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修習菩提心

修習菩提心

一系列的評論 像陽光一樣訓練心靈 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 Nam-kha Pel 於 2008 年 2010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期間開示。

  • 問題與解答
    • 閒話, 錯誤的看法
    • 我愛與我執的區別
    • 的心 冥想 在死亡期間
    • 自憐的無知和低質量的自我觀
  • 介紹如何培養常規的課文部分 菩提心

MTRS 19:優勢 菩提心, 第1部分 (下載)

動機

讓我們培養我們的動力,想想我們從其他眾生那裡得到的善意。 例如,就在上週,自從我們上次上課以來:我們吃過的由他人準備、種植和運輸的食物,由於他人的好意而得到的藥物,我們所擁有的所有東西上週使用的是由於其他人的努力而創建的。 可能特別針對我們的具體善意行為,以及公職人員或為我們工作的政府辦公室人員所做的一般善意行為。 因此,讓我們感受到與所有這些其他眾生深深地相互聯繫、交織在一起。 並強烈希望他們沒有痛苦,而不僅僅是“哎喲”的痛苦; 但願他們沒有 身體 和在煩惱和影響下的心 因果報應. 雖然以慈悲心希望他們脫離苦是很好的,但這不會讓他們解脫。 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因此,既然成佛是我們擁有最好的工具、最有效的利益工具的狀態,我們就想成佛。 因此,我們下定決心,不僅要成佛是一件遙遠的事情,而且要從現在開始創造成佛的因; 以這種方式,為現在和未來的眾生利益而努力。 因此,讓我們產生今晚一起分享佛法的動力。

問題與解答

所以這週我們有很多問題。 人們忙著思考。1

廢話重生

所以有人說他們一直在做人生回顧,倒退,思考 因果報應 和消極的行為,他們所做的破壞性行為,所以他們首先要問,為什麼是空話……。 (“Idle”是idol的拼寫,[笑]所以我猜是崇拜體育英雄,崇拜電影明星。所以無論是idle還是idol,都是一回事。)但為什麼會導致重生的悲慘。 所以,他說,“我能理解其中的一些缺點。 浪費了很多時間,但為什麼會導致重生不善?” [尊者秋準現在改寫他的問題] 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導致惡投生的事情是很明顯、很明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但是在這里和那裡閒聊一點點有什麼問題呢?

嗯,問題是如果我們看一下我們的閒談,它通常涉及一些其他的口不善業。 是的? 你有沒有註意到,當你做很多閒話時,你很容易誇大事情,因為你想編織一個好故事,因為這就是閒話。 然後當你只是閒聊這個那個的時候,好吧,我們最喜歡的話題之一是什麼? 其他人做什麼。 所以我們把別人的所作所為放下,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造成不和諧。 那麼,當我們閒聊時,我們還做什麼呢? 好吧,有時候我們會對我們正在交談的人生氣。 或者我們以一種痛苦的方式取笑他們; 我們嘲笑他們。 像那樣的東西。 所以你看閒談是多麼容易,就在我們的言論不受控制的時候,它會流入各種其他類型的話題。 而且,如果你認為讓真正想修行佛法的人參與討論電影、房地產市場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那麼你就會明白,這不僅對那個人有害,而且對所有其他可能受到該人積極影響的人。

我正在閱讀一部巴利經文的註釋中的內容。 我現在沒有它,但它的要點是 在談論閒話並提到這類話題:所以政治、戰爭、武器、性、娛樂、體育,以及不同的人在做什麼,買賣東西,以及所有這些類型的事情. 所以他提到了那些話題。 但後來他真的澄清了,你談論那些話題的方式實際上變成了閒聊。

因為他說,如果你談論這些話題時,要從它們生起滅去的意義上說,它們是無常的,所以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作為持久的幸福來執著,這是一個很好的談論方式。 如果你在談論性快感並這樣做,但你是在那種可以幫助佛法中的人的意義上談論它。 或者,如果你在談論經濟和買賣東西的目的,但你是從執著於這些東西的缺點的意義上談論它,那麼這對你的佛法修行很有用。 因此,整個事情與其說取決於主題,不如說取決於您如何談論該主題。 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說話的動機。

錯誤的看法

然後,第二個問題:“是 錯誤的看法 作為一種僅限於玩世不恭的途徑 因果報應 和重生等等。相信有冒險的性生活是幸福的,或者做一些你知道是錯誤的事情,但根據另一個人的行為來證明它是正確的,比如從一份薪水不夠的工作中偷東西。 這些是 錯誤的看法 作為途徑,或者這些只是無知,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我會說他們是 錯誤的看法 作為心理因素,這是無明的一部分,而且他們也是 錯誤的看法 作為一種途徑,作為一種業力途徑。 儘管 錯誤的看法 通常被描述為不相信因果因果,不相信開悟和重生,諸如此類。 但尊者最近一直在說,這聽起來像是 錯誤的看法 僅限於有哲學的人 意見. 他說實際上只是有這樣的想法,“哦,我所做的對其他人沒有任何影響,”那實際上是一個 錯誤的看法. 或者只是持有這樣的觀點,“我做什麼並不重要,誰在乎”,那是一種 錯誤的看法. 所以如果那些是 錯誤的看法, 那麼我會說 意見 在不快樂中看到快樂也是一種 錯誤的看法 因為它真的會讓你遠離正確的行動,而且它的功能與 錯誤的看法. 以這裡的例子為例,從一份薪水不夠的工作中偷東西; 它是否幫助你,它作為基礎,創造其他種類的不善行為。

我很高興有這樣的問題,因為這意味著人們一直在思考佛法。

所以上週我們就我們的痛苦、心理狀態進行了整個討論 憤怒,它們是由 因果報應. 所以這個問這個問題的人說她現在理解了基本的混淆,因為我們談論的是與經驗相似的因果一致的行為,也與你正在做的事情的習慣相似。 所以她說,“我‘經歷’過痛苦,所以我認為這是一種由以下原因引起的經歷 因果報應 但現在明白了 因果一致的結果 這就像體驗意味著你所處的某些情況。” 所以這是為了澄清這一點。

業力:過於直白或不夠直白

然後他們說上週我在談論不接受關於 因果報應 字面上地。 例如,如果你稱某人為鴨子,你將投生為鴨子五百次。 將其視為沒有任何其他類型的行動 因果報應 參與不會是讓你出生五百次鴨子所需要的。 當然,其中必須涉及其他不善的行為。 然後他們說,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把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放在這兒 因果報應 字面上地?

不,讓我們在這裡說清楚。 我說的是聽起來非常離譜的陳述,比如那種陳述。 或者喜歡朗誦 六字真言 一次,就不會投生到下界。 像這樣的陳述,如果你使用理性和邏輯,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它們是作為一種道德禁令或作為一種激勵某人實踐的方式而製定的。 他們不是以字面意思[採取]的方式說的。 但是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時,如果你欺騙你的伴侶,就會導致你們之間的關係不和諧。 你可以從字面上理解那個,因為這是業力的反響。 所以當我談到不要從字面上理解某些事情時,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我說的是你可以積極使用理性和邏輯的事情,也就是說不應該從字面上理解這些事情。 但是那些很明顯的事情,如果你做了,如果你創造了一些東西,如果你在無知的影響下做某事, 憤怒附件,而且是一個完整的動作,它會帶來有害的結果。 這是四大品質之一 因果報應,不是嗎? 所以:你照它說的去做。 所以我只想讓人們非常清楚這一點,因為我們的頭腦會說,“好吧,如果我明白這適用於我,而我的自我不喜歡它,那麼她一定把它包括在不要按字面意思理解的事情中” 嗯嗯。 不,小心那個。

而且,她在這裡也提到了一段經文,因為你說有些東西應該按字面理解。 所以,這裡 說他開悟前的經歷,天眼,天眼是一種神通,可以看到不同宇宙不同時間的東西,具體的一種用法就是看怎麼看。眾生在死亡和重生。 所以, 成道之夜,便能操練此天目。 而他所看到的,他說 [沒有給出文本引用],

我看到眾生死去又重現,劣等與優等,美麗與醜陋,幸運與不幸。 我了解眾生如何根據他們的行為傳承,因此這些有價值的眾生......

“這些尊者?” 讓我們檢查另一部經文,看看它是否也這麼說。 但我們只是說,這些存在,

……行為不端 身體,言語和思想,聖者的辱罵者,他們的錯誤 意見, 產生影響 錯誤的看法 在他們的行動中,在他們的解散 身體 死後重生於匱乏的境界、惡趣、惡趣、甚至地獄。 但是這些善行的善人 身體口語意,不辱罵聖者,以正業行,以正見行業,斷法 身體 死後重生於善趣,甚至於諸天界。

所以,有 是說通過他自己的經歷,他看到了這一點。 因此,該聲明也明確表明 經中講輪迴。 這是非常清楚和明顯的。 也非常清楚和明顯,是什麼導致不快樂的重生,什麼是快樂重生的原因。

自然重生

[閱讀問題] 所以想到那些杜松子, 喇嘛 宗喀巴大師提到我們從母生為人、畜生、餓鬼。 天道地獄眾生如何生? 因為通常說他們是順產。 這個人說,“這與我試圖將一切都視為原因的產物的新做法相衝突。”

自發的出生並不意味著無因的再生。 自生意味著你死了,然後你再生。 你不必等到有父母。 這就是自發的意思。 只是你死了,重生自然而然地來了,很快,因為你不需要等待父母。 所以你不是從子宮裡出生的; 你不是從雞蛋裡生出來的。 沒有懷孕時間之類的東西。 所以地獄和一些天道的眾生,我想大部分是天道,然後,絕對是無色界和色界的眾生; 然後那些將要出生在那種情況下的眾生,然後當他們死於他們的前世時,因為他們的 因果報應 那裡已經成熟了 因果報應 是那個新重生的因,那麼它們只是在下一刻自發地出現在那些世界中。 知道了? 這就是自發的意思。

在無色界中沒有 身體. 在形式領域,我們有一種微妙的 身體. 我不知道,也許 因果報應 只是讓所有的材料像那樣聚集在一起。 噓! [即嗖嗖聲; 打手勢]也許原子聚集在一起; [它]一定是這樣的——心因此而顯現於某種 身體 材料與之相符。 當然,你可以是一個 菩薩 然後示現地獄道,看那裡的眾生如何出生,你想幫助他們,他們卻反抗你。 投生地獄道需要很大的勇氣。 你可以想像? 你拼命地想要幫助眾生,他們會說:“看,我有太多的問題; 我沒法關注你。” 或者他們將您視為敵人,試圖殺死他們,而不是 菩薩 試圖幫助他們。

八苦之三——怎麼說

現在這個人上週在關於八苦的詩句中說,我給了第三個苦,與他們以前聽過的不同。 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你聽到第三個是“與你所喜歡的東西分開”,我把它描述為“得到你喜歡的東西而對它不滿意”。 嗯,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聽到它。 有不同的方式來呈現這些。 在我看來,得不到你想要的和你喜歡的東西分開是很相似的,不是嗎? 所以,如果他們中的一個已經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與你喜歡的東西分開了——不是嗎? 是的? 所以我認為它們非常相似,所以,換句話說,就是你明白了,然後就不滿意了。

通常情況下,當您有時查看不同的列表時,有時會強調一種或另一種方式。 順便說一句,它強調了一個方面或另一方面。 因此,有時當事情並非逐字完全相同時,請不要驚慌。

煩惱的根源:我執還是我我?

【讀經題】“有時候佛法好像說煩惱是我愛造成的, 以自我為中心....“

我不喜歡用自愛這個詞,因為我們應該愛惜自己,不是嗎? 你不這麼認為嗎? 我認為自我珍愛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翻譯,因為自我珍愛的反面是自我仇恨,而我們已經受夠了自我仇恨,這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 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珍惜自己,因為我們是一個有潛力成為一個人的人。 . 但我們不想成為的是自我關注和自我中心。 因此,讓我們使用該術語,我認為它更準確。 所以整個問題就像是幾句話中的大約十五個問題。

[繼續提問]“有時候佛法好像說煩惱是因為 以自我為中心,這不是煩惱,而是基於煩惱的無知。”

不一定,不一定。

[繼續追問]“有時他們好像說是我執無明……”

所以,我想這是第一個問題。

[問題繼續]“自從 聽者 和單獨的實現車輛不處理 以自我為中心,一定是無知是根源,並且 以自我為中心 是放大器或修改器或類似的東西。 那為什麼要說一切苦都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呢?”

所以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所以,我們在 喇嘛 Chopa 關於所有痛苦如何來自於尋求自己的幸福。 我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人問過格西。 因為問題是,“好吧,等一下,我認為我執的無明是所有苦的來源。 現在說的是什麼 以自我為中心 是?”

在你試圖引導人們走向大乘道路的情況下,你可以將其呈現為“一切苦來自 以自我為中心”,但這是特定於該上下文的。 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苦都來自 以自我為中心 因為根 以自我為中心 是自執無明。 所以,不是根 以自我為中心; 煩惱的根源,苦的根源是我執的無明。 所以在我們的層次上,當我們既有我執的無明,又有我執的無明, 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一起顯現。 所以如果我們說,“哦,我把某人當成垃圾並斥責了他們”,是的,那是由於無知,導致了 憤怒,這引起了嚴厲的言論。 也是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快樂比別人的快樂都重要,所以我不需要控制自己的言語。 我會傾倒在他們身上,因為這讓我感覺很好。 但是,如果你要用技術的方式去追溯的話,它來自於我執的無明,錯誤地認為現實,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在我們的粗糙狀態下,有時這兩個,很容易將它們混為一談——尤其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它們都是活躍的。 當你到了讓我們說某人是 聽者 或獨行者阿羅漢,他們已斷除一切我執。 他們也淘汰了很多 以自我為中心 因為他們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 所以這種噁心的 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有——比如,“誰在乎”——他們肯定已經淘汰了。 但還有另一種 以自我為中心 那就是說,“我的開悟,我的解脫,比其他人更重要。” 就是那種 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沒有消除。 那種 以自我為中心, 它不是難受性障礙,因為 聽者 道行阿羅漢已經去除了所有的煩惱障,但他們仍然有煩惱障。 它也不是認知障礙,因為認知障礙——關於它有一些爭論——但人們傾向於認為認知障礙不是意識。 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表象和導致真實存在表象的潛伏,它們都不是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 是一種意識。 那麼你會說,“好吧,等一下,我認為所有的障礙都必須是煩惱障礙或認知障礙。”格西會說,“是的,那是真的。” 然後你說,“那 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說:“這是大乘道的障礙。” 但這不是煩惱障礙,也不是認知障礙。 不讓你進入大乘道。 它阻止你,因為如果你不進入路徑,你就無法獲得水果。 不讓你進入大乘道。

所以這個人說:“當你在 菩薩 bhumis,你的 以自我為中心 只是一個污點,一種看待固有存在的習慣,對吧?”

錯誤。 以自我為中心 不見自有,非自有潛伏印,非自有相。 這些都是認知障礙。

然後這裡也有一些混亂:“所以聯合 菩提心 空性驅使你超越或穿越阿羅漢和孤獨證悟者仍然持有的二元見地。”

當他們進入時,他們沒有二元論的觀點 空性的冥想平衡; 沒有一個雅利安人有二元論的觀點 空性的冥想平衡. 二元論的觀點並不意味著“我和你”。 二元見即本有。 或者二元論[更好地說]意味著固有的存在。 它意味著看到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本質上是不同的,並且彼此無關。 所以雙重觀點不僅僅是“我是我,你是你”,因為在傳統的事物 [或層面] 上,有我和你。 所以不要將雙重觀點與認為我的幸福比別人的幸福更重要因為他們不同而混淆。 當我們談論二元論時,它是在談論主體和客體本質上是分開的或固有的存在。 像這樣的東西。

雙面外觀

[閱讀問題]“那麼可以說 以自我為中心 是二元相的因嗎?”

不,造成二元相的原因是你在心流中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無明。 無知遺留下來的潛伏期是造成二元論外觀的原因。 所以你可以消除無知,但延遲是存在的。 所以像阿羅漢一樣,他們去除了對真實存在的執著。 但執著真實存在的潛伏期是存在的,而這些潛伏期就是造成二元相的原因。 而且,二元相的意思是,當它們從 冥想 關於空性,當他們不直接感知空性時,事物的表象仍然是自有的。 但是他們不把事物理解為本來就存在的。 他們認識到那是錯誤的外表。 因此,有空性直覺的聖賢,當他們脫離空性直覺時,有相,但他們不把它當作正確的相來執著。 但所有這些都是單獨的形式 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你可以說,為什麼阿羅漢還沒有消除這個二元相呢? 好吧,因為還有一些 以自我為中心 在他們的連續體中 以自我為中心 阻止他們想要獲得圓滿的覺悟 . 沒有那種獲得圓滿覺悟的動機 ,那麼你就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從你的心流中清除認知障礙,以獲得一個無所不知的心,這樣你就可以對他人產生最大的利益——因為你已經解脫了自己,而且你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原來如此 以自我為中心 阻礙開悟; 是你沒有 心願 徹底清除所有這些導致雙重外觀的潛伏期。

真實存在的顯現與對真實存在的執取

然後[在你的問題中]有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的外表的東西,真實存在的人的外表被認為是真實的。 你問的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聽眾: 那確實不是文殊修行的問題,但如果你要回答它,表象和所持有什麼區別?

尊者圖登卓龍(VTC): 真實存在的表象與對真實存在的執著的區別在於,真實存在的表像是表象。 對真實存在的執著是認同那個現象,並將事物執著為“它們確實如此存在”。 就像你看電視一樣,屏幕上出現了人的樣子。 您可以將它保留為屏幕上的人的外觀,或者您可以抓住它,因為那個盒子裡有真人。 這就是區別。

表相是存在的,但如果你已經了悟空性,你就不會把表象當成真實的了。 另一個,你把表象當成真實的,那強化了表象,因為那時一切都完全融合了。 我的意思是在這些事情中,有時當我們研究它們時,就像我們把它們分成這些不同的東西,我們認為它們都被分成了這些很好的固定類別。 首先是表象,然後是執著,它們是不同的東西。 一個是煩惱障,這個是認知障,你可以在它們中間畫一條線來區分它們。 但我認為就我們的經驗而言,這有點困難,因為,尤其是當你處於我們的水平時,我們大多數時候只是同意外表。 真正區分什麼是表象和什麼是執著——尤其是當我們一開始甚至無法區分執著的時候。 有多少次我們甚至意識到我們正在抓住真實的存在? 當你度過這一天時,我們可以說,“哦,我很生氣。” “哦,我吃醋了。” 我們可以識別那些東西。 但是你有沒有說過:“我現在正執著於真實的存在?” 我們甚至訓練自己認識到這一點嗎? 即使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被教導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是在抓住真實的存在; 即便如此,當我們生氣時,我們會不會對自己說:“我很生氣,我在執著真實的存在?”

聽眾: 我仍在努力接受這是一種痛苦的精神狀態。

職業訓練局: 對,對。 我們仍在努力接受這是一種痛苦,而不是“我是對的,他們是錯的!”

聽眾: 只是意識到它在那裡!

職業訓練局: 是的。 只是意識到它在那裡並且它是一種痛苦。 所以你會看到有很多層次可以嘗試將其分開並理解它並根據我們的經驗真正挑選出來。 所以也許我們應該互相幫助,因為我們有時確實會互相幫助。 如果有人生氣或有人有很多 附件,我們會向他們發表評論。 或許我們還應該補充說:“你現在是否在執著真實的存在?” [笑聲] 好吧,這會阻止他們繼續前進。 以前我生氣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 我是在執取真實的存在嗎? 好吧,走著瞧。

死亡時的冥想對象

[閱讀問題]“在更好地專注於呼吸以及冥想死亡和死亡時刻的過程中,因為我們在上一節課中討論了死亡的整個主題,我突然想到……”

突然? 自發地? 那是怎麼發生的? 沒有原因?

[繼續提問]“……我突然想到,當你快要死的時候,以呼吸作為你的目標 冥想 有一些嚴重的危險,因為你的對象 冥想 即將停止。” [笑聲]

好點子! 但如果你一直專注於呼吸,那很好,當它變慢時你會觀察,當它停止時你會觀察,你就在它身邊。 很好——把它帶入中陰狀態。

“看來你的 冥想 將自己視為神靈或外在形象 必須非常非常穩定才能知道你可以在死亡時保持穩定。”

好點子。 實際上,當我們臨終時,讓任何佛法的念頭穩定在我們的心中是一個挑戰,不是嗎? 活著的時候很難有一個佛法的念頭在我們心中穩定,更何況是在我們死的時候。 不是嗎?

“那麼,對我們來說,如果我們要有意識地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在修行中,培養我們的熟悉和定力的最佳目標是什麼?”

這取決於你的練習水平。 如果你的定力好,對空性有很好的了解,那麼就修轉死、中陰、轉生三身的法門。 . 如果你能掌握它,那是一個很好的修行,因為在死亡、中陰和再生的過程中,你可以使用這三個時間中的任何一個來實現法身、報身和化身——真理 身體, 資源 身體, 和散發 身體. 如果你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那麼我們將在 心靈訓練 謂之五力,即死時五力。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因為它講的是在死亡時擁有空性見地,並且擁有 菩提心 在死亡的時候。 因此,如果我們能將這兩者牢記在心,那在我們快要死的時候就太好了。 如果我們對那些不夠熟悉,那就皈依。 只是 避難 ,在 ,佛法, 僧伽 並使強 心願 祈求生於淨土,在淨土中證悟,或獲得珍貴的人身,具足一切必要的善緣。 條件 來練習。

聽眾: 這不是三身的初修嗎,那不是只有無上的瑜伽嗎? 密宗?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普通見與清淨見; 它在抵消什麼?

[閱讀問題]“哪一部分無知或哪種類型的無知導致了我們的自憐,普通觀點? 我們是否在抵制自我執著, 以自我為中心,兩者,還是兩者都不是?”

好吧,換句話說,當你嘗試修習清淨見時,例如,在文殊菩薩閉關的人,你試圖修習清淨見,將他人視為文殊菩薩,將環境視為文殊淨土; 我們是否在抵制自我執著, 以自我為中心,兩者,還是兩者都不是? [重述問題:]“我們是在抵制我執, 以自我為中心,兩者,還是兩者都不是?” 啊,你一直在研究那裡的一些辯論。 那麼,是哪一部分的無知,哪種類型的無知導致了我們的自憐,普通的看法呢? 他們說凡夫見有二義。 一是真實存在——把事物看成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個是將事物視為普通。 也就是在煩惱中產生的凡夫眾生 因果報應,一個普通的環境才是真正的痛苦——而不是把這些東西看成淨土。 這就是普通觀點的意思 密宗,這兩個意思。 因此,當你培養清淨見時,你試圖做的是抵消對真實存在的執著和事物的外表如凡夫。 而你正試圖在你的精神意識層面上做到這一點。 並不是說你要用你的眼識,讓一切都顯現為文殊菩薩。 它是用你的精神意識來看待事物:這似乎是為什麼,但你正試圖以另一種方式看待它。

所以對於我們凡夫的自憐,我會說自執無明和 以自我為中心 參與其中。 首先,涉及我執無明,因為當我們陷入困境時,你知道,“可憐的我,沒有人愛我,每個人都恨我,以為我會吃一些蟲子。 [嗚嗚嗚嗚嗚嗚]” 定有自執無明。 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好時機,當我們開始說,問問自己,“我現在是否抓住了真實的存在?” 是的? 或者,當你看到一個修行者在其中時,“你在執著真實的存在嗎? 那個讓你感到難過的真實存在的“我”嗎? “是的。 我為自己感到難過,因為我抓住了真實的存在; 可憐我,因為我抓住了真實的存在。 所以就有了我執的無明。 然後當然當我們陷入我們的憐憫派對時 以自我為中心 也。 因為,你知道,我們已經屏蔽了地球其他部分的存在:一切都圍繞著我,我是多麼的不快樂。 所以我會說他們當時都在場。

好的,現在我們還剩 13 分鐘,我們將開始教學。 但是非常好的問題,人們一直在思考,所以這很好。 你在思考教義。 很好。

正文:發菩提心的四加行

好了,那麼上次我們講完了四個預選賽。 什麼是四前行? 首先,他們準備做什麼? 它們是生成的初步 菩提心. 什麼是四個? 第一,寶貴的人身再生。 死亡與無常。 因果報應 及其結果。 循環存在的缺點。 好的。 那麼在輪迴的壞處中,我們在書中談到了其中的六個。 這些是什麼? 第一個是沒有確定性或穩定性。 第二個? 沒有滿足感。 第三? 你一遍又一遍地死去。 第四? 你一遍又一遍地出生。 第五? 你的地位起伏不定。 第六? 你一個人受苦。 所以我們談到了這六個。 所以在你自己的經歷中註意它們。 好的?

理解這些是生成的前奏 菩提心 因為這些將幫助我們產生 自由的決心 從輪迴中尊重我們自己,這是對我們自己的慈悲。 然後如果我們看到同樣的六種苦,或者如果你在談論八種苦,或者三種苦,當你從其他有情眾生的角度看同樣的事情時,這是培養慈悲心的好方法為他們。 因此,作為培養對他人的同情心的一種方式,同樣需要這六個。 是的? 然後從一個人開始,然後從那裡擴展它,然後看看“哦,是的,那個人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是確定的”,這對他們來說是多麼不利。 他們沒有任何滿足感,那是如何體現在那個生命中的? 在他們的生活中? 以及他們如何不斷地製造更多的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尋求滿足? 他們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死去,又如何一次又一次重生。

我記得有一次這樣做,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真的很生氣有人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而且,你知道的,當然。 很明顯。 其他人也同意我的看法,所以我一定是對的。 是的,我一定是對的。 [笑聲] 所以,她是個大混蛋。 我記得 喇嘛 佐帕在教學。 所以我在其中一個教法中坐在那裡。 我在想這個讓我很生氣的人,心想,“哦,她會死去,然後她會重生。” 就像,只是想著這兩件事,然後,你知道,只是想著那件事就足以抵消我的 憤怒 向著她。 因為我怎麼能對一個將要死於不受控制的死亡和將要有一個不受控制的重生的人生氣呢? 我怎麼會生氣呢? 而她遇上佛法,豈不是幸事? 是的? 我應該為此感到高興。 因此,不僅從我們自己的生活,而且從其他人的生活來思考這些事情,都是培養慈悲心的好方法。

培養世俗覺醒心

現在我們要進入培養世俗覺心的篇章。 所以我們要先讀我們的書。

培養珍貴覺醒心的基本修行方法有兩種:

順便說一句,“覺醒的頭腦”是“菩提心” 你也可以翻譯 菩提心 作為“利他意圖”,所以不要僅僅被不同的翻譯術語混淆。 好的,所以有兩種方法可以培養珍貴的覺醒心:

處理世俗覺心修行的過程和培養究竟覺醒心的過程。 前者說明如何唯有發利他菩提心,方能入大乘,其後則說明修持菩提寶心的實際方法。 (後者,[換句話說,最終 菩提心2]處理空性見地的發展,將在稍後[在書中]處理。)

所以當我們談到二菩提心時,世俗的 菩提心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利他意圖。 終極的 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 終極的 菩提心 不是真的 菩提心. 你必須習慣這個,是嗎? 也就是說,他們在其中一些事情上進行分類的方式:僅僅因為某些東西被列在一個類別下並不意味著它就是那個類別。 它可以是對該類別的描述,它可以是該類別的原因,它可以是該類別的特徵,它可以是與該事物相似的東西。 所以終極 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但這不是 菩提心 我們正在生成那是 心願 獲得開悟。 這是常規的 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談論傳統的 菩提心 第一的。 那裡的第一個主題是欣賞覺醒心的價值——這是大乘、大乘的入口。 現在的 Great Vehicle,並不意味著一輛帶有大掃雪機的新卡車。 [笑聲] 那將是一個很棒的工具。 或者帶有吹雪機的拖拉機,那將是一種很棒的交通工具。 但這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說的 Great Vehicle 的意思。 一輛車就是一條路。 一條道路就是一種意識。 具體來說就是對空有一定認識的意識。 之所以稱為載具,是因為如果你有意識,某種意識,它會帶你到某個靈性目的地。 所以大乘,像這樣的大心境,會帶我們到證悟的境界。

現在首先我們需要欣賞啟蒙,我們需要欣賞世俗 菩提心. 所以這裡的這一部分就是你可以稱之為廣告或宣傳的部分。 而且,你知道,他們在教義中經常這樣做,他們指出某事的好處。 現在在我們傳統的世界裡做廣告,首先是為了慾望的對象; 其次,如果不是徹頭徹尾的謊言,通常也會被誇大。 但在這裡,這種廣告和宣傳是在說實話,並且會帶來有益的目標。 但肯定有一些東西可以訓練頭腦看到某物的優點。 因為當我們看到某事的優點時,我們的頭腦就會對它更加渴望、啟發和熱情。 所以,

既然要乘大乘,如前所說,【何必? 因為我們要利益一切眾生。】 很多人想知道這種活動的入口是什麼。 說大乘有兩個方面,即出世度行和密行。 口頭禪, 征服者已經明確表示,除了這兩個之外,再沒有大乘修行了。

它在這裡用簡單的英語談論的是,在大乘大乘中,它有兩個方面。 有一般的波羅密多修持,你可以依循六 深遠的實踐,還有secret的做法 口頭禪,這是另一個術語 金剛乘 或密宗。 所以這很重要; 那 金剛乘 是大乘修行的一個分支。 它與大乘修行並無二致。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西方,很多時候人們會說,“好吧,佛教有三種傳統:內觀、禪宗和 金剛乘” 不,不,不,首先因為內觀是一種 冥想,所有佛教傳統都有內觀。 藏傳佛教有內觀。 內觀是一種 冥想; 它不限於一種或另一種佛教傳統。 其次,禪,如果你看大乘,有許多不同種類的一般大乘。 他們不都是茶庵或禪宗。 有淨土修行,有天台修行,還有許多不同種類的一般大乘修行。 而在整個大乘佛教的傘下,你也有 金剛乘. 好的? 所以 金剛乘這不是與大乘修行分開的事情。 它是在以下基礎上完成的 基礎車輛 修行,一般大乘修行,然後 金剛乘. 這非常重要,你知道,在西方,他們現在所說的方式。 不,這不是談論三輛車的通常方式。

此外,他們每個人的入口[無論你是在修習波羅密多乘——波羅密多, 意思是圓滿或深遠,所以一般的大乘修行都是這樣。 所以無論你是修那個還是密宗,它們每個的入口]只是 菩提心.3 它出現的那一刻[“它”是 菩提心, 此時此刻 菩提心 在你的心相續中生起],即使你沒有生起任何其他品質,你也會成為大乘的追隨者。

現在,沒有產生任何其他品質的機會,但 菩提心 苗條,但它真的強調這裡的重要性 菩提心 猶如大乘之門。

相反,一旦失去,你就墮落到(低乘)聲聞、行者的境界,4 即使你可能擁有如證悟空性這樣的功德。5 如此大乘墮落,在許多大乘經中均有提及,亦可依理成立。”

所以一旦你產生了就有可能 菩提心 失去它。

舍利弗的故事

當你生成 菩提心 乃至見到任何眾生,發願:“願我開悟,利益眾生”,即入大乘資糧道。 大乘資糧道有小、中、大三部。 在大乘積道的小層次上,你仍然可以失去你的 菩提心,特別是如果有人對你真的很討厭。 所以他們常說的故事是關於舍利弗的。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來源是哪裡。 舍利弗已生 菩提心,但後來他遇到了一些外道人,向他要右手——施捨他的右手。 於是他砍下自己的右手,交給這個外道,用左手拿著。 在印度文化中,你永遠不會用左手吃飯或遞東西給別人,因為那是你上廁所後用來擦身的手,因為古印度沒有衛生紙。 所以這個非佛教徒對他用左手遞給他的手感到非常生氣。 他生氣了,把它扔掉了,說:“我不要!” 就在此時,舍利弗失去了他的 菩提心 說道:“眾生太多了! 我到底為什麼要為了他們的利益而努力開悟?” 這就是他們通常使用的故事。 我認為還有其他故事。

那是一種極端的情況。 我認為這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太多。 但我們肯定會失去我們的 菩提心 如果我們一直非常努力地練習然後我們終於得到某種自發的 菩提心 當我們看到有情眾生時,它就在那裡。 然後有人對我們非常下流、粗魯和刻薄。 是的? 我們只是受夠了,我們在想,“我正在為你的開悟而工作,你卻這樣對待我? 我做了什麼值得這個? 哦,你知道那條線。 哦,我知道那條線嗎? 是的? 所以你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再見 菩提心. 所以,我們想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今晚就到此為止了。 下週我們將繼續討論的其他優點 菩提心. 提前考慮一下你認為的優點可能對你有好處 菩提心. 列出你自己的清單。 如果你要宣傳 菩提心 對人——因為你已經研究了一些關於 菩提心; 如果你想讓人們對發電感到興奮 菩提心,您認為它的優點是什麼? 因此,列一個小清單並在下週帶來。 好的? 好的。


  1. 問題寫在紙上,秋準尊者從中讀出或釋義並作答。 

  2. 尊者 Chodron 的評論出現在根文本中的方括號 [ ] 中。 

  3. 根文本寫道:“......他們每個人的入口只能通過覺醒的頭腦。” 

  4. 根文本為:“聽眾等。” 

  5. 根文本為:“......諸如對空性的理解等品質。”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