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第1章1

第一章“菩提心的利益”系列教義的一部分,來自寂天菩薩的 菩薩生活指南, 舉辦 大北佛教中心淨土營銷,新加坡。

佛潛能

  • 設定動機
  • 佛教世界觀:我們的 潛力
  • 我們如何知道解脫和圓滿證悟存在?

指南 菩薩生活方式:佛教世界觀(下載)

放棄痛苦,而不是放棄快樂

  • 為了讓我們走上正軌,我們需要有 自由的決心 從循環存在。
  • 沒有 放棄,心胸小,只想到今生
  • 這款獨特的敏感免洗唇膜採用 Moisture WrapTM 技術和 Berry Mix ComplexTM 成分, 放棄,我們不會陷入日常生活的“戲劇”中
    • 我們想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轉化為道路
    • 我們在每個 戒律 和我們想要如何生活的指導方針,因為它們引導我們走向解放,而不是“應該”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 放棄 (下載)

第 1 章,第 1 節

  • “的孩子們
  • 努力完成我們承諾要做的事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第1節(下載)

問題與解答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問答(下載)

培養聽法的積極動機

讓我們培養我們的動力,首先要記住這個聆聽的機會的寶貴 的教導。 不管前世的我們是誰,都創造了很多正能量 因果報應 好讓我們今生有機會遇見佛法,聆聽佛法,修習佛法。

我們不想浪費這個機會。 我們想明智地使用它。 最好的方法是培養 菩提心 或成為一個完全開明的利他主義意圖 為了我們自己和所有人的利益。

即使看起來我們離圓滿覺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培養髮心和把精力放在圓滿覺悟的方向上仍然是值得的。 想一想。

然後睜開你的眼睛,從你的 冥想.

佛教世界觀(續)

我們如何知道解脫和圓滿證悟是否存在?

當我們培養 菩提心 動機,這是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的本書第一章的主題,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而獲得圓滿的證悟。 有時我們的腦海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開悟存在?”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說要以正覺為目標,可是正覺究竟是什麼? 我們怎麼知道它存在?

什麼是圓滿覺悟?

圓滿證悟是一種心境,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已經淨化了心中所有的煩惱態度、所有的負面情緒和所有微妙的污點。 因此,一方面,證悟正在淨化所有需要淨化的東西,另一方面,證悟正在培養所有需要培養的美好品質。

開悟有這兩種品質——完全捨棄所有要捨棄的東西,以及完全證悟一切要證悟的東西。

在藏語中,“開悟”一詞是 姜秋. 意思是淨化。 鰱魚 有“增加”之意。 因此這個詞 姜秋 表示這兩種覺悟的功德,心中所有的煩惱和污垢都已經清淨,所有的善功德都已經實現,無量增長。 這就是開悟。

開悟是可能的,因為我們有佛的潛能

現在問題來了:“我怎麼知道我能開悟? 我的意思是,我只是坐在這裡有點老。 我每天去上班。 我晚上回家。 我會生氣。 我有 附件. 我很無知。 就像在天空中的某個地方,但我只是有點老了。 那你說我開悟是為了什麼?” 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在佛教中,我們談論 潛能,我們思想的那個方面,使我們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 一方面, 終極本性 我們的想法是它擺脫了固有的存在。 這意味著頭腦沒有固有的污點。 另一方面,我們的心擁有可以無限發展的所有美好品質的種子。 在此基礎上,我們說我們可以開悟。

天空中有云的比喻

這個比喻經常被用來比喻天空中有云彩。 天空很開闊,很純淨,沒有阻礙。 那就像 終極本性 的頭腦。 但是隨後烏雲遮住了天空,你看不到天空。 云如無明, 憤怒附件 以及污染我們思想的自私或自我吸收。

云有時可能會遮住天空,但它們不是天空的一部分,可以移除。 同樣地,我們心中的煩惱狀態可能會覆蓋我們的清淨本性,但它們不是它的一部分,可以被移除。 這是個好消息。

自尊或自信的有效基礎

對我們有一些了解 自然是自尊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基礎,因為 潛在或 大自然永遠無法從我們身邊消失。 它是心性的一部分。 沒有辦法摧毀它。 它總是會出現。

這意味著永遠有希望。 這意味著我們總是有理由對自己充滿信心。 即使我們犯了錯誤,即使我們搞砸了,那些錯誤的行為和導致它們的煩惱心理狀態就像遮天蔽日的烏雲。 它們可以被移除,留下心的純淨本性。

如果我們的自信是建立在擁有 自然,那麼我們將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做一些非常美妙的事情。 我們將永遠擁有那種希望和信心。 如果我們將自信建立在某種短暫的品質上,那麼我們的自信會在一段時間後崩潰。

例如,如果我們把自信建立在年輕和健康的基礎上,我們還能年輕健康多久? 它不會持續我們的一生,是嗎?

如果我們把自信建立在受過良好教育和知識淵博的基礎上,那麼我們知識淵博、思維清晰的頭腦還能持續多久? 當我們變老時,我們會失去記憶事物的能力。 我們失去了清晰思考的能力。

如果我們把自信建立在有一份好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是否要從現在開始工作到八十歲? 我們不會永遠擁有一份好工作。

如果我們把自信建立在短暫的、生起滅去的事物上,我們將無法長期保持自信。 但如果我們有我們的感覺 自然,那麼無論我們正在經歷什麼——我們是困惑的還是我們的 身體 生病或健忘是因為我們年老或剛被解僱——我們仍然有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基礎,因為我們知道心的本性是清淨的,並且有可能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存在總是在那裡。

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有自尊問題。 我們通常指望別人告訴我們我們很好,告訴我們我們很棒。 我們想獲得晉升和證書。 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得到外部確認我們是好人,那麼我們就會喜歡自己並對自己有信心。

實際上它不是那樣工作的。 對自己的信心必須來自內心。 它必須來自一些穩定的品質,例如 自然或 潛力。

既然人人都有佛性,就不能說誰是惡人就不管他

此外,當我們了解 潛在的是,我們將意識到我們永遠不能說任何人都是邪惡的。 儘管我們可能不喜歡某個人,但我們不能只是註銷他們然後說:“哦,那是一個邪惡的人。 把他扔出窗外! 我不管他。” 為什麼我們不能那樣做? 因為他們有 自然。 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完全開悟的人。

我認為這對我們有非常強烈的影響,因為它迫使我們對每個人產生尊重。 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某人,無論我們是否同意他們的政治觀點,無論我們認為他們是罪犯還是好人,無論一個人的行為如何或他們是什麼,我們都不能說他們是邪惡的。 我們必須有一種尊重感,因為他們有能力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

這個很重要。 它使我們舒展。 它挑戰我們。 我們必須向別人敞開心扉。 我這麼說是因為我在監獄工作。 許多人有這樣的想法,“這些人是罪犯。 他們是社會的敗類。 把它們扔掉。 把他們關在監獄里扔掉! 我們社會不需要這種人。” 但你不能那樣做,因為他們也有 自然。 我們不能把它們註銷並扔掉。 他們甚至可能比我們先開悟。 沒有理由自大。

以這種方式,我們敞開心扉,開始了解他人。 了解 大自然給了我們寬恕他人的理由,因為我們看到他們身上有一些積極的東西。 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深入思考時,如果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 天性,每個人都有一些好的品質,我們怎麼能對人生氣呢? 我們的依據是什麼 憤怒 有效嗎? 如果每個人內心都有這種純淨的本性,我們會生誰的氣呢? 它使 憤怒 看起來有點可笑,不是嗎?

記住這一點很有幫助,尤其是當您的思想變得有判斷力時。 我們的頭腦可能非常有判斷力,不是嗎? 看看我們的小念頭:“那個人為什麼要走這條路?” “他們為什麼穿成這樣?” “他們在做什麼?” “他們把頭髮分錯了。” “他們的襪子不相配。”

我們可以繼續下去。 我們可以找到關於某人的任何事情來評論和批評他們。 正確的? 我們可以整天只是靠在椅背上思考關於每個人的負面想法。 每個人都是多麼愚蠢,他們知道的不多,他們無能,他們粗魯,他們不體貼,他們是這樣的,他們是那樣的……。

結論是什麼? 好吧,如果他們的一切都那麼糟糕,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因為我是唯一剩下的! [笑聲] 這種思維方式不會讓我們很開心,是嗎? 當我們坐在那裡對人有消極的想法時,我們實際上並不是很開心。 另一方面,當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的 自然而然地放下這些消極的想法,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快樂,我們就能看到人的潛力。 當我們看到他們的潛力時,我們也可以在他們犯錯時原諒他們。

同樣,當我們犯錯時,我們也可以原諒自己,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有 潛力。

佛陀與我們之間沒有無法彌補的隔閡

與其他宗教不同,在佛教中,我們是誰和成佛的目標之間沒有無法彌補的差距。 在有神論宗教中,人類與神聖存在之間存在鴻溝——上帝或造物主或任何你稱之為存在的東西。

在佛教中,沒有那樣無法彌補的缺口。 相反,它是一個連續體。 換句話說,因為我們有 潛能,我們可以淨化我們的心,培養我們的良好品質,成為一個 . 有很多佛,有一天我們會加入 俱樂部並成為一員。

為什麼解脫和開悟是可能的

當尊者 達賴喇嘛 談論為什麼解脫是可能的,或者當他談論 潛力,他談到了兩個具體的事實。

心是明光的本性

首先是心是明光的本性。 那就是說,基本的本性,心的基本實體,是能夠認知所緣的。 還記得我昨天在談論那個,我將心定義為清晰和了解嗎? 頭腦具有這種知道的本性。 它是發光的,它是有意識的。 因此,它具有感知一切的能力。 它有某種純度。 心性是明光,解釋了為什麼解脫是可能的,因為我們有潛力無障礙地認知所有對象。 現在我們的心是模糊的。

障礙是外來的

這導致解脫成為可能的另一個原因,即這些障礙是偶然的。 換句話說,它們是暫時的。 它們不是頭腦的本性。

昨天我談到了無知, 憤怒附件-The 三種有毒的態度. 這些是阻止我們的心從輪迴中解脫的三個主要障礙。 這三個是基於錯誤的概念。 它們基於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原則。 它們是不穩定的,因為無明認為事物是固有存在的,具有獨立的本性。 但是當我們分析,當我們探索,當我們 幽思,我們意識到沒有任何東西具有獨立的性質。 一切都是依賴的。

如果無明執取事物是獨立的,但它們的本質是依賴的,那麼無明就是錯誤的。 當我們的智慧如實看待事物並視事物為依存時,它就有力量或能力抵消無明,因為無明誤解了事物。 隨著智慧的增加,以及我們能夠將它牢記在心的時間越來越長,無明就會逐漸被根除,因為它有一個錯誤的基礎。 然後有一天,無明可以完全消除。

當無明被消除時, 附件憤怒 沒有根。 如果你連根拔掉一棵樹或一株有毒的植物,樹枝就無法生長。 同樣地,如果我們從心中去除無明,那麼怨恨、懶惰和其他煩惱就不會生起。 它們從腦海中消失。 剩下的就是心的清明和知性。 因此,我們可以獲得解脫並成為完全證悟的眾生。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你還記得的話,我昨天在講為什麼要先了解佛教的世界觀。 這是它的一個重要元素。 正如我之前所說,它對我們自己的自尊和我們尊重所有其他生物的能力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輪迴有什麼不好?

當我們的心被煩惱遮蔽時,我們就處於輪迴或輪迴的狀態。 它被稱為“循環存在”,因為我們從一個生命循環到另一個生命。 我們出生又死亡,出生又死亡,一次又一次。 為什麼? 這是由於無明的力量, 憤怒附件因果報應 或我們受他們激勵而採取的行動。 作為普通的有限眾生,我們處於這些痛苦的心態和 因果報應 他們創造的。 這就是使我們一次又一次重生的原因。

我們可能會說:“我為什麼要停止再生? 我的意思是生活有點美好。”

好吧,如果我們考慮一下,也許此時此刻我們並沒有經歷任何極度的痛苦。 但是體驗痛苦的可能性就在我們的身體裡 身體 現在,不是嗎? 任何有 身體 那從來沒有痛苦過? 我們的 身體 就其本質而言,它會生病。 它可能會受傷。 這可能很痛苦。 它變老了。 它死了。 即使我們現在可能還好,但仍有可能遭受非常嚴重的痛苦。 最終它會來的。 避免疾病和衰老的唯一方法是先死。 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是嗎? 沒有人想要那個。

整個事情的解決方法實際上就是不以輪迴開始,因為如果我們不以這種有血有肉的方式輪迴 身體 會變老、生病和死亡,那麼我們將不會遇到生命中出現的所有其他問題。

你會說,“如果我沒有 身體? 如果我不在這裡出生,我要做什麼?”

這個問題經常出現是因為我們的頭腦非常有限。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 自然。 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潛力。 如果我們看到我們擁有這種明淨的心性,並且我們的心沒有本性存在,我們就會看到,如果我們生起如實了知的智慧,並且我們消除了無明, 附件憤怒,那麼——我的天哪——我們將經歷怎樣的解脫! 什麼樣的 極樂 我們會體驗!

還記得昨天我讓你想一想,如果無論別人如何對待你,你都不再生氣,那會是什麼感覺? 那不是很好嗎? 知道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你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人在一起,他們可以對你說任何話,即使是最殘忍、可怕、侮辱性的事情,而且你不會生氣,這難道不是很好嗎? 那不是很好嗎?

你可以看到,如果你能夠消除無明, 附件憤怒,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不要以為如果你停止生、老、病、死,就什麼都不會發生,生活就會很無聊。 事實上,你會變得更快樂,感覺非常幸福。

阿羅漢果或解脫

如果我們消除無明, 附件憤怒因果報應 導致重生,然後我們達到稱為阿羅漢果或解脫的狀態。 我們可以留在 冥想 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在空虛或現實中停留。 我們有一個非常微妙的 身體精神體 我們可以留在那 冥想 非常幸福。 那是一個層次的靈性覺悟。

圓滿開悟

Shantideva 的這篇文章談論的是更高層次的靈性覺悟——一個人的圓滿覺悟。 . 在那種情況下,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已經消除了一切要消除的東西——所有的煩惱和煩惱——我們已經實現了所有的美好品質並無限地發展它們。 因為我們的悲心如此之大,所以我們可以自願示現於世間來利益他人。 這也給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快樂。 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有意義,因為我們可以極大地利益他人,並帶領他們走向解脫和證悟。

解放或啟蒙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不要認為當你獲得解脫和開悟時,你會變得像一根木頭上的凸起然後消失。 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上,你變得非常有活力,完全無所畏懼,因為你不怕生、老、病、死。 你已經超越了他們。 你不怕得不到你想要的。 你不怕有問題。 你不怕與你喜歡的東西分開。 你不害怕所有這些,因為所有的因——煩惱——已經從心中淨化了。 有很多 極樂 和幸福。

而且是一種穩定的幸福。 不是有好朋友帶來的幸福,也不是工作加薪帶來的幸福。 不是那種不穩定的幸福。 它是一種一旦你獲得它,就再也沒有任何理由失去它的東西。 它會一直存在。

當我們想,“這是我生命的潛力。 這就是我可以實現和成為的東西,”那麼我們對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沒有抑鬱的餘地

當我們以非常普通的方式看待事物時,我們會想:“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我能達到什麼? 好吧,我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並賺錢。 我可以結婚生子。 我可以做一些社會工作。” 但歸根結底,總有死亡,不是嗎?

但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超越輪迴,將慈悲和智慧灌注到我們的心中,以至於我們變得偉大的時候。 極樂 從顯化在這個世界上幫助所有其他人,然後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有意義和有目的。 它也給了我們很多能量,因為我們看到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生活做一些非常好的事情。 當我們有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時,就沒有抑鬱的機會。

昨天有人在問答環節問到如何應對抑鬱症。 在這裡我們看到,當我們對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有了很好的認識時,就沒有沮喪的餘地。 只有當我們的思想非常狹隘並且我們只是以非常世俗的方式看待事物時,抑鬱才會來臨。 但是,當我們放眼長遠,當我們擁有遠大的願景,當我們擁有崇高的人生目標時,抑鬱症又會出現在哪裡呢? 它沒有! 沒有空間了。

菩薩——立志成佛的偉大眾生——永遠不會沮喪。 那不是很好嗎? 這是以開悟為目標的另一個好處——再也沒有沮喪的餘地。

放棄或決心獲得自由

為了讓我們走上正軌,我們需要有 自由的決心 從循環存在。 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第一步,因為如果我們沒有 自由的決心 從輪迴中,我們永遠不會自由。 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果我們沒有任何 心願,我們永遠不會做任何事情。 所以我們需要有 心願 為了解放,然後我們就有機會實現它。

這個 心願 為了解放或 自由的決心 也稱為 放棄. 現在人們聽到這個詞“放棄” 他們被這個詞推遲了,“放棄 聽起來很可怕!” 實際上 放棄 不是藏語的一個很好的翻譯。 藏語有一定脫離苦難的意思。

如果你確實使用了“放棄”,你必須清楚你要放棄什麼。 我們正在放棄痛苦、痛苦和不滿。 你不想放棄那些嗎? 還是想永遠停留在不滿意的狀態?

當你聽到“放棄,”不要想,“那意味著我必須放棄生活中的所有樂趣。 我必須放棄讓我快樂的一切。” 那不是的意思 放棄. 你不是在放棄幸福; 你在放棄痛苦。

這種感覺 放棄,這 自由的決心 是我們精神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我說的,這是讓我們在佛法中前進的基本要素。

如果我們沒有出離心,我們將繼續為我們的問題責怪他人

如果我們沒有 放棄,發生的事情是我們將繼續為我們的問題責怪他人。 當我們有 放棄 或者 自由的決心 從循環存在開始,我們正在為自己的生活和發生的事情承擔責任。 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抵消煩惱。 我們知道我們是對自己的幸福負責的人。 所以當我們有這個 自由的決心 or 放棄,我們不再將我們的問題歸咎於他人。 這已經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因為我們不會總是因為我們的問題而責怪別人。

我們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他人的專業人士,不是嗎? “我為什麼不開心? 因為這個人做了這個,那個人做了那個。” “這是我丈夫幹的!” “是我老婆幹的!” “我的孩子做到了!” “每個人都太可怕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很痛苦!”

我們總是責怪別人。 我們從責備他人中得到什麼? 它有什麼改變嗎? 你早上起床心情不好,脾氣暴躁,只想抱怨,所以當你看到你的家人時,而不是說“早上好!” 你說,“你為什麼這樣做? 你為什麼不那樣做? 或者當你看到你的孩子時,你會變得像軍隊中的教官一樣,一直向他們發號施令,因為你把你的痛苦歸咎於他們。

我們從這種行為中得到了什麼? 我們只會變得更不快樂,不是嗎? 責備別人並不能改變任何事情。 甚至當我們批評他們,甚至當我們給他們所有關於他們應該如何改變的絕妙建議時,他們仍然不會這樣做。 所以最好放棄責怪別人,承擔責任,然後才有機會真正改變我們的經歷。

沒有解脫的決心,我們就沒有修行佛法的動力

沒有 自由的決心,我們修持佛法的動力會很小,因為我們會分心,一直忙於改善我們在輪迴中的生活。 只要我們把快樂和痛苦看成是外來的,我們就會分心:“哦,如果我能把這塊布折成另一種方式,那會很好,我會很快樂。” “如果我能以更好的方式重新安排它,我會很高興。” 我們總是分心,因為我們試圖讓我們在輪迴中的生活好一點。 “如果我能找到另一份工作就好了。” “如果我能再找一個男朋友(或女朋友)就好了。” “如果我能住在不同的地方就好了。”

以這種方式思考並不能使我們的生活快樂。 它不會改變任何東西。 它的作用是完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無法真正通過修持佛法來創造快樂之因。 而如果我們有 自由的決心 從輪迴中,我們有很多修行的動力。 當然,我們練習得越多,我們就會越快樂。

當我們出離心時,我們就不會陷入日常生活的“戲劇”中

擁有的另一個優勢 自由的決心 是我們不會陷入日常生活的所有戲劇中。 我們每天都有自己的戲劇,不是嗎? 誰是我們劇中的明星? 我!

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媽媽常叫我“Sarah Bernhardt”。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莎拉伯恩哈特是誰。 後來我才知道莎拉·伯恩哈特是無聲電影女演員之一,她對一切都非常戲劇化,總是有那麼多的感覺,一切都很重要。 我想我一定是那樣的。 我現在知道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可以像那樣。 就好像我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件大事。 人們可能在伊拉克死去,人們可能在蘇丹挨餓,但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的同事今天沒有對我說“早上好”。 那是國難當日!

我們把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變成了生活中的大戲。 為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 自由的決心 從循環存在。 我們只是圍繞著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轉來轉去,因為我們的心胸太小了。 我們的心只是在想我。 整個眾生大千世界,我們卻只想著我。 即使作為一個個體,我們也有非凡的生命,包括前世和來世。 我們是誰跨越了多個生命週期。 但是,當我們處於 Sarah Bernhardt 階段時,我們只是關注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它有多可怕。 我們給自己造成瞭如此多的痛苦!

而如果我們只是放下輪迴並渴望解脫,我們就不會陷入所有這些瑣碎的戲劇中。

當我們出離心時,我們非常渴望改變我們的行為

擁有的另一個好處 放棄 或者 自由的決心 就是那時我們非常渴望將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轉化為創造幸福因的事物。 我們要將每一個行動轉化為解脫和證悟的事業。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一個小行動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潛力,因為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解脫的事業。

例如,如果我們渴望擺脫輪迴,我們就想盡可能多地創造正向潛能或功德。 所以到了吃飯的時候,我們停下來提供食物。 我們做一點 冥想 在我們吃飯之前。 然後吃成為覺悟的因。

如果我們不認為我們生命的目標是解脫和開悟,我們如何對待食物? 和動物一樣。 它看起來不錯,我們很快就把牠吃光了。 我們可能會用筷子或勺子和叉子吃飯,但頭腦有時就像動物的頭腦,不是嗎? 我們得到食物; 我們甚至不能坐在餐桌旁吃它; 我們一邊走回餐桌一邊開始吃。 我們只是像餓狗一樣潛入食物中。 當我們那樣做時,我們並沒有利用我們的人類潛能。

當我們有 心願 為了解脫,那麼即使是吃東西這樣的小行為也可以成為證悟之道的一部分。 甚至給你洗澡 身體 如果你在洗澡時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它可以成為啟蒙的因。 你以為水是智慧甘露,你洗去的污垢和氣味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以及扭曲的精神狀態。 當你在沐浴時這樣想時,沐浴就會成為解脫之因。

洗碗成為解脫之因,因為你可以把肥皂和海綿想像成智慧和慈悲,它們正在清洗你自己和其他有情眾生心中的污垢。 當你洗碗或洗車時,你會這樣想。 然後它成為解脫因。 然後家裡的每個人都想洗碗,因為每個人都說,“哇! 我可以創造如此多的積極潛力。 我可以通過洗碗來創造解脫和覺悟的永恆快樂因。 走開媽媽! 爸爸走開! 我去洗碗!”

因此,通過處理生活中的小事,你的整個生活都會發生改變。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做一些事情只是為了完成它們,“我只是想完成它,這樣我就可以繼續做其他事情了。” 但那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呢? 想想看。

從我們的“待辦事項”列表中劃掉任務是我們生活的目的嗎?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列出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現在生活非常忙碌的時候,都會列出我們每天必須做的每一件事。 那麼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 把事情從我們的清單上劃掉。 我們培養這樣的想法:“我只想完成這件事,然後把它從我的清單上去掉。 然後我想完成它並將其從我的列表中刪除! 而且,把它從我的名單上去掉!” 那麼,你人生中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把事情從你的清單上劃掉。 在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擺脫清單上的苦差事的地方生活是什麼樣的方式? 那不是活下去的方式,是嗎?

當我們有 自由的決心 從輪迴中,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將所有這些雜務轉化為證悟之因,只需改變我們在做這些雜務時的思維方式。 然後當我們做家務時,我們在場。 當我們做這些家務時,我們就生活在此時此地。 我們有很好的動力。 我們懷著善意思考。 我們正在發展智慧。 我們正在改變我們看待這種情況的方式。 一切都成為證悟之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有意義,非常愉快和快樂。 我們的生活比僅僅從清單上劃掉家務更有意義。

所以你看,與 放棄是, 自由的決心,有太多的好處。

出家時,我們珍惜自己的戒律

開發的另一個好處 放棄 是當我們採取 戒律,例如 五戒 or 菩薩 誓言 or 修道院的 戒律,它們成為我們珍惜的東西,因為我們看到我們的 戒律 幫助我們放棄做我們並不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採取 五戒—不殺人、偷竊或從事不明智的性行為或撒謊或吸食酒精、煙草、香煙和非法藥物等麻醉品—如果您有此 自由的決心 脫離輪迴,因為你了解你的 性,那麼放棄這五種行為是你想要做的事情。 你看你的 戒律 作為防止執行這些您無論如何都不想做的操作的保護措施。 那麼就拿 戒律,服用 誓言, 帶來如此多的善良和快樂, “我想帶 戒律!“

而如果我們沒有這個 自由的決心 並且由於我們頭腦中的混亂,然後我們的 戒律 可能變成禁閉,“哦! 我有這個 箴言 (不要服用麻醉劑),所以我不能出去喝酒。 哎呀,我希望我沒有那個 箴言,因為我很喜歡今晚出去喝醉。 酒是快樂的源泉!” 正確的? 我們一生中有多少次認為醉酒是幸福的源泉? 很多次! 但他們是嗎? 當你喝酒和吸毒時會發生什麼? 你的生活一團糟,不是嗎? 它變得一團糟! 你所有的關係都變得非常混亂。

我告訴過你我在監獄工作。 與我打交道的囚犯,幾乎每個人在犯罪時都喝醉了。 我常常想,如果他們沒有喝醉,他們會做出讓他們入獄的行為嗎? 因為當我們陶醉時,我們就會失去控制,最終會做出各種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我們有 自由的決心 從循環存在,那麼 戒律 變得如此有價值和如此有意義,它們不再被視為限制,而是被視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豐富的事物和我們想要賴以生存的事物。

所以你看,當我們擁有所有這些優勢時 放棄 的痛苦,當我們有 自由的決心 從無知, 附件憤怒 和所有的 因果報應 導致輪迴重生。 培養這種想要脫離輪迴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 覺醒精神的好處

我現在將進入正文。 昨天我談到了寂天的傳記,我們正在研究的書是: 指南 菩薩 生活方式.

A 菩薩 是一個有意成為 他對每一個眾生都有平等的愛和慈悲。 Shantideva 寫了這本指南,談論菩薩如何過他們的生活。 我們要研究那個,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菩薩,像他們一樣過我們的生活,因為他們的生活是如此有意義。

本書共十章。 在今年的這一系列會談中,我們將完成第一章,我的想法是希望每年我都能回到新加坡並開始新的章節,最終幾年後,我們將完成全文。 你現在得到的只是第一章,在我回來之前你還有整整一年的修煉時間。 但我會考考你,所以你最好多練習。

頂禮膜拜

第一行說,“Om Homage to the ” 那部分不是寂天所寫。 那是譯者寫的。 西藏人想表明他們所有的經文都源自印度佛教。 他們希望能夠將材料追溯到那爛陀傳統。 記得我昨天談到那爛陀,偉大的 修道院的 古印度的大學? 西藏人真的想表明藏傳佛教的源頭是印度的佛教傳統。 於是他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每譯一本書,都要按照 三個籃子 它所屬的教義。

的教義被稱為 大藏經 或者 三個籃子,意思是三部教義。 第一個是 戒律 或者 修道院的 紀律。 二是經簍。 第三個是 阿毘達磨 籃子。 當他們翻譯屬於 戒律 籃子,為了表明它的真實性,它來自印度,他們向 ,無所不知的,因為 戒律 文字談了很多 因果報應 而且只有 明白 因果報應 並且功能齊全。

是經文時,禮敬諸佛菩薩。 當它是一個 阿毘達磨 文本,向文殊菩薩致敬。

這裡寫著“Om Homage to the ”,但它不是 戒律 文本。 是經文。 [雖然它說“”]其實是指諸佛菩薩,因為它是在向我們展示大乘經典的基本主題。

詩歌1

現在讓我們來看第一節。 這是寂天說話,他說:

恭敬禮拜具足法身者及其子女及一切值得供養者,我將簡明簡明地呈獻善逝子女戒律指南。

這是一首悼詞。 寂天正在頂禮善逝。 “善加多”是佛的別稱。 它被翻譯成“一個去了 極樂”,因為 有人去了 極樂 出於我之前描述的原因。

向善逝致敬,向那些逝去的人致敬 極樂 擁有法身的人。 法身指的是眾生的遍知心。 . 這種無所不知的心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了解所有存在的頭腦。 另一方面是那顆心的空性。 它是那顆心的真正止息。

記得昨天我說涅槃是心的空性,沒有某些障礙嗎? 法身的一個面向是沒有障礙的心的空性。 法身的另一面向是無所不知的無所不知的心 現象.

“善逝具有法身。” 這是我們的目標。 這就是我們想要成為的。 我們想實現我們的 性質。

我們“連同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值得尊敬的人”向他們致敬。 當我們談論孩子們的時候 ,這並不意味著幼兒園裡有一堆小孩子到處亂跑。 “的孩子們 ”指菩薩。

為什麼菩薩被稱為“世間子弟” ? 在古代文化中,孩子通常會繼承父母的職業。 孩子將被視為具有潛力和訓練的人,可以變得像父母一樣並承擔他們父母的職業。

A 菩薩 就像一個“孩子的 ”在那一個 菩薩 正在練習所有 菩薩 行動並將他們的行為建模為完全開明的行為 這樣有一天他們可以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 . 可以這麼說,總有一天他們會接替他們父母的工作。 這就是我們禮敬諸佛及其子女的原因,因為 他的孩子或菩薩有一天會成佛,具有同樣的法身心,同樣的利益眾生的能力。

然後寂天說:“我將根據經典簡明扼要地介紹善逝兒童的戒律指南。” 他正在闡明他的意圖,他正在做出作曲的承諾。 作為一個偉大的 菩薩 他自己,當寂天做出承諾時,他會信守諾言。 這節經文是他撰寫這篇文章的承諾。

努力完成我們承諾要做的事

當我們承諾某事時,它會給我們很大的能量來完成它,特別是如果我們重視我們做出的承諾。 我認為這是我們生活中值得關注的事情。 我們是否輕率地做出承諾,然後不兌現? 我們是否會說:“是的,我會那樣做。 我向你保證我會做到這一點,”然後在最後一刻說,“哦,抱歉,我很忙。”

我們是否承諾要幫助別人,然後卻變得懶惰並編造一些藉口? 還是我們做出承諾,就像我們拿五分錢一樣 戒律 放棄某些行為,然後我們將我們的不良行為合理化,這樣我們就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即使我們知道它違反了 箴言?

如果寂天在這裡對我們作出承諾並向我們作出承諾,那麼他也在通過他自己的例子向我們展示做出承諾,做出承諾很重要,並且努力兌現我們的承諾和承諾很重要。

當然,有時會發生我們無法控制的情況,我們無法履行諾言或承諾。 然後我們去給對方解釋。 但我們在做出承諾和承諾之前應該仔細考慮,並重視我們的話,以便其他人可以信任我們。

我這麼說是因為最近我看到很多人只是說,“是的,我保證。 我保證。 然後一周後,他們完全在做另一件事。 我們不應該那樣。 我們應該像寂天。 他做出了這個承諾,並寫下了全文。

問題與解答

聽眾: 你談到了有神論宗教和佛教之間的區別。 你會如何處理諸如誰創造了我們這樣的問題? 換句話說,誰創造了思想和 身體?

尊者圖登卓龍(VTC): 只是這樣問問題,“誰創造了我們?” 這是假設有人創造了我們。 我不認為這是提出問題的正確方式。 當您以這種方式提出問題時,您就是在限制答案,因為您是在假設有人創造了我們。 實際上沒有人創造我們。 我們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思想的力量、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的力量或 因果報應.

那麼有人會說,“誰創造了宇宙?” 沒有人創造了宇宙。 不要繼續假設有人創造了宇宙。

如果你看看科學,科學就是在做研究,試圖辨別這個宇宙的起源。 科學和佛教相處得很好。 它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 科學正在探究宇宙的起源。 那麼這個宇宙的起源是不是所有存在的開始呢? 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這個宇宙必須來自原因。 即使有黑洞和大爆炸,也都是有原因的。

每件事都有一個先於它的原因。 你不能說一切存在都有一個最初的原因。 也許這個宇宙在某一時刻出現,在另一時刻消失,但將會存在,而且已經有許多宇宙。 一切存在都沒有第一個開始。 不可能有,因為存在的一切都取決於它之前的原因。

如果有人說:“萬物存在必有第一個開始!” 然後你說,“很好。 去找吧!” 試圖找到所有存在的第一個開始就像試圖找到數軸的終點。 還記得數學課上的數軸嗎? 中間為零,一側為負數(-1、-2、-3 等),另一側為正數(+1、+2 等)。 數軸的任一方向是否有盡頭? 沒有盡頭。

如果有人說數軸必須有盡頭,你對他們說什麼? 你說,“好吧,沒關係。 你可以這麼想。 但祝你找到它好運!” 如果有人說“萬物皆有本源”,也是一樣的。 好吧,你當然可以相信。 祝你好運!

聽眾: 談到天堂和地獄。 我們如何驗證這些領域是否存在?

職業訓練局: 如果我們看自己的心理狀態,你有過地獄般的心理狀態嗎? 你是否曾經處於極度精神痛苦的狀態? 我們都經歷過這些狀態。 你能想像這種精神狀態以身體形式表現為 身體 和你生活的環境? 那就是地獄界。 它只是那種精神狀態的物理表現。

你是否曾經處於一種難以置信的愉悅狀態? 大量的感官愉悅向你襲來? 採取那種精神狀態並想像它表現為 身體 一個環境,​​那就是天界。

只要看看你自己的心和它的能力,我們就可以了解心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境界。

聽眾: 有人告訴我,我們可以有很多老師,但只有一個根 領袖. 我將如何識別我的根 領袖? 我會有什麼感覺?

職業訓練局: 在佛教中,我們確實可以有很多老師。 我們通常有一位或有時兩位甚至三位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 有時,這是第一個讓我們走入佛法的人,第一個啟發我們走這條路的人。 有時,我們的根本上師是其佛法教義對我們的心產生最深遠影響的人。

我們是選擇老師的人。 我們也是決定我們的根本老師的人。 我們不必給自己施加壓力來試圖弄清楚他是誰,而只是那個當他們教導佛法時,它讓我們如此強烈地感動我們的人,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強烈,這通常是我們稱之為我們的人根 領袖.

聽眾: 我有問題 憤怒. 我怎樣才能每天練習除了 慈心 冥想?

職業訓練局: 好吧,這是關於如何處理的另一個 Dharma 話題 憤怒. 所以我要採取簡單的方法,並建議你拿我的書 與憤怒一起工作. 我的書抄襲了我們正在學習的這本書——寂天的第六章 指南 菩薩 生活方式. 我的書是 100% 抄襲的,但它有一個很好的來源 指南 菩薩 生活方式. 所以如果你有困難,你可能會發現這很有幫助 憤怒.

聽眾: 阿姨身體不好,經常生病。 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 我的職業發展並不順利。 我可以為我們三個人代禱嗎? 它要多少錢?

職業訓練局: [笑聲] 不花錢。 是的,您可以提出代禱請求。 我們舍衛城寺的人將在12月2006日(XNUMX年)衛塞節應人們的要求做祈禱,所以你可以報名,我們一定會為你做祈禱。 我們不收取任何費用。 這是我認為的美之一 教義:凡事隨心所欲,出家人的生活是布施的生活,付出我們所做的一切。 因此,我們希望做的是激勵其他人支持我們的生活,並接觸到他們內心的慷慨感,並以慷慨為樂。

聽眾: 我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 我覺得有一種精神附在我身上 身體 導致我經常胃痛和胸痛。 我曾嘗試通過念誦來擺脫這種精神,但我認為它仍在我的體內 身體. 我應該怎麼辦?

職業訓練局: 我建議做的是 慈心 冥想。 做 冥想 關於慈愛,並將你的慈愛特別指向精神。 與其對傷害我們的其他眾生懷有仇恨、惡意的心,不如培養一顆慈悲心,真誠地祝福他們。 這適用於人類以及任何種類的精神。 產生一顆愛的心是非常有效的。

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我的心情有點低落,我情緒低落,心情不是很愉快,也沒有什麼好的理由,我有一種感覺,“哦,也許有某種外界干擾,某種精神什麼的。” 我不知道有沒有。 我心裡有那個念頭。 所以我開始做的是對那個靈魂產生慈愛。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但我只是說,“好吧,如果有人認為他們會通過傷害我而快樂,那麼那個人就會遭受很多痛苦,無論他們是一個精神或一個人。”

所以我試著為他們生起慈愛。 有這個 冥想 稱為索取與給予 冥想 我們想像承擔他人的痛苦並給予他人我們的快樂。 我這樣做了 冥想 也。 然後整個壞心情就消失了。 整件事就這樣消失了。 所以我不知道,但它有效。 所以試試吧。

聽眾: 我的理解是否正確,有兩種 現象:條件和 無條件 現象?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有條件的 現象 是那些由原因和 條件 所以它們生起滅去,它們是無常的。 無條件的 現象 是不依賴於原因而存在的事物,並且 條件. 它們是永久性的。 它們不一定會永遠持續下去,但它們不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聽眾: 有條件的 現象 点讚 身體 和心是無常和苦的,而有條件的 現象 就像解脫一樣,涅槃和開悟是永恆的。 這是正確的嗎?

職業訓練局: 這裡我們必須澄清一些事情。 我們的思想和 身體 是無常的。 而且因為它們被污染了 現象——他們被無明的力量所污染, 因果報應——因此他們的本性是痛苦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是無常的。 僅此一點並不能使他們在自然中受苦,因為諸佛的智慧是 無常現象 但它肯定不是痛苦的本質; 它本質上並不令人不滿意。

人的智慧 因緣而生。 它起作用了。 的智慧 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但它是永恆的。 它永遠不會停止。

某些東西是有條件的這一事實並不會使它不令人滿意。 這是事實,它是由無明和 因果報應 這使得它本質上不能令人滿意。 這和昨天講四印的時候有關係。

解脫是恆常的,涅槃也是恆常的,因為它們都是離於無常的心本有的空性。 附件. 但啟蒙更多的是指我所理解的一種存在狀態。 所以我不確定你會說證悟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因為證悟有兩個方面。

開明的心或無所不知的心 是無常的。 它是因緣而生 條件. 雖然它是永恆的,但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但是法身或遍知心的另一個面向,是一個法身的止息或涅槃。 的思想——那個方面是永久的。

聽眾: 我說所有有條件的和 無條件 現象 是空的真實存在?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全部 現象 是空的,沒有自有的存在。 因此,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是因果關係 條件.

職業訓練局: 這裡我們要做一些細化。 是的,所有 現象 沒有真實的存在,因此它們是相互依存的。 但不是所有的 現象 取決於原因和 條件 因為永久 現象 不依賴於原因和 條件。 只要 無常現象

聽眾: 覺悟也是空的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原因和原因是什麼 條件 導致啟蒙?

職業訓練局: 原因和 條件 是我們在這本書中學習的一切, 指南 菩薩 生活方式。 所有這些 菩薩 實踐是我們正在創造的真正成為 .

聽眾: 請解釋“無條件

職業訓練局: 它並不意味著不依賴於因和 條件. 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但不一定是因果關係上的相互依存。 條件. 永恆的 現象 在具有部分的意義上和在存在的意義上取決於構思和標記它們的思想,它們也是相互依存的。 當我們到達第九章時,我們將更多地討論這個問題。

聽眾: 我們如何修習無常? 通過日常反思? 會不會只是理解而不是實現?

職業訓練局: 我們如何修習無常? 我認為每天記住“是的,我是無常的。 我在周圍看到的所有這些世俗事物都起作用——它們也都是無常的。 它們都在生滅、生滅。 因此沒有理由去執著任何東西。” 不斷地記住這一點是修習無常的好方法。

同樣,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當我們看到自己執著於某樣東西、執著於某樣東西時,“我想要這個! 我需要這個! 我必須擁有它!” 那麼在那個時候觀察我們所執著的事物並問問自己它是否無常是非常好的。 如果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那就沒有什麼值得執著的了。 這種反思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放下我們的 附件 對事物。

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釋放我們的 憤怒 因為有時候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認為我們生氣的人或事是永久性的,“某某這樣說。 他們是一個可怕的人。 他們永遠不會改變!” 我們認為它們是永久性的。 如果我們記得人是因因而生, 條件 此外,然後我們看到他們將要改變。 所以我們不必總是生他們的氣。 我們也會看到我們自己的 憤怒 可以換。

另一種反思方式 憤怒 是反思我們自己的死亡和我們不會永遠活著的事實。 當我們這樣做時,它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非常明確地確定我們的優先事項。 當我們有明確的優先事項時,我們的頭腦就會如此清晰和舒適。 我們知道我們想做什麼,因為它很重要。 我們知道我們不重視什麼,我們將把什麼放在一邊,這樣即使人們迫使我們做某事,我們也不會受其影響。 我們不會感到如此不安全,因為我們事先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優先事項是什麼,而且我們非常清楚。 所以 冥想 在無常上,尤其是我們自己的死亡可以以這種方式非常有效。

冥想和奉獻

花點時間回到我們心中的快樂,因為我們能夠聽到佛法,因為我們能夠與許多其他人分享佛法。 想一想從思想中產生的快樂 像我們今天所做的那樣的潛力或考慮 自由的決心 的循環存在。

當我們想到我們有幸有機會聽到這些教法並與他人分享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作為個人和團體創造了多麼積極的潛力。

讓我們把所有積極的潛能奉獻出來,把它送入宇宙。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從你的心放射出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觸及一切眾生,並使他們的心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

我們發出我們積極的潛能,連同我們的祈禱和奉獻,通過我們的積極行動,願每個人都能看到他們擁有 性質。

願每個人都能意識到並實現他們的 自然,去除所有障礙。

願一切眾生證得正覺。 願他們都成為善逝,那些去了 極樂. 願他們都擁有法身心。

願今夜聽法一事,能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善果。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