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關係

改變關係

來自文本的一組經文的一系列教導的一部分 噶當大師的智慧.

  • 從終極層面看自己與他人的平等
  • 改變朋友、敵人和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 關係不會結束,只會改變
  • “自我”和“他者”如何僅僅是歸因和相對的

噶當大師的智慧:(下載)

我們一直在談論的方法 平衡自己和他人 這是更大的一部分 冥想 的均衡和 交換自己和他人.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九點中的六點。 這六點都是從常規層面上看的。 最後三點與最終水平有關。 為什麼朋友、敵人、陌生人、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之間沒有區別。

首先,關係一直在變化。 這更多是在朋友、敵人和陌生人方面。 他們不可能是真正存在的朋友、敵人或陌生人,因為關係會改變。 如果事物真的存在,那麼無論某人是第一個類別,他們將永遠屬於那個類別,並且他們永遠不會改變。

你可以看到這是我們思想的一個問題,因為一旦我們將某人歸為一類,我們就會將他們永久化,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對某人的想法發生變化,或者我們與他們的關係發生變化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問題。

在這裡,讓我稍微分散一下,因為我有時聽到人們談論“我要結束這段關係。 我們一直有一段關係,而我要結束這段關係。” 我想了很久,我們永遠不會結束關係。 我們只是改變關係。 我們與整個宇宙中的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關係,即使我們今生不認識他們,即使我們今生看不到他們,我們仍然與他們相互依存,與他們存在關係。 所以,說“我要結束這段關係”聽起來好像你再也沒有任何關係,永遠,永遠,永遠,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你去山上,你仍然被有情眾生包圍。 我們只是改變關係。 也許人們會在一段時間內更多地進入陌生人類別。 但我們永遠不會結束它們。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那麼它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陷入對某人的​​真正負面情緒中。 “我要結束這段關係,我再也不會關心他們了!” 首先,如果你這樣想,你就失去了你的 菩提心,這是個大問題。 但也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只是改變,親近,距離,無論它是什麼。 每個人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

因此,關係不斷變化的事實。 我們不要讓它們太具體。

其次,如果自我和他人真的存在 會那樣看他們。 但是 沒有。 如果我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人 會看到的。 和 沒有。 我知道眾生是愚蠢的,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可以說 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宇宙的中心? 那個不行,是嗎? 不能說自己和別人有那麼大區別,我是最重要的,如果 無所不知,直接了知一切,無論是在世俗狀態還是在究竟形態上,都看不到這一點。 我們必須修改我們的想法。

然後第三個(我喜歡這個,這個真的打動了我)是自我和他人的名稱只是歸因,依賴歸因,就像“山谷的這一邊”和“山谷的那一邊”。 當你在這裡時,這是山谷的這一邊,那是 [指向] 山谷的那邊。 當你在那邊時[指向]“山谷的這一邊”就在那裡。 山谷的另一邊就在這裡。 到處都變了。 這就是重點。 到處都變了。

同樣,“自我”和“他人”取決於視角。 在與你的關係中,我是自我而你是他者。 但從你的角度來看,你是“我”而我是“他者”。

我記得當什貢仁波切在教授這個,亞歷克斯在翻譯它,仁波切在“你是我,我是你”之間來回徘徊,亞歷克斯在翻譯中糾纏不清,仁波切說,“所以你不不知道你是‘我’還是‘他者’,是嗎?” [笑聲]“你不知道你是‘我’還是你、你、我或你是誰。” 這就是重點。 一旦我們給出“我”這個詞,就會有這樣的包袱隨之而來,這只是因為“我”這個名稱恰好是從一個有情眾生的角度給出的。 只有一個在給那個標籤。 那麼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我”就是你。 它是一個有效標記的“我”或一個有效指定的“我”。 我不能說我是真正存在的“我”,而你是真正存在的“他者”,因此不那麼重要,因為從你的角度來看,“我”的標籤依賴於你的 身體 頭腦和其他被標記為依賴於此 身體 和頭腦。 如果你真的想了很久,“我”和“你”真的變成了那個,它們只是名稱,它們只是術語和概念,沒有任何支持。 當您真正深入思考時,這是非常有力的。 那麼,我們應該以這種方式平衡自己和他人。 即使我們仍然認為在底部我們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下一步是缺點 以自我為中心,但我們下次再談。 寂天不會放棄我們

.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