是嗎? 真正的敵人是無知和 以自我為中心.

 但如果有人走過來對我們說,“這都是因為你 以自我為中心 和無知,”你要對他們說什麼? [笑聲]“你知道什麼,巴斯特?” 令人驚奇的是,當我們的心受到痛苦的影響時,我們的整個視角發生了 180 度的變化——180 度!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真實的,當我們處於非常情緒化的狀態時,我們無法將其視為真實。 事實上,我們對任何暗示這是真的人都非常憤怒。 然而,當我們心情平靜時,這很有意義,不是嗎? 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它。 你所要做的就是改變那個想法,整個體驗就會改變。 但是有人過來說,“改變你的想法,”我們認為,“改變 想法! 你不告訴我該怎麼做! 你要我修行佛法; 修行佛法! [笑聲] 這就是我們的想法,不是嗎?

聽眾: 我有一個來自 Internet 的快速問題。 莉莉六歲; 她想知道為什麼動物如此害怕?

職業訓練局: 因為他們很無知,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有時會把幫助他們的眾生看成是在害他們。 當我們有時出去餵松鼠或餵火雞時,它們跑向另一條路。 他們跑向另一條路,因為有些人確實想傷害他們,但他們不能說我們不是那些人。 他們被自己的無知蒙蔽了雙眼,所以他們看不到我們想要幫助他們。 可憐的是,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所有的動物都害怕,不是嗎? 但是當有人想要傷害他們時,他們害怕是件好事,因為他們會逃跑。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莉莉。

聽眾: 這是另一個問題,可能需要更長的答案。上周有一個問題是關於期望他人回報善意的嚴肅性。 這個人想知道這與我們的期望有什麼關係,即報答他人善意的衝動自然會從我們自己身上產生?

職業訓練局: 上週我們說期望別人報答我們的善意對我們來說是多麼超現實,但另一方面,當我們 幽思 受人之恩,自然而然生起報恩之心。 你怎麼把這兩個放在一起? 當我們善待他人時,其他人很可能自然而然地希望報答我們的善意。 但是,就像我們說動物因為分不清幫助和傷害而害怕一樣,有時候人類也是這樣,他們分不清幫助和傷害。 他們很無知,所以有人可能在幫助他們,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幫助。 他們認為有人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傷害了他們。 所以,他們不是自然地希望報答即將到來的善意,而是有怨恨或 憤怒 接下來。

當我們 幽思,我們要確保我們看到了別人的善意,而不是被自己的無知蒙蔽了雙眼, 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無知和 以自我為中心 確實讓我們看不到別人的善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這樣做 冥想. 真的,拿你周圍的任何東西,追溯有多少眾生參與你使用它,你就會看到其他人的善意。 為什麼我們要故意那樣做 冥想 一次又一次? 因為我們被自己的無知和自己的無明遮蔽了 以自我為中心!

事情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是想,“嗯,當然,我是宇宙的中心。” 那是我們自己的無知和 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這樣做 冥想——看到別人的善意,自然而然的報答心就會進入我們自己的心中。

聽眾: 到了這個地步,我想,“為什麼是我錯了?” 我認為這是不將人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區分開來的事情。真正對我有用的東西,現在我走得更遠自然而然地出現的是,“停止責怪別人”,當那出現了,它就變了。 這很棒。 我不一定把一切都放在自己身上,但仍然來自這個抵抗的地方……。

職業訓練局: 所以,你說有時候你會想,“為什麼總是我錯了? 如果我不能怪別人,那我就得怪自己。 為什麼錯的總是我?” 好吧,我們這樣想是因為我們混淆了傳統的“我”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世俗的“我”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所以我們混淆了它們。 此外,我們正在從必須受到指責的錯誤範式中努力。 如果不是別人,那一定是我。 現在,是誰制定了宇宙規則——必須責備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思想?

聽眾: 我想我實際上引用了一點點,但我認為口號很有幫助。 我想我需要一個回复,然後出現的是,“為什麼總是我?” 我想我只需要停止責怪任何人。

職業訓練局: 對,就是這樣。 你是說當那個人出現時——“為什麼總是我? 為什麼總是我以自我為中心? 我很不開心,因為我以自我為中心。 為什麼另一個人不以自我為中心? 為什麼我總是錯的”——然後對自己說,“為什麼有人一定是錯的? 你不必為此責怪任何人。”

聽眾: 我可能錯了,但我可以快樂。 [笑聲]

聽眾: 我的腦子不停地想,“好吧,如果我像照顧自己一樣照顧別人,我會整天很忙,而且我不會好好照顧自己。”

職訓局:“如果我像照顧自己一樣照顧其他人,那麼我就沒有時間照顧自己。” 我不認為每個人都希望你翻遍他們的房間,清理他們的抽屜,刷他們的牙,然後做這些事情。 請好好照顧自己。 照顧他人並不意味著我們以不恰當的方式關心他人的事務。 那不是照顧別人的意思。

還記得我們如何談論附近的敵人嗎? 這是一個近在咫尺的敵人——照顧別人和管別人的事之間的區別。 我們讓他們很困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在我們試圖提供幫助時不領情,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愛管閒事。 我們在多管閒事,但我們認為我們是仁慈的。 所以,我們必須區分這些東西,其中一個主要區分的東西是,“動機是什麼?”

聽眾: 到了自習時間,我就去把藥飯拿出來,免得有藥飯的人把藥飯拿出來,耽誤一些學習時間。 既然我已經這樣做了,我想我會進去為應該吸塵的人吸地板。 我的腦子整天都在說,“我需要做這些事情”,然後我就再也沒有時間照顧自己。

職業訓練局: 好吧,那麼你必須問這是否是重複發生的事情,或者是否有人忘記了。 每個人都會偶爾忘記一些事情。 如果你因為他們忘記了而去為他們做家務,那很好。 那很舒服,也很親切。 如果有人一再忘記做他們的家務活,那麼你拯救他們並不是善待他們,因為他們需要學會負責任。 在那種情況下,友善就是在社區會議上提出來:“我日復一日地準備藥餐,因為每個人似乎都忘記了它。 當人們忘記了他們的家務時,這就是人們想要在自己的實踐中擁有它的方式嗎?”

聽眾: 連他們都不忘,還要千方百計報答他們的恩情……

職業訓練局: 你的學習也是報答他們的一種方式,因為如果你學習和學習一些佛法,那麼你將能夠幫助他們。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