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啟示性和非啟示性形式

啟示性和非啟示性形式

一系列的一部分 菩薩早餐角 會談 路徑的階段 (或 lamrim)如 上師法會 班禪喇嘛一世洛桑確吉堅讚的文字。

  • 揭示行為人意圖的行為
  • 因果報應 作為意向心所

最後一點關於 因果報應 當我們談到啟示性和非啟示性形式時,有沒有談到 因果報應. 啟示性的意思是揭示做這件事的人的意圖的行為,非啟示性的意思是它不揭示做這件事的人的意圖。 所有的佛教學校都同意 因果報應 是意向的心理因素。 你必須有意向的心理因素,這就是 因果報應 是。 那麼問題來了,那麼實際的身體或語言行為呢,它們是什麼? 它們不是意圖。 那麼這就是我們有啟示性和非啟示性形式的地方。

當你做一個身體動作時,動機,意向的心理因素,是 因果報應,它的一個方面,但隨後行動本身揭示了這種意圖。 如果你在殺人,那就是在顯露意圖。 如果你是在保護生命,那就是在暴露你的意圖。 所以行動本身是一種形式,它是一種啟示性的形式,它揭示了意圖,以便其他人看到它。 就言語行為而言,啟示形式是你的聲音。

還有一種叫做非啟示性形式的東西,它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形式,人們會採取這種形式,例如,當一個人收到 箴言,而這種非啟示性的形式就像一座大壩,阻止你做你決定不想做的那個動作。 所以它是非啟示性的形式,肉眼無法感知,也不會被阻礙,所以它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形式,只有毘婆舍派和般若派主張。 明天我會更多地討論什麼是非啟示形式以及不同的形式,但這些是我們採取的時候所涉及的事情 戒律 因為你整天都在四處走動並且你有 戒律 但是沒有人能看出你的意圖,不是嗎? 這 箴言 是一種非啟示性的形式。 未完待續。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