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大決心和菩提心

大決心和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系列講座的一部分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 從 2002 年到 2007 年在美國各地提供。 這次演講是在愛達荷州博伊西舉行的。

  • 樂於為他人的福祉負責
  • 生成 心願 為了成佛
  • 的兩個方面 菩提心

菩提心 09: 大決心菩提心 (下載)

我們一直在講兩種開發方法 菩提心:第一個方法是因果七要教,第二個方法是均等 交換自己與他人.

具體來說,我們講了第一種方法,因果七要教。 因此,我們從談舍的前行開始。 第一點,一切眾生如何成為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我們的母親; 第二,像我們現在的父母一樣照顧我們; 第三,發願報恩。 然後我們談到 暖心的愛大慈大悲. 這是第四條和第五條指令。

今天我們要做第六個, 大決心. 因此,我們已經通過 暖心的愛——看到其他眾生的美,希望他們快樂——我們也談到過慈悲——認識到別人的痛苦和苦難,並希望他們從中解脫。

偉大的決心

第六點是 大決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這在我們的修行中產生了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在我們是要尋求解脫,還是要尋求圓滿的證悟之間。 好的? 因為那些為自己尋求解脫的人也會培養對他人的愛和慈悲。 並不是說他們完全是自私的,他們是有慈悲心的,甚至說他們對無量眾生有慈悲心。 然而,他們沒有愛心和同情心 全部 眾生。 現在你可能會說,“嗯? 無限和全部有什麼區別?”

好吧,如果你想像你在西海岸,你面前有一個大海灘,那海灘上有無數的沙粒,對吧? 你不會坐下來數一數。 難道他們都是世間的沙粒嗎? 不,好的。 所以它是相似的。 尋求解脫的人可以對無量眾生有慈悲心,但那不是所有眾生。

所以當我們尋求開悟時,我們的愛和慈悲會有不同的品質; 一是它是為每一位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是為所有眾生。 第二,不只是慈悲——願他們得樂離苦——而是大愛與慈悲。 大慈大悲,這意味著我們要參與到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並給他們快樂的過程中。 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希望它成為那樣,而且我們將在整個過程中積極主動。 好的。 所以,舉個例子,你有一個孩子在游泳池裡溺水了,你非常同情那個孩子,你不想讓他淹死,但你對你的朋友說,“你跳進去救他。 ”

好的? 相對於自己跳進去,把你漂亮的衣服弄濕,你的化妝品會繼續使用,你的須後水會洗掉等等。 您是否看到擁有愛和同情心與告訴別人去做與僅僅付出自己並自己去做之間的區別? 好的?

作為試圖產生大乘道路的人,我們希望擁有那種偉大的愛和 大慈大悲 我們有 大決心 我們將積極主動並為此做點什麼。 我們不會坐以待斃 冥想 墊子和願望吧,好嗎? 我們也不會在世界上成為瘋狂的行善者,以至於我們關心其他人的事。 但是我們要尋求一種正確的、適當的方法來帶來快樂和消除痛苦。 好的?

大決心,第六點,是我們對他人的福利負責的地方。 好的? 這種承擔責任是愉快地完成的,而不是作為一種負擔。 有時譯文說:“我將承擔度化眾生的重擔”,但我認為責任這個詞更好。 所有這些詞在英語中都有許多不同的含義。 但教法試圖做的是讓我們的心堅強,這樣如果我們承擔負擔/責任就不會成為負擔,如果我們承擔責任就不會成為義務。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好的。 這是一件歡喜的事,不是說:哦,我要度度一切眾生! 我到底要怎麼做呢? 太多了!” 但這就像,“我要做這個!” 你對整件事真的很樂觀。 你在承擔責任。

有兩個方面 大決心. 一方面是大愛,另一方面是 大慈大悲. 所以當你說:“我,我自己,將讓有情眾生脫離痛苦”,那就是 大決心 連同 大慈大悲. 當你說:“我,我自己,將帶給有情眾生快樂”,那就是 大決心 與偉大的愛在一起。 好的?

我的老師梭巴仁波切經常在他領導事情時,讓我們產生動力:“我,我自己, ,將解脫一切眾生。 起初你的想法是,“誰,我? 我連自己都不能自理——我不能解脫——更何況是一切眾生。” 所以,這就是導致我們進入實際的下一點的原因 菩提心 因為這是真的,當我們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們甚至不能解放自己。 事實上,我們甚至不能確定我們正在創造好的 因果報應 得到一個好的重生。 然後我們意識到,嘿,作為一個有限的存在,我很難真正實現這一點 心願 of 大決心. 那麼如果我想實現這個我需要做什麼 心願?

所以我們環顧四周,然後說,誰最能利益眾生並引導他們證悟? 誰最能幹? 好的。 我們的父母和老師都是仁慈的,但他們能帶領他人開悟嗎? 不,好的。 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將他們作為榜樣。 那麼阿羅漢呢,那些從輪迴、輪迴中解脫的眾生,他們已經解脫了自己,但他們是否具備解脫所有人所必需的所有品質? 好吧,不。 那麼,從他們自己的角度來看,誰擁有做最大善事和利益所必需的品質呢? 做菩薩嗎? 那麼菩薩有大慈大悲,但是他的心上還有印記、心上的障礙,所以他也不是最有資格的。 他們當然比我們更有能力,但不是最有資格的。 那麼,究竟是誰的心已完全清淨了所有的障礙,所有的善功德都得到了圓滿的發展,以至於無論身處何種境遇,它們都能自發地、毫不費力地發揮最大的利益? 誰有那個能力? 我們環顧四周——那是屬於一個人的能力 獨自的。 然後我們就會明白,這就是我們自己必須成佛的原因,那樣的話,心上就沒有障礙,所以我們就有了圓滿的智慧,好嗎? 所以我們確切地知道教人們如何解脫和破除無明。

A 慈悲心已圓滿發展,所以沒有限制。 一個 不會精疲力盡,不會倦怠,不會疲倦,他們不關心利益眾生可能出現的任何不便。 所以,我們想成為一個 所以我們有這樣的品質 大慈大悲 以及那種自發的樂於助人的感覺。 此外, 的有 巧妙的手段 能夠做到。 所以,當一個人的心完全擺脫了障礙,那麼他就能夠根據 因果報應 眾生的利益,即解脫或利益。 這一切都是自發完成的,所以你不必坐在那里或早上醒來時想,“好吧,我今天要讓誰受益? 哦,他們相距五個宇宙。 我真的不想去那裡。” 相反,因為頭腦不受任何方式的限制,只有自發的願望,以及做出對他人有特定利益的顯化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成為一個 是最高尚的目標,也是使我們能夠為所有眾生做最多事情的目標。 那是為了 我們產生的原因 心願 為成佛。 好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生成 菩提心 我們需要了解皈依和三寶的功德, 三顆寶石,這樣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想要培養自己什麼樣的品質,並且我們將能夠發展這些品質。 我們可以看到生成 菩提心,我們需要有慈悲心,所以我們需要看到有情眾生是可愛的,看到他們的善良,讓我們的心從偏見中解脫出來,並為他們培養平等心。 我們看到生成 菩提心,我們需要非常清楚自己的苦難——我們自己的局限和痛苦——因為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痛苦並希望自己擺脫它,我們怎麼能為別人做這些呢? 因此,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所有其他初步步驟 拉姆林 是真正產生的必要條件 菩提心. 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理解 因果報應 有必要的。 如果我們要解脫眾生,我們就必須教導他們因果關係——什麼該修,什麼該舍。 如果我們要引導他們證悟,我們必須教導他們世間八法、世間八法,以及它們如何導致痛苦和如何捨棄它們。 好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為了真正獲得最大的利益,道上所有這些其他的前行是多麼必要。 所以這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將 拉姆林 在一起。

準確定義菩提心

菩提心 有兩個方面。 實際上“的定義菩提心”就是“一心二願”。 一個是 心願 以最大的方式利益他人,其次是 心願 成為一個完全開悟的人 為了做到這一點。 所以有兩個方面 菩提心:一個是為一切眾生利益而努力的意圖,然後另一個是 心願,或意圖,開悟,以便我們將具備帶來解脫和開悟的品質。

這個定義 菩提心 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時我們在佛教團體中聽到有人做了好事,我們會說,“哦,他們是 菩薩” 嗯,要成為一個好人需要的不僅僅是做一些好事 菩薩. 做點好事真好! 好的。 但它需要的不止於此。 當我們研究了整個開發過程時 菩提心,我們看到擁有所有這些態度對於成為一個 菩薩.

另外,當我們清楚的定義 菩提心, 對自己撒謊或在我們自己的實踐中變得傲慢變得更加困難。 好的? 因為有時我們可能 幽思 很好,並且對他人懷有極大的愛和慈悲,或者在你閉關之後你回來,你會覺得你愛每一個人,這一切都很棒。 但是我們必須問問自己:“每當我看到一個有情眾生時,我是否有這種自發的想要引導他們證悟的願望?” 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如果在我家看到那隻蜘蛛,靠近我的孩子,我是否會自然而然地希望引導那隻蜘蛛開悟?” 然後你會看到你是否真的生成了完整的 菩提心 或不。 好的? 並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當有人在背後議論我時,我的反應是出於全然的愛和慈悲,並希望那個人沒有痛苦嗎?” “這是我的態度,自發的,無需坐下來思考嗎? 如果有人酒後駕車,不小心撞死了我最親愛的人,我有沒有發心要帶領那個醉漢開悟呢?” 然後我們看看是否生成了完整的 菩提心. 或者問問自己:“我願意放棄睡眠利益眾生嗎? 我願意放棄我的拿鐵來利益眾生嗎?” 然後你得到一個線索,因為在理智上,“我可以放棄拿鐵來利益眾生。 但不是我今天擁有的那個,我明天擁有的那個,我會放棄那個。” 好的? [笑] 所以它只是以這種方式提供幫助。 我這樣說並不是要讓我們在道途上感到不足,而是要防止我們過度膨脹。 好的? 因為我們有可能 幽思 我們感受到大量的愛和慈悲,但除非我們擁有與這種愛和慈悲相結合的圓滿、完整的智慧,以及完全的自我誠實和自我意識,否則自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欺騙我們。 所以我們需要非常注意這一點。

我說這個警告是因為我看到人們在修行中出現困難,也因為我的老師也警告過我,他們的老師也警告過他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要有傲慢和過度自我膨脹——以為當我們修行時我們已經了悟了一些事情。沒有。 甚至尊者 達賴喇嘛 說,當他們講次第道時,他們說當你達到見道時——大乘道有五道——當你證得第三道時,見道,他們說你可以看到一千種一時成佛。 因此尊者講述了一個來見他的人的故事,他說:“我夢見 1,000 佛。 我一定是證得了見道。” 法王說:“好吧,要指明見道,不只是夢見一千佛,夢見一千佛。” 這就像你從觀看的道路上獲得的一種小“振作”,但這不是決定性的特徵。 所以這個人,雖然他們研究過並且他們知道這是見道的品質 菩薩,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好,他們認為他們比他們走得更遠。 好的? 所以謙虛一點總是明智的。

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菩提心

菩提心,當我們開發它時,它是如此自由。 只是坐著想像看到一隻黑寡婦蜘蛛靠近您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您的同情心不僅是為了您的孩子,也是為了黑寡婦蜘蛛。 你知道,一些有情眾生在那次可怕的重生中出生,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是想吃東西,只是想不讓自己被壓扁,他們對這一切一無所知 因果報應,他們只是想快樂而不是痛苦。 並且能夠那樣看著黑寡婦蜘蛛。 想像一下心態 思想會是,不僅要對您的孩子而且要對蜘蛛充滿同情心。 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心態,不是嗎? 你不這麼認為嗎? 我的意思是,當然,你還是要把你的孩子從蜘蛛手中救出來。 讓蜘蛛咬你的孩子對蜘蛛沒有任何好處,但你不必壓扁蜘蛛——你可以把它帶到外面。 你不必討厭它或害怕它。 我發現這在我自己的實踐中非常有用。

試想一下,完全擺脫束縛會是什麼樣子? 憤怒? 擁有一顆不容易被冒犯的心,不會依附於我的名譽,這樣我就可以走進工作,有人可以告訴我我搞砸了的事情,而我沒有反應與自我? 那會是什麼樣的? 或者,如果有人對我做了我能想像到的最可怕的事情,而我仍然可以通過充滿感情地看到他或她來對他或她做出反應,那會是什麼樣子? 但還是說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 這並不意味著你說他們做的是對的。 他們做的是錯的,但你不要為此生氣。 那會是什麼樣的? 或者如果你非常想要和渴望的東西就在你面前,但你的頭腦並沒有完全被它迷住,那會是什麼感覺? 你的想法只是 寧靜 因為你已經感到滿足了。 那會是什麼樣的? 所以我認為,想像這些事情會讓我們嚐到——當我們說我們發願成佛時——我們發願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將佛性從某種抽象降低為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與之相關的事物。 所以這些只是 a 的一些屬性 ,好吧,但它給了我們一些東西來開始建立和理解佛性。 它給了我們想要成佛的強烈動力。 好的?

七要因果教法簡述

所以當我們看這七點時,前三點——視眾生為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我們的母親; 第二,認為他們把我們當作父母一樣照顧; 三、欲報之,此三者為生本。 心願 利益眾生。 它們構成了產生那個的基礎 心願. 第四點和第五點的慈悲心,是真正希望利益眾生的態度,因為愛希望眾生快樂,慈悲希望眾生離苦。 的兩個方面 大決心, 一個與大愛在一起的人和一個與大愛在一起的人 大慈大悲,這些是決定利益眾生的實際想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裡的進展,從為 心願,到立志利益他們,到決定利益他們。 這就是六因。 那麼效果,就是七要訣中的第七個,就是 菩提心,那才是真正的願望,有兩個願望,或者說兩個方面。 一個是利益他人的意圖,為他們的福祉而努力; 第二個是 心願 獲得啟蒙才能做到這一點。 好的。 所以 菩提心效果 在因果七要教中。 前六個是因。

那麼,當我們完成這些步驟時,你能看出我們的思想是如何逐漸發展的嗎? 當你花一些時間冥想這些時,你可以看到一個與另一個的關係,後面的步驟如何依賴於前者,前者的步驟如何引導你到後者; 如果你真的花一些時間思考這些事情,你會發現你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確實。 如果只是聽法記筆記,把這七點熟記在心,那也好,但你不會去嘗。 真正品嚐它的方法是坐下來像我一直在描述的那樣進行這些冥想和沈思。 所以這就像研究巧克力、口袋裡有一塊巧克力和實際吃掉它之間的區別。 研究巧克力,你知道巧克力的一切,你知道巧克力是如何製作的; 您可以就導致巧克力的所有原因進行完整的討論。 你甚至手裡拿著一塊巧克力。 你可以給它一個美麗的教導。 你對你的巧克力棒非常忠誠和熱愛,但你不吃它。 好的。 這就是聽到所有這些東西與實際每天坐下來思考這些冥想之間的區別。 所以吃巧克力吧! [笑聲] 還有 菩提心 比巧克力好。 而且它不會給你帶來高膽固醇,也不會讓你發胖。

這就是因果的七點教導。 是的? 所以這是生成方法之一 菩提心.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