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快樂或憤怒的心會生起煩惱

快樂或憤怒的心會生起煩惱

短篇系列的一部分 菩薩早餐角 談朗日唐巴的 八句思變.

  • 的第三節 八句思變
  • 鼓勵我們注意在腦海中播放的煩惱

3版。

在一切行動中,我將審視我的思想,
一旦出現令人不安的態度,
危及自己和他人,
我會堅定地對抗它,轉移它。

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實踐。 其他一些經文,他們談論特定的情況——有人冒犯了你,有人背叛了你的信任,諸如此類——這節經文適用於所有情況。 不管別人對你好還是別人對你不好,都可能生起煩惱。

有時我們認為當人們對我們很好時,因為沒有 憤怒,我們想:“好吧,我的心沒有煩惱。” 錯誤的。 因為有時取而代之的是 附件——我們執著於名譽、讚美、重要。 否則傲慢可能會來臨。 像那樣的東西。 我們必須在快樂時和不快樂時一樣警惕地檢查煩惱。

這是不同之處——在思想與生活會議上,當科學家們被問及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間的區別時,他們認為如果你感覺良好,那就是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就是一種消極的精神狀態。 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情況並非如此。 因為我剛才講了,你可以快樂,也可以到處都是煩惱。 這使得很難認出它們,因為你感覺很好,所以沒有什麼可看的。 我們通常也會想:“如果我感覺很糟,那麼就是有煩惱了。”

在這些討論中——尊者指出——例如,如果你正在冥想輪迴的缺陷,你的頭腦可能會變得非常清醒。 不是那種眼花繚亂的興奮,而是真的像[驚恐],那不是我們所說的快樂的心態,而是一種非常善良的心態。

僅僅因為我們的頭腦感到清醒,而不只是高興得冒泡,並不意味著有不善。 這可能意味著它是某種善良的心。 有時,即使我們再次同情他人,我們的心可能也不會因為興奮而沸騰,甚至不會快樂,但這仍然是一種非常有德的心境。

我們必須學會以一種與快樂和不快樂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區​​分美德和非美德,而許多人會說這是美德和非美德的心態。

例如,在治療中,目的是讓您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適應並以合理和滿足的方式行事。 這可能是治療的目的之一。 你可以實現那個目的。 但你可能有 附件 在它的過程中出現,因為治療試圖做的是,它假設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將會有它們,它只是試圖平衡它們,這樣你就不會被帶走遠離你給自己製造了很多問題,你非常不開心。

我要說的是,在佛教中,我們對美德和不美德有特定的標準,這與我們從小到大的標準完全不同,無論是在我們的家庭、治療環境中,還是在其他宗教中。

我記得最後一個例子。 當我們住在法國時,我們會去拜訪一群天主教修女。 有時我們會在那裡過夜。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正在吃飯,有一種蟲子在附近爬來爬去,其中一位修女抓住她的鞋子砸了它,而尼姑們則說:“不,不要那樣做!” 她對我們的反應感到非常驚訝,這引發了一場關於為什麼我們認為殺死昆蟲是不道德的大討論。 對他們來說,這非常好,因為昆蟲會傳播疾病,它們會打擾你並咬你。

在這首詩中,它要求我們時常檢視我們的心,我們要辨別善惡。 所以我們真的必須從佛教的角度來審視這兩者是什麼,而不是從我們成長的宗教、我們的治療師、我們的朋友或一般社會的角度。

關於這節經文有很多話要說,我會繼續講下去,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要真正思考的要點,也是要了解如何區分善惡的一個要點。 這就是研讀經文真正有幫助的地方。

在開始時 珍貴的花環, 第一章,龍樹菩薩講了16個修行。 十是捨棄十種不善業。 其餘三斷,三行:斷毒,斷害人,斷惡命。 另外三個要修行:布施、尊重值得尊重的人和愛。 你記得那些,這有助於你辨別善惡。

當你閱讀 好噶 Dharmaraksita 的書和根文本, 利器之輪,這也教給你很多關於 因果報應——不善的因是什麼——我們做了什麼,你知道你捨棄那些,那是德,反之也是德。

進行此類研究非常有幫助。 還有的 智愚經. 在學習皈依,做皈依的時候 恩貢德羅,甚至 避難 在我們的日常實踐中,有關於我們創造的負面因素的解釋 , 佛法, 和 僧伽,對我們的 靈性導師,所以研究這些東西也很有幫助。 在三十五佛中提到了一些應該捨棄的東西。 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獲得有關這方面的信息。 然後真正地思考它,以便我們能夠在我們自己的經驗中辨別善惡。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