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定力、智慧、靈性導師

定力、智慧、靈性導師

來自文本的一組經文的一系列教導的一部分 噶當大師的智慧.

  • 非造作心的層次
  • 我們認同“我是”的所有方式
  • 傳統身份與“身份政治”

噶當大師的智慧:定力、智慧和上師(下載)

我的警察女士注意到我還沒有完成噶當巴智慧的教法。 她注意到另外四件事。 一個是,

最好的專注是無為的心。

當你專注的時候 冥想, 落在穩定的一邊 冥想.

可能有許多層次的無為心。 最膚淺的是沒有散漫思想的所有精神喋喋不休。 這是非常做作的,因為我們正在發明各種假設、預測和意見,並且我們正在捏造東西,所以這是非常做作的。

無為心的最深層次是證悟空性,因為在那裡我們沒有捏造本有存在並將其置於我們所感知的所有人和物上。 所以,“最好的專注是無為的心。” 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施加的所有投射和疊加層 現象.

下一個是,

最好的智慧是不要將“我是”等同於任何事物。

那不是一種解脫嗎? 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我是”的認同,因為我們認同的太多了。 “我是”,因此人們應該這樣對我說話。 “我是”,因此人們應該以這種方式與我交談。 “我是”這是另一回事,因此他們應該這樣對待我。 所有這些對“我是”的認同,以及我們對周圍世界應該如何與我們相關的所有假設、預測和期望,它從來沒有合作過,也沒有合作過,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

昨天和證嚴法師談論人們的身份,以及她如何發現現在很多人在某種程度上對佛教感興趣,因為它與社會問題如此相關,這也很有趣。

他們因為這個原因喜歡它,但即使有社會問題,現在也有如此多的認同,我聽說過“身份政治”這個詞,我們在其中發展我們的政治 意見 基於我們對這個或那個的身份,我們對一個群體的身份。

雖然我們都有傳統的身份,這很好,但你的護照必須說明一些事情,但是當我們認為這些身份是固定的,他們就是我們,然後對人們和世界應該善待我們。

對於身份政治,這是一個現在的社會問題,一方面你可以看到人們接觸到他們的文化和背景,並且人們肯定會捍衛公民權利和平等權利。 這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但我也看到身份政治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人們如此鎖定自己的身份,以至於他們看不到其他人的人性。 現在最大的指責是,“你不是我,你怎麼能理解我的感受? 你又不是我,怎麼能理解我這群人的感受呢?”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看待世界,那麼我們將永遠無法了解彼此,因為我們無法理解已成定局,因為我們是具有不同身份的不同人。 我認為這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 我們的佛教修行正在做的是教導我們將這些身份視為世俗身份 現象,因為事物只是名義上存在而不是固有存在,即使在傳統層面上,這些身份也是完全捏造的。

當你觀察每個有情眾生的內心——某人是嬰兒,如果你觀察他們的內心,他們不會說,“我是黑人”,“我是白人”,“我是拉丁裔”,“我“我是中國人”,“我是這個或那個”,“我是佛教徒”,“我是基督徒”。 嬰兒不會這樣說。

我們發現什麼是與所有有情眾生共同的先天之物? 它是快樂和遠離痛苦的願望。 因此,即使在傳統層面上,那些其他身份也確實很膚淺。 我想如果我們習慣於從下面看人的心,那麼我們就能真正了解他們。

是的,確實有人喜歡吃米飯,有人喜歡吃麵。 也許吃麵的人永遠不懂吃米的人,吃米的人永遠不懂吃麵的人。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看待世界,我們就完蛋了。 但是,換個角度看,我們都想吃,想吃,想吃,想吃,想吃,想吃麵。 大不了! 重要的是我們都需要食物,我們想要快樂,我們需要營養。

如果我們專注於以這種方式看待有情眾生的一體性,那麼我們就不會如此拘泥於我們的身份,並感到與他人如此疏遠,或指責他們永遠不了解我們,或將自己貶低為永遠不被了解的身份。

最好的智慧是不要將“我是”等同於任何事物。

我認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真的很好。 因為當我們認同“我做了這份工作”時,你就會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 “我做了這份工作,”所以它顯然是最好的,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或者絕對是最差的,我完全感到羞辱。 我們接觸到的一切都會變得很重要。 與另一個人的每一次小互動都會變成一件大事,我們必須斷言“我是”並支配一切,這讓人筋疲力盡。 我不了解你,但我發現那完全令人筋疲力盡,我想如果我放棄它,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快樂。 所以放棄這個“我是”的身份。

然後最後一個,

最好 靈性導師 是挑戰你的弱點。

現在你要走了“很好,我可以傾倒我的 靈性導師. 她太煩我了。 她不是最好的 靈性導師. 我再去拿一個。” 然後你聽到你必須接受什麼來挑戰自己的弱點,然後,“好吧,也許那我會回到我的常規 靈性導師。” 我們的 靈性導師 不會挑戰我們所有的弱點,他們會挑選。 這對我們有好處。 這裡說我們要挑戰自己的弱點,也就是說我們不能cherry pick。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弱點時,我們必須挑戰它們。 當我們挑戰自己的弱點時,我們就不會覺得有人在逼迫我們或對我們做任何事,因為我們只是在按照噶當巴大師的指示修行佛法。 這不是我說的。 所以我們遵循噶當巴大師的指示,然後我們看到它對我們有幫助。

我們挑戰自己的弱點。 我們注意我們的想法。 我們嘗試和我們的苦難一起工作。 當我們搞砸時,我們承認並道歉。 我們不會回到我們的小盒子裡,帶著我們的驕傲和傲慢的牆說:“每個人都知道我犯了一個錯誤,但我沒有犯錯,所以不要對我說這件事。”

我們沒有這樣做,而是挑戰自己的弱點。 這就是我們在這條道路上真正進步的方式,當我們挑戰自己的弱點時,這會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當我們把它留給我們 精神導師 或者讓其他人那樣做,這會讓他們感到疲倦。 當我們挑戰自己的弱點時,它會給其他人一點喘息的機會,給他們一點喘息的機會。 然後我們可以自己更清楚地看待事物並評估自己並擁有我們的東西而不擁有不屬於我們的東西並從中學習並繼續前進。

聽眾: 你說的最後這件事讓我想起幾年前你告訴我學生最難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對他們的 精神導師. 我還記得那段時間我在想,“哦,我為什麼要同情上師呢?”

它並沒有真正進入我的腦海。 我認為我在這樣一個基座上扮演了這個角色,歸因於它所有這些並沒有真正幫助的特徵。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從中學到的是,以這種方式思考並有同情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如果我能為你和我的其他靈性導師學習它,也許我也能和其他人一起學習。

尊者圖登卓龍(VTC): 就是這樣

聽眾: 但我確實清楚地記得,我現在真的有一種奇怪的想法,關於我對這個頭銜的期望是什麼,以及這一切意味著什麼,我認為這與佛教傳統的看法沒有太大關係。 我想我一定是從別的地方得到的。 但我還沒有真正想過去哪裡。

職業訓練局: 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我們的文化,因為大多數人都有權威問題。 因此,一旦我們看到有權威的人,要么是我的父母告訴我該怎麼做,然後是任何人,所以我們對老師、我們的雇主、執法部門,甚至電影院的檢票員……都有這種態度的任何人責任,尤其是與 精神導師.

我們沒有把他們看成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是把他們看成一個角色,並歸咎於這個角色意味著什麼。 我們對此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一方面他們提出了我們所有的權威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他們成為我們從未有過的慈愛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所以我們經常與我們的 精神導師 以一種非常混亂的方式,因為我們不太確定我們想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而且有太多的預測,這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這就是非造作的頭腦進來的地方。

聽眾: 回到無為的頭腦。 “最好的專注是不做作的。” 所以聽起來好像沒有任何努力。

職業訓練局: 哦,是的,它出現在文本中,你會聽到一些 貢欽拉姆林. 你會聽到很多人說“是的,毫不費力 冥想 ……無為的心……自在的心……靜止的心。” 聽起來你什麼都不用做。 沒有努力。 你只是坐在那裡,你的思想處於,哦,自然狀態。 把你的心放在自然狀態。 所以我們認為我們只是坐在那裡閉上眼睛,這是自然狀態。 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所有這些都是不自然的狀態,因為我們充滿了投射、期望、意見、對本性存在的執著, 憤怒, 附件,嫉妒,其他一切。 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人為的東西。

只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你不會得到不造作的心。 清除垃圾實際上需要很大的努力。 如果你照鏡子,鏡子就是自然清淨的。 沒什麼好擦的,鏡子自然反光。 這是不做作的。 這是自然的。 毫不費力。 但是,如果你有一面鏡子,上面有無數的垃圾,你能說那面有一堆垃圾的鏡子是非人為的,你根本不需要努力去專注於它嗎? 不,所以不要被那些話所迷惑。

這些話正試圖吸引我們。 例如,在持續注意的九個階段中,第九階段的描述之一是當你坐下來 幽思 無需任何努力,您的注意力就會集中。 現在,這是否意味著作為一個嬰兒初學者,您坐下來並且毫不費力地集中註意力?

不,你經歷了前面的八個階段,所有這些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那麼第九階段,沒有努力。 但即使在第九狀態,你仍然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才能獲得平靜。 即使當你獲得平靜時,你也必須做更多的事情才能獲得禪那和獲得無色界。 好的? 所以我認為這些話是為了幫助我們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手勢緊張),但這並不意味著毫不費力,什麼都不做。

聽眾: 謝謝你。 我聽說當你全神貫注時,你的心應該放鬆。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努力就像你必須緊張和緊張,集中註意力。 它需要很多強大的能量。 但我的經驗是相反的。

職業訓練局: 是的,就是這樣,因為如果我們的心太緊,就會出現掉舉,但如果太鬆,就會出現鬆弛。 但是不要把努力當成緊繃的代名詞。 這是一個錯誤的聯想,因為首先要記住這是快樂的努力。 你所做的努力是因為你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想為宇宙做一些更好的事情,所以它必須是一種快樂的努力。

沒有人會強迫你集中註意力。 不是,我想你聽過我講過一個故事,當我去參觀蒙台梭利學校時,小孩子們想 幽思 所以前排有個小姑娘(尊者皺著眉頭)就是這樣。 不,我們不應該那麼緊 幽思. 但我們也不應該,“好吧,我只是坐在那裡,無論發生什麼。”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