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40-65 節

第 2 章:40-65 節

來自寂天菩薩的第 2 章“揭露錯誤行為”的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菩薩生活指南, 舉辦 大北佛教中心淨土營銷,新加坡。

設置聽課的積極動機

  • 純化四個對手的力量
  • 憶死無常的緣由
  • 第 40 至 48 節

    • 淨化負片的重要性 因果報應 當我們有機會的時候
    • 在我們活著和健康的時候修行佛法
    • 去避難所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動機和第 40-48 節(下載)

    詩句49-65

    • 以修行法取悅諸佛菩薩
    • 去避難所
    • 始終保持對死亡的意識,以幫助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 繼續強調重要性 純化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第 49-65 節(下載)

    問題與解答

    •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區別 金剛乘 佛教傳統
    • 當一個人臨終時,什麼是正確的思考和有益的?
    • 自我把握與自我珍惜/以自我為中心的區別
    • 善待自己是什麼意思
    • 區分想要幫助某人和想要控制他們的重要性

    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問答(下載)


    [注意:視頻僅在 3:07 之前為音頻]

    我們將繼續正文。 請記住,在前面的經文中,我們已經向 . 我們做了 供品 美麗的物品,包括浴缸,到 .

    以對手的四種力量淨化

    現在我們開始敞開心扉,承認和揭示我們自己的消極情緒。 我們正在考慮 四個對手的力量:

    1. 對我們的消極行為感到遺憾,
    2. 有決心不再做這些事,
    3. 避難 並生成 菩提心 為了恢復與我們傷害的人的關係,以及
    4. 一種補救措施。

    寂天菩薩通過向我們展示他自己如何修行和思考來引導我們度過這一難關。

    憶死無常的緣由

    促使寂天菩薩揭露錯誤或懺悔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對死亡和無常的記憶。 我們的死是確定的,但我們死的時間是不確定的。 當我們的死亡時刻到來時,它肯定會到來,我們的 身體 不和我們一起來。 我們的財產和金錢不會隨我們而來。 我們的親朋好友、地位和榮譽都被拋在了腦後。

    死亡時唯一伴隨我們的東西是 因果報應 我們所積累的和我們養成的心理習慣。 看到這一點——我們自己必死的現實,以及在我們死亡時真正伴隨著我們的是什麼——然後當我們回顧我們的生活,回顧我們花費時間所做的事情時,我們充滿了遺憾。

    為了人或物,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處於非常消極的心態,但在死亡的時候,他們都被拋在了後面。 所有 因果報應 我們創造了與他們的關係——來自對他們的依戀,來自嫉妒其他人擁有比我們更多的人,來自當他們干擾我們的幸福時對他們產生怨恨和憤怒——所有這些負面的 因果報應 和我們一起來。

    想到這裡,我們感到一種恐懼和一種感覺,“哇! 我把我生活中的優先事項都設置錯了,我現在第一次看到它。 我現在想正確地設定我的優先事項,因為這條生命非常寶貴,當我快要死的時候,沒有重播按鈕可以讓我回到過去,重新開始我的生活。”

    當死亡的時刻到來時,我們要走了。 不管你有多富有,你的關係有多好,你身邊有多少醫生,有多少家人在哭著求你不要死。

    那時,別無選擇,因為我們 身體 失敗了。 我們的心正在吸收並變得更加微妙,因為 身體 無法承受。 我們將與一些人一起進入下一個生活 因果報應 成熟。

    現在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認真思考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以便我們以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生活。 如果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那麼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就沒有遺憾,也沒有恐懼。 我們練習得很好,我們還沒有製造很多負面的東西 因果報應,所以不會有遺憾,也不會害怕。

    對於證悟的修行人來說,死亡就像去野餐一樣

    他們說,對於非常有悟性和優秀的修行者來說,死亡就像去野餐一樣。 這些人實際上死得很開心。

    當至尊林仁波切——我的 方丈 誰給了我我的 修道院的 受戒——死了,他留在 冥想 13天。 他的 身體 正坐直。 這 身體 熱度已經離開四肢,但心臟部位仍有一點熱度,表明他的微妙意識還沒有離開。 身體 然而。 他就這樣沉思著 終極本性 十三天的現實!

    我認為對於林仁波切來說,這可能比野餐更好。 那種 冥想 太幸福了。 他一定因為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而感到非常幸福。 沒有任何恐懼,因為沒有負面 因果報應 徘徊等待成熟。 所以死亡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令人愉快的。

    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寂天菩薩給我們這一切的建議——讓我們能夠以非常好的方式死去,有好的重生,並且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修行佛法,以便我們能夠繼續淨化我們的心。 ,積聚正向潛能,學習佛法,修持佛法,並在正道上不斷進步。

    所以讓我們記住為什麼我們要談論死亡。 有人認為:“談論死亡太病態了! 不要談論它,因為那樣它可能會發生。” 好像你不談論死亡,它可能不會發生。 真的嗎? 不。無論我們談論與否,死亡都會發生。 所以我們不妨談談它,以便我們在它發生時做好準備。

    這不像死亡是有計劃的,一切都安排妥當。 我們沒有一直在排練的現成的死亡劇本。 對於高級從業者,是的,他們已經做到了。 有一個整體 冥想 他們知道在死亡時該怎麼做。 他們做 冥想 並控制他們的死亡過程。 但對於我們其他人來說,死亡隨時可能到來,我們不能說:“對不起,我今天真的很忙。 我可以在下週死去嗎?” 我們不能那樣做。 在那裡。 我們必須處理它。

    詩歌40

    我們將繼續正文。 寂天菩薩給我們建議並與我們分享他的想法。

    雖然躺在床上,靠著親人,但我一個人不得不承受生命力被切斷的感覺。

    所以,你躺在床上。 你依靠你的親戚來養活你或在附近。 然而,無論房間裡有多少人,我們都會孤獨地死去,我們會經歷孤獨死去的所有感受。 即使房間裡的其他人快死了,他們也不會分享我們的經驗。 他們有自己的經歷。

    詩歌41

    被死神抓住的人,親人有什麼好處,朋友有什麼好處? 那時,我的功德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我還沒有投入其中。

    臨終時,有親朋好友有什麼好處? 他們能為你做什麼? 當你臨死時,它們無法消除你的恐懼和痛苦。 事實上,在我們臨終時身邊有朋友和親戚可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困難。

    想像一下:你快要死了,你在乎的人都在歇斯底里地哭。 你試圖 避難, 幽思 空虛,但你在乎的人在哭。 這樣會好嗎? 不,你的朋友和親戚只會是個大麻煩。 你會想說,“嘿,看! 走出房間。 如果你要哭了,就去別的地方。”

    許多年前,我正在幫助一位因癌症而垂死的年輕新加坡男子。 我們談到了他的死,他告訴照顧他的姐姐,如果她在他臨終時感到不安,請離開房間。 她對此非常尊重。

    因此,如果您曾經與垂死的人在一起,請注意他們並嘗試幫助他們。 不要只是坐在那裡情緒激動,因為這對處於這種情況的任何人都沒有幫助。 如果你在那一刻覺得自己無法控制,那就離開房間,在別處處理你的情緒。 讓臨終者房間裡的環境平靜。

    寂天菩薩說親友在臨終時沒有用處。 有用的是我們的優點和積極的潛力,但是當我們有時間創造它時,我們正忙於做其他事情。

    我一直想,我們可以寫一本書,叫《四億九億五千七百萬五十四萬九千一百一十三個不能修行的藉口》。 也許如果有人有更多,我可以添加以防我沒有全部獲得?

    我們有很多理由不能淨化我們的負面 因果報應,為什麼我們沒有時間創造美德。 我們有各種藉口,比如“我必須吃早餐”、“我必須給植物澆水”、“我必須打掃房子”或“我必須進去加班”。 我們有很多藉口,但在死亡的時候,所有這些都一文不值。 如果我們沒有創造積極的潛力,我們就不會在死亡時隨身攜帶。

    因此,當我們有機會將其作為生活中的優先事項時,現在就進行練習很重要。 不要讓所有非常愚蠢、平凡的事情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通常讓我們分心的事情是什麼? 世間八事。 我們昨天談到了這些,記得嗎? 附件 厭惡愉悅的感官感受,厭惡不愉悅的感官感受; 附件 贊成和讚揚,厭惡批評和指責; 附件 擁有好名聲,厭惡壞名聲; 附件 對我們的金錢和財產以及對失去它們的厭惡。

    所有這八個問題都只是圍繞著今生的幸福,並且非常關注我這個宇宙的中心。 當我們花時間追逐他們時,一天結束時我們根本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展示,因為這八個人都留在這裡,同時我們將繼續下一個生活。

    詩歌42

    哦,保護者啊,我疏忽大意,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已經從 附件 到這短暫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的死亡,沒有意識到死亡隨時可能發生,因為 附件 對於這種轉瞬即逝的生活,我們創造了大量的負面 因果報應.

    詩句43-46

    一個人在今天被引導擁有自己的四肢時完全憔悴 身體 截肢。 飢渴難耐,眼睛可憐,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當一個人被恐怖的熱潮吞噬並沾滿一團糞便時,死亡信使的可怕外表會更能壓倒一個人嗎?

    我用苦惱的目光向四個方向尋求保護。 哪位好人會保護我免受這種巨大的恐懼?

    見四方無保護,我又迷惑了。 在那種極度恐懼的狀態下,我該怎麼辦?

    假設有一個人受了重傷,不得不將四肢全部截肢。 那人會很害怕,特別是如果他們必須在沒有任何麻醉劑的情況下接受手術。 所以他們會“乾渴”。 “帶著可憐的眼睛,”他們被這種前景嚇壞了。

    這只是讓你的胳膊和腿被切斷。 如果這很可怕,那麼想想當我們把一切都拋在腦後時會發生什麼,不僅僅是我們的胳膊和腿,而是我們的整個 身體 甚至我們的整個自我身份。

    我們對我們是誰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我就是這個人,因此某某會發生,這和那將是可以預期的。” 基於我們如何適應特定環境,我們擁有所有這些自己的形象。 然而,在死亡的那一刻,環境和所有這些圖像都蒸發了,因為我們沒有把我們的 身體 和我們一起到下輩子。 我們不會把我們的社會地位帶走。 我們不帶我們的公寓。 我們沒有任何通常會給我們一些身份的東西。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沒有修行,當我們不得不放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份時,這將是多麼可怕。 我們在那里四處尋找幫助,四處尋找,四處尋找,尋找可以幫助我們的人。

    但是沒有朋友或親戚可以將這種痛苦從我們身邊帶走。 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有時間修行來避免這種痛苦時,我們太忙於追逐快樂。 我們忙於報復我們的敵人。 所以在最後一刻,沒有什麼可以提供幫助的。

    在我們呼救的同時,朋友或親戚能做些什麼呢? 最多,它們可能會讓我們想起我們的精神導師。 他們可以告訴我們 避難. 他們可以指導我們 純化 冥想, 索取和給予 冥想冥想 關於空虛。 他們可以要求我們記住那些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在生前對這些做法沒有任何熟悉,即使我們的朋友和親戚可能會在死時提醒我們,我們也不會記住如何去記憶。做練習。

    當我們還活著,人們給我們建議並鼓勵我們聆聽和實踐佛法教義時,我們忽略了這些建議。 然後在死亡的時候,我們會說,“會發生什麼!?” 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沒有接受我們收到的明智建議。

    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年輕人死於癌症。 他問我要一個 冥想 練習這樣做 我聯繫了我的老師,他能夠為他開一個非常具體的練習。 我打電話給他說:“過來,我教你這個 冥想 實踐。 這對治愈你的疾病可能非常有效。” 但他對我說,“好吧,我回來工作了。 我感覺好多了,我現在沒有時間了。”

    我知道如果您患有癌性腦瘤,您需要進行一些認真的練習。 不然預後不好。 在這裡,我有工具可以幫助他,但他告訴我他沒有時間。 我知道,再過一段時間,他的病情會惡化,甚至可能會死,他會來找我求助,可是那個時候我能做什麼呢?

    事實上,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 幾個月後,腫瘤突然爆發。 他不得不停止工作。 他死了。 那時我在那裡,我盡我所能幫助他。 但在我真的可以幫助他的時候,他太忙了。

    我們現在可能沒有腦瘤,但我們都同樣處於死亡的過程中,因為一旦我們在母親的子宮中受孕,衰老就開始了,死亡開始逼近。 並不是說我們活著,然後所謂的衰老會意外發生,而死亡會令人驚訝。

    從我們在母親子宮中受孕的那一刻起,衰老就開始了,一切都在走向死亡。 沒有辦法避免它。 不要以為因為你很健康,這個建議就與你無關。 還記得我們昨天讀到的那句話,死亡不會等待任務完成或任務完成嗎? 它會來的時候。

    所以從各個方向看,我們沒有找到任何保護措施,我們變得困惑。 寂天菩薩說:“在那種極度恐懼的狀態下,我該怎麼辦?” 浪費了寶貴的人命,製造了很多負面 因果報應,沒有修行,沒有淨化,我們現在怎麼辦? 死亡臨近。 我們做什麼? 沒有快速解決辦法。 在那一刻沒有藥可以淨化我們的負面情緒 因果報應.

    此時,他的想法開始發生變化。 見親友無能為力,他說:

    詩歌47

    現在我 避難 獻給力量強大的世界守護者,獻給努力保護世界並消除一切恐懼的吉那人。

    “世間護法”指諸佛。 “Jinas”是指征服者,那些已經征服了他們的煩惱的人。

    怎麼了 消除恐懼? 是否 通過擺脫我們害怕的所有事物來消除恐懼? 不。擺脫恐懼並不意味著與我們害怕的所有事物分開,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你要去哪裡完全擺脫你所害怕的一切? 相反,變得無所畏懼意味著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改變我們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們的心和思想都轉變了,那麼無論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害怕。

    怎麼了 保護我們並停止我們的恐懼? 通過教導我們佛法,讓我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以及如何處理我們的情緒和想法。 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練習這樣做,並在這方面受過良好的訓練,那麼我們就不會有任何恐懼。 如果 憤怒 出現,我們知道 幽思 關於耐心。 如果 附件 出現,我們知道 幽思 關於無常。 如果嫉妒出現,我們知道是時候 幽思 上歡喜。 我們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熟悉解毒劑。 那麼就不會有任何恐懼了。

    詩歌48

    同樣,我認真 避難 對他們所掌握的、消除對輪迴恐懼的佛法,以及對菩薩的會眾也是如此。

    第 47 節是 避難 ,在 . 第 48 節是 避難 在佛法和在 僧伽. 這裡的 僧伽 是指 菩薩 僧伽.

    詩歌49

    我戰戰兢兢地供養普賢菩薩,我自願供養文殊菩薩。

    眼見死期已到,今生無所執著,便完全獻身於這些上位菩薩。 經過 我們自己,我們所說的是,“我願意做讓你高興的事。”

    什麼是令諸佛菩薩高興的事? 我們的佛法修行。

    50-53節

    我驚恐萬分,向觀世音菩薩悲呼,他的行為充滿慈悲,願他保護我這個做錯事的人。

    為了尋求保護,我誠心祈請尊貴的阿卡薩藏、地藏和所有的慈悲者。

    我向金剛杵頂禮,死亡使者和其他惡人一見他,便驚恐地逃往四方。

    在忽略了您的建議之後,當我面對這種恐懼時,我現在恐懼地去找您避難。 迅速消除我的恐懼!

    “觀音”就是觀音。 “金剛”是金剛手。

    寂天菩薩說:“在我花了數年的時間沒有註意到上師的建議之後, ,現在當我害怕的時候,我要去你那裡避難,所以請你盡可能地幫助我!”

    有時我們經常這樣做。 人們向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和明智的建議,但我們完全忽略了它。 然後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會跑向他們尋求幫助。

    例如,你來到像這樣的佛教教義,你聽到寂天菩薩說:“看,你快死了。 你不知道死亡何時到來。 在你死的時候,你的功德和修行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寂天菩薩和 正在給我們非常明智的建議,但我們不知何故覺得這個建議有點太極端了,“你在說什麼? 我年輕。 我暫時不會死。 我可以控制我什麼時候死。 如果我生病了,我可以去看醫生,醫生會治好我的。 我們在醫學上取得了所有這些進步; 他們應該能讓我活著。 那麼,你為什麼要進行這次鼓勵我修行的大旅行呢?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我不能出去玩得開心?”

    這就是我們的想法,對吧? 我們完全無視 . 但是,如果我們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哦,今年你要生病了!” 然後我們很害怕,“哦,不,我要生病了。 我最好去修行佛法。 我最好做一些 純化 快的! 我該怎麼辦?”

    看看我們是多麼的愚蠢。 這是 ,一個無所不知的人,他的頭腦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 這 給我們建議,但我們說,“這傢伙到底知道什麼?” 但是當一個沒有靈性認識的算命先生告訴我們我們會生病時,我們會說:“我相信你。 你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很愚蠢嗎? 為什麼我們聽算命先生而不是 ? 我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我會告訴你。 我會告訴你一個我是如何學會這個的故事。

    有一次在修道院附近的主要城市斯波坎舉行了某種新時代集市之類的活動。 修道院有一個免費的攤位,所以我和其他幾位佛法修行者一起來了。 我們在展位上展示了一些佛法書籍。 我們坐下來,準備與人們談論佛教教義。

    我左右兩邊的攤位都有算命師和通靈師。 現在,自稱通靈的人是否真的通靈,我不知道。 就算他們是通靈者,他們的通靈能力是否準確,我也不知道。

    但無論如何,我在那裡,夾在兩個通靈者之間。 在我們的展位上,我們的桌子上陳列著佛教書籍。 人們走過,看著,繼續走。 請注意,我們對這些書籍不收取任何費用。 在修道院,我們不收取任何費用。 我們完全靠捐款生活。 所以我們就在那裡,準備分發書籍; 我們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人沒來。

    兩邊的通靈師,他們不知道要收多少錢,但是相當多的錢,給你一個半小時​​或二十分鐘的諮詢。 我看著那些去看心理醫生的人。 他們會坐在那裡,專心致志地看著算命先生。 沒有分心。 他們沒有環顧四周,也沒有看時間。 他們只是看著算命先生,全神貫注。

    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算命先生是專門講他們的。

    “有人在談論我。 那麼這個人一定很聰明,他們終於意識到我是宇宙的中心。 至少有人意識到我的重要性,他們只是在談論我。 而且我對它非常著迷。”

    我看了這個。 人們會為此付出誰知道多少錢,因為這都是關於我的。 他們對算命這個世俗的人如此信任。 這 只是出於同情而自由地提供建議和教學,但他們認為,“他並沒有專門對我談論我——不是很有趣。”

    這就是我們的方式嗎? 是的。 我們處於循環存在中是否令人驚訝? 不,那種態度,什麼樣的 因果報應 我們在創造嗎? 我們不是在創造 因果報應 從輪迴的存在中解脫出來。

    幸好現在我兩邊都沒有通靈者,否則我會在一個空蕩蕩的大廳裡說話; 你們都在排隊等著看通靈者。 [笑聲] 開​​玩笑。 也許不是開玩笑。 [笑聲]

    54-55節

    即使是被短暫的疾病嚇到的人也不會無視醫生的建議。 何況四百零四種疾病,

    其一者,能滅諸閻浮提之眾生,其藥於諸地無。

    即使你只是感冒或流感,你也要嚴格聽從醫生的建議。 那麼,患有無明大病的人怎麼辦? 這種無知是我們所有身體疾病和所有精神問題的根源。 沒有醫生能給我們治愈無知的靈丹妙藥。 既然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可以指導我們做什麼的精神導師,我們不應該認真地遵循它嗎?

    如果我們聽從醫生關於肯定不會殺死我們的感冒或流感的建議,那麼我們不應該聽從醫生的指導嗎? 誰是醫治無明病的上師?

    詩歌56

    如果我無視消除所有痛苦的全知醫師的建議,我會感到羞恥,我是一個極度迷惑的人!

    “全知醫師”指的是 .

    寂天菩薩說:“如果我有機會從 這可以永遠消除我一生中的所有痛苦,但我無視這個建議,那我很愚蠢。 真丟人! 我是不是被騙了!”

    詩歌57

    如果我站在一個較小的懸崖上也很專注,那麼在一個千里格的持久鴻溝上更何況呢?

    例如,如果你站在一個小懸崖上,你會非常警惕,不是嗎? 你會觀察你所做的一切。 你不會魯莽。 如果只是一個小懸崖,你就那麼警惕,如果是一個巨大的懸崖,你會不會更加警惕?

    我們甚至可以談論舞台的邊緣。 我們走到舞台邊緣時要小心,以免摔倒傷到膝蓋。 如果我們對此很小心,那麼站在死亡的懸崖上,準備墮入較低的重生呢? 那一刻我們不應該非常警惕嗎? 我們不應該非常小心嗎? 難道我們不應該聽從任何可以幫助我們並防止我們掉入惡道鴻溝的建議嗎? 我們當然應該聽 的建議。

    詩歌58

    我不宜自在,心想:“就在今天,死亡不會到來。” 我將不存在的時間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總覺得死亡還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們早上醒來,我們想,“今天不會發生死亡。” 事實上,我們甚至從未想過今天不會發生死亡。 我們只是假設它不會。 但我們確定嗎? 不。

    如果你想一想,從今天早上開始,新加坡已經死了很多人。 新加坡有很多醫院。 今天有人死了。 可那些人今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今天。 即使是身患絕症的人也總是覺得,“以後。 死亡遲早會到來。 我還有一點時間。”

    這是我們的愚蠢。 如果我們早上醒來並想,“今天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那麼我們就會非常警惕。 我們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們不會輕率和瑣碎。 我們不會捲入消極的想法,因為谁愿意在你死的那天捲入消極的想法? 我們不會參與 事物和對事物的痴迷。 誰要培養 附件 在他們死的那一天? 這樣做沒有幫助。

    這種對自己死亡的正念非常有助於我們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

    我自己知道這一點。 幾年前,我和我的一位老師格西·阿旺·達吉(Geshe Ngawang Dhargyey)一起學習。 格西拉在教授阿利耶德瓦的經文, 四百偈 其中有一整章是關於無常和死亡的。 在相當多的幾天或幾週內,格西拉每天都會教一些關​​於無常和死亡的經文。 每天晚上我都會回家複習他教過的東西 幽思 就在上面,所以當時我心中對無常和死亡的認識非常強烈。

    結果,我的心變得非常平靜。 為什麼我的心變得平靜地想著死亡和無常? 因為我想,“如果我要死了,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對某人生氣? 如果我要死了,為什麼要把我的時間浪費在很多東西上 附件?“

    所以我不再對我的鄰居把她的收音機開得太響感到惱火,因為我想如果我死了,我不想擔心她的收音機。 如果我只剩下一點點時間,我不想考慮她的收音機。

    如果我們看看所有那些經常困擾我們、我們反复思考的世俗問題,我們會發現它們實際上與非常小的事情有關。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今天會死,我們根本不想花時間去想它們,因為這些小事是絕對沒有意義的。

    因此,如果我們有這種覺知並且放下這些事情,那麼我們將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有用的事情上,例如,做一些懺悔,向我們傷害過的人道歉,寬恕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傷害我們,產生慈悲,發展我們的智慧。 我們可以做很多有用和有意義的事情。 結果,我們的心變得非常平靜。 很平靜。

    詩歌59

    誰能給我無所畏懼? 我該怎麼逃? 我肯定不存在。 為什麼我的心很平靜?

    寂天菩薩說:“死是確定的。 我如何停止害怕? 在死亡的時候,我現在的自我身份已經完成。 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恐懼?” 我們心流的連續性還在繼續。 我們對自己有這個完整的概念,“我是某某。 這是我的名字。 這些是我的親戚。 這是我的工作。 這就是我住的地方。 這就是我喜歡的。 這是我不喜歡的。 人們應該這樣對待我。” 在死亡的時候,我們擁有的所有這些自我身份——它們已經完成了。 走了!

    當他說“我肯定不存在”時,這就是他的意思。 他並不是說意識的連續性停止了。 他的意思是,這個依附於今生的整個自我身份完全消失了。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對此完全沒有準備。

    在死亡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很多 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不能再與這個重生在一起,我們就會為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下一次重生而抓狂。 這兩個心理因素 和執著是導致我們的 因果報應 成熟。

    當你研究關於我們如何在輪迴、輪迴中輪迴的十二緣起時,這兩個心所是導致 因果報應 熟。 一是心理因素 在不想與此分離的死亡之際 身體,不想脫離這個自我身份。 第二個是執著,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不能再停留在這個重生中,它就會執著於下一次重生。

    特別是,如果我們有很多遺憾並且我們的思想被恐懼所淹沒,那麼不太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因果報應 在那一刻成熟。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 避難 ,在 , 佛法和 僧伽 想想他們的美德,想想愛和慈悲,或者 幽思 在空性上,我們的心會處於一種善的狀態,對於一些積極的人來說會容易得多 因果報應 成熟,這將推動我們獲得良好的重生。

    當然,我們想要停止整個輪迴,但如果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那麼至少讓我們得到一個好的輪迴,以便我們能夠在未來繼續修行。 . 如果我們重生不好,修行會很困難。

    我家有兩隻貓。 我的貓聽過很多佛法教義。 在我們創辦修道院之初,我們沒有 冥想 大廳。 所有的教法都是在客廳里傳授的,所以貓們來接受佛法教法。 他們聽說過 戒律, 關於不創造負面 因果報應 很多次。 他們聽過很多關於不殺生的建議。 但是當他們走到外面看到一隻小老鼠或花栗鼠時,他們就會衝過去。 他們去了。 不管我怎麼跟他們解釋,“你不應該殺生,因為其他的生命和你一樣想活下去”,他們覺得很難理解。

    那麼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輪迴,我們要如何修行呢? 看看我的貓。 他們有一個非常幸運的重生。 他們吃得很好。 他們很舒服。 他們甚至聽到佛法教義。 很幸運。 但要以動物的智力水平修行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不想以這種重生告終。

    詩歌60

    早期經驗中有價值的東西留在我身邊,這些經驗已經消失,全神貫注於我而忽略了 精神導師?

    我們有很多過去的經歷。 現在他們都走了。 他們就像昨晚的夢一樣。 它們只是回憶。 但是當我們參與其中,當我們全神貫注於其中時,我們完全忘記了我們的佛法老師給我們的所有明智的建議。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你的思想完全被無知、慾望或 憤怒 和怨恨。 當頭腦非常強烈地感受到某種負面情緒時,我們是否記得 的建議? 當你很想得到一些東西時,你有沒有想過它的缺點 附件? 不,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那是多麼美妙——我們多麼想要它,我們多麼需要它。 我們必須擁有它。 我們不能沒有它。 的教誨——窗外!

    即使一位佛友來說:“你知道,看起來你有問題 附件,”我們說,“我不依戀! 我需要這個!” 我們只是不明白。

    我們很生氣的時候呢? 我們的心被 憤怒. 我們是否記得 的建議練習耐心呢? 不,我們只是專注於,“那個人做了這個。 他們怎麼敢! 我不敢相信。 哦,這個白痴!” 我們坐在那裡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同樣的故事,關於這個人有多糟糕。 我們聽了多年的佛法教義並不重要。 那一刻——走了! 我們所能想到的只是我們有多生氣,以及我們多麼希望那個人“在他們對我做了什麼之後”會遭受很多痛苦! 這就是我們能想到的。

    這就是寂天在此偈中所說的。 我們全神貫注於這些情況,忽略了靈性導師的建議。 但是這些情況還有什麼價值呢? 我們必須向他們展示什麼? 即使我們報復了我們的敵人,那又如何? 即使我們得到了我們的目標 附件, 所以呢? 這些東西現在都不在這裡了。 我們所擁有的只是負面的 因果報應.

    詩歌61

    離棄親友,棄世間,孤身去別處。 我所有的朋友和敵人有什麼用?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都沒有任何持久的價值或意義,我為什麼要花費如此多的精力來依附於我的朋友並傷害我的敵人? 為什麼? 目的是什麼?

    詩歌62

    既然如此,我日日夜夜只顧此一念:我怎能免於因那惡行而受苦呢?

    寂天菩薩說,我們應該晝夜思考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淨化這個負面 因果報應 以免它成熟並帶來痛苦的結果,如果 因果報應 沒有被淨化。

    63-65節

    無論我這個無知的傻瓜所累積的罪惡、自然的惡行、禁令所造成的惡行,

    害怕受苦,我承認這一切,在保護者面前雙手合十站立並反复鞠躬。

    願指導者知道我的過犯和我的罪孽。 保護者啊,願我不再犯此惡行!

    有不同種類的惡習或消極情緒。 有一種消極情緒在這裡被翻譯為“自然的惡行”。 這些是 自然消極的行為,這意味著幾乎任何做這些事情的普通人都是帶著有害的動機做這些事情的,因此會積累負面的 因果報應. 這是十種不善業——殺生、偷盜、妄行、妄語、造反、惡語、閒言、貪婪、嗔恨、 錯誤的看法. 這些都是 自然消極的行為. 我們應該承認所有這些,因為幾乎任何一個普通人做這些的時候,它們都會導致傷害。

    另一種類型的消極行為被稱為禁止的不當行為。 這些是我們積累的消極情緒,不是因為行為自然是消極的,而是因為 做了一個 箴言 反對這樣做,我們忽略了 箴言. 一個例子是飲酒。 這不是天生的消極行為,而是因為 禁止它,因為他認為這會導致很多問題,那麼如果我們喝酒,我們就違反了這個建議,那 箴言 因此,這成為禁止的不當行為。

    寂天菩薩說:“我不想在死時或來世受苦,我懺悔我這個無知的傻瓜所累積的所有這些惡行。 我不會隱藏它們。 我不會把它們合理化。 我不會為他們辯護。 我不會責怪別人。 我不會找藉口的。 我承認這些都是我犯下的錯誤。”

    你知道嗎? 每當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過錯並有深深的悔恨感時,我們的心就會從所有的自責和內疚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能夠完全擁有自己的負面行為並停止將其歸咎於他人時,就會有一種巨大的解脫感。

    只要我們在合理化、為自己辯護、為自己辯護,說是別人逼我們這麼做的,或者是別人的錯,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平靜,因為我們內心深處知道情況的真相是什麼。

    我們越對自己撒謊,就越是在傷害自己。 雖然我們越能承認這些是我做過的負面事情,我們真的很後悔,並決心不再做這些事情,那麼我們就越能放下這些負面情緒。 我們的心變得非常平靜,因為我們不再受到內疚和悔恨的折磨。

    這就是寂天菩薩建議我們去做的事情。 他在說:“我承認所有這些,雙手合十站立。” 我們雙手合十,在護法佛面前反复鞠躬。 我們不只是站在那裡嗚咽; 我們在鞠躬。 當你鞠躬時,你真的把你的 身體 在運動中,它具有非常內在的效果。

    在西藏傳統中,當我們在懺悔的同時做大禮拜時,我們會做完整的大禮拜,我們的整個 身體 在地板上,我們的鼻子在泥土裡。 這對頭腦非常有益,因為我們真的放下了所有的驕傲,所有的自負,所有的防禦。 我們把它們扔出窗外! 不知何故,做大禮拜和鞠躬的身體動作 幫助我們在內心深處真正感受到我們正在做的懺悔。

    我們還請求“讓指導者”,即諸佛菩薩,“覺知我的過犯和我的罪孽。 諸位護法,願我不再作此惡事!” 求諸佛菩薩為我們的懺悔作見證,對我們慈悲一些。 在他們面前,我們正在下定決心避免再次採取此類有害行動。 所有這些都在心理上非常治愈和精神上的淨化。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棒的練習。

    所以這是第2章。

    問題與解答

    聽眾: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金剛乘 佛教的傳統?

    尊者圖登卓龍(VTC): 每當我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喜歡說他們的相似之處。 與其看差異,我認為了解不同佛教傳統之間的共同點對我們更有幫助,這樣我們就尊重所有傳統,尊重不同傳統的修行者。

    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所有這些佛教傳統都是基於四聖諦和 八重道. 他們都在談論重生以及淨化和積累正性潛能的重要性。 他們都在談論培養愛和同情心、寬恕和仁慈。 都講懂得無私和放下 執著 對自我的錯誤觀念。 所有這些佛教傳統都有相同的基本原則。 冥想可能略有不同。 有時存在哲學上的差異,但這些差異太大了,無法在這樣的簡短答案中進行討論。 就像我說的,重要的是我們看到所有這些教義都來自 .

    此外,重要的是要知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 金剛乘 不是三種不同的佛教。 例如,修行大乘的人也必須修行上座部的教法。 實踐的人 金剛乘 還必須練習大乘和上座部的教義。 不要認為這些做法都是分開的。 實際上它們是相互包括的。

    聽眾: 在西藏傳統中,當死亡發生時,正確的儀式是什麼?
    職業訓練局: 這與儀式無關。 這是關於你如何練習的。 我這樣說是因為有時人們會非常投入到儀式中,為了儀式而進行儀式,但不能利用儀式來改變他們的想法。 任何儀式的目的都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想法。 我們不是為了儀式而舉行儀式。 這根本沒有意義。

    所以我想把這個問題改寫成:當有人死去時,正確的思考方式是什麼? 人臨終時做什麼有好處?

    讓我們從某人死去的場景開始,而我們恰好和他們在一起。

    • 就像我之前說的,不要在房間裡哭,大驚小怪。

    • 試著事先幫助那個人解決他們所有的世俗問題,換句話說,寫一份遺囑,盡可能多地放棄他們的財產,因為他們死後無法帶走他們。 對他們來說,通過在他們死前慷慨並放棄他們的財產來創造積極的潛力或優點是非常好的。

    • 鼓勵他們原諒他們需要原諒的人,並向他們需要道歉的人道歉。

    • 保持房間非常安靜。 不要開電視。

    • 如果你和一個佛教徒在一起,提醒他們他們的 靈性導師. 提醒他們 避難 ,在 , 佛法和 僧伽. 讓他們回顧他們的生活,記住他們的善行並為他們感到高興。 引導他們培養對其他眾生的愛與慈悲。 提醒他們 菩提心. 提醒他們,在臨終過程中和中間階段出現的一切都只是表象,所以不必對這些事情反應過激,只將它們視為表象。

    • 所以你提醒他們佛法,試圖讓他們記住。

    • 在他們的呼吸停止後,如果你有一個祝福的藥丸將它壓碎,與一點蜂蜜混合併放在他們的頭頂上,這將非常有幫助。 您可以在他們的呼吸停止之前或之後立即執行此操作。 這有助於他們的意識通過他們的頭頂離開,這有利於他們的下一次重生。

    • 保持房間非常安靜。 做一些 冥想 在房間裡。 做一些誦經。

    • 只要你可以,不要移動 身體. 實在要動的時候,先摸頭頂,告訴他生在淨土,或者取寶貴的人命。 完成後,然後移動 身體.

    所以當你和一個垂死的人在一起時,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

    當我們臨終時,要做的就是在這些相同的事情上訓練我們自己的心。

    • 記住我們所擁有的佛法教義。 避難. 產生 菩提心。 隨你 冥想 練習你在生活中熟悉的,在死亡時這樣做。

    • 強烈地激勵:“無論我投生到哪裡,願我投生在完全合格的大乘上師附近。 願我有理智聽從他們的建議。 願我有利於 條件 練習。 願我好好修行,讓我來世利益眾生。” 在你還能夠思考的時候,做出這些願望。 當你經歷死亡過程時,設定你的意圖並為你想做的事情設定動機。

    • 當幻像出現在你的腦海中時,要記住它們是空的。 他們只是表象。 沒有什麼可反應的。 這樣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 如果您一直在進行練習,例如 冥想 在觀世音(觀音)、文殊菩薩或其他神靈上,然後 幽思 關於那個特定的佛教神靈。 想想他們的品質,想像自己是那個神,因為如果一個神經歷了死亡過程,他們肯定不會害怕或擔心或 執著 和抓握。

    真正通過現在練習來訓練你的心,這樣在死亡的時候,你會非常熟悉那些冥想,然後很容易做到。 我們是習慣性的動物,所以現在重要的是,在我們健康的時候,同時我們的頭腦仍然很清楚,可以養成我們以後生活中可以調用的強習慣。

    聽眾: 自執與自愛有什麼區別?

    職業訓練局: 自我珍惜是我一直在翻譯的“以自我為中心。” 我不傾向於將這個詞翻譯為自我珍惜,因為有些人會問,“那麼,我們不應該珍惜自己嗎?” 你必須同意,“是的,我們應該珍惜自己。” 但我們應該以健康的方式珍惜自己。 以自我為中心並不是以健康的方式珍惜自己。 實在是太自私了。

    我在解釋為什麼我不使用“自我珍惜”這個詞。 有些人可能將其用作同義詞 以自我為中心. 但對於新人來說,這個術語可能會非常混亂。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使用它。

    無論如何要回答關於自我把握和自我把握之間的區別的問題 以自我為中心:

    自持是無明的見地。 那是心 執著 到一個本來就存在的人身上。 這是一個完全掌握的思想 現象 人和人以自己的本性獨立於其他一切而存在。 那個我執就是輪迴的根本,輪迴的根本。 為了獲得解脫,我們必須消除它。

    以自我為中心 有點不同。 以自我為中心 是這樣的想法,“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我的快樂最重要。 我的痛苦是最直接要消除的。” 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心,全神貫注於我們自己。

    有粗俗和微妙的形式 以自我為中心. 以其粗體形式, 以自我為中心 表現為 附件, 憤怒 和這些東西。 在其微妙的形式中,它表現為某種 執著 對我們自己的涅槃,說:“我想從輪迴中解脫,我自己的解脫是最重要的。”

    當你跟隨大乘之道並且想要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時 ,你想消除我執和 以自我為中心.

    你想要克服我執,因為這樣,你就能將自己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並發展出許多你需要的能力來利益他人。

    你想克服 以自我為中心 因為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就會有最高覺悟的利他心,你會想要修持佛法,不僅是為了你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成為一個完全覺悟的人。 也幫助一切眾生證悟。

    聽眾: 據說,要善待他人或對他人有愛心和同情心,我們必須首先對自己善意並有愛心和同情心。 善待自己是什麼意思?

    職業訓練局: 就像我剛才說的那樣,有一些愛自己的明智方式,它們是我們認為自己愛自己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混亂方式。 尊者 達賴喇嘛 說:“即使你現在正在尋找自己的幸福,最好的方法就是對他人抱有同情心。” 為什麼? 因為我們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我們越能敞開心扉,對其他眾生產生關懷、喜愛和尊重,我們自己的心就會越平靜,我們就會越快樂。

    所以善待自己的一種方法是 幽思 對所有眾生的愛與慈悲。

    有時我們會想,“哦,善待自己的方法就是出去給自己買禮物。” 所以我們出去花很多錢來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我們認為這是對自己好。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對自己好,因為我們當時的動機只是 附件. 每當我們採取行動時 附件,我們將負面的業力印記在我們自己的腦海中。 那麼如何以自私的態度和與 附件 算不算善待自己? 在我們無知、混亂的思維方式中,我們認為那是仁慈,但事實並非如此。 善待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執著和 以自我為中心 並將我們的心轉向所有眾生的福祉。

    聽眾: 當我遇到一隻死於車禍的貓時,我該怎麼辦?

    職業訓練局: 正是我剛才說要做的。 你可以為貓唱歌。 任何的誦經都是好的。 您可以取出任何談論漸進啟蒙之路的祈禱文,並概述漸進道路上的主要步驟。 把它讀給貓或一個垂死的人聽,這樣他們就會得到思考啟蒙之路上所有不同步驟的印記。

    聽眾: 你會建議什麼作為不法行為的受害者治愈內爆的良好做法 憤怒,失望等等?

    職業訓練局: 寂天菩薩文中的第六章是關於忍耐和如何應對 憤怒. 我的書 與憤怒一起工作 完全抄襲寂天菩薩的作品。 我建議閱讀其中任何一本書,然後練習那些冥想。 真正嘗試用你的頭腦工作。 放手 憤怒. 試著看看你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受到的傷害 因果報應 並以這種方式停止責備對方。

    我的網站上有一篇很好的文章 www.thubtenchodron.org 我們上周剛剛提出的。 它有權 他們. 它是由我通信的其中一名囚犯 JH 寫的,所以它在“監獄法”部分下。 JH 在孩提時代就受到了極大的虐待,令人難以置信的虐待——被放在燃燒的爐子上,被丟在雪地裡,被羞辱。 他的家庭生活相當混亂。 在這篇文章中,他談到了他是如何開始原諒的。 他特別談到了他是如何開始原諒繼母的。

    我什至不會嘗試用語言來表達,但我真的建議您參考網站上的那篇文章,因為 JH 對它的描述比我做得好得多。 他所做的基本上是他開始看到發生的一切都是他的結果 因果報應 傷害他的人正在受苦。 他不再關注他受到的傷害,而是開始關注這些人正在經歷的讓他們傷害他的痛苦。

    每當有人傷害我們時,都是因為他們感到困惑和痛苦。 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們的痛苦和痛苦,那麼我們的心中就有可能生起慈悲。 我們意識到那個人從來沒有故意傷害我們。 他們從來沒有打算傷害我們。 他們被自己內心的痛苦壓得喘不過氣來,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以及痛苦的原因是什麼感到困惑,以至於他們認為通過這些虐待和有害的行為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 這就是真正發生的事情。 但他們大錯特錯,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製造痛苦的原因。

    當JH開始從他自己的家庭中理解這一點時,他能夠放手並治愈 憤怒. 他能夠開始寬恕的過程,並將自己的思想帶入平靜的狀態。 即使他被關在監獄裡,他仍在做著非常了不起的屬靈工作。

    很多人都在問我:“我如何才能幫助有這樣那樣問題的人?” 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我的姐姐,我的兄弟,我的母親,我的朋友,我關心的人都有這個問題。 我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克服他們的問題?”

    嗯,好問題。 有時我們非常擔心我們關心的人,以至於我們纏著他們克服他們的問題。 我們給他們建議。 我們甚至可能對他們大喊大叫,以停止製造他們痛苦的原因。 我們可能會威脅他們。 我們可能會嘮叨他們。 我們可能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認為我們是富有同情心的。 但他們最終甚至不想在我們身邊。 它曾經發生在你身上嗎?

    好吧,我們必須辨別當時發生了什麼——我們是真的想幫助別人還是想控制他們? 幫助他們和控制他們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是在努力幫助他們,還是在努力讓他們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情? 即使我們的建議是好的,即使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有利的,當我們想控制別人並且我們非常執著於結果時,當我們希望他們以某種方式行事或做某事時,我們的思想在這一點被克服 附件 而且我們不會非常熟練地處理它們。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雖然我們認為我們對他們充滿同情心並關心他們,但他們最終卻想遠離我們一百英里。 我們真正做的只是嘮叨、催促和抱怨他們的行為。 所以我們必須向內看,問自己:“我們真的有同情心嗎? 還是我們只是想讓別人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情?” 那裡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們看到我們試圖讓某人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情時,我們需要冷靜一下,並認識到讓某人做我們想做的事並不一定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我們可以給人們建議。 我們可以嘗試並提供幫助,但他們必須能夠自由地自己做出決定。

    有時我想知道我們是否如此痴迷於幫助別人,因為我們以此為藉口避免看自己的心和自己修行佛法。 換句話說,我們非常擔心有問題的朋友或家人,我們只是在轉來轉去,“我該如何幫助他們?” 所以我們不是看自己的心,看我們的心是否有德,看我們的行為是否正確。 我們認為我們是富有同情心的,但實際上我們是在分散自己對培養同情心的練習的注意力。

    有時,當我們非常關心的人犯錯時,我們希望他們不要犯錯,因為他們的錯誤會對我們產生不利影響。 你懂我的意思嗎? 這不是同情。 我們實際上是在努力防止自己遇到更多問題。

    要想真正能夠造福他人,首先要自己努力培養良好的動力。 然後我們問,“好吧,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這個人解決他們的思想陷入困境的旅程?” 想一想當您的思想被困在旅途中時,您是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工作的。 如果你要給別人提建議,那必須是你自己實踐過的建議。 只有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才能與您關心的人分享。

    你不會說“你應該做這個做那個”來幫助他們。 相反,你幫助他們說:“你知道,我曾經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我因為這個問題而受苦,這就是我為處理它所做的。 這就是我如何用我的思想來處理我的問題。” 要知道這一點,你不僅需要學習佛教教義,還需要做一些 冥想.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頭腦工作,你怎麼能建議別人如何用他們的頭腦工作呢?

    你可以看到,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我們自己進行穩定的練習,這樣當出現我們可以受益於他人的情況時,由於我們自己的練習,我們會本能地知道該對他人說什麼將幫助他們在這種情況下處理自己的想法。

    通常,我們會尋找快速解決方案,“我該怎麼辦?” 但這不是“我該怎麼做?” 因為我們必須首先在情緒上平衡自己。 如果我們在情緒上平衡自己,那麼該做什麼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更加清晰。 為了在情緒上平衡自己,我們必須熟悉佛法修行。 這種熟悉來自於不斷的練習,來自於每天的努力。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