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朋友

壞朋友

來自文本的一組經文的一系列教導的一部分 噶當大師的智慧.

  • 繼續說導致煩惱生起的因素
  • “壞朋友”的定義
  • 小心我們與誰交往
  • 重新定義友誼和家庭關係
  • 人如何量力而行: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是佛

噶當大師的智慧:壞朋友(下載)

我們還在二線,

最好的紀律是 馴服 你的思維導圖。

昨天我們談到了 馴服 心流,意思是消除煩惱並最終消除它們。 然後我們就進入了煩惱生起的話題,什麼是煩惱? 條件 讓他們上來。

昨天我們講了煩惱的種子,也就是煩惱的前因。 我們談到接觸引起我們煩惱的對象。 這是與的原因之一 修道院的 戒律, 為什麼 戒律 幫助我們遠離我們的煩惱所針對的對象,一些標準的東西。 他們用大多數人執著的對象來規範我們的行為,所以這對不讓煩惱生起很有幫助。 然後我們還談到了 不適當的注意,以扭曲的方式看待事物的錯誤概念化,誇大它們的優點,誇大它們的缺點,認為它們是永恆的,等等,他們對它們有內在的快樂,無論如何。

六個中還有三個 條件 使煩惱生起。

四是不利影響。 這主要是指“壞朋友”。 不一定非得是朋友,但以負面方式影響你的人都是。 它甚至可以是家庭成員。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壞朋友”的人,在世俗的意義上,是我們非常友好的人,在世俗的友誼觀念中,他們想成為我們的朋友。

在佛教的語境中,壞朋友是會挑起你煩惱的人:他們想帶你喝酒、賭博、看電影、看表演,等等; 他們想帶你購物、喝酒和吸毒; 他們想帶你到處走走,玩得開心。 他們是這樣說的人,“啊,省點錢,不要捐給慈善機構或寺廟,自己留著吧,我們去加勒比海遊輪,我們去背包旅行喜馬拉雅山……” 這些人以世俗的方式希望我們最好。 他們希望我們玩得開心。 但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沒有佛法的看法,所以他們對幸福的看法與佛法對幸福的看法不同。 他們沒有考慮我們未來的生活。 他們沒有考慮什麼樣的 因果報應 他們會讓我們參與創造嗎? 他們只是看著,“你是我的朋友,我希望你現在快樂。” 但佛法友誼的那個標準是行不通的,因為那個標準真的可以讓我們遠離佛法。

一個壞朋友會是批評的人 三顆寶石,並告訴你去生活,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去閉關,不要浪費你的時間成為一個 修道院的,出去交男朋友打事業,為自己謀生。 你知道,所有這些東西。 我們必須小心與誰交往,因為那些人要么觸發我們的善種,要么引發我們的惡種。 我們必須對此非常小心。

人們在練習開始時經常評論的一件事是,他們開始練習,他們開始改變,然後就像,他們的友誼和以前不一樣了。 他們的朋友想做的不一定是他們想做的。 而他們想做的事,他們的朋友並不是真的想做。 但隨後這些新的佛法修行者說:“發生什麼事了? 佛法會讓我遠離我的朋友嗎? 那可不行。” 或者,“我怎麼了,我不想做我以前做過的事?” 所有這些事情都會出現。 然後這件事,“哦,但他們永遠是我的朋友。” (實際上他們不是,但我們認為他們永遠是我的朋友……)而且放棄他們對我來說太可怕了……” 各種困惑湧上心頭。

這是非常典型和正常的。 我不認為這一定是個問題,因為即使沒有佛法——比方說你從未見過佛法——你所有的友誼會永遠保持不變嗎? 你現在成為朋友的人是否一定會在五年或十年後成為你的朋友? 如果你搬到全國各地去尋找另一份工作,你會和這些人保持聯繫並像現在這樣接近他們嗎? 即使在正常的生活中,我們的友誼也會消退、成長、變化、變形和其他一切。 沒什麼好生氣的。 當他們因為佛法而開始改變時,這只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過程。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與老朋友斷絕關係:“哦,你對我不好,滾出去!” 拜託,他們是善良的眾生。 我們對他們很好。 我們富有同情心。 我們很有禮貌。 但隨著我們價值觀的改變,我們與這些人的相處方式顯然也會發生改變。 這並沒有錯,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像我說的,即使你沒有接觸過佛法,你的人際關係也會改變。 這沒什麼可怪佛法的。 沒什麼好內疚的。 在我們的世界裡,這只是無常在起作用。

與家人類似,我知道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與我的家人相處,因為他們肯定不同意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我讓他們的話影響我,我今天就不會在這裡。 有時與家人在一起時,您必須找到與他們相處的方式,以便他們知道要製服他們的批評,或者您只是學習如何完全放手並忽略它。

當你進入佛法時,真正明智地選擇我們的朋友。 對我來說,我想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對我來說,遇見佛法意味著我繞過半個地球來到了印度,所以當然……。 那時沒有互聯網,所以你無法與老朋友保持聯繫。 所以很自然地事情開始發生變化。 但即使有互聯網等,你也不能整天(好吧,也許你可以)只刷 Facebook 和給老朋友發短信。 但隨後你的生活就會縮小到[智能手機大小],裡面沒有真正的活人。

當我們接觸佛法時,有時我們的朋友會改變是很自然的。 我們的一些老朋友可能會保持原樣。 事實上,你們中的一些人現在在這裡是因為那些曾經是你的老朋友的人,現在穿著長袍坐在你身邊的人,是你曾經喝酒吸毒之類的老朋友. 所以你們都設法一起改變,一起放棄了 Charlatananda,最後來到這裡。 對於某些人來說,它就是這樣發生的。 其他人這是一個單獨的過程。

我們的父母過去常常告訴我們物以類聚的鳥兒,這句話是真的。 我們想讓自己與真正鼓勵我們的美德品質的人在一起,以及那些會在我們脫落、變得懶惰、疏忽大意、陷入困境時發表評論的人在我們的 憤怒,或即將做一些不善的事情,這些人會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嘿,作為法友,我可以提醒你這個、那個或其他事情嗎?”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真的可以互相幫助。

我想我們會在周一繼續討論最後兩場。 朋友佔了很多。 有人有意見或問題嗎?

[回應聽眾] 我將在星期一談論的下一個是語言刺激。 這就是很多事情發揮作用的地方,我們與媒體的關係。 但它介於語言刺激和有害影響之間。 那肯定在那裡。

[回應聽眾]我們從一些人那裡聽說,他們已經進入佛法,他們現在有佛法朋友,但他們的佛法朋友想去酒吧,他們想去抽大麻他們想去看電影,他們想去賭場,或者其他什麼,然後你真的很困惑,因為嘿,這些是我的佛法朋友,他們是我的 幽思 有,我們有同一個老師,我們一起做所有這些事情,他們怎麼會那樣做? 他們真的是我的朋友嗎? 他們不是我的朋友嗎? 來龍去脈是什麼? 他們怎麼會這樣?

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舒適程度來修持佛法。 對於那些仍然在做很多他們在遇到佛法之前所做的事情的人來說,他們是在根據自己的能力在舒適的水平上修行。 您的舒適度範圍要廣得多。 你的能力要廣泛得多。 因此,您對做他們仍在做的相同類型的事情不感興趣。 不必對他們失望。 沒必要生氣。 無需認為您有問題。 只是你們在修行的層次不同而已。

如果那些人這樣做,你就不必覺得有義務加入他們。 找到正在做和不做你想做和不做的事情的人。 在一個大的 Dharma 團體中,尋找與你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你不需要批評任何人。 只是,好吧,他們正在這樣做,我不感興趣,我想這樣做。 記住,不是每個佛教徒都是 . 人們在練習中確實有不同程度的舒適感。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