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有意义

让生活有意义

这个演讲是在白度母冬季闭关期间进行的 舍卫精舍.

白度母闭关第 35 次:什么是 深远的实践 (下载)

我们正在下定决心,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我们的生活来转变我们的思想。 所以这真的是在确定我们的优先事项,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并下定决心去做。 我们做这一切的时候,是在我们头上的圣度母在场的情况下,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对 然后出去做我们想做的事。 就好像你应该对此有一些正直,所以要像你说的那样说。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到完美,但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塔拉见证了我们正在为此做出的决定。 我们也在决定培养爱、慈悲和六 深远的实践. 在我们完成这一切之后 纯化 消除了我们生活的障碍,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生命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事情,不是吗? 否则,长寿是没有意义的。 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取决于首先产生爱和同情心,然后参与其中 深远的实践.

慈悲六大修行

我们之前讲过的爱,就是希望众生、自己和他人得到快乐和快乐的因。 慈悲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及其因。 有了这些想法,我们想成为一个 为了能够最好地实现爱和同情心及其原因,并改变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帮助我们成为 是六个 深远的实践:深远的慷慨,深远的道德行为,深远的 坚韧 或耐心、深远的喜精进、深远的定定和深远的智慧。 现在,我说,在每一个之前都“影响深远”。 为什么? 因为无论如何,所有这六个都很好,但是如果我们做到了 深远的实践 他们超越轮回,到达最远的彼岸,到达涅槃。

菩提心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慷慨地说,我们正在做的是确保我们有一个 菩提心 当我们这样做时的动机,我们也 沉思 最后,我们自己(作为行动者)和我们给予的对象或我们给予的人,给予的行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相互依赖的,而且它们都是空的。存在。 这两个因素:(1)用 菩提心, (2) 最后思惟缘起与空性, 深远的实践. 这就是它们与常规的慷慨或常规的道德行为等不同的地方,因为我们让它们变得特别是因为我们的动机,因为我们将它们视为它们真实存在的方式。 这真的很吸引人 深远的实践。 XNUMX 深远的实践 是我们现在不会讨论的另一个教导。

我们还决心以有益于我们自己、他人和环境的方式行事。 这真的让我们思考,“利益他人意味着什么?” 正如我多次说过的,利益他人并不总是意味着做他们想让我们做的事,好吗? 真正要利益他人,我们需要大量的智慧来辨别从长远来看什么是有益于什么是伤害。 我们真的需要多多思考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哦! 有人想要这个。 我们去做吧。 我的意思是,有些事情真的很简单,“请帮我背这个。” 好吧,请五年内不要考虑这个问题。 去帮助他们! 但是,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长期帮助有情众生的非常复杂的方法,那么我们真的需要思考什么是帮助,什么是让他们的错误继续下去。 这需要很多智慧。

我们想帮助别人,我们也想帮助自己。 这同样需要深思熟虑。 自助是什么意思? 再一次,帮助自己并不意味着我给自己我想要的一切,因为有时候我的 gehechtheid 想要什么,我的 愤怒 想要的对我来说不是很好。 所以真的在想,“我该如何照顾自己? 我真正需要做什么?” 发展一些想法。

环境

同样,保护我们的环境也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东西之一。 我认为如果 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他会给出很多关于爱护环境的教导,以及这与反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 gehechtheid,反对我们的懒惰,等等。 我们都非常愿意帮助我们的环境,但是当帮助我们的环境变得不方便时,我们的想法就会落空。 当我们想要商店里的东西时,我们会出去拿。 然后我们回到家,讨论所有这些人在可以拼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尽量减少出行的情况下是如何开车的。 但是,当我们想要某样东西时,我们就会出去得到它。

我们真的必须看看关心环境是如何真正触及我们的一些敏感点的,比如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什么时候想要它,以及如何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得到它等等。 仅仅是因为一次等待和完成所有购物是不方便的(到那时你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一刻你想要什么)。 你错过了那一刻给自己一些快乐的机会,你现在甚至都不记得了。

认真思考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并克制我们的许多消费主义和唯物主义态度。 例如,在 Abbey,对于包装纸,我们不购买包装纸。 我们重复使用人们送给我们礼物的包装纸,但如果我们赠送礼物,它会放在一个塑料袋中,这个塑料袋也被重复使用。 我认为如果我们关心环境,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现在你对事物的包装比你的内容更多 这真的有点傻,不是吗?

观众: 在大布施中,“物”是指被施与的人还是被施与的物?

尊者图登卓龙: 你知道,对于慷慨,他们从来都不清楚——物品是指你给予的东西还是你给予的人。 但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它们都是缘起。 可能更多的是指你给的人,但你应该认为你给的也是空的。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